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為不敢說謊,隻得應是。


    “你若是去城內販賣,必須前往城裏的集市,在那邊交攤位費,五十文一天,或者也可以在這城門口的集市處買賣,攤位費十文一天。若是不想交攤位費,那就在城門口集市外麵,自己找個地方擺攤。如果帶著牛羊進城,切記不可隨處擺攤,必須自行找個院子把牛羊找地方歸置好。”衙役說道。


    沒想到這官爺解釋得還挺清楚!汪為心裏便沒那麽害怕,他四處一看,隻見城門處集市十分熱鬧,不少人帶了雞鴨來賣,集市往外,就十分偏僻,沒什麽人過去,十文一天他也拿的出來,不如先在此處試試,看看再說。


    汪為交了十文錢,衙役便帶著他們三人前往一處空地,那裏立了個木牌,寫著甲十號。汪為不識字,但常年做生意,甲乙丙丁,一到十,這些字卻還認得。


    汪為和兒子們把牛羊圈好,管旁邊的鄰居要了一些清水喝,就著自家幹糧胡亂啃了兩口,就開始吆喝叫賣起來。


    邊家村的村長邊傑就是在此時過來的。邊家村今年大豐收,糧食賣出去後換來了不少錢,大家衣兜裏寬裕了,也愛出來逛逛。眼下已經過了農忙時候,邊傑也忍不住出來溜達一圈。


    南滄縣城門口的集市已經有了小小名聲,邊傑就來了此處。逛來逛去,雞鴨這些他家有,不用買,糧食米麵也不需要。他挑來挑去,就舍得買了兩匹粗麻布,琢磨著給家裏人做點新衣裳。那些好看的頭發帶子,自己媳婦帶有些太豔麗,可惜家裏也沒個閨女可以打扮。


    走著走著,邊傑卻聽見了黃牛的哞哞聲音,他眼睛一亮,加快腳步,看見了一個賣牛羊的攤子!


    牛羊好啊!尤其是牛,那就更好了!邊家村太窮苦,整個村子裏都找不出一頭牛,今年磨麵的石碾子都是村裏的壯勞力自己拉,犁地自然也是全靠人力。隔壁溪頭村仗著有家底,自打郡王爺發了農具後,村裏養的三頭牛派上了大用場,不管是犁地還是拉磨,都好使!


    打那起養牛就成了邊傑的一塊心病。他一輩子好強,總覺得別村有的,自家村子也得有。可自從有了農具,南滄縣城誰不知道養牛的好?縣城裏本來牛也不多,身價水漲船高,一頭牛四兩銀子,再添點都夠買上一畝薄田!


    邊傑節省慣了,自然舍不得花四兩雪花銀買一頭牛,大不了自家多出點汗,也一樣種地。今日見著牛了,他又勾起了念想。走到牛羊攤子前,他左右看看,這家牽出來的牛眼光清亮,體格壯健,看著倒是不錯。


    “老丈,可是想要買牛?不是我自誇,我們家的牛那真真是沒的說!瞧,這頭小公牛,剛剛兩歲,正是下地的好時候。”汪為一看有人來看牛,也熱情起來,立馬掰開牛的牙口,給邊傑說道。


    邊傑一看,牛嘴裏一對寬闊平整的大牙,確實是兩三歲的剛成年的牛。剛成年的小公牛最賣得上價,下地耕田能輕鬆做個五年八年。邊傑猶豫著問:“那你這牛,多少錢一頭?”


    汪為也猶豫起來。長都郡城飼料價昂,不少人家都把家裏的牛羊賣了,牛價下跌,現在也就二兩銀子。他琢磨著,便先給個郡城裏一樣的價錢試試。“二兩銀子一頭。”汪為說道,他其實覺得,一兩半也未嚐不可接受,但開門做生意,汪為還是裝出一副你賺大了的神情來。


    二兩銀子!邊傑心裏怦怦直跳,這可比縣城裏賣的便宜!他一輩子和農活打交道,雖然自家沒養過,那也見過不少牛,他能看出汪為家的牛是健牛。不過老村長到底還是按捺住火熱心思,跟汪為拉扯幾輪,裝模作樣說說缺點,然後就掏出二兩銀子,心滿意足牽走一頭小公牛。


    捏著二兩小銀錠,汪為還沒回過神來。剛剛那老丈,穿著最簡陋的粗褐麻衣,踩著的是草鞋,一張臉被日頭曬得紫黑,分明是地裏刨食的農民,沒想到深藏不露,一出手就是二兩銀子!


    剛來沒多久就開了張,汪為這下覺得,說不定這南滄縣還是自己的福地?他和兒子們也都振作起了精神,吆喝的勁頭更足了。


    結果,還沒吆喝上幾聲,老丈又帶著好幾個農民過來,紛紛檢查了他家牛的牙口,摸摸牛的身子骨,竟然包圓全部買走了!走的時候,還順手買了一頭羊!


    汪為傻眼了。牛比羊價高,足足二兩銀子一頭,因此他今日趕了四頭牛,十隻羊來,萬萬沒想到,就這麽一會兒功夫,四頭牛賣了個精光!還賣出一隻羊!


    旁邊邊家村的村民卻是心滿意足,到底還是村長厲害,帶著我們買到這麽便宜的牛,牛還這樣好!聽得村民誇讚,邊傑也是滿麵紅光。


    這次來集市,邊家村的村民們是互相邀著一起來。邊傑剛剛買了一頭牛回去找大家夥,村民們一看,村長牽了一頭牛回來!自然是七嘴八舌地問。一聽隻要二兩銀子,村民們都心動了!


    比如邊老三家,家裏壯勞力多,閨女自從去了紡織作坊做工,又時不時地買東西回來,日子越過越紅火,成了邊家村的富戶,自然是也想買一頭。其他幾個村民,來逛這集市也屬於有點閑錢的,關係好的兩三戶人家湊一湊,也夠買一頭牛。


    於是,剛買完牛回去的邊傑,又帶著村民們,把汪為家剩下的三頭牛給買走了。因汪為家羊也不貴,邊家村村民一合計,幹脆買了一頭羊回去,幾家一分,吃點肉打打牙祭。


    送走邊家村的村民,汪為這個新攤子也有了人氣,不少人都上來問價,帶來的羊一隻一隻地賣了出去。


    瞅見了商機,汪為便日日帶著自家牛羊,來南滄縣城販賣。一回生二回熟,他也逐漸打聽明白了南滄縣的牛羊市場。


    南滄縣的商稅低,若是不想交攤位費,也可以提前找好主顧,把帶來的牛羊交易完,主顧牽著牛羊帶走,縣廷府隻要求把牛羊管理好,不可在街上隨處擺攤叫賣,必須在固定地方,但能自行處理那就不管。


    擺攤則豐儉由人,南滄縣城內一共設了兩處集市,東邊那個離王府近,住的都是南滄縣有錢一點的縣民,攤位費最高,足足一百文一天,一個月下來,就要三兩銀子!西邊的那個集市靠近南滄縣的各個村子,主要做村民們的生意,一天隻要五十文,攤位費少一半。當然,最便宜還是城門口的集市,也有很多村民上縣城來這兒溜達。


    汪為很快就發現,買自家牛的往往是富有的村民,買牛回去是為了幹農活。因為自己家的牛養得好,健壯,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傳出了名氣,即使在城門口擺攤,也能賣掉。至於價格,汪為還是繼續按二兩銀子一頭賣,和長都郡城一個價,他家祖輩做牛羊生意,更看重口碑。


    至於上汪為家買羊的,要麽就是村民們一起買一頭,回家分食,要麽就是要好的縣民幾家合力買一頭。汪為很快下了決定,他花了三兩銀子在東市租了一個月攤位,讓大兒子去那兒開了個羊肉鋪子。


    三兩銀子花得汪為心疼,可他想明白一個道理,肉價到底金貴,在城門口賣,無非是趕巧了賣出一兩頭,實際能天天吃起羊肉的,到底還是得看東市的有錢富戶。而賣整羊,又不如散賣羊肉賣得快。每日送幾頭羊到東市,現宰現賣,附近的富戶或多或少,都會來買個幾斤吃。


    汪為想得沒錯。即使是郡王府,因為主子統共也就宣瑾瑜和李氏兩人,在這個節儉的年代,也不會天天宰羊吃,因為一頭羊不趕著吃完,極易放壞。最好就是零買幾斤肉,當天吃完。


    汪為家的羊肉鋪子在東市一開,很快就受到了追捧。他家的羊都是用的新鮮草料喂養,因此羊肉沒有一點腥膻味兒,白水煮都香。


    這種最上等的羊肉,隻用切成大塊,和著蔥薑往水裏一放,等水咕嘟咕嘟一響,就拿小勺子撇羊油沫子。沫子撇得差不多幹淨了,一蓋蓋子小火燉上一個時辰,就鮮美不可勝言。後世的泉水羊肉,便是這麽個做法。


    汪為的羊肉鋪子每天可以賣出三頭羊,細水長流,能賺不少銀子。想買他家牛的老主顧知道後,以後但凡想要買牛,就去羊肉鋪子問價,第二天汪為就從長都郡城送來牛,主顧牽走就是。


    隨著長都郡城和南滄縣城的水泥路修通,兩地商品互通有無,南滄縣縣民們能買到的東西是越來越多,而今年豐收的南滄縣,也有一部分糧食流通向了縣城。至於水泥、香皂、菽豆醬這些特產,也借由長都郡城售賣到了其他各郡。


    更快的人員流動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多商稅。因為賑災,南滄縣廷府花去了不少銀子,可道路修通後,庫銀又迅速充沛起來。於是縣廷府又醞釀起了新的利民政策。


    作者有話說:


    第38章 公共牛車


    南滄縣的城門口, 立上了一塊怪模怪樣的顯眼牌子。牌子上畫著一輛馬車。


    這是什麽東西?


    有人好奇去問守城門的衙役。


    衙役粗聲粗氣說:“以後從卯時到未時,每逢時辰整點兒, 在這個木牌子底下就會發兩輛牛車, 從南滄縣到長都郡城去。牛車隻載人,不載貨。”


    兩輛牛車?往來的縣民們頓時好奇起來,恰好, 更漏也到了辰時的整點兒,隻見從縣城裏緩緩駛出了兩輛牛車。每輛牛車都由兩頭牛牽引, 後麵拉著敞開的寬大板車。駕車的車夫停在了木牌子底下, 喊道:“出發, 去長都郡城的牛車!大人三文錢,小孩一文錢, 抱著的奶娃子不要錢!”


    原來是送人去長都郡城的牛車!這價格卻是公道,頓時就有不少打算走路去長都郡城的人說道:“我來,我來!”


    可一輛牛車隻能坐五個人,兩輛也就十個人。最開始報名的十個好運氣的人上了車, 一臉歡喜。隻用花兩三斤米的價錢,坐牛車去長都郡, 倒是輕省不少呢。因為牛車的車輪寬大, 在平滑的水泥上飛快滾動, 平日裏五六個時辰的路,竟然三個時辰就到達了。


    縣廷府提供的便宜牛車就這樣出了名。聽守城門的官爺說, 郡王爺說這是公共牛車。縣民們覺得這名字有些古怪,但因為是郡王爺取的, 便也這麽叫了。


    不過公共牛車太受歡迎, 每個時辰發兩輛根本不夠, 很快, 縣廷府就把牛車增加到了足足十輛,才算是滿足了民眾的需求。考慮到牛車往來的速度,縣廷府一共置辦了三十輛牛車。宋冬幹脆在城門外圈了塊場地,專門停放管理公共牛車。牛車收上來的車費勉強夠給黃牛們買點草料,餘下全靠縣廷府貼補。也是南滄縣現在有錢了,每月才能給得起這筆花銷。


    見縣廷府率先做起了牛車往來的生意,也有私人做起了拉車的行當。這私人經營的牛車,要足足收十文錢一個人,是縣廷府的三倍還多。饒是這樣,也有不少趕不上公共牛車的人去坐私家牛車。至於舍得花錢的,花上三十文,可以坐上更快更舒服的馬車。


    牛車行當蓬勃發展,南滄縣也掀起了一波購置牛馬的熱潮。現在縣民們都以家中養牛養馬為榮。以畜力為驅動,南滄縣的交通空前繁榮。


    誠郡王府裏,宣瑾瑜正忙著指導春香紡線。現下已是秋日,李氏就讓丫鬟仆婦把庫房裏存著的毛皮大氅拿出來曬太陽,預備著秋末就該穿了。宣瑾瑜一看拿出來晾曬的皮毛大氅,便覺得十分厚重。她試了試穿在身上,保暖效果一流,但著實沉重壓身,不夠輕便,又不透氣,容易悶出一身汗來。這種毛皮大氅價格又十分昂貴,尋常人根本穿不起。


    宣瑾瑜忍不住又開始操心,入秋了,冬天還會遠嗎?自己的子民又該如何過冬呢?


    係統抽出的棉花良種還封在抽卡自帶的小箱子裏,要等著明年春天才能下種,今年冬天,能有什麽保暖的衣料?宣瑾瑜吃飯的時候有了靈感。瞅著廚房端上來的羊肉,她突然悟了,南滄縣地處邊關,比起關內,這裏最不缺的就是牛羊,羊毛不就是上等的保暖材料?


    於是說幹就幹,宣瑾瑜決心把這羊毛紡成毛線看看,反正王府裏也擺著現成的紡線機。原來,上至郡王太妃李氏,下到貼身丫鬟春香,王府裏的女眷在深宅大院裏難免寂寞,大家就做做針線活打發日子。聽說郡王爺發明了新的紡織機,李氏就讓宣瑾瑜弄了幾台回王府,給大家撥弄撥弄。


    宣瑾瑜讓春香帶著人把紡織機這些家夥什取過來,自己親自動手,開始紡織起了毛線。不過她腦瓜子靈活,手卻生得笨拙,弄了沒多久,就被春香請了下來。


    “郡王爺想做什麽就說,至於這紡織的活兒,還是奴婢來做吧。”春香比宣瑾瑜大幾歲,自小伺候著王爺長大,說話也活潑直接。


    春香的針線活兒在整個王府都排得上號,宣瑾瑜也樂得如此。她拿著羊毛給春香看:“我從古書上看到,這羊毛也可以跟苧麻一樣紡出線來,羊毛線又可以編織成毛衣,輕薄保暖。”


    這些羊毛宣瑾瑜已經命人清洗曬幹,春香拿起一看,隻見羊毛潔白而柔軟,但纏繞成了毛團。剛剛郡王爺就是拿這毛團往紡線機上引,卻總是拉不好毛線。


    春香若有所思。這樣的毛團太過雜亂,團積在一起,可不好紡織。平常紡麻線的時候,那些苧麻草都是規整成一束一束的,能不能把羊毛也像苧麻那樣處理呢?


    春香拿出木梳子,仔細把羊毛梳理開,一直梳到羊毛蓬鬆而柔軟,這時她才揪出一縷羊毛,掛在紡線機的紡錘杆子上。她一邊轉動滾輪,一邊牽引羊毛出線。紡線要求的是巧勁兒,手上的力度必須穩得住,春香一開始紡羊毛線,手上把不住勁兒的大小,羊毛線斷了幾次,不過她很快就找到了合適的力度,羊毛線在她手中越滾越長。


    春香平日裏就喜歡做點針線活兒,也不覺得枯燥,高高興興地織出了一大團羊毛線,這才拿去找宣瑾瑜。“王爺要的可是這種毛線?”


    宣瑾瑜拿起毛線使勁兒扯了扯,還挺結實,毛線紋絲不動。雖說手感有些粗糙,但也可以拿來織毛衣。前世宣瑾瑜跟著姥姥學了些織毛衣最簡單的針法,她讓人找來幾根光滑的木簽子,就教起春香打毛衣來。


    宣瑾瑜先起了個平針,兩根棒針交替,慢慢就織出了毛衣片,她琢磨著先織個簡單的圍巾。旁邊春香跟著宣瑾瑜的做法,也開始起針編織起來。她隻覺得這打毛衣極有意思,兩根木簽子一上一下,或挑或勾,就把這毛線能織成衣裳!春香手巧,人也聰明,很快就學明白了平針的針法,比起她平日裏給宣瑾瑜做衣服費的手工,這可簡單多了。


    見春香這麽快就上手,宣瑾瑜便又教了她自己會的幾種針法,又大致給她說了怎麽拿毛線織成衣服。於是,接下來幾天,宣瑾瑜就看見春香茶不思飯不想,隨手就拿著一個針線筐,覷著空兒了就要打上幾針。宣瑾瑜啞然失笑,她雖然知道春香愛做點針線活兒,但沒想到能癡迷如此,原來自己的大丫鬟竟然是個重度手工愛好者。


    宣瑾瑜不知道的是,晚間春香休息的時候,還偷偷點著蠟燭打毛衣呢!


    如此幾天過去,春香興高采烈地跟宣瑾瑜說:“王爺,您瞧瞧,那毛衣是不是這樣的?”


    宣瑾瑜定睛一看,隻見春香手裏拿著一件完完整整的毛衣。她接過來一看,毛衣針腳平整,毛線排列細密,因是對襟的式樣,上麵還縫上了兩條係帶。宣瑾瑜笑著說:“可不就是!這毛衣真漂亮!”


    得了郡王爺的誇讚,春香自然欣喜。她織毛衣的時候,還想到了許多花樣,想著之後再試試,能不能在這毛衣上織出些花樣子。


    於是,這天午間吃完飯,宣瑾瑜就把春香新織的毛衣給李氏看,讓李氏試試。因這毛衣是單股線織成,十分輕薄,入秋後李氏畏寒,套在外麵做個擋風的外套也合適。


    李氏往身上一套,驚喜異常,這毛衣剛貼身,就非常暖和,比起那毛皮大氅來,又透氣又輕便,正適合眼下時節。她又摸摸這毛衣,說著:“我看這毛衣裳好!就是這毛衣裳好像有點紮手,怕是不能貼身穿,隻能在裏衣外麵套上。”


    宣瑾瑜一想,說道:“這也有辦法。春香,回頭織毛衣的時候,專取羊貼身的那一層絨毛來紡線織衣,做出來的料子就精細得多了。”


    這是個好法子!春香當即應下。她回去後就找了廚房的人,讓他們宰羊的時候把羊毛都剪下送過來。見是郡王府的大丫鬟春香要,廚房的人不敢怠慢,不僅把王府肉羊的羊毛剃了送來,還去東市的羊肉鋪子花錢買了些羊毛。


    春香帶著府裏的小丫鬟,一起動手把整身羊毛裏的細絨挑出來,清洗幹淨。她又找蘇嬤嬤從紡織作坊裏帶了顏料,染成各色毛線,最後織出來一條十分精美的細絨毛披肩,獻給李氏。秋日早晚間有寒氣,李氏穿絲綢衣衫覺得太冷,穿皮毛又太熱,自有了這毛披肩,這問題才迎刃而解。早晚李氏把披肩裹在身上,午間就脫下放在一邊,又方便又舒適,當即喜得讓春香再織幾件來,除了這細絨毛披肩,還要再弄兩件細絨毛衣服。


    得了郡王太妃讚賞,春香織起毛衣來就更加有幹勁。她本來就是宣瑾瑜的大丫鬟,除去給宣瑾瑜倒水奉茶,做做王爺的貼身衣物,幾乎沒什麽別的事情,何況房裏其他小丫鬟也聽她調配。她幹脆就帶著小丫鬟們清洗羊毛,紡織毛線,織出來的毛衣花樣是越來越多。


    郡王府的風潮從來都影響著整個南滄縣。因為宣瑾瑜也沒說過需要保密,毛衣的織法就從王府一路流傳出去。現在有人家一殺羊,就把羊毛剪下留出來,等著紡成毛線織衣服呢!街上的大姑娘小媳婦,也不急著做麻布衣服,針線籃子裏現在放的都是打了一半的羊毛衣。


    群眾的智慧永遠無窮,手工達人這種存在也跨越古今,南滄縣的毛衣花樣、針法越來越豐富。本來自打有了農具後,大家就隻想養牛,不想養羊。現在憑借著產出羊毛,羊也終於在南滄縣家畜界爭下一席之地。不少人盤算著,養一隻羊,年年剃了毛再長,家裏的冬衣不就有了著落?於是,繼養牛風潮之後,南滄縣又掀起了一股養羊熱。


    作者有話說:


    第39章 水磨坊


    南滄縣城外, 有一片平坦開闊的丘陵,附近人家的牛羊懶洋洋地在草地上踱步, 時不時低頭嚼兩口青草。


    宣瑾瑜穿著一身輕便服裝, 和宋冬、徐福在丘陵上走著,身後綴著一行侍衛。一行人走走停停,來到了河流旁邊。


    “郡王爺, 長都水災之後,南滄縣的水路也有了改變。玉帶河比以前豐沛了不少。下官以為, 眼下正是修建水渠的好機會。”宋冬說著。


    玉帶河是南滄縣外最大的一支河流, 離南滄縣十來裏路, 可惜河道較淺,水流不豐, 南滄縣也一直沒打算修建什麽水利工程。長都郡城的主要水脈是錦水,錦水流入南滄縣的這一段也就是玉帶河。今年因為錦水暴漲匯入,玉帶河的河道一下子就填滿了,後麵長都郡城裏新挖開的金沙溪也一並匯入了玉帶河, 這下子玉帶河的河道頓時衝開,好在宋冬疏通開挖了水道, 這才沒有造成水患。


    沒想到長都郡起了水災, 南滄縣卻有了意外的收獲, 玉帶河水量變得空前充沛,正好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宋冬便開始著手設計南滄縣的水利工程, 想要從玉帶河直接引水,通往南滄縣下各個村落, 用以灌溉農田, 哺育苗禾。


    今日, 宣瑾瑜就是帶著宋冬和徐福前來考察。一行人沿著玉帶河邊走邊看, 也聽宋冬講解這水渠打算如何修建。宋冬手裏還拿著一副微縮的帛畫,上麵畫著南滄縣的各條水係,也大致畫出了從玉帶河開挖的水渠路線。等引水渠從玉帶河通往各村後,還要再開挖更細小的支道,引往各片農田。


    宋冬性喜農術,南滄縣又一直雨水不豐,遇見荒年就時常減產,這是宋冬上任以來的一塊心病。他一直想要修建水渠,如何修建也構思許久,因此宣瑾瑜聽下來,也沒什麽不妥當的地方,隻不過她也有一個想要修建的水利工程。


    宣瑾瑜想要修建幾座水力磨坊。今年南滄縣的糧食收成不錯,以至於現在有些人家收來的麥子,都還沒來得及用石碾子完全磨成麵粉。雖說現在不少村民家裏都添了牛,可在宣瑾瑜看來,這寶貴的畜力還是用來犁田的好,至於磨麵的事情,還是交給水磨坊來。


    宋冬一說要修建水渠,她就想到這事兒,琢磨著正好一道規劃了,就找了時間喚出係統抽卡,好在係統給力,似乎也明白要抽出她需要的東西助力基建,最後真給她抽出了【水力磨坊】建築圖紙,還附帶了一個精美的模型。


    水力磨坊修建不難,隻要水勢落差能有個兩三米,衝擊下來的水力就足以帶動磨盤轉動。宋冬在修建引水渠的時候,自然也會遇見一些水道從高往低走的地方,這種地方正適合修建一處水磨坊,水從磨坊經過後,照樣可以流入引水渠,繼續沿著引水渠的水路往前奔流。


    宣瑾瑜找了一處水勢湍急之處,拿出水磨坊的圖紙給宋冬和徐福講解起來,模型也給了他二人把玩。徐福請示過宣瑾瑜後,直接把磨坊模型放在河道邊,往裏麵澆了些水,這精致的模型就自動轉動起來。


    宋冬很快就明白了:“依下官看,這水磨坊著實巧奪天工,主要是修建引水道,木輪車,和上下兩個磨盤。到時候,水從引水道裏起來,衝刷水輪車轉動,木輪車再帶動磨盤轉動磨麵,隻要這水流一日不停,這磨盤就可以一日不息啊。”


    徐福也對這水力磨坊的設計讚歎不已,問道:“郡王爺,也不知這水力磨坊,一日可以磨多少斤米麵?”


    “五百斤到一千斤之間吧。”宣瑾瑜給了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既然你二人也都明白了,那便在南滄縣城外和各個村子,分別修建一個水力磨坊。這事兒宋冬來統領,也由你來為水磨坊選址,把這水磨坊當做這水渠路線的分支來修建。徐福則打個下手,負責修建這磨坊屋子、木輪車、磨盤這些。”


    宋冬和徐福領命,依言前去操辦。


    修建水渠的第一步,還是招工。南滄縣的村民們隻覺得今年日子過得分外紅火,本來以為秋收後沒甚事情做,也沒有進項,沒想到縣廷府開始招村民去修水泥路,給十文錢一天的工錢。水泥路修好後,村民們正遺憾少了一個美差,可沒想到,縣廷府又招人開始修水渠,還是十文錢一天!


    這下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南滄縣的百姓們蜂擁而至。修水渠好啊,誰不想把水直接引到農田,能省多少功夫!可村子裏的小溪水量不夠,玉帶河遠在城外十裏,從十裏外引水修進各個村子得花多少力氣?得花多少銀錢?農民們也就做夢時候想想。


    萬萬沒想到,祖祖輩輩都沒來得及看到的事情,他們這一代卻成真了!對於修建水渠,南滄縣民們爆發出了巨大的熱情,互相督促著,誰也不會不賣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抽卡後郡王是基建狂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二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二燁並收藏抽卡後郡王是基建狂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