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我要西行,所有的朋友第一個反應都是:“你可以吃到白蘭瓜了!”
北京的街頭也常見到白蘭瓜,並不白,像個磕碰過的籃球,也不甜,帶有青草的氣息。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白蘭瓜的仰慕希冀之情。城市是個壞地方,能讓所有帶有鄉土氣息的東西走味。
蘭州果真是白蘭瓜的大本營,十步之內,必有瓜陣,白的如同一張張女兒麵,黃的像金牌一樣燦爛。據說,黃色的白蘭瓜叫“黃河蜜”,是改良品種。我們饞饞地想:黃出於白而勝於白,想必更甜。
西北人出手大方,剛住下就給每人發三個白蘭瓜。堆在一處,儼然一座瓜山。
“先殺哪一個?”大家摩拳擦掌。
“一樣宰一個吧!”
刀鋒傾斜著刺入,濃鬱的香氣沿著刀柄湍湍流出,光憑味道就知道同北京的贗品不同。每人搶一塊,吞進嘴裏,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向導笑眯眯地看看大家的貪婪,很為家鄉的特產自豪。西北方言形容這種吃的局麵,叫作:“吃了一個不言傳!”
終於有人言傳了:“鬧了半天,白蘭瓜也不過如此嘛!”
“比黃瓜也強不到哪兒去!真是空有其名!”更多的人附和。
向導的臉色難看了,忙解釋:“今年雨水多……”
平心而論,白蘭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聞著還可以,嚐嚐卻不甜。
白蘭瓜原籍美國。1944年,美國土壤學家和水土保持專家羅德民趁美國副總統訪問蘭州的機會,托他把“蜜露”甜瓜種帶到中國。“蜜露”移居中國後,改名“白蘭”,現在已成為甘肅特產。
一路西行,哪裏都要款待白蘭瓜。剛開始還總想給白蘭瓜恢複名譽的機會,心想蘭州的瓜不甜,別處的可能甜,然而總是失望,哪兒的白蘭瓜都不甜。以後,就連嚐的興趣也沒有了,除非渴極了,拿它頂水喝。
辜負了我的信任與渴望的白蘭瓜啊!
“到嘉峪關就有好瓜吃了,那兒正在舉辦瓜節。”向導為大家打氣,他總想給家鄉的瓜正名。
隻知道嘉峪關是長城的一端,不知道它還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隕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滿載的瓜車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入。前麵一個急轉彎,幾個碩大的甜瓜被車甩了下來,摔碎的瓜把香氣像手榴彈似的煙霧塞滿街道。真擔心這麽多瓜,吃不完可怎麽辦!
瓜節隆重開幕了。白蘭瓜形狀的氫氣球飄浮在碧藍的天空,遠處是銀箔似的祁連雪峰。孩子們頭上戴著白蘭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隊打扮成瓜的模樣……真是一個瓜的世界。
張老作為瓜節貴賓,被邀上主席台。美麗的迎賓小姐敬上一個紮著紅緞帶的白蘭瓜。好像瓜也有精靈,像東北的人參娃娃似的,不係住就會跑掉。散會後,我緊忙跳進張老的房間,想先嚐為快。別處的瓜不甜,瓜節上的瓜王還能不甜嗎?沒想到,張老攤著兩手說:“忘了把瓜帶回來了!”
唉!於是想,美麗的迎賓小姐也許會把瓜送來。癡等了許久,才想到女孩並不知道瓜是誰丟的,況且這裏的瓜極多,人們並不會格外珍重這個瓜的。
沒有吃到瓜王,其他的瓜也仍舊不甜。向導為了給白蘭瓜平反,一個個地殺,狼藉一片。我們忙說:“挺甜,這個就不錯,別殺了。”他拈起一塊嚐嚐,說:“怎麽瓜節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緊,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過安西時,正是午後沙漠上最熱最寂寞的時光。黑藍色的柏油路蛇蛻似的蜿蜒著,天空中彌漫著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塵埃,仿佛一杯混濁的溶液。太陽在空中發出幽藍色的光,卻絲毫不減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鐵殼麵包車成了真正的麵包爐。我們關上車窗,是令人窒息的悶熱,打開車窗,火焰般的漠風旋渦般地卷來。口唇皸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裏轉動,全身像烤魚片似的幹燥無力。
突然,在大漠與公路相切的邊緣,出現了一個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鋪一塊羊皮,上麵孤零零地垛著一小堆瓜。他出現得那樣突兀,完全沒有從小黑點到人形輪廓這樣一個顯示過程,仿佛被一隻巨手眨眼間貼到蒼黃的背景上。也許是因為他同大漠的色澤太一致了。
司機停下車說:“就買他的瓜吧!”
“瓜甜嗎?”我們習慣地問。賣瓜的人沒有說瓜不甜的,但老人慢吞吞地回答:“這裏是安西呀!”
安西的瓜就一定甜嗎?安西就是白蘭瓜的免檢合格證嗎?國優部優產品還有假的呢,世界上徒有虛名的事太多了!
因為別無選擇,我們買了老漢的瓜,記得狠狠砍了砍價。老人樹根一樣的臉上沒有表情,算是同意了。極便宜的價錢。
車上地方窄,又顛簸。到了遠離安西的地方,我們才停車吃瓜。安西的白蘭瓜外觀上毫無特色,第一口抿到嘴裏,竟然是鹹的!
過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實不是鹹,而是一種濃烈的甜。
甜到極處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膠粘住了。抓過瓜緣的手指,指間仿佛長出青蛙一樣的蹼,撕扯不開。手背上瓜汁淌過的地方,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跡,仿佛一隻流涎的蝸牛爬過,舔一舔,又是那種蜂蜇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貧瘠的安西怎麽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蘭瓜。
安西古稱瓜州。總覺得古代人很會起地名,比如武威,原來叫涼州,透著荒遠僻地的蒼涼。張掖叫作甘州,有一種安寧平和的感覺。安西地處荒沙,日照極強,非常適宜種瓜,自古以來,以瓜聞名天下,故稱瓜州。
美國的良種甜瓜“蜜露”移民到了中國,在安西紮下根來,比在老家長得還要好,白蘭瓜的盛名,其實是靠瓜州的瓜打的天下。
也許,白蘭瓜要正名為“安西瓜”才更符合曆史的真實。
我也想過,是否因為那天的極度幹渴才使這沙漠之中的瓜顯得格外甘甜。後來遇到過幾次同樣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無與倫比。
想想這瓜,很有感觸。它原本來自大洋彼岸,卻在這塊古老貧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鄉隨俗,褪去了嬌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計較人們以訛傳訛地稱它白蘭瓜,寂寞然而頑強地在沙漠之中生長著,以自己甘飴如蜜的汁液濡潤著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麽叫特產,什麽叫真諦,它隻限於窄小的區域。好比一個石子丟入湖中,漣漪可以擴散得很遠,但要找到石子,必須潛入那最初的所在。
藍色太陽下的沙漠老人,教給我這個道理。
北京的街頭也常見到白蘭瓜,並不白,像個磕碰過的籃球,也不甜,帶有青草的氣息。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白蘭瓜的仰慕希冀之情。城市是個壞地方,能讓所有帶有鄉土氣息的東西走味。
蘭州果真是白蘭瓜的大本營,十步之內,必有瓜陣,白的如同一張張女兒麵,黃的像金牌一樣燦爛。據說,黃色的白蘭瓜叫“黃河蜜”,是改良品種。我們饞饞地想:黃出於白而勝於白,想必更甜。
西北人出手大方,剛住下就給每人發三個白蘭瓜。堆在一處,儼然一座瓜山。
“先殺哪一個?”大家摩拳擦掌。
“一樣宰一個吧!”
刀鋒傾斜著刺入,濃鬱的香氣沿著刀柄湍湍流出,光憑味道就知道同北京的贗品不同。每人搶一塊,吞進嘴裏,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向導笑眯眯地看看大家的貪婪,很為家鄉的特產自豪。西北方言形容這種吃的局麵,叫作:“吃了一個不言傳!”
終於有人言傳了:“鬧了半天,白蘭瓜也不過如此嘛!”
“比黃瓜也強不到哪兒去!真是空有其名!”更多的人附和。
向導的臉色難看了,忙解釋:“今年雨水多……”
平心而論,白蘭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聞著還可以,嚐嚐卻不甜。
白蘭瓜原籍美國。1944年,美國土壤學家和水土保持專家羅德民趁美國副總統訪問蘭州的機會,托他把“蜜露”甜瓜種帶到中國。“蜜露”移居中國後,改名“白蘭”,現在已成為甘肅特產。
一路西行,哪裏都要款待白蘭瓜。剛開始還總想給白蘭瓜恢複名譽的機會,心想蘭州的瓜不甜,別處的可能甜,然而總是失望,哪兒的白蘭瓜都不甜。以後,就連嚐的興趣也沒有了,除非渴極了,拿它頂水喝。
辜負了我的信任與渴望的白蘭瓜啊!
“到嘉峪關就有好瓜吃了,那兒正在舉辦瓜節。”向導為大家打氣,他總想給家鄉的瓜正名。
隻知道嘉峪關是長城的一端,不知道它還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隕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滿載的瓜車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入。前麵一個急轉彎,幾個碩大的甜瓜被車甩了下來,摔碎的瓜把香氣像手榴彈似的煙霧塞滿街道。真擔心這麽多瓜,吃不完可怎麽辦!
瓜節隆重開幕了。白蘭瓜形狀的氫氣球飄浮在碧藍的天空,遠處是銀箔似的祁連雪峰。孩子們頭上戴著白蘭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隊打扮成瓜的模樣……真是一個瓜的世界。
張老作為瓜節貴賓,被邀上主席台。美麗的迎賓小姐敬上一個紮著紅緞帶的白蘭瓜。好像瓜也有精靈,像東北的人參娃娃似的,不係住就會跑掉。散會後,我緊忙跳進張老的房間,想先嚐為快。別處的瓜不甜,瓜節上的瓜王還能不甜嗎?沒想到,張老攤著兩手說:“忘了把瓜帶回來了!”
唉!於是想,美麗的迎賓小姐也許會把瓜送來。癡等了許久,才想到女孩並不知道瓜是誰丟的,況且這裏的瓜極多,人們並不會格外珍重這個瓜的。
沒有吃到瓜王,其他的瓜也仍舊不甜。向導為了給白蘭瓜平反,一個個地殺,狼藉一片。我們忙說:“挺甜,這個就不錯,別殺了。”他拈起一塊嚐嚐,說:“怎麽瓜節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緊,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過安西時,正是午後沙漠上最熱最寂寞的時光。黑藍色的柏油路蛇蛻似的蜿蜒著,天空中彌漫著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塵埃,仿佛一杯混濁的溶液。太陽在空中發出幽藍色的光,卻絲毫不減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鐵殼麵包車成了真正的麵包爐。我們關上車窗,是令人窒息的悶熱,打開車窗,火焰般的漠風旋渦般地卷來。口唇皸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裏轉動,全身像烤魚片似的幹燥無力。
突然,在大漠與公路相切的邊緣,出現了一個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鋪一塊羊皮,上麵孤零零地垛著一小堆瓜。他出現得那樣突兀,完全沒有從小黑點到人形輪廓這樣一個顯示過程,仿佛被一隻巨手眨眼間貼到蒼黃的背景上。也許是因為他同大漠的色澤太一致了。
司機停下車說:“就買他的瓜吧!”
“瓜甜嗎?”我們習慣地問。賣瓜的人沒有說瓜不甜的,但老人慢吞吞地回答:“這裏是安西呀!”
安西的瓜就一定甜嗎?安西就是白蘭瓜的免檢合格證嗎?國優部優產品還有假的呢,世界上徒有虛名的事太多了!
因為別無選擇,我們買了老漢的瓜,記得狠狠砍了砍價。老人樹根一樣的臉上沒有表情,算是同意了。極便宜的價錢。
車上地方窄,又顛簸。到了遠離安西的地方,我們才停車吃瓜。安西的白蘭瓜外觀上毫無特色,第一口抿到嘴裏,竟然是鹹的!
過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實不是鹹,而是一種濃烈的甜。
甜到極處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膠粘住了。抓過瓜緣的手指,指間仿佛長出青蛙一樣的蹼,撕扯不開。手背上瓜汁淌過的地方,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跡,仿佛一隻流涎的蝸牛爬過,舔一舔,又是那種蜂蜇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貧瘠的安西怎麽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蘭瓜。
安西古稱瓜州。總覺得古代人很會起地名,比如武威,原來叫涼州,透著荒遠僻地的蒼涼。張掖叫作甘州,有一種安寧平和的感覺。安西地處荒沙,日照極強,非常適宜種瓜,自古以來,以瓜聞名天下,故稱瓜州。
美國的良種甜瓜“蜜露”移民到了中國,在安西紮下根來,比在老家長得還要好,白蘭瓜的盛名,其實是靠瓜州的瓜打的天下。
也許,白蘭瓜要正名為“安西瓜”才更符合曆史的真實。
我也想過,是否因為那天的極度幹渴才使這沙漠之中的瓜顯得格外甘甜。後來遇到過幾次同樣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無與倫比。
想想這瓜,很有感觸。它原本來自大洋彼岸,卻在這塊古老貧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鄉隨俗,褪去了嬌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計較人們以訛傳訛地稱它白蘭瓜,寂寞然而頑強地在沙漠之中生長著,以自己甘飴如蜜的汁液濡潤著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麽叫特產,什麽叫真諦,它隻限於窄小的區域。好比一個石子丟入湖中,漣漪可以擴散得很遠,但要找到石子,必須潛入那最初的所在。
藍色太陽下的沙漠老人,教給我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