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在開始時就已經注定。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開打,那就上下一心,可勁的招呼。可審配偏不,戰爭成了他打擊異己的絕好機會。
官渡之戰袁敗曹勝,其中一個關鍵誘因就是許攸的反叛。戰後許攸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炫耀:曹阿瞞,沒有我,你進得了冀州城嗎?
那許攸是怎麽反叛的呢,正是被審配逼走的。
許攸與審配本來就有矛盾,同在袁紹手下當幕僚,在一口鍋裏討飯吃,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可審配卻把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
正好許攸有親戚犯法,落到審配手中。許攸前去求情,審配不但不予理睬,反而要順藤摸瓜、枝蔓纏繞,非要把許攸套進去。許攸一看,得,爺知道你審配的手段,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許攸拍拍屁股,轉投曹操帳下。曹操一聽許攸來投,興奮得鞋都沒來得及穿,趕緊出門相迎。
這才有了曹操夜襲袁紹屯糧基地烏巢之事。糧草被燒,軍心不穩。人總是要吃飯的,沒有飯吃,哪還有力氣和心氣去打仗。袁紹遂一敗塗地。
攛掇開戰、逼走許攸,是審配在官渡之戰中犯下的兩個致命錯誤。至於曆來為史家指摘的審配擁立袁紹次子袁尚為主之事,沒有太多可以批評的地方。
雖然有立子以長的傳統,但袁尚畢竟是袁紹親自指定的接班人。立幼不立長是袁紹的錯誤,怨不得審配,他隻是執行袁紹的遺命而已。在當時的情況下,也隻有擁立袁尚,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冀州人心,與曹操進行最後一戰。
這就是審配,舍生取義,卻又昏招迭出的審配。袁紹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他,袁紹最應該痛恨的人也是他。
說他是忠誠,但又做著內奸做的事!
人性的複雜,也是曆史的複雜,更是現實的複雜。現實充滿五光十色,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間的灰色空間,或許隱藏著人性最為隱蔽的秘密。
再看一個提到的人,荀彧,他是忠誠嗎?他忠於誰?為何又跟曹操混?
說起謀士荀彧,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出身名門望族的他,身懷“王佐之才”,因世沐國恩,所以對東漢王朝忠心耿耿。荀彧早年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後來棄官回鄉,後來投奔曹操。
在曹魏陣營中,曹操是當之無愧的一把手,而荀彧則是二把手。雖然曹操把荀彧列為五大謀士,但是荀彧不僅僅是謀士達而已,更是曹操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在一起談論理想的同路人。
當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厚待時,荀彧以為自己找到了一位能救漢室的摯友。在曹魏陣營,曹操外出打仗的時候,基本都會把大後方交給荀彧打理,荀彧每次都能為曹操操持得井井有條。
曹操若是在前線遇到事情無法決斷,甚至還要派人連夜返回以請教荀彧。荀彧在曹魏陣營,遠遠超過諸葛亮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
荀彧雖然跟隨著曹操,但是荀彧一生都把自己視為漢臣。在曹操進稱魏王加九錫時候,荀彧便公然表示反對。
異姓不稱王,做到丞相已經是位極人臣,曹操稱王的舉動讓荀彧看到了曹操的野心,所以自認為漢臣的荀彧內心十分矛盾。
既然荀彧一心向漢,為什麽不和諸葛亮一樣投奔到大漢皇叔劉備那裏,反而是跟隨曹操呢?
首先,曹操早期並未表現出野心,荀彧和曹操一起共事並不是對立麵。
早年曹操在荀彧眼裏至少是忠於漢朝的——曹操早年參加討伐黃巾起義,後來還和其它諸侯一起討伐董卓,在漢獻帝無家可歸之際,曹操又接受荀彧建議迎奉天子。
荀彧對曹操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也確實做到了。迎奉天子之時,曹操把自己的座駕給皇帝,把以前皇帝禦賜給曹家的物品也還給皇上,好吃好喝地供著。每次出兵或者下達命令前,至少都會在漢獻帝這邊走下程序。這一時期的曹操,至少在行為上是忠於漢室,所以荀彧願意輔佐曹操。
其次,劉備是真的“漢賊不兩立”還是僅為一己私利?在劉備稱漢中王前,劉備討伐曹操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在這亂世之中算是一個不錯的旗號。
然而在進稱漢中王後,劉備昔日的旗號沒有再喊,幹脆還稱帝登基,如果劉備對漢朝忠誠,為什麽還要稱帝,難道隻有稱帝才能出兵伐曹?
所以說,在荀彧看來,劉備對漢朝的忠誠度要打個問號,他和劉備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一路上。
事實上,對於諸葛亮一直喊的“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口號,荀彧也毫無感覺。
荀彧祖上開始就在漢朝為官,自己也通過察舉孝廉入朝為官,世受皇恩,而諸葛亮身居草廬之中,沒有拿過漢朝俸祿,作為平民百姓,他為何要興複漢室?所以在荀彧看來,諸葛亮對大漢的忠誠度肯定有水分,“興複漢室,還於舊都”隻是政治口號,以便為劉備集團謀取私利罷了。
所以說,整個劉備集團是否對大漢忠心,這是值得懷疑的,荀彧這麽聰明不會看不出來。另外,曹操的實力強於孫劉二人,強者吞並弱者一直都是真理。
也就是說,曹操在興複漢室方麵的希望更大,荀彧所以才寄希望於曹操,期待他統一天下興複漢室後,把權力交還給大漢天子。
然而,對權力的欲望始終占據著曹操內心。在曹操稱魏王時候,荀彧看到了曹操的野心,而曹操的野心又讓荀彧看到了他所不願意麵對的未來。於是在曹操送給荀彧空食盒後,荀彧以為曹操要殺自己,為避免受辱,荀彧憤然自殺。
在聰明的荀彧看來,誰心裏都有黑暗,誰也不是真正的“忠臣”,他看誰都是“內奸”!
可惜荀彧不是“主公”,他有平衡各方勢力的能力,卻沒有如此做的決心。
三國裏,真正把“內奸”做到極致,做到最高成就的,隻有司馬懿!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開打,那就上下一心,可勁的招呼。可審配偏不,戰爭成了他打擊異己的絕好機會。
官渡之戰袁敗曹勝,其中一個關鍵誘因就是許攸的反叛。戰後許攸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炫耀:曹阿瞞,沒有我,你進得了冀州城嗎?
那許攸是怎麽反叛的呢,正是被審配逼走的。
許攸與審配本來就有矛盾,同在袁紹手下當幕僚,在一口鍋裏討飯吃,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可審配卻把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
正好許攸有親戚犯法,落到審配手中。許攸前去求情,審配不但不予理睬,反而要順藤摸瓜、枝蔓纏繞,非要把許攸套進去。許攸一看,得,爺知道你審配的手段,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許攸拍拍屁股,轉投曹操帳下。曹操一聽許攸來投,興奮得鞋都沒來得及穿,趕緊出門相迎。
這才有了曹操夜襲袁紹屯糧基地烏巢之事。糧草被燒,軍心不穩。人總是要吃飯的,沒有飯吃,哪還有力氣和心氣去打仗。袁紹遂一敗塗地。
攛掇開戰、逼走許攸,是審配在官渡之戰中犯下的兩個致命錯誤。至於曆來為史家指摘的審配擁立袁紹次子袁尚為主之事,沒有太多可以批評的地方。
雖然有立子以長的傳統,但袁尚畢竟是袁紹親自指定的接班人。立幼不立長是袁紹的錯誤,怨不得審配,他隻是執行袁紹的遺命而已。在當時的情況下,也隻有擁立袁尚,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冀州人心,與曹操進行最後一戰。
這就是審配,舍生取義,卻又昏招迭出的審配。袁紹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他,袁紹最應該痛恨的人也是他。
說他是忠誠,但又做著內奸做的事!
人性的複雜,也是曆史的複雜,更是現實的複雜。現實充滿五光十色,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間的灰色空間,或許隱藏著人性最為隱蔽的秘密。
再看一個提到的人,荀彧,他是忠誠嗎?他忠於誰?為何又跟曹操混?
說起謀士荀彧,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出身名門望族的他,身懷“王佐之才”,因世沐國恩,所以對東漢王朝忠心耿耿。荀彧早年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後來棄官回鄉,後來投奔曹操。
在曹魏陣營中,曹操是當之無愧的一把手,而荀彧則是二把手。雖然曹操把荀彧列為五大謀士,但是荀彧不僅僅是謀士達而已,更是曹操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在一起談論理想的同路人。
當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厚待時,荀彧以為自己找到了一位能救漢室的摯友。在曹魏陣營,曹操外出打仗的時候,基本都會把大後方交給荀彧打理,荀彧每次都能為曹操操持得井井有條。
曹操若是在前線遇到事情無法決斷,甚至還要派人連夜返回以請教荀彧。荀彧在曹魏陣營,遠遠超過諸葛亮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
荀彧雖然跟隨著曹操,但是荀彧一生都把自己視為漢臣。在曹操進稱魏王加九錫時候,荀彧便公然表示反對。
異姓不稱王,做到丞相已經是位極人臣,曹操稱王的舉動讓荀彧看到了曹操的野心,所以自認為漢臣的荀彧內心十分矛盾。
既然荀彧一心向漢,為什麽不和諸葛亮一樣投奔到大漢皇叔劉備那裏,反而是跟隨曹操呢?
首先,曹操早期並未表現出野心,荀彧和曹操一起共事並不是對立麵。
早年曹操在荀彧眼裏至少是忠於漢朝的——曹操早年參加討伐黃巾起義,後來還和其它諸侯一起討伐董卓,在漢獻帝無家可歸之際,曹操又接受荀彧建議迎奉天子。
荀彧對曹操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也確實做到了。迎奉天子之時,曹操把自己的座駕給皇帝,把以前皇帝禦賜給曹家的物品也還給皇上,好吃好喝地供著。每次出兵或者下達命令前,至少都會在漢獻帝這邊走下程序。這一時期的曹操,至少在行為上是忠於漢室,所以荀彧願意輔佐曹操。
其次,劉備是真的“漢賊不兩立”還是僅為一己私利?在劉備稱漢中王前,劉備討伐曹操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在這亂世之中算是一個不錯的旗號。
然而在進稱漢中王後,劉備昔日的旗號沒有再喊,幹脆還稱帝登基,如果劉備對漢朝忠誠,為什麽還要稱帝,難道隻有稱帝才能出兵伐曹?
所以說,在荀彧看來,劉備對漢朝的忠誠度要打個問號,他和劉備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一路上。
事實上,對於諸葛亮一直喊的“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口號,荀彧也毫無感覺。
荀彧祖上開始就在漢朝為官,自己也通過察舉孝廉入朝為官,世受皇恩,而諸葛亮身居草廬之中,沒有拿過漢朝俸祿,作為平民百姓,他為何要興複漢室?所以在荀彧看來,諸葛亮對大漢的忠誠度肯定有水分,“興複漢室,還於舊都”隻是政治口號,以便為劉備集團謀取私利罷了。
所以說,整個劉備集團是否對大漢忠心,這是值得懷疑的,荀彧這麽聰明不會看不出來。另外,曹操的實力強於孫劉二人,強者吞並弱者一直都是真理。
也就是說,曹操在興複漢室方麵的希望更大,荀彧所以才寄希望於曹操,期待他統一天下興複漢室後,把權力交還給大漢天子。
然而,對權力的欲望始終占據著曹操內心。在曹操稱魏王時候,荀彧看到了曹操的野心,而曹操的野心又讓荀彧看到了他所不願意麵對的未來。於是在曹操送給荀彧空食盒後,荀彧以為曹操要殺自己,為避免受辱,荀彧憤然自殺。
在聰明的荀彧看來,誰心裏都有黑暗,誰也不是真正的“忠臣”,他看誰都是“內奸”!
可惜荀彧不是“主公”,他有平衡各方勢力的能力,卻沒有如此做的決心。
三國裏,真正把“內奸”做到極致,做到最高成就的,隻有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