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林啟跟葉錫元也一樣,林啟直接去了禮部,而葉錫元在翰林院做大夫,年後還會被外放。
有人還說皇上跟紀煬實在過分,他們立了大功還不賞,權利那樣大的良種司說散就散?
不過這讓許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強們鬆口氣。
部門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雜務的人,不足為懼。
看來皇上查到八億畝田地已經知足。
外麵的消息看著是確實如此。
其實就算如今近八億畝土地,已經值得大誇特誇,收手也正常。
這畢竟是承平國之最了。
雖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時期,但也很不錯。
一時間朝中歌舞升平,讚揚聲更是不絕於耳。
仿佛前段時間在大家口中還年幼的皇上,一躍成為承平國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還在跟紀煬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會被他們的誇讚蒙蔽。”
試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哢哢一頓誇。
吃飯誇,上朝誇,奏章誇。
百姓們見你,也是真心實意地敬佩讚揚。
這誰不迷糊。
紀煬安慰:“心中清靜即可。”
徐九祥幹脆不時召林大學士進勤政殿,又找了幾個學識斐然的高僧道人過來。
多讀幾卷好經文,竟然還真的平心靜氣了。
隨著良種司監察職責不再,果然各處開始放鬆警惕。
殊不知暗地裏的探查隊伍已經出發。
其中還有上次並未派到邊關的武將穆家,以及皇上另一個妃子龐家。
由明轉暗,相信會帶來不少收獲。
時間一點點過去,終於進到十月份。
紀煬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個消息。
來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馬加鞭而來的文書一路疾馳,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汴京。
終於在進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滿朝文武手中。
這文書裏,還夾了兩顆沉甸甸的穀穗。
江南蘇杭一帶。
一戶姓餘,一戶姓周。
種下朝廷分發的良種後收獲。
餘家一畝田地收獲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畝田地收獲稻子七百二十斤!
經當地官員證實無誤,特來報喜!
一畝地,七百斤稻子。
近乎翻倍。
現已轟動整個江南,每日成千上萬人去看收獲的稻子。
隨著喜報傳來,更是讓汴京震驚,讓整個中原,整個承平國震驚。
得此良種,天下之幸!
什麽陰謀陽謀,什麽詭計良策,什麽權勢滔天,什麽王侯將相。
在如此收獲麵前全都不值一提。
所有人所有事全都變得渺小了。
所有的高談闊論,所有的爭執辯駁,越來越渺小。
隻留在風中搖曳的穀穗,隻留皇帝麵前被萬人敬仰的金黃稻穗無限放大。
誰會不真心喜愛這株飽滿美麗的穀穗呢。
第146章
蘇杭稻子一畝產七百斤。
消息一出, 世人震驚。
從前朝到現在,什麽時候見過一畝地七百斤的產量。
縱然是那些青菜的產量, 也要一茬一茬收獲, 更要輔佐肥料才能有。
如今主糧七百斤,縱然話本裏神仙降臨的產量,也不敢這麽寫。
消息傳到汴京, 汴京再派人去查。
查來查去,足以在今年冬祭之時告祭祖先天地了。
翻過年才十八的小皇帝徐九祥,帶著大學士, 學士們鄭重祭拜。
告訴他父皇今年的產量。
告訴父皇今年良種更多,可以讓天下大半百姓都種上良種。
而各地的種子研發還在繼續。
滿朝都嚐到這個甜頭, 又怎麽會放棄呢。
其中紀煬的功勞自不用講。
從一開始, 就是他的提議, 甚至貫穿先皇乃至當今聖上在任的時間。
徐九祥向他父皇說的不止這些。
更有七百斤產量一出, 那些藏著自家田地不讓清算的人戶, 紛紛冒頭。
之前不算清算,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兩種產量四五百斤, 他們大不了多種幾畝地。
可如今呢?
普通種子一畝地三百斤已經算高產。
良種一畝地七百斤才算高產。
其中差距之大, 已經足夠許多人戶計算清楚。
當然, 他們也不會直接把隱田拿出來, 而是偷偷分給下麵佃戶,最好能收取少量錢財,算是“彌補”損失。
有些地方紀煬照顧到位, 讓佃戶們不要給錢,就是強行要地, 這地本就是他們的。
有些地方沒顧及到的, 也能以遠遠低於市場價的錢數拿到土地。
不管怎麽說, 對許多無地百姓來說,都是天上掉餡餅。
但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隻是把他們以前虧欠的稍稍補回來。
而各地官府見朝中局勢,立刻去這些農戶家中造冊,讓這些原本藏匿在大戶手中,不登在官府賬冊的土地重新記到名錄上。
趕在年前這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都在進行。
因為這些人戶明白,隻有盡早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在來年的良種司運送種子時,拿到想有的東西。
一畝地產七百斤的良種。
足以讓他們心神蕩漾,這些人精於計算,又怎麽會不懂。
再說,朝中的局勢,他們多半也看得明白。
如果負隅抵抗。
隻怕落不了好下場,那些被良種司林啟,葉錫元收拾的人戶,隻怕緩不過來了。
有紀煬在汴京給他們兜底,他們是什麽都不怕的。
這場沒有硝煙的改革震驚當代許多隱士大家。
這些是真正的名士,真正的清流。
竟然有個久居鄉野的書畫大家,畫了幅田野飄香的分地圖出來。
那畫上正是當地豪強低聲下氣要低價賣土地給手下佃戶,那些佃戶有的不敢相信,有的欣喜若狂。
如果再往佃戶綿延的田地後方看,一些低調的官員正在策馬奔來,他們不像普通畫卷上,有著官員醜惡嘴臉,這些人個個年輕奮進,手裏提著清點田地的賬冊過來。
而那些豪強中似乎有人看到他們,麵容驚恐,竟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
這位書畫大家總是行走在鄉野之間,這幅畫卷動靜相宜,生動活潑,上麵人物雖多卻不雜亂,豪強的滑稽,農夫的樸實,孩童的懵懂,青年官吏的朝氣,皆映在紙上。
大家原本是不喜朝堂的,在好友勸說下,竟把這幅寧明莊分地圖送到汴京。
這會被徐九祥掛在太廟當中。
飽讀詩書的隱士大家們還說,每每新朝建立,才會抑豪強,分土地。
而承平國已經兩三百年,卻能壯士斷腕,自己進行改革,而且還改成了,實乃奇觀。
更有大家斷言,這件事做成,承平國少說也能續兩百年的命。
這話說的,其實不太妥當。
哪個人誇朝廷,不會誇千秋萬代的,唯獨這位誇續了兩百年,而且言語之間,還覺得再續兩百年已經不錯了。
話傳到汴京,紀煬卻托人問:“若想再續,可有他法。”
有人還說皇上跟紀煬實在過分,他們立了大功還不賞,權利那樣大的良種司說散就散?
不過這讓許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強們鬆口氣。
部門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雜務的人,不足為懼。
看來皇上查到八億畝田地已經知足。
外麵的消息看著是確實如此。
其實就算如今近八億畝土地,已經值得大誇特誇,收手也正常。
這畢竟是承平國之最了。
雖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時期,但也很不錯。
一時間朝中歌舞升平,讚揚聲更是不絕於耳。
仿佛前段時間在大家口中還年幼的皇上,一躍成為承平國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還在跟紀煬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會被他們的誇讚蒙蔽。”
試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哢哢一頓誇。
吃飯誇,上朝誇,奏章誇。
百姓們見你,也是真心實意地敬佩讚揚。
這誰不迷糊。
紀煬安慰:“心中清靜即可。”
徐九祥幹脆不時召林大學士進勤政殿,又找了幾個學識斐然的高僧道人過來。
多讀幾卷好經文,竟然還真的平心靜氣了。
隨著良種司監察職責不再,果然各處開始放鬆警惕。
殊不知暗地裏的探查隊伍已經出發。
其中還有上次並未派到邊關的武將穆家,以及皇上另一個妃子龐家。
由明轉暗,相信會帶來不少收獲。
時間一點點過去,終於進到十月份。
紀煬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個消息。
來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馬加鞭而來的文書一路疾馳,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汴京。
終於在進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滿朝文武手中。
這文書裏,還夾了兩顆沉甸甸的穀穗。
江南蘇杭一帶。
一戶姓餘,一戶姓周。
種下朝廷分發的良種後收獲。
餘家一畝田地收獲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畝田地收獲稻子七百二十斤!
經當地官員證實無誤,特來報喜!
一畝地,七百斤稻子。
近乎翻倍。
現已轟動整個江南,每日成千上萬人去看收獲的稻子。
隨著喜報傳來,更是讓汴京震驚,讓整個中原,整個承平國震驚。
得此良種,天下之幸!
什麽陰謀陽謀,什麽詭計良策,什麽權勢滔天,什麽王侯將相。
在如此收獲麵前全都不值一提。
所有人所有事全都變得渺小了。
所有的高談闊論,所有的爭執辯駁,越來越渺小。
隻留在風中搖曳的穀穗,隻留皇帝麵前被萬人敬仰的金黃稻穗無限放大。
誰會不真心喜愛這株飽滿美麗的穀穗呢。
第146章
蘇杭稻子一畝產七百斤。
消息一出, 世人震驚。
從前朝到現在,什麽時候見過一畝地七百斤的產量。
縱然是那些青菜的產量, 也要一茬一茬收獲, 更要輔佐肥料才能有。
如今主糧七百斤,縱然話本裏神仙降臨的產量,也不敢這麽寫。
消息傳到汴京, 汴京再派人去查。
查來查去,足以在今年冬祭之時告祭祖先天地了。
翻過年才十八的小皇帝徐九祥,帶著大學士, 學士們鄭重祭拜。
告訴他父皇今年的產量。
告訴父皇今年良種更多,可以讓天下大半百姓都種上良種。
而各地的種子研發還在繼續。
滿朝都嚐到這個甜頭, 又怎麽會放棄呢。
其中紀煬的功勞自不用講。
從一開始, 就是他的提議, 甚至貫穿先皇乃至當今聖上在任的時間。
徐九祥向他父皇說的不止這些。
更有七百斤產量一出, 那些藏著自家田地不讓清算的人戶, 紛紛冒頭。
之前不算清算,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兩種產量四五百斤, 他們大不了多種幾畝地。
可如今呢?
普通種子一畝地三百斤已經算高產。
良種一畝地七百斤才算高產。
其中差距之大, 已經足夠許多人戶計算清楚。
當然, 他們也不會直接把隱田拿出來, 而是偷偷分給下麵佃戶,最好能收取少量錢財,算是“彌補”損失。
有些地方紀煬照顧到位, 讓佃戶們不要給錢,就是強行要地, 這地本就是他們的。
有些地方沒顧及到的, 也能以遠遠低於市場價的錢數拿到土地。
不管怎麽說, 對許多無地百姓來說,都是天上掉餡餅。
但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隻是把他們以前虧欠的稍稍補回來。
而各地官府見朝中局勢,立刻去這些農戶家中造冊,讓這些原本藏匿在大戶手中,不登在官府賬冊的土地重新記到名錄上。
趕在年前這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都在進行。
因為這些人戶明白,隻有盡早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在來年的良種司運送種子時,拿到想有的東西。
一畝地產七百斤的良種。
足以讓他們心神蕩漾,這些人精於計算,又怎麽會不懂。
再說,朝中的局勢,他們多半也看得明白。
如果負隅抵抗。
隻怕落不了好下場,那些被良種司林啟,葉錫元收拾的人戶,隻怕緩不過來了。
有紀煬在汴京給他們兜底,他們是什麽都不怕的。
這場沒有硝煙的改革震驚當代許多隱士大家。
這些是真正的名士,真正的清流。
竟然有個久居鄉野的書畫大家,畫了幅田野飄香的分地圖出來。
那畫上正是當地豪強低聲下氣要低價賣土地給手下佃戶,那些佃戶有的不敢相信,有的欣喜若狂。
如果再往佃戶綿延的田地後方看,一些低調的官員正在策馬奔來,他們不像普通畫卷上,有著官員醜惡嘴臉,這些人個個年輕奮進,手裏提著清點田地的賬冊過來。
而那些豪強中似乎有人看到他們,麵容驚恐,竟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
這位書畫大家總是行走在鄉野之間,這幅畫卷動靜相宜,生動活潑,上麵人物雖多卻不雜亂,豪強的滑稽,農夫的樸實,孩童的懵懂,青年官吏的朝氣,皆映在紙上。
大家原本是不喜朝堂的,在好友勸說下,竟把這幅寧明莊分地圖送到汴京。
這會被徐九祥掛在太廟當中。
飽讀詩書的隱士大家們還說,每每新朝建立,才會抑豪強,分土地。
而承平國已經兩三百年,卻能壯士斷腕,自己進行改革,而且還改成了,實乃奇觀。
更有大家斷言,這件事做成,承平國少說也能續兩百年的命。
這話說的,其實不太妥當。
哪個人誇朝廷,不會誇千秋萬代的,唯獨這位誇續了兩百年,而且言語之間,還覺得再續兩百年已經不錯了。
話傳到汴京,紀煬卻托人問:“若想再續,可有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