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皋——”
坐在上首的一位堂叔又在叫他。
“依你之見,眼下當如何行事?”
那是宋氏主君宋澹之侄、工部尚書宋泊長子,從六品台院侍禦史宋明然。
他沉吟著像在思索,片刻後又轉頭看向另一站在門口的男子,問:“來報的人可還送了什麽別的消息?”
那人生得與宋明然有六七分像隻是年紀更輕一些,乃是他異母的弟弟宋明識,一聽他問便立刻答:“宮門落鎖消息不通,隻聽聞夜裏北衙六軍頻有異動,該是與陰平王起了幹戈。”
話一說完堂上更是嘩然,眾人交頭接耳或驚或怒,宋明然的眉頭亦越縮越緊,道:“衛弼膽子再大也不敢動太子,否則落人口實還如何坐穩輔政之位?何況有範相和陳少師在側,他也不敢做得太過。”
宋明識點頭,又問:“那大哥的意思是?”
宋明然深吸一口氣,答:“……恐怕他們要動的是皇後。”
“皇後?”堂上之人皆驚,“疏妍她——”
“皇後並非太子生母,又出身於我金陵宋氏,”宋明然的神情越來越嚴肅,“先帝遺詔必再言及南下遷都之事,而如今朝中之人卻大半都是洛陽派……”
“他們到底想幹什麽!”
“若中宮易主,則於我宋氏是一重創,太子年幼不可主政,那麽遷都之事……”宋明然沉沉一歎,“……或終成一紙空談。”
“放肆!荒謬!”
堂上群情激憤。
“那衛弼範玉成當自己是個什麽東西!皇後乃一國之母!他們怎麽敢——”
“他們糊塗!朝中洛陽一派不願遷都,無非是怕南下之後宗族失勢而讓我宋氏得利,卻不知再留於舊都將臨傾覆之禍!國將不國!”
“為何偏偏在此時?我宋氏主君也位列五大輔臣之中,卻偏偏在陛下駕崩之時……”
“他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趁宋澹不在為難他的女兒——可恥!可恨!”
義憤填膺。
隻有宋明然穩坐不動,雙眼看著虛空處仍在沉思,少頃方才拱手向堂上諸位一拜,道:“眼下洛陽戒嚴不得出入,幸而幾日前父親就著人送信去金陵告知伯父陛下病危的消息,隻盼伯父能早日北歸,可……”
他未將話挑明,實則這一個“可”字已然包含了太多隱憂——宋氏主君宋澹乃先帝心腹之臣,貴為正二品尚書令,可他手中卻無一兵一卒,在此大亂之時入洛陽,隻怕反而……
堂上眾人皆了然,沉默之際又聽門外風雪呼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這無數身處權力之巔的皇城中人也不過隻是大浪淘沙中的一粒塵埃罷了。
大亂……終將至。
次日仍是陰天。
大雪已經停了,化雪的日子更加陰寒難耐,帝宮禦道上積了厚厚的雪,宮人中卻無一個有膽子從掖庭司禮監出來清掃,蓋因眼下局勢有如千鈞懸於一發,每隔三五步便能看到有帶刀的士卒往來,有的出自宮中禁軍,有的則全然臉生。
而仙居殿更是成了全洛陽城最熱鬧的地方。
昨夜北衙六軍與陰平王府兵兩廂對峙的消息傳遍宮闈,緊接著又聽聞朝中三位輔臣連夜麵見皇後,約莫一個時辰才從重兵封鎖中出來;陰平王臉色鬱沉、與範相密議良久,隨後方派自己的長子引兵向城西而去,正是白鷺台的方向。
白鷺台……
彼處行宮荒廢已久,實則卻還住著一位不可說之人,便是太子真正的生母才人董氏;她原是掖庭出身,元彰年間偶得陛下醉後寵幸,竟洪福齊天一舉得子,自為天下人所豔羨,隻是宮中傳聞她曾與司禮監一位總管有私,因了這層關係才被調往大宴服侍,因此即便誕下龍子也仍為陛下所憎,生產後不久便被遣往白鷺台幽居。
如今陰平王一麵要皇後遷出仙居殿,不成後又派長子帶兵向城西而去……莫非是想從白鷺台請回太子生母,逼迫皇後讓出太後之位?
綱常盡亂!
萬萬不可!
被鎖宮中的群臣原暫被安置在南宮別殿,一聽此消息便再也按捺不住——他們之中雖有大半屬洛陽派、又畏懼如今朝內三大輔臣的強權,可也有不少是力主遷都的金陵派、深知皇後一旦讓位便會失去垂簾聽政的權柄,彼時朝堂大亂禍及社稷終會招來傾覆之禍,遂紛紛奔出南宮直往仙居殿而去,手無寸鐵站在刀兵加身的甲士麵前,絕不容皇後有絲毫閃失。
大雪方停,寒意森森,被困朝內的多是上了年紀的高官文臣,曆經一夜大亂早已心力交瘁,如今隻穿一身單薄的官服硬生生立在雪地裏又怎麽受得住?半天功夫就倒下了兩個,直接被抬進了太醫署。
仙居殿內有了動靜,是皇後不忍見諸臣受難而命宮娥拿出些炭盆手爐供人取暖,陰平王府兵卻十分強橫,不準宮娥踏下玉階半步、更不準她們將東西遞出去,北衙六軍的婁蔚將軍見之大怒、險些就要與人動手,若非後來被皇後傳話勸阻,當場便要見血。
眼見局勢越發緊張、三大輔臣亦不可坐視不理,隻是陰平王和範相一向頗為矜高、又素來自覺與金陵派無話可講,於是隻好由太子少師陳蒙出麵調停;這位大人曾是令和年間的狀元、曆來便是朝中清流,如今年近知天命之年、鬢發已經白了一半,從遠處向仙居殿而來,步履都有些蹣跚,一走近便向諸位同僚一拜,曰:“大雪天寒,諸位久留於此也不是辦法,莫如先回南宮稍歇,晚些再議事罷。”
眾臣中站在最前的那位乃是皇後的叔父宋泊,貴為正三品工部尚書、又是宋氏主君宋澹的同胞弟弟,眼下兄長不在洛陽,金陵派自然以他為首,此刻他亦向陳蒙一拜,沉聲曰:“臨患不忘國可謂之忠,區區饑寒之憂又何足掛齒?我等在此,守的是先帝遺命天家尊嚴,更是社稷乾坤天下黎民,還望長仁兄諒懷。”
“你們這又是何苦!”陳蒙聞言重重一歎,“眼下洛陽形勢你我皆心知肚明,諸君若真想保下皇後便應請之入白鷺台,待他日君侯北歸再——”
他頓住不再說,又是一聲長歎。
眾人聽話聽音,也明了這位太子少師並非全屬陰平王一黨,隻是他原為庶民出身、雖則如今官至輔臣也終是聲望不足,值此大亂之際又能做什麽?卵與石鬥,不可為也。
宋泊又對他長身一拜,這回便更多了幾分徐緩鄭重,複道:“長仁兄有此言,我便知你心中已明是非——我等非不願退、實不能退,洛陽一派狼子野心咄咄逼人,為謀私利而害國家,今日我等若退、皇後必將為逆臣所辱,期年之後我等老臣又當以何麵目見先帝?”
“長仁兄!一念之仁,可救蒼生!”
語罷,又領群臣齊齊向陳蒙下拜,有年邁者力不可支亦雙膝而跪,懇切之態令人動容;陳蒙大驚失色,當即也一掀衣擺跪在地上,邊扶一幹同僚起身邊急切道:“蚍蜉撼樹、為之奈何?諸君非不願退、實不能退,我非不願助、實無力助——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長仁兄能助——”
宋泊卻不起身、仍執拗地長身跪在雪裏,抬起的眼中深埋暗光,一切希冀都在那裏:“隻要……”
他緊緊拉過陳蒙的手,食指一筆一畫在對方掌心留下兩個字,陳蒙細細留心一察,方覺他寫的是——
“太”。
“子”。
第3章
宮門之外紛爭千百,殿閣之內卻仍一切如常,淡淡的檀香在內殿繚繞,與書案上的紙墨香融為一體。
皇後正在作畫。
墨線勾形,淡墨渲染,不時又轉用硬毫濃墨,下筆徐緩泰然有神,寥寥幾筆便繪出一匹鬃尾飛揚的奔馬;她極善丹青,據說少年時曾師從金陵第一丹青手張簡,後來入宮為後,先帝也曾盛讚她的妙筆,窮紫酣暢逸興遄飛,勝宮廷畫院遠矣。
此刻她正在畫馬的雙目,一片淡墨之中現出堅毅的烏黑,尚未收筆之時外殿卻傳來一串急促的腳步聲,下一刻腰上一緊、有人撲進了她懷裏。
“母後——”
太子衛熹的聲音微微打著抖。
他才不過十三歲,因幼時有不足之症至今仍生得很瘦弱,但奔過來的力道終歸是大的,執筆的手被撞得一抖、點睛之處遂成一團髒汙,神駒失雙目,一幅將成的畫就這樣毀了。
身旁的宮娥夕秀低叫了一聲、未及向東宮見禮殿外便又擁進一群人,都是太子身邊的隨侍,個個驚慌失措呼啦啦跪了一地,哀求:“殿下,請隨奴婢們回去吧——”
太子恍若未聞、隻一直緊緊縮在母後懷裏,宋疏妍感到他在發抖,眼神沒有一絲落到別人身上去,一邊慢慢拍著他幼小的肩膀一邊問:“冷麽?”
又輕又柔。
太子搖頭,她卻還是回頭示意身後的宮娥朝華去取了一條毯子,給孩子披上的工夫才回頭看向那些跪在地上的宮人,淡淡說:“都下去吧,本宮同太子說幾句話。”
眾人麵麵相覷、沒有一個起身離開,她也不惱、隻歎了口氣,又道:“本宮也知你們不易,事後若有人怪罪仙居殿會一力擔待,不會牽連無辜。”
說著,又讓夕秀代為賜下一些金銀,眾人惶恐叩首繼而接連退去,殿內終於是安靜了。
小太子卻還站在原地不動、宛如受驚的小獸一般蜷縮在母親身邊,盡管她根本不是他的血親,當時也尚不足二十五歲;一旁的朝華默默看著,有些擔憂地開口:“殿下,娘娘已有兩日不曾合眼,您……”
話說得含蓄、衛熹卻已驚醒,很快從宋疏妍懷中離開,抬頭才見她麵容蒼白,原來那時已經累極了。
“母後……”他十分愧疚地囁嚅。
她搖頭笑笑、不怪他卻怪朝華多嘴,拉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外殿的坐榻上坐下,慢慢問:“你到我這裏來,幾位輔臣沒有阻攔麽?”
“皇伯父不許兒臣出東宮,”衛熹半低著頭回答,瘦弱的小手摳在一起,“是陳少師,他讓宮外的士卒放兒臣出來……”
這倒不是多讓人意外的事。
如今陰平王在朝內說一不二,縱是下令軟丨禁太子也不是天方夜譚,陳少師則一貫不參與黨爭、與洛陽金陵二派都走得不遠不近,近來群臣都在仙居殿外守著,他大概也是動了惻隱之心。
“母後……”
沉思之時小太子又開了口,眼睛緊緊盯著她,說:“聽聞他們要母後遷去白鷺台,兒臣絕不準!母後是一國之母,在兒臣繼位後便要長居積善宮,無人可以冒犯!”
語氣很重、可惜卻是外強中幹,柔弱的稚子正以虛假的專橫掩飾內心的虛弱,不願被人看出倉惶和恐懼。
“本宮知道。”
宋疏妍安撫地拍拍他的手,所有明白都放在心裏,平靜的眼底隱匿著複雜的情緒,斟酌片刻後又道:“隻是聽聞衛世子已帶兵前往白鷺台,該是要請董才人回宮——熹兒,你……”
“孤不要她回來!”
衛熹猛地從坐榻上站起來,年幼的聲音顯得十分尖利。
“她是不貞之人、早為父皇所棄!他們憑什麽自作主張接她回來?她就該死在白鷺台!孤隻有一個母後!”
……有些失控。
才人董氏不貞的傳聞此前早已傳遍宮闈,多少人曾戲謔議論、甚至一度懷疑太子非陛下親生,他自幼便在這樣的非議聲中長大,對生母的怨恨刻在骨子裏,怎會在朝夕間改變?宋疏妍還記得她七年前入宮為後時初見這位太子,小小年紀眼神便十分陰鬱,看誰都帶著戒備和戾氣,她用了整整七年才終於成為他的親人、得他真心叫一聲“母後”。
“母後知道……”
她安撫地拍了拍他的手背。
太子的情緒卻還遲遲無法平複,人一直喘著粗氣、眼眶也微微泛紅,過了好一會兒才重新在宋疏妍身邊坐下,伏在她懷裏悶悶地說:“可我阻止不了他們……”
“他們敬我為太子,說幾日後便在宗廟扶我登位……可他們卻不聽我的,我說要他們撤了圍在你宮外的兵他們不肯,我說不準去白鷺台接那個女人回宮他們也不肯……”
“我沒有辦法……”
“孤”變成了“我”,剝去太子這個尊貴無極的身份之後他也不過隻是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孩子,沒有人比宋疏妍更清楚衛熹的無力,因為此時此刻她也正被同樣的蕭索裹挾。
“方侯究竟何時才會回來?”
她聽到懷裏的孩子在追問,聲音像是含著淚。
“若有方侯在……那些人便不敢欺負我們了……”
“方侯”。
區區兩字便掀起滔天的浪來,正如一塊巨石被猛地投入結冰的水麵,宋疏妍的手指在無意間收緊,眼中的異樣不消片刻又化得無影無蹤了。
“就快了……”
她聲音低低地回答,一切起伏都壓在古井無波的眼底。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與此同時,巍峨的帝宮宮門正徐徐打開。
雍容的車輿在士兵護衛中緩緩駛入,威嚴莊重的樣子顯得十分高貴氣派,一側隨行的女官卻似有些小家子氣,一路都在忐忑地東張西望;一隻略顯老態的手從內撥開了車簾,陰鬱的天色便這樣映入她的眼底——那是一雙不甚明亮的眼睛,被白鷺台的荒涼孤寒侵染了十餘年,早已不複少女時的明亮。
“董才人。”
坐在上首的一位堂叔又在叫他。
“依你之見,眼下當如何行事?”
那是宋氏主君宋澹之侄、工部尚書宋泊長子,從六品台院侍禦史宋明然。
他沉吟著像在思索,片刻後又轉頭看向另一站在門口的男子,問:“來報的人可還送了什麽別的消息?”
那人生得與宋明然有六七分像隻是年紀更輕一些,乃是他異母的弟弟宋明識,一聽他問便立刻答:“宮門落鎖消息不通,隻聽聞夜裏北衙六軍頻有異動,該是與陰平王起了幹戈。”
話一說完堂上更是嘩然,眾人交頭接耳或驚或怒,宋明然的眉頭亦越縮越緊,道:“衛弼膽子再大也不敢動太子,否則落人口實還如何坐穩輔政之位?何況有範相和陳少師在側,他也不敢做得太過。”
宋明識點頭,又問:“那大哥的意思是?”
宋明然深吸一口氣,答:“……恐怕他們要動的是皇後。”
“皇後?”堂上之人皆驚,“疏妍她——”
“皇後並非太子生母,又出身於我金陵宋氏,”宋明然的神情越來越嚴肅,“先帝遺詔必再言及南下遷都之事,而如今朝中之人卻大半都是洛陽派……”
“他們到底想幹什麽!”
“若中宮易主,則於我宋氏是一重創,太子年幼不可主政,那麽遷都之事……”宋明然沉沉一歎,“……或終成一紙空談。”
“放肆!荒謬!”
堂上群情激憤。
“那衛弼範玉成當自己是個什麽東西!皇後乃一國之母!他們怎麽敢——”
“他們糊塗!朝中洛陽一派不願遷都,無非是怕南下之後宗族失勢而讓我宋氏得利,卻不知再留於舊都將臨傾覆之禍!國將不國!”
“為何偏偏在此時?我宋氏主君也位列五大輔臣之中,卻偏偏在陛下駕崩之時……”
“他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趁宋澹不在為難他的女兒——可恥!可恨!”
義憤填膺。
隻有宋明然穩坐不動,雙眼看著虛空處仍在沉思,少頃方才拱手向堂上諸位一拜,道:“眼下洛陽戒嚴不得出入,幸而幾日前父親就著人送信去金陵告知伯父陛下病危的消息,隻盼伯父能早日北歸,可……”
他未將話挑明,實則這一個“可”字已然包含了太多隱憂——宋氏主君宋澹乃先帝心腹之臣,貴為正二品尚書令,可他手中卻無一兵一卒,在此大亂之時入洛陽,隻怕反而……
堂上眾人皆了然,沉默之際又聽門外風雪呼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這無數身處權力之巔的皇城中人也不過隻是大浪淘沙中的一粒塵埃罷了。
大亂……終將至。
次日仍是陰天。
大雪已經停了,化雪的日子更加陰寒難耐,帝宮禦道上積了厚厚的雪,宮人中卻無一個有膽子從掖庭司禮監出來清掃,蓋因眼下局勢有如千鈞懸於一發,每隔三五步便能看到有帶刀的士卒往來,有的出自宮中禁軍,有的則全然臉生。
而仙居殿更是成了全洛陽城最熱鬧的地方。
昨夜北衙六軍與陰平王府兵兩廂對峙的消息傳遍宮闈,緊接著又聽聞朝中三位輔臣連夜麵見皇後,約莫一個時辰才從重兵封鎖中出來;陰平王臉色鬱沉、與範相密議良久,隨後方派自己的長子引兵向城西而去,正是白鷺台的方向。
白鷺台……
彼處行宮荒廢已久,實則卻還住著一位不可說之人,便是太子真正的生母才人董氏;她原是掖庭出身,元彰年間偶得陛下醉後寵幸,竟洪福齊天一舉得子,自為天下人所豔羨,隻是宮中傳聞她曾與司禮監一位總管有私,因了這層關係才被調往大宴服侍,因此即便誕下龍子也仍為陛下所憎,生產後不久便被遣往白鷺台幽居。
如今陰平王一麵要皇後遷出仙居殿,不成後又派長子帶兵向城西而去……莫非是想從白鷺台請回太子生母,逼迫皇後讓出太後之位?
綱常盡亂!
萬萬不可!
被鎖宮中的群臣原暫被安置在南宮別殿,一聽此消息便再也按捺不住——他們之中雖有大半屬洛陽派、又畏懼如今朝內三大輔臣的強權,可也有不少是力主遷都的金陵派、深知皇後一旦讓位便會失去垂簾聽政的權柄,彼時朝堂大亂禍及社稷終會招來傾覆之禍,遂紛紛奔出南宮直往仙居殿而去,手無寸鐵站在刀兵加身的甲士麵前,絕不容皇後有絲毫閃失。
大雪方停,寒意森森,被困朝內的多是上了年紀的高官文臣,曆經一夜大亂早已心力交瘁,如今隻穿一身單薄的官服硬生生立在雪地裏又怎麽受得住?半天功夫就倒下了兩個,直接被抬進了太醫署。
仙居殿內有了動靜,是皇後不忍見諸臣受難而命宮娥拿出些炭盆手爐供人取暖,陰平王府兵卻十分強橫,不準宮娥踏下玉階半步、更不準她們將東西遞出去,北衙六軍的婁蔚將軍見之大怒、險些就要與人動手,若非後來被皇後傳話勸阻,當場便要見血。
眼見局勢越發緊張、三大輔臣亦不可坐視不理,隻是陰平王和範相一向頗為矜高、又素來自覺與金陵派無話可講,於是隻好由太子少師陳蒙出麵調停;這位大人曾是令和年間的狀元、曆來便是朝中清流,如今年近知天命之年、鬢發已經白了一半,從遠處向仙居殿而來,步履都有些蹣跚,一走近便向諸位同僚一拜,曰:“大雪天寒,諸位久留於此也不是辦法,莫如先回南宮稍歇,晚些再議事罷。”
眾臣中站在最前的那位乃是皇後的叔父宋泊,貴為正三品工部尚書、又是宋氏主君宋澹的同胞弟弟,眼下兄長不在洛陽,金陵派自然以他為首,此刻他亦向陳蒙一拜,沉聲曰:“臨患不忘國可謂之忠,區區饑寒之憂又何足掛齒?我等在此,守的是先帝遺命天家尊嚴,更是社稷乾坤天下黎民,還望長仁兄諒懷。”
“你們這又是何苦!”陳蒙聞言重重一歎,“眼下洛陽形勢你我皆心知肚明,諸君若真想保下皇後便應請之入白鷺台,待他日君侯北歸再——”
他頓住不再說,又是一聲長歎。
眾人聽話聽音,也明了這位太子少師並非全屬陰平王一黨,隻是他原為庶民出身、雖則如今官至輔臣也終是聲望不足,值此大亂之際又能做什麽?卵與石鬥,不可為也。
宋泊又對他長身一拜,這回便更多了幾分徐緩鄭重,複道:“長仁兄有此言,我便知你心中已明是非——我等非不願退、實不能退,洛陽一派狼子野心咄咄逼人,為謀私利而害國家,今日我等若退、皇後必將為逆臣所辱,期年之後我等老臣又當以何麵目見先帝?”
“長仁兄!一念之仁,可救蒼生!”
語罷,又領群臣齊齊向陳蒙下拜,有年邁者力不可支亦雙膝而跪,懇切之態令人動容;陳蒙大驚失色,當即也一掀衣擺跪在地上,邊扶一幹同僚起身邊急切道:“蚍蜉撼樹、為之奈何?諸君非不願退、實不能退,我非不願助、實無力助——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長仁兄能助——”
宋泊卻不起身、仍執拗地長身跪在雪裏,抬起的眼中深埋暗光,一切希冀都在那裏:“隻要……”
他緊緊拉過陳蒙的手,食指一筆一畫在對方掌心留下兩個字,陳蒙細細留心一察,方覺他寫的是——
“太”。
“子”。
第3章
宮門之外紛爭千百,殿閣之內卻仍一切如常,淡淡的檀香在內殿繚繞,與書案上的紙墨香融為一體。
皇後正在作畫。
墨線勾形,淡墨渲染,不時又轉用硬毫濃墨,下筆徐緩泰然有神,寥寥幾筆便繪出一匹鬃尾飛揚的奔馬;她極善丹青,據說少年時曾師從金陵第一丹青手張簡,後來入宮為後,先帝也曾盛讚她的妙筆,窮紫酣暢逸興遄飛,勝宮廷畫院遠矣。
此刻她正在畫馬的雙目,一片淡墨之中現出堅毅的烏黑,尚未收筆之時外殿卻傳來一串急促的腳步聲,下一刻腰上一緊、有人撲進了她懷裏。
“母後——”
太子衛熹的聲音微微打著抖。
他才不過十三歲,因幼時有不足之症至今仍生得很瘦弱,但奔過來的力道終歸是大的,執筆的手被撞得一抖、點睛之處遂成一團髒汙,神駒失雙目,一幅將成的畫就這樣毀了。
身旁的宮娥夕秀低叫了一聲、未及向東宮見禮殿外便又擁進一群人,都是太子身邊的隨侍,個個驚慌失措呼啦啦跪了一地,哀求:“殿下,請隨奴婢們回去吧——”
太子恍若未聞、隻一直緊緊縮在母後懷裏,宋疏妍感到他在發抖,眼神沒有一絲落到別人身上去,一邊慢慢拍著他幼小的肩膀一邊問:“冷麽?”
又輕又柔。
太子搖頭,她卻還是回頭示意身後的宮娥朝華去取了一條毯子,給孩子披上的工夫才回頭看向那些跪在地上的宮人,淡淡說:“都下去吧,本宮同太子說幾句話。”
眾人麵麵相覷、沒有一個起身離開,她也不惱、隻歎了口氣,又道:“本宮也知你們不易,事後若有人怪罪仙居殿會一力擔待,不會牽連無辜。”
說著,又讓夕秀代為賜下一些金銀,眾人惶恐叩首繼而接連退去,殿內終於是安靜了。
小太子卻還站在原地不動、宛如受驚的小獸一般蜷縮在母親身邊,盡管她根本不是他的血親,當時也尚不足二十五歲;一旁的朝華默默看著,有些擔憂地開口:“殿下,娘娘已有兩日不曾合眼,您……”
話說得含蓄、衛熹卻已驚醒,很快從宋疏妍懷中離開,抬頭才見她麵容蒼白,原來那時已經累極了。
“母後……”他十分愧疚地囁嚅。
她搖頭笑笑、不怪他卻怪朝華多嘴,拉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外殿的坐榻上坐下,慢慢問:“你到我這裏來,幾位輔臣沒有阻攔麽?”
“皇伯父不許兒臣出東宮,”衛熹半低著頭回答,瘦弱的小手摳在一起,“是陳少師,他讓宮外的士卒放兒臣出來……”
這倒不是多讓人意外的事。
如今陰平王在朝內說一不二,縱是下令軟丨禁太子也不是天方夜譚,陳少師則一貫不參與黨爭、與洛陽金陵二派都走得不遠不近,近來群臣都在仙居殿外守著,他大概也是動了惻隱之心。
“母後……”
沉思之時小太子又開了口,眼睛緊緊盯著她,說:“聽聞他們要母後遷去白鷺台,兒臣絕不準!母後是一國之母,在兒臣繼位後便要長居積善宮,無人可以冒犯!”
語氣很重、可惜卻是外強中幹,柔弱的稚子正以虛假的專橫掩飾內心的虛弱,不願被人看出倉惶和恐懼。
“本宮知道。”
宋疏妍安撫地拍拍他的手,所有明白都放在心裏,平靜的眼底隱匿著複雜的情緒,斟酌片刻後又道:“隻是聽聞衛世子已帶兵前往白鷺台,該是要請董才人回宮——熹兒,你……”
“孤不要她回來!”
衛熹猛地從坐榻上站起來,年幼的聲音顯得十分尖利。
“她是不貞之人、早為父皇所棄!他們憑什麽自作主張接她回來?她就該死在白鷺台!孤隻有一個母後!”
……有些失控。
才人董氏不貞的傳聞此前早已傳遍宮闈,多少人曾戲謔議論、甚至一度懷疑太子非陛下親生,他自幼便在這樣的非議聲中長大,對生母的怨恨刻在骨子裏,怎會在朝夕間改變?宋疏妍還記得她七年前入宮為後時初見這位太子,小小年紀眼神便十分陰鬱,看誰都帶著戒備和戾氣,她用了整整七年才終於成為他的親人、得他真心叫一聲“母後”。
“母後知道……”
她安撫地拍了拍他的手背。
太子的情緒卻還遲遲無法平複,人一直喘著粗氣、眼眶也微微泛紅,過了好一會兒才重新在宋疏妍身邊坐下,伏在她懷裏悶悶地說:“可我阻止不了他們……”
“他們敬我為太子,說幾日後便在宗廟扶我登位……可他們卻不聽我的,我說要他們撤了圍在你宮外的兵他們不肯,我說不準去白鷺台接那個女人回宮他們也不肯……”
“我沒有辦法……”
“孤”變成了“我”,剝去太子這個尊貴無極的身份之後他也不過隻是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孩子,沒有人比宋疏妍更清楚衛熹的無力,因為此時此刻她也正被同樣的蕭索裹挾。
“方侯究竟何時才會回來?”
她聽到懷裏的孩子在追問,聲音像是含著淚。
“若有方侯在……那些人便不敢欺負我們了……”
“方侯”。
區區兩字便掀起滔天的浪來,正如一塊巨石被猛地投入結冰的水麵,宋疏妍的手指在無意間收緊,眼中的異樣不消片刻又化得無影無蹤了。
“就快了……”
她聲音低低地回答,一切起伏都壓在古井無波的眼底。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與此同時,巍峨的帝宮宮門正徐徐打開。
雍容的車輿在士兵護衛中緩緩駛入,威嚴莊重的樣子顯得十分高貴氣派,一側隨行的女官卻似有些小家子氣,一路都在忐忑地東張西望;一隻略顯老態的手從內撥開了車簾,陰鬱的天色便這樣映入她的眼底——那是一雙不甚明亮的眼睛,被白鷺台的荒涼孤寒侵染了十餘年,早已不複少女時的明亮。
“董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