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陳景雲也不止一次見過耿市長現場辦公。記不太清那是15年還是16年的秋天,陳景雲還在廣告公司做公交汽車車載電視廣告。
陳景雲騎著電動車路過府西街法院對麵的區中心醫院,一堆人正圍在一起議論紛紛。
因為連日暴雨,中心醫院大門口有一大段路麵坍塌了,在露出來的兩米多深的下水道管道的大洞裏,耿市長正在發脾氣。
陳景雲聽不太清楚耿市長在說什麽?但從旁邊人群的議論中得知:耿市長在怒斥下屬。
幸虧沒有人員傷亡,幸虧沒有出現交通意外,幸虧發現坍塌的時間是淩晨,雨過天晴眼尖的人第一時間發現,並做出了示警行為。
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啊,現在都快早上八點了,主管的領導在哪裏?及時應對的方案在哪裏?
問題當然是解決了,耿市長不會把問題留到現在。天不亮耿市長就出來了,他那滿是灰塵的舊皮鞋,今天上麵全是泥。
耿彥波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從家裏出門了。他一個人來到工地,檢查工程質量。馬路上的清潔工和路邊的小攤主,往往是最早見到市長的人。
他總是一頭紮進工地中,腳上的皮鞋總是髒髒的。就算是節假日,他也從來沒有鬆懈過。他總會騎著自行車私自暗訪。他的皮鞋沾滿了灰塵,人們眾籌給他送皮鞋,表達對他的尊重和感激。
他的辦公地點通常在工地或者街道上,辦公室裏幾乎看不到他的身影。因為他知道,當場出現的問題需要當場解決。
他非常嚴厲,手下的幹部挨罵是常事,有時候看到工程不過關都會當場批評。
2017年,《人民的名義》大火,這時晉省人驚訝地感歎道:“這達康書記,不就是我們的耿彥波書記嗎?”
在紀錄片《中國市長》裏,不乏出現耿市長怒罵開發商和撤辦事不力官員的片段——這和《人民的名義》裏李達康要撤孫連城倒是如出一轍,隻是電視劇中的橋段比較客氣,現實裏的耿彥波可是絲毫不留情麵。
剛履職雲中,耿市長痛心疾首。他深知:想要救雲中,從資源型城市轉型,就必須發展旅遊業。旅遊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耿彥波腦中又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作為1600年前的北魏首都,雲中文化古建築多,修繕古建築才能讓雲中吸引外地遊客來遊玩。
耿彥波提出了一個“一軸雙城”的方案,以禦河為軸,軸左是雲中的古城,軸右是現代化建築,展示雲中的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魅力。
他一上任就實施曆史文化複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在大複建明代城牆,同時複建華嚴寺、關帝廟、代王府等建築。
可雲中古建築資源豐富,耿彥波想將這些資源連接在一起,就要大規模拆遷。
他說:“什麽重要都沒有人民的拆遷重要,必須要把雲中人民的拆遷安頓好”。
最終雲中古城連成了一個古建築群,成功申請了中國第九大古建築群,成為4a級景區。它的意義不亞於京城的恭王府,每年為雲中創收幾個億。
當然,他也收獲了市民給他的一個新名字“耿拆拆”。
五年下來,雲中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而原先黑煙滾滾的城市變得生態宜居,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雲中旅遊,感受代王府的雄偉和雲岡石窟的廣闊,雲中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城市。
而“耿拆拆”這個外號,也從最開始滿滿的惡意貶低,變成了深深的虔誠感激!
耿彥波待人嚴格,底下的人叫苦不迭,但這是最對得起百姓的方式。
耿彥波的妻子也看不下去耿彥波日夜操勞,常常打電話希望他好好休息,叫他回家吃飯。
但是耿彥波不是一個好丈夫,陪伴妻子的時間很少,對於妻子的電話也隻能口頭答應,實際上還是日夜操心城市的建設。
連耿彥波自己也感歎道:“當市長完全不需要操心這些事,市長上麵也沒有壓力,下屬也沒有壓力,我完全可以像其他市長一樣,無功無過地任職。
都是我自己在給自己壓力,做了這麽多年,我也知道哪些事少麻煩,可我不願意,我想為老百姓辦實事。”
可長此以往,耿彥波的身體漸漸消瘦了下來,他總穿的那雙皮鞋,也因為經常出入工地,所以沾滿了灰塵,也破爛不堪。
但是由於耿彥波醉心於建設事業,並沒有時間經常更換,所以那雙沾灰的爛皮鞋便成了他的標誌,人們親切地用灰皮鞋來代指他,其實其中滿含耿彥波的心酸與不易。
且行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在他卸任後,關於他的負麵報道卻鋪天蓋地地襲來,耿彥波五年時間內讓雲中改頭換麵,五年時間也花了別人五十年才會花的財政支出。
據數據顯示,雲中市就古城修複和交通建設就花費了超過1000億元,除此之外還有禦河以東的新城建設,修建平城博物館,平城藝術館等建築更是請了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師進行建設,耗資40億元。
耗資4000萬元引黃河水建設本就幹涸的文瀛湖,建設後麵積比西湖還要大,平攤下來,文瀛湖內的湖水每平方高達4元。
代王府被稱為“小故宮”,在明朝末年已被燒毀,隻剩下一截城牆,耿彥波修繕代王府耗資4.4億元,拆真建假,看似是保護古文物,其實是對古文物的極大破壞。
在耿彥波任職時期,每年有超過100億用於城市建設,但在此之前,雲中每年用於城市建設的資金還不到1億元。
2016年,雲中財政已欠款了287億元,遠超晉省其他城市,名列前茅。
唯一能確認的是,在耿彥波離開雲中後,他曾經經手的項目建設陷入了建設低穀,民間的輿論重新變得尖銳。
盡管雲中新市長作出了“五個凡是”的承諾,盡管新班子集體一再保證會盡快推動解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像耿彥波那樣喜歡現場辦公,喜歡在政府、開發商、群眾間做斡旋,他們的骨子裏大多還保留著“士大夫”的“管治精神”,“發號施令”才是他們最擅長做的事情。
一直到2014年的10月,當時的雲中市委書記落馬,壓抑了許久的雲中市民終於找到情緒釋放的窗口,他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聚集到和陽門外,對著天空呐喊:請耿市長回來當書記。
2016年11月18日,長達7.24公裏的雲中古城牆終於成功合攏;2017年,雲中全市接待國內旅遊者累計5383.7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累計483.13億元,同比增長33.02%。
是的,曆史總是會公正的評價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孰對孰錯,公道自在人心。
陳景雲騎著電動車路過府西街法院對麵的區中心醫院,一堆人正圍在一起議論紛紛。
因為連日暴雨,中心醫院大門口有一大段路麵坍塌了,在露出來的兩米多深的下水道管道的大洞裏,耿市長正在發脾氣。
陳景雲聽不太清楚耿市長在說什麽?但從旁邊人群的議論中得知:耿市長在怒斥下屬。
幸虧沒有人員傷亡,幸虧沒有出現交通意外,幸虧發現坍塌的時間是淩晨,雨過天晴眼尖的人第一時間發現,並做出了示警行為。
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啊,現在都快早上八點了,主管的領導在哪裏?及時應對的方案在哪裏?
問題當然是解決了,耿市長不會把問題留到現在。天不亮耿市長就出來了,他那滿是灰塵的舊皮鞋,今天上麵全是泥。
耿彥波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從家裏出門了。他一個人來到工地,檢查工程質量。馬路上的清潔工和路邊的小攤主,往往是最早見到市長的人。
他總是一頭紮進工地中,腳上的皮鞋總是髒髒的。就算是節假日,他也從來沒有鬆懈過。他總會騎著自行車私自暗訪。他的皮鞋沾滿了灰塵,人們眾籌給他送皮鞋,表達對他的尊重和感激。
他的辦公地點通常在工地或者街道上,辦公室裏幾乎看不到他的身影。因為他知道,當場出現的問題需要當場解決。
他非常嚴厲,手下的幹部挨罵是常事,有時候看到工程不過關都會當場批評。
2017年,《人民的名義》大火,這時晉省人驚訝地感歎道:“這達康書記,不就是我們的耿彥波書記嗎?”
在紀錄片《中國市長》裏,不乏出現耿市長怒罵開發商和撤辦事不力官員的片段——這和《人民的名義》裏李達康要撤孫連城倒是如出一轍,隻是電視劇中的橋段比較客氣,現實裏的耿彥波可是絲毫不留情麵。
剛履職雲中,耿市長痛心疾首。他深知:想要救雲中,從資源型城市轉型,就必須發展旅遊業。旅遊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耿彥波腦中又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作為1600年前的北魏首都,雲中文化古建築多,修繕古建築才能讓雲中吸引外地遊客來遊玩。
耿彥波提出了一個“一軸雙城”的方案,以禦河為軸,軸左是雲中的古城,軸右是現代化建築,展示雲中的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魅力。
他一上任就實施曆史文化複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在大複建明代城牆,同時複建華嚴寺、關帝廟、代王府等建築。
可雲中古建築資源豐富,耿彥波想將這些資源連接在一起,就要大規模拆遷。
他說:“什麽重要都沒有人民的拆遷重要,必須要把雲中人民的拆遷安頓好”。
最終雲中古城連成了一個古建築群,成功申請了中國第九大古建築群,成為4a級景區。它的意義不亞於京城的恭王府,每年為雲中創收幾個億。
當然,他也收獲了市民給他的一個新名字“耿拆拆”。
五年下來,雲中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而原先黑煙滾滾的城市變得生態宜居,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雲中旅遊,感受代王府的雄偉和雲岡石窟的廣闊,雲中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城市。
而“耿拆拆”這個外號,也從最開始滿滿的惡意貶低,變成了深深的虔誠感激!
耿彥波待人嚴格,底下的人叫苦不迭,但這是最對得起百姓的方式。
耿彥波的妻子也看不下去耿彥波日夜操勞,常常打電話希望他好好休息,叫他回家吃飯。
但是耿彥波不是一個好丈夫,陪伴妻子的時間很少,對於妻子的電話也隻能口頭答應,實際上還是日夜操心城市的建設。
連耿彥波自己也感歎道:“當市長完全不需要操心這些事,市長上麵也沒有壓力,下屬也沒有壓力,我完全可以像其他市長一樣,無功無過地任職。
都是我自己在給自己壓力,做了這麽多年,我也知道哪些事少麻煩,可我不願意,我想為老百姓辦實事。”
可長此以往,耿彥波的身體漸漸消瘦了下來,他總穿的那雙皮鞋,也因為經常出入工地,所以沾滿了灰塵,也破爛不堪。
但是由於耿彥波醉心於建設事業,並沒有時間經常更換,所以那雙沾灰的爛皮鞋便成了他的標誌,人們親切地用灰皮鞋來代指他,其實其中滿含耿彥波的心酸與不易。
且行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在他卸任後,關於他的負麵報道卻鋪天蓋地地襲來,耿彥波五年時間內讓雲中改頭換麵,五年時間也花了別人五十年才會花的財政支出。
據數據顯示,雲中市就古城修複和交通建設就花費了超過1000億元,除此之外還有禦河以東的新城建設,修建平城博物館,平城藝術館等建築更是請了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師進行建設,耗資40億元。
耗資4000萬元引黃河水建設本就幹涸的文瀛湖,建設後麵積比西湖還要大,平攤下來,文瀛湖內的湖水每平方高達4元。
代王府被稱為“小故宮”,在明朝末年已被燒毀,隻剩下一截城牆,耿彥波修繕代王府耗資4.4億元,拆真建假,看似是保護古文物,其實是對古文物的極大破壞。
在耿彥波任職時期,每年有超過100億用於城市建設,但在此之前,雲中每年用於城市建設的資金還不到1億元。
2016年,雲中財政已欠款了287億元,遠超晉省其他城市,名列前茅。
唯一能確認的是,在耿彥波離開雲中後,他曾經經手的項目建設陷入了建設低穀,民間的輿論重新變得尖銳。
盡管雲中新市長作出了“五個凡是”的承諾,盡管新班子集體一再保證會盡快推動解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像耿彥波那樣喜歡現場辦公,喜歡在政府、開發商、群眾間做斡旋,他們的骨子裏大多還保留著“士大夫”的“管治精神”,“發號施令”才是他們最擅長做的事情。
一直到2014年的10月,當時的雲中市委書記落馬,壓抑了許久的雲中市民終於找到情緒釋放的窗口,他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聚集到和陽門外,對著天空呐喊:請耿市長回來當書記。
2016年11月18日,長達7.24公裏的雲中古城牆終於成功合攏;2017年,雲中全市接待國內旅遊者累計5383.7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累計483.13億元,同比增長33.02%。
是的,曆史總是會公正的評價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孰對孰錯,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