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衝突消弭無蹤,自此以後,南京裴府便是裴榮做主了。
樂嗬嗬地看著自家大哥被拖走,裴榮拱手道:“侄子啊,不瞞你說,我這大哥和其子嗣驕橫慣了,成日裏恣意妄為,卻沒料到竟敢打殺人命,實在是敗壞我裴府門風。”說罷,還裝模作樣地唉聲歎氣。
裴慎無所謂南京裴府由誰做主,若裴榮不行,換下一個便是。便開口警告道:“二叔,裴家百年名門,萬望二叔好生珍惜,勿墮了我裴氏清名。”
裴榮拍拍胸脯,正欲張口保證,那月洞門前忽有急匆匆的腳步聲。
還沒完沒了了!裴榮惱怒,張口斥道:“沒規矩的東西!急赤白臉的,成何體……”後半句噎在嘴裏,不出聲了。
來的竟是兩個號衣皮甲的兵丁。
“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山西暨都察院僉都禦史並魏國公世子裴大人可在?”
裴慎蹙眉:“何事?”
那兩個兵丁見了他竟鬆了一口氣,隻低聲道:“我家大人相邀,還請裴大人過府一晤。”
裴慎奇道:“你家大人是哪位?”
那兵丁躬身道:“不敢直呼大人名諱,乃大司馬遣我等來請。”
五城兵馬司隸屬兵部,想來是他遣人去請了五城兵馬司,驚動了兵部尚書。
可兵部尚書尋他做甚?裴慎心中狐疑,隻淡淡道:“你且帶路。”說罷,打馬直奔兵部衙署而去。
作者有話說:
1. 《謝小娥傳》是唐朝話本。
2. 五城兵馬司是五個衙門,不是一個。
3. 調把的意思是以假充真。——《明代社會生活史》
第59章
兵部衙門位於光華門附近, 離玄津橋不遠。裴慎騎馬不過兩柱香的功夫便到了。
裴慎翻身下馬, 隻被小吏引著,繞過清漆儀門, 入得堂內, 竟見兩側廊上數名官吏奔波來回、神色焦躁。
他心中生疑,隻可惜潭英不在身側,他匆匆入城, 亦尚未聯絡南京錦衣衛, 一時間竟不知發生了何事?
裴慎一麵思忖, 一麵望見有一緋衣烏帽、犀帶皂靴的老者負手立於庭中,時不時望上門外幾眼。
這兵部尚書與他素無瓜葛, 何至於親自來迎?裴慎心中生疑,隻快步上前, 拱手施禮道:“怎敢勞範大人相迎?”
範意之麵有急色, 隻勉力拈須笑道:“老夫已是塚中枯骨,裴大人卻風華正茂, 便是迎一迎又有何妨?”
裴慎連忙躬身道:“範大人年不過五十又六,精神矍鑠,談何自哀?”
兩人你推我讓寒暄數句,範意之這才一馬當先,帶著裴慎入得堂中,隻隨意挑揀了把圈椅坐下,又吩咐人上了香茶。
“不知範大人尋我有何事?”裴慎飲了口建州茶,笑問道。
範意之方才不過強忍著焦急,故作平靜。此刻見裴慎問了, 再也掩飾不住, 隻急切道:“我記得, 裴大人是上午入城的,是嗎?”
裴慎實在不知這範意之要做什麽,便答道:“是,巳時三刻,由金川門入城。”
聞言,範意之身子微微前傾,急切道:“既然如此,裴大人來時可曾聽聞倭寇消息?”
見他眉心緊皺,焦慮至極,裴慎心中生疑,思忖片刻,又覺得這猜想太過荒謬,便試探道:“不曾聽聞,隻聽說江浙兩廣一帶倭寇鬧騰的厲害。”語罷,又道:“這是怎麽了?”
範意之見裴慎沒能給出些許消息,一時失望,隻勉力打起精神回他:“秣陵關失守了。”
裴慎一時愕然,萬沒料到,他的猜測竟成真了。
秣陵關是南京城的門戶。秣陵關一失守,意味著倭寇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
……南京城。裴慎呼吸一窒,沁芳尚在南京城外。
見裴慎忽然站了起來,範意之一時愕然:“裴大人這是怎麽了?”
裴慎冷聲道:“到底怎麽回事?”
小兒好生無禮,範意之眉毛擰得能夾死蒼蠅,隻他找來裴慎也沒懷著什麽好心思,思及此處,心中怒意稍緩,隻溫聲解釋。
“秣陵關守將羅宗、徐青於今日午時初,快馬入南京,隻說倭寇於昨夜大舉進攻,突襲秣陵關。他二人攜數千將士勉力守了一陣,實在守不住,方才快馬報予老夫,隻叫老夫早作準備。”
裴慎瞥他一眼,隻暗自冷笑。哪裏是什麽快馬報信,分明是守不住了,棄城而逃。
這是如今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務之急是速速了解情況。
“這兩人可有說倭寇到底有多少人?”
範意之搖搖頭:“隻說成千上萬,漫山遍野。”
什麽糊弄人的鬼話。裴慎冷笑:“老於行伍之人,難不成連個人數都估不出來?”
範意之正欲解釋,裴慎又道:“況且幾千倭寇進攻南京,沿路上各州縣怎會半點動靜都無?”錦衣衛那頭也沒消息來報。
裴慎斷言道:“唯有小股倭寇方能如此隱蔽,且倭寇人數必不過百,保不齊隻有幾十個罷了。”人一過百,光是吃喝就麻煩,沿路必露痕跡。想來是羅宗、徐青棄城而逃,為免罪,方才誇大倭寇人數。
語罷,裴慎起身道:“既已明白是小股倭寇進犯,本官尚有些事要交待部下,煩請大人稍待。”說罷,起身出門,隻留下納悶的範意之。
隻見裴慎剛出大堂,便沉下臉去,冷聲喚來守門的親衛:“平山,你和張子一起,一人雙馬,速速趕往龍江驛,隻說倭寇來襲,叫潭英帶著夫人,盡快入南京城。”
平山拱手稱是,即刻奔出了府衙。
裴慎臉色發沉,隻定定望著平山背影,不是自己親自前去,心中實在焦慮。立了半晌,他長舒一口氣,隻強壓下心焦,回身道:“範大人勿憂,來得多半是小股倭寇。”南京城高,小股倭寇根本破不了南京。
見他回來,範意之苦笑一聲道:“老夫亦是這般想的。怎奈何羅宗、徐青說倭寇大軍壓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若真的隻來了數百倭寇,他動員周遭衛所兵丁、南京百姓,隻將南京城守住,便是丟了烏紗帽,好歹還能保住性命。
可若判斷失誤,倭寇的確大舉進犯,他按著數百倭寇入侵的規模來備戰,屆時丟了南京城,百萬生民流離失所,為倭寇劫掠屠戮,隻怕他萬死難贖其罪。
“老夫思慮再三,且與鎮守太監王大璫商議過後,到底決意緊閉城門、發動南京百姓。”
裴慎心中有數,國朝軍紀敗壞多年,指望兵丁還不如指望百姓守城來得強。
“今日特意邀裴大人過府一晤,便是聽聞裴大人曾於大同擊潰俺答,想來於兵事之上頗有見地。”
範意之年邁,此刻不顧自己尊長身份,隻老淚縱橫,作揖拱手:“值此國難當頭之際,懇請裴大人看在南京生民百萬的份上,鼎力相助。”語罷,隻長揖不起。
好一個憂國憂民、濟世安邦的兵部尚書。
若裴慎是個愣頭青,隻怕便信了。
先不說他是山西巡撫,何來權利調動南京守軍?便是事出突然,他臨危受命,與範意之一同鎮守南京、防禦倭寇,事後等著他的決計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待罪入獄。
隻因南京是留都,被小股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國朝顏麵何存?南京城裏的官隻怕有一半都要去了烏紗帽。
範意之這一出哪裏是替南京百姓求他,不過是想再拉個夠份量的官兒事後分攤罪責罷了。保不齊還打著裴慎為了脫罪,還得使力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主意,屆時他範意之也能沾光,減輕罪責。
裴慎心知肚明,偏偏他已入局。若此刻拒了範意之,事後一頂坐視倭寇的帽子栽下來,他一樣要被問罪。
左右為難,進退無路。
裴慎心中冷笑,暗道果真是人老成精,隻他養氣功夫極好,便一把扶起範意之,溫聲道:“範大人何至於此。國朝安危,本就是我等職責所在。”
範意之見他應了,難免鬆了口氣,順勢被他扶起,兩人互捧了幾句,裴慎這才道:“既然午時羅宗、徐青便已入城,想來倭寇在秣陵關劫掠一二後便也要來了。”
範意之正色道:“老夫與王大璫早已下令,懸起吊橋,緊閉城門,且發了告示,征發了城中青壯上城守衛。王大璫此刻恰在城門上巡視。”
果真是早有準備,有條不紊,此番來尋他,不過是為了拉他下水罷了。裴慎心裏想著這些,麵上毫無異色,隻裝模作樣歎息一聲,口中卻道:“範大人思慮周全,守恂受教了。”
範意之本就心中焦慮,又見他歎氣,難免追問道:“可是有甚不妥之處?”
裴慎憐憫道:“若真是倭寇大軍壓境倒還好了,南京城隻要守衛得當,事後朝廷問罪起來最壞也不過貶官罷了。可若真是小股倭寇一路打到南京城下,朝廷顏麵盡失,範世伯隻怕晚節不保。”
這話實在戳中了範意之的隱憂。整個南京,說得上話的,唯獨隻有兵部尚書與鎮守太監。
那太監宮裏有人,又不掌兵事。到頭來,一應罪責,俱掉在他這兵部尚書頭上。
“賢侄可有法子?”既然裴慎將稱呼換成了世伯,範意之即刻打蛇隨棍上,親親熱熱,口稱賢侄。
裴慎笑道:“法子倒是有一個。”語罷,見範意之焦躁難安,他自己也念著尚在南京城外、隨時隨意可能遇到倭寇的沈瀾,心中也急切,便不賣關子,直言不諱。
“要想破局,便要將這群倭寇盡數留下。”裴慎說得風淡雲輕,可其間血淋淋的殺氣溢於言表。
範意之哪裏不知道這法子,可他實在無奈,世襲的軍戶早已爛了,裏頭不是老弱病殘,便是一幫吃空餉、喝兵血的兵油子。
半晌,範意之隻好苦笑道:“不瞞賢侄,南京守軍軍紀渙散多年,光是防守南京都已吃力,老夫還得征召民間青壯來守城,便是生怕這幫兵油子不出力。”言下之意,防守都困難,別說主動出擊了。
裴慎久於宦海,自然知道各地的衛所都一個爛樣。就連當年他在山西,也是將兵丁足足訓練了三年,方能一舉擊潰俺答。
心知肚明這些情況,裴慎依舊提出出城痛擊倭寇的辦法,那便是心中已有定計。
“南京守軍共計前、中、後三個千戶所,折合人馬約三千人。世伯隻需傳下令去,隻說擊潰了俺答的山西裴巡撫恰在南京。”
裴慎淡淡道:“再問問這三千人裏,可有人願意隨我出城,博一場富貴?”
第60章
範意之微怔, 連聲點頭稱是。當兵的也不是傻子, 若帶頭的將官是個廢物,沒人肯去送命。可裴慎聲名正熾, 大街小巷都是他的話本子, 此時他說要出城痛擊倭寇,必有欲博前程的兵丁站出來。
“兩柱香的功夫可夠?”裴慎問道。
範意之連聲道:“夠了夠了。”語罷,先是招徠小吏將此事吩咐下去, 又真情實感道:“賢侄, 出城危險, 苦了你了。”
裴慎心中冷笑,麵不改色道:“世伯說笑了, 應該的。”
兩人寒暄數句,又等了一會兒, 方見有小吏來報, 隻說裴大人要的人已到了。
裴慎出得門去,見衙署青磚街前立著百餘個漢子, 他冷眼一掃,有七八尺高的鐵塔壯漢,也有身量中等、麵容清秀的少年郎,竟還有幾個身板消瘦、人也幹巴的中年男子。
裴慎打眼一望就知道,這幫人良莠不齊,參差難分。且這裏頭,悍勇的沒幾個,投機的倒不少。
這原也在他預料之中。
裴慎隻將那幫子下盤不穩、身材消瘦的挑出來,眨眼之間又去了十幾個, 竟隻剩下八九十個了。
裴慎又問道:“欲博前程的站右邊, 與倭寇有血仇的站左側。”
眾人麵麵相覷, 到底分成了兩列。裴慎冷眼一掃,博富貴的與有血仇的,竟生生對半分了。
也是,倭患綿延五年,禍害了多少江南百姓,南京衛所雖從未被倭寇攻打過,可各地衛所多年聯姻,沾親帶故,前些日子吳淞所、南匯所、臨山衛、福寧州棬嶼所俱被屠戮。裏頭死掉的,保不齊就有南京衛所的親朋故舊。
裴慎大喝道:“右邊的人跟我走!”說罷,翻身上馬。
樂嗬嗬地看著自家大哥被拖走,裴榮拱手道:“侄子啊,不瞞你說,我這大哥和其子嗣驕橫慣了,成日裏恣意妄為,卻沒料到竟敢打殺人命,實在是敗壞我裴府門風。”說罷,還裝模作樣地唉聲歎氣。
裴慎無所謂南京裴府由誰做主,若裴榮不行,換下一個便是。便開口警告道:“二叔,裴家百年名門,萬望二叔好生珍惜,勿墮了我裴氏清名。”
裴榮拍拍胸脯,正欲張口保證,那月洞門前忽有急匆匆的腳步聲。
還沒完沒了了!裴榮惱怒,張口斥道:“沒規矩的東西!急赤白臉的,成何體……”後半句噎在嘴裏,不出聲了。
來的竟是兩個號衣皮甲的兵丁。
“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山西暨都察院僉都禦史並魏國公世子裴大人可在?”
裴慎蹙眉:“何事?”
那兩個兵丁見了他竟鬆了一口氣,隻低聲道:“我家大人相邀,還請裴大人過府一晤。”
裴慎奇道:“你家大人是哪位?”
那兵丁躬身道:“不敢直呼大人名諱,乃大司馬遣我等來請。”
五城兵馬司隸屬兵部,想來是他遣人去請了五城兵馬司,驚動了兵部尚書。
可兵部尚書尋他做甚?裴慎心中狐疑,隻淡淡道:“你且帶路。”說罷,打馬直奔兵部衙署而去。
作者有話說:
1. 《謝小娥傳》是唐朝話本。
2. 五城兵馬司是五個衙門,不是一個。
3. 調把的意思是以假充真。——《明代社會生活史》
第59章
兵部衙門位於光華門附近, 離玄津橋不遠。裴慎騎馬不過兩柱香的功夫便到了。
裴慎翻身下馬, 隻被小吏引著,繞過清漆儀門, 入得堂內, 竟見兩側廊上數名官吏奔波來回、神色焦躁。
他心中生疑,隻可惜潭英不在身側,他匆匆入城, 亦尚未聯絡南京錦衣衛, 一時間竟不知發生了何事?
裴慎一麵思忖, 一麵望見有一緋衣烏帽、犀帶皂靴的老者負手立於庭中,時不時望上門外幾眼。
這兵部尚書與他素無瓜葛, 何至於親自來迎?裴慎心中生疑,隻快步上前, 拱手施禮道:“怎敢勞範大人相迎?”
範意之麵有急色, 隻勉力拈須笑道:“老夫已是塚中枯骨,裴大人卻風華正茂, 便是迎一迎又有何妨?”
裴慎連忙躬身道:“範大人年不過五十又六,精神矍鑠,談何自哀?”
兩人你推我讓寒暄數句,範意之這才一馬當先,帶著裴慎入得堂中,隻隨意挑揀了把圈椅坐下,又吩咐人上了香茶。
“不知範大人尋我有何事?”裴慎飲了口建州茶,笑問道。
範意之方才不過強忍著焦急,故作平靜。此刻見裴慎問了, 再也掩飾不住, 隻急切道:“我記得, 裴大人是上午入城的,是嗎?”
裴慎實在不知這範意之要做什麽,便答道:“是,巳時三刻,由金川門入城。”
聞言,範意之身子微微前傾,急切道:“既然如此,裴大人來時可曾聽聞倭寇消息?”
見他眉心緊皺,焦慮至極,裴慎心中生疑,思忖片刻,又覺得這猜想太過荒謬,便試探道:“不曾聽聞,隻聽說江浙兩廣一帶倭寇鬧騰的厲害。”語罷,又道:“這是怎麽了?”
範意之見裴慎沒能給出些許消息,一時失望,隻勉力打起精神回他:“秣陵關失守了。”
裴慎一時愕然,萬沒料到,他的猜測竟成真了。
秣陵關是南京城的門戶。秣陵關一失守,意味著倭寇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
……南京城。裴慎呼吸一窒,沁芳尚在南京城外。
見裴慎忽然站了起來,範意之一時愕然:“裴大人這是怎麽了?”
裴慎冷聲道:“到底怎麽回事?”
小兒好生無禮,範意之眉毛擰得能夾死蒼蠅,隻他找來裴慎也沒懷著什麽好心思,思及此處,心中怒意稍緩,隻溫聲解釋。
“秣陵關守將羅宗、徐青於今日午時初,快馬入南京,隻說倭寇於昨夜大舉進攻,突襲秣陵關。他二人攜數千將士勉力守了一陣,實在守不住,方才快馬報予老夫,隻叫老夫早作準備。”
裴慎瞥他一眼,隻暗自冷笑。哪裏是什麽快馬報信,分明是守不住了,棄城而逃。
這是如今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務之急是速速了解情況。
“這兩人可有說倭寇到底有多少人?”
範意之搖搖頭:“隻說成千上萬,漫山遍野。”
什麽糊弄人的鬼話。裴慎冷笑:“老於行伍之人,難不成連個人數都估不出來?”
範意之正欲解釋,裴慎又道:“況且幾千倭寇進攻南京,沿路上各州縣怎會半點動靜都無?”錦衣衛那頭也沒消息來報。
裴慎斷言道:“唯有小股倭寇方能如此隱蔽,且倭寇人數必不過百,保不齊隻有幾十個罷了。”人一過百,光是吃喝就麻煩,沿路必露痕跡。想來是羅宗、徐青棄城而逃,為免罪,方才誇大倭寇人數。
語罷,裴慎起身道:“既已明白是小股倭寇進犯,本官尚有些事要交待部下,煩請大人稍待。”說罷,起身出門,隻留下納悶的範意之。
隻見裴慎剛出大堂,便沉下臉去,冷聲喚來守門的親衛:“平山,你和張子一起,一人雙馬,速速趕往龍江驛,隻說倭寇來襲,叫潭英帶著夫人,盡快入南京城。”
平山拱手稱是,即刻奔出了府衙。
裴慎臉色發沉,隻定定望著平山背影,不是自己親自前去,心中實在焦慮。立了半晌,他長舒一口氣,隻強壓下心焦,回身道:“範大人勿憂,來得多半是小股倭寇。”南京城高,小股倭寇根本破不了南京。
見他回來,範意之苦笑一聲道:“老夫亦是這般想的。怎奈何羅宗、徐青說倭寇大軍壓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若真的隻來了數百倭寇,他動員周遭衛所兵丁、南京百姓,隻將南京城守住,便是丟了烏紗帽,好歹還能保住性命。
可若判斷失誤,倭寇的確大舉進犯,他按著數百倭寇入侵的規模來備戰,屆時丟了南京城,百萬生民流離失所,為倭寇劫掠屠戮,隻怕他萬死難贖其罪。
“老夫思慮再三,且與鎮守太監王大璫商議過後,到底決意緊閉城門、發動南京百姓。”
裴慎心中有數,國朝軍紀敗壞多年,指望兵丁還不如指望百姓守城來得強。
“今日特意邀裴大人過府一晤,便是聽聞裴大人曾於大同擊潰俺答,想來於兵事之上頗有見地。”
範意之年邁,此刻不顧自己尊長身份,隻老淚縱橫,作揖拱手:“值此國難當頭之際,懇請裴大人看在南京生民百萬的份上,鼎力相助。”語罷,隻長揖不起。
好一個憂國憂民、濟世安邦的兵部尚書。
若裴慎是個愣頭青,隻怕便信了。
先不說他是山西巡撫,何來權利調動南京守軍?便是事出突然,他臨危受命,與範意之一同鎮守南京、防禦倭寇,事後等著他的決計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待罪入獄。
隻因南京是留都,被小股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國朝顏麵何存?南京城裏的官隻怕有一半都要去了烏紗帽。
範意之這一出哪裏是替南京百姓求他,不過是想再拉個夠份量的官兒事後分攤罪責罷了。保不齊還打著裴慎為了脫罪,還得使力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主意,屆時他範意之也能沾光,減輕罪責。
裴慎心知肚明,偏偏他已入局。若此刻拒了範意之,事後一頂坐視倭寇的帽子栽下來,他一樣要被問罪。
左右為難,進退無路。
裴慎心中冷笑,暗道果真是人老成精,隻他養氣功夫極好,便一把扶起範意之,溫聲道:“範大人何至於此。國朝安危,本就是我等職責所在。”
範意之見他應了,難免鬆了口氣,順勢被他扶起,兩人互捧了幾句,裴慎這才道:“既然午時羅宗、徐青便已入城,想來倭寇在秣陵關劫掠一二後便也要來了。”
範意之正色道:“老夫與王大璫早已下令,懸起吊橋,緊閉城門,且發了告示,征發了城中青壯上城守衛。王大璫此刻恰在城門上巡視。”
果真是早有準備,有條不紊,此番來尋他,不過是為了拉他下水罷了。裴慎心裏想著這些,麵上毫無異色,隻裝模作樣歎息一聲,口中卻道:“範大人思慮周全,守恂受教了。”
範意之本就心中焦慮,又見他歎氣,難免追問道:“可是有甚不妥之處?”
裴慎憐憫道:“若真是倭寇大軍壓境倒還好了,南京城隻要守衛得當,事後朝廷問罪起來最壞也不過貶官罷了。可若真是小股倭寇一路打到南京城下,朝廷顏麵盡失,範世伯隻怕晚節不保。”
這話實在戳中了範意之的隱憂。整個南京,說得上話的,唯獨隻有兵部尚書與鎮守太監。
那太監宮裏有人,又不掌兵事。到頭來,一應罪責,俱掉在他這兵部尚書頭上。
“賢侄可有法子?”既然裴慎將稱呼換成了世伯,範意之即刻打蛇隨棍上,親親熱熱,口稱賢侄。
裴慎笑道:“法子倒是有一個。”語罷,見範意之焦躁難安,他自己也念著尚在南京城外、隨時隨意可能遇到倭寇的沈瀾,心中也急切,便不賣關子,直言不諱。
“要想破局,便要將這群倭寇盡數留下。”裴慎說得風淡雲輕,可其間血淋淋的殺氣溢於言表。
範意之哪裏不知道這法子,可他實在無奈,世襲的軍戶早已爛了,裏頭不是老弱病殘,便是一幫吃空餉、喝兵血的兵油子。
半晌,範意之隻好苦笑道:“不瞞賢侄,南京守軍軍紀渙散多年,光是防守南京都已吃力,老夫還得征召民間青壯來守城,便是生怕這幫兵油子不出力。”言下之意,防守都困難,別說主動出擊了。
裴慎久於宦海,自然知道各地的衛所都一個爛樣。就連當年他在山西,也是將兵丁足足訓練了三年,方能一舉擊潰俺答。
心知肚明這些情況,裴慎依舊提出出城痛擊倭寇的辦法,那便是心中已有定計。
“南京守軍共計前、中、後三個千戶所,折合人馬約三千人。世伯隻需傳下令去,隻說擊潰了俺答的山西裴巡撫恰在南京。”
裴慎淡淡道:“再問問這三千人裏,可有人願意隨我出城,博一場富貴?”
第60章
範意之微怔, 連聲點頭稱是。當兵的也不是傻子, 若帶頭的將官是個廢物,沒人肯去送命。可裴慎聲名正熾, 大街小巷都是他的話本子, 此時他說要出城痛擊倭寇,必有欲博前程的兵丁站出來。
“兩柱香的功夫可夠?”裴慎問道。
範意之連聲道:“夠了夠了。”語罷,先是招徠小吏將此事吩咐下去, 又真情實感道:“賢侄, 出城危險, 苦了你了。”
裴慎心中冷笑,麵不改色道:“世伯說笑了, 應該的。”
兩人寒暄數句,又等了一會兒, 方見有小吏來報, 隻說裴大人要的人已到了。
裴慎出得門去,見衙署青磚街前立著百餘個漢子, 他冷眼一掃,有七八尺高的鐵塔壯漢,也有身量中等、麵容清秀的少年郎,竟還有幾個身板消瘦、人也幹巴的中年男子。
裴慎打眼一望就知道,這幫人良莠不齊,參差難分。且這裏頭,悍勇的沒幾個,投機的倒不少。
這原也在他預料之中。
裴慎隻將那幫子下盤不穩、身材消瘦的挑出來,眨眼之間又去了十幾個, 竟隻剩下八九十個了。
裴慎又問道:“欲博前程的站右邊, 與倭寇有血仇的站左側。”
眾人麵麵相覷, 到底分成了兩列。裴慎冷眼一掃,博富貴的與有血仇的,竟生生對半分了。
也是,倭患綿延五年,禍害了多少江南百姓,南京衛所雖從未被倭寇攻打過,可各地衛所多年聯姻,沾親帶故,前些日子吳淞所、南匯所、臨山衛、福寧州棬嶼所俱被屠戮。裏頭死掉的,保不齊就有南京衛所的親朋故舊。
裴慎大喝道:“右邊的人跟我走!”說罷,翻身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