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提高民智,教育是根本。
紀煬看著賬冊,硬生生從修路清塘的費用裏劃出一部分,用於提高下麵縣學,夫子們的待遇。
更把即將要進行的灌江府巡查要務添上一項。
雖說他對灌江府已經了解頗深,但不是每個縣城都去看過。
隻有都去看過,才能知道裏麵的情況,更知道哪筆錢該花到什麽地方。
這事也不算著急,等到汴京派來的官員們到崗之後,再加上灌江城官學考核結束,他就帶著人手下麵巡查。
隨即抽查下麵縣城,直到所有縣都去一遍。
這是個極大的工程,也是不得不做的工程。
看著這些計劃,紀煬吩咐平安:“幫我給馬兒多喂些飴糖,實在辛苦它了。”
平安哭笑不得,但真的去喂了幾塊。
馬兒能嚐出甜味,這是很好的獎勵食物。
公務細致又繁雜,好在手邊的小吏嶽文塞也很好用,他較之玉縣丞更活潑些,但也更滑,好在心眼不壞。
反倒是佃戶出身,如今是小吏的魯戰,是個極踏實的,他下苦功夫在學字,紀煬很是支持。
嶽文塞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學習玉縣丞,玉縣丞以前也是流外官,跟著知府大人之後,才成了如今的流內官。
意思就是以前沒有正式編製,如今卻都做了知縣,還在陛下眼前有過名字。
這簡直是天下間小吏最最向往的事。
不怪他做事賣力。
當初在右縣的時候,以為沒有關係,這輩子都這樣了,沒想到如今有了轉機,還不趕緊幹活?
紀煬順手就讓官學那些人安分不少,嶽文塞更是敬佩。
等到去官學“檢查”作業的時候,紀煬抱著挑刺的心,自然讓官學的人更是臉色難看。
可惜紀煬名聲顯赫,這些人根本不敢招惹。
隻能拱手聽訓。
紀煬對夫子們態度倒還好,去年灌江府情況那樣亂,秋闈該舉行還是舉行,也是他們的功勞。
等紀煬讓他們重新寫今年計劃之時,下意識看了眼學政的眼神。
那眼神裏分明是憤憤不平,還帶了鬱鬱不得誌。
當天晚上,紀煬跟五姑娘,小雲中小白鶴他們吃飯時,衛藍走了進來。
紀煬道:“有情況?”
衛藍點頭:“有的。”
旁邊丫鬟十分順暢給衛藍拿了碗筷,衛藍也不客氣,跟自家知縣,不對,自家知府,不用客氣。
不過他坐下,先掏出一封書信給到紀大人。
紀煬見那信封上的名字跟地址,還讓五姑娘也看了眼。
“學政?寄到汴京的?”
五姑娘話音落下:“他不是要告狀的吧?”
紀煬挑眉:“拆開看看就知道了。”
說著,把衛藍攔下的信件直接拆開。
果然是學政筆跡,裏麵是對他多番詆毀。
從他不尊重讀書人,再到他無禮對待鄉紳,還把灌江城收回來的土地分給百姓。
甚至下麵各縣有樣學樣,如今的人都忘卻禮儀,不尊重他們這些有知識有學問的,竟然去討好那些老百姓?
實在不知所謂。
不愧是沒讀過書的紈絝,連科舉都沒考過,果然不懂禮。
自然還夾雜了對林婉芸代理知縣的不滿,更是百般訴說他們這些人寒窗苦讀幾十載,竟然還屈居在紀煬下麵。
信裏說的沒那樣明顯,還用了很多生僻字,更用了很多典故指桑罵槐。
紀煬好笑道:“幸好跟韓瀟學了許多年,否則都看不懂他怎麽罵人的。”
紀煬看得懂,五姑娘也不例外,她家什麽學識,這信她掃一眼就明白什麽意思。
兩人具不在乎,甚至讓平安幫忙重新封好,看起來像是沒拆開過一樣。
“寄出去,看看他們要寄給誰。”
說到底。
還是他沒考過科舉的事,自然跟“清流”的科舉人不能沾邊。
之前就知道,他這官越大,這件事越會被人拿出來說道。
其實就是借這件事來抨擊他。
上麵的位置占一個少一個。
他來了,別人就要下去。
自然要想辦法詆毀。
這沒科舉就做大官,確實是不妥之事。
他如今得罪這群酸儒,不定被他們怎麽編排,這些讀書人的筆可比刀厲害。
以前大家隻是在坊間吵吵,然後是朝堂為他吵架。
估計最近一段時間,要用文人文章吵架了。
林婉芸笑:“放心,我哥的文章,絕對能打過他們。”
林家出馬自不用說,但那群酸儒們,特別是在禦史台那些,肯定還有法子。
紀煬算了算自己得罪的人。
宗室,怎麽得罪的大家都知道。
地主們,分了其他地主的土地,同時地主的人早就對他不滿了。
如今再多個儒生們。
若不是時機不合適,他都想給自己鼓鼓掌了。
那能怎麽辦呢。
想這些,不如好好吃頓飯。
吃飽了,繼續去官學挑刺!
都得罪了,那就徹底得罪狠一點!
紀煬想了想,讓人現在拿出筆墨來,他要給在汴京的好友們寫封信。
不是打筆仗嗎。
他也來湊湊熱鬧!
沒想到當了知府之後,不僅要搞基建,還要打筆仗。
更沒想到,最先來找茬的,竟然是這群酸儒們。
那他就來試試,自己這根筆杆子效果如何?
他文采或許一般,但他會氣人啊!
第104章
紀煬從昌盛三十二年五月底到的潞州做官。
現在已經是昌盛三十八年一月底, 算起來,竟然也做了五年半的官員。
雖說前幾年都在做知縣, 但他實際影響力自不用說。
全天下都因為他提出的製肥方法, 讓糧食或多或少增產,有些地方甚至順著他的思路做出更好的肥料。
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修運河,修道路, 修水渠,修石橋。
這些也都是肉眼可見的功績,更是利國利民的工程。
再加上, 扶持貧弱縣城,增加百姓收入, 維護當地治安, 平定亂臣賊子, 收複故土。
又是一樁樁好事。
但做這些事的時候。
他既是在承平國辦事, 既是為民請命。
也是在得罪人。
在潞州的時候還好, 反正那扶江縣荒蕪得很,他怎麽優待百姓, 怎麽分土地, 都沒事。
頂多是因為鳥糞一類的山澤稅, 徹底得罪了宗室。
說他們的衣服是鳥糞做的。
即使因為關市稅的事挽回一些, 但這個笑話已經傳遍天下,他們自然還記得。
更別說如今灌江府下大大小小七個鹽礦,已經盡數在紀煬的掌控, 沒有如期在梁王這個宗室之首的手中。
這又是一大仇恨。
好在宗室還依賴關市稅,暫時不會跟他翻臉, 但絕對不會有好臉。
宗室對他的仇暫時先記下, 如果說這還能有調和的話, 那接下來一大派係,則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初在潞州扶江縣,紀煬懲治流竄過去的豪強,阻止他們兼並土地,已經讓許多縉紳之家很是不爽。
紀煬看著賬冊,硬生生從修路清塘的費用裏劃出一部分,用於提高下麵縣學,夫子們的待遇。
更把即將要進行的灌江府巡查要務添上一項。
雖說他對灌江府已經了解頗深,但不是每個縣城都去看過。
隻有都去看過,才能知道裏麵的情況,更知道哪筆錢該花到什麽地方。
這事也不算著急,等到汴京派來的官員們到崗之後,再加上灌江城官學考核結束,他就帶著人手下麵巡查。
隨即抽查下麵縣城,直到所有縣都去一遍。
這是個極大的工程,也是不得不做的工程。
看著這些計劃,紀煬吩咐平安:“幫我給馬兒多喂些飴糖,實在辛苦它了。”
平安哭笑不得,但真的去喂了幾塊。
馬兒能嚐出甜味,這是很好的獎勵食物。
公務細致又繁雜,好在手邊的小吏嶽文塞也很好用,他較之玉縣丞更活潑些,但也更滑,好在心眼不壞。
反倒是佃戶出身,如今是小吏的魯戰,是個極踏實的,他下苦功夫在學字,紀煬很是支持。
嶽文塞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學習玉縣丞,玉縣丞以前也是流外官,跟著知府大人之後,才成了如今的流內官。
意思就是以前沒有正式編製,如今卻都做了知縣,還在陛下眼前有過名字。
這簡直是天下間小吏最最向往的事。
不怪他做事賣力。
當初在右縣的時候,以為沒有關係,這輩子都這樣了,沒想到如今有了轉機,還不趕緊幹活?
紀煬順手就讓官學那些人安分不少,嶽文塞更是敬佩。
等到去官學“檢查”作業的時候,紀煬抱著挑刺的心,自然讓官學的人更是臉色難看。
可惜紀煬名聲顯赫,這些人根本不敢招惹。
隻能拱手聽訓。
紀煬對夫子們態度倒還好,去年灌江府情況那樣亂,秋闈該舉行還是舉行,也是他們的功勞。
等紀煬讓他們重新寫今年計劃之時,下意識看了眼學政的眼神。
那眼神裏分明是憤憤不平,還帶了鬱鬱不得誌。
當天晚上,紀煬跟五姑娘,小雲中小白鶴他們吃飯時,衛藍走了進來。
紀煬道:“有情況?”
衛藍點頭:“有的。”
旁邊丫鬟十分順暢給衛藍拿了碗筷,衛藍也不客氣,跟自家知縣,不對,自家知府,不用客氣。
不過他坐下,先掏出一封書信給到紀大人。
紀煬見那信封上的名字跟地址,還讓五姑娘也看了眼。
“學政?寄到汴京的?”
五姑娘話音落下:“他不是要告狀的吧?”
紀煬挑眉:“拆開看看就知道了。”
說著,把衛藍攔下的信件直接拆開。
果然是學政筆跡,裏麵是對他多番詆毀。
從他不尊重讀書人,再到他無禮對待鄉紳,還把灌江城收回來的土地分給百姓。
甚至下麵各縣有樣學樣,如今的人都忘卻禮儀,不尊重他們這些有知識有學問的,竟然去討好那些老百姓?
實在不知所謂。
不愧是沒讀過書的紈絝,連科舉都沒考過,果然不懂禮。
自然還夾雜了對林婉芸代理知縣的不滿,更是百般訴說他們這些人寒窗苦讀幾十載,竟然還屈居在紀煬下麵。
信裏說的沒那樣明顯,還用了很多生僻字,更用了很多典故指桑罵槐。
紀煬好笑道:“幸好跟韓瀟學了許多年,否則都看不懂他怎麽罵人的。”
紀煬看得懂,五姑娘也不例外,她家什麽學識,這信她掃一眼就明白什麽意思。
兩人具不在乎,甚至讓平安幫忙重新封好,看起來像是沒拆開過一樣。
“寄出去,看看他們要寄給誰。”
說到底。
還是他沒考過科舉的事,自然跟“清流”的科舉人不能沾邊。
之前就知道,他這官越大,這件事越會被人拿出來說道。
其實就是借這件事來抨擊他。
上麵的位置占一個少一個。
他來了,別人就要下去。
自然要想辦法詆毀。
這沒科舉就做大官,確實是不妥之事。
他如今得罪這群酸儒,不定被他們怎麽編排,這些讀書人的筆可比刀厲害。
以前大家隻是在坊間吵吵,然後是朝堂為他吵架。
估計最近一段時間,要用文人文章吵架了。
林婉芸笑:“放心,我哥的文章,絕對能打過他們。”
林家出馬自不用說,但那群酸儒們,特別是在禦史台那些,肯定還有法子。
紀煬算了算自己得罪的人。
宗室,怎麽得罪的大家都知道。
地主們,分了其他地主的土地,同時地主的人早就對他不滿了。
如今再多個儒生們。
若不是時機不合適,他都想給自己鼓鼓掌了。
那能怎麽辦呢。
想這些,不如好好吃頓飯。
吃飽了,繼續去官學挑刺!
都得罪了,那就徹底得罪狠一點!
紀煬想了想,讓人現在拿出筆墨來,他要給在汴京的好友們寫封信。
不是打筆仗嗎。
他也來湊湊熱鬧!
沒想到當了知府之後,不僅要搞基建,還要打筆仗。
更沒想到,最先來找茬的,竟然是這群酸儒們。
那他就來試試,自己這根筆杆子效果如何?
他文采或許一般,但他會氣人啊!
第104章
紀煬從昌盛三十二年五月底到的潞州做官。
現在已經是昌盛三十八年一月底, 算起來,竟然也做了五年半的官員。
雖說前幾年都在做知縣, 但他實際影響力自不用說。
全天下都因為他提出的製肥方法, 讓糧食或多或少增產,有些地方甚至順著他的思路做出更好的肥料。
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修運河,修道路, 修水渠,修石橋。
這些也都是肉眼可見的功績,更是利國利民的工程。
再加上, 扶持貧弱縣城,增加百姓收入, 維護當地治安, 平定亂臣賊子, 收複故土。
又是一樁樁好事。
但做這些事的時候。
他既是在承平國辦事, 既是為民請命。
也是在得罪人。
在潞州的時候還好, 反正那扶江縣荒蕪得很,他怎麽優待百姓, 怎麽分土地, 都沒事。
頂多是因為鳥糞一類的山澤稅, 徹底得罪了宗室。
說他們的衣服是鳥糞做的。
即使因為關市稅的事挽回一些, 但這個笑話已經傳遍天下,他們自然還記得。
更別說如今灌江府下大大小小七個鹽礦,已經盡數在紀煬的掌控, 沒有如期在梁王這個宗室之首的手中。
這又是一大仇恨。
好在宗室還依賴關市稅,暫時不會跟他翻臉, 但絕對不會有好臉。
宗室對他的仇暫時先記下, 如果說這還能有調和的話, 那接下來一大派係,則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初在潞州扶江縣,紀煬懲治流竄過去的豪強,阻止他們兼並土地,已經讓許多縉紳之家很是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