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籌謀那麽久,就是為了讓兒子平穩交接皇位,如今看來確實如此,沒有辜負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處官學的事情已經處理好,紀煬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培育良種上。
這是他在扶江縣的時候就說的事。
好的,健壯的種子,從出生起便更能抵禦病蟲害。
即使到現在,培育良種的步伐依舊沒有停止,現代的種子跟古代的種子,甚至說兩種概念。
紀煬自然不會覺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著前人的路往前走,讓承平國的種子更飽滿,產出更多糧食來養育百姓。
吃飯這種頭等要事,永遠排在第一位。
可育種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但紀煬既然專心去做,心裏早就有數。
其實把天下農人聚到汴京,不見得是件好事。
承平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土壤條件都不一樣,各地的病蟲害更不相同。
當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當地農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論。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這裏琢磨出經驗,才好推廣全國。
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當初在扶江縣,紀煬都是收集各個村子土壤進行分析,都知道縣城東邊的土跟西邊的土很不相同。
何況全國這麽多地方。
種田向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憫農那首詩為何能流傳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過,中原傳統農業的特點,基本可以總結為八個字。
多元交匯,精耕細作。
後麵四個字大多數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並不多。
大意是如此廣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讓各種先進經驗互相交流補充,最終慢慢發展到傳統農業能到達的頂峰。
新皇按照紀煬的想法召集天下農人,便有多元交匯的意思。
按照自然發展,讓這些經驗互相交流,誰知道到猴年馬月去,不如人為開個交流大會。
讓東西南北各個地方的農人互相交流,總會有更好的方法。
這期間雖然少不了爭論,但都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過程。
紀煬到皇莊的時候,看著外表那樣奢華,進到裏麵發現,莊子沒什麽景觀,都是一塊塊劃分出來的田地。
現在四月份,正是莊稼生長的好時候。
紀煬到的時候,大多數農人都在田地裏做事,他們絲毫不敢懈怠,想早點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種。
不過剛到這,紀煬便看到內裏有個麵色不善的官員。
這個官員紀煬並不認識,等莊子管事說了,紀煬才知道,這位官員正是從應天府而來的金家二少爺。
應天府的金家,現在誰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後才重新提起來的,當時大婚說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當時應天金家隻來了如今的金學士夫婦,金家長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後。
剩下的家眷則在年後才陸陸續續搬到汴京。
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後而來。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長子金炳郡臨時差他尋農人過來,所以耽誤到四月份。
估計也是為這事在生氣。
金家老二跟紀煬一樣的年紀,今年二十七,看著個子稍矮,麵容也差不少。
紀煬隱約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們兩個對比。
所以這麵帶不善,估計也有衝他來的。
可惜紀煬不是個愛熱臉貼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點頭,繼續忙自己的事。
育種這事,從最早的齊農要術就有記載,再之後的農書都有提及。
可紀煬來看,承平國的育種,隻有最頂尖的農人才會“種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這個觀念還要推進。
好在已經掌握國子監跟下麵官學,讓深處各地的官學來傳播育種的概念,自然最好不過。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撥給他們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現在皇莊有幾塊地,就是紀煬單獨開辟出來,讓王伯找人過來種植的。
其中一塊地完全按照後世的“一穗傳”的方法來育種。
便是選取明顯優質的稻穗麥穗,通過它來繁殖,這種方法即使在暖房控製溫度,也要許多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但能被後世康熙皇帝推廣的,自然是極為可行的方法。
紀煬去了官服外衣,綁起袖子,下到田間檢查,這應該是第二年的麥穗了,明顯比尋常田間地頭的麥子要飽滿。
當然也有水源豐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細的緣故。
旁邊則是同樣方法的稻子,質量也很上乘。
這幾塊地裏,一共有三十多種稻種,更有不少麥種。
隻要培育成功,將會是百姓飽腹的基石。
紀煬這邊的地都如此,皇莊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這之外,還有一塊地是紀煬比較重視的。
這塊地裏隻有水稻,沒有麥子。
傳統農業往後發展,必然會產生南北易位的現象,即,原本農業重心的北方會漸漸轉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黃河流域不穩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漸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緣故。更有南方農具的快速發展等等。
紀煬到底是後世的人,知道後世北方依靠冬麥達成兩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卻更為誇張,四個月就能長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嗎。
一年兩熟,兩年五熟。
這能養活多少百姓?
他那個時空說的蘇湖熟,天下足,即使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可見一斑。
也就是蘇州跟湖州糧食成熟,會讓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曆史進程,可能還需要個幾百年時間。
但他的出現,無疑會加快這種速度。
其實現在已經隱隱有這種跡象,這期間的差異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等到機械大力發展的時候,這種轉移可能會再次轉變。
紀煬現在能考慮的,那就是怎麽讓這種優質稻種快些育成。
怎麽別人穿越都帶係統,他就沒有呢。
這當然是玩笑話。
紀煬從引種,到育種都很上心。
引種也是技術活,要看種子的情況,更要看種子適不適合當地的氣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種的時候更要治病蟲害,更有雜交育種這種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兩種稻子種在一起,總能有更強壯的出來。
雜交出來一直到三四代,說不定還不能穩定。
紀煬跟著農人給田地裏的稻子剪掉不開穎的小花,再看著農人熟練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輕薄的防水紙袋塞好。
整個皇莊的農人,成千上萬次完成如此細致小心的操作,為的就是給皇上,給天下培育出良種。
除了稻子小麥之外,還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條不紊進行。
估計死了多時的長公主都不知道,她這個沒建成的園子,竟然在做這等利國利民的事。
檢查過田地之後,紀煬被平安扶著出來,身上不少泥點,這邊的農人已經習慣了,連忙讓人取水。
紀煬笑:“沒事,穿個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點的也不算什麽。
反正已經傍晚,該回家了。
今日查驗很有成果,回去之後要一一記錄才是。
紀煬穿著衣服,平安低聲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紀煬自然知道,開口道:“隨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過紀煬對平安說:“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還沒出月子。”
回汴京之後,平安家人便幫他張羅了婚事,紀煬自然也隨了禮。
對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當初能跟著去偏遠之地,足見是個可信又正派的。
之後跟著他也算走南闖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極有體麵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說到平安,紀煬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現在有四五個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當爹。
兩輩子為人,頭一次當爹,還真有點興奮。
平安在自己少爺麵前是不需客氣的,可還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給我家安置的院子距離伯爵府很近,不耽誤事。”
既然各處官學的事情已經處理好,紀煬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培育良種上。
這是他在扶江縣的時候就說的事。
好的,健壯的種子,從出生起便更能抵禦病蟲害。
即使到現在,培育良種的步伐依舊沒有停止,現代的種子跟古代的種子,甚至說兩種概念。
紀煬自然不會覺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著前人的路往前走,讓承平國的種子更飽滿,產出更多糧食來養育百姓。
吃飯這種頭等要事,永遠排在第一位。
可育種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但紀煬既然專心去做,心裏早就有數。
其實把天下農人聚到汴京,不見得是件好事。
承平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土壤條件都不一樣,各地的病蟲害更不相同。
當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當地農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論。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這裏琢磨出經驗,才好推廣全國。
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當初在扶江縣,紀煬都是收集各個村子土壤進行分析,都知道縣城東邊的土跟西邊的土很不相同。
何況全國這麽多地方。
種田向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憫農那首詩為何能流傳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過,中原傳統農業的特點,基本可以總結為八個字。
多元交匯,精耕細作。
後麵四個字大多數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並不多。
大意是如此廣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讓各種先進經驗互相交流補充,最終慢慢發展到傳統農業能到達的頂峰。
新皇按照紀煬的想法召集天下農人,便有多元交匯的意思。
按照自然發展,讓這些經驗互相交流,誰知道到猴年馬月去,不如人為開個交流大會。
讓東西南北各個地方的農人互相交流,總會有更好的方法。
這期間雖然少不了爭論,但都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過程。
紀煬到皇莊的時候,看著外表那樣奢華,進到裏麵發現,莊子沒什麽景觀,都是一塊塊劃分出來的田地。
現在四月份,正是莊稼生長的好時候。
紀煬到的時候,大多數農人都在田地裏做事,他們絲毫不敢懈怠,想早點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種。
不過剛到這,紀煬便看到內裏有個麵色不善的官員。
這個官員紀煬並不認識,等莊子管事說了,紀煬才知道,這位官員正是從應天府而來的金家二少爺。
應天府的金家,現在誰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後才重新提起來的,當時大婚說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當時應天金家隻來了如今的金學士夫婦,金家長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後。
剩下的家眷則在年後才陸陸續續搬到汴京。
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後而來。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長子金炳郡臨時差他尋農人過來,所以耽誤到四月份。
估計也是為這事在生氣。
金家老二跟紀煬一樣的年紀,今年二十七,看著個子稍矮,麵容也差不少。
紀煬隱約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們兩個對比。
所以這麵帶不善,估計也有衝他來的。
可惜紀煬不是個愛熱臉貼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點頭,繼續忙自己的事。
育種這事,從最早的齊農要術就有記載,再之後的農書都有提及。
可紀煬來看,承平國的育種,隻有最頂尖的農人才會“種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這個觀念還要推進。
好在已經掌握國子監跟下麵官學,讓深處各地的官學來傳播育種的概念,自然最好不過。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撥給他們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現在皇莊有幾塊地,就是紀煬單獨開辟出來,讓王伯找人過來種植的。
其中一塊地完全按照後世的“一穗傳”的方法來育種。
便是選取明顯優質的稻穗麥穗,通過它來繁殖,這種方法即使在暖房控製溫度,也要許多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但能被後世康熙皇帝推廣的,自然是極為可行的方法。
紀煬去了官服外衣,綁起袖子,下到田間檢查,這應該是第二年的麥穗了,明顯比尋常田間地頭的麥子要飽滿。
當然也有水源豐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細的緣故。
旁邊則是同樣方法的稻子,質量也很上乘。
這幾塊地裏,一共有三十多種稻種,更有不少麥種。
隻要培育成功,將會是百姓飽腹的基石。
紀煬這邊的地都如此,皇莊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這之外,還有一塊地是紀煬比較重視的。
這塊地裏隻有水稻,沒有麥子。
傳統農業往後發展,必然會產生南北易位的現象,即,原本農業重心的北方會漸漸轉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黃河流域不穩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漸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緣故。更有南方農具的快速發展等等。
紀煬到底是後世的人,知道後世北方依靠冬麥達成兩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卻更為誇張,四個月就能長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嗎。
一年兩熟,兩年五熟。
這能養活多少百姓?
他那個時空說的蘇湖熟,天下足,即使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可見一斑。
也就是蘇州跟湖州糧食成熟,會讓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曆史進程,可能還需要個幾百年時間。
但他的出現,無疑會加快這種速度。
其實現在已經隱隱有這種跡象,這期間的差異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等到機械大力發展的時候,這種轉移可能會再次轉變。
紀煬現在能考慮的,那就是怎麽讓這種優質稻種快些育成。
怎麽別人穿越都帶係統,他就沒有呢。
這當然是玩笑話。
紀煬從引種,到育種都很上心。
引種也是技術活,要看種子的情況,更要看種子適不適合當地的氣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種的時候更要治病蟲害,更有雜交育種這種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兩種稻子種在一起,總能有更強壯的出來。
雜交出來一直到三四代,說不定還不能穩定。
紀煬跟著農人給田地裏的稻子剪掉不開穎的小花,再看著農人熟練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輕薄的防水紙袋塞好。
整個皇莊的農人,成千上萬次完成如此細致小心的操作,為的就是給皇上,給天下培育出良種。
除了稻子小麥之外,還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條不紊進行。
估計死了多時的長公主都不知道,她這個沒建成的園子,竟然在做這等利國利民的事。
檢查過田地之後,紀煬被平安扶著出來,身上不少泥點,這邊的農人已經習慣了,連忙讓人取水。
紀煬笑:“沒事,穿個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點的也不算什麽。
反正已經傍晚,該回家了。
今日查驗很有成果,回去之後要一一記錄才是。
紀煬穿著衣服,平安低聲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紀煬自然知道,開口道:“隨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過紀煬對平安說:“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還沒出月子。”
回汴京之後,平安家人便幫他張羅了婚事,紀煬自然也隨了禮。
對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當初能跟著去偏遠之地,足見是個可信又正派的。
之後跟著他也算走南闖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極有體麵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說到平安,紀煬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現在有四五個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當爹。
兩輩子為人,頭一次當爹,還真有點興奮。
平安在自己少爺麵前是不需客氣的,可還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給我家安置的院子距離伯爵府很近,不耽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