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後改名為壽成,最終由洪秀全賜名為秀成,1823年出生於廣西梧州府藤縣寧鳳鄉五十七都長恭裏新旺村。他的父親李世高與母親陸氏共同養育了兩個兒子——李秀成和他的弟弟李明成。家庭生活極為貧困,靠為他人開墾山地種植作物勉強維持生計。盡管如此,李秀成還是在八歲時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得益於他的舅父,一位當地的村塾教師。在這位親屬的幫助下,李秀成得以進入私塾學習兩年,在此期間他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古典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還激發了他對於英雄主義的向往。


    然而,由於家境貧寒,十歲的李秀成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幫忙。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李秀成依然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比如,在放羊時,他巧妙地將石頭綁在鞭子末端,以此來更有效地管理羊群。這段經曆不僅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也為日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領袖打下了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李秀成再次尋求通過勞動改善生活的途徑。他在舅父的幫助下獲得了在村塾做幫工的機會,同時利用閑暇時間自學。這段時間的經曆對塑造其性格有著重要影響,“外柔內剛”成為他鮮明的個性特征之一。盡管如此,這份工作的收入對於緩解家庭困境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不久之後,李秀成又回到了家中,投身於更加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如春季上山種植蘭花,秋冬季節則砍伐樹木製作木炭,努力支撐著這個貧窮的家庭。


    到了1844年,一個轉折點出現了。這一年,落第塾師洪秀全與馮雲山從廣東花縣來到廣西,開始了他們傳播拜上帝會信仰的旅程。該組織以桂平縣紫荊山作為活動中心,並迅速向周邊地區擴展影響力,吸引了眾多處於社會底層、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們加入其中。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區域,幾乎每一個村莊都知道有這麽一位“洪先生”。受到這一新興宗教團體吸引,許多像李秀成這樣的普通百姓開始尋找新的希望之路。五年後的1849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九年,李秀成全家正式加入了拜上帝會。


    二、參加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這場起義迅速吸引了眾多不滿清朝統治的農民加入,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同年二月,太平軍在武宣東鄉建立了政權,定年號為辛開元年(1851年)。隨著起義隊伍的不斷壯大,太平軍開始向周邊地區擴展勢力範圍。八月,他們在桂平成功突破了清軍的圍困,並繼續向永安州挺進。正是在這段行軍途中,當太平軍經過藤縣時,李秀成及其全家加入了這支革命力量,李秀成本人也成為了一名聖兵,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軍事生涯。


    進入1852年,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太平軍的行動更加頻繁且大膽。五月間,他們離開廣西,穿越湖南,攻占了武昌,隨後沿長江而下,直指江南腹地。這一係列快速而有力的軍事行動顯示出了太平軍的強大戰鬥力和組織能力。最終,在1853年2月14日,太平軍攻占了南京,將其作為新的都城,並改名為天京,從而確立了太平天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地位。此時,李秀成被安排到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工作,負責處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務。


    然而,李秀成的才能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同年七月,東王楊秀清親自提拔他為右後四軍帥,負責守衛太平門外的新營。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又被晉升為後四監軍,駐紮於天京儀鳳門外的高橋,承擔起了更為重要的防守任務。到了九月,隨著翼王石達開前往安慶進行安撫民眾的工作,李秀成也被派往那裏協助石達開執行巡查民務的任務,同時他還肩負著一定的軍事指揮職責。這段時期內,李秀成展現了其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勤勉的工作態度。“勤勞學練,生性秉直,不辭勞苦”是對他的真實寫照。無論是修建營地還是構築防禦工事,他都能親力親為、盡心盡力地完成每一項任務,這種敬業精神贏得了各級上司的高度讚賞。


    三、嶄露頭角


    1854年春,太平軍攻克了廬州(今合肥),李秀成被任命為殿右二十指揮,負責鎮守該城。同年秋至次年,即乙榮五年(1855年),他繼續駐守安徽的太平府和和州一帶,並升任為殿右二十二檢點,成為皖北地區的主要軍事將領之一。這段時間裏,李秀成不僅鞏固了太平天國在當地的統治,還積極訓練部隊、整頓地方治安,展現出了出色的管理才能。


    到了1855年秋季,天京地區的局勢變得日益緊張。清廷派遣吉爾杭阿與張國梁率領大軍圍困鎮江,意圖以此為突破口威脅到天京的安全。與此同時,曾投降清朝的撚軍首領李昭壽因不滿清朝官僚何桂珍的行為而將其殺害,並率部投奔太平軍。這一舉動不僅增加了太平軍的力量,也讓李秀成因接收了這批精銳部隊而得以晉升為地官副丞相,進一步提高了他在軍中的地位。


    1856年初春,隨著鎮江形勢的惡化,燕王秦日綱奉命前往解圍。在此過程中,李秀成巧妙運用奇兵戰術,在夜色掩護下帶領三千人越過湯頭岔河,與陳玉成、吳如孝內外夾擊,成功擊敗清軍並解除了鎮江之圍。隨後,太平軍乘勝追擊,接連攻破長江沿岸的多個清軍營壘,並最終占領了揚州。六月間,他們又聯合石達開發起對江北大營的攻擊,徹底摧毀了清軍在江北的重要據點,極大地緩解了天京的壓力。然而好景不長,九月份爆發的“天京事變”讓整個太平天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由於此時李秀成正在金壇前線作戰,因此並未卷入這場內部衝突中。盡管如此,當得知廬州三河告急的消息後,他還是立即率部前往救援,雖然未能阻止該城失守,但卻在桐城堅守陣地,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頑強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軍進攻,顯示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決心。


    進入1857年後,麵對日益嚴峻的外部威脅以及內部權力鬥爭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李秀成意識到必須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戰略來扭轉局麵。於是,在與陳玉成商討後,兩人決定采用奇襲的方式打擊敵人。按照計劃,陳玉成從寧郭郡出發,一路掃蕩沿途各地直至抵達桐城外圍;與此同時,李秀成則在城內做好準備隨時響應。當看到友軍出現在敵後方時,李秀成立刻率部出擊,兩麵夾擊之下清軍迅速潰敗。此役不僅收複了包括舒城、六安在內的多座城鎮,更重要的是吸納了一批撚軍加入,顯著增強了太平軍的整體實力。鑒於其卓越表現,李秀成被晉升為地官正丞相,並獲封合天侯,正式躋身高層領導行列。


    然而,正當李秀成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天京事變的影響卻愈發嚴重起來。石達開因不滿洪秀全家族成員把持朝政而出走,導致太平天國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為了應對這一局麵,洪秀全開始重用兄長洪仁發、洪仁達等人掌握實權,但這些人缺乏必要的才能與經驗,根本無法有效抵禦清軍攻勢。在這種背景下,李秀成再次被委以重任,負責增援天京附近的各個要塞。年底,他成功接應了從鎮江撤退的吳如孝部隊,並將洪仁發安全帶回天京。憑借此次行動的成功,李秀成被任命為副掌率,成為了實際上的最高軍事領導人之一。


    盡管取得了諸多勝利,但李秀成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不能解決內部矛盾,太平天國終將難以長久維持下去。為此,他主動邀請陳玉成共同前往安慶討論對策,並向洪秀全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建議書,呼籲恢複石達開的地位、改革現行製度、減輕百姓負擔等措施。這份直言不諱的意見書最初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滿,甚至一度遭到革職處分。但在眾多官員的支持下,加上李秀成本人耐心解釋自己的初衷後,最終得到了諒解,並促使洪秀全采納了一部分建議。


    四、二破江北大營


    1857年末,清廷欽差大臣和春率領江南大營再次對天京發起進攻,他們開掘了一百多裏的長壕,並連營一百多座,意圖徹底圍困太平天國的首都。到了1858年初,天京東北門已經被包圍,南門也即將陷入困境。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李秀成主動請纓出京調兵解救,但洪秀全最初希望他留在京城負責守備工作,因此沒有批準他的請求。然而,數日後,李秀成在朝門外擊鼓,強烈要求重新討論此事。經過一番力陳當前形勢的重要性後,最終說服了洪秀全,同意讓他率軍外出尋求突破。


    離開天京前,李秀成仔細安排好了城內的防務事宜,隨後迅速前往蕪湖。在那裏,他與堂弟李世賢會合,共同商討如何打破清軍的包圍圈。兩人決定采取分頭行動的戰略:由李世賢堅守南岸牽製敵軍,而李秀成本人則向江北進軍,試圖打通天京與北岸之間的聯係。三月初,李秀成精選五千精兵分成兩路出發。恰逢此時,清軍攻陷了和州,於是他立即調整計劃,率部救援並成功收複該地。接著,他又連續攻克了昭關、全椒、滁州等多個據點,極大地分散了江北大營的兵力。不過,隨著更多清軍援兵的到來,李秀成遭遇了一係列挫折,不得不暫時撤退到來安、全椒等地休整。


    盡管初戰不利,但李秀成並未放棄努力。為了穩定天京內的人心,他決定首先恢複京浦之間的交通線。四月間,李秀成帶領部隊從全椒出發,試圖通過橋林進入江浦、浦口地區,卻不幸被德興阿所指揮的清軍擊敗,損失慘重。無奈之下,隻好退至湯泉一帶暫避鋒芒。


    六月,意識到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扭轉局勢,李秀成回到全椒後召集了各路將領,在樅陽舉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這次會議不僅有李秀成本人參加,還包括剛剛從湖北戰場歸來的陳玉成等重要人物。會上,大家一致同意必須聯合起來對抗強敵,並製定了詳細的作戰方案:陳玉成將從潛山出發,經舒城攻取廬州(合肥),然後沿界牌方向挺進滁州;與此同時,李秀成也將從全椒出發前往滁州,兩路人馬將在那裏匯合,隨後共同攻打位於浦口的江北大營。這一戰略構想旨在通過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薄弱環節,從而達到解天京之圍的目的。


    按照既定計劃,八月份時,李秀成與陳玉成順利完成了各自的任務,並在滁州東南部的東西葛、烏衣、小店等地三次重創清軍主力,包括德興阿、勝保等人指揮下的部隊。緊接著,二人揮師直指浦口,采用前後夾擊的方式徹底摧毀了江北大營,殲滅了超過一萬多名清軍士兵。此役不僅使京浦之間的交通得以恢複,更極大地提振了太平軍士氣,為後續作戰奠定了良好基礎。


    鑒於此次勝利對於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重大意義,洪秀全隨即對參與戰鬥的所有將士進行了封賞,並恢複了金田起義初期實行的五軍主將製度。其中,李秀成因功勳卓著被授予最高爵位——合天義,並出任後軍主將。同時,他還獲得了新的名字“秀成”,這不僅是對其個人能力的認可,也象征著其在政權內部地位的進一步提升。


    然而,伴隨著榮譽而來的還有責任與挑戰。由於李秀成成為了地方上最重要的軍事領袖之一,他與中央政府特別是洪秀全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權力分配上的摩擦。根據新的分工安排,陳玉成主要負責安慶及整個皖北地區的防務工作,而李秀成則需確保皖北與天京之間的聯絡暢通無阻。表麵上看,這樣的配置似乎合理,但實際上卻存在明顯的不公平之處。陳玉成能夠將皖北各地的駐軍納入自己麾下,形成相對獨立且強大的勢力範圍;相比之下,李秀成雖然掌控著天京北大門的關鍵位置,但其所轄區域較小、兵力有限,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製。


    五、三河大捷


    1858年末至1859年初,太平天國在李秀成和陳玉成的領導下取得了對清軍的一係列勝利,尤其是在“二破江北大營”之後,天京的安全暫時得到了保障。然而,正當兩位將領準備進一步鞏固戰果時,湘軍首領曾國藩卻在安徽地區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湘軍猛將李續賓率領部隊深入太平天國控製區,在短短三十二天內連續攻克了潛山、桐城、舒城等重要城鎮,並迅速逼近三河鎮,直接威脅到了太平天國在皖北的戰略布局。


    麵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危機,陳玉成立即向洪秀全請求增援,希望調派李秀成部前來協助作戰。十月間,李秀成響應號召,率軍從蘇北戰場緊急趕往三河鎮與陳玉成會合。兩軍聯手後,經過周密部署,於十一月十五日在三河鎮一帶設下埋伏,成功誘使李續賓部進入包圍圈。隨後,太平軍發起猛烈攻擊,最終全殲了這支由五千餘人組成的湘軍精銳部隊,包括李續賓在內的多名高級將領均在這場戰役中喪生。這場被稱為“三河大捷”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湘軍士氣,還極大地穩定了長江上遊地區的局勢。


    取得三河戰役的輝煌成果後,陳玉成與李秀成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乘勝追擊,接連收複了舒城、桐城、潛山以及太湖等地,並解除了六合之圍。在此過程中,他們摧毀了超過六十座清軍營盤,迫使都興阿不得不撤退。這些行動標誌著太平天國軍隊再次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結束了長期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麵。


    然而,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李秀成與陳玉成之間出現了戰略分歧。當討論下一步行動計劃時,李秀成傾向於采取更加謹慎穩妥的方式,主張先穩固現有陣地再圖發展;而陳玉成則認為應當抓住機會,趁勢反攻湖北,尤其是要奪回武昌這一關鍵據點。由於意見不合,兩人最終決定分兵行動:陳玉成帶領部分人馬繼續西進,試圖打開通往武漢的道路;李秀成則留在原地負責維護已占領區域的安全。


    不幸的是,這種分裂使得太平軍的整體戰鬥力受到了削弱。特別是李秀成的態度變得消極起來,未能給予陳玉成足夠的支持。結果,在隨後發生的二郎河戰役中,由於缺乏有效的協同配合,太平軍遭遇了失敗。這場失利不僅打斷了他們之前的連勝勢頭,也讓原本已經有所好轉的軍事形勢再度惡化。從此以後,太平軍與湘軍在長江以北地區重新陷入僵持狀態,雙方開始了新一輪的拉鋸戰。


    六、受封王爵


    浦口和三河戰役的勝利為太平天國帶來了短暫的喘息之機,但隨之而來的內部叛亂卻讓李秀成麵臨著新的挑戰。在三河戰役之前,李秀成曾經保舉的滁州守將李昭壽率部投降清軍,這一事件已經給太平天國帶來了不小的損失。緊接著,在1859年初,另一位由李秀成推薦的江浦守將薛之元也背叛了太平天國。江浦作為天京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其失陷直接威脅到了首都的安全。得知消息後,李秀成迅速從黃山返回,並立即組織部隊試圖奪回江浦和浦口,但未能成功。他隻好駐紮在浦口,盡力守住通往天京的重要門戶。


    為了緩解局勢,李秀成向陳玉成求助。陳玉成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先是在六合地區消滅了三千多名清軍,隨後又攻克了浦口,擊斃了清軍提督周天培,從而恢複了天京與浦口之間的聯係。然而,正當陳玉成準備進一步行動時,安慶告急的消息傳來,迫使他不得不緊急趕往救援。利用這個機會,清軍再次包圍了浦口,使得李秀成陷入了更加孤立無援的境地。


    與此同時,在天京內部,洪秀全做出了一個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從香港歸來的族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這一決定引發了部分將領的不滿,尤其是當洪秀全緊接著封陳玉成為英王、蒙德恩為讚王,而同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李秀成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時,這種情緒達到了頂點。對於李秀成而言,這樣的待遇無疑是對他的巨大打擊,讓他感到既失望又困惑。


    就在這個時候,清軍通過再次叛變的李昭壽向李秀成發出了勸降信。這封信最終被天京戍衛部隊截獲,並送到了洪秀全麵前。得知此事後,洪秀全極為震驚,擔心李秀成可能會效仿之前的叛將,因此采取了一係列嚴厲措施以防止可能出現的變故,包括扣押李秀成的母親及妻兒作為人質,並下令封鎖江麵,禁止李秀成進入天京。


    盡管身處如此艱難的環境中,李秀成仍然堅守陣地,繼續與清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鬥。他不僅沒有屈服於敵人的誘惑,反而表現出了極高的忠誠度和勇敢精神。這些舉動最終打動了洪秀全,消除了他對李秀成的疑慮。八月間,洪秀全親自書寫“萬古忠義”四個大字贈予李秀成,並正式晉封其為忠王,以此表彰他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非凡勇氣和堅定立場。


    不過,麵對這份遲來的榮譽,李秀成並沒有立刻接受。相反,他上書請求先加封那些曾與他並肩作戰、立下汗馬功勞的撚軍將領,如韓碧峰、韓肅峰、孫葵心、劉天祥等人。他認為自己的成就離不開這些同僚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希望他們也能得到應有的認可。洪秀全對李秀成的謙遜態度表示讚賞,並批準了他的請求。隨後,在得到了韓碧峰等人的聯合敦促之後,李秀成才勉強接受了忠王的封號。


    七、二破江南大營


    1860年,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天京(今南京)已經被清軍圍困多時,城內糧食儲備嚴重不足,而浦口的局勢也變得岌岌可危。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李秀成深知必須采取果斷行動來打破僵局。他向洪秀全強烈請求出京作戰,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構想——“圍魏救趙”,即通過攻擊清朝的重要經濟中心杭州,迫使江南大營分兵救援,從而減輕對天京的壓力。


    得到批準後,李秀成立即返回浦口安排好防務,然後迅速趕往蕪湖,召集了皖南各路太平軍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他詳細分析了當前形勢,指出清軍主力集中在金陵(南京),而其後勤補給主要依賴於蘇杭一帶。因此,如果能夠成功攻占杭州,不僅可以直接威脅到清軍的物資供應線,還可能迫使他們不得不從金陵抽調兵力前往救援,進而為天京解圍創造機會。


    按照這一計劃,正月間,李秀成率領七千精兵從南陵出發,經宣城一路向杭州挺進。途中,他連續攻克了廣德、安吉、長興等重要據點,與此同時,他的堂弟李世賢也在湖州附近發動攻勢,以此吸引清軍注意力。當李秀成率六千精銳突然出現在杭州城下時,當地的官紳完全沒有準備,很快便放棄了抵抗,杭州落入太平軍之手。


    得知杭州失陷的消息後,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果然如李秀成所料,急忙命令總兵張玉良和浙江提督鄭魁士分別從金陵和宜興兩地發兵援救杭州。據統計,為了應對這次危機,江南大營共調動了一萬三千多名精銳部隊,這無疑極大地削弱了其守衛金陵的能力。


    見清軍中計,李秀成並沒有急於占領杭州,而是巧妙地利用疑兵之計,在城頭插滿旗幟製造假象,使張玉良誤以為杭州仍有大量守軍駐紮。隨後,李秀成帶領主力部隊悄然撤出,取道餘杭、臨安直奔蘇皖交界的建平。在這裏,他又召開了另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與會者包括李世賢、楊輔清、陳坤書、黃文金等多位高級將領。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由李秀成親自指揮從溧陽、句容方向進攻淳化鎮及紫金山一帶;同時,陳玉成將從全椒南下,目標是江陵鎮附近的板橋和善橋。此外,其他各路人馬也將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配合主攻部隊行動。


    三月份,隨著預定時間的到來,各路太平軍開始對江南大營發起猛烈攻擊。天京城內的守軍也趁機出擊,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太平軍共摧毀了五十多座清軍營壘,數萬名清軍士兵被迫潰散。和春等清軍高層官員甚至來不及穿戴整齊就倉皇逃往鎮江。至此,第二次破江南大營的戰役取得了圓滿成功,天京之圍也隨之解除。這場被稱為“圍魏救趙”的經典戰例充分展示了李秀成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


    八、克複蘇浙


    1860年四月,在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之後,洪秀全在天京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李秀成積極支持了洪仁玕提出的東征蘇杭的戰略計劃,旨在先奪取富庶的江南地區,然後再西進攻擊武漢。這一戰略不僅能夠為太平天國帶來急需的經濟資源,還能進一步擴大其控製範圍。


    擔任東征主將的李秀成隨即率軍展開了一係列軍事行動。他首先攻克了丹陽、常州和無錫等重要城市,最終成功占領了蘇州。清軍在蘇州失陷後被迫向杭州方向潰退,而李秀成則緊隨其後,一路追擊並收複了浙江嘉興。這些勝利極大地擴展了太平天國在東南地區的影響力,並為其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占領蘇州後,李秀成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安撫當地百姓。他親自下鄉勸說民眾,並通過出示招撫政策等方式迅速穩定了局勢。隨後,他在蘇南建立了蘇福省,將其打造成了太平天國的一個新的重要基地。在此過程中,李秀成還注意到了當地農民所麵臨的沉重賦稅問題。他將民眾的困境如實上報給洪秀全,後者隨即下令減輕田賦負擔。此外,李秀成還在蘇南推行“著佃征糧”政策,允許農民領取“田憑”,從而將租種的土地視為自己的產業。這項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使得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顯著恢複和發展。


    除了農業方麵的改革,李秀成還積極推動工商業的發展。他鼓勵經商活動,並提供資金支持給那些缺乏啟動資金的人們。這種做法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繁榮,也吸引了大量流民前來定居。據記載,當時的蘇州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市場上貨物充足,人口密集,甚至比戰亂前還要繁華。


    然而,正當太平軍在蘇常戰場取得一係列勝利之時,湘軍卻加緊了對安慶的圍攻。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洪秀全決定發起第二次西征,目標是會攻武漢以解救安慶。根據計劃,陳玉成將從長江北岸進入湖北,攻打武昌北部;而李秀成則負責沿長江南岸經江西入湖北,進攻武昌西南部。兩路人馬原定於1861年4月在武漢會師。但實際上,由於英國的幹涉以及南路軍未能按時到達,陳玉成不得不提前撤回安慶。與此同時,盡管李秀成在6月份成功攻下了武昌,但由於得知陳玉成部隊遭遇失利的消息,他也選擇了撤軍,放棄了原本的作戰計劃。


    李秀成對西征的消極態度引起了其他將領們的不滿和指責。許多人認為,正是由於他的撤退導致了武漢會師計劃的失敗,進而影響到了整個戰役的結果。特別是當安慶最終失陷時,許多人都將責任歸咎於李秀成的行為。9月份,李秀成重新調整部署,回師江西並進入浙江,最終在年底攻克了杭州。


    隨著陳玉成的犧牲,李秀成成為了太平天國中最具實力的地方領袖之一,掌控著蘇南和浙江的大片區域。然而,這也引發了洪秀全的猜忌。為了削弱李秀成的力量,洪秀全開始廣泛封賞李秀成手下的將領為王,試圖通過分散權力的方式來限製他的影響力。麵對這種情況,李秀成雖然采取了一些對抗措施,但很快外部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與清軍的鬥爭上。


    九、抗擊英法


    太平天國建立後,秉持“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理念,對外國人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態度。1853年春,當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鹹訪問天京時,太平天國向他正式通知,允許英國人來華經商,但警告不得再販賣鴉片,並且不承認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然而,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以及《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列強開始支持清政府共同對付太平天國。


    1860年四月,李秀成領導的太平軍攻克蘇州後,決定進一步進軍上海。當時,清政府官員吳煦和楊坊雇傭了美國冒險家華爾組建了一支名為“洋槍隊”的武裝力量,以保衛上海並試圖奪回周邊城市。麵對這一挑戰,李秀成於五月向在上海的英國全權大臣發出照會,聲明收複鬆江、上海的重要性,並宣布太平天國對外實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然而,英國方麵對此置之不理。隨後,洪仁玕也嚐試通過外交途徑與英、法、美領事溝通,但同樣沒有得到積極回應。


    六月間,洋槍隊進攻青浦,當地守軍告急。李秀成迅速從蘇州率部前往救援,在戰鬥中大敗洋槍隊,擊斃數百名外國士兵,華爾本人也身負重傷。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太平軍對抗外國勢力的能力,還提升了士氣。緊接著,李秀成再次向上海各國公使發出照會,表明即將進軍上海並對外國僑民加以保護。然而,英法侵略者卻下令用大炮和步槍轟擊太平軍,並調動黃浦江上的軍艦進行支援。


    1861年底,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和參讚巴夏禮試圖利用太平軍在長江上遊戰事失利的機會,提出平分中國並願意協助推翻清朝的建議。這一提議遭到了太平天國的堅決拒絕,雙方關係徹底破裂。次年(1862年),李秀成攻克杭州後,再度發起對上海的攻勢。他在出征前發布了檄文,警告外國侵略者不要助紂為虐,否則將自取滅亡。


    三月份,洋槍隊連同華爾的常勝軍以及其他外國軍隊聯合清軍,連續攻占了嘉定、青浦等地,並在上海周圍建立了連綿不斷的防線。麵對如此強大的敵軍,李秀成親自率領精銳部隊迎戰。四月初五日,雙方在太倉展開激戰,太平軍最終力破敵陣,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也在戰鬥中被擊斃。隨後,李秀成乘勝追擊,將英法聯軍圍困在嘉定城內。盡管敵人多次從上海派遣援軍試圖解圍,但均被李秀成擊敗。最終,英法聯軍指揮官士迪佛立不得不焚燒嘉定城突圍逃回上海。


    克複嘉定之後,李秀成繼續向青浦推進,將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思德圍困。華爾見勢不妙,隻好焚燒青浦後撤退至鬆江。李秀成緊追不舍,最終生擒法爾思德。此後,他又接連攻克泗涇、太倉、鬆江等據點,共摧毀敵營一百三十多座,將華爾及其部隊困在鬆江城內。據李秀成回憶,當時的太平軍已經讓外國侵略者聞風喪膽,不敢輕易交鋒。


    正當太平軍在上海戰場取得一係列輝煌勝利之時,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卻從安慶一路南下,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占領了蕪湖、巢縣等多個戰略要地,並直接威脅到了天京的安全。得知此消息後,洪秀全極為恐慌,一日之內連發三道詔書,命令李秀成立即撤兵回救天京。李秀成上奏解釋說,雖然湘軍正在圍攻天京,但實際上兵力有限,無力實施有效封鎖;而且天京周圍的各個據點都在太平軍手中,城內糧食充足,最佳策略是堅守待援,等到拿下上海後再購置火輪船和其他先進武器裝備,然後全力解救天京。但是,洪秀全並未采納他的建議,反而采用兩麵手法:一方麵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以示信任,另一方麵直接下令皖南、皖北各地的太平軍將領星夜兼程趕往南京增援。迫於壓力,李秀成最終不得不從鬆江撤軍返回天京。


    十、中流砥柱


    1862年五月,麵對湘軍從上遊逼近天京的威脅,李秀成在蘇州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與諸將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並提出了一係列戰略建議。李秀成認為,湘軍擁有水師的優勢,可以以逸待勞,因此不宜與其正麵交鋒。相反,應該將蘇省的米糧和軍火等物資盡可能多地運回天京,做好長期守禦的準備。他預計經過兩年的時間,當敵人因久攻不下而士氣低落時,再進行決戰將更有勝算。然而,當李秀成將這一策略上奏給洪秀全時,卻遭到了嚴厲的斥責,迫使他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


    六月間,李秀成再次在蘇州召集包括楊輔清、李世賢以及天京直屬各路大員在內的高級將領舉行會議,討論如何調集兵力回救天京。此時,洪秀全實行的是“強本弱枝”的政策,導致李秀成在指揮上遇到了不少困難。為了強調團結一致的重要性,李秀成親自為《會議輯略》作序,呼籲所有將士要“聯萬心而作一心”,共同應對危機。此外,為了消除洪秀全對他的猜疑,李秀成還將蘇、浙兩省的政權全部交給其他將領管理,並將自己的母親和家眷送回天京作為人質。在返回天京之前,他還采取措施穩定後方,誘殺了太湖地區的槍船組織,確保當地秩序不受幹擾。


    八月中旬,李秀成率領大軍從蘇州出發,到達東壩集結。隨後,他將部隊分為兩路,一路由秣陵關進攻,另一路由板橋、善橋向雨花台挺進。九月初三日,太平軍發起了總攻令,戰線長達五六十裏,通過挖掘地道炸毀湘軍圍牆,最終衝入敵陣展開激烈的肉搏戰。這場戰役持續了四十四天,雙方損失慘重,湘軍減員三分之一,曾國荃本人也負傷。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報告中稱這是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最長時間的一次圍攻。然而,由於當時正值江南地區爆發瘟疫,加上湘軍有水師支持能夠持續補給,而太平軍則需陸運物資,使得他們在嚴冬來臨時陷入了困境。最終,在十月間,各路軍隊因缺乏糧食和寒衣被迫撤退。


    由於未能成功攻破清軍營壘,李秀成被洪秀全革去了王爵。但他並未就此放棄,而是提出了一個新的“進北攻南”策略。根據這一計劃,太平軍將從長江北岸進攻湘軍後方,迫使敵人調動南岸及下遊的部隊前往支援,從而達到解救天京的目的。十月間,李秀成的大軍晝夜兼程渡過江浦、浦口,並接連攻克含山、巢縣、和州等地。但就在此時,駱國忠在常熟叛變,迫使李秀成不得不暫時返回蘇州平定內亂。直到1863年二月,他才重新回到巢縣指揮作戰。


    按照新的計劃,李秀成留下部分兵力牽製清軍,自己則率主力部隊打算經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等地快速推進至湖北麻城,分兵攻打黃州和漢口,合圍武昌,並進一步擴展至荊州、襄陽,與遠征陝西的扶王陳德才部會合。然而,當大軍抵達六安州時,正逢青黃不接時節,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補給,不得不回撤。途中又遭遇壽州練匪苗沛霖的騷擾,加之洪水泛濫,幾十萬太平軍在饑餓和自然災害的雙重打擊下死傷慘重,最終隻能退回天長一帶。


    據李秀成本人後來回憶,這次“進北攻南”的戰略失敗直接導致了十幾萬人的傷亡,同時由於他在雨花台戰役之後沒有及時返回蘇南和浙江參與防禦,使得這些地區的太平軍不斷潰敗,蘇州和江南的郡縣相繼失守,蘇福省瓦解,浙江也陷入混亂之中。到了1863年底,李秀成被迫放棄了蘇州,決定返回天京。侍王李世賢駐紮在溧陽,勸說他不要回京另謀出路,但李秀成拒絕了這一建議。李世賢甚至試圖帶兵前來阻止,但李秀成連夜輕騎趕回了天京。


    回到天京後,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了放棄京城、另尋他處的戰略建議,指出目前天京已被重重包圍,內部糧草不足,外部救援無望。然而,洪秀全堅決反對撤離,並威脅要革去李秀成的官職。洪秀全自信地宣稱自己的江山如鐵桶般堅固,即使沒有李秀成的支持也能得到其他人的扶持。對此,李秀成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表示寧願被立即處決也不願日後受刑。事後,洪秀全意識到自己的態度過於強硬,於是派人安撫李秀成,並繼續讓他負責天京的防守工作。


    從那時起直到天京最終失陷,李秀成一直堅守在天京。他曾下令李世賢領軍前往江西籌集糧食,計劃在秋收後返回援救天京。


    十一、忠貞殉國


    1864年正月,太平天國的天保城失陷,天京被湘軍徹底包圍。此時,李秀成負責全城的防守工作。四月十九日,洪秀全病逝,為了穩定軍心,李秀成在五日後扶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即幼天王)繼位。然而,此時天京城內的軍隊隻剩下了一萬多名,其中能夠作戰的士兵僅有三四千人,而且糧草已經斷絕。湘軍對天京的圍攻日益緊迫,他們從東門到北門沿城牆挖掘地道以圖攻城。盡管如此,李秀成還是指揮守城部隊連續破壞了幾十處地道。


    到了五月,地保城也落入敵手,湘軍利用猛烈的炮火掩護,逼近太平門,並繼續挖掘地道進行攻擊。六月間,湘軍終於通過炸塌城牆的方式衝入城內。麵對突如其來的進攻,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一部分戰士戰死沙場,其餘則試圖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見勢不妙,立即奔回朝門,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了幼天王洪天貴福騎乘,並率領殘部保護其逃往清涼山暫避。經過一番周折,洪天貴福得以逃脫追捕。而李秀成本人則換乘了一匹體力不佳的馬,在初更時分假扮成清兵,試圖從太平門缺口衝出。不幸的是,由於坐騎無法快速行進,他很快便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到了方山一帶。當地百姓曾試圖幫助他脫險,但最終還是被八村村董陶大來發現並捉獲,隨後被交給了湘軍將領蕭孚泗。


    李秀成被捕後,被送往曾國荃的軍營。曾國荃因為自己的兄弟曾國華曾在三河鎮戰役中喪生於李秀成之手,因此對其懷有深仇大恨。他在審訊過程中擺列了刀、錐等刑具,意圖將李秀成殘忍地處決。據記載,曾國荃不僅命令手下用錐子刺傷李秀成的手臂和大腿,甚至親自上陣施以酷刑,導致後者血流如注。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表現得異常堅強,他對曾國荃痛斥道:“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麽氣?且興滅無常,今天偶然得逞,就發瘋了嗎?”這種堅毅的態度贏得了旁觀者的敬佩。


    在獄中,李秀成以驚人的毅力每天寫下7000多字的自述,詳細記錄了自己的一生經曆以及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看法。這份《李秀成自述》長達數萬字,但由於種種原因,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分被撕去,未能完整保存下來。據說,李鴻章在讀完這部自述後也為之動容,稱讚李秀成是“英雄人物”。然而,根據曆史學家羅爾綱的研究,曾國藩可能出於邀功的目的而誇大或扭曲了一些史實,並擔心清廷會對李秀成進行審訊,從而揭露不利於己方的信息,因此未經請示便擅自決定將其殺害。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秀成曾經試圖效仿三國時期的薑維詐降,並勸說曾國藩稱帝反清,但這隻是後來流傳的一種猜測,並沒有確鑿證據支持。


    1864年8月7日,也就是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曾國藩派候補知府李鴻裔告知仍在撰寫“天朝十誤”等內容的李秀成,當天他將被處決。麵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李秀成表現得非常從容,他對李鴻裔表示:“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願圖報。”傍晚時分,李秀成步赴刑場,談笑自若,並誦讀了十句絕命詞,以此表達自己對太平天國事業的忠誠。隨後,他英勇就義,享年四十二歲。


    李秀成死後,曾國藩下令將其屍體裝入棺木安葬,同時遵照清廷旨意,將他的頭顱裝在小木籠裏,派人沿途展示給江南地區的民眾觀看,以此作為警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