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人,沒有友誼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正因為它重要而又普及,勢必出現不同的等級,不同的邏輯,不同的結果。其間,又隱伏著大量沼澤和陷阱。
數千年來,人們因友誼而快樂,因友誼而安適,又因友誼而痛苦,因友誼而悔恨。天下種種小人伎倆,幾乎都會利用友誼;世間大量犯罪記錄,都從錯交朋友開始。因此,友誼,實在是人生的一大難題。
我們不妨先從友誼的等級說起。 <h2>一、至誼</h2>
那年我十歲。
從家鄉小學畢業後到上海讀中學,最不開心的事情是,原來的小朋友找不到了,新的小朋友還玩不起來。人生第一次,產生了較長時間的憂鬱。
這一天,百無聊賴地到一個“小人書攤”看連環畫。
“小人書攤”是當時上海特有的文化景觀。在居民社區的街道邊,一個老大爺展開了一排書架,上麵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連環畫故事書。這些故事,包羅古今中外,有不少是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連環畫的作者,很多是知名畫家,畫得相當精美。“連環畫”三個字,用上海話一讀含糊不清,因此大家都叫“小人書”。租看這些小人書很便宜,一分錢一本,卻隻能現場看,不能帶走,因此書架前放了很多小凳子。
這是我到上海後去得最多的地方,許多影響畢生的中外故事,也最先從那裏得知大概。像我這樣的孩子實在不少,那些小凳子每天很少有空位。
這天,直到書攤老大爺用手指輕輕敲了敲我的肩,我才從一本小人書中醒過神來。時已黃昏,要收攤了。一看四周,除了我,已經沒有別的孩子。
我連忙把手上的那本小人書還給老大爺。這本書的題目是:俞伯牙和鍾子期。
這是一個曆代中國人都熟悉的故事,熟悉得我都不好意思再複述一遍。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對初讀時印象最深的碎片,勾勒幾筆。
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獨自在江邊彈琴,卻被一個打柴的樵夫完全聽懂,他們就成了朋友。一年後彈琴者再到那個地方尋樵夫,卻聽說樵夫已死。他悲痛地尋到山間墳墓,把那張琴摔碎在墓碑上。
我的童年,對江邊樵夫、山間墓碑之類很熟悉。但是這個故事,卻讓我一下子掙脫了童年。一連串疑問立即產生,而且從此揮之不去:
真正聽得懂自己的,隻有一個人嗎?那麽多朋友中,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以前一定並不認識,也不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旦遇見,確實能夠很快彼此相認嗎?
找到了這個人,卻又失去了這個人,真會墓碑摔琴,把自己的心聲一起埋葬嗎?
……
正是這些問題,陪著我一步步長大。
長大後,問題更深入了。
我終於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列子·湯問》。那一對朋友,不是靠別的一切,完全隻以琴曲結下生死之交。彈琴者俞伯牙心在高山,聽琴者鍾子期立即聽出來了;過一會兒俞伯牙轉向流水,鍾子期也聽出來了。因此,“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誼的代稱。
有了這個代稱,中國人心中的千古至誼,也就與山水呼應,由山水作證,如山水永恒了。
《列子》按理應產生在戰國時代,所寫的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應發生在春秋時代,那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也有學者認為《列子·湯問》出於魏晉人之手,那也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真實程度已經很難考證,但是,一兩千年間,無數中國人都以這個故事來建立友誼信仰。這種信仰,實實在在地發生在閱讀、談論、企盼中,因此已經變成了一種“過程真實”,比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更有意義了。因此我堅信,既然有過“高山流水”這種友誼信仰,那麽,中國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誼的族群。
當然,也恰恰因為是“高山流水”,中國人也是在友誼問題上最謹慎、最期待、最悲觀的族群。
每個人,也許都有可能遇到那個“鍾子期”,但機會太小了。那個地方,會在哪裏?
如果真是遇到了“鍾子期”,那麽,相交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可謂“極而不永”。很快,一方斷命,一方斷琴,兩相足矣。至情至誼的可貴和可哀,本為一體。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向外麵找,而是向自己找。自己心中,究竟有沒有“高山流水”?這是獲得至誼的基礎理由。沒有這個基礎理由,也就沒有“鍾子期”;有了這個基礎理由,也未必遇得到他。這是一種茫然的等待,淒惶的尋找,其實都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九七七年,人類向外太空發射了一個特殊的飛行物“旅行者一號”,向外星人送去了一係列自我介紹。介紹中國的,便是古琴曲《高山流水》。
我讀到這條新聞時心中一怔,半日無言。這就是說,我們把尚未謀麵的外星人,也當作了“可能的鍾子期”。隻是希望,在茫茫宇宙間,有人懂得我們。
不懂?不要緊,我們一直尋找著。邊飛行邊尋找,邊尋找邊飛行,直到沒有盡頭的盡頭,也就是永恒。
科學家霍金提醒大家:千萬別去惹外星人。因為,我們太不了解他們,他們有可能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我們。
太高、太大的友誼企盼,必然會帶來太高、太大的生存風險。人類的前景如何?實在不得而知。每當我們抬頭仰望蒼天的時候,隻須知道,在那裏,不可想象的遠處,有一支《高山流水》的琴曲,在找尋友誼。
估計是找不到,但是,總算在找。這其實也像地球上的我們:對於千古至誼,不抱奢望,卻總是在找。
數千年來,人們因友誼而快樂,因友誼而安適,又因友誼而痛苦,因友誼而悔恨。天下種種小人伎倆,幾乎都會利用友誼;世間大量犯罪記錄,都從錯交朋友開始。因此,友誼,實在是人生的一大難題。
我們不妨先從友誼的等級說起。 <h2>一、至誼</h2>
那年我十歲。
從家鄉小學畢業後到上海讀中學,最不開心的事情是,原來的小朋友找不到了,新的小朋友還玩不起來。人生第一次,產生了較長時間的憂鬱。
這一天,百無聊賴地到一個“小人書攤”看連環畫。
“小人書攤”是當時上海特有的文化景觀。在居民社區的街道邊,一個老大爺展開了一排書架,上麵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連環畫故事書。這些故事,包羅古今中外,有不少是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連環畫的作者,很多是知名畫家,畫得相當精美。“連環畫”三個字,用上海話一讀含糊不清,因此大家都叫“小人書”。租看這些小人書很便宜,一分錢一本,卻隻能現場看,不能帶走,因此書架前放了很多小凳子。
這是我到上海後去得最多的地方,許多影響畢生的中外故事,也最先從那裏得知大概。像我這樣的孩子實在不少,那些小凳子每天很少有空位。
這天,直到書攤老大爺用手指輕輕敲了敲我的肩,我才從一本小人書中醒過神來。時已黃昏,要收攤了。一看四周,除了我,已經沒有別的孩子。
我連忙把手上的那本小人書還給老大爺。這本書的題目是:俞伯牙和鍾子期。
這是一個曆代中國人都熟悉的故事,熟悉得我都不好意思再複述一遍。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對初讀時印象最深的碎片,勾勒幾筆。
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獨自在江邊彈琴,卻被一個打柴的樵夫完全聽懂,他們就成了朋友。一年後彈琴者再到那個地方尋樵夫,卻聽說樵夫已死。他悲痛地尋到山間墳墓,把那張琴摔碎在墓碑上。
我的童年,對江邊樵夫、山間墓碑之類很熟悉。但是這個故事,卻讓我一下子掙脫了童年。一連串疑問立即產生,而且從此揮之不去:
真正聽得懂自己的,隻有一個人嗎?那麽多朋友中,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以前一定並不認識,也不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旦遇見,確實能夠很快彼此相認嗎?
找到了這個人,卻又失去了這個人,真會墓碑摔琴,把自己的心聲一起埋葬嗎?
……
正是這些問題,陪著我一步步長大。
長大後,問題更深入了。
我終於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列子·湯問》。那一對朋友,不是靠別的一切,完全隻以琴曲結下生死之交。彈琴者俞伯牙心在高山,聽琴者鍾子期立即聽出來了;過一會兒俞伯牙轉向流水,鍾子期也聽出來了。因此,“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誼的代稱。
有了這個代稱,中國人心中的千古至誼,也就與山水呼應,由山水作證,如山水永恒了。
《列子》按理應產生在戰國時代,所寫的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應發生在春秋時代,那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也有學者認為《列子·湯問》出於魏晉人之手,那也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真實程度已經很難考證,但是,一兩千年間,無數中國人都以這個故事來建立友誼信仰。這種信仰,實實在在地發生在閱讀、談論、企盼中,因此已經變成了一種“過程真實”,比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更有意義了。因此我堅信,既然有過“高山流水”這種友誼信仰,那麽,中國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誼的族群。
當然,也恰恰因為是“高山流水”,中國人也是在友誼問題上最謹慎、最期待、最悲觀的族群。
每個人,也許都有可能遇到那個“鍾子期”,但機會太小了。那個地方,會在哪裏?
如果真是遇到了“鍾子期”,那麽,相交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可謂“極而不永”。很快,一方斷命,一方斷琴,兩相足矣。至情至誼的可貴和可哀,本為一體。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向外麵找,而是向自己找。自己心中,究竟有沒有“高山流水”?這是獲得至誼的基礎理由。沒有這個基礎理由,也就沒有“鍾子期”;有了這個基礎理由,也未必遇得到他。這是一種茫然的等待,淒惶的尋找,其實都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九七七年,人類向外太空發射了一個特殊的飛行物“旅行者一號”,向外星人送去了一係列自我介紹。介紹中國的,便是古琴曲《高山流水》。
我讀到這條新聞時心中一怔,半日無言。這就是說,我們把尚未謀麵的外星人,也當作了“可能的鍾子期”。隻是希望,在茫茫宇宙間,有人懂得我們。
不懂?不要緊,我們一直尋找著。邊飛行邊尋找,邊尋找邊飛行,直到沒有盡頭的盡頭,也就是永恒。
科學家霍金提醒大家:千萬別去惹外星人。因為,我們太不了解他們,他們有可能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我們。
太高、太大的友誼企盼,必然會帶來太高、太大的生存風險。人類的前景如何?實在不得而知。每當我們抬頭仰望蒼天的時候,隻須知道,在那裏,不可想象的遠處,有一支《高山流水》的琴曲,在找尋友誼。
估計是找不到,但是,總算在找。這其實也像地球上的我們:對於千古至誼,不抱奢望,卻總是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