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抽卡後郡王是基建狂魔 作者:十二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冬問:“敢問郡王,這打製的農具可是要售賣給百姓?”他琢磨半天,隻覺得自家郡王是打算做起農具生意?雖然這農具頗貴,可現在百姓種起了蘑菇,說不定倒也能掙些錢。
宣瑾瑜搖搖頭,說:“不必,你且按照往年統計的戶籍,每十戶配一套農具,按照這個數量讓耿磊去打造,你再招幾個匠人學徒,給他帶著。一等這農具打造出來,就租給百姓們使用。租金就等收賦稅的時候再算,鐵質農具租借一個夏天收一鬥栗米,木質農具收一鬥豆子。”
租出去?租金隻收一鬥糧食?宋冬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請這些匠人花了大筆月俸,鐵器原料和木材還要再花出一筆錢,這不是賠本嗎?宋冬猶豫了又猶豫,還是硬著頭皮說:“郡王爺,打造這農具耗費不菲,今年百姓們先是多了蘑菇的收入,眼看著又要減免一半的賦稅,這租金大可以定個合適的價格。”
宣瑾瑜明白宋冬的意思,他是擔心賠錢,縣丞雖然愛護百姓而支持減免賦稅,可在百姓身上投入太多又會讓他心疼。可宣瑾瑜卻有別的看法。她說:“金銀隻是死物,如果不花出去放在庫房裏,金銀也隻是石頭。把金銀花在百姓身上,百姓富裕起來才會蓋房和添置東西,而金銀就會因為交易而流動,到時候你會發現,縣廷府收到的賦稅會越來越多。”
宋冬初聽見這番話,隻覺得一愣,仿佛像是異想天開,錢如何會越花越多?可是細想下來,仿佛確實是如此!百姓窮困,農稅收不上來,商人稀少,沒有買賣也沒有商稅,宋冬似乎隱隱約約看見了靈光,原來治理城鎮竟然要按照這般道理!
宣瑾瑜看著宋冬陷入沉思,倒也不急於繼續說明,這類經濟循環的道理到底還是領先於時代,等實踐出了效果,宋冬自然就會明白。
同樣受到衝擊的還有耿磊,他自認為也見過一些市麵了,同鄉的人可從來沒有去過那麽多郡城,可他依然沒有想到,自己就這樣變成了縣廷府的匠人,一個月足有五兩銀子月俸。
他如墜雲霧,深一腳淺一腳往家走去。他家就是南滄縣邊上的一個破敗小院,屋瓦都是樹皮和茅草,進了家門,媳婦正在做飯,吃的也是最粗陋的豆飯,隻把豆子就水一煮熟就算事,就這樣,飯量也隻夠一人一碗。
媳婦見他家來,又神思恍惚,關切地說:“今日可是又沒人來打鐵?且先不想這些煩心事,先吃飯吧。”
耿磊這才想起,他因不知道去縣廷府應聘能否聘上,所以今日是瞞著媳婦前去,她還以為自己照常是去鐵匠鋪子做工,還以為今日又沒有生意上門。
“爹爹,吃飯了!”小閨女兀自在桌椅上扭動,她還小,禁不得餓,知道要爹上桌才能一起吃,趕緊催促他。
看著一家人麵黃肌瘦,耿磊連忙說:“我聘上縣廷府的工匠了,王爺說,給五兩銀子一個月!”
媳婦驚呼出聲:“五兩銀子一個月?縣廷府工匠又是怎麽回事?”
等耿磊媳婦聽完他說明前因後果,隻覺得巨大的幸福從天而降,她這才明白為何耿磊不是心神不寧,是喜不自勝!不知不覺淚水滾出眼眶,耿磊媳婦說:“太好了……這日子……終於是能撐下去了!”
耿磊也想哭,可到底是咧出一個不知道是哭還是笑的表情來:“好日子不興哭呢,要折福氣的,這事兒去跟阿母也說說吧。她老人家連湯藥都不願意喝了,這下她也可以放心了。”
耿磊媳婦趕緊擦擦眼淚,進屋告訴婆母好消息,這段時間婆母覺得自己拖累了兒子,說什麽也不喝湯藥,嘴上說這藥沒用,其實隻不過是怕費銀錢罷了。
現在有了這份收入,家裏終於是能過下去了!
第6章 菽豆醬
天色剛亮,邊老三就帶著兩個兒子匆忙去地裏幹起了農活,媳婦也沒閑著,帶著閨女去侍弄起了蘑菇房子。
春種秋收的時候,田間是最忙的,可這也不是說,夏季就沒有農活,雜草這東西總是不注意就突然地長滿田間,得拔去雜草,栗米才能長得旺。
邊老三帶著兩個兒子一根一根地空手拔草,要連著草根一氣□□,費勁得很,他們就這樣彎著腰在田埂裏一寸寸清理。
日頭漸漸升起,豆大的汗珠連串地滴,可誰都沒有喊休息。今年雨水少,要是再不拔草,這地裏的收成出息就得更差了,種田雖然苦,可沒這苦就換不來收成的甜,收成的甜才能換成錢哩。
一直彎腰勞作到響午,邊老三心疼兒子,這才停下來休息。說是休息,田埂上都是曬人的烈日,人也隻能喝口水,吃點幹糧,幹糧是一把煮熟的豆子。
這時候,田埂上遠遠走來幾個村民,“老三,老三,村長讓去空地上說事哩,還不快去!”
說事?啥事?邊老三心裏納悶,他舍不得耽誤農時,讓兩個兒子接著幹活,自己跟著去了。
一到空地上,邊老三就移不開眼,地上擺放著十來把農具,還有幾個怪模怪樣的石器,邊老三這輩子就用過一次農具,是管村長借的一把鐵耜,挖地別提多省力了,也正是因為用過,邊老三雖然不認識這些鐵器,可憑借著這樣子,和這麽多年地裏打交道的經驗,他也覺得,肯定是農器。
邊老三不禁期待起來。其他村民也小聲說著,也都在想這些鐵器是什麽稀罕玩意。
別提村民,就連宋冬自打見過第一次見過這些農具後,喜愛農術的他就恨不得當成金寶貝,宋冬擔心手下人粗手粗腳弄壞了,索性自己親自前來宣揚農具。唉,這麽好的東西,就收一鬥糧食賠本租借,郡王爺到底還是不會過日子。
宋冬板著臉,上前說:“今日把大家叫過來,是縣廷府打造了農具,可以租借給村子。”
下麵討論的聲音更大了,村民眼裏放光,租借農具!他們種了半輩子地,都沒用過農具哩!聲音越來越喧嘩,邊傑不得不站出來大喊:“安靜!別吵吵嚷嚷的!聽宋大人講事情哩!”
人群安靜了會兒,隻見宋大人走到一個石器前,底下是一個圓圓的石盤子,上麵放著一個沉重的滾圓石頭,中間還打了洞,穿著一個木頭架子。
宋冬指著這怪模怪樣的石器說:“這個東西叫石碾子,可以把麥粒脫殼,磨成麥粉。”
麥粒也能脫殼?村民們疑惑起來。種了一輩子地,他們當然知道什麽叫脫殼,栗米就要杵臼脫殼,累人得很,煮出來的栗米飯好吃也金貴,隻有富人家才吃得起,村民種栗米也隻賣出去,自己舍不得吃,都吃的是豆子加水煮熟的豆粥。
可就算是這樣,大家也不願意吃麥飯。把麥穗上脫下來的麥粒加水煮熟,這就是麥飯,麥飯粗糙得能割嗓子,最貧苦的人家才吃。不是沒人想過給麥粒脫殼,可是麥粒的殼比栗米硬,杵臼根本脫不了。
祖祖輩輩都吃的是沒脫殼的麥飯,這城裏的大人是說,拿這個石頭就能把小麥也脫出殼來?
宋冬也不言語,他直接指了一個田嗇夫:“你來給大夥兒示範下。”
那田嗇夫當即從布兜子裏抓出麥粒,這一兜子麥粒也是宋冬從縣廷府帶來的,宋冬看著不禁又心疼起來。田嗇夫足足捧出了五大把麥粒,往石盤子上麵一放,用手拉起滾圓石頭的木架,那其實是石碾子的拉杆,隻見沉重的石頭就在他手裏輕巧地轉了起來,在麥粒上滾動了兩圈,沒多久,外圈就是一層黃色的麥殼,而裏麵在是泛黃的麥粉。
拿著小笤帚,田嗇夫把麥粉裝滿一碗。宋冬讓大家傳著這碗麥粉看,村民們頭一次見到這麽細膩的粉末,可這個怎麽做東西吃?
邊傑的媳婦李春華站了出來。她是村子裏燒飯燒得最好的婦人,宋冬大人提前囑咐,教她如何做這個麥粉。
按照宋冬的教導,李春華加水和麵,做成的麵團子擠成小塊兒,又拿宋大人帶來的長木棍子——說是叫擀麵杖,擀成麵餅。旁邊幾個媳婦已經把露天搭的大陶釜燒熱,李春華把麵餅往陶釜壁上一貼,一麵熟了就翻動烙另一麵。
很快,十來個麥麵餅子就烙好了。整整齊齊擺在木筐裏。在宋冬的示意下,大家依次前往,輪流掰了一小塊,往嘴裏嚐著。
所有吃到麥麵餅的人都難以忘懷嘴裏的味道,這就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了!比豆飯強,比他們沒吃過的栗米飯也肯定強!餅子鬆軟,再不好的牙口都能嚼動,入口就是香甜的味道,吃的人甚至舍不得往嘴裏咽。沒來得及排上隊的人一看吃上的人的表情,心中更加抓撓起來,恨不得趕緊嚐上一口。
等村民們都一人嚐過一小塊,以為這就是自己平生吃過最味美的東西了,宋冬才說:“把菽豆醬拿出來給大家嚐嚐吧。一人拿一塊麥餅子,蘸醬吃。”
菽豆醬?隻聽說菽豆來做豆粥、豆飯的,可從來沒有聽說菽豆醬?
田嗇夫站了出來,小心地拿出陶罐來,從裏麵倒出一小碟子醬料,這時李春華又帶著年輕媳婦們烤出了十來個麵餅子,麥粒依然從宋冬帶來的兜子裏拿出來,掰成碎塊給大家。
邊老三拿起一小塊餅子,蘸上了宋大人說的菽豆醬,往嘴裏一送。老天爺,原來最好吃的不是麥麵餅子,最好吃的是蘸了菽豆醬的麥麵餅子!一時間誰也顧不上說話,都在品嚐這難得的美味。
有個小孩怯生生地說:“我爺爺在屋子裏,沒來空地,這塊餅子我可不可以帶給爺爺吃?他一輩子都沒吃過哩。”
聽見這樣的話,本來在心疼帶來的一兜子麥粒用光的宋冬也再也無法板起臉,他對小孩說:“給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給任何人吃。”
宋冬年輕時也種地,之後有幸學了農術又跟著老王爺才有了個出身,可他永遠記得種地的苦,吃不飽東西,能吃豆子吃飽就算是好日子了,很多時候都是隨便煮點野菜,合著豆子糊弄肚子。
這塊有蘸醬的麥餅子就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好吃的東西了,是貧瘠勞苦的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味道。
宋冬又清了清嗓子:“這麥粉怎麽做麵餅,怎麽用菽豆做醬的方法,郡王爺說了,都要教給百姓。待會兒每個村子裏出兩個伶俐的媳婦,統一到縣廷府裏學。以後大家就可以用石碾子磨麥粉,自己做著吃。這石碾子和其他農器也租借給村子裏。”
這下空地裏一點聲音都聽不到,所有人都靜悄悄的。他們心裏茫然,本以為城裏的大人隻是好心給大家嚐嚐,可沒想到,這些做法,包括拿豆子做醬的辦法,都會教給他們?
宋冬頓時有些不悅,他說:“郡王爺仁慈,這樣好的法子都願意教給你們,本來我就說,教大家種蘑菇、種出來了減賦稅,已經是天大的恩德,現在倒好,郡王爺還要教大家做這麽好吃的醬,還要借農具,我看,就沒有哪些農民是這樣嬌氣幹活!”
這個時候有村民顫抖著聲音說:“這麽好吃的東西,都教給我們?以後大家就不用吃割嗓子的麥飯,可以吃上麥餅子了?”
宋冬又板著臉:“那得看你們麥子能不能種好!要努力種田,有了收成才能磨麥粉!”
這話一出,一些年紀大的村民一下子流出了眼淚,眼淚流進了臉上溝壑一樣的深紋裏,旁邊年輕一點的村民也鼻頭一酸。小麥比栗米收成多,可麥飯實在難吃,因此大家都種栗米和豆子,可眼下小麥能夠脫殼了,做出來的東西還這麽好吃,那當然可以多種小麥!這下不用多花任何力氣,收成就能長起來!
至於脫殼,已經有村民試過了,那石碾子用起來比杵臼輕鬆得多,用這個給小麥脫殼,比拿杵臼給栗米脫殼還輕鬆。
邊傑連忙小心地問:“宋大人,既然是租借,這租金怎麽算哩?”
邊傑心裏忐忑,他已經做好了聽到高價的準備,這些農具這般好,比他家祖傳的那把鐵耜都好,別的不說,就為這個石碾子,出幾石糧食他也願意。
宋冬說:“這裏的每樣農器借一年,收一鬥糧食,中間壞了可以去縣廷府報備,不需要額外材料就能修好的,不收錢修理,需要材料的,收材料錢。所有農器由村長來管理,到了收農稅的時候,村長統一把農器租子交給縣廷府。”
宋冬把其他幾樣農器的作用講完,看著租借農器的事情已經說好,就匆匆帶著人又去了下一個村子,他今天要跟所有村子宣講完農器。隻剩下邊家村的村民被從天而降的驚喜砸了個滿懷。
邊傑先回了神,他抹了一把臉,啞著嗓子,說:“石碾子公用,其他的農器,誰要租借?”
邊老三第一個站出來:“我!我要借那個釘耙!”邊老三心中火熱,他家裏壯丁多,租來的農器可以幾個男丁輪著用,這農器不用歇著,多劃算。
其他人看邊老三搶了先,也紛紛趕緊報名起來,有家裏勞力少的,就和鄰居湊在一起,一起租一把農具,輪換著用。
邊老三喜滋滋地拎著釘耙回到自家田地,跟自己兒子說完今天的新鮮事,大兒子迫不及待地就拿起了釘耙使用。這釘耙做工精致,前麵有四個木齒,上麵還裹著鐵皮,極其有力,大兒子拿著釘耙往田裏一薅,很快就帶起一大片雜草!
用這個釘耙除草不禁快,還不用彎腰!大兒子停下來,說:“爹,你用吧,我和弟弟還是拿手跪著拔草哩,你腰不好,用這個舒服!”
邊老三心疼兒子,想讓兒子用,可到底還是禁不起兒子勸,於是就邊老三在前麵用釘耙薅草,兩個兒子在後麵把漏網的草根拔掉,三個人齊心協力,太陽都還開始落山,地裏的草就鋤了一遍。
拿著釘耙回家,因為今天省了力氣,邊老三和兩個兒子也不覺得疲憊,索性又去山上揀了柴火,等擔著一大捆柴火回家,這時候天才剛擦黑,能舒舒服服歇個晚上。換平日裏,光拔草到這時候都沒拔完,柴火也還沒撿,哪能休息呢?
第7章 開荒
自從農具從縣廷府發到了村子裏,村民們幹起農活來隻覺得更加有力氣。
有了工具,原本落後的生產力就自然會被解放出來,南滄縣城裏悄然醞釀著一場變革。身處其中的村民未必能準確說出什麽大道理,無非就是村裏的老人感慨說他們趕上了好日子,以前做農活哪有這麽趁手的家夥可以用,或者就是人們心裏隱隱約約的一種感受,生活好像就是有了變化。
這個變化是小郡王爺帶來的,自從小郡王爺管起了南滄縣,一樣一樣的新東西出現,村民的心裏有了盼頭,閑下來他們總愛說,郡王爺是大貴人,聽說老誠郡王妃懷上郡王的時候,就夢見了仙人。
是什麽仙人?有人說得是灶王爺,聽王府的廚娘說天底下沒人比郡王爺更懂美食,這倒有些道理,畢竟大家都吃過菽豆醬,也有人說得是司農的後土娘娘,大家都是莊稼人,可誰見過這樣好的農具?打鐵的耿鐵匠都說沒見過,是按照王爺給的圖紙做的。說到最後誰也沒說服誰。
宣瑾瑜倒不知道街頭巷尾如何議論自己,她隻是發現係統聲望值時不時漲個十來點,而她愉快地拿去抽卡,可惜不管她怎麽淨手更衣,也沒抽出什麽良種,倒是抽出了幾盒現代的冰淇淋。
美味的冰淇淋撫平了宣瑾瑜不少非酋的傷痛,吃著冰淇淋,宣瑾瑜開始琢磨係統任務。
這段時間以來為了打造農器,宣瑾瑜已經花出了數百兩銀子,現在還在繼續支錢打造下一批。
宋冬碎碎念了不少次,希望宣瑾瑜提升農具租子,或者打造一批農具即可。在宋冬的觀念裏,種地完全可以靠雙手。他卻不知,宣瑾瑜心裏一直壓著一塊石頭,那就是係統顯示的【解決封地糧食危機】任務一直沒有提示完成。
按理來說,到了秋季,南滄縣民手裏多少有點賣蘑菇的閑錢,哪怕今年欠收,也可以拿錢買糧,可係統卻毫無反應,這讓宣瑾瑜不禁思考,難道到時候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南滄縣和附近的幾個縣城都會一起出現糧荒?
一往深想,宣瑾瑜心中就湧現出巨大的危機感,她連日催著農具鋪加速打造農具。隻有有了農具,才有真正實施田間變革的條件。
南滄縣耕地極少,饒是這樣,村民們披星戴月幹活,才能把農活幹完,根本沒時間沒力氣去做些旁的。宣瑾瑜查看了南滄縣的田簿,這三五十年間,耕地麵積沒有絲毫增加,田地出息也未有變化,落後的生產方式迫切需要變革。
在宣瑾瑜的堅持下,按照十戶一套的數量,農具一直在不停產出,算著數量也差不多了,宣瑾瑜找來宋冬,告訴他要組織開荒。
開荒?自打郡王爺上任這一個月,宋冬覺得自己已經見怪不怪,可他錯了,他經曆的還不夠多。要知道,打南滄縣城有縣誌起,就沒有記載過開荒。
開墾荒地是極其繁重的苦活,荒地上盤根錯節著雜草和樹叢,還有大大小小的石塊,去掉這些還要犁地,初代誠郡王的時候組織過一次開荒,廢了一年的徭役功夫,日日盯著村民幹活,也才開出十來畝荒地,於是不了了之。
可現在小郡王說要組織一次開荒?宋冬木然回答:“王爺可是打算用村民今年的徭役來開荒?”
“錯,開荒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總是讓服徭役的村民開荒。”宣瑾瑜一開口,又是宋冬聞所未聞的論調。
看著宋冬疑惑的眼神,宣瑾瑜耐心地解釋:“過往讓服徭役的村民來開荒,開墾出來的荒地歸誰?”
宋冬脫口而出:“自然是歸官府!土地本是官家所有,開墾出來的荒地也隻是用了村民的勞力而已。”
“既如此,村民為何要在墾荒時賣力呢?地既不歸自己所有,那自然隻是數著徭役時日幹活了,墾荒本就不易,人又不肯用心,此事如何能成?”宣瑾瑜意味深長地說。
宋冬此時已經有些明白過來,他顫著嗓音說:“郡王的意思,可是將開墾出的荒地分於村民?”
“正是如此,南滄縣約有千戶,此次開荒,每戶限墾荒二畝,其中一畝自有,另一畝歸縣廷府所有。如此一來,南滄縣多出二千畝農田,縣廷府多出一千畝農田,或租或賣,所得銀兩足夠修建水渠,而農戶也能多出一畝自有耕地。”
宋冬聽完,他想說這太瘋狂了,從來沒有人這麽幹過,又想說這不可能,可他心裏卻堅定不移,如果,如果說每開出二畝地農戶就能擁有一畝,那每戶人家一定可以做到。他明白農民為了土地能有多勤勞。最後宋冬隻啞著嗓子說:“從來沒有人想過把地分出去……”
“這就是開荒從未成功的原因。”宣瑾瑜平靜地說。
“可每戶如果新多了一畝地……”宋冬蠕動著嘴皮,想要努力表達著什麽,可他說不上來,是啊,開墾的荒地分給農民,有什麽壞處呢?縣廷府沒有任何損失,因為開荒了縣廷府可以得到近一千畝土地,一躍而成最大贏家,不開荒,縣廷府什麽也沒有。可為什麽沒有人想過這麽做?無非是吝嗇和短視。
“如果每戶都能新增一畝地,那意味這明年縣廷府的賦稅會有更多。金銀要流動,百姓也要富裕,最後王府會比以前更富有。城富而民窮,富裕也隻是無根之水,隨時會斷了源頭。民富而城富,富裕才是有源之流,奔湧不息。”宣瑾瑜說。
宋冬年輕時在都城也遊學過,他才華過人,也見過諸多王爵、公侯,可他今日卻覺得,那些大人物比起年不到二十的小郡王,都顯得鼠目寸光,貪財急利。再富有盛名的王爵,也隻不過是日日沉迷於庫房裏有多少金銀,匣篋裏多了幾張田契,可郡王……郡王想的遠超於此。
宣瑾瑜搖搖頭,說:“不必,你且按照往年統計的戶籍,每十戶配一套農具,按照這個數量讓耿磊去打造,你再招幾個匠人學徒,給他帶著。一等這農具打造出來,就租給百姓們使用。租金就等收賦稅的時候再算,鐵質農具租借一個夏天收一鬥栗米,木質農具收一鬥豆子。”
租出去?租金隻收一鬥糧食?宋冬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請這些匠人花了大筆月俸,鐵器原料和木材還要再花出一筆錢,這不是賠本嗎?宋冬猶豫了又猶豫,還是硬著頭皮說:“郡王爺,打造這農具耗費不菲,今年百姓們先是多了蘑菇的收入,眼看著又要減免一半的賦稅,這租金大可以定個合適的價格。”
宣瑾瑜明白宋冬的意思,他是擔心賠錢,縣丞雖然愛護百姓而支持減免賦稅,可在百姓身上投入太多又會讓他心疼。可宣瑾瑜卻有別的看法。她說:“金銀隻是死物,如果不花出去放在庫房裏,金銀也隻是石頭。把金銀花在百姓身上,百姓富裕起來才會蓋房和添置東西,而金銀就會因為交易而流動,到時候你會發現,縣廷府收到的賦稅會越來越多。”
宋冬初聽見這番話,隻覺得一愣,仿佛像是異想天開,錢如何會越花越多?可是細想下來,仿佛確實是如此!百姓窮困,農稅收不上來,商人稀少,沒有買賣也沒有商稅,宋冬似乎隱隱約約看見了靈光,原來治理城鎮竟然要按照這般道理!
宣瑾瑜看著宋冬陷入沉思,倒也不急於繼續說明,這類經濟循環的道理到底還是領先於時代,等實踐出了效果,宋冬自然就會明白。
同樣受到衝擊的還有耿磊,他自認為也見過一些市麵了,同鄉的人可從來沒有去過那麽多郡城,可他依然沒有想到,自己就這樣變成了縣廷府的匠人,一個月足有五兩銀子月俸。
他如墜雲霧,深一腳淺一腳往家走去。他家就是南滄縣邊上的一個破敗小院,屋瓦都是樹皮和茅草,進了家門,媳婦正在做飯,吃的也是最粗陋的豆飯,隻把豆子就水一煮熟就算事,就這樣,飯量也隻夠一人一碗。
媳婦見他家來,又神思恍惚,關切地說:“今日可是又沒人來打鐵?且先不想這些煩心事,先吃飯吧。”
耿磊這才想起,他因不知道去縣廷府應聘能否聘上,所以今日是瞞著媳婦前去,她還以為自己照常是去鐵匠鋪子做工,還以為今日又沒有生意上門。
“爹爹,吃飯了!”小閨女兀自在桌椅上扭動,她還小,禁不得餓,知道要爹上桌才能一起吃,趕緊催促他。
看著一家人麵黃肌瘦,耿磊連忙說:“我聘上縣廷府的工匠了,王爺說,給五兩銀子一個月!”
媳婦驚呼出聲:“五兩銀子一個月?縣廷府工匠又是怎麽回事?”
等耿磊媳婦聽完他說明前因後果,隻覺得巨大的幸福從天而降,她這才明白為何耿磊不是心神不寧,是喜不自勝!不知不覺淚水滾出眼眶,耿磊媳婦說:“太好了……這日子……終於是能撐下去了!”
耿磊也想哭,可到底是咧出一個不知道是哭還是笑的表情來:“好日子不興哭呢,要折福氣的,這事兒去跟阿母也說說吧。她老人家連湯藥都不願意喝了,這下她也可以放心了。”
耿磊媳婦趕緊擦擦眼淚,進屋告訴婆母好消息,這段時間婆母覺得自己拖累了兒子,說什麽也不喝湯藥,嘴上說這藥沒用,其實隻不過是怕費銀錢罷了。
現在有了這份收入,家裏終於是能過下去了!
第6章 菽豆醬
天色剛亮,邊老三就帶著兩個兒子匆忙去地裏幹起了農活,媳婦也沒閑著,帶著閨女去侍弄起了蘑菇房子。
春種秋收的時候,田間是最忙的,可這也不是說,夏季就沒有農活,雜草這東西總是不注意就突然地長滿田間,得拔去雜草,栗米才能長得旺。
邊老三帶著兩個兒子一根一根地空手拔草,要連著草根一氣□□,費勁得很,他們就這樣彎著腰在田埂裏一寸寸清理。
日頭漸漸升起,豆大的汗珠連串地滴,可誰都沒有喊休息。今年雨水少,要是再不拔草,這地裏的收成出息就得更差了,種田雖然苦,可沒這苦就換不來收成的甜,收成的甜才能換成錢哩。
一直彎腰勞作到響午,邊老三心疼兒子,這才停下來休息。說是休息,田埂上都是曬人的烈日,人也隻能喝口水,吃點幹糧,幹糧是一把煮熟的豆子。
這時候,田埂上遠遠走來幾個村民,“老三,老三,村長讓去空地上說事哩,還不快去!”
說事?啥事?邊老三心裏納悶,他舍不得耽誤農時,讓兩個兒子接著幹活,自己跟著去了。
一到空地上,邊老三就移不開眼,地上擺放著十來把農具,還有幾個怪模怪樣的石器,邊老三這輩子就用過一次農具,是管村長借的一把鐵耜,挖地別提多省力了,也正是因為用過,邊老三雖然不認識這些鐵器,可憑借著這樣子,和這麽多年地裏打交道的經驗,他也覺得,肯定是農器。
邊老三不禁期待起來。其他村民也小聲說著,也都在想這些鐵器是什麽稀罕玩意。
別提村民,就連宋冬自打見過第一次見過這些農具後,喜愛農術的他就恨不得當成金寶貝,宋冬擔心手下人粗手粗腳弄壞了,索性自己親自前來宣揚農具。唉,這麽好的東西,就收一鬥糧食賠本租借,郡王爺到底還是不會過日子。
宋冬板著臉,上前說:“今日把大家叫過來,是縣廷府打造了農具,可以租借給村子。”
下麵討論的聲音更大了,村民眼裏放光,租借農具!他們種了半輩子地,都沒用過農具哩!聲音越來越喧嘩,邊傑不得不站出來大喊:“安靜!別吵吵嚷嚷的!聽宋大人講事情哩!”
人群安靜了會兒,隻見宋大人走到一個石器前,底下是一個圓圓的石盤子,上麵放著一個沉重的滾圓石頭,中間還打了洞,穿著一個木頭架子。
宋冬指著這怪模怪樣的石器說:“這個東西叫石碾子,可以把麥粒脫殼,磨成麥粉。”
麥粒也能脫殼?村民們疑惑起來。種了一輩子地,他們當然知道什麽叫脫殼,栗米就要杵臼脫殼,累人得很,煮出來的栗米飯好吃也金貴,隻有富人家才吃得起,村民種栗米也隻賣出去,自己舍不得吃,都吃的是豆子加水煮熟的豆粥。
可就算是這樣,大家也不願意吃麥飯。把麥穗上脫下來的麥粒加水煮熟,這就是麥飯,麥飯粗糙得能割嗓子,最貧苦的人家才吃。不是沒人想過給麥粒脫殼,可是麥粒的殼比栗米硬,杵臼根本脫不了。
祖祖輩輩都吃的是沒脫殼的麥飯,這城裏的大人是說,拿這個石頭就能把小麥也脫出殼來?
宋冬也不言語,他直接指了一個田嗇夫:“你來給大夥兒示範下。”
那田嗇夫當即從布兜子裏抓出麥粒,這一兜子麥粒也是宋冬從縣廷府帶來的,宋冬看著不禁又心疼起來。田嗇夫足足捧出了五大把麥粒,往石盤子上麵一放,用手拉起滾圓石頭的木架,那其實是石碾子的拉杆,隻見沉重的石頭就在他手裏輕巧地轉了起來,在麥粒上滾動了兩圈,沒多久,外圈就是一層黃色的麥殼,而裏麵在是泛黃的麥粉。
拿著小笤帚,田嗇夫把麥粉裝滿一碗。宋冬讓大家傳著這碗麥粉看,村民們頭一次見到這麽細膩的粉末,可這個怎麽做東西吃?
邊傑的媳婦李春華站了出來。她是村子裏燒飯燒得最好的婦人,宋冬大人提前囑咐,教她如何做這個麥粉。
按照宋冬的教導,李春華加水和麵,做成的麵團子擠成小塊兒,又拿宋大人帶來的長木棍子——說是叫擀麵杖,擀成麵餅。旁邊幾個媳婦已經把露天搭的大陶釜燒熱,李春華把麵餅往陶釜壁上一貼,一麵熟了就翻動烙另一麵。
很快,十來個麥麵餅子就烙好了。整整齊齊擺在木筐裏。在宋冬的示意下,大家依次前往,輪流掰了一小塊,往嘴裏嚐著。
所有吃到麥麵餅的人都難以忘懷嘴裏的味道,這就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了!比豆飯強,比他們沒吃過的栗米飯也肯定強!餅子鬆軟,再不好的牙口都能嚼動,入口就是香甜的味道,吃的人甚至舍不得往嘴裏咽。沒來得及排上隊的人一看吃上的人的表情,心中更加抓撓起來,恨不得趕緊嚐上一口。
等村民們都一人嚐過一小塊,以為這就是自己平生吃過最味美的東西了,宋冬才說:“把菽豆醬拿出來給大家嚐嚐吧。一人拿一塊麥餅子,蘸醬吃。”
菽豆醬?隻聽說菽豆來做豆粥、豆飯的,可從來沒有聽說菽豆醬?
田嗇夫站了出來,小心地拿出陶罐來,從裏麵倒出一小碟子醬料,這時李春華又帶著年輕媳婦們烤出了十來個麵餅子,麥粒依然從宋冬帶來的兜子裏拿出來,掰成碎塊給大家。
邊老三拿起一小塊餅子,蘸上了宋大人說的菽豆醬,往嘴裏一送。老天爺,原來最好吃的不是麥麵餅子,最好吃的是蘸了菽豆醬的麥麵餅子!一時間誰也顧不上說話,都在品嚐這難得的美味。
有個小孩怯生生地說:“我爺爺在屋子裏,沒來空地,這塊餅子我可不可以帶給爺爺吃?他一輩子都沒吃過哩。”
聽見這樣的話,本來在心疼帶來的一兜子麥粒用光的宋冬也再也無法板起臉,他對小孩說:“給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給任何人吃。”
宋冬年輕時也種地,之後有幸學了農術又跟著老王爺才有了個出身,可他永遠記得種地的苦,吃不飽東西,能吃豆子吃飽就算是好日子了,很多時候都是隨便煮點野菜,合著豆子糊弄肚子。
這塊有蘸醬的麥餅子就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好吃的東西了,是貧瘠勞苦的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味道。
宋冬又清了清嗓子:“這麥粉怎麽做麵餅,怎麽用菽豆做醬的方法,郡王爺說了,都要教給百姓。待會兒每個村子裏出兩個伶俐的媳婦,統一到縣廷府裏學。以後大家就可以用石碾子磨麥粉,自己做著吃。這石碾子和其他農器也租借給村子裏。”
這下空地裏一點聲音都聽不到,所有人都靜悄悄的。他們心裏茫然,本以為城裏的大人隻是好心給大家嚐嚐,可沒想到,這些做法,包括拿豆子做醬的辦法,都會教給他們?
宋冬頓時有些不悅,他說:“郡王爺仁慈,這樣好的法子都願意教給你們,本來我就說,教大家種蘑菇、種出來了減賦稅,已經是天大的恩德,現在倒好,郡王爺還要教大家做這麽好吃的醬,還要借農具,我看,就沒有哪些農民是這樣嬌氣幹活!”
這個時候有村民顫抖著聲音說:“這麽好吃的東西,都教給我們?以後大家就不用吃割嗓子的麥飯,可以吃上麥餅子了?”
宋冬又板著臉:“那得看你們麥子能不能種好!要努力種田,有了收成才能磨麥粉!”
這話一出,一些年紀大的村民一下子流出了眼淚,眼淚流進了臉上溝壑一樣的深紋裏,旁邊年輕一點的村民也鼻頭一酸。小麥比栗米收成多,可麥飯實在難吃,因此大家都種栗米和豆子,可眼下小麥能夠脫殼了,做出來的東西還這麽好吃,那當然可以多種小麥!這下不用多花任何力氣,收成就能長起來!
至於脫殼,已經有村民試過了,那石碾子用起來比杵臼輕鬆得多,用這個給小麥脫殼,比拿杵臼給栗米脫殼還輕鬆。
邊傑連忙小心地問:“宋大人,既然是租借,這租金怎麽算哩?”
邊傑心裏忐忑,他已經做好了聽到高價的準備,這些農具這般好,比他家祖傳的那把鐵耜都好,別的不說,就為這個石碾子,出幾石糧食他也願意。
宋冬說:“這裏的每樣農器借一年,收一鬥糧食,中間壞了可以去縣廷府報備,不需要額外材料就能修好的,不收錢修理,需要材料的,收材料錢。所有農器由村長來管理,到了收農稅的時候,村長統一把農器租子交給縣廷府。”
宋冬把其他幾樣農器的作用講完,看著租借農器的事情已經說好,就匆匆帶著人又去了下一個村子,他今天要跟所有村子宣講完農器。隻剩下邊家村的村民被從天而降的驚喜砸了個滿懷。
邊傑先回了神,他抹了一把臉,啞著嗓子,說:“石碾子公用,其他的農器,誰要租借?”
邊老三第一個站出來:“我!我要借那個釘耙!”邊老三心中火熱,他家裏壯丁多,租來的農器可以幾個男丁輪著用,這農器不用歇著,多劃算。
其他人看邊老三搶了先,也紛紛趕緊報名起來,有家裏勞力少的,就和鄰居湊在一起,一起租一把農具,輪換著用。
邊老三喜滋滋地拎著釘耙回到自家田地,跟自己兒子說完今天的新鮮事,大兒子迫不及待地就拿起了釘耙使用。這釘耙做工精致,前麵有四個木齒,上麵還裹著鐵皮,極其有力,大兒子拿著釘耙往田裏一薅,很快就帶起一大片雜草!
用這個釘耙除草不禁快,還不用彎腰!大兒子停下來,說:“爹,你用吧,我和弟弟還是拿手跪著拔草哩,你腰不好,用這個舒服!”
邊老三心疼兒子,想讓兒子用,可到底還是禁不起兒子勸,於是就邊老三在前麵用釘耙薅草,兩個兒子在後麵把漏網的草根拔掉,三個人齊心協力,太陽都還開始落山,地裏的草就鋤了一遍。
拿著釘耙回家,因為今天省了力氣,邊老三和兩個兒子也不覺得疲憊,索性又去山上揀了柴火,等擔著一大捆柴火回家,這時候天才剛擦黑,能舒舒服服歇個晚上。換平日裏,光拔草到這時候都沒拔完,柴火也還沒撿,哪能休息呢?
第7章 開荒
自從農具從縣廷府發到了村子裏,村民們幹起農活來隻覺得更加有力氣。
有了工具,原本落後的生產力就自然會被解放出來,南滄縣城裏悄然醞釀著一場變革。身處其中的村民未必能準確說出什麽大道理,無非就是村裏的老人感慨說他們趕上了好日子,以前做農活哪有這麽趁手的家夥可以用,或者就是人們心裏隱隱約約的一種感受,生活好像就是有了變化。
這個變化是小郡王爺帶來的,自從小郡王爺管起了南滄縣,一樣一樣的新東西出現,村民的心裏有了盼頭,閑下來他們總愛說,郡王爺是大貴人,聽說老誠郡王妃懷上郡王的時候,就夢見了仙人。
是什麽仙人?有人說得是灶王爺,聽王府的廚娘說天底下沒人比郡王爺更懂美食,這倒有些道理,畢竟大家都吃過菽豆醬,也有人說得是司農的後土娘娘,大家都是莊稼人,可誰見過這樣好的農具?打鐵的耿鐵匠都說沒見過,是按照王爺給的圖紙做的。說到最後誰也沒說服誰。
宣瑾瑜倒不知道街頭巷尾如何議論自己,她隻是發現係統聲望值時不時漲個十來點,而她愉快地拿去抽卡,可惜不管她怎麽淨手更衣,也沒抽出什麽良種,倒是抽出了幾盒現代的冰淇淋。
美味的冰淇淋撫平了宣瑾瑜不少非酋的傷痛,吃著冰淇淋,宣瑾瑜開始琢磨係統任務。
這段時間以來為了打造農器,宣瑾瑜已經花出了數百兩銀子,現在還在繼續支錢打造下一批。
宋冬碎碎念了不少次,希望宣瑾瑜提升農具租子,或者打造一批農具即可。在宋冬的觀念裏,種地完全可以靠雙手。他卻不知,宣瑾瑜心裏一直壓著一塊石頭,那就是係統顯示的【解決封地糧食危機】任務一直沒有提示完成。
按理來說,到了秋季,南滄縣民手裏多少有點賣蘑菇的閑錢,哪怕今年欠收,也可以拿錢買糧,可係統卻毫無反應,這讓宣瑾瑜不禁思考,難道到時候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南滄縣和附近的幾個縣城都會一起出現糧荒?
一往深想,宣瑾瑜心中就湧現出巨大的危機感,她連日催著農具鋪加速打造農具。隻有有了農具,才有真正實施田間變革的條件。
南滄縣耕地極少,饒是這樣,村民們披星戴月幹活,才能把農活幹完,根本沒時間沒力氣去做些旁的。宣瑾瑜查看了南滄縣的田簿,這三五十年間,耕地麵積沒有絲毫增加,田地出息也未有變化,落後的生產方式迫切需要變革。
在宣瑾瑜的堅持下,按照十戶一套的數量,農具一直在不停產出,算著數量也差不多了,宣瑾瑜找來宋冬,告訴他要組織開荒。
開荒?自打郡王爺上任這一個月,宋冬覺得自己已經見怪不怪,可他錯了,他經曆的還不夠多。要知道,打南滄縣城有縣誌起,就沒有記載過開荒。
開墾荒地是極其繁重的苦活,荒地上盤根錯節著雜草和樹叢,還有大大小小的石塊,去掉這些還要犁地,初代誠郡王的時候組織過一次開荒,廢了一年的徭役功夫,日日盯著村民幹活,也才開出十來畝荒地,於是不了了之。
可現在小郡王說要組織一次開荒?宋冬木然回答:“王爺可是打算用村民今年的徭役來開荒?”
“錯,開荒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總是讓服徭役的村民開荒。”宣瑾瑜一開口,又是宋冬聞所未聞的論調。
看著宋冬疑惑的眼神,宣瑾瑜耐心地解釋:“過往讓服徭役的村民來開荒,開墾出來的荒地歸誰?”
宋冬脫口而出:“自然是歸官府!土地本是官家所有,開墾出來的荒地也隻是用了村民的勞力而已。”
“既如此,村民為何要在墾荒時賣力呢?地既不歸自己所有,那自然隻是數著徭役時日幹活了,墾荒本就不易,人又不肯用心,此事如何能成?”宣瑾瑜意味深長地說。
宋冬此時已經有些明白過來,他顫著嗓音說:“郡王的意思,可是將開墾出的荒地分於村民?”
“正是如此,南滄縣約有千戶,此次開荒,每戶限墾荒二畝,其中一畝自有,另一畝歸縣廷府所有。如此一來,南滄縣多出二千畝農田,縣廷府多出一千畝農田,或租或賣,所得銀兩足夠修建水渠,而農戶也能多出一畝自有耕地。”
宋冬聽完,他想說這太瘋狂了,從來沒有人這麽幹過,又想說這不可能,可他心裏卻堅定不移,如果,如果說每開出二畝地農戶就能擁有一畝,那每戶人家一定可以做到。他明白農民為了土地能有多勤勞。最後宋冬隻啞著嗓子說:“從來沒有人想過把地分出去……”
“這就是開荒從未成功的原因。”宣瑾瑜平靜地說。
“可每戶如果新多了一畝地……”宋冬蠕動著嘴皮,想要努力表達著什麽,可他說不上來,是啊,開墾的荒地分給農民,有什麽壞處呢?縣廷府沒有任何損失,因為開荒了縣廷府可以得到近一千畝土地,一躍而成最大贏家,不開荒,縣廷府什麽也沒有。可為什麽沒有人想過這麽做?無非是吝嗇和短視。
“如果每戶都能新增一畝地,那意味這明年縣廷府的賦稅會有更多。金銀要流動,百姓也要富裕,最後王府會比以前更富有。城富而民窮,富裕也隻是無根之水,隨時會斷了源頭。民富而城富,富裕才是有源之流,奔湧不息。”宣瑾瑜說。
宋冬年輕時在都城也遊學過,他才華過人,也見過諸多王爵、公侯,可他今日卻覺得,那些大人物比起年不到二十的小郡王,都顯得鼠目寸光,貪財急利。再富有盛名的王爵,也隻不過是日日沉迷於庫房裏有多少金銀,匣篋裏多了幾張田契,可郡王……郡王想的遠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