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到韓非,先秦諸子的競相爭鳴,奏響了我們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華彩樂章,也留下了一大堆至今仍然讓人困惑不解和爭論不休的問題。


    但議題雖多,總的來說卻隻有兩個。


    哪兩個?


    一是如何治國,二是如何做人。


    做人的哲學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的爭論,源於兩個方麵的不同,一是人性論,二是方法論。道家是從來不談人性的,因為用不著。在他們看來,人性就是人的天性,否則怎麽能叫性(本質)?墨子、孟子和荀子則認為,人性就在人與動物的區別,否則怎麽能叫人性?


    那麽,人與動物的區別何在?


    墨子認為在勞動,孟子和荀子認為在倫理道德。墨子說,不勞動,人就不能生存;孟子和荀子則說,無禮義,人就禽獸不如。荀子甚至說,人之為人,難道僅僅就在“二足而無毛”?在父子之親和男女之別呀![29]


    所以墨子貴義,荀子尊禮。墨子主張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機會均等。[30]荀子主則張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輕重有別,貧富有稱(合理性)。[31]其價值觀,墨子的是公平與正義,荀子的是秩序與文明。


    至於孟子的主張,則是仁民愛物,向善疾惡,尊賢敬長,明辨是非。這些主張,分論則仁義禮智,合論則統稱為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孔孟的區別。他們共同的價值觀,則是仁愛與道義。


    隻有韓非,認為人性本惡。


    這就牽涉到方法論。


    韓非的方法論是“鬥爭哲學”。他的名言,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也就是說,矛盾對立的雙方勢不兩立,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因此,人性中既然有惡,那就不可能再有善。也因此,德治和禮治都不管用,隻能威脅利誘,嚴刑峻法,兩麵三刀。[32]


    孔子的方法論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不走極端,就既不能講人性惡,也不能講人性善,不提最好。不唱高調,則不能當真主張回到堯舜或商周。如有可能,吾其為東周乎![33]


    老子的方法論是“正言若反”。他也有句名言,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矛盾對立的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34]


    按照這個邏輯,則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善能變成惡,惡也能變成善。所以老子不談人性的善惡。


    但,老子不談人性,卻談治國。這也是諸家的共同話題,區別僅僅在於: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結果,韓非與老子惺惺相惜,因為都講無為;墨家與法家殊途同歸,因為都講君權。反倒是既沒講過自由又沒講過平等的孟子,主張民權。


    曆史要開玩笑,真是誰都擋不住。


    道路的選擇卻很清楚。大體上說,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講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講帝道,就是要回到堯舜;講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這些都是倒退。隻有講霸道,才能走向秦漢。


    於是法家勝出。


    然而法家的獨占鼇頭隻是曇花一現。漢初貴黃老,武帝尊儒學。此後曆朝曆代的治術,其實都是兼取儒法,雜用王霸。學界和士林,則儒道互補,三教合流。


    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領域,儒法兩家共同成為“執政黨”,隻不過一個台前一個幕後,一個紅臉一個白臉。道家成為“在野黨”,某些時候也參政議政,但多半與佛家思想輪流坐莊。隻有墨家成了“地下黨”,在社會底層暗地裏流行,由梁山好漢和江湖幫會部分地實現其主張。


    那麽,百家爭鳴就這樣畫上句號了嗎?


    沒有。


    的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樣,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比如治國的爭論,雖然由秦皇漢武用他們的刀劍和權杖斬斷,問題卻並未真正解決。否則,怎麽會有後來的辛亥革命?


    這樣看,三百年的爭鳴,又其實沒有結論。


    沒有結論也很正常。實際上,諸如人性是善是惡之類的問題,可能永遠都不會有結論;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需要全人類來共同思考。問題是,在諸子的時代,我們有深入思考的空間,實現價值的可能嗎?好像看不出。


    比如自由和平等。


    平等,是墨子和韓非都主張的。平等再加自由,則是莊子的價值觀。逍遙遊就是自由,齊物論就是平等。這當然非常了不起。可惜莊子的平等,是無法實現的;他對自由的理解,則有問題。事實上,自由從來就不是天賦,也從來就不屬於自然界。以天然為平等,以率性為自由,最後隻能是沒有自由,沒有平等。


    墨子和韓非更糟糕,從平等走向了專製。


    這就得問問為什麽了。


    其實回顧一下諸子的爭鳴,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質疑和爭辯,都沒有超出世俗生活的範圍,這就跟同為軸心時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頗為不同。麵對苦難,猶太先知和釋迦牟尼超越了塵世;麵對自然,古希臘哲學家走向了思辨。他們都在追問人的終極存在,追問世界的起源和本原。這是先秦諸子不關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臘的“物理學之後”,而是中國的“倫理學之後”。


    ◎百家大事略表              <th scope=\"row\">公元前551年</th>      孔子生於魯              <th scope=\"row\">約公元前518年</th>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th scope=\"row\">公元前497年</th>      孔子去魯適衛,開始周遊列國              <th scope=\"row\">公元前484年</th>      孔子返魯              <th scope=\"row\">公元前479年</th>      孔子卒              <th scope=\"row\">約公元前372年</th>      孟子生於鄒              <th scope=\"row\">約公元前369年</th>      莊子生於宋              <th scope=\"row\">約公元前320年</th>      孟子見梁惠王              <th scope=\"row\">約公元前313年</th>      荀子生於趙              <th scope=\"row\">約公元前289年</th>      孟子卒              <th scope=\"row\">約公元前280年</th>      韓非生於韓              <th scope=\"row\">約公元前238年</th>      荀子卒              <th scope=\"row\">公元前233年</th>      韓非因罪死於秦


    顯然,我們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躍的時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學這兩個向度。也許,這就是原因所在,或原因之一。如果是,更深層的原因又是什麽?


    這就關係到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隻能從長計議慢慢道來。此刻能做的,是先來看看秦皇漢武們如何締造出中華史上的“第一帝國”。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秦並天下》


    [29]見《荀子·非相》。


    [30]請參看本書第二章。


    [31]見《荀子·禮論》。


    [32]見《韓非子·顯學》。


    [33]見《論語·陽貨》。


    [34]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