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喬怡問廖崎:“你寫過一部小說?”
廖崎喝了兩杯酒,臉微微發紅:“我假如有空,倒真想把咱們八個人那場奇遇寫成小說!可就是太忙……”
“你先回答我,你有沒有寫過一部十五萬字的小說,三個月前寄到我們出版社?”
“真要把咱們那段經曆寫出來,準能在咱們這一代人裏收到三個‘f’的反響。”廖崎仍延續著自己的思路,“情節現成,人物現成,構思也有了……”
“讀者也有了,”萍萍笑道,“就是還沒有寫!”
楊燹捅了廖崎一拳:“你小子還是那麽口若懸河!”
女服務員來上菜,看見了西裝筆挺的廖崎,為優待這位“體麵人物”,她轉身把錄音機的音量開大了一倍,整個店堂的空氣都震得發顛。
廖崎忍無可忍地晃晃頭:“是否讓他們換一盤磁帶?這哪是音樂?……要我命了!”
“行了,了不起!別處處顯示你比別人高雅。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交響樂不能代替流行歌曲,何況貝多芬死了一百多年,鄧麗君還健在。”楊燹說著,又把臉轉向季曉舟,“你說呢,曉舟?”
季曉舟微笑:“我的鑒賞水平跟我胃口一樣,不挑食。沒有好的,粗茶淡飯一樣吃得香。”
喬怡卻笑不出來,她該把小本上最後一個名字也劃去了。這部寫得不壞的小說居然無人認領!難道她回去跟主編說:“這位作者叫‘謎’嗎?”
喬怡,你這個見習編輯首戰敗北。連作者都找不著,這怎麽說得出口?人們會說:“什麽組稿,她會男朋友去了!”可你怎麽對大家解釋?他們用衷心祝福的目光送你踏上這趟旅途,一個二十九歲的姑娘未婚,似乎成了大家的過錯。
要不,你就老實向人們宣布,你愛的那個人跟另一個姑娘結婚了。這有什麽?你還喝了他們的喜酒。就怕你到時做不出那副玩世不恭的臉子。你那時笑得準比哭還醜……
喬怡抬起頭,看見楊燹正擔憂地盯著她。大家都在盯著她。她慌忙把酒杯遞到嘴邊。
鄰桌鬧哄哄的,一堆亂蓬蓬的頭發忽聚忽散。“活著有啥搞頭?!”那穿橫條花毛衣的小夥子一口一個“日他媽”,盡管脖子上掛著十字架。一桌人臉上都顯出可笑的悲哀。
“……到哪個單位都攤著巴掌問你要文憑,日他媽,掏茅廁沒得文憑也不行!天天晚上補初中,日他媽,該娶婆娘的歲數還跟那些屁毛殼兒一起背x+y……”
夥伴們用半醉的舌頭附和著:“沒得文憑,怕是沒哪個婆娘跟你……”
“背時……活著有啥搞頭!”小夥子說著,急匆匆奔出門嘔吐去了。
廖崎嫌惡地扭過臉,萍萍也怨道:“怎麽遇上這幫鬼……”
“了不起,你們畢業分配如何?”楊燹問道。
“暫時還沒定,不過人人都在找路子。”
“你不用找,優等生。”楊燹說。
季曉舟關切地向前傾著身子:“你打算去哪兒?”
“去哪兒?”萍萍斜著下巴,一副怪樣,“北京那麽多體麵單位還不夠他挑?要嫌那還不夠高級,還有美國、意大利、法蘭西!”萍萍不動聲色地微笑著,“將來人家是什麽新秀啊、明星啊,我們也少不了沾光!(她不理會季曉舟的製止)到時候,他想起你季曉舟的時候:‘對,想起來了,是有這麽個三毛。咳呀呀,那家夥拉琴比木匠拉鋸還賣勁兒!’……”
廖崎垂下眼皮,季曉舟紅了臉。喬怡在桌下狠狠踢了萍萍一腳。
“踢我幹什麽?我還把他往好處說了!這家夥(她指著廖崎)從穿開襠褲那時就沒拿黑眼珠看過人!”
楊燹隻顧大嚼,忽然爆發性地大笑起來,笑得店堂裏的人都往這邊看。
“沒法子,”楊燹笑畢,拍拍廖崎,“老天爺給了你這麽好的皮兒,又給你這麽好的瓤,這運氣讓誰攤上就得學乖點,不然就得挨揍!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對別人就是一種嘲笑。”
廖崎沉默,須臾又仰靠在椅背上。他想,假如一個人有幸在生和死的分界線上站一會兒,在一種絕對孤獨和無望的景況中待一會兒,他就獲得了類似動物反芻一樣的機會,嘔出過去生活的所有細節,再咀嚼品味一番。看著季曉舟重新縫補後的嘴唇,他時時想起自己伏在那瘦削的溜肩膀上的情景。這還不足夠鞭撻他素來的驕傲嗎?何況他有了三個月時間用來靜思:為了脊椎複位,他困在病床上,渾身能動的隻有思想……
喬怡開始同情廖崎了,她覺得在這聰明的大孩子身上,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她為他求情似的掃了一眼眾人,但她立刻發現大家的眼裏也都滿含溫存。在座的人都愛他。怎麽會不愛他呢?會有人不愛一支盡善盡美的奏鳴曲嗎?他就是一支那樣的曲子。喬怡同樣理解大家,因為他曾傷害過他們,所以他們不肯明白地承認對他的愛,而對他取一種玩笑式的嘲諷,打趣般的報複。他隻要仔細在每個人眼底尋找,就能找到他期冀的理解。
“我想……”廖崎坐直身體,“畢業後仍回部隊。”
萍萍“哦”了一聲,然後看看大家。那意思在說:這家夥怎麽啦?
喬怡笑道:“宣傳隊那院子已經拆了。”
“我可以到軍區歌舞團,曉舟不是在那兒嗎……”
萍萍瞪眼道:“你好接著欺負我們曉舟啊?還有完沒有?……”
大家哄笑起來。
“你真的回來?……”季曉舟頓時激動得隻剰半個屁股在椅子上。
“我不是頭腦發熱,或借著酒勁兒來這兒許諾……算了,你們誰有煙?”
楊燹掏出煙:“新學的?表示憂鬱的道具?”
“別理他們——你說畢業後回來?”季曉舟怎麽了?絮叨得象個小老太婆。
“我已向校黨委打了書麵報告。曉舟,咱們今後……”他吞吞吐吐地說,他怕眼下所有的話都會引出反效果。
季曉舟弓著頸子,用嘴唇探索著酒杯,下意識地一小口—小口地呷著酒。萍萍優心忡忡地注視他……
這時店堂門口又進來幾個年輕人,看上去不過二十歲左右。其中四個少女象竹筍一樣亭亭玉立,柔弱嬌嫩。兩個小夥子顯然在充當“騎士”,一進門就替她們占了座位。他們大聲談笑,話語中顯出他們的類別:一個騎士言必稱尼采,另一個大談羅丹、米開朗基羅、梵高與修拉!四個姑娘動輒“詩經”、“子日”、薩特與弗洛伊德。他們的談話居然能夠互不相幹,天上一句,地下一句,隻管把時髦的論點盡量發揮,使得那桌“時裝青年”有關“活著有啥搞頭”的討論戛然而止。似乎整個店堂由於他們的到來變得亮堂了,也變得怯生生的了。他們生而逢時,渾身有一種雋永靈秀之氣。那些稚氣的臉,那些快活透明的眸子,表示他們和苦難、罪惡隔得多麽遠。他們都別著校徽。美術學院的小家夥竟把校徽別在牛仔褲後兜上。
“還差兩把椅子。”一個姑娘嬌聲道,兩位騎士爭相效力。
“勞駕,這椅子你們不用吧?”
沒有應聲。那幫人已喝得酒足膽壯,一個個直著眼看著大學生們。
“對不起,那我搬走了……”大學生仔細地聚起笑容。
或許是這過火的禮貌惹惱了他們,掛十字架的小夥子忽然將兩腿往空椅子上一擱。文明和粗野對峙。“簡直象野人!”那邊的女大學生在往火星子上潑油。“十字架”垂著眼皮,不動腳也不還嘴,表現出那種江洋大盜式的涵養。
“喂,”楊燹招呼他們,“這兒有空椅子!”他把大家放衣服挎包的椅子抽出來。
大學生樂得免戰,店堂裏恢複了太平,錄音機裏的歌星又唱回來:
天上的星星為何象人群一樣擁擠?
地上的人群為何又象星星一樣疏遠……
一直發呆的季曉舟突然站起,端著杯子,“來,咱們幹杯——為廖崎將載譽歸來,為我即將……即將卷鋪蓋開路!”
聽到這話,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頓時,萍萍臉色變了……
前天晚上,黎副團長來找季曉舟。
“他不在,練琴去了。”萍萍預感到老頭兒有什麽話要說,“出什麽事了?”
黎副團長期期艾艾地說了團裏讓季曉舟改行的決定,並讓萍萍做做他的思想工作。
“這怎麽讓我張得開口!怎麽讓我把這話告訴他!”萍萍氣急敗壞地嚷著。
“沒法子,精簡名單是團黨委定的。”黎副團長也五內俱焚。
萍萍流淚了。她知道事情不會再有轉機,但仍然徒勞地對黎副團長絮叨:曉舟如何愛音樂,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死心踏地地愛這一行;沒有一個人肯為那把破琴服那麽多年的苦役;他的生命就靠那四根細細的弦係著,那幹巴巴的琴聲就是他的極樂世界……萍萍哭著,說著,但她該控訴誰呢?
黎副團長走了。萍萍叩開各位領導的門,就差給他們跪下,對他們喊:別把他和那把琴拆開吧!他從來不麻煩你們,以後更不會麻煩任何人,他隻要有把琴……但她沒有這樣喊。妻子要維護丈夫的尊嚴。
精簡的事很快傳開,所有人都用憐憫的目光看著季曉舟照舊按時抱著大提琴到角落去拉——隻他一個人蒙在鼓裏。萍萍但願他晚一點知道,讓他再安安穩穩拉幾天琴……這琴聲甭管怎樣不悅耳,它畢竟是最後的曲子啊……
季曉舟僵直地站著,大家也顯得和他一樣發僵。
“來,喝!”季曉舟忽然添了豪氣,“你們怎麽啦?怎麽不喝?……”
萍萍撐持不住,將杯子頓在桌上,隨即跌坐下去。她不敢看曉舟,隻輕聲問道:“是誰把這話告訴你的,誰這麽多嘴?……”
季曉舟笑笑:“從明天起,我就不用再練琴了。”
“到底是誰告訴你的?!”萍萍進出哭腔。
楊燹帶頭喝幹了酒,接著是廖崎。
季曉舟卻滴酒未沾:“誰告訴我的有什麽關係?這還用誰告訴我嗎?萍萍,就從你眼睛裏,我也知道我不行。你卻常對我說:拉得好一點了。你眼睛不象你的嘴那麽愛撒謊。”他笑笑,“我已拚出全身力氣來練琴了,可是,……就象廖崎早就說過的——我和音樂發生了一場嚴重誤會。”他又轉向廖崎,“你很有遠見,現在大可不必這樣不安。”
沉默。仿佛空氣也變得凝重起來……
季曉舟慢慢坐下,接著說:“從明天開始我不用練琴了。其實我比誰都明白,我不行。可我總希望長久的辛苦忽然在某一天結出意外的果實。即便不會有那種僥幸,練,總比不練強。我想得很少,希望也很小,隻想勞動和收效相等,隻想勤奮能讓我每夜都心安理得地睡覺。可是不行……事實最終證明我不行。減掉一把不稱職的大提琴,不是最天經地義的事嗎?你們不必為我難過,不必想法安慰我。”
大家第一次聽見季曉舟說這麽多話,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他遲鈍至極。看來並非如此,他的敏感被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所包裹,這就是他生來俱有的責任心。他此刻的神情是複雜的:不僅僅是痛苦,還有對音樂深深的眷戀,以及終於得到解脫一樣的舒鬆感。他十分明白自己的能力,他曾為能力低於別人而玩命練琴,這對他畢竟太苦太累了。他之所以沒有碰鼻子拐彎,隻因為樂隊裏還需要他那一點點音量,這一點點需要被他視為神聖的責任。而現在不再需要他了,他從此坦然,或許還有幾分慶幸,因為他不必再為自己的琴聲自卑了。他已盡自已的最大力量,完成了與那個集體的契約,完成了與自己的良心、責任感的契約。所以他並沒有象人預料的那樣一蹶不振。
“那以後……以後你做些什麽?”廖崎問。這聲音躲在深深的自責後麵,似乎曉舟的不成功是由於他的過錯。
“以後?不知道……服從分配。還能怎樣?……我咋天晚上把那把大提琴裏裏外外擦幹淨了,今天已交出去了。”
他說得很輕鬆。其實在擦琴時,他看見琴馬下積起的厚厚一層鬆香,看見琴弓被手指捏出的兩個淺槽,他委屈地流了許久眼淚。他抱著琴,悄沒聲地坐了整整一下午。他想,假如有人早些告訴他:“滴水穿石”的名言不是絕對的,也許不至於受這樣長久的折磨——自尊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
他愛這把快拉破的琴!但這最真實的理由卻最不能成其為理由。他愛音樂,卻從沒有得到它的青睞。他被減下,這是最明智的決定,又是最不公道的裁判。他委屈,但他從來不怨怪任何人。他在與琴默默告別時,努力說服了自己。他沒有再拉它,整整一下午都沒有讓它再發出一點聲響,仿佛他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那薄薄的共鳴箱裏,一碰琴弦就會噴湧而出,不可收拾。他把擦幹淨的琴輕輕放進琴盒,莊重得象給一位最親愛的人入殮……
季曉舟飲幹了杯中的最後一滴酒。
這時萍萍反倒沒有一點聲息。多日來她所有的擔憂,準備了一肚子的安慰,此刻卻一句也不需要了。一切竟是這樣簡單。這個溜肩膀,看上去不堪一擊的“三毛”竟如此堅強。而她卻終於挺不住了,把頭依在喬怡肩上輕泣。
季曉舟的左手又在那樣下意識地模擬揉弦動作,忽然他停住了,笑笑道:“沒有琴,我一點也不習慣……就象一下子什麽也沒有了。”
錄音機裏不合時宜地放著一支輕佻的歌:“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
廖崎下意識地捂住耳朵。喬怡看見他口袋裏露出一隻袖珍錄音機,便對他道:“把你那高雅的放放吧,——你不是在演出前用它陶冶情緒的嗎?拿出來,跟鄧麗君擺擺擂台!”
楊燹伸手從廖崎衣兜裏掏出錄音機,擠擠眼:“‘老貝’的,還是‘老柴’的?我去和服務員交涉,撤了鄧麗君……”大家都努力改善氣氛。
“不,”廖崎捺住楊燹的手,“這裏麵不是……”
“是什麽?是某個姑娘的悄俏話?”楊燹揶揄道,他取出磁帶跟女服務員交涉去了。鄰桌那些人正與鄧麗君合唱:
送你送到小村外,
有句話兒要交代……
廖崎不安地等待楊燹的交涉結果。
“時裝青年”邊唱邊揚長而去,一路把他們喝完的酒瓶當足球踢,踢碎一個立即爆發一陣狂笑,喝彩。招待員姑娘早躲得不見影了。他們跌跌撞撞,順便繞個彎,把大學生的桌子險些掀翻。隻聽女大學生尖叫一聲,“嘩啦——”盛啤酒的塑料桶倒了,帶泡沫的液體飛濺四溢。
大學生們一刷齊地從桌旁站起:“臭流氓!”
“十字架”定了定神,似乎在調整兩眼的焦距:“哪個……是流氓?”潛伏著的報複心理迅速炸開,“哪個是流氓?咹?”他象一口袋麵粉似的向前栽去,隨即矗到大學生鼻子下麵。
大學生們正氣凜然,同時把姑娘拉向身後,用身子護住她們。而這動作恰恰使對方喪失了最後一點理智,掛十字架的小夥子叉開雙腿,陰沉沉笑道:“老子們怕啥?!告訴你,街這頭是醫院,街那頭是公安局,揍死了老子陪你進停屍房!我一命換你個大學生,你想哪個賺了點?”話音未落,便揪住最前麵一個大學生的衣襟,一拳砸去。對手依仗清醒,趕緊閃開。他撲了個空,胳膊反被另一個大學生擰住。正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楊燹突然插到兩彪人馬當中。他比所有人都高出一截,象堵牆似的隔開了他們,並將那小夥子的手臂扳下來……
“聽我一句咋樣?”楊燹用那種挺在行的口氣說道。
小夥子看看這個高他半頭的軍人,服帖了。
“這年頭你以為還靠攥拳頭,攢虛勁?……快回去吧,以後多用腦子,少用拳頭。”
他們敗陣似的走了。快到門口時,那小夥子鬆開拳頭,扔下一枚校徽,同時吮了吮被校徽別針刺破的手心。
風波平息,楊燹回到桌邊。剛才那一番幹戈,把鄧麗君也嚇啞了,喇叭裏沙沙作響。
突然,一聲渾濁低沉的長音,從喇叭裏傳出。眾人都吃驚地望著廖崎——這是哪家的“經曲”?
廖崎卻注視著季曉舟,滿身不自在。這曲子被無數莫名其妙的雜音所覆蓋,時隱時現。時強時弱。雖然極不清晰,季曉舟還是聽出來了,那是他幾年前拉的一段練習曲。他困惑地看著廖崎,後者慚愧地笑了笑。
“說實話,曉舟,那是你在我窗外拉琴時,我把它偷錄了來的……”他難為情地說。
的確,當初他錄這段琴聲是想當眾出季曉舟的洋相,並證實自己對他的一貫刻薄是有理由的,但他一直沒找到恰當的機會。在上前線之前……他把自己的“財產”都寄回北京,此後也就忘了這樁事。當他從戰場回來,在做脊椎複位治療的漫長時間裏,隻能一動不動地躺在病床上聽音樂,他忽然聽到了這一盤。頭一次,他是帶著幾分戲謔,強扭著自己聽完它的。然而。他從這粗糙的琴聲中仿佛發現了什麽,也正是這粗糙的琴聲對他的良知來了一番矯正,並從琴聲裏完全理解了季曉舟……
但這個痛苦的過程,他如何向戰友們敘述?……
季曉舟被自己的琴聲弄得困窘不堪。那不是音樂,而是一個人在坎坷的路上艱難地爬行……
廖崎承認它作為音樂來說是太不完美了。但音樂是什麽?不隻是巧妙地拚在一塊的音符,不隻是演奏它時精湛純熟、天衣無縫的技巧,而重要的是人格。他把這盤磁帶轉錄到卡式磁帶上,帶在身邊,不時默默地聽它。他認為自己所缺乏的正是季曉舟在琴聲中體現的寬容與堅韌——一種趨於完善的人格。一個樂隊指揮沒有對人、對於人生的熱忱,再高的才華也不可能對社會有所裨益。他領悟這個道理,差點把命都搭上了。
眾人默不作聲。但廖崎相信他們會理解自己的。琴聲雖不悅耳,卻叫人感到心裏踏實。
店堂裏漸漸空了。隻剩一桌軍人和一桌大學生。大學生們的話題是“畢業論文”、“答辯”、“學位”等等,說到興頭上往往用一兩句外語,祖宗的語言已不足以表達他們躊躇滿誌的心境。忽然,一位姑娘叫道:“這店堂裏的音樂怎麽這樣糟糕?”
廖崎喝了兩杯酒,臉微微發紅:“我假如有空,倒真想把咱們八個人那場奇遇寫成小說!可就是太忙……”
“你先回答我,你有沒有寫過一部十五萬字的小說,三個月前寄到我們出版社?”
“真要把咱們那段經曆寫出來,準能在咱們這一代人裏收到三個‘f’的反響。”廖崎仍延續著自己的思路,“情節現成,人物現成,構思也有了……”
“讀者也有了,”萍萍笑道,“就是還沒有寫!”
楊燹捅了廖崎一拳:“你小子還是那麽口若懸河!”
女服務員來上菜,看見了西裝筆挺的廖崎,為優待這位“體麵人物”,她轉身把錄音機的音量開大了一倍,整個店堂的空氣都震得發顛。
廖崎忍無可忍地晃晃頭:“是否讓他們換一盤磁帶?這哪是音樂?……要我命了!”
“行了,了不起!別處處顯示你比別人高雅。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交響樂不能代替流行歌曲,何況貝多芬死了一百多年,鄧麗君還健在。”楊燹說著,又把臉轉向季曉舟,“你說呢,曉舟?”
季曉舟微笑:“我的鑒賞水平跟我胃口一樣,不挑食。沒有好的,粗茶淡飯一樣吃得香。”
喬怡卻笑不出來,她該把小本上最後一個名字也劃去了。這部寫得不壞的小說居然無人認領!難道她回去跟主編說:“這位作者叫‘謎’嗎?”
喬怡,你這個見習編輯首戰敗北。連作者都找不著,這怎麽說得出口?人們會說:“什麽組稿,她會男朋友去了!”可你怎麽對大家解釋?他們用衷心祝福的目光送你踏上這趟旅途,一個二十九歲的姑娘未婚,似乎成了大家的過錯。
要不,你就老實向人們宣布,你愛的那個人跟另一個姑娘結婚了。這有什麽?你還喝了他們的喜酒。就怕你到時做不出那副玩世不恭的臉子。你那時笑得準比哭還醜……
喬怡抬起頭,看見楊燹正擔憂地盯著她。大家都在盯著她。她慌忙把酒杯遞到嘴邊。
鄰桌鬧哄哄的,一堆亂蓬蓬的頭發忽聚忽散。“活著有啥搞頭?!”那穿橫條花毛衣的小夥子一口一個“日他媽”,盡管脖子上掛著十字架。一桌人臉上都顯出可笑的悲哀。
“……到哪個單位都攤著巴掌問你要文憑,日他媽,掏茅廁沒得文憑也不行!天天晚上補初中,日他媽,該娶婆娘的歲數還跟那些屁毛殼兒一起背x+y……”
夥伴們用半醉的舌頭附和著:“沒得文憑,怕是沒哪個婆娘跟你……”
“背時……活著有啥搞頭!”小夥子說著,急匆匆奔出門嘔吐去了。
廖崎嫌惡地扭過臉,萍萍也怨道:“怎麽遇上這幫鬼……”
“了不起,你們畢業分配如何?”楊燹問道。
“暫時還沒定,不過人人都在找路子。”
“你不用找,優等生。”楊燹說。
季曉舟關切地向前傾著身子:“你打算去哪兒?”
“去哪兒?”萍萍斜著下巴,一副怪樣,“北京那麽多體麵單位還不夠他挑?要嫌那還不夠高級,還有美國、意大利、法蘭西!”萍萍不動聲色地微笑著,“將來人家是什麽新秀啊、明星啊,我們也少不了沾光!(她不理會季曉舟的製止)到時候,他想起你季曉舟的時候:‘對,想起來了,是有這麽個三毛。咳呀呀,那家夥拉琴比木匠拉鋸還賣勁兒!’……”
廖崎垂下眼皮,季曉舟紅了臉。喬怡在桌下狠狠踢了萍萍一腳。
“踢我幹什麽?我還把他往好處說了!這家夥(她指著廖崎)從穿開襠褲那時就沒拿黑眼珠看過人!”
楊燹隻顧大嚼,忽然爆發性地大笑起來,笑得店堂裏的人都往這邊看。
“沒法子,”楊燹笑畢,拍拍廖崎,“老天爺給了你這麽好的皮兒,又給你這麽好的瓤,這運氣讓誰攤上就得學乖點,不然就得挨揍!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對別人就是一種嘲笑。”
廖崎沉默,須臾又仰靠在椅背上。他想,假如一個人有幸在生和死的分界線上站一會兒,在一種絕對孤獨和無望的景況中待一會兒,他就獲得了類似動物反芻一樣的機會,嘔出過去生活的所有細節,再咀嚼品味一番。看著季曉舟重新縫補後的嘴唇,他時時想起自己伏在那瘦削的溜肩膀上的情景。這還不足夠鞭撻他素來的驕傲嗎?何況他有了三個月時間用來靜思:為了脊椎複位,他困在病床上,渾身能動的隻有思想……
喬怡開始同情廖崎了,她覺得在這聰明的大孩子身上,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她為他求情似的掃了一眼眾人,但她立刻發現大家的眼裏也都滿含溫存。在座的人都愛他。怎麽會不愛他呢?會有人不愛一支盡善盡美的奏鳴曲嗎?他就是一支那樣的曲子。喬怡同樣理解大家,因為他曾傷害過他們,所以他們不肯明白地承認對他的愛,而對他取一種玩笑式的嘲諷,打趣般的報複。他隻要仔細在每個人眼底尋找,就能找到他期冀的理解。
“我想……”廖崎坐直身體,“畢業後仍回部隊。”
萍萍“哦”了一聲,然後看看大家。那意思在說:這家夥怎麽啦?
喬怡笑道:“宣傳隊那院子已經拆了。”
“我可以到軍區歌舞團,曉舟不是在那兒嗎……”
萍萍瞪眼道:“你好接著欺負我們曉舟啊?還有完沒有?……”
大家哄笑起來。
“你真的回來?……”季曉舟頓時激動得隻剰半個屁股在椅子上。
“我不是頭腦發熱,或借著酒勁兒來這兒許諾……算了,你們誰有煙?”
楊燹掏出煙:“新學的?表示憂鬱的道具?”
“別理他們——你說畢業後回來?”季曉舟怎麽了?絮叨得象個小老太婆。
“我已向校黨委打了書麵報告。曉舟,咱們今後……”他吞吞吐吐地說,他怕眼下所有的話都會引出反效果。
季曉舟弓著頸子,用嘴唇探索著酒杯,下意識地一小口—小口地呷著酒。萍萍優心忡忡地注視他……
這時店堂門口又進來幾個年輕人,看上去不過二十歲左右。其中四個少女象竹筍一樣亭亭玉立,柔弱嬌嫩。兩個小夥子顯然在充當“騎士”,一進門就替她們占了座位。他們大聲談笑,話語中顯出他們的類別:一個騎士言必稱尼采,另一個大談羅丹、米開朗基羅、梵高與修拉!四個姑娘動輒“詩經”、“子日”、薩特與弗洛伊德。他們的談話居然能夠互不相幹,天上一句,地下一句,隻管把時髦的論點盡量發揮,使得那桌“時裝青年”有關“活著有啥搞頭”的討論戛然而止。似乎整個店堂由於他們的到來變得亮堂了,也變得怯生生的了。他們生而逢時,渾身有一種雋永靈秀之氣。那些稚氣的臉,那些快活透明的眸子,表示他們和苦難、罪惡隔得多麽遠。他們都別著校徽。美術學院的小家夥竟把校徽別在牛仔褲後兜上。
“還差兩把椅子。”一個姑娘嬌聲道,兩位騎士爭相效力。
“勞駕,這椅子你們不用吧?”
沒有應聲。那幫人已喝得酒足膽壯,一個個直著眼看著大學生們。
“對不起,那我搬走了……”大學生仔細地聚起笑容。
或許是這過火的禮貌惹惱了他們,掛十字架的小夥子忽然將兩腿往空椅子上一擱。文明和粗野對峙。“簡直象野人!”那邊的女大學生在往火星子上潑油。“十字架”垂著眼皮,不動腳也不還嘴,表現出那種江洋大盜式的涵養。
“喂,”楊燹招呼他們,“這兒有空椅子!”他把大家放衣服挎包的椅子抽出來。
大學生樂得免戰,店堂裏恢複了太平,錄音機裏的歌星又唱回來:
天上的星星為何象人群一樣擁擠?
地上的人群為何又象星星一樣疏遠……
一直發呆的季曉舟突然站起,端著杯子,“來,咱們幹杯——為廖崎將載譽歸來,為我即將……即將卷鋪蓋開路!”
聽到這話,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頓時,萍萍臉色變了……
前天晚上,黎副團長來找季曉舟。
“他不在,練琴去了。”萍萍預感到老頭兒有什麽話要說,“出什麽事了?”
黎副團長期期艾艾地說了團裏讓季曉舟改行的決定,並讓萍萍做做他的思想工作。
“這怎麽讓我張得開口!怎麽讓我把這話告訴他!”萍萍氣急敗壞地嚷著。
“沒法子,精簡名單是團黨委定的。”黎副團長也五內俱焚。
萍萍流淚了。她知道事情不會再有轉機,但仍然徒勞地對黎副團長絮叨:曉舟如何愛音樂,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死心踏地地愛這一行;沒有一個人肯為那把破琴服那麽多年的苦役;他的生命就靠那四根細細的弦係著,那幹巴巴的琴聲就是他的極樂世界……萍萍哭著,說著,但她該控訴誰呢?
黎副團長走了。萍萍叩開各位領導的門,就差給他們跪下,對他們喊:別把他和那把琴拆開吧!他從來不麻煩你們,以後更不會麻煩任何人,他隻要有把琴……但她沒有這樣喊。妻子要維護丈夫的尊嚴。
精簡的事很快傳開,所有人都用憐憫的目光看著季曉舟照舊按時抱著大提琴到角落去拉——隻他一個人蒙在鼓裏。萍萍但願他晚一點知道,讓他再安安穩穩拉幾天琴……這琴聲甭管怎樣不悅耳,它畢竟是最後的曲子啊……
季曉舟僵直地站著,大家也顯得和他一樣發僵。
“來,喝!”季曉舟忽然添了豪氣,“你們怎麽啦?怎麽不喝?……”
萍萍撐持不住,將杯子頓在桌上,隨即跌坐下去。她不敢看曉舟,隻輕聲問道:“是誰把這話告訴你的,誰這麽多嘴?……”
季曉舟笑笑:“從明天起,我就不用再練琴了。”
“到底是誰告訴你的?!”萍萍進出哭腔。
楊燹帶頭喝幹了酒,接著是廖崎。
季曉舟卻滴酒未沾:“誰告訴我的有什麽關係?這還用誰告訴我嗎?萍萍,就從你眼睛裏,我也知道我不行。你卻常對我說:拉得好一點了。你眼睛不象你的嘴那麽愛撒謊。”他笑笑,“我已拚出全身力氣來練琴了,可是,……就象廖崎早就說過的——我和音樂發生了一場嚴重誤會。”他又轉向廖崎,“你很有遠見,現在大可不必這樣不安。”
沉默。仿佛空氣也變得凝重起來……
季曉舟慢慢坐下,接著說:“從明天開始我不用練琴了。其實我比誰都明白,我不行。可我總希望長久的辛苦忽然在某一天結出意外的果實。即便不會有那種僥幸,練,總比不練強。我想得很少,希望也很小,隻想勞動和收效相等,隻想勤奮能讓我每夜都心安理得地睡覺。可是不行……事實最終證明我不行。減掉一把不稱職的大提琴,不是最天經地義的事嗎?你們不必為我難過,不必想法安慰我。”
大家第一次聽見季曉舟說這麽多話,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他遲鈍至極。看來並非如此,他的敏感被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所包裹,這就是他生來俱有的責任心。他此刻的神情是複雜的:不僅僅是痛苦,還有對音樂深深的眷戀,以及終於得到解脫一樣的舒鬆感。他十分明白自己的能力,他曾為能力低於別人而玩命練琴,這對他畢竟太苦太累了。他之所以沒有碰鼻子拐彎,隻因為樂隊裏還需要他那一點點音量,這一點點需要被他視為神聖的責任。而現在不再需要他了,他從此坦然,或許還有幾分慶幸,因為他不必再為自己的琴聲自卑了。他已盡自已的最大力量,完成了與那個集體的契約,完成了與自己的良心、責任感的契約。所以他並沒有象人預料的那樣一蹶不振。
“那以後……以後你做些什麽?”廖崎問。這聲音躲在深深的自責後麵,似乎曉舟的不成功是由於他的過錯。
“以後?不知道……服從分配。還能怎樣?……我咋天晚上把那把大提琴裏裏外外擦幹淨了,今天已交出去了。”
他說得很輕鬆。其實在擦琴時,他看見琴馬下積起的厚厚一層鬆香,看見琴弓被手指捏出的兩個淺槽,他委屈地流了許久眼淚。他抱著琴,悄沒聲地坐了整整一下午。他想,假如有人早些告訴他:“滴水穿石”的名言不是絕對的,也許不至於受這樣長久的折磨——自尊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
他愛這把快拉破的琴!但這最真實的理由卻最不能成其為理由。他愛音樂,卻從沒有得到它的青睞。他被減下,這是最明智的決定,又是最不公道的裁判。他委屈,但他從來不怨怪任何人。他在與琴默默告別時,努力說服了自己。他沒有再拉它,整整一下午都沒有讓它再發出一點聲響,仿佛他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那薄薄的共鳴箱裏,一碰琴弦就會噴湧而出,不可收拾。他把擦幹淨的琴輕輕放進琴盒,莊重得象給一位最親愛的人入殮……
季曉舟飲幹了杯中的最後一滴酒。
這時萍萍反倒沒有一點聲息。多日來她所有的擔憂,準備了一肚子的安慰,此刻卻一句也不需要了。一切竟是這樣簡單。這個溜肩膀,看上去不堪一擊的“三毛”竟如此堅強。而她卻終於挺不住了,把頭依在喬怡肩上輕泣。
季曉舟的左手又在那樣下意識地模擬揉弦動作,忽然他停住了,笑笑道:“沒有琴,我一點也不習慣……就象一下子什麽也沒有了。”
錄音機裏不合時宜地放著一支輕佻的歌:“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
廖崎下意識地捂住耳朵。喬怡看見他口袋裏露出一隻袖珍錄音機,便對他道:“把你那高雅的放放吧,——你不是在演出前用它陶冶情緒的嗎?拿出來,跟鄧麗君擺擺擂台!”
楊燹伸手從廖崎衣兜裏掏出錄音機,擠擠眼:“‘老貝’的,還是‘老柴’的?我去和服務員交涉,撤了鄧麗君……”大家都努力改善氣氛。
“不,”廖崎捺住楊燹的手,“這裏麵不是……”
“是什麽?是某個姑娘的悄俏話?”楊燹揶揄道,他取出磁帶跟女服務員交涉去了。鄰桌那些人正與鄧麗君合唱:
送你送到小村外,
有句話兒要交代……
廖崎不安地等待楊燹的交涉結果。
“時裝青年”邊唱邊揚長而去,一路把他們喝完的酒瓶當足球踢,踢碎一個立即爆發一陣狂笑,喝彩。招待員姑娘早躲得不見影了。他們跌跌撞撞,順便繞個彎,把大學生的桌子險些掀翻。隻聽女大學生尖叫一聲,“嘩啦——”盛啤酒的塑料桶倒了,帶泡沫的液體飛濺四溢。
大學生們一刷齊地從桌旁站起:“臭流氓!”
“十字架”定了定神,似乎在調整兩眼的焦距:“哪個……是流氓?”潛伏著的報複心理迅速炸開,“哪個是流氓?咹?”他象一口袋麵粉似的向前栽去,隨即矗到大學生鼻子下麵。
大學生們正氣凜然,同時把姑娘拉向身後,用身子護住她們。而這動作恰恰使對方喪失了最後一點理智,掛十字架的小夥子叉開雙腿,陰沉沉笑道:“老子們怕啥?!告訴你,街這頭是醫院,街那頭是公安局,揍死了老子陪你進停屍房!我一命換你個大學生,你想哪個賺了點?”話音未落,便揪住最前麵一個大學生的衣襟,一拳砸去。對手依仗清醒,趕緊閃開。他撲了個空,胳膊反被另一個大學生擰住。正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楊燹突然插到兩彪人馬當中。他比所有人都高出一截,象堵牆似的隔開了他們,並將那小夥子的手臂扳下來……
“聽我一句咋樣?”楊燹用那種挺在行的口氣說道。
小夥子看看這個高他半頭的軍人,服帖了。
“這年頭你以為還靠攥拳頭,攢虛勁?……快回去吧,以後多用腦子,少用拳頭。”
他們敗陣似的走了。快到門口時,那小夥子鬆開拳頭,扔下一枚校徽,同時吮了吮被校徽別針刺破的手心。
風波平息,楊燹回到桌邊。剛才那一番幹戈,把鄧麗君也嚇啞了,喇叭裏沙沙作響。
突然,一聲渾濁低沉的長音,從喇叭裏傳出。眾人都吃驚地望著廖崎——這是哪家的“經曲”?
廖崎卻注視著季曉舟,滿身不自在。這曲子被無數莫名其妙的雜音所覆蓋,時隱時現。時強時弱。雖然極不清晰,季曉舟還是聽出來了,那是他幾年前拉的一段練習曲。他困惑地看著廖崎,後者慚愧地笑了笑。
“說實話,曉舟,那是你在我窗外拉琴時,我把它偷錄了來的……”他難為情地說。
的確,當初他錄這段琴聲是想當眾出季曉舟的洋相,並證實自己對他的一貫刻薄是有理由的,但他一直沒找到恰當的機會。在上前線之前……他把自己的“財產”都寄回北京,此後也就忘了這樁事。當他從戰場回來,在做脊椎複位治療的漫長時間裏,隻能一動不動地躺在病床上聽音樂,他忽然聽到了這一盤。頭一次,他是帶著幾分戲謔,強扭著自己聽完它的。然而。他從這粗糙的琴聲中仿佛發現了什麽,也正是這粗糙的琴聲對他的良知來了一番矯正,並從琴聲裏完全理解了季曉舟……
但這個痛苦的過程,他如何向戰友們敘述?……
季曉舟被自己的琴聲弄得困窘不堪。那不是音樂,而是一個人在坎坷的路上艱難地爬行……
廖崎承認它作為音樂來說是太不完美了。但音樂是什麽?不隻是巧妙地拚在一塊的音符,不隻是演奏它時精湛純熟、天衣無縫的技巧,而重要的是人格。他把這盤磁帶轉錄到卡式磁帶上,帶在身邊,不時默默地聽它。他認為自己所缺乏的正是季曉舟在琴聲中體現的寬容與堅韌——一種趨於完善的人格。一個樂隊指揮沒有對人、對於人生的熱忱,再高的才華也不可能對社會有所裨益。他領悟這個道理,差點把命都搭上了。
眾人默不作聲。但廖崎相信他們會理解自己的。琴聲雖不悅耳,卻叫人感到心裏踏實。
店堂裏漸漸空了。隻剩一桌軍人和一桌大學生。大學生們的話題是“畢業論文”、“答辯”、“學位”等等,說到興頭上往往用一兩句外語,祖宗的語言已不足以表達他們躊躇滿誌的心境。忽然,一位姑娘叫道:“這店堂裏的音樂怎麽這樣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