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麟騎馬行於車輿一側,聲音從窗外傳進車中人耳裏。
“今冬天寒,化雪尤冷,才人還是放下車簾,以免受寒染疾。”
措辭雖然恭謹,可語氣卻十分冷漠——一個早為先帝厭棄的孀婦有什麽可敬?若非其身份可以牽製中宮又怎會有機會再回帝宮?便是在雪裏凍死了也無人在意,如今要她放下車簾不過是怕被那些金陵派的老匹夫瞧見再多生事端罷了。
坐在車內的才人董嫻聞言兩手一抖、車簾立刻垂墜而下,片刻後內裏才又傳來她不安的聲音:“……是,有勞世子。”
先帝後妃、太子生母……卻在一介臣子麵前卑怯如斯。
衛麟輕蔑地朝車內掃了一眼,毫不掩飾臉上的倨傲之色,進得宮門之後便欲轉向北宮先行麵見其父,行過禦園之時卻見另一側行來一乘玉輦,金玉為飾,仆從開道,該是皇後命人送太子回東宮的儀仗。
錯身的工夫一陣寒風吹過、微微掀起車輿的簾子,董才人便在這麽一道縫隙裏看到了玉輦之上那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有幾分像自己,又有幾分像先帝,比上回見時又長大了不少,已然是個英俊秀穎的少年。
上回……那又是什麽時候?
該是兩年前她蒙恩回宮賀新歲時了,同樣也是途徑禦園,同樣也是遇上皇後的輦駕,宮人都說聖上如何寵愛她、乃至專為她修了一座梅園——她叫宋疏妍,疏影橫斜水清淺,眾芳搖落獨暄妍,正是梅的寓意。
如今梅園猶在,滿庭霜雪襯得花色更濃,香氣幽幽十裏可聞,繁盛的模樣宛若天邊的紅雲,是如今這一片縞素的宮闈裏唯一的朱色。
很美。
……又很令人生厭。
此刻董才人一手死死攥著車簾的邊緣,眼還緊巴巴地盯著距自己隻有一步之遙的皇兒,一聲喚眼看就要脫出口,衛熹卻先一步看到了她——極快的一瞬,嫌惡的暗色卻立刻鋪滿他尚且稚嫩的眼底,那麽直白又那麽強烈,宛如一把尖刀狠狠插上他生母的心。
擦肩而過。
他沒有停下,好像的確多一眼都不想看她,玉輦向遠處行去,隻能依稀聽到他與宮人交談的隻言片語,像是在囑咐皇後身邊的宮娥好生照料她的身體、連夜裏要燃什麽助眠的香料都一一過問。
車簾再次落下,董才人的眉眼也跟著低垂了下去,車輪轆轆地響著,也不知過去多久才終於停下,衛麟倨傲的聲音從車外傳來、要請她下車,她就順從地下去了,手搭在白鷺台侍奉她多年的宮娥的手上,可憐的孩子從未見識過帝宮的威嚴,直到此刻仍渾身打顫。
她自己也沒好到哪兒去,下車後便見到肅穆莊嚴的北宮殿宇,陰沉的天幕之下站著幾位看不清麵目的男子,大約就是此次下令將她從行宮接回的那幾位大人,她不知道他們要自己做什麽,正如她不知道自己往後一生的命運。
“臣等叩見太後。”
他們神情冷漠地對她下跪。
第4章
洛陽之外,汴州亦是風雪大寒。
自此向西,至中牟,抵鄭州,經滎陽,達鞏義,過偃師而終至於洛陽,凡四百裏汴洛古道,行軍從速兩日可畢;途徑汜水關天險,南連嵩嶽北瀕黃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牢牢扼住兵家咽喉。
關下大軍壓境,為首者高坐於馬上,一身鎧甲遮去些許文臣書生氣,高聲對關上守將道:“我乃楚州刺史宋澄,奉皇後之旨勤王救駕,速速開關不得有誤!”
那是宋氏主君宋澹的三弟、皇後宋疏妍的叔父,身後幾人亦是江南各州刺史,聲勢浩大。
那關上守將卻不為所動,反詰:“東都一切安好,爾等出師何名?亂臣賊子天下人人得而誅之,勸刺史莫要一時糊塗遺恨千古!”
語罷,關隘之上立刻現出兩排弓箭手,箭峰淬著幽幽的冷光,足可一箭封喉。
宋澄眉頭緊鎖仰看著眼前森嚴險峻的汜水關,一旁的亳州刺史見狀則低聲與他道:“叔汲,你我恐還是來遲了一步啊。”
自江南向東都數條要道皆已被封,想來衛弼範玉成之流也早料到宋氏不會坐以待斃任由他們挾製新君、因此早早做好打點將南方來人都擋在了洛陽之外;宋氏並非將門,雖家族顯赫累世簪纓,然手中卻無多少兵權,宋澄為一州刺史隻有寥寥幾千兵,糾集數個州郡、連姻親萬氏都搬出來幫忙也不過勉強湊出二萬兵,要強破汜水關已是力不從心,焉能長驅直入拿下東都?
“那你說怎麽辦!”
宋澄尚未開口,他身側的徐州刺史萬崇便當先發起火來。
“衛弼那賊人已經倒鎖宮門挾持百官,我等若再不到他還不直接翻了天去!要我說他和那個範玉成加起來比什麽衛錚鍾曷都要可恨!國家遲早斷送在他們手上!”
周圍幾人七嘴八舌地附和,汜水關下已是黑雲壓城,宋澄不勝其擾,匆匆回頭看向身後一個年輕的男子,問:“子澗,子邱那邊有消息了麽?”
那男子同樣神色冷沉,緊盯關隘的眼睛透出難以掩飾的焦躁急切,搖頭答:“隰州戰事吃緊,子邱在君侯身邊恐還抽不開身。”
“他可複了信?君侯又如何說?會否回兵救洛陽?”
“鍾曷親率隴右之兵同衛錚合攻河中府,延州已失、朝廷退無可退,若此時再回兵,恐怕……”
“那洛陽又當如何?舍給衛弼範玉成、由他們胡作非為?”
“真該將那二人一並推上前線,親眼看看這北地二都還能否守得住!”
“可若君侯不歸朝,那……”
眾人的議論充斥在耳邊,宋澄周身的鬱氣已越來越濃,再次抬頭仰看高高聳立的汜水關,破釜沉舟的狠色更在他眼底暴露無遺。
刷——
刀劍出鞘,冷光泫然,呼嘯的寒風襲卷蒼茫大地,無數生靈都將在這個蕭索的冬日走向衰亡與毀滅。
“來不及了——”
宋澄的聲音又冷又狠。
“我族肩負南渡護國之責,今日若退、他日又當以何麵目見天下人?”
“衛氏江山,宋氏皇後……皆由我等來守!”
“殺——!”
此處鼙鼓震天旌旗翻飛,四百裏外的洛陽卻如冰封般靜默。
先帝駕崩已有三日,招魂複禮已然行畢,明堂之上群臣齊聚,在朝的三位輔政大臣共攜大行皇帝袞冕服至明堂東側攀至殿頂,三呼過後將之投下、覆於先帝遺體之上,複而不生,方設禦床。
沐浴、含、襲、懸重,繁瑣正式的禮節一個接著一個,嗣皇帝與先帝妃嬪皆立於帷外而哭,跪在下首的群臣眼尖,一眼就在其中看見了本該孀居於白鷺台的才人董氏、卻未見仙居殿的那位正宮皇後和多位金陵派的重臣,心中遂各生出一番計較,紛紛靜默不言。
小斂過後便是大斂,依先帝遺詔,此日即是太子登基之日。禮部官員日以繼夜地操持,終於在大亂之中勉強安排好了一場大典,明堂東側供新君即位、西側則供先帝停靈,一東一西亦照應太陽東升西落,寓意大周皇朝代代延續無窮盡矣。
祭祀過天地宗社,新帝便著袞冕服登上明堂,群臣叩首山呼萬歲,一步一拜皆遵禮製;年幼的稚子卻似心神不寧,登上禦階後仍不停回頭張望,結果卻隻在殿側看到自己的生母董氏,臉色立刻便陰沉了。
三位輔臣皆在殿中,卻都對新皇的不滿視若無睹,陰平王更跨出一步,拜曰:“陛下初登大寶,宜定內外之分昭告天下,臣……”
“母後何在?”
衛熹卻打斷了這位輔臣的長篇大論,開口第一句便令群臣心驚。
“今日是朕的登基大典,母後合該親臨以登太後之位,何故一連數日未至明堂?”
答案眾人都心知肚明,也就隻有這初生的牛犢敢於將它問出口,陰平王氣定神閑、一雙下三白的眼睛微微耷拉著,說:“太後已至,陛下不必憂慮。”
已至?
群臣麵麵相覷,在明堂內看了一圈也沒瞧見那位娘娘半分影子,忐忑間又見陰平王躬身向殿側的才人董氏一拜,高聲道:“事天莫先於嚴父,事地莫盛於尊親,陛下順承天命以登大位,宜當敬奉生母以彰懿鑠——臣請奏,奉玉冊金寶,上尊號曰皇太後。”
這……
這是明目張膽要奉才人董氏為太後!
嘩然方起,又見範相也同樣跨出一步下拜,緊接著朝中洛陽一派的官員紛紛效仿,就像提前說好的一樣默契;中立派的大臣個個驚疑不定,茫然四顧不知該不該跟著跪。
“笑話!”
新君卻是一聲斷喝,天子之怒宛若實質,隻可惜因年幼而少了幾分震懾的力道。
“朕的母後隻有一位,便是先帝皇後宋氏!何況此乃朕的家事,陰平王的手未免伸得太長了!”
“是家事更是國事!”
陰平王卻絲毫不懼、氣勢強壓天子,冷沉的聲音在雄闊的明堂盤旋不休。
“先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又怎可罔顧人倫棄生母於白鷺台?天家顏麵何在!國家體統何在!”
聲色俱厲義正詞嚴,字字都是戳心的刀子,年幼的新君臉色慘白,驚怒之下甚至原地退了一步,恰似為猛獸所驚的良禽,弱勢之態暴露無遺。
或許……天家已經……
眾臣隱秘的心思剛動到一半,明堂厚重的大門卻忽而徐徐打開,一道清冷的聲音與殿閣外蒼茫的飛雪聲一同響起:“陰平王既屢屢言及先帝,何以又罔顧遺詔辱沒皇室?一介臣僚卻在明堂之上質問天子,這便是親王的為臣之道麽?”
聲息淺淡似花上雪,卻無人敢視她的話為過耳風,眾人不需回頭便知來者是誰,畢竟天子的眼睛已然重新亮起,而陰平王等人的臉色則陡然沉下。
世人皆知金陵宋氏門庭高貴,卻鮮有人盛傳宋氏女的美貌,蓋因其教養風儀遠勝於姿容、便使過譽紅顏落了下乘;實則她的美麗確然值得詩家動筆,膚為雪色,唇若花染,一雙清冷的眼睛顯得孤高無爭,恰似枝上寒英雪中豔魄,美得令人心驚。
此刻她一步步走上明堂,一身端莊肅穆的素色華服,昭昭威儀令滿堂重臣甘心俯首,大殿之外則仍可聞幹戈之聲,乃是北衙六軍的婁蔚將軍刀兵加身與衛麟世子對峙,金陵一派的重臣紛紛緊隨皇後步入殿閣,雖形容狼狽卻個個大義凜然。
“陰平王,你放肆——”
怒喝者是皇後叔父宋泊,堂堂正三品工部尚書卻被連日來的軟丨禁折磨得衣冠不整。
“古往今來,焉有一朝敢置皇後於冷宮!天子嫡母當為太後!爾等逆先帝遺命轉奉才人董氏,分明是包藏禍心意圖謀逆!”
這話委實說得太重太狠,明堂之上眾臣的心皆是狠狠一跳,卻是不知這最後一層窗戶紙捅破後場麵該如何收拾。
“謀逆?”
果然陰平王一聲長笑,臉色已沉到不能再沉。
“本王乃皇室宗親,更曾在鳳翔阻鍾曷於長安以西,赤膽忠心天下誰人不知?宋大人如此信口雌黃含血噴人,莫不是做賊心虛還想倒打一耙!”
倒打一耙?
“荒謬!”宋泊怒發衝冠,“我等受恩於先帝,今奉新君登基、護皇室體統,何錯之有?又有什麽值得心虛?——倒是你們,先帝剛剛駕崩便急不可耐妄圖折辱皇後,不是亂臣賊子又是什麽!”
陰平王還未說話,他一旁的範相卻當先冷笑一聲,道:“宋大人身為工部尚書,未料這給人羅織罪名的本事卻比刑部還要厲害幾分——亂臣賊子?究竟是我等欲折辱皇後,還是爾等欲借外戚之便逼迫朝廷南遷圖謀私利!宋泊,你捫心自問!”
咄咄逼人。
此言一出,不單宋泊一人勃然大怒,跟在他身後的那一幫金陵派的大臣也是群情激昂,其中一人怒道:“範大人莫非忘了先帝遺詔!明令新君繼位後軍國事權兼取皇太後處分,南下遷都不得有誤!你我臣子豈可逆先帝之旨!”
第5章
“那是先帝受了奸佞蒙蔽!”
範玉成雙眼狠狠眯起,字字淩厲如刀。
“長安已失,東都焉能再丟?自古王氣皆在中原,若倉皇南渡則民心必然離散,那才當真是亡國之兆!”
“亡國”二字振聾發聵,不單令下首百官心膽俱碎,更令那禦階之上年幼的新君麵色煞白——他不過隻是一個區區十三歲的稚子,剛剛才從父皇手中接過這風雨飄搖的破碎江山,怎能立刻就成了亡國之君?
……那是要貽笑萬世的。
金陵一派的官員都瞧出了天子的動搖,心知此時若穩不住局麵等待他們的便是萬劫不複的深淵,宋泊遂將心一橫,又踏前一步厲聲質問:“那敢問範相可有退敵妙計?如今宗室離心,衛錚盤踞鳳翔府虎視眈眈,鍾曷更夥同吳懷民從隴右一路打到了隰州!邊境一線都不安穩,吐蕃突厥蠢蠢欲動——若洛陽被破又當如何?你們將天子安危置於何地!”
“有仗就打!”
陰平王甕聲放出豪言。
“敵寇不過賊子,焉能毀我大周三百年基業!我看爾等是被嚇破了膽,這才一心要鼠竄回金陵老家!”
“今冬天寒,化雪尤冷,才人還是放下車簾,以免受寒染疾。”
措辭雖然恭謹,可語氣卻十分冷漠——一個早為先帝厭棄的孀婦有什麽可敬?若非其身份可以牽製中宮又怎會有機會再回帝宮?便是在雪裏凍死了也無人在意,如今要她放下車簾不過是怕被那些金陵派的老匹夫瞧見再多生事端罷了。
坐在車內的才人董嫻聞言兩手一抖、車簾立刻垂墜而下,片刻後內裏才又傳來她不安的聲音:“……是,有勞世子。”
先帝後妃、太子生母……卻在一介臣子麵前卑怯如斯。
衛麟輕蔑地朝車內掃了一眼,毫不掩飾臉上的倨傲之色,進得宮門之後便欲轉向北宮先行麵見其父,行過禦園之時卻見另一側行來一乘玉輦,金玉為飾,仆從開道,該是皇後命人送太子回東宮的儀仗。
錯身的工夫一陣寒風吹過、微微掀起車輿的簾子,董才人便在這麽一道縫隙裏看到了玉輦之上那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有幾分像自己,又有幾分像先帝,比上回見時又長大了不少,已然是個英俊秀穎的少年。
上回……那又是什麽時候?
該是兩年前她蒙恩回宮賀新歲時了,同樣也是途徑禦園,同樣也是遇上皇後的輦駕,宮人都說聖上如何寵愛她、乃至專為她修了一座梅園——她叫宋疏妍,疏影橫斜水清淺,眾芳搖落獨暄妍,正是梅的寓意。
如今梅園猶在,滿庭霜雪襯得花色更濃,香氣幽幽十裏可聞,繁盛的模樣宛若天邊的紅雲,是如今這一片縞素的宮闈裏唯一的朱色。
很美。
……又很令人生厭。
此刻董才人一手死死攥著車簾的邊緣,眼還緊巴巴地盯著距自己隻有一步之遙的皇兒,一聲喚眼看就要脫出口,衛熹卻先一步看到了她——極快的一瞬,嫌惡的暗色卻立刻鋪滿他尚且稚嫩的眼底,那麽直白又那麽強烈,宛如一把尖刀狠狠插上他生母的心。
擦肩而過。
他沒有停下,好像的確多一眼都不想看她,玉輦向遠處行去,隻能依稀聽到他與宮人交談的隻言片語,像是在囑咐皇後身邊的宮娥好生照料她的身體、連夜裏要燃什麽助眠的香料都一一過問。
車簾再次落下,董才人的眉眼也跟著低垂了下去,車輪轆轆地響著,也不知過去多久才終於停下,衛麟倨傲的聲音從車外傳來、要請她下車,她就順從地下去了,手搭在白鷺台侍奉她多年的宮娥的手上,可憐的孩子從未見識過帝宮的威嚴,直到此刻仍渾身打顫。
她自己也沒好到哪兒去,下車後便見到肅穆莊嚴的北宮殿宇,陰沉的天幕之下站著幾位看不清麵目的男子,大約就是此次下令將她從行宮接回的那幾位大人,她不知道他們要自己做什麽,正如她不知道自己往後一生的命運。
“臣等叩見太後。”
他們神情冷漠地對她下跪。
第4章
洛陽之外,汴州亦是風雪大寒。
自此向西,至中牟,抵鄭州,經滎陽,達鞏義,過偃師而終至於洛陽,凡四百裏汴洛古道,行軍從速兩日可畢;途徑汜水關天險,南連嵩嶽北瀕黃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牢牢扼住兵家咽喉。
關下大軍壓境,為首者高坐於馬上,一身鎧甲遮去些許文臣書生氣,高聲對關上守將道:“我乃楚州刺史宋澄,奉皇後之旨勤王救駕,速速開關不得有誤!”
那是宋氏主君宋澹的三弟、皇後宋疏妍的叔父,身後幾人亦是江南各州刺史,聲勢浩大。
那關上守將卻不為所動,反詰:“東都一切安好,爾等出師何名?亂臣賊子天下人人得而誅之,勸刺史莫要一時糊塗遺恨千古!”
語罷,關隘之上立刻現出兩排弓箭手,箭峰淬著幽幽的冷光,足可一箭封喉。
宋澄眉頭緊鎖仰看著眼前森嚴險峻的汜水關,一旁的亳州刺史見狀則低聲與他道:“叔汲,你我恐還是來遲了一步啊。”
自江南向東都數條要道皆已被封,想來衛弼範玉成之流也早料到宋氏不會坐以待斃任由他們挾製新君、因此早早做好打點將南方來人都擋在了洛陽之外;宋氏並非將門,雖家族顯赫累世簪纓,然手中卻無多少兵權,宋澄為一州刺史隻有寥寥幾千兵,糾集數個州郡、連姻親萬氏都搬出來幫忙也不過勉強湊出二萬兵,要強破汜水關已是力不從心,焉能長驅直入拿下東都?
“那你說怎麽辦!”
宋澄尚未開口,他身側的徐州刺史萬崇便當先發起火來。
“衛弼那賊人已經倒鎖宮門挾持百官,我等若再不到他還不直接翻了天去!要我說他和那個範玉成加起來比什麽衛錚鍾曷都要可恨!國家遲早斷送在他們手上!”
周圍幾人七嘴八舌地附和,汜水關下已是黑雲壓城,宋澄不勝其擾,匆匆回頭看向身後一個年輕的男子,問:“子澗,子邱那邊有消息了麽?”
那男子同樣神色冷沉,緊盯關隘的眼睛透出難以掩飾的焦躁急切,搖頭答:“隰州戰事吃緊,子邱在君侯身邊恐還抽不開身。”
“他可複了信?君侯又如何說?會否回兵救洛陽?”
“鍾曷親率隴右之兵同衛錚合攻河中府,延州已失、朝廷退無可退,若此時再回兵,恐怕……”
“那洛陽又當如何?舍給衛弼範玉成、由他們胡作非為?”
“真該將那二人一並推上前線,親眼看看這北地二都還能否守得住!”
“可若君侯不歸朝,那……”
眾人的議論充斥在耳邊,宋澄周身的鬱氣已越來越濃,再次抬頭仰看高高聳立的汜水關,破釜沉舟的狠色更在他眼底暴露無遺。
刷——
刀劍出鞘,冷光泫然,呼嘯的寒風襲卷蒼茫大地,無數生靈都將在這個蕭索的冬日走向衰亡與毀滅。
“來不及了——”
宋澄的聲音又冷又狠。
“我族肩負南渡護國之責,今日若退、他日又當以何麵目見天下人?”
“衛氏江山,宋氏皇後……皆由我等來守!”
“殺——!”
此處鼙鼓震天旌旗翻飛,四百裏外的洛陽卻如冰封般靜默。
先帝駕崩已有三日,招魂複禮已然行畢,明堂之上群臣齊聚,在朝的三位輔政大臣共攜大行皇帝袞冕服至明堂東側攀至殿頂,三呼過後將之投下、覆於先帝遺體之上,複而不生,方設禦床。
沐浴、含、襲、懸重,繁瑣正式的禮節一個接著一個,嗣皇帝與先帝妃嬪皆立於帷外而哭,跪在下首的群臣眼尖,一眼就在其中看見了本該孀居於白鷺台的才人董氏、卻未見仙居殿的那位正宮皇後和多位金陵派的重臣,心中遂各生出一番計較,紛紛靜默不言。
小斂過後便是大斂,依先帝遺詔,此日即是太子登基之日。禮部官員日以繼夜地操持,終於在大亂之中勉強安排好了一場大典,明堂東側供新君即位、西側則供先帝停靈,一東一西亦照應太陽東升西落,寓意大周皇朝代代延續無窮盡矣。
祭祀過天地宗社,新帝便著袞冕服登上明堂,群臣叩首山呼萬歲,一步一拜皆遵禮製;年幼的稚子卻似心神不寧,登上禦階後仍不停回頭張望,結果卻隻在殿側看到自己的生母董氏,臉色立刻便陰沉了。
三位輔臣皆在殿中,卻都對新皇的不滿視若無睹,陰平王更跨出一步,拜曰:“陛下初登大寶,宜定內外之分昭告天下,臣……”
“母後何在?”
衛熹卻打斷了這位輔臣的長篇大論,開口第一句便令群臣心驚。
“今日是朕的登基大典,母後合該親臨以登太後之位,何故一連數日未至明堂?”
答案眾人都心知肚明,也就隻有這初生的牛犢敢於將它問出口,陰平王氣定神閑、一雙下三白的眼睛微微耷拉著,說:“太後已至,陛下不必憂慮。”
已至?
群臣麵麵相覷,在明堂內看了一圈也沒瞧見那位娘娘半分影子,忐忑間又見陰平王躬身向殿側的才人董氏一拜,高聲道:“事天莫先於嚴父,事地莫盛於尊親,陛下順承天命以登大位,宜當敬奉生母以彰懿鑠——臣請奏,奉玉冊金寶,上尊號曰皇太後。”
這……
這是明目張膽要奉才人董氏為太後!
嘩然方起,又見範相也同樣跨出一步下拜,緊接著朝中洛陽一派的官員紛紛效仿,就像提前說好的一樣默契;中立派的大臣個個驚疑不定,茫然四顧不知該不該跟著跪。
“笑話!”
新君卻是一聲斷喝,天子之怒宛若實質,隻可惜因年幼而少了幾分震懾的力道。
“朕的母後隻有一位,便是先帝皇後宋氏!何況此乃朕的家事,陰平王的手未免伸得太長了!”
“是家事更是國事!”
陰平王卻絲毫不懼、氣勢強壓天子,冷沉的聲音在雄闊的明堂盤旋不休。
“先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又怎可罔顧人倫棄生母於白鷺台?天家顏麵何在!國家體統何在!”
聲色俱厲義正詞嚴,字字都是戳心的刀子,年幼的新君臉色慘白,驚怒之下甚至原地退了一步,恰似為猛獸所驚的良禽,弱勢之態暴露無遺。
或許……天家已經……
眾臣隱秘的心思剛動到一半,明堂厚重的大門卻忽而徐徐打開,一道清冷的聲音與殿閣外蒼茫的飛雪聲一同響起:“陰平王既屢屢言及先帝,何以又罔顧遺詔辱沒皇室?一介臣僚卻在明堂之上質問天子,這便是親王的為臣之道麽?”
聲息淺淡似花上雪,卻無人敢視她的話為過耳風,眾人不需回頭便知來者是誰,畢竟天子的眼睛已然重新亮起,而陰平王等人的臉色則陡然沉下。
世人皆知金陵宋氏門庭高貴,卻鮮有人盛傳宋氏女的美貌,蓋因其教養風儀遠勝於姿容、便使過譽紅顏落了下乘;實則她的美麗確然值得詩家動筆,膚為雪色,唇若花染,一雙清冷的眼睛顯得孤高無爭,恰似枝上寒英雪中豔魄,美得令人心驚。
此刻她一步步走上明堂,一身端莊肅穆的素色華服,昭昭威儀令滿堂重臣甘心俯首,大殿之外則仍可聞幹戈之聲,乃是北衙六軍的婁蔚將軍刀兵加身與衛麟世子對峙,金陵一派的重臣紛紛緊隨皇後步入殿閣,雖形容狼狽卻個個大義凜然。
“陰平王,你放肆——”
怒喝者是皇後叔父宋泊,堂堂正三品工部尚書卻被連日來的軟丨禁折磨得衣冠不整。
“古往今來,焉有一朝敢置皇後於冷宮!天子嫡母當為太後!爾等逆先帝遺命轉奉才人董氏,分明是包藏禍心意圖謀逆!”
這話委實說得太重太狠,明堂之上眾臣的心皆是狠狠一跳,卻是不知這最後一層窗戶紙捅破後場麵該如何收拾。
“謀逆?”
果然陰平王一聲長笑,臉色已沉到不能再沉。
“本王乃皇室宗親,更曾在鳳翔阻鍾曷於長安以西,赤膽忠心天下誰人不知?宋大人如此信口雌黃含血噴人,莫不是做賊心虛還想倒打一耙!”
倒打一耙?
“荒謬!”宋泊怒發衝冠,“我等受恩於先帝,今奉新君登基、護皇室體統,何錯之有?又有什麽值得心虛?——倒是你們,先帝剛剛駕崩便急不可耐妄圖折辱皇後,不是亂臣賊子又是什麽!”
陰平王還未說話,他一旁的範相卻當先冷笑一聲,道:“宋大人身為工部尚書,未料這給人羅織罪名的本事卻比刑部還要厲害幾分——亂臣賊子?究竟是我等欲折辱皇後,還是爾等欲借外戚之便逼迫朝廷南遷圖謀私利!宋泊,你捫心自問!”
咄咄逼人。
此言一出,不單宋泊一人勃然大怒,跟在他身後的那一幫金陵派的大臣也是群情激昂,其中一人怒道:“範大人莫非忘了先帝遺詔!明令新君繼位後軍國事權兼取皇太後處分,南下遷都不得有誤!你我臣子豈可逆先帝之旨!”
第5章
“那是先帝受了奸佞蒙蔽!”
範玉成雙眼狠狠眯起,字字淩厲如刀。
“長安已失,東都焉能再丟?自古王氣皆在中原,若倉皇南渡則民心必然離散,那才當真是亡國之兆!”
“亡國”二字振聾發聵,不單令下首百官心膽俱碎,更令那禦階之上年幼的新君麵色煞白——他不過隻是一個區區十三歲的稚子,剛剛才從父皇手中接過這風雨飄搖的破碎江山,怎能立刻就成了亡國之君?
……那是要貽笑萬世的。
金陵一派的官員都瞧出了天子的動搖,心知此時若穩不住局麵等待他們的便是萬劫不複的深淵,宋泊遂將心一橫,又踏前一步厲聲質問:“那敢問範相可有退敵妙計?如今宗室離心,衛錚盤踞鳳翔府虎視眈眈,鍾曷更夥同吳懷民從隴右一路打到了隰州!邊境一線都不安穩,吐蕃突厥蠢蠢欲動——若洛陽被破又當如何?你們將天子安危置於何地!”
“有仗就打!”
陰平王甕聲放出豪言。
“敵寇不過賊子,焉能毀我大周三百年基業!我看爾等是被嚇破了膽,這才一心要鼠竄回金陵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