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第一章 傷寒課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用統計學,李東垣用方頻次最多的8味藥,剛好就是一張補中益氣湯的方子!
我以前怎麽沒有發現!
“?”大樹眨巴著眼睛,那又怎麽了,有什麽特別之處嗎?
李介賓沒回應他。
當然特別了!這是巧合嗎?還是說當年的李東垣的一個伏筆?
自古以來,有從各個方麵解讀李東垣的這張方子的,但是這種說法,還是第一次見,而且還居然很有趣味。
李介賓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意思,真的太有意思了。
天下之大,何處高峰不入雲。
李介賓和大樹走出教室,心中充滿了收獲的喜悅。
沒想到,普普通通一節方劑課,居然遇到了驚喜。
什麽叫驚喜?能發現之前沒有發現的盲點,這還不叫驚喜嗎。
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方劑學的世界廣闊而深邃,等待著他去探索和發現。
“阿賓,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麽學習方劑學?”大樹又問了一遍,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隻是這次,李介賓沒有像之前那樣隨意回答了。
他沉思了片刻,然後回答:“從經典入手,深入理解每一個方劑的精髓,然後再嚐試將它們應用到實踐中去。”
大樹點了點頭:“對,我們還要多做筆記,多討論,多實踐。”
兩人一邊討論,一邊走向圖書館,他們的身影在春日的陽光下拉得很長。
......
“都說理、法、方、藥。怎麽解釋?”
“治法是在審明病因、辨清證候的基礎上所製定的治療方法。
方劑則是在治法的指導下,按照組方原則配伍而成的藥物有序組合。
隻有治法與病證相符,方劑的功用與治法相同,才能邪去正複。
如患者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而緊;
辨證屬風寒表證;
根據‘治寒以熱’的治療原則;
確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辛溫發汗解表法;
選擇相應的藥物,組成辛溫解表之方(麻黃湯等);
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概而言之,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方劑是體現治法的主要手段。方與法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叫林動的小夥子回答道。
而李介賓則是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方劑分兩類。”
“那兩類?”
“經方,跟非經方。”
“這算是廢話嗎?”
“別的地方是的,但是在方劑學,還真不是。”
春日的陽光透過圖書館的窗戶,灑在了李介賓和大樹的身上,他們正坐在一張長桌旁,麵前攤開著一本本方劑學書籍。
新學期的方劑學課程讓他們充滿了探索的熱情,而他們決定成立的學習小組,正是他們深入研究的第一步。
而他們的小組不僅有本班的同學,也有其他同學加入,剛剛回答問題的林動就是其他班級的同學。
這人明顯不知道李介賓的分量,什麽不上稱幾兩重,上稱了千斤壓不住。
“以新世紀《方劑學》為例,共選正方182首,張仲景的經方48首,占26.37%,金元四大家及張元素方25首,占13.7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首,占10.44%,溫病學派12首,占6.59%.......”
如果按照各家學派的角度統計,則可以分的更多更細,但是不管怎麽分,張仲景的經方都牢牢占據第一位的次序。
“難道僅僅隻是因為這是出自張仲景之手的藥方子,就要如此大量地收錄進來嗎?”盡管眼前的數據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裏,但林動心中依舊充滿了疑惑和不解,忍不住開口質問道。
他實在無法服氣,心想:“不過就是一個已經過時的老頭兒罷了,能比得過那赫赫有名的《黃帝內經》嗎?又怎能與華佗相提並論呢?”
麵對林動的質問,李介賓無奈地聳了聳肩,表示如果不能保持冷靜客觀、不帶入個人情緒來探討這個問題,那麽繼續爭論下去也毫無意義可言。畢竟,這樣隻會讓雙方陷入無休止的爭執之中,而無法真正深入地去研究和理解這些藥方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中醫院校的教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為了增強普適性,過多的抹掉了中醫各家流派的學術思想,並且試圖統一標準。
但是很可惜,隻能做成個半成品,而且難說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而在中醫診斷學裏,又把具有臨床意義的六經辨證給丟到了後麵,重點去學習了髒腑辨證。
所以很多學生在對張仲景這位醫聖的含金量上,有億點點偏差。
拿這個《方劑學》來說,裏麵收錄的都是千古名方,不要覺得張仲景收錄了那麽多方子,就覺得好像很容易。
千年來名醫何其多,有效的方子一定也不少,但是能經曆過時間的考驗打磨,最後收錄在這本《方劑學》裏麵的,那是精中選精。
不要說什麽祖傳秘方了,這本《方劑學》裏的方子,任意挑一個穿回古代,那都是祖傳秘方級別的!夠一個普通大夫吃一輩子,然後傳下去繼續吃飯的。
可惜,現代的學生,是空守寶山而不入,堪稱金碗討飯。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置方劑原創者的學術思想和觀點於不顧,過多采取編者自己的理解,扁平化的處理教材。
但是也沒辦法,教材也不是不能像李介賓那樣想的那樣編,那要這樣的話,手裏這本方劑學書就隻能當一本目錄了。
學生們:什麽?學一個方子,你還要我學這個醫家的學術思想跟用藥風格?你還沒s呢,就不想我們好好活了嗎?!
“沒事兒,反正這學期還有《傷寒論選讀》課,到時候你們就能體驗一把什麽叫冰火兩重天了。”李介賓看飯點已經到了,就帶著大樹去餐廳覓食了。
其他同學們見大佬已經走了,也都走了,就留下個憨憨林動在這裏嗶嗶:“別轉移話題,《傷寒論》跟《方劑學》又不是一門課,有啥關係呢?”
確實不是一門課,但是,都有麻黃湯桂枝湯呀.......
轉眼就到了《傷寒論選讀》課,不出意外,來授課的是老劉。
老劉今天那是精神抖擻呀!今天要給李介賓講課了,這是個很好的推薦自己的機會,一定要讓李介賓看到我對傷寒論的精深,這樣就能拉他入夥了。
我以前怎麽沒有發現!
“?”大樹眨巴著眼睛,那又怎麽了,有什麽特別之處嗎?
李介賓沒回應他。
當然特別了!這是巧合嗎?還是說當年的李東垣的一個伏筆?
自古以來,有從各個方麵解讀李東垣的這張方子的,但是這種說法,還是第一次見,而且還居然很有趣味。
李介賓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意思,真的太有意思了。
天下之大,何處高峰不入雲。
李介賓和大樹走出教室,心中充滿了收獲的喜悅。
沒想到,普普通通一節方劑課,居然遇到了驚喜。
什麽叫驚喜?能發現之前沒有發現的盲點,這還不叫驚喜嗎。
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方劑學的世界廣闊而深邃,等待著他去探索和發現。
“阿賓,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麽學習方劑學?”大樹又問了一遍,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隻是這次,李介賓沒有像之前那樣隨意回答了。
他沉思了片刻,然後回答:“從經典入手,深入理解每一個方劑的精髓,然後再嚐試將它們應用到實踐中去。”
大樹點了點頭:“對,我們還要多做筆記,多討論,多實踐。”
兩人一邊討論,一邊走向圖書館,他們的身影在春日的陽光下拉得很長。
......
“都說理、法、方、藥。怎麽解釋?”
“治法是在審明病因、辨清證候的基礎上所製定的治療方法。
方劑則是在治法的指導下,按照組方原則配伍而成的藥物有序組合。
隻有治法與病證相符,方劑的功用與治法相同,才能邪去正複。
如患者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而緊;
辨證屬風寒表證;
根據‘治寒以熱’的治療原則;
確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辛溫發汗解表法;
選擇相應的藥物,組成辛溫解表之方(麻黃湯等);
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概而言之,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方劑是體現治法的主要手段。方與法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叫林動的小夥子回答道。
而李介賓則是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方劑分兩類。”
“那兩類?”
“經方,跟非經方。”
“這算是廢話嗎?”
“別的地方是的,但是在方劑學,還真不是。”
春日的陽光透過圖書館的窗戶,灑在了李介賓和大樹的身上,他們正坐在一張長桌旁,麵前攤開著一本本方劑學書籍。
新學期的方劑學課程讓他們充滿了探索的熱情,而他們決定成立的學習小組,正是他們深入研究的第一步。
而他們的小組不僅有本班的同學,也有其他同學加入,剛剛回答問題的林動就是其他班級的同學。
這人明顯不知道李介賓的分量,什麽不上稱幾兩重,上稱了千斤壓不住。
“以新世紀《方劑學》為例,共選正方182首,張仲景的經方48首,占26.37%,金元四大家及張元素方25首,占13.7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首,占10.44%,溫病學派12首,占6.59%.......”
如果按照各家學派的角度統計,則可以分的更多更細,但是不管怎麽分,張仲景的經方都牢牢占據第一位的次序。
“難道僅僅隻是因為這是出自張仲景之手的藥方子,就要如此大量地收錄進來嗎?”盡管眼前的數據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裏,但林動心中依舊充滿了疑惑和不解,忍不住開口質問道。
他實在無法服氣,心想:“不過就是一個已經過時的老頭兒罷了,能比得過那赫赫有名的《黃帝內經》嗎?又怎能與華佗相提並論呢?”
麵對林動的質問,李介賓無奈地聳了聳肩,表示如果不能保持冷靜客觀、不帶入個人情緒來探討這個問題,那麽繼續爭論下去也毫無意義可言。畢竟,這樣隻會讓雙方陷入無休止的爭執之中,而無法真正深入地去研究和理解這些藥方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中醫院校的教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為了增強普適性,過多的抹掉了中醫各家流派的學術思想,並且試圖統一標準。
但是很可惜,隻能做成個半成品,而且難說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而在中醫診斷學裏,又把具有臨床意義的六經辨證給丟到了後麵,重點去學習了髒腑辨證。
所以很多學生在對張仲景這位醫聖的含金量上,有億點點偏差。
拿這個《方劑學》來說,裏麵收錄的都是千古名方,不要覺得張仲景收錄了那麽多方子,就覺得好像很容易。
千年來名醫何其多,有效的方子一定也不少,但是能經曆過時間的考驗打磨,最後收錄在這本《方劑學》裏麵的,那是精中選精。
不要說什麽祖傳秘方了,這本《方劑學》裏的方子,任意挑一個穿回古代,那都是祖傳秘方級別的!夠一個普通大夫吃一輩子,然後傳下去繼續吃飯的。
可惜,現代的學生,是空守寶山而不入,堪稱金碗討飯。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置方劑原創者的學術思想和觀點於不顧,過多采取編者自己的理解,扁平化的處理教材。
但是也沒辦法,教材也不是不能像李介賓那樣想的那樣編,那要這樣的話,手裏這本方劑學書就隻能當一本目錄了。
學生們:什麽?學一個方子,你還要我學這個醫家的學術思想跟用藥風格?你還沒s呢,就不想我們好好活了嗎?!
“沒事兒,反正這學期還有《傷寒論選讀》課,到時候你們就能體驗一把什麽叫冰火兩重天了。”李介賓看飯點已經到了,就帶著大樹去餐廳覓食了。
其他同學們見大佬已經走了,也都走了,就留下個憨憨林動在這裏嗶嗶:“別轉移話題,《傷寒論》跟《方劑學》又不是一門課,有啥關係呢?”
確實不是一門課,但是,都有麻黃湯桂枝湯呀.......
轉眼就到了《傷寒論選讀》課,不出意外,來授課的是老劉。
老劉今天那是精神抖擻呀!今天要給李介賓講課了,這是個很好的推薦自己的機會,一定要讓李介賓看到我對傷寒論的精深,這樣就能拉他入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