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餘是淮柳的高級官員,他的職務安排和晉升乃皇帝的決定。我作為王子,豈能幹涉?”劉邦皺眉道,“再者,藍餘剛剛立下赫赫戰功,應在軍中獨立指揮;此刻將他置於他人節製之下,實為不妥。”
劉攘聞言,表情變得有些沮喪。
與此同時,藍餘卻信心滿滿,微笑著。
那時,藍餘還未成為那位領兵遠征至捕蝦兒海,幾乎俘獲北秦皇帝的建國皇帝的同輩。也不是那個俘虜了包括北秦王子、皇後和高官在內的數千人的藍餘。
劉邦的話語無疑對藍餘而言,如同甘露滋潤,穩定了他的心神。
“未經磨礪的石頭,怎能光滑如鏡!”劉邦繼續對劉攘說,“我們偉大漢朝的著名將領,無一不是曆經實戰鍛煉而成的。你,先生,尚且年輕,前方還有許多知識和經驗等待你去學習和積累!”
劉攘微微點頭,不再言語。
在此同時,一直靜默傾聽的劉啟突然指向劉攘,“叔叔,為什麽你的保鏢跪下了?”
眾人轉頭望去,果真見到之前與藍餘比試的淮柳戰士鐵兒,滿臉尷尬地跪在地上。
“起來!”劉攘皺眉命令。
“我辜負了皇室祖先的信賴!”鐵兒高聲宣告,“我請求陛下寬恕!”
這些淮柳戰士,雖然性格直率誠實,但與中原地區的下層民眾不同,他們在最近歸附漢朝之後,尚未完全融入漢族文化。在劉攘的領導下,他們視劉攘為至高無上的主人。
劉攘對他們極為慷慨,不僅賦予他們在漢朝的官職,而且還確保他們的家人和親屬得到充足的食物和衣物,其生活水平遠超普通百姓。
鐵兒的話音尚未消散,他突然從腰間抽出一把短斧,猛地向自己的肩膀和脖子砍去。
“愚勇!”劉攘反應迅速,疾步上前,及時擊飛了鐵兒手中的斧頭。
“陛下!”鐵兒喘著粗氣,“這個臣子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不必急於自責!”劉攘高聲喝止,“你是我最親近的保鏢,是我深信不疑的心腹。戰場上的勝負乃兵家常事,我豈能因一次失敗而怪罪於你!若你身受重傷,又能有誰來替代你?尋得一個如你般勇敢能幹的戰士,對我而言,乃是難得的幸運。”
劉攘雙手輕按在鐵兒的腰間和肩膀上,語氣堅定地說:“這隻是一場比試的失利;回去再加練習,下次定能扳回一城!”他接著鼓勵道,“而且,能輸給我國的大將,並無甚可恥之處!”
劉啟聽到這番話,對劉攘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
劉攘不僅在軍事才能上表現得卓越非凡,他那鼓舞人心且充滿魅力的個性也讓人印象深刻。
無人能夠成功是憑借偶然。
曆史上,燕帝劉攘能夠匯聚各方力量,在建武尊的統治下顛覆整個漢朝,這並非出於偶然。
作為一大省份的省長,劉攘在江南叛亂動蕩的時期展現了卓越的政治管理才能。他不僅是一位強大有效的軍事領袖,其傑出的個人魅力或許是他最為關鍵的特質之一。
在邊境地區的叛亂與混亂中,無數生命隨風而逝,卻仍有忠誠的追隨者毫無保留地跟隨他,甚至不惜一切為他而戰。
劉啟乘坐著驢車緩緩駛向皇宮,聽著閉目休息的劉邦的呢喃,心中不禁思忖:“這位凡塵俗世的皇帝,他的壽命究竟還有多長。”
若是劉邦仍在場,無論何種情況,劉攘都難以有機會。
但若是劉邦不在了呢?這樣一個孩子真的能夠製衡他的三叔,劉攘嗎?
劉啟曾在曆史文獻中讀到過一個這樣的理論,它認為,由於燕帝劉攘受到了像姚廣孝這樣的人的影響,他沒有徹底消滅王子們就起兵反叛,因此,叛亂的爆發是命中注定的!
這些並非學者們無謂的推測,而是被官方曆史課程記錄下來的觀點。
劉啟也同意這一觀點。
傲慢的人不會願意長期保持從屬地位。路昌是天下最傲慢的人。
然而,呂齊並不害怕呂昌的叛亂;他不是哈拿武尊。讓他擔心的是,如果路昌選擇在未來起義,導致無數人的痛苦,可能會引發混亂。此外,對於這樣一個曆史人物,一位受人尊敬的皇帝,和傑出的軍事成就,他不願輕易與他打交道。在馬車搖曳的昏暗中,劉邦緩緩睜開雙眼,聽見劉啟陷入沉思的聲音,便問道:“你在思索什麽?”
“我在思考三叔。”劉啟心不在焉地回應,“三叔就像是未經鞘束的鋒利刀刃,光芒四射且令人畏懼!”
“但是,過度剛硬可能會導致斷裂。”劉邦提醒道。
“然而,若能經得起無數次錘擊的磨礪,”劉啟續道,“這把刀刃終將鍛煉成無敵的神兵利器!”
劉邦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聆聽著劉啟的話語,問道:“你打算將來塑造出這樣的刀刃嗎?”
“太過鋒利的刀刃可能會傷及自己!”劉啟語氣堅定地聲明。
“若是注定要受傷,那也將是我自己的手,而非你的。”劉邦回答,親切地拍了拍劉啟的肩膀。
劉啟陷入了沉思,他之前的種種憂慮在此刻都消散無蹤。
這些事件尚在遙遠的未來,那隻蝴蝶的翅膀已經悄然改變了曆史的軌跡。對所有人而言,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馬車緩緩駛回了長安城,劉邦帶著劉啟換乘了一輛裝飾舒適的軟墊馬車,直赴奉天殿。
在側廳之中,劉邦正忙於接待穆英,討論著雲南的政務。
見到劉邦的到來,穆英恭敬地行了一禮,他的禮儀周到而得體。隨後,劉邦在寶座上坐下,而劉啟則被劉邦抱在懷中。
“你對雲南有何看法?”劉邦抱著劉啟,轉向穆英詢問。
“我認為目前不宜采取過於強硬的措施。”穆英回答,“雲南雖已納入我漢朝版圖,當地首領亦已向我朝投降。我們應優先考慮以德服人,其次才是軍事行動。”
“我已經接到皇上的聖旨,將在五彩和畢節兩地建立兩個營寨。軍官們將駐紮在森林中,自給自足。同時,我將鼓勵其他省份的居民遷徙至此,開墾土地,種植森林。通過減免稅收和負擔,讓人民得以休息與恢複。”
“此外,我計劃推動建立教育機構,提升民眾的識字率,將農夫的子弟培育成軍官,並致力於教育的普及。”
劉邦與劉邦彼此交換了一個充滿讚許的眼神,而劉啟則顯得有些驚訝,目光投向穆英。
曆史上,他通常被描繪為漢朝忠誠且能幹的將領,由於英年早逝,他的功績並不像藍餘等人那樣廣為人知。但聽完他的策略後,顯而易見,他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武將,更是一位具有深遠戰略眼光和成熟領導力的首領。
難怪劉邦和劉邦對穆英如此重視並加以讚賞。
“你所提出的措施,如在森林中定居和建立教育機構,無疑將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劉邦評論道。
穆英輕輕揚了揚眉毛,“陛下,雲南雖然被視為邊陲之地,但其實並非貧瘠。該地區富含各種礦產資源,足以吸引工人前來開采。此外,還有豐富的黃金、白銀和鹽等資源。若朝廷願意投資,雲南必定能夠迎來繁榮。”
“但若當地某些首領選擇反叛呢?”劉邦提出了疑問。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無需出動大軍,”穆英回答,“雲南的營寨儲備充足,足以平定叛亂!”他補充道,“我來京城時,已將聖旨傳達給那些蠻族首領。若他們願意歸順漢朝,成為順民,他們將獲得世襲的財富與地位。然而,若他們敢於煽動叛亂,造成動蕩,我將下令將他們整個家族連根拔除,讓他們無處藏身!”
這時,劉啟笑著開口插話:“我們應該再添一句:‘勿謂言之不預!’”
“劉啟,夠了!”劉邦嚴厲地瞪了劉啟一眼。
“不妨,這話甚是妥當!”劉邦笑了起來,親切地揉了揉劉啟的小脖子,“我們的孫子說得沒錯。對那些蠻人,我們確實不能太過仁慈。必須嚴明中有寬貸。‘勿謂言之不預’便是警示他們,我們的刀刃已經懸於他們的頸項。若他們敢於妄自行動或撒謊,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取他們首級!”
隨後,他轉向穆英,語重心長地說:“穆英,有你鎮守雲南,我們方能高枕無憂。”沉思片刻,他繼續道,“我會減少你的隨從人數。你可在朝中的大臣和貴族子弟中挑選可用之才,讓他們在你的麾下效力。”他加重了語氣,“雲南的重任,我將托付於你!”
穆英單膝跪地,神情莊重地回答:“陛下,我定會全力以赴,不負您的信賴!”
“我似乎親曆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的曆史瞬間!”劉啟心中充滿了敬畏。
劉邦將雲南的治理重任托付給了穆英,這一統治延續了近兩個世紀,與漢朝的興衰緊密相連。穆英的後代秉承了“忠誠到底”的遺訓,毫無任何背叛的行為。
穆家在雲南的統治不僅是對過往繁榮地區的控製。它還包括了如今緬甸的部分地區和眾多泰族聚居的地方。他們確實是當地的霸主,但從未有過任何濫用權力的跡象。
“在都城再逗留數月,我將會與你深入商討後續事宜。這裏的皇帝也期盼著你的陪伴;你不必頻繁前往皇宮!”劉邦建議道。
“陛下,我對您的恩澤感激涕零!”穆英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著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將頒布此令!”劉邦宣布,“賞賜穆英一百錠黃金,四百匹棉布,以及一百匹來自四川和金州的絲綢!”
“陛下!”穆英急忙抗議,揮動著手臂,“我已經擁有了一切所需,不敢再接受陛下更多的賞賜。”他繼續說道,臉上微微泛紅,“這幾個月的戰爭讓我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我和我的家人足以支撐數代人!”
“哈哈!”劉邦開懷大笑,“你這個孩子坦誠得很,我們大漢朝如此眾多的將領中,你是那個敢於說真話的人!”他接著開玩笑道,“那些騎兵,每次看到我,就誇耀他們家裏的財富。他們總是要求更多的隨從,說他們的頭銜太長,可能撐不過幾代人!”
此時,劉邦對穆英的表現感到滿意,讚許地說:“你這個孩子忠誠於家庭,我很欣賞。你所獲得的獎賞就是你應得的;你這一生已經足夠豐盛。那麽,你的孩子們和孫子們呢?盡管他們不再姓劉,但你始終是我的養子。多年來,我怎能讓你所愛的人因你的直言不諱而遭受貧困呢?”
穆英立刻情緒激動,淚水湧上眼眶,他哽咽地說:“陛下,我即便是千生萬世,也無法報答您的深情厚誼!”
“不必提及殘缺或生死,我們不必探討這些沉重的話題。”劉邦輕聲說道,同時拍著穆英的肩膀,助他起身,“不要總是站在我這老朽之身前,討論如此敏感的話題。我若離世,你得輔佐太子,繼續我們的誌向。”
“陛下,我領命!”穆英嚴肅地回應。
此時,劉邦的貼身侍從樸竹昌默默地走進房間,站在大約九步開外,似乎有重要之事要說。
“你且退下,陛下!”劉邦對穆英指示道。
“陛下,我願留在此地!”穆英迅速回應。
劉盈觀察到這一幕,也起身說道:“陛下,讓我護送和平使者西行!”
“陛下,我怎敢當此重任!”穆英急忙婉拒。
“無需多禮,我們是一家人。讓他送你一程;現在宮中並無外人。”劉邦微笑著回應。
劉盈起身,在與劉啟擦肩而過時,巧妙地傳遞了一個不易察覺的信號。
劉啟立刻會意,緊隨其後。當他們一行從奉天殿走出時,宮中眾人紛紛鞠躬致敬,表達對他們的高度尊敬。
“陛下,太子殿下,太孫殿下!”呼聲傳來。
劉啟目睹來人,精神為之一振。這位外人正是新近成立的禁衛軍的指揮官,劉祥。
劉邦前不久將功偉部更名為禁衛軍,這些外籍將領不僅是皇帝的耳目,更在刑罰、皇牢及其他重要事務中握有重權。正是這位劉祥負責處理了劉浪人的案子。
“嗯。”劉盈淡淡地應了一聲,“去吧,陛下正等你。”
殿外,劉盈與劉啟並肩退下,穆英微微低首,步伐穩健地跟隨在他們身後。
“既然陛下如此指示,你應在首都停留的時間盡量縮短。”劉盈建議道,“這些日子,我們家分離頻繁。不僅是母親,連我都時常想念你。”
這番話出自劉盈心底,誠摯而真摯,毫無半點虛偽。
劉盈自小就是在穆英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之間的情誼遠超血緣兄弟,更像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摯友。
“盡量縮短停留時間,這樣我們相見的次數就會減少。”劉盈繼續勸說道,“你遠在雲南,不清楚何時才能再次返回朝廷。母親年歲漸長,雖然皇帝未明言,但他在默默思念著你。你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他們。”
穆英的眼眶中泛起了淚光,這個一貫堅強的漢子眼中閃過一絲濕潤,“我何嚐不想一直留在朝廷,陪伴在皇帝和王子們身邊,每月都能見到他們。但……”
“但作為家族的一份子,我必須首要處理家族的事務!”穆英語氣堅定地繼續說道,“盡到一個臣子的責任,忠誠地服務,是我能夠獻給皇帝的最大孝心。如今雲南剛剛平定,我實在不能離開太久。我打算這幾個月再覲見皇帝一次,之後便回去。”
“我幼年時頗為孤獨,皇後母親和皇帝待我如珠如寶,充滿關愛。王子們也如同親兄弟般與我親近。正因如此,我更不能有所懈怠。在皇帝的養子中,我年紀最長,理應成為眾人的楷模。”
劉盈歎了口氣,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你啊,陛下,總是太過固執,太過嚴肅了!”他言罷,又補充道,“皇太孫近日如何?我已有數月未見那孩子,連他的婚宴都沒能參加!”
“我的兒子在學習上或許不夠聰明敏捷,但他對家族卻懷有深切的忠誠與愛意。”穆英語氣中帶著驕傲與慈愛回答。
“你聽見了嗎?沒有哪個父親會這樣嚴格地評價自己的兒子。那個孩子也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長大的,如今,他隨你一同在騎兵隊服役,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立處理許多事務的年輕人了。”劉盈笑著說道。
隨著他們談話的結束,兩人來到了皇宮的簾幕之前。
“殿下,請返回!”穆英躬身說道,“我怎敢勞煩殿下再送我更遠!”
“那麽,就在此處與你告別!”劉盈回應道,“你離去的那日,我會為你準備一場送行宴!”
穆英點了點頭,再次鞠躬,然後緩緩離去。但走了幾步之後,仿佛想起了什麽,他忽然轉身返回。
“殿下!”穆英對劉啟說道,“我有一件小禮物要贈予你!”他從肩後取出一塊古玉,“這並非什麽珍貴之物,隻是我從寺廟中祈求而來,希望能為你的平安帶來守護。”
“作為西方的和平使者,您遠在邊境,更需要此物來保佑自己!”劉啟回應道。
“請收下吧!”劉盈 道,“感謝穆英陛下的慷慨贈禮!”
“謝謝穆英陛下,這份禮物!”雖然按照宮中的禮儀,王子與臣子之間不應如此非正式地互稱,但這聲呼喚卻充滿了兄弟般的親切。在這個私密的場合,無外人打擾,劉盈對待穆英就如同親兄弟一般。
穆英並未異議,隻是微微一躬身,便靜靜地退去。
劉盈轉身返回奉天殿,還未踏入殿內,便聽見劉邦在裏麵憤怒地咆哮。
“哼,我才剛責罰過人不久,這些官員就開始忽視我的存在了!”劉盈和劉啟步入殿內,隻見劉祥跪在地上,身體顫抖不已,劉邦手持幾份文件,臉色因憤怒而漲得通紅。
“趙二,你來得正好!聽聽這份報告!”劉邦憤怒地將手裏的文件拋給劉盈,他的怒火顯然尚未平息,“黃河在河南段已經泛濫數月之久。我投入巨資清理河道,命令地方官員召集百姓協助疏浚河道,以恢複受災的土地!”
“但看看這!朝廷下撥用於河道治理的資金,竟被幾個貪官汙吏私吞了兩千兩銀子!本該分配給貧困和受災百姓的土地,那些官員卻將其以高價轉賣給了當地權貴!”
劉盈聞言,眉頭緊皺,隨後開口道:“這些蛀蟲,不值得我國民眾的憤怒,隻需一頓痛擊,便能平息民心!”
“立即前往!”劉邦下令給劉祥,“親自率領禁衛軍前往河南,逮捕所有涉案的官員,一個不留。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我們憤怒的威力,確保在民眾的視線中對他們進行公正的懲罰。”
“陛下,臣領命!”劉祥恭敬地鞠躬回應。
“祖父真是嚴厲!”劉啟評論道,“任何落入他手中的貪官汙吏,都難逃一死!”
“他們為何總是無法根除幹淨?”劉邦憤怒地抱怨道,“過去幾個月裏,我們已處理了不少腐敗和貪婪的官員。但首都的這些貪官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他憤怒地繼續道,“我不相信他們真的不懼怕。哼,我倒要看看是是我的刀斧不夠鋒利,還是這些雜草生長得太瘋狂!”
“實際上,地方官員亦麵臨諸多困境!”劉盈經過深思熟慮後緩緩說道,“官俸微薄,而官場中的應酬和禮物開銷巨大。”
他所述乃實情;在漢朝,官員的薪水之低令人震驚。例如,一名府官的薪俸僅六石小麥,折合不到一百九十石。雖然看似數目不菲,但官員的實際開銷卻極高。府官的主要官員、助手、文書及轎夫等,皆需自掏腰包予以支持,甚至官服亦需自行購買。麵對如此開銷,六石小麥的薪俸自然顯得杯水車薪。
“不必為他們的行為找借口!”劉邦憤怒地打斷道,“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已經足夠深刻!貪欲對他們來說永遠都不夠!”他繼續激昂地說,“即便我們賦予他們額外的十九石鐵錢作為報酬,他們仍舊會腐化!如果他們認為現有的薪水不足,那麽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涉足官場!”
他繼續發表看法:“成為官員,成為受人敬仰的祖先,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有人致敬和支持,民眾向他們鞠躬致敬。他們是家庭的楷模,手握大權。即便如此,作為下屬,他們仍不滿足,總是渴望更多。這世上哪有這般美事?”
劉攘聞言,表情變得有些沮喪。
與此同時,藍餘卻信心滿滿,微笑著。
那時,藍餘還未成為那位領兵遠征至捕蝦兒海,幾乎俘獲北秦皇帝的建國皇帝的同輩。也不是那個俘虜了包括北秦王子、皇後和高官在內的數千人的藍餘。
劉邦的話語無疑對藍餘而言,如同甘露滋潤,穩定了他的心神。
“未經磨礪的石頭,怎能光滑如鏡!”劉邦繼續對劉攘說,“我們偉大漢朝的著名將領,無一不是曆經實戰鍛煉而成的。你,先生,尚且年輕,前方還有許多知識和經驗等待你去學習和積累!”
劉攘微微點頭,不再言語。
在此同時,一直靜默傾聽的劉啟突然指向劉攘,“叔叔,為什麽你的保鏢跪下了?”
眾人轉頭望去,果真見到之前與藍餘比試的淮柳戰士鐵兒,滿臉尷尬地跪在地上。
“起來!”劉攘皺眉命令。
“我辜負了皇室祖先的信賴!”鐵兒高聲宣告,“我請求陛下寬恕!”
這些淮柳戰士,雖然性格直率誠實,但與中原地區的下層民眾不同,他們在最近歸附漢朝之後,尚未完全融入漢族文化。在劉攘的領導下,他們視劉攘為至高無上的主人。
劉攘對他們極為慷慨,不僅賦予他們在漢朝的官職,而且還確保他們的家人和親屬得到充足的食物和衣物,其生活水平遠超普通百姓。
鐵兒的話音尚未消散,他突然從腰間抽出一把短斧,猛地向自己的肩膀和脖子砍去。
“愚勇!”劉攘反應迅速,疾步上前,及時擊飛了鐵兒手中的斧頭。
“陛下!”鐵兒喘著粗氣,“這個臣子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不必急於自責!”劉攘高聲喝止,“你是我最親近的保鏢,是我深信不疑的心腹。戰場上的勝負乃兵家常事,我豈能因一次失敗而怪罪於你!若你身受重傷,又能有誰來替代你?尋得一個如你般勇敢能幹的戰士,對我而言,乃是難得的幸運。”
劉攘雙手輕按在鐵兒的腰間和肩膀上,語氣堅定地說:“這隻是一場比試的失利;回去再加練習,下次定能扳回一城!”他接著鼓勵道,“而且,能輸給我國的大將,並無甚可恥之處!”
劉啟聽到這番話,對劉攘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
劉攘不僅在軍事才能上表現得卓越非凡,他那鼓舞人心且充滿魅力的個性也讓人印象深刻。
無人能夠成功是憑借偶然。
曆史上,燕帝劉攘能夠匯聚各方力量,在建武尊的統治下顛覆整個漢朝,這並非出於偶然。
作為一大省份的省長,劉攘在江南叛亂動蕩的時期展現了卓越的政治管理才能。他不僅是一位強大有效的軍事領袖,其傑出的個人魅力或許是他最為關鍵的特質之一。
在邊境地區的叛亂與混亂中,無數生命隨風而逝,卻仍有忠誠的追隨者毫無保留地跟隨他,甚至不惜一切為他而戰。
劉啟乘坐著驢車緩緩駛向皇宮,聽著閉目休息的劉邦的呢喃,心中不禁思忖:“這位凡塵俗世的皇帝,他的壽命究竟還有多長。”
若是劉邦仍在場,無論何種情況,劉攘都難以有機會。
但若是劉邦不在了呢?這樣一個孩子真的能夠製衡他的三叔,劉攘嗎?
劉啟曾在曆史文獻中讀到過一個這樣的理論,它認為,由於燕帝劉攘受到了像姚廣孝這樣的人的影響,他沒有徹底消滅王子們就起兵反叛,因此,叛亂的爆發是命中注定的!
這些並非學者們無謂的推測,而是被官方曆史課程記錄下來的觀點。
劉啟也同意這一觀點。
傲慢的人不會願意長期保持從屬地位。路昌是天下最傲慢的人。
然而,呂齊並不害怕呂昌的叛亂;他不是哈拿武尊。讓他擔心的是,如果路昌選擇在未來起義,導致無數人的痛苦,可能會引發混亂。此外,對於這樣一個曆史人物,一位受人尊敬的皇帝,和傑出的軍事成就,他不願輕易與他打交道。在馬車搖曳的昏暗中,劉邦緩緩睜開雙眼,聽見劉啟陷入沉思的聲音,便問道:“你在思索什麽?”
“我在思考三叔。”劉啟心不在焉地回應,“三叔就像是未經鞘束的鋒利刀刃,光芒四射且令人畏懼!”
“但是,過度剛硬可能會導致斷裂。”劉邦提醒道。
“然而,若能經得起無數次錘擊的磨礪,”劉啟續道,“這把刀刃終將鍛煉成無敵的神兵利器!”
劉邦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聆聽著劉啟的話語,問道:“你打算將來塑造出這樣的刀刃嗎?”
“太過鋒利的刀刃可能會傷及自己!”劉啟語氣堅定地聲明。
“若是注定要受傷,那也將是我自己的手,而非你的。”劉邦回答,親切地拍了拍劉啟的肩膀。
劉啟陷入了沉思,他之前的種種憂慮在此刻都消散無蹤。
這些事件尚在遙遠的未來,那隻蝴蝶的翅膀已經悄然改變了曆史的軌跡。對所有人而言,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馬車緩緩駛回了長安城,劉邦帶著劉啟換乘了一輛裝飾舒適的軟墊馬車,直赴奉天殿。
在側廳之中,劉邦正忙於接待穆英,討論著雲南的政務。
見到劉邦的到來,穆英恭敬地行了一禮,他的禮儀周到而得體。隨後,劉邦在寶座上坐下,而劉啟則被劉邦抱在懷中。
“你對雲南有何看法?”劉邦抱著劉啟,轉向穆英詢問。
“我認為目前不宜采取過於強硬的措施。”穆英回答,“雲南雖已納入我漢朝版圖,當地首領亦已向我朝投降。我們應優先考慮以德服人,其次才是軍事行動。”
“我已經接到皇上的聖旨,將在五彩和畢節兩地建立兩個營寨。軍官們將駐紮在森林中,自給自足。同時,我將鼓勵其他省份的居民遷徙至此,開墾土地,種植森林。通過減免稅收和負擔,讓人民得以休息與恢複。”
“此外,我計劃推動建立教育機構,提升民眾的識字率,將農夫的子弟培育成軍官,並致力於教育的普及。”
劉邦與劉邦彼此交換了一個充滿讚許的眼神,而劉啟則顯得有些驚訝,目光投向穆英。
曆史上,他通常被描繪為漢朝忠誠且能幹的將領,由於英年早逝,他的功績並不像藍餘等人那樣廣為人知。但聽完他的策略後,顯而易見,他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武將,更是一位具有深遠戰略眼光和成熟領導力的首領。
難怪劉邦和劉邦對穆英如此重視並加以讚賞。
“你所提出的措施,如在森林中定居和建立教育機構,無疑將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劉邦評論道。
穆英輕輕揚了揚眉毛,“陛下,雲南雖然被視為邊陲之地,但其實並非貧瘠。該地區富含各種礦產資源,足以吸引工人前來開采。此外,還有豐富的黃金、白銀和鹽等資源。若朝廷願意投資,雲南必定能夠迎來繁榮。”
“但若當地某些首領選擇反叛呢?”劉邦提出了疑問。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無需出動大軍,”穆英回答,“雲南的營寨儲備充足,足以平定叛亂!”他補充道,“我來京城時,已將聖旨傳達給那些蠻族首領。若他們願意歸順漢朝,成為順民,他們將獲得世襲的財富與地位。然而,若他們敢於煽動叛亂,造成動蕩,我將下令將他們整個家族連根拔除,讓他們無處藏身!”
這時,劉啟笑著開口插話:“我們應該再添一句:‘勿謂言之不預!’”
“劉啟,夠了!”劉邦嚴厲地瞪了劉啟一眼。
“不妨,這話甚是妥當!”劉邦笑了起來,親切地揉了揉劉啟的小脖子,“我們的孫子說得沒錯。對那些蠻人,我們確實不能太過仁慈。必須嚴明中有寬貸。‘勿謂言之不預’便是警示他們,我們的刀刃已經懸於他們的頸項。若他們敢於妄自行動或撒謊,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取他們首級!”
隨後,他轉向穆英,語重心長地說:“穆英,有你鎮守雲南,我們方能高枕無憂。”沉思片刻,他繼續道,“我會減少你的隨從人數。你可在朝中的大臣和貴族子弟中挑選可用之才,讓他們在你的麾下效力。”他加重了語氣,“雲南的重任,我將托付於你!”
穆英單膝跪地,神情莊重地回答:“陛下,我定會全力以赴,不負您的信賴!”
“我似乎親曆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的曆史瞬間!”劉啟心中充滿了敬畏。
劉邦將雲南的治理重任托付給了穆英,這一統治延續了近兩個世紀,與漢朝的興衰緊密相連。穆英的後代秉承了“忠誠到底”的遺訓,毫無任何背叛的行為。
穆家在雲南的統治不僅是對過往繁榮地區的控製。它還包括了如今緬甸的部分地區和眾多泰族聚居的地方。他們確實是當地的霸主,但從未有過任何濫用權力的跡象。
“在都城再逗留數月,我將會與你深入商討後續事宜。這裏的皇帝也期盼著你的陪伴;你不必頻繁前往皇宮!”劉邦建議道。
“陛下,我對您的恩澤感激涕零!”穆英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著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將頒布此令!”劉邦宣布,“賞賜穆英一百錠黃金,四百匹棉布,以及一百匹來自四川和金州的絲綢!”
“陛下!”穆英急忙抗議,揮動著手臂,“我已經擁有了一切所需,不敢再接受陛下更多的賞賜。”他繼續說道,臉上微微泛紅,“這幾個月的戰爭讓我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我和我的家人足以支撐數代人!”
“哈哈!”劉邦開懷大笑,“你這個孩子坦誠得很,我們大漢朝如此眾多的將領中,你是那個敢於說真話的人!”他接著開玩笑道,“那些騎兵,每次看到我,就誇耀他們家裏的財富。他們總是要求更多的隨從,說他們的頭銜太長,可能撐不過幾代人!”
此時,劉邦對穆英的表現感到滿意,讚許地說:“你這個孩子忠誠於家庭,我很欣賞。你所獲得的獎賞就是你應得的;你這一生已經足夠豐盛。那麽,你的孩子們和孫子們呢?盡管他們不再姓劉,但你始終是我的養子。多年來,我怎能讓你所愛的人因你的直言不諱而遭受貧困呢?”
穆英立刻情緒激動,淚水湧上眼眶,他哽咽地說:“陛下,我即便是千生萬世,也無法報答您的深情厚誼!”
“不必提及殘缺或生死,我們不必探討這些沉重的話題。”劉邦輕聲說道,同時拍著穆英的肩膀,助他起身,“不要總是站在我這老朽之身前,討論如此敏感的話題。我若離世,你得輔佐太子,繼續我們的誌向。”
“陛下,我領命!”穆英嚴肅地回應。
此時,劉邦的貼身侍從樸竹昌默默地走進房間,站在大約九步開外,似乎有重要之事要說。
“你且退下,陛下!”劉邦對穆英指示道。
“陛下,我願留在此地!”穆英迅速回應。
劉盈觀察到這一幕,也起身說道:“陛下,讓我護送和平使者西行!”
“陛下,我怎敢當此重任!”穆英急忙婉拒。
“無需多禮,我們是一家人。讓他送你一程;現在宮中並無外人。”劉邦微笑著回應。
劉盈起身,在與劉啟擦肩而過時,巧妙地傳遞了一個不易察覺的信號。
劉啟立刻會意,緊隨其後。當他們一行從奉天殿走出時,宮中眾人紛紛鞠躬致敬,表達對他們的高度尊敬。
“陛下,太子殿下,太孫殿下!”呼聲傳來。
劉啟目睹來人,精神為之一振。這位外人正是新近成立的禁衛軍的指揮官,劉祥。
劉邦前不久將功偉部更名為禁衛軍,這些外籍將領不僅是皇帝的耳目,更在刑罰、皇牢及其他重要事務中握有重權。正是這位劉祥負責處理了劉浪人的案子。
“嗯。”劉盈淡淡地應了一聲,“去吧,陛下正等你。”
殿外,劉盈與劉啟並肩退下,穆英微微低首,步伐穩健地跟隨在他們身後。
“既然陛下如此指示,你應在首都停留的時間盡量縮短。”劉盈建議道,“這些日子,我們家分離頻繁。不僅是母親,連我都時常想念你。”
這番話出自劉盈心底,誠摯而真摯,毫無半點虛偽。
劉盈自小就是在穆英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之間的情誼遠超血緣兄弟,更像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摯友。
“盡量縮短停留時間,這樣我們相見的次數就會減少。”劉盈繼續勸說道,“你遠在雲南,不清楚何時才能再次返回朝廷。母親年歲漸長,雖然皇帝未明言,但他在默默思念著你。你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他們。”
穆英的眼眶中泛起了淚光,這個一貫堅強的漢子眼中閃過一絲濕潤,“我何嚐不想一直留在朝廷,陪伴在皇帝和王子們身邊,每月都能見到他們。但……”
“但作為家族的一份子,我必須首要處理家族的事務!”穆英語氣堅定地繼續說道,“盡到一個臣子的責任,忠誠地服務,是我能夠獻給皇帝的最大孝心。如今雲南剛剛平定,我實在不能離開太久。我打算這幾個月再覲見皇帝一次,之後便回去。”
“我幼年時頗為孤獨,皇後母親和皇帝待我如珠如寶,充滿關愛。王子們也如同親兄弟般與我親近。正因如此,我更不能有所懈怠。在皇帝的養子中,我年紀最長,理應成為眾人的楷模。”
劉盈歎了口氣,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你啊,陛下,總是太過固執,太過嚴肅了!”他言罷,又補充道,“皇太孫近日如何?我已有數月未見那孩子,連他的婚宴都沒能參加!”
“我的兒子在學習上或許不夠聰明敏捷,但他對家族卻懷有深切的忠誠與愛意。”穆英語氣中帶著驕傲與慈愛回答。
“你聽見了嗎?沒有哪個父親會這樣嚴格地評價自己的兒子。那個孩子也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長大的,如今,他隨你一同在騎兵隊服役,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立處理許多事務的年輕人了。”劉盈笑著說道。
隨著他們談話的結束,兩人來到了皇宮的簾幕之前。
“殿下,請返回!”穆英躬身說道,“我怎敢勞煩殿下再送我更遠!”
“那麽,就在此處與你告別!”劉盈回應道,“你離去的那日,我會為你準備一場送行宴!”
穆英點了點頭,再次鞠躬,然後緩緩離去。但走了幾步之後,仿佛想起了什麽,他忽然轉身返回。
“殿下!”穆英對劉啟說道,“我有一件小禮物要贈予你!”他從肩後取出一塊古玉,“這並非什麽珍貴之物,隻是我從寺廟中祈求而來,希望能為你的平安帶來守護。”
“作為西方的和平使者,您遠在邊境,更需要此物來保佑自己!”劉啟回應道。
“請收下吧!”劉盈 道,“感謝穆英陛下的慷慨贈禮!”
“謝謝穆英陛下,這份禮物!”雖然按照宮中的禮儀,王子與臣子之間不應如此非正式地互稱,但這聲呼喚卻充滿了兄弟般的親切。在這個私密的場合,無外人打擾,劉盈對待穆英就如同親兄弟一般。
穆英並未異議,隻是微微一躬身,便靜靜地退去。
劉盈轉身返回奉天殿,還未踏入殿內,便聽見劉邦在裏麵憤怒地咆哮。
“哼,我才剛責罰過人不久,這些官員就開始忽視我的存在了!”劉盈和劉啟步入殿內,隻見劉祥跪在地上,身體顫抖不已,劉邦手持幾份文件,臉色因憤怒而漲得通紅。
“趙二,你來得正好!聽聽這份報告!”劉邦憤怒地將手裏的文件拋給劉盈,他的怒火顯然尚未平息,“黃河在河南段已經泛濫數月之久。我投入巨資清理河道,命令地方官員召集百姓協助疏浚河道,以恢複受災的土地!”
“但看看這!朝廷下撥用於河道治理的資金,竟被幾個貪官汙吏私吞了兩千兩銀子!本該分配給貧困和受災百姓的土地,那些官員卻將其以高價轉賣給了當地權貴!”
劉盈聞言,眉頭緊皺,隨後開口道:“這些蛀蟲,不值得我國民眾的憤怒,隻需一頓痛擊,便能平息民心!”
“立即前往!”劉邦下令給劉祥,“親自率領禁衛軍前往河南,逮捕所有涉案的官員,一個不留。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我們憤怒的威力,確保在民眾的視線中對他們進行公正的懲罰。”
“陛下,臣領命!”劉祥恭敬地鞠躬回應。
“祖父真是嚴厲!”劉啟評論道,“任何落入他手中的貪官汙吏,都難逃一死!”
“他們為何總是無法根除幹淨?”劉邦憤怒地抱怨道,“過去幾個月裏,我們已處理了不少腐敗和貪婪的官員。但首都的這些貪官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他憤怒地繼續道,“我不相信他們真的不懼怕。哼,我倒要看看是是我的刀斧不夠鋒利,還是這些雜草生長得太瘋狂!”
“實際上,地方官員亦麵臨諸多困境!”劉盈經過深思熟慮後緩緩說道,“官俸微薄,而官場中的應酬和禮物開銷巨大。”
他所述乃實情;在漢朝,官員的薪水之低令人震驚。例如,一名府官的薪俸僅六石小麥,折合不到一百九十石。雖然看似數目不菲,但官員的實際開銷卻極高。府官的主要官員、助手、文書及轎夫等,皆需自掏腰包予以支持,甚至官服亦需自行購買。麵對如此開銷,六石小麥的薪俸自然顯得杯水車薪。
“不必為他們的行為找借口!”劉邦憤怒地打斷道,“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已經足夠深刻!貪欲對他們來說永遠都不夠!”他繼續激昂地說,“即便我們賦予他們額外的十九石鐵錢作為報酬,他們仍舊會腐化!如果他們認為現有的薪水不足,那麽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涉足官場!”
他繼續發表看法:“成為官員,成為受人敬仰的祖先,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有人致敬和支持,民眾向他們鞠躬致敬。他們是家庭的楷模,手握大權。即便如此,作為下屬,他們仍不滿足,總是渴望更多。這世上哪有這般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