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熱情洋溢地說著,突然察覺到劉邦的臉色變得陰沉,便立刻閉口不言。
“殿下也應明白,一個國家的存續並非僅靠戰爭來保障。”劉邦進而教導劉啟,“派遣軍隊前往遙遠而艱苦的土地,豈是可以輕率行事之處?”
劉啟不甘地辯解道:“我明白那片土地不適合打仗,但戰爭並不局限於陸地!我們為何不訓練仲茂伯航海,從而從海上對遼國的沿海港口發起攻擊?”
“你竟敢如此放肆!”劉邦驟然變色,轉身對仲茂和吉博恩命令道,“皇太後賜予你們的幾天假期,你們卻鬧出這麽大的風波。立即回到你們的學業中去!”
劉啟被教訓得麵紅耳赤,如今長輩們不在身邊,無人為他撐腰。
就在此刻,一名太監急匆匆地前來報告:“陛下,燕帝已抵達驢廄。”
“三皇子也到了!”劉邦驚呼,轉而警示藍餘,“燕帝親臨;你須謹言慎行!”
“臣漢庫在此,”藍餘微微一躬,保證道,“殿下,請放心,臣在燕帝麵前定會儀態得體!”他四下環視一番,然後貼近劉邦耳邊低語,“殿下,切記勿在背後議論皇上,你必須防備燕帝!”
這句話,劉啟聽得分外清楚。既然他聽到了,仲茂和吉博恩也聽到了。
然而,藍餘的神色自若,仿佛並未聽到任何內容。
劉啟趁劉邦分心的功夫,悄悄後退了幾步,眼睛微微眯起。
“殿下,您剛才說了什麽?”劉邦帶著幾分不滿問道。
藍餘壓低聲音,繼續說道:“殿下,我在遼東征戰已數月。燕帝對遼東省府的控製牢不可破,治理得滴水不漏。所有軍隊的部署都必須得到他的同意。我們在遼東時,我麾下的指揮官都隻服從燕帝的命令!”
“此外,據我所知,燕帝懷有雄心壯誌,將來或許”
“他畢竟是漢朝邊疆的王者,對邊疆事務發表意見是合情合理的,”劉邦不溫不火地回應,“這些話,你隻能對我說,不可隨意傳播。否則,你可能會自找麻煩,我得為你著想!”
“我隻是在與太子交談!”藍餘辯解道,“殿下性情溫和,但您也切勿過於疏忽。殿下的頭腦比任何人都要清醒!”
“他的頭腦確實比任何人都清醒!”劉邦暗自思忖。
隨著漢朝建國九個月以來,老一輩的部落將領逐漸年邁,而藍餘等新一代馬背上的領軍人物已經嶄露頭角。在太子劉盈以及老朋友鍾遇秀在馬背上的積極推動下,他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劉邦對藍餘的支持,也許部分源於他想要防止馬背上的老將們被沛縣貴族派係的老派人物所控製。
藍餘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參與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
然而,這位名垂青史的偉大將軍最終受到了皇帝的懷疑。為了保護他的曾孫皇位,以及眾多其他老將,他遭受了清洗。
想到這裏,劉啟心中不禁湧起一絲哀傷。但他也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意識到正是由於他的存在,這些功臣將軍和英雄們才需要得到保護。
就在此刻,一支運載著戰驢的炮兵部隊走近了,由燕帝劉攘親自率領。他被一群太監環繞,身著緊身的狩獵裝束,氣勢非凡,勇武逼人。
劉啟注意到了劉攘的貼身衛隊中,有一個頭發編成遼國風格的士兵,他的表情帶有挑釁之意。
“大哥,我向您致敬!”劉攘翻身下馬,恭敬地鞠了一躬。
“這不是朝會,無需如此拘謹,”劉邦微笑著,用手勢示意他放鬆,“你不在宮中陪伴皇上和皇太後聊天嗎?”
“我幾個月來都癢得想跑出去騎驢射箭,快悶壞了!”劉攘笑著回應。
“殿下,我向燕帝致敬!”藍餘在馬背上行的是一套軍禮,而非傳統的鞠躬。
“哦?”劉攘不冷不熱地回應,“這不是永昌伯嗎!”他帶著一絲笑意繼續,“我聽說雲南的那場大戰。據說永昌伯率領七百名炮兵,騎行數千公裏,成功伏擊了秦梁帝的軍隊。他與數萬名敵軍騎兵交戰並取得了輝煌勝利,永昌伯因此被譽為馬背上的最勇敢者!”
“哪裏哪裏!”藍餘謙虛地鞠了一躬回答,“隻是運氣好,不足掛齒!”
劉攘搖了搖頭,神情嚴肅地說:“怎麽能僅僅稱之為小成就呢?”他的語氣變得激昂起來,“不過,本帝聽說秦梁帝的部隊並非精銳之師。如果你麵對北秦的草原主力炮兵,你可能不會表現得那麽出色!”
“那麽北秦的炮兵又如何?”藍餘不屑地嘲笑道,“我聽說他們就像放在首爾市場上的劣質招牌!”
談話逐漸升溫,充滿了濃烈的對抗氣息。
“殿下,我曾與韃靼人交過手!”藍餘續道,“在跟隨魏公和星公遠征北方大草原時,我經常負責殿後,確保殿下毫發無傷!”話鋒一轉,他語氣突變,“提及這些又有什麽意義?那時,燕帝不過是個孩童罷了!”
“你!”劉攘怒吼,雙眼激射出憤怒的火花。
“先生!”劉邦責備地看向藍餘,“如此對燕帝說話,是否恰當?你以為憑借一些成就便可傲慢無禮?若你持續如此,當你獲得更多成就時,又將會如何?速速向燕帝道歉!”
劉邦的言辭讓藍餘止住了話語,開始認真聆聽。
他沒有為自己進行任何辯解,突然間變得謙恭起來,深深地鞠了一躬,誠懇地說:“殿下,我是一個性格直爽的粗人,請原諒我剛才的冒犯!”
劉攘輕蔑地笑了笑:“本帝並非斤斤計較之人!”話音一落,他轉向藍餘,“你說得不錯;我們出征時,本帝確實還年輕。然而,正如長江之水推拒湧來的波濤,現在本帝已經掌控了遼東,並且親自揮舞著真正的劍與矛,與韃靼人戰鬥。”
“在所有兄弟中,三皇子是最勇猛的!”劉邦插話道。
劉攘傲然嘲諷地斜眼看著藍餘,挑釁地說:“早聞永昌伯箭法高超;是否敢於與本帝一較高下?”他話鋒一轉,補充道,“且休想有任何欺詐之行!”
“殿下,我擅長近身搏鬥,恐怕難以自控。若是在比試中傷及了你,我可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藍餘冷靜地回應。
“哦,若是如此,那麽與本帝最勇猛的部隊一決高下又如何?”劉攘提議道。
藍餘聞言,目光銳利地瞥了一眼劉攘的親衛隊,不屑地說:“作為朝廷的高級將領和漢朝的貴族,我豈能與遼國的粗鄙之輩相提並論?”
“你,你這小腦袋!”劉攘驚異地叫道,“你剛才羞辱了本帝,而本帝卻沒有動怒!”他說完,轉向劉邦,“大哥,你不認為如此嗎?”
劉啟站在不遠處,聆聽著他們的對話,注意到藍餘話語中的諷刺意味。劉攘並不容易被激怒,而劉邦則保持沉默,隻在兩人即將爆發衝突時開口,以控製局勢。
“三弟,你錯了!”劉邦終於開口說道,“藍餘不僅是一位勇猛的將軍,更是軍事上的天才。個人勇氣雖重要,但戰略與戰術才是決定戰事的關鍵。這樣的比較,豈不是如同兒戲般無謂?”
劉攘摘下帽子,露出了頭後方的傷痕,“大哥,你說的也不完全正確。一個人若不能親自麵對箭矢,帶領騎兵衝鋒陷陣,又怎能算是軍事天才?”
“然而,”藍餘突然提議,“何不進行一場比試?既然燕帝對 我的能力感興趣,我隱藏自己的技藝豈非失禮?”他續道,“但燕帝打算如何進行這場比試呢?”
劉攘沉思了片刻,然後說道:“既然你是我大哥鍾愛的將軍,傷害你便如同傷害我大哥的親人。本帝有個主意;我們來進行一場武術比試。”他指了指自己的親衛隊,“我們比一比射箭!”
他隨即高聲對衛隊下令:“鐵兒,出來!”
“到!”一個說著略帶口音的漢語的遼國人從人群中步出。
他的身材高大魁梧,略顯粗壯,雙腿雖然略顯肥胖,但手臂卻出奇地長。他走路時,呼吸隨著步伐的節奏起伏,宛如一隻經過充分休息的豹子,充滿了潛藏的力量。
“這是永昌伯藍餘;你們二人比一比射箭!”劉攘笑著指令,“如果你贏了,自然會有獎勵。”
鐵兒聽後,恭敬地回應道:“請藍伯伯賜教!”
藍餘雙手負於背後,連眼角都沒瞥對方一眼,不屑地嘲諷道:“下一個,可就是你啊!”
鐵兒二次聽聞藍餘的挑戰,隨即便吹了一聲口哨。
應聲而動,幾匹高頭大馬的戰驢聞聲而來,向劉邦和其他人疾衝而去。
鐵兒動作迅捷,如同閃電般連吹數哨,從驢背上躍下,展示了他的輕盈與敏捷。
戰驢昂起前蹄,鬃毛如旗般飄揚,靈活地轉身,疾速向驢廄內的射箭靶標衝去。
這皇家驢廄自有一片專門的射箭練習場,場地上兩麵都整齊地擺放著靶子。
“好家夥!”藍餘不禁讚歎。
“大家退後一些,這裏聲音太響,聽不清楚!”劉邦提醒道。
人群隨之退卻,劉啟也輕移步伐,保持距離。
“你這是何苦,還不快去讀書?”劉邦一見劉啟,便直截了當地責問道。
藍餘在一旁發表意見,“殿下,讓太子跟來看看也無妨。那些儒家經典固然有益,但我們偉大的漢朝畢竟是憑借武力而定天下,而非書籍所能成就。”他轉向劉啟,微笑著說,“今日,便讓太子領略我的武藝吧!”
劉啟裝作未聞劉邦的訓斥,徑自走了幾步,跟隨在藍餘身後。劉邦見狀,隻得無奈地搖了搖頭。
此時,跑道下的鐵兒的戰驢開始行動起來。
那匹戰驢宛如離弦之箭,以驚人的速度迅猛衝出。
騎在驢背上的鐵兒雙手握有多支箭,緊緊抓住幾支箭杆,身體微微向後傾斜,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外行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一片混亂,但內行人士卻能洞察其中的精湛技藝。
仲茂在劉啟耳邊輕聲解釋道:“這位燕帝的侍衛乃是一位射箭好手,同時也是擅長偵察的驢騎手。請仔細觀察,殿下。他手中握有箭矢;一旦他拉滿弓弦,箭矢將如連珠般連續射出!”
劉啟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興奮之情,“竟能連續射箭?”
仲茂帶著溫和的微笑回答道:“殿下,您將會見證這一切!”
“哈!”
突然間,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呼聲。隨著鐵兒騎著戰驢向前疾衝,他的身體在驢背上猛地挺直,弓弦響起,箭矢猶如暴雨般連續射出,速度之快以至於人們幾乎聽不到箭矢的飛行聲。
嗖嗖嗖,當戰驢衝過四個靶子時,每一支箭都精準地命中了靶心。
轉瞬之間,鐵兒便接近了最遠的靶子。
令人驚訝的是,鐵兒竟直接站在驢背上,如同從天空中傾瀉的雨滴般,連續射出箭矢。
這樣的壯觀場景,劉啟隻在電影中見識過。
“哈!”人群中再次爆發出驚呼和喝彩,緊接著是一連串的爆炸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頂端的靶子在箭矢的衝擊下,竟然碎裂成了一片片的碎片。
“太棒了!”外麵的人群歡呼著叫喊。
在歡呼聲中,劉攘得意地問道:“怎麽樣?”他轉向永昌伯,“現在,我們來看看你的技能!”
藍餘輕輕搖了搖頭,平靜地說:“陛下,我承認,要準確擊中這些碎片化的靶子,實在是有心無力。”
劉攘還未及答話,藍餘已向遠處高聲呼喚:“過來!”
片刻之後,藍餘在驢廄遠處召喚的幾個親衛騎著戰驢趕了過來。
他們都是來自沛縣的粗獷漢子,脖子粗壯,其中一些人缺失了一條手臂。
“讓太子和越王見識一下我們的示範!”藍餘簡潔地下達了命令。
“是!”這些禁衛軍用力拍打著自己的胸膛,以示服從。
當人群感到困惑時,這些衛兵迅速地將他們的戰驢編排成了多個弓箭突擊隊,並開始熱身。出乎眾人意料,當戰驢疾跑時,他們從腰間取出了酒瓶,雙手高高舉起,似乎要在緊張的氣氛中尋找一絲輕鬆。
藍餘走到自己的戰驢前,從驢背上輕盈躍下,隨後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弓箭裝備,“速度還不夠快,加速!”
隨著他的命令,轟隆隆的驢蹄聲如同滾雷般在天空中回蕩。
驢群響應著他的號召,向前猛衝,發出陣陣咆哮,直奔藍餘而來。
“哼!”藍餘冷哼一聲,回應劉攘,“這個月,讓燕帝見識一下我們沛縣兒郎的真正技能!”話音剛落,他便收緊了雙腿,緊緊夾住了自己的戰驢。
令人震驚的是,他獨自站在那裏,張開雙臂,直麵衝來的弓箭突擊隊。
在拉弓射箭的瞬間,他仍未忘記轉向劉啟,臉上帶著輕蔑的笑容,大聲宣稱:
“越王,見證我的實力!”
戰鬥的藝術,是用火力取代千軍萬馬。
在驢廄中,藍餘騎著他的戰驢全速前進,展現出一種無畏的氣勢。
那匹驢,仿佛化身為傳說中的盧駿馬,速度快如閃電,弓弦的響聲猶如雷鳴。
人與驢的動作完美同步,直接衝向遠處那些假扮敵人的禁衛軍。
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藍餘的手中已無多支箭。
他握著的弓箭長度幾乎相當於半個人,並非遼人騎驢時所偏愛的短弓和快箭。相反,這是一張重型弓,能夠在遠距離穿透敵人的鎧甲,通常隻有華夏的精銳騎兵才會使用。
這張弓的製作不易;弓身需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鍛造,更不用說那張具有高彈性的弓弦了。
在驢蹄聲的轟鳴中,藍餘緊緊拉滿了弓弦,那弓弦如同天空中的一道細線,已有幾支箭矢整齊地搭在上麵。
嗖嗖的聲音,弓弦真正劃破了空氣,發出尖銳的嘯聲。在外圍觀戰的人群還未完全聽清楚時,另一側的多個弓箭手已將舉在頭頂上的酒瓶擊碎,瓶中的液體四濺,到處都是。
“太棒了!”劉啟過了一會兒才回過神來,興奮地歡呼起來。
要知道,那些舉在頭頂上的酒瓶作為射擊目標,實際上是與戰驢一同隨機奔跑的。
就在劉啟歡呼的瞬間,藍餘的戰驢已經衝到了弓箭突擊隊的麵前,他手持重弓,連續快速射箭。
砰砰!
隨著藍餘的突襲,幾隻酒瓶應聲碎裂,外麵的人群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劉攘的淮柳弓箭手也感到不可思議。
此刻,藍餘的戰驢已衝入敵人的弓箭隊中,敵人手中隻剩下兩隻酒瓶,雙方之間的距離已經非常短。
所有在場的人目睹了藍餘並未拉弓射擊,而是像握矛一般,單手握住弓箭,猛力投擲而出。
砰的一聲,幾個酒瓶被拋飛到空中,翻滾著落地。
在任何人反應過來之前,他們目睹藍餘的手臂從驢子後麵輕鬆伸出,竟將敵人的弓箭手直接甩到了自己的驢背上,隨後用弓弦勒住了他的脖子。
若這是戰場,敵人恐怕早已被一舉消滅。
驢廄外一片寂靜,連烏鴉和麻雀也停止了啼叫。
過了一段時間,劉邦才平靜地開口,輕柔地拍著手掌,“藍餘,你無疑是一位強大的對手!”
劉攘目睹這一切,臉上露出了複雜的表情,但他的眼中有掩飾不住的敬佩之色。
藍餘回到驢子身邊,從人群中下了馬,開口問道:“陛下,燕帝,您對我的技藝有何看法?”
劉攘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大哥說得沒錯,藍餘確實是一位強大的對手;我尊敬的兄弟在技藝上已經超越了我!”
人群中,燕帝的部下們騎著驢子向剩餘的目標射擊。
藍餘則是毫無章法地衝向移動的酒瓶,進行射擊。
誰更熟練,誰更出色,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藍餘走到劉邦麵前,恭敬地鞠了一躬,說道:“殿下,我沒有辱沒我的職責!”他轉向興奮地跳來跳去的劉啟,眨了眨眼。
“真是奇跡!”劉邦驚歎道。
“藍餘,是誰教你那樣射擊的?”劉啟好奇地問。
“我的技藝是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並非通過華麗的動作,”藍餘笑著回答,“我隻知道如何準確擊中目標!”他轉向劉啟,眨了眨眼,“我正處於巔峰狀態,再過幾個月,當越王成年時,我仍將在此為您效力,為您取得偉大的成就,殿下!”
此時,劉攘緩步走來,他聲音中的敬意溢於言表,“陛下,我方才言行急躁,請您諒解,永昌伯!”他朗聲大笑,“我如同井底之蛙,直至今日方才領略您舉世無雙的射技。我,劉攘,竟是如此狹隘無知!”
他稍作停頓,繼而言道,“不止是井底之蛙,更是我自身的傲慢,輕視他人。若未來北方有戰事,能與您,藍餘,並肩作戰,劉攘將引以為榮。”
“這把斧頭是我隨身之物,一把贈予英雄的珍貴之物;我願將這把斧頭贈與您,先生!”
劉攘,曾領導遠征北方草原,多次與韃靼人交戰而未嚐一敗,麾下有一支能幹的漢人和淮柳戰士。因此,當他得知藍餘不易被禮物所動時,他有意在藍餘麵前展示自己的尊貴。
然而,在親眼目睹了藍餘的技藝和勇氣之後,他開始對這個人及其能力抱以敬意,心中湧起一股崇敬英雄的情感。
那一刻,藍餘無言以對。他從未習慣接受弱者對強者的饋贈,但麵對劉攘慷慨的舉止,他發現自己竟然處於一種罕見的劣勢。
“既然這是燕帝的賜禮,你就接受吧!”劉邦鼓勵道。“藍餘,燕帝親自將這把珍貴的斧頭贈與你。若此事傳揚出去,必能提升我們偉大漢朝的聲譽!”
藍餘接過斧頭,感慨地說:“陛下,我感激您從燕帝那裏贈予的這份厚禮!”他稍作停頓,然後繼續道,“但我憂慮自己並無什麽可以回報的。”
劉啟默默聆聽,心中忽然領悟;藍餘與劉攘在本質上有著相似之處。要想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必須順應他們的領導風格。
“陛下無需的任何回禮。”劉攘沉思了片刻,隨後突然轉向劉邦,提出了一個請求,“大哥,韃靼人屢次侵犯我國邊疆,對中原地區抱有敵意。我弟弟現今駐守邊境,有時難以應對。因此,我懇請您恩準,允許藍餘領導北平或遼東的駐軍。”
“殿下也應明白,一個國家的存續並非僅靠戰爭來保障。”劉邦進而教導劉啟,“派遣軍隊前往遙遠而艱苦的土地,豈是可以輕率行事之處?”
劉啟不甘地辯解道:“我明白那片土地不適合打仗,但戰爭並不局限於陸地!我們為何不訓練仲茂伯航海,從而從海上對遼國的沿海港口發起攻擊?”
“你竟敢如此放肆!”劉邦驟然變色,轉身對仲茂和吉博恩命令道,“皇太後賜予你們的幾天假期,你們卻鬧出這麽大的風波。立即回到你們的學業中去!”
劉啟被教訓得麵紅耳赤,如今長輩們不在身邊,無人為他撐腰。
就在此刻,一名太監急匆匆地前來報告:“陛下,燕帝已抵達驢廄。”
“三皇子也到了!”劉邦驚呼,轉而警示藍餘,“燕帝親臨;你須謹言慎行!”
“臣漢庫在此,”藍餘微微一躬,保證道,“殿下,請放心,臣在燕帝麵前定會儀態得體!”他四下環視一番,然後貼近劉邦耳邊低語,“殿下,切記勿在背後議論皇上,你必須防備燕帝!”
這句話,劉啟聽得分外清楚。既然他聽到了,仲茂和吉博恩也聽到了。
然而,藍餘的神色自若,仿佛並未聽到任何內容。
劉啟趁劉邦分心的功夫,悄悄後退了幾步,眼睛微微眯起。
“殿下,您剛才說了什麽?”劉邦帶著幾分不滿問道。
藍餘壓低聲音,繼續說道:“殿下,我在遼東征戰已數月。燕帝對遼東省府的控製牢不可破,治理得滴水不漏。所有軍隊的部署都必須得到他的同意。我們在遼東時,我麾下的指揮官都隻服從燕帝的命令!”
“此外,據我所知,燕帝懷有雄心壯誌,將來或許”
“他畢竟是漢朝邊疆的王者,對邊疆事務發表意見是合情合理的,”劉邦不溫不火地回應,“這些話,你隻能對我說,不可隨意傳播。否則,你可能會自找麻煩,我得為你著想!”
“我隻是在與太子交談!”藍餘辯解道,“殿下性情溫和,但您也切勿過於疏忽。殿下的頭腦比任何人都要清醒!”
“他的頭腦確實比任何人都清醒!”劉邦暗自思忖。
隨著漢朝建國九個月以來,老一輩的部落將領逐漸年邁,而藍餘等新一代馬背上的領軍人物已經嶄露頭角。在太子劉盈以及老朋友鍾遇秀在馬背上的積極推動下,他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劉邦對藍餘的支持,也許部分源於他想要防止馬背上的老將們被沛縣貴族派係的老派人物所控製。
藍餘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參與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
然而,這位名垂青史的偉大將軍最終受到了皇帝的懷疑。為了保護他的曾孫皇位,以及眾多其他老將,他遭受了清洗。
想到這裏,劉啟心中不禁湧起一絲哀傷。但他也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意識到正是由於他的存在,這些功臣將軍和英雄們才需要得到保護。
就在此刻,一支運載著戰驢的炮兵部隊走近了,由燕帝劉攘親自率領。他被一群太監環繞,身著緊身的狩獵裝束,氣勢非凡,勇武逼人。
劉啟注意到了劉攘的貼身衛隊中,有一個頭發編成遼國風格的士兵,他的表情帶有挑釁之意。
“大哥,我向您致敬!”劉攘翻身下馬,恭敬地鞠了一躬。
“這不是朝會,無需如此拘謹,”劉邦微笑著,用手勢示意他放鬆,“你不在宮中陪伴皇上和皇太後聊天嗎?”
“我幾個月來都癢得想跑出去騎驢射箭,快悶壞了!”劉攘笑著回應。
“殿下,我向燕帝致敬!”藍餘在馬背上行的是一套軍禮,而非傳統的鞠躬。
“哦?”劉攘不冷不熱地回應,“這不是永昌伯嗎!”他帶著一絲笑意繼續,“我聽說雲南的那場大戰。據說永昌伯率領七百名炮兵,騎行數千公裏,成功伏擊了秦梁帝的軍隊。他與數萬名敵軍騎兵交戰並取得了輝煌勝利,永昌伯因此被譽為馬背上的最勇敢者!”
“哪裏哪裏!”藍餘謙虛地鞠了一躬回答,“隻是運氣好,不足掛齒!”
劉攘搖了搖頭,神情嚴肅地說:“怎麽能僅僅稱之為小成就呢?”他的語氣變得激昂起來,“不過,本帝聽說秦梁帝的部隊並非精銳之師。如果你麵對北秦的草原主力炮兵,你可能不會表現得那麽出色!”
“那麽北秦的炮兵又如何?”藍餘不屑地嘲笑道,“我聽說他們就像放在首爾市場上的劣質招牌!”
談話逐漸升溫,充滿了濃烈的對抗氣息。
“殿下,我曾與韃靼人交過手!”藍餘續道,“在跟隨魏公和星公遠征北方大草原時,我經常負責殿後,確保殿下毫發無傷!”話鋒一轉,他語氣突變,“提及這些又有什麽意義?那時,燕帝不過是個孩童罷了!”
“你!”劉攘怒吼,雙眼激射出憤怒的火花。
“先生!”劉邦責備地看向藍餘,“如此對燕帝說話,是否恰當?你以為憑借一些成就便可傲慢無禮?若你持續如此,當你獲得更多成就時,又將會如何?速速向燕帝道歉!”
劉邦的言辭讓藍餘止住了話語,開始認真聆聽。
他沒有為自己進行任何辯解,突然間變得謙恭起來,深深地鞠了一躬,誠懇地說:“殿下,我是一個性格直爽的粗人,請原諒我剛才的冒犯!”
劉攘輕蔑地笑了笑:“本帝並非斤斤計較之人!”話音一落,他轉向藍餘,“你說得不錯;我們出征時,本帝確實還年輕。然而,正如長江之水推拒湧來的波濤,現在本帝已經掌控了遼東,並且親自揮舞著真正的劍與矛,與韃靼人戰鬥。”
“在所有兄弟中,三皇子是最勇猛的!”劉邦插話道。
劉攘傲然嘲諷地斜眼看著藍餘,挑釁地說:“早聞永昌伯箭法高超;是否敢於與本帝一較高下?”他話鋒一轉,補充道,“且休想有任何欺詐之行!”
“殿下,我擅長近身搏鬥,恐怕難以自控。若是在比試中傷及了你,我可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藍餘冷靜地回應。
“哦,若是如此,那麽與本帝最勇猛的部隊一決高下又如何?”劉攘提議道。
藍餘聞言,目光銳利地瞥了一眼劉攘的親衛隊,不屑地說:“作為朝廷的高級將領和漢朝的貴族,我豈能與遼國的粗鄙之輩相提並論?”
“你,你這小腦袋!”劉攘驚異地叫道,“你剛才羞辱了本帝,而本帝卻沒有動怒!”他說完,轉向劉邦,“大哥,你不認為如此嗎?”
劉啟站在不遠處,聆聽著他們的對話,注意到藍餘話語中的諷刺意味。劉攘並不容易被激怒,而劉邦則保持沉默,隻在兩人即將爆發衝突時開口,以控製局勢。
“三弟,你錯了!”劉邦終於開口說道,“藍餘不僅是一位勇猛的將軍,更是軍事上的天才。個人勇氣雖重要,但戰略與戰術才是決定戰事的關鍵。這樣的比較,豈不是如同兒戲般無謂?”
劉攘摘下帽子,露出了頭後方的傷痕,“大哥,你說的也不完全正確。一個人若不能親自麵對箭矢,帶領騎兵衝鋒陷陣,又怎能算是軍事天才?”
“然而,”藍餘突然提議,“何不進行一場比試?既然燕帝對 我的能力感興趣,我隱藏自己的技藝豈非失禮?”他續道,“但燕帝打算如何進行這場比試呢?”
劉攘沉思了片刻,然後說道:“既然你是我大哥鍾愛的將軍,傷害你便如同傷害我大哥的親人。本帝有個主意;我們來進行一場武術比試。”他指了指自己的親衛隊,“我們比一比射箭!”
他隨即高聲對衛隊下令:“鐵兒,出來!”
“到!”一個說著略帶口音的漢語的遼國人從人群中步出。
他的身材高大魁梧,略顯粗壯,雙腿雖然略顯肥胖,但手臂卻出奇地長。他走路時,呼吸隨著步伐的節奏起伏,宛如一隻經過充分休息的豹子,充滿了潛藏的力量。
“這是永昌伯藍餘;你們二人比一比射箭!”劉攘笑著指令,“如果你贏了,自然會有獎勵。”
鐵兒聽後,恭敬地回應道:“請藍伯伯賜教!”
藍餘雙手負於背後,連眼角都沒瞥對方一眼,不屑地嘲諷道:“下一個,可就是你啊!”
鐵兒二次聽聞藍餘的挑戰,隨即便吹了一聲口哨。
應聲而動,幾匹高頭大馬的戰驢聞聲而來,向劉邦和其他人疾衝而去。
鐵兒動作迅捷,如同閃電般連吹數哨,從驢背上躍下,展示了他的輕盈與敏捷。
戰驢昂起前蹄,鬃毛如旗般飄揚,靈活地轉身,疾速向驢廄內的射箭靶標衝去。
這皇家驢廄自有一片專門的射箭練習場,場地上兩麵都整齊地擺放著靶子。
“好家夥!”藍餘不禁讚歎。
“大家退後一些,這裏聲音太響,聽不清楚!”劉邦提醒道。
人群隨之退卻,劉啟也輕移步伐,保持距離。
“你這是何苦,還不快去讀書?”劉邦一見劉啟,便直截了當地責問道。
藍餘在一旁發表意見,“殿下,讓太子跟來看看也無妨。那些儒家經典固然有益,但我們偉大的漢朝畢竟是憑借武力而定天下,而非書籍所能成就。”他轉向劉啟,微笑著說,“今日,便讓太子領略我的武藝吧!”
劉啟裝作未聞劉邦的訓斥,徑自走了幾步,跟隨在藍餘身後。劉邦見狀,隻得無奈地搖了搖頭。
此時,跑道下的鐵兒的戰驢開始行動起來。
那匹戰驢宛如離弦之箭,以驚人的速度迅猛衝出。
騎在驢背上的鐵兒雙手握有多支箭,緊緊抓住幾支箭杆,身體微微向後傾斜,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外行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一片混亂,但內行人士卻能洞察其中的精湛技藝。
仲茂在劉啟耳邊輕聲解釋道:“這位燕帝的侍衛乃是一位射箭好手,同時也是擅長偵察的驢騎手。請仔細觀察,殿下。他手中握有箭矢;一旦他拉滿弓弦,箭矢將如連珠般連續射出!”
劉啟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興奮之情,“竟能連續射箭?”
仲茂帶著溫和的微笑回答道:“殿下,您將會見證這一切!”
“哈!”
突然間,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呼聲。隨著鐵兒騎著戰驢向前疾衝,他的身體在驢背上猛地挺直,弓弦響起,箭矢猶如暴雨般連續射出,速度之快以至於人們幾乎聽不到箭矢的飛行聲。
嗖嗖嗖,當戰驢衝過四個靶子時,每一支箭都精準地命中了靶心。
轉瞬之間,鐵兒便接近了最遠的靶子。
令人驚訝的是,鐵兒竟直接站在驢背上,如同從天空中傾瀉的雨滴般,連續射出箭矢。
這樣的壯觀場景,劉啟隻在電影中見識過。
“哈!”人群中再次爆發出驚呼和喝彩,緊接著是一連串的爆炸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頂端的靶子在箭矢的衝擊下,竟然碎裂成了一片片的碎片。
“太棒了!”外麵的人群歡呼著叫喊。
在歡呼聲中,劉攘得意地問道:“怎麽樣?”他轉向永昌伯,“現在,我們來看看你的技能!”
藍餘輕輕搖了搖頭,平靜地說:“陛下,我承認,要準確擊中這些碎片化的靶子,實在是有心無力。”
劉攘還未及答話,藍餘已向遠處高聲呼喚:“過來!”
片刻之後,藍餘在驢廄遠處召喚的幾個親衛騎著戰驢趕了過來。
他們都是來自沛縣的粗獷漢子,脖子粗壯,其中一些人缺失了一條手臂。
“讓太子和越王見識一下我們的示範!”藍餘簡潔地下達了命令。
“是!”這些禁衛軍用力拍打著自己的胸膛,以示服從。
當人群感到困惑時,這些衛兵迅速地將他們的戰驢編排成了多個弓箭突擊隊,並開始熱身。出乎眾人意料,當戰驢疾跑時,他們從腰間取出了酒瓶,雙手高高舉起,似乎要在緊張的氣氛中尋找一絲輕鬆。
藍餘走到自己的戰驢前,從驢背上輕盈躍下,隨後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弓箭裝備,“速度還不夠快,加速!”
隨著他的命令,轟隆隆的驢蹄聲如同滾雷般在天空中回蕩。
驢群響應著他的號召,向前猛衝,發出陣陣咆哮,直奔藍餘而來。
“哼!”藍餘冷哼一聲,回應劉攘,“這個月,讓燕帝見識一下我們沛縣兒郎的真正技能!”話音剛落,他便收緊了雙腿,緊緊夾住了自己的戰驢。
令人震驚的是,他獨自站在那裏,張開雙臂,直麵衝來的弓箭突擊隊。
在拉弓射箭的瞬間,他仍未忘記轉向劉啟,臉上帶著輕蔑的笑容,大聲宣稱:
“越王,見證我的實力!”
戰鬥的藝術,是用火力取代千軍萬馬。
在驢廄中,藍餘騎著他的戰驢全速前進,展現出一種無畏的氣勢。
那匹驢,仿佛化身為傳說中的盧駿馬,速度快如閃電,弓弦的響聲猶如雷鳴。
人與驢的動作完美同步,直接衝向遠處那些假扮敵人的禁衛軍。
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藍餘的手中已無多支箭。
他握著的弓箭長度幾乎相當於半個人,並非遼人騎驢時所偏愛的短弓和快箭。相反,這是一張重型弓,能夠在遠距離穿透敵人的鎧甲,通常隻有華夏的精銳騎兵才會使用。
這張弓的製作不易;弓身需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鍛造,更不用說那張具有高彈性的弓弦了。
在驢蹄聲的轟鳴中,藍餘緊緊拉滿了弓弦,那弓弦如同天空中的一道細線,已有幾支箭矢整齊地搭在上麵。
嗖嗖的聲音,弓弦真正劃破了空氣,發出尖銳的嘯聲。在外圍觀戰的人群還未完全聽清楚時,另一側的多個弓箭手已將舉在頭頂上的酒瓶擊碎,瓶中的液體四濺,到處都是。
“太棒了!”劉啟過了一會兒才回過神來,興奮地歡呼起來。
要知道,那些舉在頭頂上的酒瓶作為射擊目標,實際上是與戰驢一同隨機奔跑的。
就在劉啟歡呼的瞬間,藍餘的戰驢已經衝到了弓箭突擊隊的麵前,他手持重弓,連續快速射箭。
砰砰!
隨著藍餘的突襲,幾隻酒瓶應聲碎裂,外麵的人群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劉攘的淮柳弓箭手也感到不可思議。
此刻,藍餘的戰驢已衝入敵人的弓箭隊中,敵人手中隻剩下兩隻酒瓶,雙方之間的距離已經非常短。
所有在場的人目睹了藍餘並未拉弓射擊,而是像握矛一般,單手握住弓箭,猛力投擲而出。
砰的一聲,幾個酒瓶被拋飛到空中,翻滾著落地。
在任何人反應過來之前,他們目睹藍餘的手臂從驢子後麵輕鬆伸出,竟將敵人的弓箭手直接甩到了自己的驢背上,隨後用弓弦勒住了他的脖子。
若這是戰場,敵人恐怕早已被一舉消滅。
驢廄外一片寂靜,連烏鴉和麻雀也停止了啼叫。
過了一段時間,劉邦才平靜地開口,輕柔地拍著手掌,“藍餘,你無疑是一位強大的對手!”
劉攘目睹這一切,臉上露出了複雜的表情,但他的眼中有掩飾不住的敬佩之色。
藍餘回到驢子身邊,從人群中下了馬,開口問道:“陛下,燕帝,您對我的技藝有何看法?”
劉攘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大哥說得沒錯,藍餘確實是一位強大的對手;我尊敬的兄弟在技藝上已經超越了我!”
人群中,燕帝的部下們騎著驢子向剩餘的目標射擊。
藍餘則是毫無章法地衝向移動的酒瓶,進行射擊。
誰更熟練,誰更出色,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藍餘走到劉邦麵前,恭敬地鞠了一躬,說道:“殿下,我沒有辱沒我的職責!”他轉向興奮地跳來跳去的劉啟,眨了眨眼。
“真是奇跡!”劉邦驚歎道。
“藍餘,是誰教你那樣射擊的?”劉啟好奇地問。
“我的技藝是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並非通過華麗的動作,”藍餘笑著回答,“我隻知道如何準確擊中目標!”他轉向劉啟,眨了眨眼,“我正處於巔峰狀態,再過幾個月,當越王成年時,我仍將在此為您效力,為您取得偉大的成就,殿下!”
此時,劉攘緩步走來,他聲音中的敬意溢於言表,“陛下,我方才言行急躁,請您諒解,永昌伯!”他朗聲大笑,“我如同井底之蛙,直至今日方才領略您舉世無雙的射技。我,劉攘,竟是如此狹隘無知!”
他稍作停頓,繼而言道,“不止是井底之蛙,更是我自身的傲慢,輕視他人。若未來北方有戰事,能與您,藍餘,並肩作戰,劉攘將引以為榮。”
“這把斧頭是我隨身之物,一把贈予英雄的珍貴之物;我願將這把斧頭贈與您,先生!”
劉攘,曾領導遠征北方草原,多次與韃靼人交戰而未嚐一敗,麾下有一支能幹的漢人和淮柳戰士。因此,當他得知藍餘不易被禮物所動時,他有意在藍餘麵前展示自己的尊貴。
然而,在親眼目睹了藍餘的技藝和勇氣之後,他開始對這個人及其能力抱以敬意,心中湧起一股崇敬英雄的情感。
那一刻,藍餘無言以對。他從未習慣接受弱者對強者的饋贈,但麵對劉攘慷慨的舉止,他發現自己竟然處於一種罕見的劣勢。
“既然這是燕帝的賜禮,你就接受吧!”劉邦鼓勵道。“藍餘,燕帝親自將這把珍貴的斧頭贈與你。若此事傳揚出去,必能提升我們偉大漢朝的聲譽!”
藍餘接過斧頭,感慨地說:“陛下,我感激您從燕帝那裏贈予的這份厚禮!”他稍作停頓,然後繼續道,“但我憂慮自己並無什麽可以回報的。”
劉啟默默聆聽,心中忽然領悟;藍餘與劉攘在本質上有著相似之處。要想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必須順應他們的領導風格。
“陛下無需的任何回禮。”劉攘沉思了片刻,隨後突然轉向劉邦,提出了一個請求,“大哥,韃靼人屢次侵犯我國邊疆,對中原地區抱有敵意。我弟弟現今駐守邊境,有時難以應對。因此,我懇請您恩準,允許藍餘領導北平或遼東的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