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目前的框架雖然已經搭建好,準備工作做的也差不多了,可招生的過程並不順利。
陳翠給女學定的招生計劃是,麵向京城及其附近,招收七到十三歲的女孩子,學製暫定是三年,期間學校管吃管住,每年學費、住宿費、夥食費加起來是四兩銀子。
不過這個錢可以賒欠,可以等到學員結業以後,再分期攤還,最長可以分期五年。
之所以招生的最低年齡是七歲,是因為太小的孩子生活還不能自理,沒法照顧自己,但是超過十三歲的,又已經在準備嫁人了,所以就把年齡框定在七到十三歲之間。
可是,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已經能幫家裏做不少活了,就算學費可以賒欠,可最終總是要還的。
尤其是聽說這個女學是個官宦人家的誥命夫人創辦的,普通人家誰敢跟這種人家對上,賴這個賬啊!
就算是知道這個女學是教人學本事的,可畢竟還沒見到成效,而且,就算是學出來了,哪家鋪子會要這女子做事呢!
對於大部分人家來說,將家裏能做活的女孩子送出去兩三年,回頭還要欠一筆債,這個著實不劃算。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人嚐試這新事物。
女學的招生簡章是年前臘月初發出來的,在不少鋪子門口張貼,上麵寫的報名時間是截止到正月二十。
過完年之後,稀稀拉拉的也有幾個人來報名,等到正月二十這天,一共收到了二十六個女學生。
這二十六個女孩子最小的七歲,最大的十一,都是半大不小的年紀。
從穿著上來看,這些人家境不一,棉襖有厚有薄,外頭罩的衣服成色也不同,但總體來說,都不是家境最貧困的那一種,起碼也是能吃飽飯的人家。
別覺得吃飽飯是件很簡單的事,劉有糧在世的時候,劉家算是村裏上等的人家,可每頓飯還需要定量分配,不能讓人敞開了吃,二房正在長身子的孩子經常會餓肚子。
普通人家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冬日,大人孩子多半都是半飽,說也不可能實實在在的填飽肚子,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減少消耗。
陳翠穿越來了之後,每頓飯米麵敞開了供應,幾個孩子就幸福的像是在過年,甚至擔心往後的日子無以為繼。
雖然京城是首善之地,人們的日子應當好過一些,可並不代表大部分人都能吃飽飯,這些送女孩子來女學的,已經算是日子過得去的人家了。
雖然這二十六個女學生裏,有一半以上學費是賒欠的,可陳翠並不泄氣,她一開始就沒打算在女學上掙錢,早就做好了初期賠錢的打算,所以也無所謂失望。
雖然人少,可先生們照樣教的很用心,入學初期,這些女孩子們最先要學的是識字,以後不管是學什麽,都要先從認字開始。
就這樣,“毓才女學”第一期就在至德七年的正月底正式開學。
這女學不是陳翠自己出資,其中張若梅也貢獻良多,但是她這次隻出錢,就不管事了。
王恒誌這幾年很受陛下重用,她這個官太太也跟著繁忙了起來,各種應酬交際很多,又加上家裏那個婆婆和庶女不大安分,她要操心的事不少。
王恒誌進京的第二年,他娘就跟那個庶長女一起進京了。
以前不讓她們跟著去任上,還能說是西北貧苦,不忍心老母親跟著去受苦,可都到了京城做官了,再不讓親娘來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於是,熱心的王家族人就護送王家老太太和孫女一起進京了,這邊人都出發了才寫了信過來,直把張若梅給氣個仰倒。
但是,不管她心裏多麽不情願,還是要給婆婆和庶女收拾住的地方。
唉,前幾年那些婆婆不在跟前礙眼的鬆快日子是一去不複返了。
不過,就算是婆婆要來,她也不懼。
如今他們張家早已今非昔比,老爺又跟她一心,且她膝下有兩個兒子傍身,還怕這老虔婆作甚!
至於那個一直養在婆婆跟前的庶女,倒是要好生教養一番,過幾年到了該說親的年紀,找門登對的婚事嫁出去,也算是給家裏提供點助力。
或許是因為兒子這些年的冷落讓她知道了好歹,也也或許是見識到了張家如今的威風,王家老太太倒是不像過去一般難纏。
不過這老太太終究是本性難移,她雖然掀不起大風浪,可還是時不時給張若梅找些小麻煩來。
但是張若梅如今也不怕這些,老爺信她,把後宅的事都交給她管,他親娘是個什麽德行他也清楚,一般二般的事也鬧不到他跟前去。
可最近老太太卻對於孫女的婚事開始鬧起了幺蛾子。
原本叫大妞,現在改名叫王德宜的女孩子已經十五歲了,原本在鄉下跟著老太太長到八歲,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
進京以後,張若梅先是請了個女先生在家教導,等到有了一定基礎,再去考京裏的慧文女學,進去女學讀書,一是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能結交些同為官宦人家的女孩。
如今的王德宜,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曆練,早已褪去了初進京時候的村氣和畏畏縮縮,成了典型的大家閨秀,言行舉止都合乎禮儀規範。
又加上她經常跟著嫡母出入各種宴會,跟各家的主母和閨秀都熟識 ,已經經營出了一個好名聲,想說門登對的親事並不難。
但是王老太太不知道從哪裏聽說的,說是張淑妃所出的四皇子要聘妃子,就想讓她的大妞去攀那個高枝,為此,甚至放低了身段對著張若梅賠起了笑臉。
可張若梅都快被這老太太的異想天開給氣死了,皇子正妃,是他們這種人家可以肖想的麽,就算是她的親閨女,尚且沒有這種資格,更別提是一個庶女了!
她擔心的是,這是老太太自己的一廂情願,還是德宜這丫頭自己的小心思,不然的話,老太太一貫在後宅“養病”,幾乎沒什麽出門的機會,是從哪裏得知這種消息的?
陳翠給女學定的招生計劃是,麵向京城及其附近,招收七到十三歲的女孩子,學製暫定是三年,期間學校管吃管住,每年學費、住宿費、夥食費加起來是四兩銀子。
不過這個錢可以賒欠,可以等到學員結業以後,再分期攤還,最長可以分期五年。
之所以招生的最低年齡是七歲,是因為太小的孩子生活還不能自理,沒法照顧自己,但是超過十三歲的,又已經在準備嫁人了,所以就把年齡框定在七到十三歲之間。
可是,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已經能幫家裏做不少活了,就算學費可以賒欠,可最終總是要還的。
尤其是聽說這個女學是個官宦人家的誥命夫人創辦的,普通人家誰敢跟這種人家對上,賴這個賬啊!
就算是知道這個女學是教人學本事的,可畢竟還沒見到成效,而且,就算是學出來了,哪家鋪子會要這女子做事呢!
對於大部分人家來說,將家裏能做活的女孩子送出去兩三年,回頭還要欠一筆債,這個著實不劃算。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人嚐試這新事物。
女學的招生簡章是年前臘月初發出來的,在不少鋪子門口張貼,上麵寫的報名時間是截止到正月二十。
過完年之後,稀稀拉拉的也有幾個人來報名,等到正月二十這天,一共收到了二十六個女學生。
這二十六個女孩子最小的七歲,最大的十一,都是半大不小的年紀。
從穿著上來看,這些人家境不一,棉襖有厚有薄,外頭罩的衣服成色也不同,但總體來說,都不是家境最貧困的那一種,起碼也是能吃飽飯的人家。
別覺得吃飽飯是件很簡單的事,劉有糧在世的時候,劉家算是村裏上等的人家,可每頓飯還需要定量分配,不能讓人敞開了吃,二房正在長身子的孩子經常會餓肚子。
普通人家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冬日,大人孩子多半都是半飽,說也不可能實實在在的填飽肚子,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減少消耗。
陳翠穿越來了之後,每頓飯米麵敞開了供應,幾個孩子就幸福的像是在過年,甚至擔心往後的日子無以為繼。
雖然京城是首善之地,人們的日子應當好過一些,可並不代表大部分人都能吃飽飯,這些送女孩子來女學的,已經算是日子過得去的人家了。
雖然這二十六個女學生裏,有一半以上學費是賒欠的,可陳翠並不泄氣,她一開始就沒打算在女學上掙錢,早就做好了初期賠錢的打算,所以也無所謂失望。
雖然人少,可先生們照樣教的很用心,入學初期,這些女孩子們最先要學的是識字,以後不管是學什麽,都要先從認字開始。
就這樣,“毓才女學”第一期就在至德七年的正月底正式開學。
這女學不是陳翠自己出資,其中張若梅也貢獻良多,但是她這次隻出錢,就不管事了。
王恒誌這幾年很受陛下重用,她這個官太太也跟著繁忙了起來,各種應酬交際很多,又加上家裏那個婆婆和庶女不大安分,她要操心的事不少。
王恒誌進京的第二年,他娘就跟那個庶長女一起進京了。
以前不讓她們跟著去任上,還能說是西北貧苦,不忍心老母親跟著去受苦,可都到了京城做官了,再不讓親娘來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於是,熱心的王家族人就護送王家老太太和孫女一起進京了,這邊人都出發了才寫了信過來,直把張若梅給氣個仰倒。
但是,不管她心裏多麽不情願,還是要給婆婆和庶女收拾住的地方。
唉,前幾年那些婆婆不在跟前礙眼的鬆快日子是一去不複返了。
不過,就算是婆婆要來,她也不懼。
如今他們張家早已今非昔比,老爺又跟她一心,且她膝下有兩個兒子傍身,還怕這老虔婆作甚!
至於那個一直養在婆婆跟前的庶女,倒是要好生教養一番,過幾年到了該說親的年紀,找門登對的婚事嫁出去,也算是給家裏提供點助力。
或許是因為兒子這些年的冷落讓她知道了好歹,也也或許是見識到了張家如今的威風,王家老太太倒是不像過去一般難纏。
不過這老太太終究是本性難移,她雖然掀不起大風浪,可還是時不時給張若梅找些小麻煩來。
但是張若梅如今也不怕這些,老爺信她,把後宅的事都交給她管,他親娘是個什麽德行他也清楚,一般二般的事也鬧不到他跟前去。
可最近老太太卻對於孫女的婚事開始鬧起了幺蛾子。
原本叫大妞,現在改名叫王德宜的女孩子已經十五歲了,原本在鄉下跟著老太太長到八歲,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
進京以後,張若梅先是請了個女先生在家教導,等到有了一定基礎,再去考京裏的慧文女學,進去女學讀書,一是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能結交些同為官宦人家的女孩。
如今的王德宜,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曆練,早已褪去了初進京時候的村氣和畏畏縮縮,成了典型的大家閨秀,言行舉止都合乎禮儀規範。
又加上她經常跟著嫡母出入各種宴會,跟各家的主母和閨秀都熟識 ,已經經營出了一個好名聲,想說門登對的親事並不難。
但是王老太太不知道從哪裏聽說的,說是張淑妃所出的四皇子要聘妃子,就想讓她的大妞去攀那個高枝,為此,甚至放低了身段對著張若梅賠起了笑臉。
可張若梅都快被這老太太的異想天開給氣死了,皇子正妃,是他們這種人家可以肖想的麽,就算是她的親閨女,尚且沒有這種資格,更別提是一個庶女了!
她擔心的是,這是老太太自己的一廂情願,還是德宜這丫頭自己的小心思,不然的話,老太太一貫在後宅“養病”,幾乎沒什麽出門的機會,是從哪裏得知這種消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