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以來,家給戶足,人無苦窳,四夷來同,海內晏然……關中生育長養,不知金鼓之聲,爟燧之光,以至於老。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天可汗之威,廣耀四方,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
這奏疏的內容,皇帝應該是喜歡看,為什麽呢,因為他虛榮,誰誇他是千古明君。可李承乾呢,不喜歡這種論調,更不喜歡拍馬屁,所以這種讀完了,他就一個反應,犯困!
於是,打個哈欠後,眼皮也打起架來,人也昏昏欲睡起來。
迷迷糊糊之間,他感覺有個人抓他,睜開眼睛一看沒人,再低頭一看,原來是李厥這個小機靈鬼。
把他放在自己的腿上,掂著小家夥:“你這小子,怎麽個跟大姑娘似的,這般文靜呢?”
李厥的脾性,是隨了蘇蓉,安安靜靜的,從不招災惹禍,跟他小時候比起來,完全是兩類人,完全可以說是子不類父。
但李承乾也不生氣,他呀,不指望李厥承擔太多,隻要他開開心心的,做個逍遙王爺,他就心滿意足了!
哄了李厥玩了一會,戶部侍郎-崔仁師便來了,李承乾便將他放了下去,讓他自己去找兄長們去玩!
“崔侍郎,孤讓你統計的事,怎麽樣了?”
崔仁師端著手中的奏疏,淡淡笑道:“殿下交代的事,臣怎敢不盡心竭力!”
河工的基本情況,武德、貞觀兩朝以前代的情況基本是一樣的。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征發徭役的方式進行,服役的百姓需要自帶幹糧、無酬勞動。
武德初年,為疏浚梁公堰,河南府發汴鄭丁夫,貞觀三年,黃河、汴河運道淤塞,州縣征派民夫萬人疏浚,搴長茭,決沮淤。
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方式,那就是調兵!貞觀六年,疏鑿淤塞的汴渠,便是征召了周圍四個折衝都尉府的府兵,七千人耗時三個月完成的。
自兩漢以來,修宮殿、修陵墓、修溝渠、甚至修橋補路,近千年來所有的大工都是這麽過來的。
當然,也有“納絹代役”的方便之約,按照戶部執行的律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個家庭的丁男,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如果朝廷無事僉派或者自身特殊情況,可以上繳絹布抵充,其標準是每天三尺絹或布三尺六寸。但是,大工總得有人幹,這些折納的絹帛或錢糧由官府出麵雇人,稱之為“和雇”。貞觀十年,穀水泛濫,人力匱乏,地方官府便備錢一萬貫,每月收利,以充和雇。
崔仁師算了一筆賬,絹價是兩百文一匹,一匹絹長四十尺,寬一尺八寸,這樣算下來的工價,一個勞力,一天收入隻有區區十五文,隻能保證勉強糊口而已。
以和募的方式,再算一下河工的收入情況。貞觀十一年,黃河修堤,以傭尋願者,凡用五萬三千餘工,費錢五百三十餘萬。累計耗資五千三百貫,即每日工價一百文。
一個歲作的長工,雇價為每月一石麥,麥價每鬥三十至三十七文,按每月三百七十文計算,每天的工錢也隻有十二文。雖然不含口糧,這個工價仍然是偏低的。還好大工是有期間,朝廷又按照均田製,有計口授田的辦法,一般人有一種基本農田的收入,工錢隻能說是額外的收入。
那到了現在,貞觀盛世,百姓的收入如何了呢?
以關中為例子,一個中等農家一年的收入結餘大約有十五石粟米。粟米價格按每鬥三十文計算,則為四千三百五十文。
以五口之家計算,五口之家人均年淨收入八百七十文,攤到每天隻有三文不到。
長安城的小販們稍微好一點。崔仁師派人去坊間查過,賣蒸餅的大概日收入五百人文。扣除蒸餅的成本,實際收入隻有兩百文左右。
所以,不管是要開大工,還是民間的真實收入,都沒有奏疏中寫的那麽海清海晏,百姓依然是一頓幹兩頓稀,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隻能勉強糊口。
太子在關中,興建手工業,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增加百姓的收入,解決無田無業者的收入問題,無論男女都能讓他們多一分養家糊口的錢。
但手工業發展的速度,還是慢了一些,不是說投入的不夠,實在是人力終究有限,生產的物品有限,除了自身的消耗外,能拿出去的貿易的,數量還很不樂觀!
這些年,朝廷累年征戰,還有顧忌國內的撫民以靜的國政,所以日子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好在是攻滅高昌、薛延陀兩國事,取了他們的國庫,補充了一下。南邊的海上貿易,也是細水長流,朝廷的府庫才漸漸的充裕起來。
但有了錢,也不能隨意揮霍,隋文帝給楊廣留下了多厚的家底,可十幾年就敗光了。現在國力,還不及隋文帝時期,所以他勸太子,不要在大戰期間開大工,否則國力是要受損的。
李承乾淡淡一笑:“崔侍郎,你想多了!這個時候開大工,那不是壽星公吃砒霜嗎?”
東邊幾十萬人在開打,安西那邊柴哲威剛剛調停兩國的戰事,西突厥欲言又止,態度曖昧;西麵吐蕃的蠢蠢躍動;南海還有海盜為患,擾亂海上通道。他現在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不敢下腳,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雞蛋碎了,砸著大唐。哪裏還能開大工,勞民傷財呢!
聽到太子這話,崔仁師送了一口氣,他是真怕太子被下麵的那些奏疏忽悠了,迷住了眼睛,真以為百姓富庶了,可以隨意揮霍。
“那殿下的意思是?”,崔仁師是沒想明白,太子既然不開大工,為什麽還要查這個,目的何在!
目的?“自然是要挖空心思的,導民向富了!”
江南的開發,迫在眉睫,李承乾是看出來了,不把那些煙瘴之地開墾出來,大唐的國力難以實行全麵的提升,所以他是想摸一摸底子,然後再做。
這奏疏的內容,皇帝應該是喜歡看,為什麽呢,因為他虛榮,誰誇他是千古明君。可李承乾呢,不喜歡這種論調,更不喜歡拍馬屁,所以這種讀完了,他就一個反應,犯困!
於是,打個哈欠後,眼皮也打起架來,人也昏昏欲睡起來。
迷迷糊糊之間,他感覺有個人抓他,睜開眼睛一看沒人,再低頭一看,原來是李厥這個小機靈鬼。
把他放在自己的腿上,掂著小家夥:“你這小子,怎麽個跟大姑娘似的,這般文靜呢?”
李厥的脾性,是隨了蘇蓉,安安靜靜的,從不招災惹禍,跟他小時候比起來,完全是兩類人,完全可以說是子不類父。
但李承乾也不生氣,他呀,不指望李厥承擔太多,隻要他開開心心的,做個逍遙王爺,他就心滿意足了!
哄了李厥玩了一會,戶部侍郎-崔仁師便來了,李承乾便將他放了下去,讓他自己去找兄長們去玩!
“崔侍郎,孤讓你統計的事,怎麽樣了?”
崔仁師端著手中的奏疏,淡淡笑道:“殿下交代的事,臣怎敢不盡心竭力!”
河工的基本情況,武德、貞觀兩朝以前代的情況基本是一樣的。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征發徭役的方式進行,服役的百姓需要自帶幹糧、無酬勞動。
武德初年,為疏浚梁公堰,河南府發汴鄭丁夫,貞觀三年,黃河、汴河運道淤塞,州縣征派民夫萬人疏浚,搴長茭,決沮淤。
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方式,那就是調兵!貞觀六年,疏鑿淤塞的汴渠,便是征召了周圍四個折衝都尉府的府兵,七千人耗時三個月完成的。
自兩漢以來,修宮殿、修陵墓、修溝渠、甚至修橋補路,近千年來所有的大工都是這麽過來的。
當然,也有“納絹代役”的方便之約,按照戶部執行的律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個家庭的丁男,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如果朝廷無事僉派或者自身特殊情況,可以上繳絹布抵充,其標準是每天三尺絹或布三尺六寸。但是,大工總得有人幹,這些折納的絹帛或錢糧由官府出麵雇人,稱之為“和雇”。貞觀十年,穀水泛濫,人力匱乏,地方官府便備錢一萬貫,每月收利,以充和雇。
崔仁師算了一筆賬,絹價是兩百文一匹,一匹絹長四十尺,寬一尺八寸,這樣算下來的工價,一個勞力,一天收入隻有區區十五文,隻能保證勉強糊口而已。
以和募的方式,再算一下河工的收入情況。貞觀十一年,黃河修堤,以傭尋願者,凡用五萬三千餘工,費錢五百三十餘萬。累計耗資五千三百貫,即每日工價一百文。
一個歲作的長工,雇價為每月一石麥,麥價每鬥三十至三十七文,按每月三百七十文計算,每天的工錢也隻有十二文。雖然不含口糧,這個工價仍然是偏低的。還好大工是有期間,朝廷又按照均田製,有計口授田的辦法,一般人有一種基本農田的收入,工錢隻能說是額外的收入。
那到了現在,貞觀盛世,百姓的收入如何了呢?
以關中為例子,一個中等農家一年的收入結餘大約有十五石粟米。粟米價格按每鬥三十文計算,則為四千三百五十文。
以五口之家計算,五口之家人均年淨收入八百七十文,攤到每天隻有三文不到。
長安城的小販們稍微好一點。崔仁師派人去坊間查過,賣蒸餅的大概日收入五百人文。扣除蒸餅的成本,實際收入隻有兩百文左右。
所以,不管是要開大工,還是民間的真實收入,都沒有奏疏中寫的那麽海清海晏,百姓依然是一頓幹兩頓稀,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隻能勉強糊口。
太子在關中,興建手工業,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增加百姓的收入,解決無田無業者的收入問題,無論男女都能讓他們多一分養家糊口的錢。
但手工業發展的速度,還是慢了一些,不是說投入的不夠,實在是人力終究有限,生產的物品有限,除了自身的消耗外,能拿出去的貿易的,數量還很不樂觀!
這些年,朝廷累年征戰,還有顧忌國內的撫民以靜的國政,所以日子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好在是攻滅高昌、薛延陀兩國事,取了他們的國庫,補充了一下。南邊的海上貿易,也是細水長流,朝廷的府庫才漸漸的充裕起來。
但有了錢,也不能隨意揮霍,隋文帝給楊廣留下了多厚的家底,可十幾年就敗光了。現在國力,還不及隋文帝時期,所以他勸太子,不要在大戰期間開大工,否則國力是要受損的。
李承乾淡淡一笑:“崔侍郎,你想多了!這個時候開大工,那不是壽星公吃砒霜嗎?”
東邊幾十萬人在開打,安西那邊柴哲威剛剛調停兩國的戰事,西突厥欲言又止,態度曖昧;西麵吐蕃的蠢蠢躍動;南海還有海盜為患,擾亂海上通道。他現在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不敢下腳,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雞蛋碎了,砸著大唐。哪裏還能開大工,勞民傷財呢!
聽到太子這話,崔仁師送了一口氣,他是真怕太子被下麵的那些奏疏忽悠了,迷住了眼睛,真以為百姓富庶了,可以隨意揮霍。
“那殿下的意思是?”,崔仁師是沒想明白,太子既然不開大工,為什麽還要查這個,目的何在!
目的?“自然是要挖空心思的,導民向富了!”
江南的開發,迫在眉睫,李承乾是看出來了,不把那些煙瘴之地開墾出來,大唐的國力難以實行全麵的提升,所以他是想摸一摸底子,然後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