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老唐不樂意了,這是幹嘛,嘲諷他們馬後炮嗎?


    而孟超凡則是反言說道:“曆史不是這樣講的,嶽飛嶽武穆想迎徽、欽二帝,最後沒成功,都說趙構想多了。


    而於謙於少保真的迎回了大明戰神朱祁鎮,結果呢?”


    所以說嘛,學術討論這個東西,不能隨便討論,討論到最後,容易變成打嘴炮。


    三家論戰,最後李介賓看他們疲憊了,然後開始下場做總結。


    曆代注家對大柴胡湯有無大黃的見解可分以下四種:


    1、認為大柴胡湯必須有大黃的:


    如許叔微說;“大柴胡湯一方有大黃,一方無大黃;此方用大黃者,以大黃有滌蕩蘊熱之功,為傷寒中要藥”。


    2、認為大柴胡湯無大黃的:


    如柯琴說:“大柴胡湯是半表半裏氣分之下藥,並不言大便。其心下急與心下痞硬是胃病,而不在胃中。熱結在裏非結實在胃。且下利則地道已通.................不可以‘下之’二字妄加大黃。”(說到此處,老劉老臉一紅,無地自容,柯伯韻之語,在傷寒界是很有分量的。)


    再如徐靈胎說:“要知條文中並無大便硬,更有下利證,則不得妄用大黃以傷胃氣也。”


    3、認為大柴胡湯有大黃、無枳實的:


    如張錫純說:“此方無大黃者非原方,即加大黃亦疑非原方。為其病屢下之餘,雖柴胡證仍在,氣分必有損傷。況又減人參,複大黃枳實並用,既破其血又破其氣……至枳實能損人胸中至高之氣,其不宜與柴胡並用明矣。愚想當日原但加大黃,後世畏大黃之猛,遂易以枳實。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黃,而竟忘去枳實。以後凡我同仁有用此方者,當加大黃去枳實為定方矣。”


    李介賓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他對於枳實的運用其實更加慎重,尤在大黃之上,清代醫家對張子和破氣之弊深惡痛絕,他家傳所學沿襲這種觀點,即使李介賓後來明白不可偏頗,但是這個印象還是挺深的,所以這次用枳殼換枳實,正是為防止枳實破氣傷正。


    眼看著三位大教授都在認真聽,他繼續解釋。


    4、認為大柴胡湯中大黃為可有可無的化裁活用法。


    持這一見解的是林柏良先生。林氏在“小柴胡湯證的研究”一書中說:“‘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的注語,前七字‘一方加大黃二兩,是仲景原方。‘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十字是後人對前七字的注語。前七字是仲景很重要的指示。”


    林氏又說:“大柴胡證原是小柴胡證的本態向內實發展。隨著內實的輕重,自應有可用或不用大黃的分別。仲景用藥不苟,所以就作出那樣的指示。再看傷寒論本方煎法中隻寫‘右七味’並注明‘一方加大黃二兩’。再查對金匱原方,果然加入大黃二兩,並在煎法中寫明‘右八味’。可見大黃的或有或無,正是仲景指示讀者化裁活用的意思。”


    林氏又舉例說:“柴胡證,兼有心下急,鬱鬱微煩等,這種證為內實不很甚,加用枳實芍藥以舒急,大致也亦足夠了。


    等會兒,孟大教授震驚了!


    什麽?傷寒跟金匱裏麵大柴胡湯的藥味居然不一樣!


    我怎麽沒發現!


    老劉則是一點不奇怪,浸淫傷寒幾十年,傷寒雜病論裏麵有幾個標點符號都能摸得出來。


    這就是主場優勢了。


    隻見老劉眼神睥睨,當即從兜裏甩出一本翻的稀爛的傷寒雜病論手冊,孟超凡跟老唐湊在一起翻找著,看到原文也傻眼了。


    傷寒論方: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金匱要略方: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


    孟超凡跟老唐良久無語。


    王天賜更是瞠目結舌,學方劑學幾年了,他都不知道大柴胡湯居然沒大黃?


    話說,有幾個中醫用大柴胡湯還去研究原文的?


    上述四種說法各自言之成理,誰是誰非姑且不論,大柴胡湯方有無大黃,必須根據條文中實在的證狀與病理而論。


    並且以仲景本人的文字依據來證實其有無,不可以個人的想象為依據。


    那麽,大柴胡湯中有沒有大黃呢?


    這要先看大柴胡湯證應不應有大黃,再說大柴胡湯有沒有大黃。


    按大柴胡湯證三條:


    一“熱結在裏複往來寒熱”;


    一條“……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當然這是須要大黃的證候,醫家都無異辭。


    可見仲景說“下之則愈”是真切的。


    當然,這下之則愈四字,包含證候為可下的病機,方劑有下的作用。


    然而大柴胡湯中若無大黃,如何能有下的作用呢?證候的熱結在裏又如何能在“下之”之中得愈呢?


    看來這兩條,證狀表現雖不同,但有取熱結實的同一病機。大柴胡湯中必須有大黃二兩的。


    另一條:“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要不要大黃呢?


    此條中嘔而發熱為少陽證不必說。


    但發熱汗出心下痞硬而下利,顯然是胃腸的陽性病理過程。


    發熱汗出不解是為裏熱,痞為熱痞,硬為熱深病甚而致硬,利為熱利,亦是腸對病理物的抗禦反應,雖下利亦不能排除其熱結。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宜大承氣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這兩條說明了,發熱汗多的熱結在裏與發熱心下痞結,是需用大黃清熱破結的。


    而大柴胡證的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當然也是非用大黃不可的,裏熱不因下利而除,痞結不因下利而消,所以大黃必不能因下利而不用。


    仲景用大黃,不據大便之利否,而在熱結的可下之病理趨勢。


    這一點,現代人很難把握,如同孟超凡這種善用經方者,很多時候都是見柴胡證,再見大便幹結,便用大柴胡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