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的基礎
接下去是《參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這裏是引用老子的話“上善若水”,這句話包含體、用兩方麵;包含做人的行為,也同時包含修道。所以說,經典的著作,一句簡單的話包含多方麵。現在他引用的是道家做工夫這一麵來說的,“上善若水”是絕點純清,沒一點瑕疵的。這就是道體的反映,不能說這就是道體,是我們後天生命中的這個道。原來的本體,談不到若水不若水,修道第一步工夫是做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的形象就是“真一難圖”,“難圖”是很難把這個表達清楚。我們引用禪宗的一句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道家不談“一歸何處”,而是說 “至真”,也就是至一。那麽這個道,所謂真一,就牽涉到天一生水,又有《易經》的數理在其中了。“變而分布”,一切都是由這個一變出來的。“各自獨居”,然後就分布開了。這個原文大致如此,不用我們的意見來解釋,還是采用朱雲陽祖師的意見。
“此節,言先天一炁,為大丹之基也。”我們一般人修道都想要修到有個東西來,可是道體本來沒有東西,佛家叫它空,道家叫它清虛,是指道之體,宇宙萬有都屬於這個體的變化。這個觀念同佛家一樣,在佛家說來,一個人成佛要證 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報身就是萬象,宇宙萬象各有一個報身,體是一個,變成了萬有以後各有一個報身,也就是色身;化身是法身變化出來的,有千百萬億化身的不同,成佛叫做應化身等等,很多的名稱,就是有一個實質的身體。道家改變了三身的名稱,成為“一炁化三清”,都是這個炁的作用,變化出來就化三清。三清就是太清、上清、玉清,這同法、報、化三身同一個道理。譬如說基督教,一切宗教,最後的哲學都有點相同,所謂上帝天父、自己、聖靈是三位一體,也是這個道理來的。
至於我們後天這個生命,來來往往的是報身,要如何修道呢?必須要得到“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由道體上來,沒有什麽辦法形容,所以叫它“一炁”。無火之謂炁,下麵四點是火;沒有“米”字這個“氣”,等於說虛空裏頭空氣,大氣層這個氣。“先天一炁”不是空氣的氣,不像風不像氣流,勉強來講,隻能說它是個能,生命的能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到了才能夠結丹,大丹。
虛無不是虛空
練氣功的人,把呼吸之氣在身中練來練去。還有些修道的人,把呼吸之氣配合上“意”,轉到身上有了感覺跳動,認為氣發動了,那個並不是氣發動了,同先天之炁差遠了。結丹成道不是這個東西,而是要先天一炁才行。別的道書上說得很明白,“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結果有人練氣功拚命對著太陽,把虛無解釋成虛空,從虛空觀想一個氣進來,一個光進來。密宗這類很多,道家也在搞這一套。那麽從虛空中觀想一個氣進來與身心合一,是不是“先天一炁”呢?雖然不是,但是比練身體上的感覺好一點點。
我們再清楚地講,不論佛家、道家乃至世界上各種修煉法門,都不出煉氣的範圍。譬如說密宗的人念咒子出聲念,或者念佛的人也出聲念,可以念到一心不亂,也成功。但是老實講,這些方法都是在煉氣,隻是比煉後天呼吸之氣好一點,是專一的氣,還沒有到“先天一炁”。譬如說有些人守竅觀想,這是煉神;譬如說修戒、定、慧,規規矩矩修止觀,乃至修白骨觀,修各種觀,各種道家的工夫都是煉精。這些方法對不對呢?都不對,但是也都對,鍛煉身體祛病延年是有些效果。其實連運動都有效果,打拳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在煉氣,這都是有形的。但是結丹不是這個,不過同這些煉精、煉氣、煉神的煉法,都有密切的關聯。偏向於任何一點都不對,能夠融會貫通起來都對。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並不是從虛空中來,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體的感覺、知覺越清淨越放得下,慢慢這個“先天一炁”自然發動。所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要修通氣脈,轉變色身,並不是做什麽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結丹了,這是了命的第一步。
來自虛無的先天一炁
“蓋道本虛無,始生一炁,隻此一炁,鴻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裏解釋修道這個道,道體本來是虛無,佛家講空,本來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來是寂然不動,就是《易經》上所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感就動,這個“先天一炁”動了“始生一炁”。這個一炁的境象來的時候,有個專門名稱叫“鴻濛”,天地 鴻濛。“鴻濛”兩個字很難解釋,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間那個細雨時候的境界。從前有人出個對聯“細雨濕衣看不見”,這個下聯很難對,結果有個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對起來了,“閑花落地聽無聲”,一朵花開久了掉下地來,聽不到聲音,把中國方塊字變成一個藝術的畫麵。現在講“鴻濛”,等於說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氣溫暖,人的身體都懶洋洋的,腦筋都不大動,隻想睡覺一春困。換句話說,濕度非常高,鴻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個“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現在年輕人不管這些了。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從哪裏來? 從虛無中來,越空越有。在佛學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先天”這兩個字要注意,什麽叫先天?孔子解釋《易經》乾卦,我們上一次提到過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個天地是沒有辦法違背的,那個本體的力量叫先天。我們現在的生命及一切的萬有,都算後天。先天沒有一切,本來無一物;後天呢?“奉天時”,要順應自然,本體功能的規範不能違背。太陽一定從東邊上西邊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覺越放得開,越接近於先天,這個時候就有真的“炁”來。這個不能叫它一“炁”,《老子》裏頭很少用這個字,而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東西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的東西,它有股力量,無形無相,在佛學叫做業力。業力不一定是壞的,成佛成仙是善業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眾生是因為惡業力量,所以在六道輪回受報應。學佛修道也在造業,造的是善業,絕對的善業才能成功。
當這股力量來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來了,一般人沒有佛家所謂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從昏沉中來,你睡夠了醒來的時候,將醒未醒之間,它來了,你不覺得。一來了以後,凡夫第一步欲念就來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將醒未醒之間,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時是“先天一炁”來,這個東西來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體會不出來,認識它很難,因此修道的人,萬修萬人都不成功。“先天一炁”隨時會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活子時,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東西,也可以叫陽生。現在進一步講,陽生有個現象,這個時候你自然有一種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麽叫春意? 就是春天萬物都在發生,有一種生發的力量。當這個“先天一炁”來了,學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這個境界。
混沌 昏沉 鴻濛
他說這個“先天一炁”是“鴻濛未分”,陰陽都沒有分開,而這個境界一定是有一點混沌的狀態。對了,趁這個時候答複本院一個出家同學,你在日記上提到,一個人得定,住在那個混沌的狀態,同昏沉的差別在哪裏?你問得好極了,一般人打坐,就是兩個境界,一個昏沉,一個散亂。昏沉分兩種,大昏沉像睡眠一樣,有些人打坐沒有坐好,身體彎起來,肚子大大的,好像一隻龍蝦裏頭裝了一個西瓜一樣,身體變成這樣就不對了。真坐得好,身體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個菩薩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這個身體,這個氣——不論“先天一炁”也好,“後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彎起來,這樣就會睡覺了。
有些人坐著好像沒有念頭一樣,實際上是在昏沉,那很嚴重。譬如我們念佛的時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號也念不起來了,就沒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為是入定,以為自己在修道,以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報是走入畜生道的。這樣越修腦子越遲鈍,越無智,而且越懶,懶得動腦筋了;慢慢也不想記事了,以為自己這個是空,其實是大昏沉。細昏沉就是打起坐來,好像自己也知道,實際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這箅不算睡著了?沒有,別人講話自己還聽見,這是細昏沉。細昏沉搞久了以為是入定,那個果報也是同樣,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舉”,大的“掉舉”就是散亂。我們普通人就在兩個境界裏過一輩子,千生萬劫都在這裏頭轉,不昏沉就散亂。人疲勞了就睡覺,睡醒了眼睛還沒有張開,思想就來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亂,永遠不會平衡,因此永遠在生死輪回中轉動。不管你佛學講得多麽高明,戒、定、慧怎麽樣的好,理論再怎麽好,第一你沒有真正得定,縱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縱然智慧好,不是真的智慧,那是世智辨聰,是從世間的知識、頭腦的分辨來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用頭腦思想就來。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身上都是病痛,那修個什麽道?佛說學佛可以了生老病死,你既然是學佛的人,身心都不能健康,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麽呢?對不對?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重點是你定力不夠,要想戒學得好,必須要定。一定了以後,就不需要談戒了,他雜念妄想都不亂起,那就是戒了。你定了以後也不要談慧了,定中自有智慧來了。
道家所講“鴻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來講,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頂、忍、世第一法,這是佛法裏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離不了四加行。鴻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所以這位同學問的問題,現在答複了,也解釋了這個鴻濛混沌。它與昏沉差別在哪裏呢?昏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鴻濛混沌境界是自己證入這個境界,做得了主。拿唯識的道理來說,鴻濛混沌的境界就是五遍行的作意而成,但是昏沉不是作意來的,而是由習氣來,兩個詳細的差別在這裏。不過不能隨便去講理論,要好好用功體會才能清楚。
先天真一之水來了該如何
當你空到極點,什麽都沒有,到了一切“鴻濛未分”這個境界,“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個現象並不是身上有個水來了,“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來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體來講,是下麵。天一生水,等於說我們生命上的春意發動,並沒有加任何的妄想,並沒有加任何的欲念,就是所謂“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鴻濛的境界。這個有水的現象,由下而上升,等於我們物理上的水蒸氣由下麵上來。
“學道之士,若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才複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潔”,“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時,這是金丹一點的根基,所以學道的人,這個一發動,精神好了就來真水,衰敗了就沒有。要“攝情歸性”,後天的妄想、欲念都屬情,學道的人要能夠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歸到清淨無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這裏,本來昏昏迷迷,忽然精神來了。一般人都在疲勞時去打坐,覺得蠻好蠻清淨,實際上並沒有修行,因為這是休息。疲勞了當然清淨,雜念也沒有了,沒有力氣妄想了,並不是工夫到了。那麽一般人何時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來了,精神也來了,覺得我差不多了,下來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遠不會成道,永遠不會得定。因為在先天真一之水來時,你穩不住,就不能“攝情歸性”,當然也空不掉。這個時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這叫做返本還原。
性與情合 身心一片
他這裏把做工夫的辦法告訴你,修道之士到這個境界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把兩種歸並成一個。兩種什麽呢?性跟情。理論上就是妄想空了,歸到本性上。這兩種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氣,神不動,神與氣兩樣凝結攏來,才能夠得 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這個時候“水源至清至潔”,妄念一動,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欲念一動,這個水已經不清了,先天一炁變成後天混濁之水,沒有用了。
“此時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自然表裏洞澈,有如萬頃水壺”,到這個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學顯教、密宗,修止觀,修淨土,不管你修什麽法門,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呆定的法則。到了這個境界,先天真一之水來了,這個時候身心打成一片,怎麽打成一片?雜念妄想沒有了,身體感受也沒有。感受沒有不是勉強做的,如果一個念頭都不想動,甚至什麽都沒有興趣,什麽都沒有意思,那變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個學佛叫做枯木禪,是邪禪。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為一體,春意盎然,這個春意沒有什麽色情的作用,隻代表生機充滿。“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所以心如明鏡台,那就一塵不染。那個時候,告訴諸位,你想動煩惱動妄想都動不起來了!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並沒有到家,這是第一步。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上告訴我們,到了這個境界,“煩惱無由更上心”,一個煩惱妄念都動不起來,沒有了!這個時候“自然表裏洞澈”,拿身體來講,一片空靈,身體好像空了沒有了,變成一個玻璃瓶子一樣——玻璃瓶子還有個玻璃,這個時候連玻璃都沒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長春真人,形容這個境界叫水晶塔,身心變成水晶的塔,內外透明。
如果我們再嚴重地做個比喻,佛家的《法華經》,沒有什麽佛學的理論,隻莫名其妙地講了許多的故事。所以有些知識分子不喜歡看《法華經》,因為就像是神話故事一樣,可是他故事裏頭有東西。有一個故事,說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地下湧出來一個多寶如來的寶塔。多寶如來,你們做生意的碰到他可高興了,那一定發財。他從地心湧出來,這個塔是無縫塔,沒有門,進不去,打不開,多寶如來坐在裏頭。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得好,他就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坐在旁邊,這就是分釋迦半座的故事。這個時候,所謂“先天一炁”從地湧出,“表裏洞澈”,還沒有到達多寶如來那個境界,可是有消息了。
還有一個禪宗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有一個女的入定,佛就問小乘及大乘的弟子,誰能夠使她出定。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能力很強的,想盡辦法,無人能夠使這個女的出定。諸大菩薩們束手無策,可見她的定力有多高。後來一位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在這個女的耳朵邊彈指一聲,她就出定了!禪宗有這麽一個公案,等一下你們參參看。
<hr>
接下去是《參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這裏是引用老子的話“上善若水”,這句話包含體、用兩方麵;包含做人的行為,也同時包含修道。所以說,經典的著作,一句簡單的話包含多方麵。現在他引用的是道家做工夫這一麵來說的,“上善若水”是絕點純清,沒一點瑕疵的。這就是道體的反映,不能說這就是道體,是我們後天生命中的這個道。原來的本體,談不到若水不若水,修道第一步工夫是做到“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的形象就是“真一難圖”,“難圖”是很難把這個表達清楚。我們引用禪宗的一句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道家不談“一歸何處”,而是說 “至真”,也就是至一。那麽這個道,所謂真一,就牽涉到天一生水,又有《易經》的數理在其中了。“變而分布”,一切都是由這個一變出來的。“各自獨居”,然後就分布開了。這個原文大致如此,不用我們的意見來解釋,還是采用朱雲陽祖師的意見。
“此節,言先天一炁,為大丹之基也。”我們一般人修道都想要修到有個東西來,可是道體本來沒有東西,佛家叫它空,道家叫它清虛,是指道之體,宇宙萬有都屬於這個體的變化。這個觀念同佛家一樣,在佛家說來,一個人成佛要證 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報身就是萬象,宇宙萬象各有一個報身,體是一個,變成了萬有以後各有一個報身,也就是色身;化身是法身變化出來的,有千百萬億化身的不同,成佛叫做應化身等等,很多的名稱,就是有一個實質的身體。道家改變了三身的名稱,成為“一炁化三清”,都是這個炁的作用,變化出來就化三清。三清就是太清、上清、玉清,這同法、報、化三身同一個道理。譬如說基督教,一切宗教,最後的哲學都有點相同,所謂上帝天父、自己、聖靈是三位一體,也是這個道理來的。
至於我們後天這個生命,來來往往的是報身,要如何修道呢?必須要得到“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由道體上來,沒有什麽辦法形容,所以叫它“一炁”。無火之謂炁,下麵四點是火;沒有“米”字這個“氣”,等於說虛空裏頭空氣,大氣層這個氣。“先天一炁”不是空氣的氣,不像風不像氣流,勉強來講,隻能說它是個能,生命的能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到了才能夠結丹,大丹。
虛無不是虛空
練氣功的人,把呼吸之氣在身中練來練去。還有些修道的人,把呼吸之氣配合上“意”,轉到身上有了感覺跳動,認為氣發動了,那個並不是氣發動了,同先天之炁差遠了。結丹成道不是這個東西,而是要先天一炁才行。別的道書上說得很明白,“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結果有人練氣功拚命對著太陽,把虛無解釋成虛空,從虛空觀想一個氣進來,一個光進來。密宗這類很多,道家也在搞這一套。那麽從虛空中觀想一個氣進來與身心合一,是不是“先天一炁”呢?雖然不是,但是比練身體上的感覺好一點點。
我們再清楚地講,不論佛家、道家乃至世界上各種修煉法門,都不出煉氣的範圍。譬如說密宗的人念咒子出聲念,或者念佛的人也出聲念,可以念到一心不亂,也成功。但是老實講,這些方法都是在煉氣,隻是比煉後天呼吸之氣好一點,是專一的氣,還沒有到“先天一炁”。譬如說有些人守竅觀想,這是煉神;譬如說修戒、定、慧,規規矩矩修止觀,乃至修白骨觀,修各種觀,各種道家的工夫都是煉精。這些方法對不對呢?都不對,但是也都對,鍛煉身體祛病延年是有些效果。其實連運動都有效果,打拳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在煉氣,這都是有形的。但是結丹不是這個,不過同這些煉精、煉氣、煉神的煉法,都有密切的關聯。偏向於任何一點都不對,能夠融會貫通起來都對。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並不是從虛空中來,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體的感覺、知覺越清淨越放得下,慢慢這個“先天一炁”自然發動。所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要修通氣脈,轉變色身,並不是做什麽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結丹了,這是了命的第一步。
來自虛無的先天一炁
“蓋道本虛無,始生一炁,隻此一炁,鴻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裏解釋修道這個道,道體本來是虛無,佛家講空,本來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來是寂然不動,就是《易經》上所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感就動,這個“先天一炁”動了“始生一炁”。這個一炁的境象來的時候,有個專門名稱叫“鴻濛”,天地 鴻濛。“鴻濛”兩個字很難解釋,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間那個細雨時候的境界。從前有人出個對聯“細雨濕衣看不見”,這個下聯很難對,結果有個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對起來了,“閑花落地聽無聲”,一朵花開久了掉下地來,聽不到聲音,把中國方塊字變成一個藝術的畫麵。現在講“鴻濛”,等於說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氣溫暖,人的身體都懶洋洋的,腦筋都不大動,隻想睡覺一春困。換句話說,濕度非常高,鴻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個“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現在年輕人不管這些了。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從哪裏來? 從虛無中來,越空越有。在佛學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先天”這兩個字要注意,什麽叫先天?孔子解釋《易經》乾卦,我們上一次提到過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個天地是沒有辦法違背的,那個本體的力量叫先天。我們現在的生命及一切的萬有,都算後天。先天沒有一切,本來無一物;後天呢?“奉天時”,要順應自然,本體功能的規範不能違背。太陽一定從東邊上西邊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覺越放得開,越接近於先天,這個時候就有真的“炁”來。這個不能叫它一“炁”,《老子》裏頭很少用這個字,而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東西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的東西,它有股力量,無形無相,在佛學叫做業力。業力不一定是壞的,成佛成仙是善業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眾生是因為惡業力量,所以在六道輪回受報應。學佛修道也在造業,造的是善業,絕對的善業才能成功。
當這股力量來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來了,一般人沒有佛家所謂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從昏沉中來,你睡夠了醒來的時候,將醒未醒之間,它來了,你不覺得。一來了以後,凡夫第一步欲念就來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將醒未醒之間,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時是“先天一炁”來,這個東西來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體會不出來,認識它很難,因此修道的人,萬修萬人都不成功。“先天一炁”隨時會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活子時,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東西,也可以叫陽生。現在進一步講,陽生有個現象,這個時候你自然有一種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麽叫春意? 就是春天萬物都在發生,有一種生發的力量。當這個“先天一炁”來了,學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這個境界。
混沌 昏沉 鴻濛
他說這個“先天一炁”是“鴻濛未分”,陰陽都沒有分開,而這個境界一定是有一點混沌的狀態。對了,趁這個時候答複本院一個出家同學,你在日記上提到,一個人得定,住在那個混沌的狀態,同昏沉的差別在哪裏?你問得好極了,一般人打坐,就是兩個境界,一個昏沉,一個散亂。昏沉分兩種,大昏沉像睡眠一樣,有些人打坐沒有坐好,身體彎起來,肚子大大的,好像一隻龍蝦裏頭裝了一個西瓜一樣,身體變成這樣就不對了。真坐得好,身體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個菩薩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這個身體,這個氣——不論“先天一炁”也好,“後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彎起來,這樣就會睡覺了。
有些人坐著好像沒有念頭一樣,實際上是在昏沉,那很嚴重。譬如我們念佛的時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號也念不起來了,就沒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為是入定,以為自己在修道,以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報是走入畜生道的。這樣越修腦子越遲鈍,越無智,而且越懶,懶得動腦筋了;慢慢也不想記事了,以為自己這個是空,其實是大昏沉。細昏沉就是打起坐來,好像自己也知道,實際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這箅不算睡著了?沒有,別人講話自己還聽見,這是細昏沉。細昏沉搞久了以為是入定,那個果報也是同樣,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舉”,大的“掉舉”就是散亂。我們普通人就在兩個境界裏過一輩子,千生萬劫都在這裏頭轉,不昏沉就散亂。人疲勞了就睡覺,睡醒了眼睛還沒有張開,思想就來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亂,永遠不會平衡,因此永遠在生死輪回中轉動。不管你佛學講得多麽高明,戒、定、慧怎麽樣的好,理論再怎麽好,第一你沒有真正得定,縱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縱然智慧好,不是真的智慧,那是世智辨聰,是從世間的知識、頭腦的分辨來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用頭腦思想就來。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身上都是病痛,那修個什麽道?佛說學佛可以了生老病死,你既然是學佛的人,身心都不能健康,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麽呢?對不對?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重點是你定力不夠,要想戒學得好,必須要定。一定了以後,就不需要談戒了,他雜念妄想都不亂起,那就是戒了。你定了以後也不要談慧了,定中自有智慧來了。
道家所講“鴻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來講,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頂、忍、世第一法,這是佛法裏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離不了四加行。鴻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所以這位同學問的問題,現在答複了,也解釋了這個鴻濛混沌。它與昏沉差別在哪裏呢?昏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鴻濛混沌境界是自己證入這個境界,做得了主。拿唯識的道理來說,鴻濛混沌的境界就是五遍行的作意而成,但是昏沉不是作意來的,而是由習氣來,兩個詳細的差別在這裏。不過不能隨便去講理論,要好好用功體會才能清楚。
先天真一之水來了該如何
當你空到極點,什麽都沒有,到了一切“鴻濛未分”這個境界,“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個現象並不是身上有個水來了,“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來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體來講,是下麵。天一生水,等於說我們生命上的春意發動,並沒有加任何的妄想,並沒有加任何的欲念,就是所謂“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鴻濛的境界。這個有水的現象,由下而上升,等於我們物理上的水蒸氣由下麵上來。
“學道之士,若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才複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潔”,“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時,這是金丹一點的根基,所以學道的人,這個一發動,精神好了就來真水,衰敗了就沒有。要“攝情歸性”,後天的妄想、欲念都屬情,學道的人要能夠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歸到清淨無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這裏,本來昏昏迷迷,忽然精神來了。一般人都在疲勞時去打坐,覺得蠻好蠻清淨,實際上並沒有修行,因為這是休息。疲勞了當然清淨,雜念也沒有了,沒有力氣妄想了,並不是工夫到了。那麽一般人何時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來了,精神也來了,覺得我差不多了,下來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遠不會成道,永遠不會得定。因為在先天真一之水來時,你穩不住,就不能“攝情歸性”,當然也空不掉。這個時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這叫做返本還原。
性與情合 身心一片
他這裏把做工夫的辦法告訴你,修道之士到這個境界能“攝情歸性,並兩歸一”,把兩種歸並成一個。兩種什麽呢?性跟情。理論上就是妄想空了,歸到本性上。這兩種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氣,神不動,神與氣兩樣凝結攏來,才能夠得 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這個時候“水源至清至潔”,妄念一動,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欲念一動,這個水已經不清了,先天一炁變成後天混濁之水,沒有用了。
“此時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自然表裏洞澈,有如萬頃水壺”,到這個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學顯教、密宗,修止觀,修淨土,不管你修什麽法門,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呆定的法則。到了這個境界,先天真一之水來了,這個時候身心打成一片,怎麽打成一片?雜念妄想沒有了,身體感受也沒有。感受沒有不是勉強做的,如果一個念頭都不想動,甚至什麽都沒有興趣,什麽都沒有意思,那變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個學佛叫做枯木禪,是邪禪。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為一體,春意盎然,這個春意沒有什麽色情的作用,隻代表生機充滿。“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雜”,所以心如明鏡台,那就一塵不染。那個時候,告訴諸位,你想動煩惱動妄想都動不起來了!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並沒有到家,這是第一步。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上告訴我們,到了這個境界,“煩惱無由更上心”,一個煩惱妄念都動不起來,沒有了!這個時候“自然表裏洞澈”,拿身體來講,一片空靈,身體好像空了沒有了,變成一個玻璃瓶子一樣——玻璃瓶子還有個玻璃,這個時候連玻璃都沒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長春真人,形容這個境界叫水晶塔,身心變成水晶的塔,內外透明。
如果我們再嚴重地做個比喻,佛家的《法華經》,沒有什麽佛學的理論,隻莫名其妙地講了許多的故事。所以有些知識分子不喜歡看《法華經》,因為就像是神話故事一樣,可是他故事裏頭有東西。有一個故事,說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地下湧出來一個多寶如來的寶塔。多寶如來,你們做生意的碰到他可高興了,那一定發財。他從地心湧出來,這個塔是無縫塔,沒有門,進不去,打不開,多寶如來坐在裏頭。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得好,他就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坐在旁邊,這就是分釋迦半座的故事。這個時候,所謂“先天一炁”從地湧出,“表裏洞澈”,還沒有到達多寶如來那個境界,可是有消息了。
還有一個禪宗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有一個女的入定,佛就問小乘及大乘的弟子,誰能夠使她出定。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能力很強的,想盡辦法,無人能夠使這個女的出定。諸大菩薩們束手無策,可見她的定力有多高。後來一位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在這個女的耳朵邊彈指一聲,她就出定了!禪宗有這麽一個公案,等一下你們參參看。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