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離開咖啡館,乘坐了幾輛驢車前往皇宮。
在車中,劉邦對劉啟問道:“孫子,你可知道我為何允許人民提起訴訟,起訴官員嗎?”
劉啟回答道:“陛下,您曾親自說過,作為皇帝,保護人民是您的職責。對於一位封建皇帝來說,為百姓主持公道是天經地義之事!”
劉邦點頭讚同,並追問:“還有其他原因嗎?”
“無論是封建皇帝還是最低級的官員,我們所有人都是依靠人民的支持生存。我們的存在,依賴於人民的辛勤勞作。”
劉邦繼續說:“世界上所有的艱辛,人民承擔得最為沉重。”
“麵包來自土地,人民從早到晚辛勤工作,僅僅為了艱難地度過秋收和冬播。”
“人民如同螞蟻,生活在最謙遜的狀態中。”
“但是,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最底層的官員,每一個人都依賴於這些謙卑的民眾提供的基礎支持。”
“從我們誕生到我們離世,我們的生活忙碌到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耕種土地、篩選豆子。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必須精心計劃,節省食物和衣物。為何如此?那些宏偉的宮殿、繁忙的市場,無一不是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那些精美的絲綢和棉花、優雅的衣服和豐盛的食物,無一不是人民送給我們的禮物!人民就是那支撐著天空的基石,而那些不勞而獲、自視為低人一等的人,又如何能與之相比。”
“陛下,爺爺,我們自身便出自人民之中,深知世界的種種不公。”
“然而,生活的本質就是不公平,這一點我們無力改變!”
“我深知,如果人民失去了生存之道,他們便會起義反抗。當人民的耐心到達極限,便是他們起身反抗之時。”
“他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溫暖與食物,尊嚴的對待,以及正義的伸張。”
“作為皇帝,我的職責便是為人民提供正義,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發聲!”
隨著驢車的緩緩行進,劉邦閉上了眼睛,在車廂中低聲說道。長安城曾是古代的首都,其外城被譽為紫禁區,因而得名。後來的北京紫禁城便是參照了長安城的建築風格而建。
劉啟靜靜地聆聽著,陷入了沉思。
“正義”這個詞匯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實現它卻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在曆史上,能夠達到這一理想的皇帝或貴族寥寥無幾。而且,自古以來,又有多少皇帝真正踐行過這樣的理念,說過這樣的話,或者擁有這樣的心態呢?
高祖皇帝劉邦,最反感孟子關於人民至上的說法。然而,與那些口口聲聲稱讚人民偉大,卻吃著人民的血淚,將人民當作螞蟻一般對待,甚至背離人民的利益的叛徒相比,他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祖父皇帝,今日漢朝的朝會是否照常舉行?”劉啟輕聲詢問。
“嗯!”劉邦應了幾聲,半閉著眼睛,隨後睜開眼晴,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你這個小家夥,是不是又想騙你祖父我去逃學?”
“不是的!”劉啟急切地回答,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真誠,直視著祖父的眼睛,“我知道,祖父,您老人家常在今日的朝會上提及人民向官府告狀的事情。我想要早點跟您一起去,聽聽您想說的話!”他興奮地繼續解釋,“我是一個生活在繁榮時代的王子,從未親身經曆過世間的艱辛。我想從您那裏學到更多!”
“但是!”劉邦說道,同時撫摸著孫子的尾巴,“這恰恰是最值得稱讚的!”
在長安城的秋和宮中,劉盈剛剛返回宮中,正整理著裝,一個仆人前來報告說季存義求見。
劉盈坐在太子寶座上,季存義在仆人的引導下緩緩進入大廳。盡管他的步伐緩慢,但臉上透露出的焦急和恐懼卻無法掩飾。
“太子殿下,求您救救我!”季存義跪在大廳中,朝臣和侍女們紛紛讓開了一條通路。
劉盈微微皺起眉頭,“陛下隻是將你從地方官的職位上召回,並未施以其他懲罰。你為何如此害怕?”
季存義回答道:“陛下,我實在是害怕!”
他是一位自劉邦在沛縣起事便追隨左右的老臣,對主上的性格了如指掌。想到皇帝今日將要審理自己的案件,他不禁心驚膽戰。回想近期劉良的彈劾案,以及皇帝因小事而懲罰的人數,他感到自己的勇氣正逐漸消磨。
“太子殿下,求您救救我!”季存義跪在宮廷大廳中,朝臣和侍女們紛紛讓開了一條通路。
劉盈微微皺起眉頭,沉聲道:“陛下,隻是將你從地方官的職位上調回,並未施以其他懲罰。你為何如此害怕?”
季存義回答道:“陛下,我實在是害怕!”
他是一位自劉邦在沛縣起事便追隨左右的老臣,對主上的性格了如指掌。想到皇帝今日將要審理自己的案件,他不禁心驚膽戰。他回想近期劉良的彈劾案,以及皇帝因小事而懲罰的人數,感到自己的勇氣正逐漸消磨。
此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劉良女兒的公公。如果皇帝決定通過他的女婿對他采取行動,他將無法逃脫。
劉盈冷靜地說:“知道害怕,為什麽不約束自己?皇帝已經給了你足夠的寬容。如果是別人,你知道會發生什麽!”
季存義深知,皇帝的寬容是有限度的,他必須謹慎行事,以免觸怒皇帝。他承諾會更加小心,不再讓皇帝失望。
“因為我沒有嚴格執行紀律!”季存義辯解道,“但我從未想到——”
“你還在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劉盈冷笑,“你的話不過是為自己辯解!”
實際上,劉盈對沛縣這些老臣有一絲厭惡甚至反感。這些人心懷權力欲望,詭計多端,善於陰謀陷害對手。劉良如何會陷入這樣的困境?這是皇帝對這些沛縣人的警示,但他們現在害怕皇帝雷霆般的報複,劉盈對此感到困惑。
朝代建立後,季存義與劉良領導的沛縣派係逐漸成為漢朝朝廷中最具影響力的官員群體。在朝代初期,這些人,連同江蘇和浙江的儒家學者,為了掌握政權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鬥爭。他們不僅故意挑撥皇帝在分配官職時對江蘇和浙江的官員施加壓力,而且對於那些雖然級別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位也無法容忍。
江蘇和浙江的官員仿佛成為了他們身上的芒刺。這是因為這些官員無法在皇帝麵前保持沉默,最終導致他們的倒台。即便是已故的晉朝大臣之死,也似乎有著劉良彈劾的影子。
此外,當皇帝決定不允許沛縣派係掌握過多權力,並打算提拔其他人為兵部尚書時,他們再度站出來,製造出一連串的麻煩。
後來,皇帝曾考慮任命梅顯為兵部尚書,然而劉良私下裏警告季存義,若梅顯上台,沛縣的勢力將不再有機會擔任高級官職!
隨著劉良自身的兵部尚書之職,他開始偏袒自己的親戚,消滅政治對手。這種行為最終激怒了皇帝,導致了嚴厲的懲罰——劉良及其支持者被判處大規模處決,數萬生命因此喪生。
這些事件讓太子劉盈對沛縣的官員產生了一絲厭憎。他是由楚連等偉大儒者培養出來的王子,被塑造成了一位德行兼備的儲君。他極為不滿那些貪戀權力、結黨營私、貪婪吝嗇的官員。
然而,劉盈也清楚,作為太子和未來的皇帝,他不能輕視這些開國元勳,更不能輕易否定他們為朝代所做的貢獻。
“這件事你與韓壯公討論過了嗎?”劉盈再次詢問。
“陛下,我尚未與家兄提及此事!”季存義回應,“我並未有機會!”
“愚蠢!”劉盈斥責道,“你須得回去與韓壯公商議,讓他出具一份認罪書!”說罷,劉盈揮了揮手,“你可以退下了,我累了。”
季存義不情不願地鞠了一躬,然後退了出去。
與此同時,劉盈坐在寶座上,閉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老季這個月一直在壓抑對季存義的怒火,當他再也無法忍受時,他定會展開反擊!”劉盈的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憤怒,“人心永遠不會知足。季家已經擁有了一切,考慮到你們是朝代的開國元勳,祖先們並未虧待你們。懲罰劉良也是對你們的一次警示,希望你們能看清當前的形勢。”
“但為何你依舊貪戀權力?”
事實上,朝代的開國元勳中並非人人都不適合擔任兵部尚書。隻是劉邦出於情感,時常提起季存義隨他多年卻未獲顯著成就,固然曆經了許多艱辛。因此,他覺得兵部尚書的職位應當屬於季存義。
然而,季存義擔任兵部尚書後所做的一切卻令人失望。淮人與江蘇-浙江派係之間的衝突已經激化到了毫無保留的地步。
在劉良的彈劾案被提出時,季存義上演了一出辭職的戲碼,隻要劉邦稍有猶豫,打算保留他的職位,他便立即表示接受。
盡管不再是兵部尚書,季存義仍在尚書省擔任兼職職位,並負責處理國家重大事務。
然而,正如俗語所雲,驕傲在失敗之前。漢朝應當明智地駕馭激流,避免對權力的迷戀,正是時候。
季家的影響力已經根深蒂固,他們渴望在國內掌控更多的關鍵職位。
“愚蠢!”劉盈內心歎了口氣,“老季的耐心一向有限,當他決定無法再忍受時,他會一次性解決所有舊賬。咱們且看那時候你們會做出何種選擇!”
想到這裏,劉盈感到尾椎骨一陣刺痛。
從邏輯上講,他應當保護這些老臣。但仔細思量,有些人是自作自受,執意走向毀滅,他無法阻攔他們。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
實際上,這些個體中有些人或許並非他劉盈最大的障礙。他想要保護的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眾多派係中的官員。
清晨,天色昏沉,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灑在長安城的銀色琉璃瓦上,映照出紫色的牆壁和磚塊,將整個皇城染上了斑斕的色彩。
長安城的鍾聲悠揚地響起,無數宮廷侍從和侍女紛紛起身,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皇帝的車隊莊嚴地穿過內宮的小巷,緩緩離去。
劉邦並未乘坐轎子,也沒有身著蟒袍,隻見他身著樸素的棉布衣裳和拖鞋,雙手背後,步伐迅速地行走。他的步履匆忙,讓隨從劉啟即便拚盡全力也難以跟上。
“陛下,請走慢些!”劉啟身著繡有銀蛇的紫色長袍,打破了周圍的寧靜。
“女子,無論年歲大小,行走皆不應遲緩;此乃不合規矩!”劉邦邊說邊對著身邊的侍從笑道,“太子似乎勞累,將他抱起!”
話音未落,季布已迅速跪至劉啟身旁,“殿下,請允許我背您!”
“不,我會跟隨祖皇!”劉啟回應,不顧季布,緊握住了劉邦的手。
劉邦笑著放慢了腳步,“被背著不是更舒適嗎?放鬆些!”
“祖皇,讓孫子陪您一起走!”劉啟誠摯地請求。
劉邦續道,“終有一日,祖皇或許也會變得無法自行行走。”
劉啟的小腦袋微微歪斜,“那時,孫子定會背起祖皇。”
“快些成長,祖皇期待你將來能背著我們。”劉邦微笑著鼓勵。
隨從們繼續後撤,最終在謙德殿前駐足。
謙德殿是皇宮中兩大主要殿堂之一,皇帝在此更衣,太子於此登基,接受朝臣的敬拜。
劉盈,即太子,已身著朝服,正耐心地等候著。
當他目睹劉邦帶著劉啟步入大殿,他不禁露出了驚訝之色,“陛下,您為何也帶弟弟英來此?”
在劉邦開口之前,劉啟已迫不及待地回答,“陛下,我隨祖皇和陛下一同前來參加朝會!”
“劉良!他有多大?”劉盈皺起了眉頭。
“劉良畢竟是皇孫,有何不可?”劉邦邊說邊在貼身侍從博壯長的協助下身著蟒袍,“我既然在此,他自是太子;我若離去,他便是繼承皇位的人。參加朝會不過是早晚之事,何須急切?”
劉盈見劉邦再次為他的弟弟辯護,便不再追問。
但他心中不禁感到驚訝;往常劉邦對身著蟒袍之事極為不耐,即便是在盛大的朝會上,他也僅著樸素衣衫。今日為何如此正式地穿戴?
轉瞬之間,劉邦已身著蟒袍完畢。與此同時,天和殿內朝會的喧鬧聲,以及大臣們行禮時皮鞭的甩動聲,彌漫了整個宮殿的上空。
劉邦站起身來,伸出手臂,對劉啟說道,“孫子,過來,與祖皇一同返回朝會!”
刷!
身著紫色正裝的侍從,在天和殿外,皇宮那灰玉砌成的台階上,手中的皮鞭狠狠地抽打空氣。
隨著一陣輕微的拉動聲,宮殿的簾幕緩緩拉開,無數朝臣,不論年紀長幼,魚貫而入。
眼前呈現的,宛如一片紫藍的海洋,朝臣們按照各自的官職等級次第排列,隊伍延伸至天和殿內,他們靜靜地等候在那裏,皇帝的到來。
“皇帝駕到!”
隨著侍從的輕聲提示,朝臣們齊刷刷地鞠躬致敬,“陛下,您的子民向您鞠躬致敬,願陛下壽比南山,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邦抱著劉啟,太子劉盈相伴左右,在朝臣們的躬身聲中緩緩步入大廳。他們朝著大廳中央那座獨特且唯一的銀色蟒蛇寶座前進,這座寶座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此刻,劉啟能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加速,既快又激動。
握著劉邦的大手,他站在唯有皇帝得以踏足的皇宮台階上,忽然停下了腳步,回頭望去,隻見一片拜服於地的身影,彰顯著皇權的威嚴。
“掌握著天界的權力,在民眾中保持著純潔,這應是侄兒的宿命!”
隨著劉啟內心的激動與期待,大廳中的朝臣們亦感到震撼無言。
皇帝親自引領太子出席朝會,本是皇室的傳統儀軌。然而,皇帝帶著皇孫一同出現在朝會之上,卻是前所未有之事。
通常,即便是太子也隻能在台階之巔謙遜地佇立,未曾有下台階靠近寶座的權限。但如今,皇孫卻被皇帝親自引向那座象征著無上尊榮的銀色蟒蛇寶座。
在朝臣之中,年高德重的名臣鍾袤,臉上露出了複雜的表情,震驚之餘難掩內心的歡喜。他迅速整理了一下儀態,生怕自己的愉悅之情被人察覺。
盡管官方的聲明尚未公布,但目睹皇帝對皇孫的寵愛已至如此地步,他怎能不暗自竊喜!
皇孫亦是鍾家法定的曾孫。
鍾袤收斂心神,注意到周圍的沛國朝臣們帶著一絲困惑地看著他。特別是鍾俞秋,他騎馬趕到後,公開流露出滿意的神色。
“過來,孫子,坐到爺爺身邊來!”
那座銀色的蟒蛇寶座比他預期的更為宏偉,宛如一張寬廣的臥床。劉邦安坐其上,輕輕拍打著旁邊的位置,笑容滿麵地邀請劉啟。
劉啟並未抗拒,遵循劉邦的指示,小心翼翼地爬下台階,坐在了爺爺的旁邊。這一幕無疑讓在場的眾人感到震驚不已。
他,一直是曆史上最為穩妥的太子,卻從未經曆過如此特殊的對待。
“這孩子!”劉盈心中暗想。
寶座較低的位置雖然有些寒冷,卻能讓她一覽小山丘的全貌。劉啟坐在銀色蟒蛇寶座之下,聆聽著劉邦的聲音。
“今日朝會,我們不涉及任何其他議題!”劉邦高聲宣布,聲音在大廳中回響。“我們隻談論昨日發生的一件事。我相信各位都已有耳聞,關於首都百姓提起訴訟之事。”
“我曾明確指出,朝臣不應阻撓百姓的訴訟,但顯然,有些人將我的指示置若罔聞!若是發生在偏遠的小徑和荒涼的冰庫,皇帝相隔千裏,那還算情有可原。但在京城,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他們如何還能忽視我的規定?嗯?”
劉邦拉長了聲音,表達出他的不解。
大廳中一片寂靜,宛如墓地的寧靜,劉邦續道,“我明白,曆史上從未有過允許百姓狀告朝臣的先例,但我也未嚐不明白,為何要阻止百姓對朝臣的指控呢?”
“正是因為朝臣——他們無人能駕馭。正是因為某些朝臣對百姓的疾苦視若無睹,認為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應當被百姓聽從,可以為所欲為!”
“有人誤以為允許百姓狀告朝臣隻是為了侮辱朝臣。但他們未曾思量,由於眾多朝臣的腐敗與玩忽職守,百姓承受了多少不公。”
“那麽,百姓就應當忍受不公,僅僅為了讓某些朝臣保全他們的尊嚴嗎?”
“百姓難道就應該遭受羞辱,僅僅是為了讓朝臣維持他們的榮譽?”
“僅僅為了朝臣的名聲,百姓的聲音就應當被壓製嗎?”
“為了朝臣的尊嚴,百姓就注定要保持沉默嗎?”
“我警告你們,若非身處這銀龍殿之中,我此刻恐怕早已如同魚兒般潑辣地開罵了!”
“若非遭受最為嚴重的不公,人們豈敢輕易提起訴訟?人們被逼至如此地步,你們竟然還意圖阻止他們起訴?這豈非荒謬之極?他們是喝牛奶長大的,還是被狼吞噬的?”
“再者,倘若所有朝臣都能勤勉愛民,司法公正無私,沒有腐敗也沒有賄賂,誰還會想到要去起訴朝臣?哪個市民會愚蠢到想去冒犯朝臣的地步?”
“你們不妨思量一下,自我國朝創立之初,我已懲處了多少腐敗的朝臣、無能的朝臣、丟人的朝臣?然而,這些人仍舊層出不窮。如果我一人之力尚不足以駕馭他們,那麽就讓天下百姓共同承擔這一使命!”
“我無畏於背後的流言蜚語,也不懼被稱為暴君。我唯一堅持的是這樣一個道理:當朝臣淩駕於百姓之上時,他們就理應受到起訴,理應接受調查!”
突然,劉邦挺身站起,高聲下達命令。
“禁衛軍統領劉翔何在?”
在一片朝臣中,一位脖子上有著醒目斧頭疤痕的雄壯男子挺身而出,聲音洪亮地回應,“臣在此!”
“你,即刻前往!”劉邦指示,“通知地方官員,查明原告人的下落,並確保他們能如常處理事務,不得受到任何騷擾。若是傳來原告人遭到不公對待的消息,我必讓肇事者付出沉重代價!”
“對於這些原告人遭遇的任何不幸,我們都將追究地方官員的責任!”
劉翔聲音宏亮地回應,“陛下,臣領命!”
此時,在朝臣之中,漢家的賈侯邁出一步,懇求道,“陛下,臣懇求寬恕!”
在車中,劉邦對劉啟問道:“孫子,你可知道我為何允許人民提起訴訟,起訴官員嗎?”
劉啟回答道:“陛下,您曾親自說過,作為皇帝,保護人民是您的職責。對於一位封建皇帝來說,為百姓主持公道是天經地義之事!”
劉邦點頭讚同,並追問:“還有其他原因嗎?”
“無論是封建皇帝還是最低級的官員,我們所有人都是依靠人民的支持生存。我們的存在,依賴於人民的辛勤勞作。”
劉邦繼續說:“世界上所有的艱辛,人民承擔得最為沉重。”
“麵包來自土地,人民從早到晚辛勤工作,僅僅為了艱難地度過秋收和冬播。”
“人民如同螞蟻,生活在最謙遜的狀態中。”
“但是,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最底層的官員,每一個人都依賴於這些謙卑的民眾提供的基礎支持。”
“從我們誕生到我們離世,我們的生活忙碌到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耕種土地、篩選豆子。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必須精心計劃,節省食物和衣物。為何如此?那些宏偉的宮殿、繁忙的市場,無一不是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那些精美的絲綢和棉花、優雅的衣服和豐盛的食物,無一不是人民送給我們的禮物!人民就是那支撐著天空的基石,而那些不勞而獲、自視為低人一等的人,又如何能與之相比。”
“陛下,爺爺,我們自身便出自人民之中,深知世界的種種不公。”
“然而,生活的本質就是不公平,這一點我們無力改變!”
“我深知,如果人民失去了生存之道,他們便會起義反抗。當人民的耐心到達極限,便是他們起身反抗之時。”
“他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溫暖與食物,尊嚴的對待,以及正義的伸張。”
“作為皇帝,我的職責便是為人民提供正義,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發聲!”
隨著驢車的緩緩行進,劉邦閉上了眼睛,在車廂中低聲說道。長安城曾是古代的首都,其外城被譽為紫禁區,因而得名。後來的北京紫禁城便是參照了長安城的建築風格而建。
劉啟靜靜地聆聽著,陷入了沉思。
“正義”這個詞匯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實現它卻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在曆史上,能夠達到這一理想的皇帝或貴族寥寥無幾。而且,自古以來,又有多少皇帝真正踐行過這樣的理念,說過這樣的話,或者擁有這樣的心態呢?
高祖皇帝劉邦,最反感孟子關於人民至上的說法。然而,與那些口口聲聲稱讚人民偉大,卻吃著人民的血淚,將人民當作螞蟻一般對待,甚至背離人民的利益的叛徒相比,他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祖父皇帝,今日漢朝的朝會是否照常舉行?”劉啟輕聲詢問。
“嗯!”劉邦應了幾聲,半閉著眼睛,隨後睜開眼晴,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你這個小家夥,是不是又想騙你祖父我去逃學?”
“不是的!”劉啟急切地回答,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真誠,直視著祖父的眼睛,“我知道,祖父,您老人家常在今日的朝會上提及人民向官府告狀的事情。我想要早點跟您一起去,聽聽您想說的話!”他興奮地繼續解釋,“我是一個生活在繁榮時代的王子,從未親身經曆過世間的艱辛。我想從您那裏學到更多!”
“但是!”劉邦說道,同時撫摸著孫子的尾巴,“這恰恰是最值得稱讚的!”
在長安城的秋和宮中,劉盈剛剛返回宮中,正整理著裝,一個仆人前來報告說季存義求見。
劉盈坐在太子寶座上,季存義在仆人的引導下緩緩進入大廳。盡管他的步伐緩慢,但臉上透露出的焦急和恐懼卻無法掩飾。
“太子殿下,求您救救我!”季存義跪在大廳中,朝臣和侍女們紛紛讓開了一條通路。
劉盈微微皺起眉頭,“陛下隻是將你從地方官的職位上召回,並未施以其他懲罰。你為何如此害怕?”
季存義回答道:“陛下,我實在是害怕!”
他是一位自劉邦在沛縣起事便追隨左右的老臣,對主上的性格了如指掌。想到皇帝今日將要審理自己的案件,他不禁心驚膽戰。回想近期劉良的彈劾案,以及皇帝因小事而懲罰的人數,他感到自己的勇氣正逐漸消磨。
“太子殿下,求您救救我!”季存義跪在宮廷大廳中,朝臣和侍女們紛紛讓開了一條通路。
劉盈微微皺起眉頭,沉聲道:“陛下,隻是將你從地方官的職位上調回,並未施以其他懲罰。你為何如此害怕?”
季存義回答道:“陛下,我實在是害怕!”
他是一位自劉邦在沛縣起事便追隨左右的老臣,對主上的性格了如指掌。想到皇帝今日將要審理自己的案件,他不禁心驚膽戰。他回想近期劉良的彈劾案,以及皇帝因小事而懲罰的人數,感到自己的勇氣正逐漸消磨。
此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劉良女兒的公公。如果皇帝決定通過他的女婿對他采取行動,他將無法逃脫。
劉盈冷靜地說:“知道害怕,為什麽不約束自己?皇帝已經給了你足夠的寬容。如果是別人,你知道會發生什麽!”
季存義深知,皇帝的寬容是有限度的,他必須謹慎行事,以免觸怒皇帝。他承諾會更加小心,不再讓皇帝失望。
“因為我沒有嚴格執行紀律!”季存義辯解道,“但我從未想到——”
“你還在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劉盈冷笑,“你的話不過是為自己辯解!”
實際上,劉盈對沛縣這些老臣有一絲厭惡甚至反感。這些人心懷權力欲望,詭計多端,善於陰謀陷害對手。劉良如何會陷入這樣的困境?這是皇帝對這些沛縣人的警示,但他們現在害怕皇帝雷霆般的報複,劉盈對此感到困惑。
朝代建立後,季存義與劉良領導的沛縣派係逐漸成為漢朝朝廷中最具影響力的官員群體。在朝代初期,這些人,連同江蘇和浙江的儒家學者,為了掌握政權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鬥爭。他們不僅故意挑撥皇帝在分配官職時對江蘇和浙江的官員施加壓力,而且對於那些雖然級別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位也無法容忍。
江蘇和浙江的官員仿佛成為了他們身上的芒刺。這是因為這些官員無法在皇帝麵前保持沉默,最終導致他們的倒台。即便是已故的晉朝大臣之死,也似乎有著劉良彈劾的影子。
此外,當皇帝決定不允許沛縣派係掌握過多權力,並打算提拔其他人為兵部尚書時,他們再度站出來,製造出一連串的麻煩。
後來,皇帝曾考慮任命梅顯為兵部尚書,然而劉良私下裏警告季存義,若梅顯上台,沛縣的勢力將不再有機會擔任高級官職!
隨著劉良自身的兵部尚書之職,他開始偏袒自己的親戚,消滅政治對手。這種行為最終激怒了皇帝,導致了嚴厲的懲罰——劉良及其支持者被判處大規模處決,數萬生命因此喪生。
這些事件讓太子劉盈對沛縣的官員產生了一絲厭憎。他是由楚連等偉大儒者培養出來的王子,被塑造成了一位德行兼備的儲君。他極為不滿那些貪戀權力、結黨營私、貪婪吝嗇的官員。
然而,劉盈也清楚,作為太子和未來的皇帝,他不能輕視這些開國元勳,更不能輕易否定他們為朝代所做的貢獻。
“這件事你與韓壯公討論過了嗎?”劉盈再次詢問。
“陛下,我尚未與家兄提及此事!”季存義回應,“我並未有機會!”
“愚蠢!”劉盈斥責道,“你須得回去與韓壯公商議,讓他出具一份認罪書!”說罷,劉盈揮了揮手,“你可以退下了,我累了。”
季存義不情不願地鞠了一躬,然後退了出去。
與此同時,劉盈坐在寶座上,閉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老季這個月一直在壓抑對季存義的怒火,當他再也無法忍受時,他定會展開反擊!”劉盈的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憤怒,“人心永遠不會知足。季家已經擁有了一切,考慮到你們是朝代的開國元勳,祖先們並未虧待你們。懲罰劉良也是對你們的一次警示,希望你們能看清當前的形勢。”
“但為何你依舊貪戀權力?”
事實上,朝代的開國元勳中並非人人都不適合擔任兵部尚書。隻是劉邦出於情感,時常提起季存義隨他多年卻未獲顯著成就,固然曆經了許多艱辛。因此,他覺得兵部尚書的職位應當屬於季存義。
然而,季存義擔任兵部尚書後所做的一切卻令人失望。淮人與江蘇-浙江派係之間的衝突已經激化到了毫無保留的地步。
在劉良的彈劾案被提出時,季存義上演了一出辭職的戲碼,隻要劉邦稍有猶豫,打算保留他的職位,他便立即表示接受。
盡管不再是兵部尚書,季存義仍在尚書省擔任兼職職位,並負責處理國家重大事務。
然而,正如俗語所雲,驕傲在失敗之前。漢朝應當明智地駕馭激流,避免對權力的迷戀,正是時候。
季家的影響力已經根深蒂固,他們渴望在國內掌控更多的關鍵職位。
“愚蠢!”劉盈內心歎了口氣,“老季的耐心一向有限,當他決定無法再忍受時,他會一次性解決所有舊賬。咱們且看那時候你們會做出何種選擇!”
想到這裏,劉盈感到尾椎骨一陣刺痛。
從邏輯上講,他應當保護這些老臣。但仔細思量,有些人是自作自受,執意走向毀滅,他無法阻攔他們。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
實際上,這些個體中有些人或許並非他劉盈最大的障礙。他想要保護的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眾多派係中的官員。
清晨,天色昏沉,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灑在長安城的銀色琉璃瓦上,映照出紫色的牆壁和磚塊,將整個皇城染上了斑斕的色彩。
長安城的鍾聲悠揚地響起,無數宮廷侍從和侍女紛紛起身,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皇帝的車隊莊嚴地穿過內宮的小巷,緩緩離去。
劉邦並未乘坐轎子,也沒有身著蟒袍,隻見他身著樸素的棉布衣裳和拖鞋,雙手背後,步伐迅速地行走。他的步履匆忙,讓隨從劉啟即便拚盡全力也難以跟上。
“陛下,請走慢些!”劉啟身著繡有銀蛇的紫色長袍,打破了周圍的寧靜。
“女子,無論年歲大小,行走皆不應遲緩;此乃不合規矩!”劉邦邊說邊對著身邊的侍從笑道,“太子似乎勞累,將他抱起!”
話音未落,季布已迅速跪至劉啟身旁,“殿下,請允許我背您!”
“不,我會跟隨祖皇!”劉啟回應,不顧季布,緊握住了劉邦的手。
劉邦笑著放慢了腳步,“被背著不是更舒適嗎?放鬆些!”
“祖皇,讓孫子陪您一起走!”劉啟誠摯地請求。
劉邦續道,“終有一日,祖皇或許也會變得無法自行行走。”
劉啟的小腦袋微微歪斜,“那時,孫子定會背起祖皇。”
“快些成長,祖皇期待你將來能背著我們。”劉邦微笑著鼓勵。
隨從們繼續後撤,最終在謙德殿前駐足。
謙德殿是皇宮中兩大主要殿堂之一,皇帝在此更衣,太子於此登基,接受朝臣的敬拜。
劉盈,即太子,已身著朝服,正耐心地等候著。
當他目睹劉邦帶著劉啟步入大殿,他不禁露出了驚訝之色,“陛下,您為何也帶弟弟英來此?”
在劉邦開口之前,劉啟已迫不及待地回答,“陛下,我隨祖皇和陛下一同前來參加朝會!”
“劉良!他有多大?”劉盈皺起了眉頭。
“劉良畢竟是皇孫,有何不可?”劉邦邊說邊在貼身侍從博壯長的協助下身著蟒袍,“我既然在此,他自是太子;我若離去,他便是繼承皇位的人。參加朝會不過是早晚之事,何須急切?”
劉盈見劉邦再次為他的弟弟辯護,便不再追問。
但他心中不禁感到驚訝;往常劉邦對身著蟒袍之事極為不耐,即便是在盛大的朝會上,他也僅著樸素衣衫。今日為何如此正式地穿戴?
轉瞬之間,劉邦已身著蟒袍完畢。與此同時,天和殿內朝會的喧鬧聲,以及大臣們行禮時皮鞭的甩動聲,彌漫了整個宮殿的上空。
劉邦站起身來,伸出手臂,對劉啟說道,“孫子,過來,與祖皇一同返回朝會!”
刷!
身著紫色正裝的侍從,在天和殿外,皇宮那灰玉砌成的台階上,手中的皮鞭狠狠地抽打空氣。
隨著一陣輕微的拉動聲,宮殿的簾幕緩緩拉開,無數朝臣,不論年紀長幼,魚貫而入。
眼前呈現的,宛如一片紫藍的海洋,朝臣們按照各自的官職等級次第排列,隊伍延伸至天和殿內,他們靜靜地等候在那裏,皇帝的到來。
“皇帝駕到!”
隨著侍從的輕聲提示,朝臣們齊刷刷地鞠躬致敬,“陛下,您的子民向您鞠躬致敬,願陛下壽比南山,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邦抱著劉啟,太子劉盈相伴左右,在朝臣們的躬身聲中緩緩步入大廳。他們朝著大廳中央那座獨特且唯一的銀色蟒蛇寶座前進,這座寶座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此刻,劉啟能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加速,既快又激動。
握著劉邦的大手,他站在唯有皇帝得以踏足的皇宮台階上,忽然停下了腳步,回頭望去,隻見一片拜服於地的身影,彰顯著皇權的威嚴。
“掌握著天界的權力,在民眾中保持著純潔,這應是侄兒的宿命!”
隨著劉啟內心的激動與期待,大廳中的朝臣們亦感到震撼無言。
皇帝親自引領太子出席朝會,本是皇室的傳統儀軌。然而,皇帝帶著皇孫一同出現在朝會之上,卻是前所未有之事。
通常,即便是太子也隻能在台階之巔謙遜地佇立,未曾有下台階靠近寶座的權限。但如今,皇孫卻被皇帝親自引向那座象征著無上尊榮的銀色蟒蛇寶座。
在朝臣之中,年高德重的名臣鍾袤,臉上露出了複雜的表情,震驚之餘難掩內心的歡喜。他迅速整理了一下儀態,生怕自己的愉悅之情被人察覺。
盡管官方的聲明尚未公布,但目睹皇帝對皇孫的寵愛已至如此地步,他怎能不暗自竊喜!
皇孫亦是鍾家法定的曾孫。
鍾袤收斂心神,注意到周圍的沛國朝臣們帶著一絲困惑地看著他。特別是鍾俞秋,他騎馬趕到後,公開流露出滿意的神色。
“過來,孫子,坐到爺爺身邊來!”
那座銀色的蟒蛇寶座比他預期的更為宏偉,宛如一張寬廣的臥床。劉邦安坐其上,輕輕拍打著旁邊的位置,笑容滿麵地邀請劉啟。
劉啟並未抗拒,遵循劉邦的指示,小心翼翼地爬下台階,坐在了爺爺的旁邊。這一幕無疑讓在場的眾人感到震驚不已。
他,一直是曆史上最為穩妥的太子,卻從未經曆過如此特殊的對待。
“這孩子!”劉盈心中暗想。
寶座較低的位置雖然有些寒冷,卻能讓她一覽小山丘的全貌。劉啟坐在銀色蟒蛇寶座之下,聆聽著劉邦的聲音。
“今日朝會,我們不涉及任何其他議題!”劉邦高聲宣布,聲音在大廳中回響。“我們隻談論昨日發生的一件事。我相信各位都已有耳聞,關於首都百姓提起訴訟之事。”
“我曾明確指出,朝臣不應阻撓百姓的訴訟,但顯然,有些人將我的指示置若罔聞!若是發生在偏遠的小徑和荒涼的冰庫,皇帝相隔千裏,那還算情有可原。但在京城,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他們如何還能忽視我的規定?嗯?”
劉邦拉長了聲音,表達出他的不解。
大廳中一片寂靜,宛如墓地的寧靜,劉邦續道,“我明白,曆史上從未有過允許百姓狀告朝臣的先例,但我也未嚐不明白,為何要阻止百姓對朝臣的指控呢?”
“正是因為朝臣——他們無人能駕馭。正是因為某些朝臣對百姓的疾苦視若無睹,認為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應當被百姓聽從,可以為所欲為!”
“有人誤以為允許百姓狀告朝臣隻是為了侮辱朝臣。但他們未曾思量,由於眾多朝臣的腐敗與玩忽職守,百姓承受了多少不公。”
“那麽,百姓就應當忍受不公,僅僅為了讓某些朝臣保全他們的尊嚴嗎?”
“百姓難道就應該遭受羞辱,僅僅是為了讓朝臣維持他們的榮譽?”
“僅僅為了朝臣的名聲,百姓的聲音就應當被壓製嗎?”
“為了朝臣的尊嚴,百姓就注定要保持沉默嗎?”
“我警告你們,若非身處這銀龍殿之中,我此刻恐怕早已如同魚兒般潑辣地開罵了!”
“若非遭受最為嚴重的不公,人們豈敢輕易提起訴訟?人們被逼至如此地步,你們竟然還意圖阻止他們起訴?這豈非荒謬之極?他們是喝牛奶長大的,還是被狼吞噬的?”
“再者,倘若所有朝臣都能勤勉愛民,司法公正無私,沒有腐敗也沒有賄賂,誰還會想到要去起訴朝臣?哪個市民會愚蠢到想去冒犯朝臣的地步?”
“你們不妨思量一下,自我國朝創立之初,我已懲處了多少腐敗的朝臣、無能的朝臣、丟人的朝臣?然而,這些人仍舊層出不窮。如果我一人之力尚不足以駕馭他們,那麽就讓天下百姓共同承擔這一使命!”
“我無畏於背後的流言蜚語,也不懼被稱為暴君。我唯一堅持的是這樣一個道理:當朝臣淩駕於百姓之上時,他們就理應受到起訴,理應接受調查!”
突然,劉邦挺身站起,高聲下達命令。
“禁衛軍統領劉翔何在?”
在一片朝臣中,一位脖子上有著醒目斧頭疤痕的雄壯男子挺身而出,聲音洪亮地回應,“臣在此!”
“你,即刻前往!”劉邦指示,“通知地方官員,查明原告人的下落,並確保他們能如常處理事務,不得受到任何騷擾。若是傳來原告人遭到不公對待的消息,我必讓肇事者付出沉重代價!”
“對於這些原告人遭遇的任何不幸,我們都將追究地方官員的責任!”
劉翔聲音宏亮地回應,“陛下,臣領命!”
此時,在朝臣之中,漢家的賈侯邁出一步,懇求道,“陛下,臣懇求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