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著書升官不是我捏造的,曆史有跡可循。明朝名臣陳敬宗任庶吉士時,參與《永樂大典》的修訂,書成後授官刑部主事。男主第一步就是走這麽一條路,我覺得這是最穩妥的。


    第31章 嶄露頭角


    一個月後,翰林院接到了編修辭書的旨意, 由翰林學士紀良和主持, 翰林院各官署從旁協助,務必在三年內完成辭書的編撰。


    而與這道聖旨一同到的還有另外一道經由內閣發出的聖旨。晉升正七品翰林編修周維為從六品翰林修撰。


    周維就是這次科舉的探花, 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久官升一級, 也算得上是一件稀奇事了。但翰林院裏的氣氛卻悄然的微妙了起來。


    為什麽?


    因為狀元未動, 探花先行了。


    一些人看著孫思邦這個狀元和周維這個探花的眼神都微妙了起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氣氛表麵看起來比較和諧,但暗地裏是如何的刀光劍影就無人知道了。


    而寧硯, 有了編撰辭書的任務後,光明正大的避開了這場無形中的爭鬥,踏踏實實的去準備著書了。


    為了辭書的編撰, 紀良和專門騰出了一間屋子供參與的官員之用。屋子緊臨著翰林院的藏書閣, 方便編撰辭書時翻越典籍。


    在編撰工作開始之前,紀良和將所有參與的官員召集到了一起, 共同商議一些編撰事宜。


    翰林院共計有二十六人參與辭書的編撰。屋內, 紀良和坐在主座上, 右手旁的桌子上放著茶盞還有幾本書,最上麵一本是《說文解字》,最下麵的則是《爾雅》,中間的是一些其他的辭書。


    編撰新的辭書, 借鑒是避免不了的。


    其餘人分坐在左右兩旁, 四品到七品不等, 寧硯這個從七品的庶吉士自然就坐在了最末尾處。前麵的人還有桌子, 桌子上還放的有茶, 到了寧硯這裏就隻剩下椅子一把了。


    等所有人都到了後,紀良和才開口道:“辭書匯天下字,解天下字。內容之紛多,數以萬計。編撰之前,首先要定的就是文字的序列問題,本官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第一個開口是一名翰林主事。


    “大人,卑職認為可以沿用許慎《說文解字》之法,劃分五百四十部,再根據如今大涼的文字在部首之下進行填充。前朝修訂辭書之時,就是采用的這種方法。”


    這人話剛說完,就有人認同的附和起來:“下官也是如此想的。先人有采用過按意分類。但一字多意之時,就會產生重複的問題。按部劃分的確是最好的辦法。清晰明了,便於查檢。”


    “下官認為按部分類是最好的方法。”


    一番問詢下來,幾乎所有的人都覺得應該遵循《說文解字》所留之法。紀良和沉吟了一會兒,將視線放到了一直沒說話的寧硯身上。


    “寧硯,你怎麽看?”


    從剛才他就有意無意看寧硯,結果發現不論別人怎麽說,他都一副氣定神閑,溫潤淡然的樣子。看似沉默寡言,卻給他一種胸有成竹的感覺。


    在一片矚目之中,寧硯不慌不忙的從袖子裏掏出了一遝紙然後起身走向紀良和,雙手將紙遞給了紀良和。


    “大人請看這個。”


    紀良和將紙展開,一眼看去,一個個的部首整整齊齊的被寫在紙上,紀良和的眉頭挑了一下。


    “下官也認同眾位大人的看法,《說文解字》所創的分部的方法是最合適用來編撰辭書的。”寧硯侃侃說到。


    “但下官又認為,《說文解字》所用分部之法太過繁瑣,九千餘文字分為五百四十部,部首繁多,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檢索文字的難度。”


    “這一個月我一直都在研究《說文解字》這本書,發現其中有很多部首沒有必要單獨被列出一部,完全可以被合並到一起。”


    “比如其中的‘旦’部,還比如其中的‘昍’部,這兩部完全就可以歸於‘日’部,而沒有必要自成一部。像這樣的情況,《說文解字》中有太多了。”


    “我在研究之餘將《說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進行重新整理,將之縮減為一百九十二部。編撰之時,可以用十二地支將一百九十二部分為十二卷,每卷十六部。這樣下來,檢索文字會更加方便。”


    這就是寧硯這一個月的成果。他在下定決心要參與到編撰辭書的差使中後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一個月的時間,隻要他一有就開始翻閱《說文解字》這本書,再根據他腦海中一些關於字典的殘留印象,開始縮減那五百四十個部首。


    在頻繁的翻閱之下,那本書前幾位的頁腳都被他翻爛了。他也才成功完成了對部首的重新整理,將五百四十部刪減為了一百九十二部,大大的縮減了部首的繁雜度。


    在寧硯說話的這段時間,紀良和也從頭到尾的將寧硯交給他的那幾張紙上的內容給看完了,眼中的驚訝之色也越發的濃鬱起來。


    “你分部是不是還采取了另外一種方法?”紀良和問道。他在剛剛來看這幾張紙的時候就發現了它和《說文解字》分部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寧硯點了點頭,回到:“《說文解字》中排列部首和文字之時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看起來就像是想起來哪個字就加上哪個字。我覺得這樣很容易就會遺漏很多字。”


    “所以我想出了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按照筆畫,也就是字由簡到易進行排列。比如這個“一”字。”


    寧硯伸手在空中寫了一個“一”字。大涼也不隻是用“壹”、“貳”這種數字,“一二三四”也並不少見,但隻要是在稍微正式一些的場合都會采用前者。


    “這個字隻用一次就能寫成,也就是他隻有一個筆畫,它是最簡的,所以就可以將橫部列在一百九十二部的最前麵。‘一’字則位於橫部下第一字,至於‘壹’字就要往很後麵排了。”


    寧硯用一個例子將他采用的新方法解釋了一遍。看著侃侃而談,胸有成竹的寧硯,在場的人心中都生了一種異樣的情緒。


    翰林院是什麽地方,可以說是大涼精英的匯集地。最不缺的就是有才華的人。隨手抓一個人說不定就是那一次殿試的狀元榜眼之類的人。


    所以寧硯這個傳臚除了年齡還能讓別人注意上兩眼外,別人根本就不會對他有太多的關注,更別說在場的這些品級比他高的官員了。


    但寧硯這樣一番話下來,毫無疑問,絕對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紛紛將“寧硯”這兩個字牢記在了心中。


    不止是因為所說話的內容,還因為他說話時的那份氣質,坦坦蕩蕩,落落大方。


    “按筆畫的多寡來對文字和部首進行排序,寧硯,你可算是開了一個先河啊。”紀良和點著頭說到。


    說完,紀良和將寧硯交給他的那幾張紙遞給了離他最近的一個人。“你們都傳著看一看。”


    那人雙手接過,而後放在手旁邊的桌子上,和同坐一席的人一起看了起來。坐在其他座位的人也按捺不住,起身來到了這裏,湊在一起看了起來。


    一邊看著還一邊小聲的議論起來。


    沒過多久,最先看完的一人指著那幾張紙激動的說到:“大人,這種方法絕對可行!辭書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編撰,對後世的影響肯定要超過《說文解字》一書。”


    他們這些參與編撰的人肯定也能在史書的一角留下自己的名字。


    “大人,下官附議。寧翰林的這種方法絕對是開了一個先河,讓下官有了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下官肯定,絕對可行。”


    寧硯聽著這些人的誇獎,心裏也不禁喜滋滋起來。有他們這些話,也不枉他這一個月廢寢忘食的去鑽研了。


    雖然有後世的字典啟發在前,但留給他的記憶寥寥無幾,更多的記憶是根據漢語拚音來進行劃分的。


    但漢語拚音在這個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即使有他在,漢語拚音的出現也不切實際,畢竟漢語拚音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西方語言。在這裏他要是提出漢語拚音,肯定沒有能懂。


    在隻能用部首的情況下,他的確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才重新將原來的五百四十部壓縮成了現在的成果。


    光是刪減得版本他都弄了七八版才有現在的這一版。現在想起來,他自己都有一些自豪。


    紀良和不緊不慢的端起了桌子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然後等所有的人將寧硯劃分的部首看完之後才緩緩開口。


    “你們都認可這種新的方法?”


    一群人齊聲說到:“下官等都認可。”


    “好。”紀良和放下了茶盞,緩慢而堅定的說到:“那就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辭書的編撰。”


    說完,紀良和看向了寧硯,眼中有些欣慰之色。“寧硯,若這本辭書能成,你當居首功。”


    這話寧硯當然不敢接下來,即使事實真的就是這樣。


    但是在場算是官位比他高的人,他如果得意忘形的接下紀良和的這話,絕對會給他們落下一個狂妄自大的感覺。


    他這個小小的庶吉士居首功,那他們這些五品四品的人呢?讓他們居於何地?


    這在官場中絕對是大忌,這樣的人絕對是笑不到最後的,寧硯清醒的很,自然不可能犯糊塗。


    “大人過獎了。下官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罷了。辭書的編撰這隻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以後收錄文字這個龐大繁雜的工作才是重中之重。而這都要仰仗在坐的諸位大人。”


    “那時在坐的眾位大人才是首要的功臣,清墨怎麽敢當得上‘首功’二字呢,如果大人覺得創造文字排列分類之法才能列為首功,那首功就應該是前朝《說文解字》的編者許慎,無論如何都輪不到清墨領這二字。”


    如果說剛才這些人對寧硯是印象深刻,那現在他們對他就是欣賞了,包括紀良和在內。


    他覺得,寧硯真的是將他訓誡的那話:不驕不躁,給真正的記到心裏了。他想起了章嚴維還專門找過他,與他談起了昔日的好友寧伯生。


    他知道,章嚴維是用這樣的方法在變相的告訴他,讓他在翰林院多多照顧寧硯這個古人之後。


    他當然還記得寧伯生,也願意看在已逝好友的麵子上對寧硯照顧一二。但他如今看來,即使沒有他,寧硯也能憑借著自己走出一條青雲之路。


    這樣的人,沒有道理會被埋沒。


    就在這一天,寧硯於翰林院中嶄露頭角!


    **


    自從定下了按寧硯所說的方法進行辭書的編撰之後,之後除了紀良和這個翰林學士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忙之外,其餘的人完完全全就全身心的都投入到了書籍的編撰之中。


    一本辭書的編撰並不容易,要涉及的內容太多,光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寧硯對這樣的日子也很喜歡。每天就將自己埋在成群的書籍之中。也不去管官場中那些勾心鬥角的事情。


    每天上朝的時候,他就認真的去聽,然後自己也去琢磨一些其中的生存之道。等到了翰林院後,他就將心神全部投入到了編撰書籍之中,心無旁騖。


    因為他提出來的那些方法,即使他官職低微,為辭書編撰的過程中他沒有被其他人的輕視,而是讓他真真正正參與到了中間來。


    就這樣,一年半這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悄然流逝……


    ※※※※※※※※※※※※※※※※※※※※


    注1:《說文解字》中好像沒有“昍”這個部首,但是有兩個目並在一起的部首,為劇情需要我就自己添了一個,勿當真。


    注2:首創按筆畫多少排列部首和單字的辭書是明代梅膺祚的《字匯》,是他對《說文解字》作了重大的改革。


    ps:問一句,章節後麵有個待高審的紅字是怎麽回事?我也沒寫啥違規的啊。


    第32章 《大涼字匯》


    太初四年七月到太初六年一月末這一年半多的時間,寧硯雖然過的平平淡淡, 忙碌充實, 但前朝卻是暗流湧動。


    太初五年正月,章嚴維再次被皇帝蕭旻請進內閣擔任首輔。廢除了兩年的考察法再次實施。


    同時, 沉寂了兩年多的章嚴維在重新掌權的時, 又接連頒發了三道新令。


    其一, 精兵法。


    共包括兩點,一是將士兵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級, 每年對士兵進行測試,不合格者降級,直至被除掉軍籍改為民籍。


    二是在有兩名男丁以上的民戶中抽出一人在農閑的時候接受士兵訓練, 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達到全民皆兵的地步。


    其二, 重商稅法。不加農稅以利民,而對商人課以重稅, 以充盈國庫。


    其三, 募役法。規定改原來的按戶輪流服差役為官府雇人承擔, 不願意服差役的人根據貧富情況向官府繳納不同數額的錢財便可免除差役。


    此法為的就是讓農戶從勞役中解脫出來,專心去從事農業生產以充實國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之首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諸佛龍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諸佛龍象並收藏科舉之首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