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人,唐末五代時期楊吳宰相、權臣,南唐政權奠基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養父。年輕時販鹽為盜,後投奔楊行密,名列三十六英雄,輔佐楊行密在淮南建立吳國,官至右牙指揮使,與張顥共領牙兵。在楊行密死後,與張顥在兵變中架空嗣主楊渥,弑殺楊渥而擁立楊隆演,隨即又襲殺張顥,以左右牙都指揮使獨掌吳國軍政大權,後升任淮南行軍司馬,領鎮海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出鎮潤州,以霸府遙控朝政,後移鎮於升州,並先後以長子徐知訓、養子李昪在廣陵輔政。尊楊隆演為吳國王,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封東海郡王,擁立楊溥,進拜太師。在金陵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追封齊王,諡號忠武,其養子李昪則繼續控製吳國。
徐溫,年輕時是個亦商亦盜的私鹽販子,到廬州投奔廬州刺史楊行密,隸其麾下為伍長。平時沉默寡言,雖然不善交際,但卻很有威嚴,人稱‘徐瞋’。
楊行密起兵攻廣陵,後又轉攻宣州,據淮南、宣歙兩鎮,被拜為淮南節度使。徐溫在此期間一直效力於楊行密,隨其攻滅秦彥、趙鍠、孫儒等敵對勢力,累升至衙內右直都將、左長劍都虞候。當時,楊行密麾下將領號稱有三十六英雄,徐溫便位列其中,雖未嚐有戰功,但卻頗有遠略。楊行密攻入宣州時,諸將都爭相掠取財物,唯有徐溫占據糧倉,施粥以濟饑民。
徐溫隨楊行密平定濠州,升任隨身都知兵馬使,加檢校工部尚書。當時,楊行密在亂軍中擄掠到一個李姓幼童,收為養子,後因其不為楊渥等諸子所容,遂交給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
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對抗宣武節度使朱溫。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北征朱溫。當時,吳軍以巨艦由水路運送軍糧,徐溫認為漕運河道已因久未通行而導致水草河泥淤積,大船難行,建議改以小艇運糧。果然軍至宿州,恰逢連日陰雨,巨艦重載不能前行,小艇反而快捷先至,解決了前線士卒的部分軍糧供應,楊行密這才重視徐溫,讓他一同參預軍議。不久,吳軍因久攻宿州不下,乃撤回淮南。
吳國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皆舉兵叛亂,楊行密遣軍平叛。其中王茂章攻潤州,但因安仁義善戰,始終無法破城,楊行密又命徐溫領兵增援。徐溫將所屬軍隊的衣服、旗幟改換得和王茂章的軍隊一樣,安仁義不知吳軍增兵,再次出城交戰,結果被徐溫打得大敗,被迫退守孤城。
當時,楊行密的妻弟朱延壽正鎮守壽州,也暗中勾結田、安叛軍。楊行密采用徐溫及謀士嚴可求的計策,詐稱因眼疾嚴重而失明,表示有意要將淮南托付給朱延壽,將朱延壽誘騙到廣陵,然後將其擒殺。朱延壽的隨從部下皆驚擾,但在徐溫的彈壓下,並未引起騷亂。事後,楊行密升徐溫為右牙指揮使。
楊行密命長子楊渥出鎮宣州,徐溫對楊渥道:“大王如今正臥病在床,卻命嫡嗣出藩,這必是奸臣的陰謀。他日若召您回廣陵,除非是我派遣的使者,且持有大王令書,不然您千萬不要聽命。”楊渥非常感激徐溫,哭著道謝後方才去宣州上任。後來,楊行密病重,判官周隱以楊氏諸子幼弱,建議由大將劉威暫攝軍府。但徐溫與左牙指揮使張顥都支持楊渥嗣位,他們道:“大王平生出萬死,冒矢石,為子孫立基業,怎可傳於外姓!”楊行密於是讓周隱發牒文召回楊渥,但楊渥過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楊行密隻能強撐病體。徐溫有一次去拜訪周隱,等待周隱時卻在桌案上看到了寫好的牒文,方知周隱並未將牒文發出,他急忙取走牒文,派人送往宣州,楊渥這才在楊行密臨終前及時回到了廣陵。
不久,楊行密病逝,楊渥承襲其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等職,稱弘農郡王。徐溫雖在楊渥襲位過程中立有大功,但他和張顥統領牙兵,最終因此引起了楊渥的反感。楊渥挑選壯士另組東院馬軍,又調自己在宣州時的三千親兵入衛廣陵,以對抗徐溫和張顥的左右牙兵,吞並江西鎮南軍,又命親信指揮使朱思勍、範思從、陳璠隨大軍鎮守洪州,以培植自己在地方上的勢力。
楊渥此後愈發驕奢,更因私怨殺死周隱,以致勳舊諸將皆不自安,徐溫與張顥曾勸諫楊渥,楊渥怒道:“你們如果認為我不行,那就幹脆殺了我,自己坐我的位子吧!”徐、張二人皆驚懼,於是密謀作亂。當時,楊渥為了修建球場,竟將牙城中的數千親軍悉數遷出,徐溫與張顥因此無所忌憚,誣稱朱思勍等三將在江西謀叛,遣親信到洪州將三將處死。
楊渥得知三將被殺,準備殺死徐溫、張顥。但徐、張二人卻搶先發動兵變,率牙兵二百人持刃入宮,聲稱楊渥身邊有奸臣亂政,擊殺其親信十餘人,號稱“兵諫”。楊渥雖未被殺,但自此大權旁落,徐溫、張顥又誅鋤異己,控製了吳國軍政大權。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但吳國仍沿用唐朝年號,始終以唐朝的藩鎮、封國自居。
楊渥雖在政變中失勢,但一直計劃奪回大權,張顥遂與徐溫決定殺死楊渥,但徐溫不願承擔弑君之名,故意以便於統一號令為由,表示要用自己的右牙兵單獨行事。張顥果然表示反對,徐溫於是順勢提出單用張顥的左牙兵,張顥遂以左牙兵入府弑逆,由黨羽紀祥、陳暉等殺楊渥於寢室,對外則宣稱楊渥是暴病身亡。
張顥與徐溫原本約定在事成後瓜分吳國,然後歸順後梁。但徐溫當夜曾夢見白龍繞柱,次日入宮時恰巧看到楊渥之弟楊隆演白衣倚殿柱而立,他認為夢兆應在楊隆演身上,於是有意擁立楊隆演,遂將此事告訴了嚴可求。而張顥亦背棄前約,欲據淮南自立,於是集將吏於府庭,嚴兵以待,逼他們表態支持自己,但嚴可求卻表示張顥未必能得到廬州劉威、歙州陶雅、宣州李遇、常州李簡等外藩重將的支持,力勸其迎立楊隆演,張顥最終妥協,楊隆演由此得以襲位。
張顥隨後又排擠徐溫,將他外放到潤州,嚴可求對徐溫道:“你一旦放棄牙兵兵權離開廣陵,必為張顥所害。”徐溫向嚴可求問計。嚴可求又去見張顥,對他道:“您將徐公外調到潤州,大家都認為您是要奪其兵權而殺之,是這樣嗎?”張顥連忙撇清,道:“這是徐公自己要求的,我也不想這樣。現在任命已下達,如何是好?”嚴可求和張顥一同去拜訪徐溫,假意斥責道:“如今幼主新立,正是多事之秋,您是楊氏宿將,怎可外任自求苟安。”徐溫配合著做出謝罪的姿態,順勢留在了廣陵。
張顥後來才意識到嚴可求一直是在幫助徐溫,便派刺客去刺殺嚴可求,但刺殺未遂。嚴可求與徐溫及左監門衛將軍鍾泰章密謀誅殺張顥,鍾泰章不久便率死士三十人直接衝入軍府,殺張顥於牙堂。此時距楊渥遇弑僅有九日,徐溫這才對外公開楊渥是被張顥所弑殺,並將紀祥等凶手車裂於市曹。當時,徹查亂黨,皆出於左牙兵,時人因此都以為徐溫並不知張顥弑君之謀。
徐溫自此獨專國政,以左右牙都指揮使,決斷軍府一切事務,隨後又率將吏向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諭使李儼請命,以唐朝的名義授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弘農王。徐溫自任淮南行軍副使、升州刺史,但一直留在廣陵輔政,一度因母喪離職,但很快便被起複為內外馬步軍都軍使,遙領潤州觀察使。
徐溫的專權引起了劉威、陶雅、李遇等外藩的不滿,其中李遇表現尤為激烈,徐溫遣軍攻破宣州,族滅李遇。諸將自此多畏徐溫之威,楊隆演更是形同傀儡,劉威、陶雅都主動入覲廣陵,以消除徐溫的疑心。徐溫對待他們非常恭敬,如同事奉楊行密一樣,劉威、陶雅皆悅服,時人也都因此而敬重徐溫。徐溫隨後又與劉威、陶雅率將吏向李儼請命,承製加拜楊隆演為太師,進封吳王。徐溫則任淮南行軍司馬,領鎮海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徐溫被任命為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兼侍中,封齊國公,出鎮潤州,總領升、潤、常、宣、歙、池六州之地。在潤州建立霸府,遙決軍國大政,移鎮升州。當時,其長子徐知訓被留在廣陵統領朝政,但他驕橫恣肆,不但淩辱諸將,甚至經常侮弄楊隆演,毫無君臣之禮,大將朱瑾數次勸說楊隆演尋機誅殺徐氏父子以除國患,但楊隆演對此則無能為力。
朱瑾設計殺死了徐知訓,但隨後便遭到徐溫黨羽的圍攻,被迫自刎而死。徐溫養子徐知誥時任潤州團練使,在潤州聞變,當日便引兵入據廣陵,並在徐溫趕至之前穩定了城中秩序。徐溫因親生諸子皆幼弱,於是承認了既成事實,以徐知誥接替徐知訓統領朝政。他懷疑有將吏與朱瑾通謀,殺死了宣諭使李儼及大將米誌誠,還打算在廣陵大行誅戮。徐知誥與嚴可求乃將徐知訓的過惡盡皆告知徐溫,徐溫這才知道徐知訓的胡作非為,怒氣稍解,最終隻追究了徐知訓的僚佐“不能匡救”之罪。不久,徐溫歸鎮升州,總軍國大綱,其餘政務皆交由徐知誥決斷。
徐溫自以為權重位卑,以楊隆演的都統之職不足以節製地方鎮將為由,請楊隆演稱帝。楊隆演拒絕稱帝,被尊為吳國王,改元建製,吳國由唐朝封國正式演變為獨立王國。徐溫被拜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封東海郡王,仍鎮升州。徐知誥以宰相居中輔政,吳國逐漸形成了“祭則弘農(楊氏),政由東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楊隆演因長期受製於徐氏父子,抑鬱成疾,很快便病勢嚴重,徐溫自升州入朝,議立嗣君。有人建議他趁機取代楊氏,徐溫道:“我若有此意,早在當初誅殺張顥的時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楊氏沒有男丁,有女亦當立之,有敢妄言者斬。”當時,依次序應由楊隆演三弟楊蒙即位,但徐溫素與楊蒙不和,且不欲國有長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楊溥。不久,楊隆演病逝,楊溥繼任吳國王,他改升州為金陵府,以徐溫為金陵尹,又進拜徐溫為太師。
徐溫晚年時,徐知誥因長年在朝輔政,聲望日漸攀升,甚至到了“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的地步。嚴可求與行軍副使徐玠等,都多次勸徐溫以親子徐知詢代徐知誥執政,徐知詢亦有取代徐知誥之意。但徐溫因徐知誥素來孝謹,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他準備赴廣陵勸楊溥稱帝,但卻在臨行前患病,於是讓徐知詢代己入朝勸進,然後留朝輔政。但徐知詢走後不久,徐溫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終年六十六歲。
徐知誥雖一直都在力求擺脫徐溫的控製,但當他獲悉徐溫決定易嗣之時,仍是大為惶恐,準備上表乞罷政事,退而求鎮江西。結果就在他上表的前一夜,傳來了徐溫病逝的消息,徐知詢半途折返金陵,主持徐溫的後事。徐知誥這才得以繼續執政,並以楊溥的名義追封徐溫為齊王,賜諡號忠武。
楊溥在徐溫死後不久,便按其臨終推舉稱帝,仍以徐知誥在朝輔政,徐知詢則承襲了徐溫的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金陵尹等職,掌握了徐溫留在金陵的軍隊,此後一直試圖取代徐知誥。徐知誥後將徐知詢誘入朝中,悉奪其兵,這才徹底掌控了吳國軍政大權。他又效仿徐溫舊例,在金陵開設霸府,以長子徐景通留廣陵輔政,已經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正式在金陵建立齊國,立宗廟、社稷,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王。
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改國號為唐(南唐),並恢複李姓,改名李昪,他將徐溫的廟號改為義祖,但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將徐溫供奉於七廟之內,以義祖與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同為不祧之祖。
周世宗柴榮在淮南之戰中攻取南唐的西都廣陵,還特意遣使祭拜楊行密與徐溫二人的陵墓,元宗李璟(徐景通)被迫向後周稱臣,取消帝號,改稱國主。柴榮又下詔為楊行密、徐溫各置民戶,為他們守墓。
徐溫,年輕時是個亦商亦盜的私鹽販子,到廬州投奔廬州刺史楊行密,隸其麾下為伍長。平時沉默寡言,雖然不善交際,但卻很有威嚴,人稱‘徐瞋’。
楊行密起兵攻廣陵,後又轉攻宣州,據淮南、宣歙兩鎮,被拜為淮南節度使。徐溫在此期間一直效力於楊行密,隨其攻滅秦彥、趙鍠、孫儒等敵對勢力,累升至衙內右直都將、左長劍都虞候。當時,楊行密麾下將領號稱有三十六英雄,徐溫便位列其中,雖未嚐有戰功,但卻頗有遠略。楊行密攻入宣州時,諸將都爭相掠取財物,唯有徐溫占據糧倉,施粥以濟饑民。
徐溫隨楊行密平定濠州,升任隨身都知兵馬使,加檢校工部尚書。當時,楊行密在亂軍中擄掠到一個李姓幼童,收為養子,後因其不為楊渥等諸子所容,遂交給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
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對抗宣武節度使朱溫。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北征朱溫。當時,吳軍以巨艦由水路運送軍糧,徐溫認為漕運河道已因久未通行而導致水草河泥淤積,大船難行,建議改以小艇運糧。果然軍至宿州,恰逢連日陰雨,巨艦重載不能前行,小艇反而快捷先至,解決了前線士卒的部分軍糧供應,楊行密這才重視徐溫,讓他一同參預軍議。不久,吳軍因久攻宿州不下,乃撤回淮南。
吳國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皆舉兵叛亂,楊行密遣軍平叛。其中王茂章攻潤州,但因安仁義善戰,始終無法破城,楊行密又命徐溫領兵增援。徐溫將所屬軍隊的衣服、旗幟改換得和王茂章的軍隊一樣,安仁義不知吳軍增兵,再次出城交戰,結果被徐溫打得大敗,被迫退守孤城。
當時,楊行密的妻弟朱延壽正鎮守壽州,也暗中勾結田、安叛軍。楊行密采用徐溫及謀士嚴可求的計策,詐稱因眼疾嚴重而失明,表示有意要將淮南托付給朱延壽,將朱延壽誘騙到廣陵,然後將其擒殺。朱延壽的隨從部下皆驚擾,但在徐溫的彈壓下,並未引起騷亂。事後,楊行密升徐溫為右牙指揮使。
楊行密命長子楊渥出鎮宣州,徐溫對楊渥道:“大王如今正臥病在床,卻命嫡嗣出藩,這必是奸臣的陰謀。他日若召您回廣陵,除非是我派遣的使者,且持有大王令書,不然您千萬不要聽命。”楊渥非常感激徐溫,哭著道謝後方才去宣州上任。後來,楊行密病重,判官周隱以楊氏諸子幼弱,建議由大將劉威暫攝軍府。但徐溫與左牙指揮使張顥都支持楊渥嗣位,他們道:“大王平生出萬死,冒矢石,為子孫立基業,怎可傳於外姓!”楊行密於是讓周隱發牒文召回楊渥,但楊渥過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楊行密隻能強撐病體。徐溫有一次去拜訪周隱,等待周隱時卻在桌案上看到了寫好的牒文,方知周隱並未將牒文發出,他急忙取走牒文,派人送往宣州,楊渥這才在楊行密臨終前及時回到了廣陵。
不久,楊行密病逝,楊渥承襲其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等職,稱弘農郡王。徐溫雖在楊渥襲位過程中立有大功,但他和張顥統領牙兵,最終因此引起了楊渥的反感。楊渥挑選壯士另組東院馬軍,又調自己在宣州時的三千親兵入衛廣陵,以對抗徐溫和張顥的左右牙兵,吞並江西鎮南軍,又命親信指揮使朱思勍、範思從、陳璠隨大軍鎮守洪州,以培植自己在地方上的勢力。
楊渥此後愈發驕奢,更因私怨殺死周隱,以致勳舊諸將皆不自安,徐溫與張顥曾勸諫楊渥,楊渥怒道:“你們如果認為我不行,那就幹脆殺了我,自己坐我的位子吧!”徐、張二人皆驚懼,於是密謀作亂。當時,楊渥為了修建球場,竟將牙城中的數千親軍悉數遷出,徐溫與張顥因此無所忌憚,誣稱朱思勍等三將在江西謀叛,遣親信到洪州將三將處死。
楊渥得知三將被殺,準備殺死徐溫、張顥。但徐、張二人卻搶先發動兵變,率牙兵二百人持刃入宮,聲稱楊渥身邊有奸臣亂政,擊殺其親信十餘人,號稱“兵諫”。楊渥雖未被殺,但自此大權旁落,徐溫、張顥又誅鋤異己,控製了吳國軍政大權。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但吳國仍沿用唐朝年號,始終以唐朝的藩鎮、封國自居。
楊渥雖在政變中失勢,但一直計劃奪回大權,張顥遂與徐溫決定殺死楊渥,但徐溫不願承擔弑君之名,故意以便於統一號令為由,表示要用自己的右牙兵單獨行事。張顥果然表示反對,徐溫於是順勢提出單用張顥的左牙兵,張顥遂以左牙兵入府弑逆,由黨羽紀祥、陳暉等殺楊渥於寢室,對外則宣稱楊渥是暴病身亡。
張顥與徐溫原本約定在事成後瓜分吳國,然後歸順後梁。但徐溫當夜曾夢見白龍繞柱,次日入宮時恰巧看到楊渥之弟楊隆演白衣倚殿柱而立,他認為夢兆應在楊隆演身上,於是有意擁立楊隆演,遂將此事告訴了嚴可求。而張顥亦背棄前約,欲據淮南自立,於是集將吏於府庭,嚴兵以待,逼他們表態支持自己,但嚴可求卻表示張顥未必能得到廬州劉威、歙州陶雅、宣州李遇、常州李簡等外藩重將的支持,力勸其迎立楊隆演,張顥最終妥協,楊隆演由此得以襲位。
張顥隨後又排擠徐溫,將他外放到潤州,嚴可求對徐溫道:“你一旦放棄牙兵兵權離開廣陵,必為張顥所害。”徐溫向嚴可求問計。嚴可求又去見張顥,對他道:“您將徐公外調到潤州,大家都認為您是要奪其兵權而殺之,是這樣嗎?”張顥連忙撇清,道:“這是徐公自己要求的,我也不想這樣。現在任命已下達,如何是好?”嚴可求和張顥一同去拜訪徐溫,假意斥責道:“如今幼主新立,正是多事之秋,您是楊氏宿將,怎可外任自求苟安。”徐溫配合著做出謝罪的姿態,順勢留在了廣陵。
張顥後來才意識到嚴可求一直是在幫助徐溫,便派刺客去刺殺嚴可求,但刺殺未遂。嚴可求與徐溫及左監門衛將軍鍾泰章密謀誅殺張顥,鍾泰章不久便率死士三十人直接衝入軍府,殺張顥於牙堂。此時距楊渥遇弑僅有九日,徐溫這才對外公開楊渥是被張顥所弑殺,並將紀祥等凶手車裂於市曹。當時,徹查亂黨,皆出於左牙兵,時人因此都以為徐溫並不知張顥弑君之謀。
徐溫自此獨專國政,以左右牙都指揮使,決斷軍府一切事務,隨後又率將吏向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諭使李儼請命,以唐朝的名義授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弘農王。徐溫自任淮南行軍副使、升州刺史,但一直留在廣陵輔政,一度因母喪離職,但很快便被起複為內外馬步軍都軍使,遙領潤州觀察使。
徐溫的專權引起了劉威、陶雅、李遇等外藩的不滿,其中李遇表現尤為激烈,徐溫遣軍攻破宣州,族滅李遇。諸將自此多畏徐溫之威,楊隆演更是形同傀儡,劉威、陶雅都主動入覲廣陵,以消除徐溫的疑心。徐溫對待他們非常恭敬,如同事奉楊行密一樣,劉威、陶雅皆悅服,時人也都因此而敬重徐溫。徐溫隨後又與劉威、陶雅率將吏向李儼請命,承製加拜楊隆演為太師,進封吳王。徐溫則任淮南行軍司馬,領鎮海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徐溫被任命為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兼侍中,封齊國公,出鎮潤州,總領升、潤、常、宣、歙、池六州之地。在潤州建立霸府,遙決軍國大政,移鎮升州。當時,其長子徐知訓被留在廣陵統領朝政,但他驕橫恣肆,不但淩辱諸將,甚至經常侮弄楊隆演,毫無君臣之禮,大將朱瑾數次勸說楊隆演尋機誅殺徐氏父子以除國患,但楊隆演對此則無能為力。
朱瑾設計殺死了徐知訓,但隨後便遭到徐溫黨羽的圍攻,被迫自刎而死。徐溫養子徐知誥時任潤州團練使,在潤州聞變,當日便引兵入據廣陵,並在徐溫趕至之前穩定了城中秩序。徐溫因親生諸子皆幼弱,於是承認了既成事實,以徐知誥接替徐知訓統領朝政。他懷疑有將吏與朱瑾通謀,殺死了宣諭使李儼及大將米誌誠,還打算在廣陵大行誅戮。徐知誥與嚴可求乃將徐知訓的過惡盡皆告知徐溫,徐溫這才知道徐知訓的胡作非為,怒氣稍解,最終隻追究了徐知訓的僚佐“不能匡救”之罪。不久,徐溫歸鎮升州,總軍國大綱,其餘政務皆交由徐知誥決斷。
徐溫自以為權重位卑,以楊隆演的都統之職不足以節製地方鎮將為由,請楊隆演稱帝。楊隆演拒絕稱帝,被尊為吳國王,改元建製,吳國由唐朝封國正式演變為獨立王國。徐溫被拜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封東海郡王,仍鎮升州。徐知誥以宰相居中輔政,吳國逐漸形成了“祭則弘農(楊氏),政由東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楊隆演因長期受製於徐氏父子,抑鬱成疾,很快便病勢嚴重,徐溫自升州入朝,議立嗣君。有人建議他趁機取代楊氏,徐溫道:“我若有此意,早在當初誅殺張顥的時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楊氏沒有男丁,有女亦當立之,有敢妄言者斬。”當時,依次序應由楊隆演三弟楊蒙即位,但徐溫素與楊蒙不和,且不欲國有長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楊溥。不久,楊隆演病逝,楊溥繼任吳國王,他改升州為金陵府,以徐溫為金陵尹,又進拜徐溫為太師。
徐溫晚年時,徐知誥因長年在朝輔政,聲望日漸攀升,甚至到了“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的地步。嚴可求與行軍副使徐玠等,都多次勸徐溫以親子徐知詢代徐知誥執政,徐知詢亦有取代徐知誥之意。但徐溫因徐知誥素來孝謹,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他準備赴廣陵勸楊溥稱帝,但卻在臨行前患病,於是讓徐知詢代己入朝勸進,然後留朝輔政。但徐知詢走後不久,徐溫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終年六十六歲。
徐知誥雖一直都在力求擺脫徐溫的控製,但當他獲悉徐溫決定易嗣之時,仍是大為惶恐,準備上表乞罷政事,退而求鎮江西。結果就在他上表的前一夜,傳來了徐溫病逝的消息,徐知詢半途折返金陵,主持徐溫的後事。徐知誥這才得以繼續執政,並以楊溥的名義追封徐溫為齊王,賜諡號忠武。
楊溥在徐溫死後不久,便按其臨終推舉稱帝,仍以徐知誥在朝輔政,徐知詢則承襲了徐溫的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金陵尹等職,掌握了徐溫留在金陵的軍隊,此後一直試圖取代徐知誥。徐知誥後將徐知詢誘入朝中,悉奪其兵,這才徹底掌控了吳國軍政大權。他又效仿徐溫舊例,在金陵開設霸府,以長子徐景通留廣陵輔政,已經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正式在金陵建立齊國,立宗廟、社稷,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王。
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改國號為唐(南唐),並恢複李姓,改名李昪,他將徐溫的廟號改為義祖,但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將徐溫供奉於七廟之內,以義祖與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同為不祧之祖。
周世宗柴榮在淮南之戰中攻取南唐的西都廣陵,還特意遣使祭拜楊行密與徐溫二人的陵墓,元宗李璟(徐景通)被迫向後周稱臣,取消帝號,改稱國主。柴榮又下詔為楊行密、徐溫各置民戶,為他們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