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梁材拜師
穿越!我們找到了龍國衰落的真相 作者:龍崗山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材還真沒考慮過這一層,被康思俊這麽一提醒,他也拍著腦門反應了過來:“對啊,他們確實都在銷售,有沒有門市,都是一樣的。康大人果然是青年才俊,盛名之下無虛士。”
康思俊搖了搖頭:“您可千萬別誇我,我連個賬本都看不懂,比如這裏,‘永平府入絲絹三萬九千六百匹抵稅銀’,是說,永平府拿了絲絹來抵稅麽?”
“對啊。”梁材點了點頭:“我們倒是都想要銀子,可哪有那麽多銀子?所以各州府上繳的田賦、稅金,很多時候都是用糧食、布匹、毛皮這些實物抵扣。”
“這個是我的知識盲區,我多嘴問一句,這銀子和銅錢好像自古以來就被當做錢來用,而我在鬆江府遇到一件事,有人想拿寶鈔買衣服,但店家拒收。這寶鈔不是大明朝廷印發的麽?”康思俊把自己最大的疑問問了出來。
“寶鈔啊,那是洪武年間的事了,百姓都不認,最後就不了了之了。”梁材搖了搖頭,就像在說別人家的笑話一樣:“咱龍國百姓隻認真金白銀,那寶鈔在他們眼裏就跟廢紙一樣。”
“堂堂大明朝廷,連定個貨幣都定不了麽?”康思俊的眉頭皺了起來:“梁大人想想看,朝廷發行的貨幣,百姓不認,最後不得不取消,這是百姓的錯還是朝廷的錯?”
梁材的眉頭也跟著皺了起來,饒是他幹了一輩子財務工作,也沒想過寶鈔這個問題,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康大人的意思是,這個寶鈔沒能用起來,是朝廷的問題?”
“不然呢?”康思俊看著梁材說道:“上古時期,百姓拿貝殼當錢用,到春秋時期,各國開始鑄造銅幣,那時候肯定也有同樣的問題啊,百姓用慣了貝殼,跟官府說,不要拿銅錢給我,我隻認貝殼。官府如果聽了百姓的,我們現在可能討論的是如何弄到更多的貝殼,而國內勢必沿海富庶遠超內陸——畢竟貝殼都在海邊麽。”
梁材再也不敢小看康思俊了,盡管康思俊跟他說的道理,不過是初中政治課上的粗淺知識,但在龍國數千年不變的錢幣觀念裏,這幾句話不啻晴天霹靂。
“老夫受教了,康大人,您是有真才實學的。”梁材躬身拜倒:“文華殿大學士,您是實至名歸。”
“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說給梁大人參考。”康思俊決定把自己在後世對錢的思考說出來:“一國之貨幣,考量的是國家的信譽,按說,龍國朝廷不存在國家信譽的問題,畢竟我們號稱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麽,即使我們用紙印製鈔票,也應該是具備公信力的。梁大人認為我說的對嗎?”
“啊,對對對!”梁材連連點頭:“從這個角度說,確實,我們朝廷說什麽是錢,什麽就是錢。”
“好,那咱們的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康思俊對梁材說道:“現在考慮第二個問題就是——錢的發行。畢竟這錢印刷出來,就是要給百姓用的,要發到百姓手裏,才能流通起來。”
“康大人,您如果有辦法,直說便是,老夫虛心求教。”梁材幹脆把椅子拉到康思俊麵前坐著,等著康思俊的答案。
“我們不妨成立一個機構,暫時命名為大明銀行好了。”康思俊邊想後世的銀行,邊對梁材說道:“所有的鈔票,由大明銀行發行。而大明銀行的分支機構,要下沉到縣一級單位。這樣,就能確保鈔票在大明的所有地方都能通行。”康思俊伸手拉過一張宣紙,拿毛筆蘸了點墨,在宣紙上開始畫圖。
“一旦鈔票發行之後,立刻斷絕一切舊貨幣,像白銀、銅錢這些。人們可以把自家的銀兩、銅錢拿到大明銀行,兌換等值的鈔票。”康思俊畫了一個分支機構圖,從總行到最下麵的支行。
“嗯嗯,有道理,可我們為什麽要折騰這件事呢?”梁材看樣子確實在動腦筋:“一直沿用舊幣,也有方便之處,可以完全不用成立銀行這樣的機構,成立機構,就意味著又要增加政府的支出。”
“為的是,把貨幣的定義權,抓在朝廷手裏,這樣才不會被商賈掣肘。”康思俊對梁材說道:“現在朝廷為什麽國庫空虛,因為錢的定義還停留在幾百年前,而白銀這種礦藏,在海外很多地方都很多,如果我們一直拿白銀當錢用,那海外的人來我們這裏做生意就是無本生意,把他們那裏完全沒價值的銀子,拿到我們這裏,換走我們的物產。隻有貨幣的定義權,完全掌握在朝廷手裏,朝廷的國庫才會真正的豐盈,而且那些蘇鬆的商賈,他們的資產就不再是個謎,他們的交易,就變得可控。”
梁材聽到這裏,早就把康思俊說的意思吃透了,他站起來,原地走了幾步,心中默默做著盤算,最後一拳砸在桌子上:“破局了,破局了!康大人真乃天降奇才,吾不及您萬一,請端坐受老夫一拜。”
康思俊連忙拉住梁材:“我的話還沒說完呢,如果我們朝廷發行的鈔票能夠全麵鋪開,還可以用鈔票來牽製諸藩,不使用我們的鈔票,就不能買到我們的貨物,而使用了我們的鈔票,就如同現在的朝廷一樣,管他什麽倭國、瓦剌、舊港、歐羅巴,統統得跪在我們的貨幣麵前唱征服。最終,我們可以通過鈔票來控製全世界的經濟。”
“妙,妙,妙!”梁材一個貓跳,跪倒在康思俊麵前:“梁材願執弟子禮,拜入康大人門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老夫就是再讀上幾十年的聖賢書,也想不出這些。”
“哎,梁大人,這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康思俊連忙把他拉了起來:“康某對現在的政策一竅不通,隻是有感而發,具體的操作,還需要梁大人細細斟酌。”
“康大人,達者為師,你這老師,梁材是認定了。”梁材固執地說道:“梁材願為老師做馬前卒。”
康思俊搖了搖頭:“您可千萬別誇我,我連個賬本都看不懂,比如這裏,‘永平府入絲絹三萬九千六百匹抵稅銀’,是說,永平府拿了絲絹來抵稅麽?”
“對啊。”梁材點了點頭:“我們倒是都想要銀子,可哪有那麽多銀子?所以各州府上繳的田賦、稅金,很多時候都是用糧食、布匹、毛皮這些實物抵扣。”
“這個是我的知識盲區,我多嘴問一句,這銀子和銅錢好像自古以來就被當做錢來用,而我在鬆江府遇到一件事,有人想拿寶鈔買衣服,但店家拒收。這寶鈔不是大明朝廷印發的麽?”康思俊把自己最大的疑問問了出來。
“寶鈔啊,那是洪武年間的事了,百姓都不認,最後就不了了之了。”梁材搖了搖頭,就像在說別人家的笑話一樣:“咱龍國百姓隻認真金白銀,那寶鈔在他們眼裏就跟廢紙一樣。”
“堂堂大明朝廷,連定個貨幣都定不了麽?”康思俊的眉頭皺了起來:“梁大人想想看,朝廷發行的貨幣,百姓不認,最後不得不取消,這是百姓的錯還是朝廷的錯?”
梁材的眉頭也跟著皺了起來,饒是他幹了一輩子財務工作,也沒想過寶鈔這個問題,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康大人的意思是,這個寶鈔沒能用起來,是朝廷的問題?”
“不然呢?”康思俊看著梁材說道:“上古時期,百姓拿貝殼當錢用,到春秋時期,各國開始鑄造銅幣,那時候肯定也有同樣的問題啊,百姓用慣了貝殼,跟官府說,不要拿銅錢給我,我隻認貝殼。官府如果聽了百姓的,我們現在可能討論的是如何弄到更多的貝殼,而國內勢必沿海富庶遠超內陸——畢竟貝殼都在海邊麽。”
梁材再也不敢小看康思俊了,盡管康思俊跟他說的道理,不過是初中政治課上的粗淺知識,但在龍國數千年不變的錢幣觀念裏,這幾句話不啻晴天霹靂。
“老夫受教了,康大人,您是有真才實學的。”梁材躬身拜倒:“文華殿大學士,您是實至名歸。”
“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說給梁大人參考。”康思俊決定把自己在後世對錢的思考說出來:“一國之貨幣,考量的是國家的信譽,按說,龍國朝廷不存在國家信譽的問題,畢竟我們號稱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麽,即使我們用紙印製鈔票,也應該是具備公信力的。梁大人認為我說的對嗎?”
“啊,對對對!”梁材連連點頭:“從這個角度說,確實,我們朝廷說什麽是錢,什麽就是錢。”
“好,那咱們的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康思俊對梁材說道:“現在考慮第二個問題就是——錢的發行。畢竟這錢印刷出來,就是要給百姓用的,要發到百姓手裏,才能流通起來。”
“康大人,您如果有辦法,直說便是,老夫虛心求教。”梁材幹脆把椅子拉到康思俊麵前坐著,等著康思俊的答案。
“我們不妨成立一個機構,暫時命名為大明銀行好了。”康思俊邊想後世的銀行,邊對梁材說道:“所有的鈔票,由大明銀行發行。而大明銀行的分支機構,要下沉到縣一級單位。這樣,就能確保鈔票在大明的所有地方都能通行。”康思俊伸手拉過一張宣紙,拿毛筆蘸了點墨,在宣紙上開始畫圖。
“一旦鈔票發行之後,立刻斷絕一切舊貨幣,像白銀、銅錢這些。人們可以把自家的銀兩、銅錢拿到大明銀行,兌換等值的鈔票。”康思俊畫了一個分支機構圖,從總行到最下麵的支行。
“嗯嗯,有道理,可我們為什麽要折騰這件事呢?”梁材看樣子確實在動腦筋:“一直沿用舊幣,也有方便之處,可以完全不用成立銀行這樣的機構,成立機構,就意味著又要增加政府的支出。”
“為的是,把貨幣的定義權,抓在朝廷手裏,這樣才不會被商賈掣肘。”康思俊對梁材說道:“現在朝廷為什麽國庫空虛,因為錢的定義還停留在幾百年前,而白銀這種礦藏,在海外很多地方都很多,如果我們一直拿白銀當錢用,那海外的人來我們這裏做生意就是無本生意,把他們那裏完全沒價值的銀子,拿到我們這裏,換走我們的物產。隻有貨幣的定義權,完全掌握在朝廷手裏,朝廷的國庫才會真正的豐盈,而且那些蘇鬆的商賈,他們的資產就不再是個謎,他們的交易,就變得可控。”
梁材聽到這裏,早就把康思俊說的意思吃透了,他站起來,原地走了幾步,心中默默做著盤算,最後一拳砸在桌子上:“破局了,破局了!康大人真乃天降奇才,吾不及您萬一,請端坐受老夫一拜。”
康思俊連忙拉住梁材:“我的話還沒說完呢,如果我們朝廷發行的鈔票能夠全麵鋪開,還可以用鈔票來牽製諸藩,不使用我們的鈔票,就不能買到我們的貨物,而使用了我們的鈔票,就如同現在的朝廷一樣,管他什麽倭國、瓦剌、舊港、歐羅巴,統統得跪在我們的貨幣麵前唱征服。最終,我們可以通過鈔票來控製全世界的經濟。”
“妙,妙,妙!”梁材一個貓跳,跪倒在康思俊麵前:“梁材願執弟子禮,拜入康大人門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老夫就是再讀上幾十年的聖賢書,也想不出這些。”
“哎,梁大人,這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康思俊連忙把他拉了起來:“康某對現在的政策一竅不通,隻是有感而發,具體的操作,還需要梁大人細細斟酌。”
“康大人,達者為師,你這老師,梁材是認定了。”梁材固執地說道:“梁材願為老師做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