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開拓客源來屯兵!
毒士:活閻王駕到!百官通通閃開 作者:海上浮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言一出,剛才還興奮不已的唐相,張了張嘴,卻無言以對。
這個難題他還真幫不了陛下和程彧一點點。
倒是趙尚書抓錯了重點,錯愕地問。
“玉石?什麽玉石?從楊恪那裏收繳的玉石,還沒賣完嗎?”
“早著呢。”
程彧知道趙尚書買不起,也沒贅述解釋,他看著憂心忡忡的蕭九齡,暗歎一聲。
陛下缺錢花,單純是因為心地太善良。
“陛下,此事不難,玉石逐漸難賣,是因為京城的達官顯貴手裏掌握的玉石,趨於飽和,我原本計劃,剩下的玉石,賣往地方。”
“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那就去梁國和滇南,隨著布商采購縞布,還有租田種桑,前往兩個國家,開拓新客源也不錯。”
成功的範本都寫好了,如何利用滴水滾珠局,讓兩國的達官顯貴加入起來,參與到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中來。
隻要玉石驗證手法沒變,基本上是手到擒來。
“去梁國甚至不用大肆宣傳,楊恪花光梁國細作在大周搜刮的銀錢,買了極品玉石的消息,應該早就傳遍定都城了。”
“滇南那裏需要用心一些,可以先以極品玉石當作抵押物,再編幾個撿漏致富的小故事,現場演示一下如何撿漏暴富,相信沒有人能夠抵擋,瞬間暴富的天賜良機。”
羊毛可以出在羊身上,絕不能出在大周的身上!
大周達官顯貴們的財富,也是國力的一種,絕不允許大範圍外溢!
程彧聚斂他們的財富,是為了借蕭九齡之手,借這個能夠公正地分配財富的中轉站,通過本國上下階層的財富流轉,提升全民財富擁有力。
隻有藏富於民,百姓安居樂業,等到他國來犯時,大周征兵就不會像梁國一樣艱難。
自有國人,為了守護美好的家園拋頭顱灑熱血!
“陛下,老臣認為程禦史所言極是,可以下令讓全國停種桑植,改用縞布了!”
唐相見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好像世間難題對程彧來講,根本不叫一回事似的。
他看向程彧的眼神,變得欽佩不已。
此子雖然年幼,但已經算得上是大能之人了!
“文和啊,有你出謀劃策,真是大周的福氣。”
唐相突然擺出一副長輩對小輩關懷的親昵態度,讓程彧有些冒雞皮疙瘩。
轉念想到,以前唐相經常接濟父親,擺一擺長輩譜也沒啥。
“我隻能出謀劃策,如何實施,還要靠旁人之手,大周缺我一個抖機靈的沒事,不能缺唐相這種全能的萬事通。”
唐相被誇得不好意思,隻能當場攬下這個實施計劃的重責,主動請纓。
“陛下,由臣來負責指派人選,前往兩國經商吧。”
“行,朕再讓天機閣派兩隊熟悉兩國情況的人,跟著他們一起去。”
蕭九齡剛想與三位重臣,商討具體實施的細節。
忽然看向遊移在狀態外的趙尚書,神色古怪地對著程彧問。
“愛卿,貌似整套計劃和趙尚書,並無關聯吧?”
她知道趙尚書的嘴很嚴。
但程彧生性謹慎,不可能把無用的人留下,隻為了讓氣氛更熱烈一些。
經蕭九齡這麽一提醒,趙尚書反應過來,手指著自己的鼻尖問。
“難道程禦史打算,讓我改行去經商嗎?”
“我倒是願意長途跋涉,可我曾經駐守邊關好多年,在梁國那裏算是老熟人了,不會因此壞了你的計謀吧?”
程彧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會!
像趙尚書這種人,隻適合做實事,不適合搞陰謀算計。
君臣三人見他點頭,眉頭緊鎖:那麽多留一個人有何作用?
“陛下,咱們不能光削弱敵國力量,還得發展自己,畢竟最後要組建一支正義之師,入駐定都,還要提防其他國家趁機對大周用兵。”
“留下趙尚書,是我想和他商量一下,能否讓邊境駐守的將士,除了練兵之外,開墾荒地增產增收,並借由這一點,暗中增加兵員。”
程彧順勢把軍屯製提了出來。
軍屯製主要是讓各地衛、所駐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地還是邊關的士兵,每人分到自己的田地自耕自種。
此以來減輕百姓和國家的負擔,還有糧草運輸的高額成本與困難,實現軍隊的自給自足。
但程彧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軍隊在短期內自給自足。
“利用軍屯製,兵可以是農,農可以是兵,對外可以假借棄桑種糧的時機,讓新增兵員明裏種地,暗裏練兵。”
沒有比利用兩國經濟結構改變時,瞞天過海增加兵員更好的時機了!
就算梁國細作要查證,可兩國交易的數量激增,加上程彧埋下了給梁國埋下了,俘虜不被重視的隱患。
比起冒死當細作,梁國人還是全部改行去當布商。
更加安全,來錢更快!
趙尚書聽完軍屯製的好處,激動得直拍大腿。
“妙啊!程禦史你他娘的莫非是個天才?”
不然怎麽能想出,這一套又一套的計謀,環環相扣的計謀呢?
關鍵是,大周在實施這些計謀方麵,除了出些人力以外,幾乎是空手套白狼。
趙尚書看向程彧的眼神,比看京城青樓的第一花魁還要火熱。
“程禦史,你不來兵部當差,真是可惜了!”
確實。
兵部張口他娘,閉口他爹的,噴起人來會更爽。
可程彧有個致命的弱點,他打不過兵部的武將們,所以,隻能婉拒了。
“文和擅謀不擅武,趙尚書你別為難我啊。”
“哈哈哈哈!這有啥難的,改日我教你武功,你沒有童子功,練不成像陛下與我這樣一等一的高手,好歹能在兵部防身自保。”
程彧頓時感覺一陣肉疼。
趙尚書你這麽說的話,以後我想借行軍帳去露營,都不敢去兵部借了。
蕭九齡見能言善辯的程彧,卻頻頻在趙尚書麵前吃癟,暗笑不止。
等趙尚書熱情褪去,她果斷下令。
這個難題他還真幫不了陛下和程彧一點點。
倒是趙尚書抓錯了重點,錯愕地問。
“玉石?什麽玉石?從楊恪那裏收繳的玉石,還沒賣完嗎?”
“早著呢。”
程彧知道趙尚書買不起,也沒贅述解釋,他看著憂心忡忡的蕭九齡,暗歎一聲。
陛下缺錢花,單純是因為心地太善良。
“陛下,此事不難,玉石逐漸難賣,是因為京城的達官顯貴手裏掌握的玉石,趨於飽和,我原本計劃,剩下的玉石,賣往地方。”
“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那就去梁國和滇南,隨著布商采購縞布,還有租田種桑,前往兩個國家,開拓新客源也不錯。”
成功的範本都寫好了,如何利用滴水滾珠局,讓兩國的達官顯貴加入起來,參與到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中來。
隻要玉石驗證手法沒變,基本上是手到擒來。
“去梁國甚至不用大肆宣傳,楊恪花光梁國細作在大周搜刮的銀錢,買了極品玉石的消息,應該早就傳遍定都城了。”
“滇南那裏需要用心一些,可以先以極品玉石當作抵押物,再編幾個撿漏致富的小故事,現場演示一下如何撿漏暴富,相信沒有人能夠抵擋,瞬間暴富的天賜良機。”
羊毛可以出在羊身上,絕不能出在大周的身上!
大周達官顯貴們的財富,也是國力的一種,絕不允許大範圍外溢!
程彧聚斂他們的財富,是為了借蕭九齡之手,借這個能夠公正地分配財富的中轉站,通過本國上下階層的財富流轉,提升全民財富擁有力。
隻有藏富於民,百姓安居樂業,等到他國來犯時,大周征兵就不會像梁國一樣艱難。
自有國人,為了守護美好的家園拋頭顱灑熱血!
“陛下,老臣認為程禦史所言極是,可以下令讓全國停種桑植,改用縞布了!”
唐相見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好像世間難題對程彧來講,根本不叫一回事似的。
他看向程彧的眼神,變得欽佩不已。
此子雖然年幼,但已經算得上是大能之人了!
“文和啊,有你出謀劃策,真是大周的福氣。”
唐相突然擺出一副長輩對小輩關懷的親昵態度,讓程彧有些冒雞皮疙瘩。
轉念想到,以前唐相經常接濟父親,擺一擺長輩譜也沒啥。
“我隻能出謀劃策,如何實施,還要靠旁人之手,大周缺我一個抖機靈的沒事,不能缺唐相這種全能的萬事通。”
唐相被誇得不好意思,隻能當場攬下這個實施計劃的重責,主動請纓。
“陛下,由臣來負責指派人選,前往兩國經商吧。”
“行,朕再讓天機閣派兩隊熟悉兩國情況的人,跟著他們一起去。”
蕭九齡剛想與三位重臣,商討具體實施的細節。
忽然看向遊移在狀態外的趙尚書,神色古怪地對著程彧問。
“愛卿,貌似整套計劃和趙尚書,並無關聯吧?”
她知道趙尚書的嘴很嚴。
但程彧生性謹慎,不可能把無用的人留下,隻為了讓氣氛更熱烈一些。
經蕭九齡這麽一提醒,趙尚書反應過來,手指著自己的鼻尖問。
“難道程禦史打算,讓我改行去經商嗎?”
“我倒是願意長途跋涉,可我曾經駐守邊關好多年,在梁國那裏算是老熟人了,不會因此壞了你的計謀吧?”
程彧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會!
像趙尚書這種人,隻適合做實事,不適合搞陰謀算計。
君臣三人見他點頭,眉頭緊鎖:那麽多留一個人有何作用?
“陛下,咱們不能光削弱敵國力量,還得發展自己,畢竟最後要組建一支正義之師,入駐定都,還要提防其他國家趁機對大周用兵。”
“留下趙尚書,是我想和他商量一下,能否讓邊境駐守的將士,除了練兵之外,開墾荒地增產增收,並借由這一點,暗中增加兵員。”
程彧順勢把軍屯製提了出來。
軍屯製主要是讓各地衛、所駐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地還是邊關的士兵,每人分到自己的田地自耕自種。
此以來減輕百姓和國家的負擔,還有糧草運輸的高額成本與困難,實現軍隊的自給自足。
但程彧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軍隊在短期內自給自足。
“利用軍屯製,兵可以是農,農可以是兵,對外可以假借棄桑種糧的時機,讓新增兵員明裏種地,暗裏練兵。”
沒有比利用兩國經濟結構改變時,瞞天過海增加兵員更好的時機了!
就算梁國細作要查證,可兩國交易的數量激增,加上程彧埋下了給梁國埋下了,俘虜不被重視的隱患。
比起冒死當細作,梁國人還是全部改行去當布商。
更加安全,來錢更快!
趙尚書聽完軍屯製的好處,激動得直拍大腿。
“妙啊!程禦史你他娘的莫非是個天才?”
不然怎麽能想出,這一套又一套的計謀,環環相扣的計謀呢?
關鍵是,大周在實施這些計謀方麵,除了出些人力以外,幾乎是空手套白狼。
趙尚書看向程彧的眼神,比看京城青樓的第一花魁還要火熱。
“程禦史,你不來兵部當差,真是可惜了!”
確實。
兵部張口他娘,閉口他爹的,噴起人來會更爽。
可程彧有個致命的弱點,他打不過兵部的武將們,所以,隻能婉拒了。
“文和擅謀不擅武,趙尚書你別為難我啊。”
“哈哈哈哈!這有啥難的,改日我教你武功,你沒有童子功,練不成像陛下與我這樣一等一的高手,好歹能在兵部防身自保。”
程彧頓時感覺一陣肉疼。
趙尚書你這麽說的話,以後我想借行軍帳去露營,都不敢去兵部借了。
蕭九齡見能言善辯的程彧,卻頻頻在趙尚書麵前吃癟,暗笑不止。
等趙尚書熱情褪去,她果斷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