第215章 李自成的野心!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必擔心。”朱由校淡淡說道,“派去泉州的人有消息了嗎?”
“已經回來了。”魏忠賢回答,“奴才正要報告這事。”
“鄭芝龍那邊什麽態度?鄭氏集團打算怎麽做?”
“他們答應了,船隊已經出海,開始清除海盜。”
魏忠賢對皇上的這一步棋還是挺佩服的,沒花一兩銀子,就讓鄭氏海盜衝鋒陷陣,每年還能收獲頗豐。
“如果按朕的意願,更希望能依靠大明的艦隊清理航道,可惜時間緊迫,滿清的氣運還未衰退。”
“要是置之不理,皇太極恐怕又要蠢蠢欲動,朕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的。”
“皇上無需憂慮,滿清八旗連年征戰,國家實力疲弱,隻要朕大明能夠騰出手來,穩定局勢指日可待。”魏忠賢盡力安慰。
“朕本想借助李氏王朝拖垮滿清,沒想到這個所謂的強國隻會誇誇其談,正規軍不堪一擊不說,現在連義軍也快被消滅幹淨了。”
魏忠賢心中暗自納悶,什麽時候李朝成了強國,而它的正規軍曆來不就是不堪一擊嗎?
周邊國家,論戰鬥力,哪個不是它的手下敗將,曾經被倭國打得差點亡國,如果不是大明出手相助,恐怕早就國破家亡了。
現在遭受滿清蹂躪,如果不是大明拉一把,恐怕早就支撐不住了。
“皇太極不僅在組建蒙古八旗,還在李朝策劃建立朝鮮八旗。朕不能讓他得逞。”
朱由校語氣堅定,“你放心,李朝連滿清都打不過,怎麽可能是大明軍隊的對手?成立朝鮮八旗又能怎麽樣?”
朱由校略感驚訝,何時我大明軍隊竟有了這樣的驕傲。
“朕不擔心朝鮮八旗的實力,隻怕李朝一旦安定下來,就會變成滿清糧食和物資的供應地,到時候滿清就有力量向西擴張,征服蒙古,到時候大明北方的防守壓力會急劇增加。”
“就算李朝被平定,滿清也需要時間休養生息。”魏忠賢的話裏透著不確定,“怎麽可能馬上西征?”
“以戰養戰,在當地獲取糧草,皇太極能在李朝這樣做,自然也能用在蒙古。”魏忠賢語氣稍顯遲疑,“那會犧牲多少人呢?”
“死的是蒙古人,皇太極會心疼嗎?”
“朕絕不能給他壯大的機會,哪怕與鄭氏海盜妥協,也要抽調艦隊北上。”
“如果李朝還在抵抗,朕自然會支援;如果投降了,就將他們的船隻全部擊沉,一片不留,膽敢背叛大明的,必定嚴懲不貸。”
“皇太極能打的仗,朕也能打。滿清占據了陸路,大明就從海路進攻,把戰場設在李朝,和滿清纏鬥。”
“如果滿清要戰,我們就戰;如果不戰,就殺盡所有反抗者,搶光糧草人口,燒毀所有帶不走的東西。”
“朕倒要看看,沒有糧草,皇太極還能怎麽辦!”
魏忠賢心裏像布滿了烏雲,皇太極到底幹了什麽驚天動地的事,讓陛下這麽緊緊盯著清朝的朝廷呢?
他正想著這些疑問,突然就被朱由校打斷了思路。
“驛站不能廢,”
朱由校說得跟鐵打的一樣堅定,“你現在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會想起當強盜那時候的日子嗎?”
這話一說出來,周圍的空氣好像一下子重了好幾倍,魏忠賢心裏暗暗吃驚。
陛下反對關閉驛站的秘密,還有她對人心看得那麽透徹,都不是他這個西廠頭頭能猜得透的。
在這皇宮深處,知道太多往往就是惹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好奇,常常是催命的東西,魏忠賢心裏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選擇閉嘴,對於那個可能曾經是強盜的人,也沒興趣去探究。
朱由校關心的那個人,現在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驛站小兵,對做強盜的日子一點也不想。
李自成呢,正全心全意地忙著驛站的事情,收發信件,準備日常,和同僚老羅開著玩笑,話語間透著對生活的熱愛。
“老羅,你這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娶了嬌妻,以後再生個白白胖胖的兒子,日子比蜜還甜啊!”
李自成笑著說,卻沒有注意到老羅看向遠處旗杆上掛著人頭時那複雜的眼神。
那是對劉大人的複雜感情,如果不是劉大人貪得無厭,哪裏有他老羅現在的安穩日子?
老羅彎腰駝背,黃牙間露出幾分飽經風霜的笑容,“這都是托陛下和大人的福。”
他的感謝是真心又複雜的,這種感謝讓他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地為流浪的人們準備飯菜,心裏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沒過多久,一群衣衫破爛的流浪人,在士兵的帶領下,慢慢來到了驛站。
他們領了飯,小心地吃著,每一步都像是走向未知的命運。
李自成看著這群落魄的人,輕輕歎了口氣:“這世道真是冷暖自知,他們該何去何從呢?”
老羅的回答滿是同情,“還是去遼東吧,聽說那裏又要打仗了,不知道又有多少無辜的人要遭殃。”
“誰說去了遼東就隻有死路一條?”李自成眼睛裏閃著光,“手裏拿著刀,為了土地和家人,我們老秦人哪會怕死?”
他的話裏帶著不容懷疑的決心。
老羅聽了也笑了,眼裏閃過一絲向往,“要是我這身子骨好,也想去闖蕩一番。”
李自成卻不以為然,“你這差事不好嗎?不滿意,怎麽不換個試試?”
老羅連忙擺手,“這輩子這樣就知足了。”
李自成望著漸漸遠去的流浪人群,心裏五味雜陳,遼東,那片土地仿佛也在呼喚著他。
這時候,流浪人們心中的英雄皇太極,抬頭對著天空大聲喊:“天佑我皇太極!”
他豪放的笑聲裏,藏著對未來無限的期待。
看著跪在他腳下的李氏王朝的大臣們,皇太極終於鬆了口氣,一直以來憋著的悶氣全散了。
起義軍被平定了,末代朝鮮王李綜逃到了海島上,最後還是派了使者來求和。
這場所謂的和談,其實就是輸家的無可奈何。
“已經回來了。”魏忠賢回答,“奴才正要報告這事。”
“鄭芝龍那邊什麽態度?鄭氏集團打算怎麽做?”
“他們答應了,船隊已經出海,開始清除海盜。”
魏忠賢對皇上的這一步棋還是挺佩服的,沒花一兩銀子,就讓鄭氏海盜衝鋒陷陣,每年還能收獲頗豐。
“如果按朕的意願,更希望能依靠大明的艦隊清理航道,可惜時間緊迫,滿清的氣運還未衰退。”
“要是置之不理,皇太極恐怕又要蠢蠢欲動,朕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的。”
“皇上無需憂慮,滿清八旗連年征戰,國家實力疲弱,隻要朕大明能夠騰出手來,穩定局勢指日可待。”魏忠賢盡力安慰。
“朕本想借助李氏王朝拖垮滿清,沒想到這個所謂的強國隻會誇誇其談,正規軍不堪一擊不說,現在連義軍也快被消滅幹淨了。”
魏忠賢心中暗自納悶,什麽時候李朝成了強國,而它的正規軍曆來不就是不堪一擊嗎?
周邊國家,論戰鬥力,哪個不是它的手下敗將,曾經被倭國打得差點亡國,如果不是大明出手相助,恐怕早就國破家亡了。
現在遭受滿清蹂躪,如果不是大明拉一把,恐怕早就支撐不住了。
“皇太極不僅在組建蒙古八旗,還在李朝策劃建立朝鮮八旗。朕不能讓他得逞。”
朱由校語氣堅定,“你放心,李朝連滿清都打不過,怎麽可能是大明軍隊的對手?成立朝鮮八旗又能怎麽樣?”
朱由校略感驚訝,何時我大明軍隊竟有了這樣的驕傲。
“朕不擔心朝鮮八旗的實力,隻怕李朝一旦安定下來,就會變成滿清糧食和物資的供應地,到時候滿清就有力量向西擴張,征服蒙古,到時候大明北方的防守壓力會急劇增加。”
“就算李朝被平定,滿清也需要時間休養生息。”魏忠賢的話裏透著不確定,“怎麽可能馬上西征?”
“以戰養戰,在當地獲取糧草,皇太極能在李朝這樣做,自然也能用在蒙古。”魏忠賢語氣稍顯遲疑,“那會犧牲多少人呢?”
“死的是蒙古人,皇太極會心疼嗎?”
“朕絕不能給他壯大的機會,哪怕與鄭氏海盜妥協,也要抽調艦隊北上。”
“如果李朝還在抵抗,朕自然會支援;如果投降了,就將他們的船隻全部擊沉,一片不留,膽敢背叛大明的,必定嚴懲不貸。”
“皇太極能打的仗,朕也能打。滿清占據了陸路,大明就從海路進攻,把戰場設在李朝,和滿清纏鬥。”
“如果滿清要戰,我們就戰;如果不戰,就殺盡所有反抗者,搶光糧草人口,燒毀所有帶不走的東西。”
“朕倒要看看,沒有糧草,皇太極還能怎麽辦!”
魏忠賢心裏像布滿了烏雲,皇太極到底幹了什麽驚天動地的事,讓陛下這麽緊緊盯著清朝的朝廷呢?
他正想著這些疑問,突然就被朱由校打斷了思路。
“驛站不能廢,”
朱由校說得跟鐵打的一樣堅定,“你現在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會想起當強盜那時候的日子嗎?”
這話一說出來,周圍的空氣好像一下子重了好幾倍,魏忠賢心裏暗暗吃驚。
陛下反對關閉驛站的秘密,還有她對人心看得那麽透徹,都不是他這個西廠頭頭能猜得透的。
在這皇宮深處,知道太多往往就是惹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好奇,常常是催命的東西,魏忠賢心裏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選擇閉嘴,對於那個可能曾經是強盜的人,也沒興趣去探究。
朱由校關心的那個人,現在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驛站小兵,對做強盜的日子一點也不想。
李自成呢,正全心全意地忙著驛站的事情,收發信件,準備日常,和同僚老羅開著玩笑,話語間透著對生活的熱愛。
“老羅,你這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娶了嬌妻,以後再生個白白胖胖的兒子,日子比蜜還甜啊!”
李自成笑著說,卻沒有注意到老羅看向遠處旗杆上掛著人頭時那複雜的眼神。
那是對劉大人的複雜感情,如果不是劉大人貪得無厭,哪裏有他老羅現在的安穩日子?
老羅彎腰駝背,黃牙間露出幾分飽經風霜的笑容,“這都是托陛下和大人的福。”
他的感謝是真心又複雜的,這種感謝讓他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地為流浪的人們準備飯菜,心裏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沒過多久,一群衣衫破爛的流浪人,在士兵的帶領下,慢慢來到了驛站。
他們領了飯,小心地吃著,每一步都像是走向未知的命運。
李自成看著這群落魄的人,輕輕歎了口氣:“這世道真是冷暖自知,他們該何去何從呢?”
老羅的回答滿是同情,“還是去遼東吧,聽說那裏又要打仗了,不知道又有多少無辜的人要遭殃。”
“誰說去了遼東就隻有死路一條?”李自成眼睛裏閃著光,“手裏拿著刀,為了土地和家人,我們老秦人哪會怕死?”
他的話裏帶著不容懷疑的決心。
老羅聽了也笑了,眼裏閃過一絲向往,“要是我這身子骨好,也想去闖蕩一番。”
李自成卻不以為然,“你這差事不好嗎?不滿意,怎麽不換個試試?”
老羅連忙擺手,“這輩子這樣就知足了。”
李自成望著漸漸遠去的流浪人群,心裏五味雜陳,遼東,那片土地仿佛也在呼喚著他。
這時候,流浪人們心中的英雄皇太極,抬頭對著天空大聲喊:“天佑我皇太極!”
他豪放的笑聲裏,藏著對未來無限的期待。
看著跪在他腳下的李氏王朝的大臣們,皇太極終於鬆了口氣,一直以來憋著的悶氣全散了。
起義軍被平定了,末代朝鮮王李綜逃到了海島上,最後還是派了使者來求和。
這場所謂的和談,其實就是輸家的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