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完善的佛教,並傳播到周邊地區,擴展至全亞洲,從而發展出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
一、印度佛教的曆史起源
公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思潮占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古尼泊爾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此後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完善的佛教,並傳播到周邊地區,特別是在古印度時期,佛教鼎盛一時,成為古印度的最大宗教。
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製度。而眾生平等慈航普度的教義卻集中體現在大乘教義及菩薩行思想裏。不過,可能限於當時社會環境等原因,千年的婆羅門教傳統環境的影響下,顯得過於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當時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與推行是顯然的。
但是自從孔雀王朝之後,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開始下滑,這是因為孔雀王朝時期是佛教在印度發展的黃金期,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對佛教進行官方保護和支持。在政治因素的支持下,佛教在這一時期發展迅猛,然而在孔雀王朝衰亡之後,失去了官方保護的佛教,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衰弱的情形,再加之此後印度地區接連爆發的衝突和權力鬥爭,都使得佛教在印度的地位陸續減弱。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7世紀進入西北印度;八世紀占領印度河下遊;1001年大規模進攻中印度、東印度,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1208年摧毀超戒寺,這是印度佛教衰亡的標誌。印度教吸收佛教特色,取而代之。
二、印度佛教創始人佛陀
佛教的啟教者是釋迦牟尼(sākyamuni),「釋迦」是出身部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聖人之意,而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指「已經覺悟的人」。佛陀原名為悉達多(巴利文:siddhattha,梵文:siddhar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被稱為悉達多·瞿曇(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傳統上認為「瞿曇」或「喬達摩」(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但這應不是他的氏族姓氏,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將《梨俱吠陀》讚歌作者的太古仙人 gotama(仙人子孫稱為 gautama),尊為氏族血統的傳承,所以釋迦才是族姓,悉達多是真正的名字。
1、出生與家族
悉達多為古印度釋迦族人,出生於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毘羅衛城,父親為淨飯王,自稱是仙人的後裔(gautama 日種),為印度刹帝力(武士)階級,母親為摩耶夫人,在出生七日後母親即過世,由姨母瞿曇彌 (後出家為大愛道,音譯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第一是善覺王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是摩奴陀羅妃,第三是瞿多彌妃,當中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2、 大出離
29歲時的悉達多,麵對在當時印度部族交相爭戰的環境下,釋迦族受到強勢部族逼迫的困境,思及人生不免於老、病、死的結局,深深感到生命的無奈與苦痛,進而尋覓出離之道。當兒子出生時,即取名為羅睺羅(意為障礙),意為障礙其離家尋覓出苦之道。不久之後,悉達多即於夜晚乘馬離家,開始遍訪各地名師的尋道生涯,此為悉達多一生的轉折點。
3、覓道及苦行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對象隻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恒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回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獨居,以苦行來「消除宿業」,遠離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來進入禪定,並觀想神我與宇宙(大梵)合而為一,達到「梵我一如」的永恒境界,此即苦行沙門追尋的解脫。悉達多最先以苦行沙門作為學習對象,為了習得精深的禪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羅邏迦藍(意為自生,巴 ā?āra-kālāma)沙門學習「無所有處定」,再向優陀羅羅摩子(意為雄傑,巴 uddaka-rāma-putta)沙門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兩位是當時正統婆羅門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義者。悉達多不僅認真的修習禪定,傳說甚至一天隻食一顆麻麥,努力的尋求「梵性獨存、永恒的解脫境界」。
4、中道及正覺
35歲時,悉達多在苦行的修習中,已經曆了六年,發現苦行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開始對苦行產生懷疑。當時因為聽到路過之調琴師的調琴要訣,謂「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優美,不緊、不鬆則音聲優美」。悉達多於此有所領悟,即舍棄無益的苦行,改以「不放逸安樂、不無益自苦的中道」作為修行的準則,並且不再堅守「神我」的信仰,另外采取探尋「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開啟了通向正覺的大門。悉達多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經四十九日的禪定與觀察, 洞見了生死輪回之真相的「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依「十二因緣法」,發現了「滅苦之八正道」,確立了「四聖諦」為正覺的次第。依此,悉達多以「緣生、緣滅」之正覺,攝導離貪之正見等「八正道」的修證,達到了貪愛、瞋恚、愚癡的斷盡,完成生死的解脫,不受後有。至此,悉達多依次的完成正覺、離貪及解脫,圓滿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自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為此時的悉達多已經徹底的覺悟、解脫,所以自稱為 buddha 佛陀(意為已經覺悟的人)。
5、轉法輪
佛陀正覺、離貪、解脫證菩提之後,因為年紀尚輕,不易得到一般大眾的信任,所以到鹿野苑,先為未正覺時的五位跟隨者,即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此稱之為「初轉法輪」。緊接著又度化了富家子耶舍,以及其親朋好友等共五十四位比丘,而成為六十位比丘的僧團。 往後在六年間,陸續度化了著名的有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大迦葉。
佛陀住世說法共四十五年,為了宣揚正覺、解脫的教法,走遍了恒河兩岸,以憍薩羅國(kos)、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āli)為主要的宣法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隻園精舍說法約25年。佛陀一生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傑出的弟子有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等。
6、入滅
佛陀80歲時,在毗舍離城患重病,當年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打算為一生行化過的地方,做最後的開示及尋禮。佛陀在路途中,食用了銅匠純陀(cunda)供養的「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之後,似乎是因為食物不潔或中毒,忽然得了嚴重的血痢(可能是現代的赤痢 dysentery),腹瀉劇痛幾乎瀕臨於死,但佛陀攝持於心,忍受無有怨言。此後,佛陀勉強走到拘屍那羅(kusināra,末羅國之一邑)附近的樹林,已無法再支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之間鋪下臥具,佛陀頭部朝北躺下,向右側偃臥,告知弟子們即將入涅盤。此時,阿難守候在佛陀身邊,聆聽最後的教誨。當夜,傳說年紀已有百二十歲的婆羅門須跋陀羅(subhadda)請佛開示,當晚須跋陀羅即見法、證道,成為佛陀的最後度化的弟子。
根據南傳銅鍱部覺音論師著作之《善見律毗婆沙》『序品』的說法,佛陀是在二月十五日平旦(淩晨)時,在拘屍那羅附近的娑羅雙樹間入滅。火化後的舍利(遺骨),由釋迦族相近血緣的東方八個氏族帶回建塔供養。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這八個氏族各為末羅族的波婆國、跋離族的遮羅頗國、拘利族的羅摩伽國、婆羅門族的毘留提國、釋種族的迦毘羅衛、離車族的毘舍離國、阿闍世王族的摩竭陀國、末羅族的拘屍那羅國。除了由八族興建的舍利塔以外,再加上主持分舍利的香姓 dro?a 婆羅門建於戰主國的瓶塔(供奉分佛舍利的瓶),以及畢缽羅 pipphvana 聚落的末利 moliya 族人,建了供奉火化殘餘碳灰的炭塔,總共有十塔。
7、結集法教
佛陀住世時諸大弟子中,輔助佛陀教化最有力者是舍利弗、目犍連,兩位聖弟子被後世尊稱為雙賢弟子,但二大聖弟子在佛入滅前,即已入滅。佛入滅當時,僧團的大長老摩訶迦葉(mahā-kā?yapa)為了見佛陀,正從瞻波國前往拘屍那羅,途中聞佛已入滅,而趕往拘屍那羅,並代表僧團為佛舉火荼毘。二個月後,大迦葉在摩竭陀國阿闍世王支持下,召集了五百名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安居三個月,並共同結集出佛陀的教法,史稱「五百結集」,
三、印度佛教發展的主要階段
按照曆史分期,印度佛教大致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後期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初期、後期)、密教四個曆史階段。
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
根本佛教(「第一次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b.c.387~287)
初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00年至佛滅後150年;b.c.261~237)
中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50年至佛滅後350年;b.c.237~37)
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薩道(佛滅後350~600年;b.c.37~a.d.213)
末期部派佛教與中期大乘菩薩道 (佛滅後600~1000年;a.d.213~613)
後期秘密大乘菩薩道(佛滅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印度佛教的滅沒(佛滅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1、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稱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並認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而古印度的書麵佛經記載在印度現也基本失滅殆盡,佛陀時代的書麵記載更無有發現,係統保留下佛經最完整的是中國的三藏經典。佛陀的教導最初在印度都是由各派口口相傳的。佛滅度後,為了便於記憶,佛弟子們采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此即後來的所謂大、小乘二派佛教的開始。佛教的基礎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這些都是大小乘各派所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從緣起思想出發,指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稱佛法的三法印,此是佛法的最重要標準。一些小乘學者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實際是佛教的一些基礎理念和原則而已,並非即是“原始佛教”,而無視北傳佛教尤其最重要的漢傳佛教保存的大量佛典記載,單以個別部派佛教的說法為標準,則顯然是狹隘和荒謬的。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製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2、部派佛教
佛滅後百年,因對一些戒律方麵的分歧,教團出現分裂,稱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眾和上座兩部。經過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間一再分立,並在五天竺境內外流傳開來。被譽為印度古代最偉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紀中)時代,佛教迅速發展。各派法師被派往印度周圍各地弘法,推動佛法傳播的同時,也導致了各個部派的進一步形成。
阿育王後,上座部分出說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為根據地主要活動於迦濕彌羅和犍陀羅;上座部的另一支經南印度而渡海進入錫蘭(古斯裏蘭卡國,又稱銅碟洲,故斯裏蘭卡的部派又稱銅碟部),後來經過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無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其中的後一個支派傳往東南亞形成今天的南傳佛教。
還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並流入中亞,法藏部為目犍連子帝須之大弟子曇無得所領導,曇無得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區弘法的高僧。該部以注重大乘菩薩藏與咒藏而聞名。
另一支飲光部(傳為迦葉尊者所傳)也有部分與一切有部及法藏部類似的思想。大約同時代,擁有大乘信仰的大眾部在南印度形成了製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後的案達羅派,它們都傳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說一切有部分出的犢子部則在中西部印度發展,分立出法上、賢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後正量部則成為犢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現的經量部前身是說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師。它的活動範圍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學者認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眾部傳承的,大眾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過,實際上一些部派的經典記載表明,部派佛教時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僅大眾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類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與修行大乘教法的。如法藏部等。另外,玄奘法師當年考察印度時,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區域--摩揭陀國--也是佛在世時弘法的核心區域,該國四個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師稱其為大乘上座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大小乘的分化與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兩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對戒律的認識上的差別而引起的。事實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們並不一定對自己派別大小乘教法進行限製,其下屬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種教法的,但他們必須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3、大乘佛教
很多佛經中都記載了佛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太虛大師認為此階段屬大隱小顯時期。隨著公元前後印度社會文化程度的提高,書麵經典的大量出現,客觀上為大乘教法的推廣與普及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此時,馬鳴,龍樹等大乘菩薩紛紛出世,大乘佛法成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顯了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菩薩道和一心本淨,無量世界無量諸佛,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如來藏唯識學,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廣大精深程度上步步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係。
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最早成立的大乘經典《小品般若經》中,強調書寫經典的功德。後來的《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法華經》等也傳承了這個說法。
隨後的曆史中,印度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枷行派。中觀派創始人是龍樹菩薩,經堤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係(緣合)和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
另一派的瑜伽行派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思想的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依據經論是《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論著。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
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個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派生的(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
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征。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四、印度佛教的發展現狀
雖然早期佛教在印度已經消亡,但是它的教義、文化習俗等內容,早已經在漫長的曆史中,融入到了其他宗教中,對印度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的印度佛教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佛教,而是吸收和容納了大量其他宗教的內容後的“新佛教”。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複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裏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複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
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係或巴利語係;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
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人,約占總人口的0.8%。
總得看,佛教產生與印度,又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盡管佛教在印度失去了主流地位,但釋迦牟尼的影響仍然深遠,他被視為一個曆史和文化上的偉大人物,他的教義和價值觀在印度社會中繼續存在。無論佛教在印度是否衰落,釋迦牟尼的遺產將永遠留在印度文化的文明中。
一、印度佛教的曆史起源
公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思潮占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古尼泊爾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此後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完善的佛教,並傳播到周邊地區,特別是在古印度時期,佛教鼎盛一時,成為古印度的最大宗教。
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製度。而眾生平等慈航普度的教義卻集中體現在大乘教義及菩薩行思想裏。不過,可能限於當時社會環境等原因,千年的婆羅門教傳統環境的影響下,顯得過於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當時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與推行是顯然的。
但是自從孔雀王朝之後,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開始下滑,這是因為孔雀王朝時期是佛教在印度發展的黃金期,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對佛教進行官方保護和支持。在政治因素的支持下,佛教在這一時期發展迅猛,然而在孔雀王朝衰亡之後,失去了官方保護的佛教,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衰弱的情形,再加之此後印度地區接連爆發的衝突和權力鬥爭,都使得佛教在印度的地位陸續減弱。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7世紀進入西北印度;八世紀占領印度河下遊;1001年大規模進攻中印度、東印度,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1208年摧毀超戒寺,這是印度佛教衰亡的標誌。印度教吸收佛教特色,取而代之。
二、印度佛教創始人佛陀
佛教的啟教者是釋迦牟尼(sākyamuni),「釋迦」是出身部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聖人之意,而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指「已經覺悟的人」。佛陀原名為悉達多(巴利文:siddhattha,梵文:siddhar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被稱為悉達多·瞿曇(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傳統上認為「瞿曇」或「喬達摩」(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但這應不是他的氏族姓氏,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將《梨俱吠陀》讚歌作者的太古仙人 gotama(仙人子孫稱為 gautama),尊為氏族血統的傳承,所以釋迦才是族姓,悉達多是真正的名字。
1、出生與家族
悉達多為古印度釋迦族人,出生於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毘羅衛城,父親為淨飯王,自稱是仙人的後裔(gautama 日種),為印度刹帝力(武士)階級,母親為摩耶夫人,在出生七日後母親即過世,由姨母瞿曇彌 (後出家為大愛道,音譯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第一是善覺王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是摩奴陀羅妃,第三是瞿多彌妃,當中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2、 大出離
29歲時的悉達多,麵對在當時印度部族交相爭戰的環境下,釋迦族受到強勢部族逼迫的困境,思及人生不免於老、病、死的結局,深深感到生命的無奈與苦痛,進而尋覓出離之道。當兒子出生時,即取名為羅睺羅(意為障礙),意為障礙其離家尋覓出苦之道。不久之後,悉達多即於夜晚乘馬離家,開始遍訪各地名師的尋道生涯,此為悉達多一生的轉折點。
3、覓道及苦行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對象隻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恒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回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獨居,以苦行來「消除宿業」,遠離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來進入禪定,並觀想神我與宇宙(大梵)合而為一,達到「梵我一如」的永恒境界,此即苦行沙門追尋的解脫。悉達多最先以苦行沙門作為學習對象,為了習得精深的禪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羅邏迦藍(意為自生,巴 ā?āra-kālāma)沙門學習「無所有處定」,再向優陀羅羅摩子(意為雄傑,巴 uddaka-rāma-putta)沙門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兩位是當時正統婆羅門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義者。悉達多不僅認真的修習禪定,傳說甚至一天隻食一顆麻麥,努力的尋求「梵性獨存、永恒的解脫境界」。
4、中道及正覺
35歲時,悉達多在苦行的修習中,已經曆了六年,發現苦行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開始對苦行產生懷疑。當時因為聽到路過之調琴師的調琴要訣,謂「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優美,不緊、不鬆則音聲優美」。悉達多於此有所領悟,即舍棄無益的苦行,改以「不放逸安樂、不無益自苦的中道」作為修行的準則,並且不再堅守「神我」的信仰,另外采取探尋「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開啟了通向正覺的大門。悉達多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經四十九日的禪定與觀察, 洞見了生死輪回之真相的「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依「十二因緣法」,發現了「滅苦之八正道」,確立了「四聖諦」為正覺的次第。依此,悉達多以「緣生、緣滅」之正覺,攝導離貪之正見等「八正道」的修證,達到了貪愛、瞋恚、愚癡的斷盡,完成生死的解脫,不受後有。至此,悉達多依次的完成正覺、離貪及解脫,圓滿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自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為此時的悉達多已經徹底的覺悟、解脫,所以自稱為 buddha 佛陀(意為已經覺悟的人)。
5、轉法輪
佛陀正覺、離貪、解脫證菩提之後,因為年紀尚輕,不易得到一般大眾的信任,所以到鹿野苑,先為未正覺時的五位跟隨者,即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此稱之為「初轉法輪」。緊接著又度化了富家子耶舍,以及其親朋好友等共五十四位比丘,而成為六十位比丘的僧團。 往後在六年間,陸續度化了著名的有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大迦葉。
佛陀住世說法共四十五年,為了宣揚正覺、解脫的教法,走遍了恒河兩岸,以憍薩羅國(kos)、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āli)為主要的宣法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隻園精舍說法約25年。佛陀一生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傑出的弟子有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等。
6、入滅
佛陀80歲時,在毗舍離城患重病,當年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打算為一生行化過的地方,做最後的開示及尋禮。佛陀在路途中,食用了銅匠純陀(cunda)供養的「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之後,似乎是因為食物不潔或中毒,忽然得了嚴重的血痢(可能是現代的赤痢 dysentery),腹瀉劇痛幾乎瀕臨於死,但佛陀攝持於心,忍受無有怨言。此後,佛陀勉強走到拘屍那羅(kusināra,末羅國之一邑)附近的樹林,已無法再支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之間鋪下臥具,佛陀頭部朝北躺下,向右側偃臥,告知弟子們即將入涅盤。此時,阿難守候在佛陀身邊,聆聽最後的教誨。當夜,傳說年紀已有百二十歲的婆羅門須跋陀羅(subhadda)請佛開示,當晚須跋陀羅即見法、證道,成為佛陀的最後度化的弟子。
根據南傳銅鍱部覺音論師著作之《善見律毗婆沙》『序品』的說法,佛陀是在二月十五日平旦(淩晨)時,在拘屍那羅附近的娑羅雙樹間入滅。火化後的舍利(遺骨),由釋迦族相近血緣的東方八個氏族帶回建塔供養。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這八個氏族各為末羅族的波婆國、跋離族的遮羅頗國、拘利族的羅摩伽國、婆羅門族的毘留提國、釋種族的迦毘羅衛、離車族的毘舍離國、阿闍世王族的摩竭陀國、末羅族的拘屍那羅國。除了由八族興建的舍利塔以外,再加上主持分舍利的香姓 dro?a 婆羅門建於戰主國的瓶塔(供奉分佛舍利的瓶),以及畢缽羅 pipphvana 聚落的末利 moliya 族人,建了供奉火化殘餘碳灰的炭塔,總共有十塔。
7、結集法教
佛陀住世時諸大弟子中,輔助佛陀教化最有力者是舍利弗、目犍連,兩位聖弟子被後世尊稱為雙賢弟子,但二大聖弟子在佛入滅前,即已入滅。佛入滅當時,僧團的大長老摩訶迦葉(mahā-kā?yapa)為了見佛陀,正從瞻波國前往拘屍那羅,途中聞佛已入滅,而趕往拘屍那羅,並代表僧團為佛舉火荼毘。二個月後,大迦葉在摩竭陀國阿闍世王支持下,召集了五百名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安居三個月,並共同結集出佛陀的教法,史稱「五百結集」,
三、印度佛教發展的主要階段
按照曆史分期,印度佛教大致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後期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初期、後期)、密教四個曆史階段。
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
根本佛教(「第一次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b.c.387~287)
初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00年至佛滅後150年;b.c.261~237)
中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50年至佛滅後350年;b.c.237~37)
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薩道(佛滅後350~600年;b.c.37~a.d.213)
末期部派佛教與中期大乘菩薩道 (佛滅後600~1000年;a.d.213~613)
後期秘密大乘菩薩道(佛滅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印度佛教的滅沒(佛滅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1、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稱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並認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而古印度的書麵佛經記載在印度現也基本失滅殆盡,佛陀時代的書麵記載更無有發現,係統保留下佛經最完整的是中國的三藏經典。佛陀的教導最初在印度都是由各派口口相傳的。佛滅度後,為了便於記憶,佛弟子們采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此即後來的所謂大、小乘二派佛教的開始。佛教的基礎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這些都是大小乘各派所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從緣起思想出發,指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稱佛法的三法印,此是佛法的最重要標準。一些小乘學者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實際是佛教的一些基礎理念和原則而已,並非即是“原始佛教”,而無視北傳佛教尤其最重要的漢傳佛教保存的大量佛典記載,單以個別部派佛教的說法為標準,則顯然是狹隘和荒謬的。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製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2、部派佛教
佛滅後百年,因對一些戒律方麵的分歧,教團出現分裂,稱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眾和上座兩部。經過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間一再分立,並在五天竺境內外流傳開來。被譽為印度古代最偉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紀中)時代,佛教迅速發展。各派法師被派往印度周圍各地弘法,推動佛法傳播的同時,也導致了各個部派的進一步形成。
阿育王後,上座部分出說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為根據地主要活動於迦濕彌羅和犍陀羅;上座部的另一支經南印度而渡海進入錫蘭(古斯裏蘭卡國,又稱銅碟洲,故斯裏蘭卡的部派又稱銅碟部),後來經過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無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其中的後一個支派傳往東南亞形成今天的南傳佛教。
還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並流入中亞,法藏部為目犍連子帝須之大弟子曇無得所領導,曇無得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區弘法的高僧。該部以注重大乘菩薩藏與咒藏而聞名。
另一支飲光部(傳為迦葉尊者所傳)也有部分與一切有部及法藏部類似的思想。大約同時代,擁有大乘信仰的大眾部在南印度形成了製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後的案達羅派,它們都傳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說一切有部分出的犢子部則在中西部印度發展,分立出法上、賢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後正量部則成為犢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現的經量部前身是說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師。它的活動範圍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學者認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眾部傳承的,大眾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過,實際上一些部派的經典記載表明,部派佛教時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僅大眾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類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與修行大乘教法的。如法藏部等。另外,玄奘法師當年考察印度時,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區域--摩揭陀國--也是佛在世時弘法的核心區域,該國四個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師稱其為大乘上座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大小乘的分化與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兩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對戒律的認識上的差別而引起的。事實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們並不一定對自己派別大小乘教法進行限製,其下屬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種教法的,但他們必須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3、大乘佛教
很多佛經中都記載了佛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太虛大師認為此階段屬大隱小顯時期。隨著公元前後印度社會文化程度的提高,書麵經典的大量出現,客觀上為大乘教法的推廣與普及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此時,馬鳴,龍樹等大乘菩薩紛紛出世,大乘佛法成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顯了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菩薩道和一心本淨,無量世界無量諸佛,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如來藏唯識學,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廣大精深程度上步步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係。
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最早成立的大乘經典《小品般若經》中,強調書寫經典的功德。後來的《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法華經》等也傳承了這個說法。
隨後的曆史中,印度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枷行派。中觀派創始人是龍樹菩薩,經堤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係(緣合)和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
另一派的瑜伽行派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思想的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依據經論是《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論著。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
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個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派生的(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
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征。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四、印度佛教的發展現狀
雖然早期佛教在印度已經消亡,但是它的教義、文化習俗等內容,早已經在漫長的曆史中,融入到了其他宗教中,對印度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的印度佛教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佛教,而是吸收和容納了大量其他宗教的內容後的“新佛教”。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複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裏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複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
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係或巴利語係;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
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人,約占總人口的0.8%。
總得看,佛教產生與印度,又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盡管佛教在印度失去了主流地位,但釋迦牟尼的影響仍然深遠,他被視為一個曆史和文化上的偉大人物,他的教義和價值觀在印度社會中繼續存在。無論佛教在印度是否衰落,釋迦牟尼的遺產將永遠留在印度文化的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