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是 15 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他們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 錫克教神寺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餐飲,聖城是阿姆利則,朝聖地是被稱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宗教符號的圓圈代表沒有始終的唯一真神,左右兩邊的彎刀象征扞衛真理與正義,中間的雙刃刀代表做飯的刀具。


    一、錫克教的發展簡史


    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它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


    錫克”是梵文sikha的音譯,原意為門徒。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製,視祖師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稱是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上師,尊稱為“古魯”,意為“上師”或“師尊”。從第一代上師那諾(1469~1539)算起,到戈賓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為止,先後共有十位上師。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被暗殺後,雖然還有其他人繼任領導,但都不再稱為上師。戈賓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為第十一任上師。按照教條,凡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錫克教的著名經典《阿底格蘭特》者,皆可成為錫克教徒。


    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就占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


    印度軍隊中有15%士兵為錫克教徒。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製度,也不讚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


    錫克人約計1630萬(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其餘散居在德裏地區、哈裏亞納邦和孟買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錫克人,雖人數不多,僅占全國人口的2%,但全國二分之一強的糧食由他們提供,該地有“印度糧倉”之稱。


    該教的創始者那納克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


    二、錫克教的產生的主要背景原因


    錫克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根源。


    印度教森嚴的種姓製度和繁瑣的教規,引起了教徒的不滿,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強迫人們改信伊斯蘭教,使矛盾進一步加劇和複雜化。麵對這些尖銳而複雜的種姓問題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遂出現改革熱潮,開展了“虔誠運動”。鬥爭聲勢浩大,影響很廣。


    那納克上師所處的時代,正值洛提王朝統治時期(1451~1526),當時印度教種姓歧視非常嚴重,引起低級種姓的強烈不滿,洛提王國出現了混亂局麵。這時,道萊特漢·洛提的兒子提拉華爾·汗懷有篡奪王位的野心,竟然給巴卑爾寫信,鼓勵他進攻印度。巴卑爾本來對印度虎視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後,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進發,在帕尼帕特地區(現屬哈裏亞納邦)同當時的國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戰,結果易卜拉欣·洛提戰敗身亡。


    上師那納克對提拉華爾·汗的行徑非常氣憤,大為不滿。他認為,這會使國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難。因此,他把巴卑爾的軍隊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為“罪惡的迎親隊”。當時,雖有許多人大聲疾呼,反對社會黑暗和人民中間的偽善現象,但誰也沒有把這種現象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層,隻有上師那諾首先公開譴責和咒罵腐朽的統治者以及封建領主,把他們說成是劊子手、惡狗和吸血鬼。他還把耳聞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寫成一本書,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由於巴卑爾入侵所造成的樁樁慘案。當時,各封建領主大量掠奪人民的財富,那納克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希望給每個人以平等權利,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蔑視富有,同情貧窮,愛憎分明。


    他公開反對朝聖和宗教的偽善。一次,那納克上師雲遊到哈裏杜瓦爾,他看見人們站在恒河裏,麵向東方,朝著太陽澆水。那納克上師便也站在恒河裏,麵朝西方澆水。因為他不麵朝東,而是麵向西澆水,人們誤認他是瘋子,有人還前來和他辯論,他問:“你麵朝東給誰澆水?”他回答:“給太陽呀!”又問:“太陽有多遠?”他又答:“說不清,可你為什麽朝西麵澆水?”“在迦爾達爾普爾有我的地,都幹了,我在給地澆水。”那納克說。一個學者聽了他的話後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輕蔑地問道:“可是你澆的水連河岸都到不了,都灑在河裏了,怎麽能到達迦爾達爾普爾呢?”那納克立刻反駁道:“如果我澆的水到不了迦爾達爾普爾,那麽,你澆的水怎麽能到太陽那裏呢?”他們被那納克駁得啞口無言。


    那納克反對男尊女卑。當時,社會上婦女備受歧視,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種姓中,流行著一種殺害女嬰的陋俗,女孩一生下來,就被殺死。那納克堅決反對這種野蠻行為,並指出了婦女應有的地位。他認為,在生活中,男子離不開女子,否則沒法過日子。他還說,婦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們在男人麵前為什麽就一錢不值呢?怎能說她們低賤,微不足道呢?


    那納克講究實際,不相信出家為僧和雲遊山林就可以見到梵天的說法。他認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說,人們隻有盡好家庭義務,才能沿著正確道路到達梵天那裏。他發現,幾乎所有教派隻強調外表形式,因而相互爭吵,有許多天真的人就是在這種爭吵的煙幕中受騙上當。因此,他鼓勵和開導這些人掙脫騙人的羅網。


    盡管那納克也叫人們叨念羅摩,以求解脫,但他從不叫人們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兒子。


    那納克上師出生於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從事耕種,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時常教導教徒:“生活在虛幻之中,而又不為虛幻所迷戀,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即精神和梵天融為一體)。靠外表的偽裝,什麽也不可能得到。”他認為,隻是吹牛說大話和談經論道的人,不會成為瑜加者,隻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納克上師活了77歲,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傳播著他的教義,影響很大。他死後,他所創建的錫克教,迅速地傳播到整個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繼那納克上師之後,恩戈代瓦當了錫克教的第二代上師,那納克在世時,親自把上師的寶座交給了他(1539年那納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恩戈代瓦死後(1539~1552),阿馬·達斯(1552~1574)繼位,他為宣傳錫克教主張,擴大錫克教影響而作了大量工作。後來他任命女婿拉姆·達斯·索迪為上師。從此上師一職由索迪家族世襲。拉姆·達斯在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修建了一座錫克寺。寺身鍍金,故以金寺得名,作為錫克教最神聖的朝拜中心。


    三、錫克教的主要特色


    錫克教徒的著裝和服飾一直以來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許多國家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頭裹長巾、胡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的錫克教徒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賓德·辛格製定了錫克教徒必須遵守的為正義而進行聖戰的五條“卡爾薩戒律”稱為“5k“標誌:kesh(終生蓄長須發),kangh(戴發梳),k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這5件事在錫克教中具有特殊含義。蓄長發、長須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誌。加發梳是為了保持頭發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戴鋼手鐲象征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穿短衣褲是為了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不過,今天的錫克教男子平時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但蓄發、加發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頭發之後,再包上一條長長的頭巾,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錫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為錫克教徒強調勤勞、勇敢,而且內部團結,互為兄弟。錫克寺往往就是該教的慈善中心。


    錫克教允許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蘭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換句話說穆斯林認為合法的食物,錫克教就認為是非法。


    錫克教認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們反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繁複的儀式,並且反對偶像崇拜、禁欲行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麥加朝聖。信徒要牢記上師的教訓,培養高超的品格和內涵,在入會禮儀中,要立約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他們更要參與社會服務,不向政治壓力低頭,為爭取獨立自主而武裝起來,為奉行的真理而進行聖戰。他們敬拜的地方是聖堂,中文翻譯為錫克寺,亦叫“上師之家”,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聖堂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turban),頭發通常不加修剪,女人頭上則披著“紗巾”(chiffon)。


    錫克教教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麵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回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上師的指導才得以解脫。


    4.尊崇上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上師的預言,上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5.反對祭祀製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錫克教徒他們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在印度,人們每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錫克教裏沒有乞丐。錫克人從心底裏鄙視乞丐,認為那不符合本教教義。他們不僅自己不從事“乞丐行業”,也從不向乞丐施舍。他們認為乞丐是依附在社會軀體上的毒瘤,早應該鏟除。所以,乞丐們都害怕錫克人,從不向他們伸手要錢。錫克人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讓他們淪為乞丐。


    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在他們的宗教聖地、位於印度北方阿姆利則城中的金寺,人們隨處可以看到生活貧困的錫克人在享受寺裏免費提供的素食。


    四、錫克教分布情況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裏亞納邦和德裏,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也有錫克教徒。


    錫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為一些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錫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


    錫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國,當時有幾個來自印度旁遮普地區的移民進入加利福尼亞州。1912年錫克教徒建立了第一個禮拜堂。二次大戰後的移民增加了錫克教徒的人數。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錫克神廟。錫克教嚴守蓄胡、纏頭巾等教規的信徒,常被誤認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根據美國政府的錫克教聯盟統計,911恐怖攻擊後,全美至少發生700起錫克教徒無端遭攻擊的事件。


    如果說摩門教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宗教(1400萬),錫克教則為最大的傳統非主流宗教(2800萬)。


    五、宗教節日


    錫克教的主要節日,是該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師的誕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師的殉教日。


    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在3~4月間的拜薩哈節,也就是紀念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他為了扞衛該教,開展武裝鬥爭,成立卡爾薩軍隊。


    此外,該教還紀念印度教的節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