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歸缺,現在做多少就做多少吧,總不可能直接補齊。
紀煬一行從西邊種麥子的上集村再去東邊種稻子的淩家湖,這中間要路過一座矮平的山。
路過的時候紀煬看了看,詢問道:“這是墨子山嗎?”
玉縣丞道:“對,這就是墨子山,當初來扶江縣開耕種田的退役兵士們,便葬在這裏,也是我們扶江縣百姓們的先人。”
說到這話的時候,玉縣丞跟衛峰衛藍顯然有些驕傲。
七十多年前,保衛過承平國安危的將士們被安置在這裏休養,將士們老去便葬在墨子山下。
那邊還有一片將士陵,逢年過節附近村子的人都會前去祭奠。
扶江縣前知縣老大人也會在冬至的時候帶著衙門眾人過來。
祭奠先人,這既是去先人尊重,也是感激他們做過的一切。
既然都路過這了,若不去看看倒不合適。
紀煬幹脆帶著眾人順便去趟墨子山下的陵墓打掃祭拜,算是扶江縣的傳承。
墨子山的山並不高,但風景秀麗,葬在這裏,也算個好去處,一排排將士墓也不顯得陰森,反而有種說不出的正氣跟肅然。
等把這裏打掃幹淨,紀煬帶著眾人祭拜過後,這才繼續啟程,去最後一個淩家湖。
淩家湖也是淩縣尉的老家,他這會帶著兵士留在衙門看守,並未同行。
不過淩縣尉覺得,就算去不去都一樣,他們知縣大人是最公正的人。
可淩縣尉的爹,淩家湖淩裏長倒不這麽想,來接待的時候戰戰兢兢,以為自己兒子犯錯,所以才沒帶他。
紀煬笑著對淩裏長道:“淩縣尉做事極好,我們出來一趟,縣衙要有人管著,才讓他留下的。”
這話安了淩裏長的心。
接下來自不用說,都是紀煬等人做熟了的,趁著各家休息的時候抓緊時間去看看肥料製作情況。
如果堆肥的地方距離人居住的房屋太近,還會讓他們立即改了。
這東西容易滋生細菌,不好離人屋那樣近。
還有一些堆肥出現的問題,全都一一解答。
看到最後,紀煬似乎覺得有什麽不對勁,倒是淩裏長開口道:“知縣大人,其實我們淩家湖還有個堆肥的地方,能不能請您去看看?”
這自然沒問題。
不過紀煬到的時候,人有點傻。
淩家湖村子靠近後山的地方,臨時在陰涼處搭建了一個簡易棚子,這棚子還未靠近就聞到肥料的味道。
紀煬看看後麵的薑家山,看看這屋子,下意識道:“鳥糞肥,都在這?”
他方才覺得不對勁,就是因為鳥糞的緣故,之前不是說淩家湖後山鳥糞極多,但剛剛看在各家情況的時候,發現他們家裏其實沒什麽鳥糞的。
原來都堆在這了。
淩裏長讚歎:“不愧是知縣大人,您還未靠近,就已經猜到。”
淩裏長接著說起這個簡易棚子的由來。
之前裏長托人找淩縣尉帶話,問紀煬鳥糞能不能作為肥料來用,紀煬的回答當然是可以。
甚至在現代,鳥糞的價值都是驚人的,同樣是製作優質肥料的重要材料之一。
鳥糞裏含有大量的磷,這種營養元素作為底肥最為合適,可以很好地促進植物根部生長。
有了知縣大人的肯定,淩家湖村裏人全都湧到薑家山,全都在搶鳥糞,為這還起過爭執。
其他做化肥的材料還需要花些錢,雖然不多,但大家自然能省就省,去挖這不要錢的鳥糞。
淩家湖以中間的湖水建村,能搶在水源邊建村的百姓性格多躁勁,一言不合打起來都是常有。
當年淩裏長憑借打遍整個村子,這才坐穩裏長位置,就連他兒子也因為遺傳他的力氣足,還去當了扶江縣的縣尉,可見他們的村的風氣。
深知村人習性的淩裏長直接讓人把持上山口子,各家不許再搶,省得打起來再結仇。
還吩咐村人一起建造這個臨時房屋,再各家派人過來采集鳥糞堆到此處,等到能用的時候各家平分。
紀煬剛聽到這話,下意識挑眉。
集體勞動,集體分配。
厲害啊。
作為淩家湖後山裏的東西,這樣做確實最合適,甚至能照顧到老弱家裏,一個村子裏還能互相幫忙。
都是同村人,又有淩裏長這樣的強力協調,大家也不會有意見。
紀煬靠近一看,隻見棚子裏的肥料多得驚人,至少也有大幾千斤。
五千斤的鳥糞,如果做成肥料,約莫能做成一萬五千斤底肥,足以用在四五百畝田地上。
已經足夠淩家湖一半耕地使用。
要知道這才剛開始做化肥,估計等播種的時候,淩家湖三十三戶人家,一千二百多畝田地,都能領到足夠的底肥。
別的村子還在缺肥的時候,這裏已經足足夠了!
眼前的棚子,絕對是紀煬這次出行的驚喜。
紀煬看了看後山,開口道:“這林子的鳥糞還有多少?”
淩裏長略略沉吟,答道:“可能會用之不盡?”
???
用之不盡?!
紀煬震驚,用之不盡的磷肥?!
這是肥料嗎?這分明是寶藏!
紀煬被淩裏長領著又去了後山林子裏查看情況。
這林子外圍常有村裏人過來采蘑菇抓野兔,再往裏麵就不敢進了,深山老林,去了可別想出來。
采集鳥糞的地方也在外圍,但這邊每年都有大量鳥類在聚集繁衍,平日村人同樣不怎麽過來的,要來也必須像紀煬他們這會一樣戴上帽子,否則就不用說了!
誰能想到這裏的鳥糞還能起到作用?
紀煬走到這裏,被眼前的一幕震驚。
作為現代人,他想象力還是太匱乏了,他腳底踩的厚厚一層並非泥土,都是鳥糞!
不過想想也是,這林子至少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這麽多年積攢下來的鳥糞,對淩家湖的人來說,可不就是取之不盡?
紀煬一邊震驚,一邊心痛。
出了林子就是貧瘠的土地,林子裏麵則是這麽好的肥料。
要是早點把鳥糞做成化肥來滋養土地,這土地早就變肥沃了啊!
簡直越想越心痛!
此時就不得不提土地的事了。
不少人都知道,種田最好的地便是黑土地,但原生的黑土地實在很少,大多數土地大差不差。
但為什麽漸漸能分出什麽是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
很大程度就是人力改造的過程。
除開特殊地理位置,更多土地,都是依靠人的雙手從荒蕪變得優渥。
打個比方來說,一塊平平常常的土地,看著幹巴,泛著黃土,還帶著沙石,你一看就知道,這土地不好得很。
但一個人過來,土地細細翻開,讓幹巴的土地變得鬆弛,土塊變小變細,然後澆水施肥,繼續翻,翻的同時把裏麵石子砂礫撿出來。
經過十多遍反複耕作,反複澆水,反複施肥,反複找出石子。
那這塊土地會不會成為較為理想的莊稼地?
這便是簡易開耕的過程。
種地的過程也是養地,隻有經過深耕細作的田地,才更好養活莊稼。
一塊地一年不耕種,兩年不耕種,也會漸漸變成荒地,重新荒蕪,重新聚集砂礫。
明白了這個概念,種地的過程就是養地。
那養地需要翻開土地,需要水,需要肥料。
翻土是為了讓土地鬆弛,給種子呼吸的空間,需要水自不用說,這是生命之源。
那肥料呢?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吃五穀雜糧,也就是吃食物來維持生命需要的營養,吃得好皮膚頭發都會好。
對土地來說,各種肥料即它的食物,吃得好,吃得營養均衡,那土地就好,土地上的莊稼就好。
現在可以做成磷肥的鳥糞就在貧瘠的土地附近!
等於一個十分饑餓的人旁邊就是食物,但他不知道這東西能吃!所以一直餓著!
這種場景讓紀煬怎麽不心痛!
如果早點發現鳥糞的作用,早點合理使用化肥,那淩家湖的糧食產量肯定能提高很多!
沒記錯的話,使用化肥的土地能比不使用化肥的土地增產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原本一畝地產水稻二百斤,用過肥料就會產近三百斤!
這絕對不是誇張,而是有數據依據的。
紀煬之前不說,是覺得講出來也沒人信,雖說芥菜的收獲讓知情人震撼無比,但那畢竟是蔬菜,跟糧食穀物沒法比。
最重要的是,經過化肥一年年地滋養,原本貧瘠的土地會變得肥沃,使用化肥的重量也會逐漸減少。
肥料使用減少,等於養育土地的成本降低,種植成本降低。
其中好處自不用說。
紀煬雖心痛,也知道不能怪其他人,畢竟人類對工具對原材料的探索都是一步步來的。
他站在巨人肩膀上這才能超前窺探到肥料的妙用。
紀煬一行從西邊種麥子的上集村再去東邊種稻子的淩家湖,這中間要路過一座矮平的山。
路過的時候紀煬看了看,詢問道:“這是墨子山嗎?”
玉縣丞道:“對,這就是墨子山,當初來扶江縣開耕種田的退役兵士們,便葬在這裏,也是我們扶江縣百姓們的先人。”
說到這話的時候,玉縣丞跟衛峰衛藍顯然有些驕傲。
七十多年前,保衛過承平國安危的將士們被安置在這裏休養,將士們老去便葬在墨子山下。
那邊還有一片將士陵,逢年過節附近村子的人都會前去祭奠。
扶江縣前知縣老大人也會在冬至的時候帶著衙門眾人過來。
祭奠先人,這既是去先人尊重,也是感激他們做過的一切。
既然都路過這了,若不去看看倒不合適。
紀煬幹脆帶著眾人順便去趟墨子山下的陵墓打掃祭拜,算是扶江縣的傳承。
墨子山的山並不高,但風景秀麗,葬在這裏,也算個好去處,一排排將士墓也不顯得陰森,反而有種說不出的正氣跟肅然。
等把這裏打掃幹淨,紀煬帶著眾人祭拜過後,這才繼續啟程,去最後一個淩家湖。
淩家湖也是淩縣尉的老家,他這會帶著兵士留在衙門看守,並未同行。
不過淩縣尉覺得,就算去不去都一樣,他們知縣大人是最公正的人。
可淩縣尉的爹,淩家湖淩裏長倒不這麽想,來接待的時候戰戰兢兢,以為自己兒子犯錯,所以才沒帶他。
紀煬笑著對淩裏長道:“淩縣尉做事極好,我們出來一趟,縣衙要有人管著,才讓他留下的。”
這話安了淩裏長的心。
接下來自不用說,都是紀煬等人做熟了的,趁著各家休息的時候抓緊時間去看看肥料製作情況。
如果堆肥的地方距離人居住的房屋太近,還會讓他們立即改了。
這東西容易滋生細菌,不好離人屋那樣近。
還有一些堆肥出現的問題,全都一一解答。
看到最後,紀煬似乎覺得有什麽不對勁,倒是淩裏長開口道:“知縣大人,其實我們淩家湖還有個堆肥的地方,能不能請您去看看?”
這自然沒問題。
不過紀煬到的時候,人有點傻。
淩家湖村子靠近後山的地方,臨時在陰涼處搭建了一個簡易棚子,這棚子還未靠近就聞到肥料的味道。
紀煬看看後麵的薑家山,看看這屋子,下意識道:“鳥糞肥,都在這?”
他方才覺得不對勁,就是因為鳥糞的緣故,之前不是說淩家湖後山鳥糞極多,但剛剛看在各家情況的時候,發現他們家裏其實沒什麽鳥糞的。
原來都堆在這了。
淩裏長讚歎:“不愧是知縣大人,您還未靠近,就已經猜到。”
淩裏長接著說起這個簡易棚子的由來。
之前裏長托人找淩縣尉帶話,問紀煬鳥糞能不能作為肥料來用,紀煬的回答當然是可以。
甚至在現代,鳥糞的價值都是驚人的,同樣是製作優質肥料的重要材料之一。
鳥糞裏含有大量的磷,這種營養元素作為底肥最為合適,可以很好地促進植物根部生長。
有了知縣大人的肯定,淩家湖村裏人全都湧到薑家山,全都在搶鳥糞,為這還起過爭執。
其他做化肥的材料還需要花些錢,雖然不多,但大家自然能省就省,去挖這不要錢的鳥糞。
淩家湖以中間的湖水建村,能搶在水源邊建村的百姓性格多躁勁,一言不合打起來都是常有。
當年淩裏長憑借打遍整個村子,這才坐穩裏長位置,就連他兒子也因為遺傳他的力氣足,還去當了扶江縣的縣尉,可見他們的村的風氣。
深知村人習性的淩裏長直接讓人把持上山口子,各家不許再搶,省得打起來再結仇。
還吩咐村人一起建造這個臨時房屋,再各家派人過來采集鳥糞堆到此處,等到能用的時候各家平分。
紀煬剛聽到這話,下意識挑眉。
集體勞動,集體分配。
厲害啊。
作為淩家湖後山裏的東西,這樣做確實最合適,甚至能照顧到老弱家裏,一個村子裏還能互相幫忙。
都是同村人,又有淩裏長這樣的強力協調,大家也不會有意見。
紀煬靠近一看,隻見棚子裏的肥料多得驚人,至少也有大幾千斤。
五千斤的鳥糞,如果做成肥料,約莫能做成一萬五千斤底肥,足以用在四五百畝田地上。
已經足夠淩家湖一半耕地使用。
要知道這才剛開始做化肥,估計等播種的時候,淩家湖三十三戶人家,一千二百多畝田地,都能領到足夠的底肥。
別的村子還在缺肥的時候,這裏已經足足夠了!
眼前的棚子,絕對是紀煬這次出行的驚喜。
紀煬看了看後山,開口道:“這林子的鳥糞還有多少?”
淩裏長略略沉吟,答道:“可能會用之不盡?”
???
用之不盡?!
紀煬震驚,用之不盡的磷肥?!
這是肥料嗎?這分明是寶藏!
紀煬被淩裏長領著又去了後山林子裏查看情況。
這林子外圍常有村裏人過來采蘑菇抓野兔,再往裏麵就不敢進了,深山老林,去了可別想出來。
采集鳥糞的地方也在外圍,但這邊每年都有大量鳥類在聚集繁衍,平日村人同樣不怎麽過來的,要來也必須像紀煬他們這會一樣戴上帽子,否則就不用說了!
誰能想到這裏的鳥糞還能起到作用?
紀煬走到這裏,被眼前的一幕震驚。
作為現代人,他想象力還是太匱乏了,他腳底踩的厚厚一層並非泥土,都是鳥糞!
不過想想也是,這林子至少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這麽多年積攢下來的鳥糞,對淩家湖的人來說,可不就是取之不盡?
紀煬一邊震驚,一邊心痛。
出了林子就是貧瘠的土地,林子裏麵則是這麽好的肥料。
要是早點把鳥糞做成化肥來滋養土地,這土地早就變肥沃了啊!
簡直越想越心痛!
此時就不得不提土地的事了。
不少人都知道,種田最好的地便是黑土地,但原生的黑土地實在很少,大多數土地大差不差。
但為什麽漸漸能分出什麽是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
很大程度就是人力改造的過程。
除開特殊地理位置,更多土地,都是依靠人的雙手從荒蕪變得優渥。
打個比方來說,一塊平平常常的土地,看著幹巴,泛著黃土,還帶著沙石,你一看就知道,這土地不好得很。
但一個人過來,土地細細翻開,讓幹巴的土地變得鬆弛,土塊變小變細,然後澆水施肥,繼續翻,翻的同時把裏麵石子砂礫撿出來。
經過十多遍反複耕作,反複澆水,反複施肥,反複找出石子。
那這塊土地會不會成為較為理想的莊稼地?
這便是簡易開耕的過程。
種地的過程也是養地,隻有經過深耕細作的田地,才更好養活莊稼。
一塊地一年不耕種,兩年不耕種,也會漸漸變成荒地,重新荒蕪,重新聚集砂礫。
明白了這個概念,種地的過程就是養地。
那養地需要翻開土地,需要水,需要肥料。
翻土是為了讓土地鬆弛,給種子呼吸的空間,需要水自不用說,這是生命之源。
那肥料呢?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吃五穀雜糧,也就是吃食物來維持生命需要的營養,吃得好皮膚頭發都會好。
對土地來說,各種肥料即它的食物,吃得好,吃得營養均衡,那土地就好,土地上的莊稼就好。
現在可以做成磷肥的鳥糞就在貧瘠的土地附近!
等於一個十分饑餓的人旁邊就是食物,但他不知道這東西能吃!所以一直餓著!
這種場景讓紀煬怎麽不心痛!
如果早點發現鳥糞的作用,早點合理使用化肥,那淩家湖的糧食產量肯定能提高很多!
沒記錯的話,使用化肥的土地能比不使用化肥的土地增產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原本一畝地產水稻二百斤,用過肥料就會產近三百斤!
這絕對不是誇張,而是有數據依據的。
紀煬之前不說,是覺得講出來也沒人信,雖說芥菜的收獲讓知情人震撼無比,但那畢竟是蔬菜,跟糧食穀物沒法比。
最重要的是,經過化肥一年年地滋養,原本貧瘠的土地會變得肥沃,使用化肥的重量也會逐漸減少。
肥料使用減少,等於養育土地的成本降低,種植成本降低。
其中好處自不用說。
紀煬雖心痛,也知道不能怪其他人,畢竟人類對工具對原材料的探索都是一步步來的。
他站在巨人肩膀上這才能超前窺探到肥料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