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好笑,母親去前心心念念為她取的小字“鶯鶯”父親一聲都沒有喚過,如今這聲色俱厲的一聲“宋疏妍”倒是脫口而出毫不猶豫,她隻感到自己心底所剩的最後一點指望也被人打碎了,齏粉般揚在風裏,一眨眼的功夫便消散得幹幹淨淨。
“‘母親’?”
她又笑了,不似方才鋒利尖銳,隻隱隱透出些許悲涼。
“父親恐怕忘了……她並不是我的‘母親’,不過是我生母亡故後被扶正的一個妾室罷了。”
這話真是戳了整整一房人的肺管子,萬氏的臉色當即變得更凶更狠,長兄則是氣惱得像要動手來打她,就連跪在地上的三姐姐也自己免了自己的跪站起來要再同她撕扯,若非一旁的二哥死命多方攔著,恐怕後麵那些藏在心底多年的話她便再也說不出口了。
“我早已沒有母親了……”
她看著宋澹一字一句地說,明明心底那麽悲傷的,可眼裏卻竟流不出一滴眼淚。
“倘若我有,父親便不會將我扔去錢塘交由外祖父母教養,不會在我五歲前就為一盞吊花燈而狠心罰我禁足思過,不會在一年前繼母把那張三哥贈我的繪屏奪走時由我被罰跪在堂上,更不會在此刻口口聲聲數著我莫須有的過錯而輕輕放過三姐姐和長兄……”
“父親……女兒的確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麽……”
“我從未指望得到長輩偏疼,自五歲後再返家也隻當自己是這裏的客人——可客人也是需要公道的……父親又何以待我刻薄至此?”
“難道母親亡故是我之過麽?”
她無視正房上下的吵鬧呼喝,終於將這樁藏在心底多年的迷茫和委屈說出口。
“是我讓父親失去了妻子?”
“是我讓父親扶正妾室、從此無顏再見我母族二老?”
“是我讓父親道貌岸然心口不一,苛待亡妻獨女後又自輕自厭?”
“父親……”
“……是我麽?”
……她說得太狠了。
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尖刀猛地一下紮進肉裏,鮮血噴湧危及性命,令人驚痛之下甚至難以回神。
……可她是對的。
不僅看出他的冷情寡恩、更看出他的自私懦弱——其實當初他如何不知喬氏身子柔弱不宜生養?受家中族老逼迫納了萬氏吳氏也就罷了,偏偏他又不甘心、總想有一個正妻所生的嫡子令自己不再受揚州萬氏桎梏,最終是他的愚蠢偏私害死了她,那場慘劇既是天災又是人禍。
他知道自己犯了多麽不可饒恕的錯,是以妻子死後多年都無顏去見她的父母,早些時候勉強登門拜望過幾回,後來時日一久也就不果而終——包括她舍命留下的那個孩子他也不願看見,她與她母親十分肖似的眉眼總會令他更加愧疚心痛,於是最終還是逃避了,將她送去錢塘一了百了。
實話是不能說的,一說便會將那些虛假的太平撕個粉碎,一說便會讓自欺之人無地自容惱羞成怒——宋澹並不能免俗,即便麵對的是自己此生虧欠良多的幺女也照舊要逞凶鬥狠,他狠狠拍案而起、動靜比此前萬氏發瘋時更大上百倍,宋家上下所有人都不曾見主君發過這樣大的火,在他高高揚起手時沒人懷疑他會將柔柔弱弱的四小姐一巴掌打倒在地。
“父親——”
一旁的宋明真見狀連忙護在妹妹身前拚命去攔,一邊擋開父親的手一邊回頭大聲讓宋疏妍快走——萬氏又怎能讓他如願?自向一旁那些幹粗活有力氣的婆子使起眼色,要她們一擁而上將宋疏妍扭住按倒在地,最好今日就讓她父親活活把她打死!
“你們誰敢——”
宋疏妍亦不躲不閃,站在原地高昂著頭的樣子竟也顯出幾分威嚴,一幹仆役方才想起眼前這位四小姐已是今非昔比,他日成了潁川侯夫人更要比宋家主母尊貴上百倍……
宋澹卻已怒發衝冠難以自持,心中暴烈的情緒讓他再顧不得那許多,狠狠一把將次子推開,他隻要就此徹底堵住幺女的嘴;對峙時的最後一刻堂外卻又傳來動靜,是潁川方氏的私臣丁嶽不請自來,更高聲道:“宋大人且住——”
這一聲真如當頭棒喝、頃刻間便令滿堂人倏然一靜,下一刻他已走至近前將宋疏妍牢牢護在身後,反客為主的模樣卻竟顯得氣勢逼人。
一旁的萬氏最是精明,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潁川方氏是要護著四丫頭這賤種,可如今方獻亭本尊畢竟不在金陵,哪能事事教他稱心如意?她眼睛一轉,心知能打發方氏私臣的還是隻有夫君宋澹,一族之主被如此下了麵子又豈能善罷甘休?於是再次挑唆:“潁川方氏貴為當世第一名門,這調丨教出來的下人卻怎麽竟是這般蠻橫無理?——我族家事豈容外人插手?還不速速退下!”
一番姿態擺得十分高傲,可惜在丁嶽眼中卻唯有方氏主君金口玉言才能做數,當時麵對萬氏臉色半點未變,隻對宋澹拱手道:“我家主君北歸前曾有明令,囑小人務必護得四小姐周全,還請宋大人莫要為難。”
這……
宋澹激怒未平、直到此刻依然劇烈地喘著粗氣,一雙微微泛紅的眼睛盯著麵前太阿倒持的丁嶽,冷聲喝問:“笑話——難道我管教自家兒女也需經得潁川侯準允?方侯雖是位高權重顯赫無雙,這手卻也不該伸到我宋氏內宅裏來!”
“宋大人說笑了……”
丁嶽神情不變,麵對宋澹的質問不驚不懼、照舊穩穩擋在宋疏妍身前。
“四小姐雖是宋氏之女,他日卻也將為方氏主母,我家侯爺甚愛重之,還望宋大人寬宥體諒。”
“你——”
一旁的萬氏聽得此言已是火冒三丈,實在沒料到宋疏妍這賤人能有手段哄得潁川侯對她如此小心庇佑、人都離了江南還要仔仔細細密不透風地護著;丁嶽卻全不在意她所言所想,徑直打斷她對宋澹繼續道:“我家主君確已北歸,今日若在卻定然更不會令四小姐受辱——宋大人明察秋毫能斷是非,當不會令我家侯爺為此增憂煩擾。”
這已有幾分脅迫的意思,乃是將門武侯左右之人獨有的強橫專斷之態,宋澹片刻前高高揚起的手已默然背回身後,隻有臉孔還因遲遲未能散去的憤怒而漲得通紅。
丁嶽看他一眼,又默默側身在堂上環視一周,目光一一從萬氏、宋大公子和宋三小姐臉上掠過,隨即又回身向宋疏妍恭敬一拜,意味頗深地道:“主君所來信函四小姐當已讀過,卻不知是否還有複信需得小人代為寄傳?若猶有所願未遂、自可一一於信中陳情,小人必盡心竭力送於主君之手,無一字錯漏缺省。”
第72章
結果呢?
丁嶽的話自然人人都聽得懂, 是在逼迫宋澹將正房上下動了宋疏妍的人一一處置清楚,否則便要轉頭報與潁川侯、屆時可不知對方會不會因此動怒;宋澹本心之中自是不願如此輕飄飄放過幺女,可心沉下來一想, 過去宋氏曾在奪嫡形勢最為混亂之時避出長安,當今天子難免不會因此對他們一族生出心結, 往後若再圖左遷恐還要倚仗方氏提攜, 若因如此小節而耽誤滿族子弟前程豈非惜指失掌得不酬失?
他沉吟良久,最後終歸還是對形勢低了頭,將長子宋明卓和三女宋疏淺雙雙罰去跪了祠堂,下決斷時正房上下都是呼天喊地鬼哭狼嚎, 萬氏的臉色難看到極點, 平生從未受過委屈的宋三小姐更是鬧得快要斷了氣, 直扯著嗓子喊“父親不疼淺兒”了,還說:“潁川侯夫人便那麽了不起麽?父親你怕了她——父親你對女兒不公平——”
字字句句皆戳在她父親心上, 令他氣湧如山拂袖而去, 宋明卓不發一言扶著親妹妹起身,轉頭看向幺妹的眼神則已變得凶戾驚人冰冷至極。
——宋疏妍呢?
她隻漠然看著眼前的一切,深覺森羅萬象都不過是鬧劇一場, 過去被罰跪的人是自己,如今終於換成了別人, 可其實又有什麽不同呢?並非因為她終於求得了曾經一心渴盼的公道, 而隻是背後出現了一個比父親更大的權力。
實在……
……好生無趣。
這廂江南府宅之內亂象偶生悲喜紛繁,那方西北中原卻已是兵荒馬亂狼煙四起。
二月中時叛軍便作檄文廣告天下,聲稱當今天子弑父奪位其心可誅、秦王衛錚才是天命所歸,月末集西北三鎮凡二十萬兵大舉作亂, 兩路分道七日連下三城,令關內和山南西道各州皆猝不及防。
朝廷軍亦動作極快, 尤其關內本在婁氏治下,長安之兵未至之時便力阻叛軍東犯,到二月末婁嘯將軍總算率眾來援,終能一解關內之困。
至岐州後大軍也將分兩路,主帥領兵十五萬再向北去,副帥則領兵十萬至山南之西,當夜軍帳內燈火通明,乃是方婁兩姓主君在帳中議事。
“如今鍾曷在靈州領兵,吳懷民則盤桓於隆州一帶,”婁嘯皺眉緊盯沙盤,神色頗為凝重,“隻不知眼下衛錚本尊在何處,若擒之自可使隴右之兵群龍無首不擊自潰。”
方獻亭與之並肩而立,一向冷峻的麵容顯得更加深邃肅穆,此刻沉聲道:“鍾黨亦知逆王之要,泰半將藏之於戰場之後,鄯、涼二州臨近關內,北庭都護府卻遠在西北腹地,若欲取之恐是不易。”
婁嘯聞言點頭,思慮片刻後又歎:“隻怕鍾曷不見棺材不掉淚、非要我等打到北庭才肯罷手……”
這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鍾黨已無後路可退,一旦兵敗必身死殞命為後世唾罵,既如此更易孤注一擲鋌而走險,非至山窮水盡不會回頭。
方獻亭眉頭皺得更緊,垂眸在沙盤上掃視過一周,斟酌道:“眼下分兵兩路固然穩妥,隻是與叛黨周旋卻難免耗時甚久,未若……”
一頓,伸手指向北庭:“我願為先鋒,率五千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若擒衛錚則困厄自解,亦可早日歸朝向陛下複命。”
這話……
婁嘯聞之一愣,眼神卻微微深了,語氣頗有些微妙地問:“長驅直入?……是否太冒險了些?”
“神略軍訓練有素極為驍勇,當如尖刀破此亂局,”方獻亭就事論事,“輕騎遠遁穿插兵方,最是講究迂回機巧,幸而去歲我避居潁川時曾於軍中長留,當能為陛下得此一勝。”
他說這話時心底一片澄明、並未摻雜半點私心雜念,婁嘯聽了卻暗生一絲哂笑,心道這方氏新主終歸太過年輕壓不住性子、竟是這般急於立下奇功大振聲威,說不準也對此次平叛屈居於他之下而深感不忿,要向陛下證明自己是何等勇武善戰呢。
“賢侄啊……”
婁嘯搖頭而笑,語氣間的微妙更多了些。
“我知你一片丹心為國為民,隻是這征戰之事最是講究章法,卻絕不可紙上談兵貪功冒進——兵分兩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是克敵製勝的正理,遑論我兵力更勝於鍾氏,若出奇招不單冒險、更顯得怕了他,豈非得不償失?”
這聲“賢侄”一出以輩分壓人的味道便十分鮮明了,此後的“紙上談兵貪功冒進”更直指方獻亭年輕氣盛難勝其職,怎麽聽都是一把軟刀子;方獻亭卻並不氣惱,深知婁嘯與先父曾是同僚,如今對他輕看些也是尋常,於是又更懇切道:“世伯戎馬半生經多見廣,見地謀略自遠勝於晚輩,隻是此次平叛朝廷固有兩憂,卻令為將者不得不細細思量。”
他輕歎一口氣,深邃的眉眼在帥帳燭火的映照下顯得愈發幽深。
“其一自是錢餉之患——世伯當知眼下國庫空虛,此次兵部征調糧餉亦屢屢遇困,三月之後若我軍深入隴右、則糧草周濟更為困難,步步為營固然穩妥,於朝廷卻是一大負累,未若速戰速決來得幹淨便利。”
“其二……”
他略停一停,語氣顯出幾分猶疑,默了半晌才繼續說下去。
“十方節度使職守本在節製調度防禦外敵,西北三鎮形勢尤其複雜,北有突厥西鄰諸國、向南又與吐蕃接壤,一旦久未複治恐邊境動蕩,若拖到年末深冬敵戎更易作亂,屆時朝廷腹背受敵,局麵怕是更加難以收拾。”
他字字縝密句句清晰,實則卻還有更深的擔憂藏在心底:鍾黨已懷破釜沉舟之心,若數月之後果真麵臨兵敗絕境難保不會狗急跳牆,屆時萬一主動通敵叛國,那……
婁嘯卻顯然並未被這些肺腑之言打動。
誠然他深知方獻亭所憂並非過慮,朝廷糧餉與邊境局勢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但於婁氏而言擺脫方氏桎梏亦是眼下重中之重,即便當真要采取奇兵深入之策、那領兵之人也絕不可出自方氏,否則他婁氏往後在朝中必更仰人鼻息難得正名。
——何況他根本不信方獻亭會沒有私心。
少年意氣難免輕狂,自以為無所不能事事皆可控於掌中,殊不知道行還離他的父輩差得遠,如今這般急功近利最後更可能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戰場生死絕非兒戲,他婁嘯不可能將輸贏勝敗皆交於一介晚輩之手,他要穩穩當當的勝,他要毫無疑義的勝。
“貽之……”
此刻他的語氣也更沉了,看向方獻亭的眼神帶著自以為透徹的犀利。
“你所言句句在理,但戰場勝敗關乎大局,鍾曷與吳懷民畢竟戍邊多年,而你年紀尚輕經驗未足,貿然孤軍深入北庭終歸太過冒險,若遇阻敗退又讓我如何接應?最終怕是因小失大自投羅網,反令朝廷進退兩難。”
“世伯,”方獻亭眉頭皺得更緊,眼尾之下那一點小痣都顯得更加肅穆,“但……”
“好了——”
婁嘯揮手打斷了他,語氣是不容置疑的堅決強硬。
“此次平叛陛下以我為正,便是深信本帥可令三軍得勝還朝,潁川方氏固然譽滿天下,但在軍中卻也同樣要服從調遣令行禁止!”
一頓,聲音更冷厲,一字一句地問:“副帥以為如何?”
從“賢侄”到“貽之”、再從“貽之”到“副帥”,言語間的進退往複便是這般隱蔽又意味深長,方獻亭明白婁嘯主意已定、自己無論如何勸阻都難再見效,若逼得太緊恐怕日後更易再生齟齬,將帥離心乃兵家大忌,他絕不能在此多事之秋拿國事犯險。
“將軍所言極是……”
他於是還是讓了步,盡管當今陛下最為信重之人其實是他,盡管以潁川方氏之尊要以強權逼婁氏低頭也並非絕無可能。
“……軍令如山,末將自無有不從。”
深夜自婁嘯處離開,甫一回到副帥軍帳便見方氏部眾皆已在其間等候。
此次平叛方大公子方雲崇與方四公子方雲誨皆隨行,前者任遊騎將軍而後者僅是參將跟著曆練,其餘叔伯兄弟見主君歸來皆起身相迎,其中一人匆忙問:“如何?婁將軍可允我部率兵奇襲之策?”
方獻亭請眾人免禮安坐、此後默然搖了搖頭,方雲崇見他神情沉鬱心中也是擔憂,便謹慎問:“不知婁將軍有何顧慮?兵分兩路大計未變,隻是另調出五千輕騎罷了……”
“他又憑什麽不允?”另一位方氏族人又接了口,或因年紀與婁嘯相仿,口氣顯得尤其不客氣,“將帥是我們出、兵也是我們出,若敗罪責我族獨擔、勝了總也少不了他一份功,他畏畏縮縮怕個什麽?”
眾人紛紛附和,一時也是情緒起伏頗有不平,方獻亭擺擺手、帳內隨即倏然一靜。
“此前因鍾氏作梗,隴右輿圖已多年未換,”他的神情有些疲憊,語氣卻還是淡淡的,“眼下三鎮城池烽燧幾何我軍皆不明,謹慎些倒也好。”
說著微微一頓,眉眼間的憂慮卻還未散去,又轉頭對方雲崇道:“但婁氏對上鍾曷恐還不是十分穩妥,分兵之後切記命人盯緊關內動向,一旦有變速來報我。”
方雲崇應聲稱是,帳內諸將又議事至亥時方才散去,案上燭火隨簾帳起伏微微搖曳,一點光亮全然照不明這岐州內外的漫漫長夜。
“‘母親’?”
她又笑了,不似方才鋒利尖銳,隻隱隱透出些許悲涼。
“父親恐怕忘了……她並不是我的‘母親’,不過是我生母亡故後被扶正的一個妾室罷了。”
這話真是戳了整整一房人的肺管子,萬氏的臉色當即變得更凶更狠,長兄則是氣惱得像要動手來打她,就連跪在地上的三姐姐也自己免了自己的跪站起來要再同她撕扯,若非一旁的二哥死命多方攔著,恐怕後麵那些藏在心底多年的話她便再也說不出口了。
“我早已沒有母親了……”
她看著宋澹一字一句地說,明明心底那麽悲傷的,可眼裏卻竟流不出一滴眼淚。
“倘若我有,父親便不會將我扔去錢塘交由外祖父母教養,不會在我五歲前就為一盞吊花燈而狠心罰我禁足思過,不會在一年前繼母把那張三哥贈我的繪屏奪走時由我被罰跪在堂上,更不會在此刻口口聲聲數著我莫須有的過錯而輕輕放過三姐姐和長兄……”
“父親……女兒的確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麽……”
“我從未指望得到長輩偏疼,自五歲後再返家也隻當自己是這裏的客人——可客人也是需要公道的……父親又何以待我刻薄至此?”
“難道母親亡故是我之過麽?”
她無視正房上下的吵鬧呼喝,終於將這樁藏在心底多年的迷茫和委屈說出口。
“是我讓父親失去了妻子?”
“是我讓父親扶正妾室、從此無顏再見我母族二老?”
“是我讓父親道貌岸然心口不一,苛待亡妻獨女後又自輕自厭?”
“父親……”
“……是我麽?”
……她說得太狠了。
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尖刀猛地一下紮進肉裏,鮮血噴湧危及性命,令人驚痛之下甚至難以回神。
……可她是對的。
不僅看出他的冷情寡恩、更看出他的自私懦弱——其實當初他如何不知喬氏身子柔弱不宜生養?受家中族老逼迫納了萬氏吳氏也就罷了,偏偏他又不甘心、總想有一個正妻所生的嫡子令自己不再受揚州萬氏桎梏,最終是他的愚蠢偏私害死了她,那場慘劇既是天災又是人禍。
他知道自己犯了多麽不可饒恕的錯,是以妻子死後多年都無顏去見她的父母,早些時候勉強登門拜望過幾回,後來時日一久也就不果而終——包括她舍命留下的那個孩子他也不願看見,她與她母親十分肖似的眉眼總會令他更加愧疚心痛,於是最終還是逃避了,將她送去錢塘一了百了。
實話是不能說的,一說便會將那些虛假的太平撕個粉碎,一說便會讓自欺之人無地自容惱羞成怒——宋澹並不能免俗,即便麵對的是自己此生虧欠良多的幺女也照舊要逞凶鬥狠,他狠狠拍案而起、動靜比此前萬氏發瘋時更大上百倍,宋家上下所有人都不曾見主君發過這樣大的火,在他高高揚起手時沒人懷疑他會將柔柔弱弱的四小姐一巴掌打倒在地。
“父親——”
一旁的宋明真見狀連忙護在妹妹身前拚命去攔,一邊擋開父親的手一邊回頭大聲讓宋疏妍快走——萬氏又怎能讓他如願?自向一旁那些幹粗活有力氣的婆子使起眼色,要她們一擁而上將宋疏妍扭住按倒在地,最好今日就讓她父親活活把她打死!
“你們誰敢——”
宋疏妍亦不躲不閃,站在原地高昂著頭的樣子竟也顯出幾分威嚴,一幹仆役方才想起眼前這位四小姐已是今非昔比,他日成了潁川侯夫人更要比宋家主母尊貴上百倍……
宋澹卻已怒發衝冠難以自持,心中暴烈的情緒讓他再顧不得那許多,狠狠一把將次子推開,他隻要就此徹底堵住幺女的嘴;對峙時的最後一刻堂外卻又傳來動靜,是潁川方氏的私臣丁嶽不請自來,更高聲道:“宋大人且住——”
這一聲真如當頭棒喝、頃刻間便令滿堂人倏然一靜,下一刻他已走至近前將宋疏妍牢牢護在身後,反客為主的模樣卻竟顯得氣勢逼人。
一旁的萬氏最是精明,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潁川方氏是要護著四丫頭這賤種,可如今方獻亭本尊畢竟不在金陵,哪能事事教他稱心如意?她眼睛一轉,心知能打發方氏私臣的還是隻有夫君宋澹,一族之主被如此下了麵子又豈能善罷甘休?於是再次挑唆:“潁川方氏貴為當世第一名門,這調丨教出來的下人卻怎麽竟是這般蠻橫無理?——我族家事豈容外人插手?還不速速退下!”
一番姿態擺得十分高傲,可惜在丁嶽眼中卻唯有方氏主君金口玉言才能做數,當時麵對萬氏臉色半點未變,隻對宋澹拱手道:“我家主君北歸前曾有明令,囑小人務必護得四小姐周全,還請宋大人莫要為難。”
這……
宋澹激怒未平、直到此刻依然劇烈地喘著粗氣,一雙微微泛紅的眼睛盯著麵前太阿倒持的丁嶽,冷聲喝問:“笑話——難道我管教自家兒女也需經得潁川侯準允?方侯雖是位高權重顯赫無雙,這手卻也不該伸到我宋氏內宅裏來!”
“宋大人說笑了……”
丁嶽神情不變,麵對宋澹的質問不驚不懼、照舊穩穩擋在宋疏妍身前。
“四小姐雖是宋氏之女,他日卻也將為方氏主母,我家侯爺甚愛重之,還望宋大人寬宥體諒。”
“你——”
一旁的萬氏聽得此言已是火冒三丈,實在沒料到宋疏妍這賤人能有手段哄得潁川侯對她如此小心庇佑、人都離了江南還要仔仔細細密不透風地護著;丁嶽卻全不在意她所言所想,徑直打斷她對宋澹繼續道:“我家主君確已北歸,今日若在卻定然更不會令四小姐受辱——宋大人明察秋毫能斷是非,當不會令我家侯爺為此增憂煩擾。”
這已有幾分脅迫的意思,乃是將門武侯左右之人獨有的強橫專斷之態,宋澹片刻前高高揚起的手已默然背回身後,隻有臉孔還因遲遲未能散去的憤怒而漲得通紅。
丁嶽看他一眼,又默默側身在堂上環視一周,目光一一從萬氏、宋大公子和宋三小姐臉上掠過,隨即又回身向宋疏妍恭敬一拜,意味頗深地道:“主君所來信函四小姐當已讀過,卻不知是否還有複信需得小人代為寄傳?若猶有所願未遂、自可一一於信中陳情,小人必盡心竭力送於主君之手,無一字錯漏缺省。”
第72章
結果呢?
丁嶽的話自然人人都聽得懂, 是在逼迫宋澹將正房上下動了宋疏妍的人一一處置清楚,否則便要轉頭報與潁川侯、屆時可不知對方會不會因此動怒;宋澹本心之中自是不願如此輕飄飄放過幺女,可心沉下來一想, 過去宋氏曾在奪嫡形勢最為混亂之時避出長安,當今天子難免不會因此對他們一族生出心結, 往後若再圖左遷恐還要倚仗方氏提攜, 若因如此小節而耽誤滿族子弟前程豈非惜指失掌得不酬失?
他沉吟良久,最後終歸還是對形勢低了頭,將長子宋明卓和三女宋疏淺雙雙罰去跪了祠堂,下決斷時正房上下都是呼天喊地鬼哭狼嚎, 萬氏的臉色難看到極點, 平生從未受過委屈的宋三小姐更是鬧得快要斷了氣, 直扯著嗓子喊“父親不疼淺兒”了,還說:“潁川侯夫人便那麽了不起麽?父親你怕了她——父親你對女兒不公平——”
字字句句皆戳在她父親心上, 令他氣湧如山拂袖而去, 宋明卓不發一言扶著親妹妹起身,轉頭看向幺妹的眼神則已變得凶戾驚人冰冷至極。
——宋疏妍呢?
她隻漠然看著眼前的一切,深覺森羅萬象都不過是鬧劇一場, 過去被罰跪的人是自己,如今終於換成了別人, 可其實又有什麽不同呢?並非因為她終於求得了曾經一心渴盼的公道, 而隻是背後出現了一個比父親更大的權力。
實在……
……好生無趣。
這廂江南府宅之內亂象偶生悲喜紛繁,那方西北中原卻已是兵荒馬亂狼煙四起。
二月中時叛軍便作檄文廣告天下,聲稱當今天子弑父奪位其心可誅、秦王衛錚才是天命所歸,月末集西北三鎮凡二十萬兵大舉作亂, 兩路分道七日連下三城,令關內和山南西道各州皆猝不及防。
朝廷軍亦動作極快, 尤其關內本在婁氏治下,長安之兵未至之時便力阻叛軍東犯,到二月末婁嘯將軍總算率眾來援,終能一解關內之困。
至岐州後大軍也將分兩路,主帥領兵十五萬再向北去,副帥則領兵十萬至山南之西,當夜軍帳內燈火通明,乃是方婁兩姓主君在帳中議事。
“如今鍾曷在靈州領兵,吳懷民則盤桓於隆州一帶,”婁嘯皺眉緊盯沙盤,神色頗為凝重,“隻不知眼下衛錚本尊在何處,若擒之自可使隴右之兵群龍無首不擊自潰。”
方獻亭與之並肩而立,一向冷峻的麵容顯得更加深邃肅穆,此刻沉聲道:“鍾黨亦知逆王之要,泰半將藏之於戰場之後,鄯、涼二州臨近關內,北庭都護府卻遠在西北腹地,若欲取之恐是不易。”
婁嘯聞言點頭,思慮片刻後又歎:“隻怕鍾曷不見棺材不掉淚、非要我等打到北庭才肯罷手……”
這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鍾黨已無後路可退,一旦兵敗必身死殞命為後世唾罵,既如此更易孤注一擲鋌而走險,非至山窮水盡不會回頭。
方獻亭眉頭皺得更緊,垂眸在沙盤上掃視過一周,斟酌道:“眼下分兵兩路固然穩妥,隻是與叛黨周旋卻難免耗時甚久,未若……”
一頓,伸手指向北庭:“我願為先鋒,率五千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若擒衛錚則困厄自解,亦可早日歸朝向陛下複命。”
這話……
婁嘯聞之一愣,眼神卻微微深了,語氣頗有些微妙地問:“長驅直入?……是否太冒險了些?”
“神略軍訓練有素極為驍勇,當如尖刀破此亂局,”方獻亭就事論事,“輕騎遠遁穿插兵方,最是講究迂回機巧,幸而去歲我避居潁川時曾於軍中長留,當能為陛下得此一勝。”
他說這話時心底一片澄明、並未摻雜半點私心雜念,婁嘯聽了卻暗生一絲哂笑,心道這方氏新主終歸太過年輕壓不住性子、竟是這般急於立下奇功大振聲威,說不準也對此次平叛屈居於他之下而深感不忿,要向陛下證明自己是何等勇武善戰呢。
“賢侄啊……”
婁嘯搖頭而笑,語氣間的微妙更多了些。
“我知你一片丹心為國為民,隻是這征戰之事最是講究章法,卻絕不可紙上談兵貪功冒進——兵分兩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是克敵製勝的正理,遑論我兵力更勝於鍾氏,若出奇招不單冒險、更顯得怕了他,豈非得不償失?”
這聲“賢侄”一出以輩分壓人的味道便十分鮮明了,此後的“紙上談兵貪功冒進”更直指方獻亭年輕氣盛難勝其職,怎麽聽都是一把軟刀子;方獻亭卻並不氣惱,深知婁嘯與先父曾是同僚,如今對他輕看些也是尋常,於是又更懇切道:“世伯戎馬半生經多見廣,見地謀略自遠勝於晚輩,隻是此次平叛朝廷固有兩憂,卻令為將者不得不細細思量。”
他輕歎一口氣,深邃的眉眼在帥帳燭火的映照下顯得愈發幽深。
“其一自是錢餉之患——世伯當知眼下國庫空虛,此次兵部征調糧餉亦屢屢遇困,三月之後若我軍深入隴右、則糧草周濟更為困難,步步為營固然穩妥,於朝廷卻是一大負累,未若速戰速決來得幹淨便利。”
“其二……”
他略停一停,語氣顯出幾分猶疑,默了半晌才繼續說下去。
“十方節度使職守本在節製調度防禦外敵,西北三鎮形勢尤其複雜,北有突厥西鄰諸國、向南又與吐蕃接壤,一旦久未複治恐邊境動蕩,若拖到年末深冬敵戎更易作亂,屆時朝廷腹背受敵,局麵怕是更加難以收拾。”
他字字縝密句句清晰,實則卻還有更深的擔憂藏在心底:鍾黨已懷破釜沉舟之心,若數月之後果真麵臨兵敗絕境難保不會狗急跳牆,屆時萬一主動通敵叛國,那……
婁嘯卻顯然並未被這些肺腑之言打動。
誠然他深知方獻亭所憂並非過慮,朝廷糧餉與邊境局勢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但於婁氏而言擺脫方氏桎梏亦是眼下重中之重,即便當真要采取奇兵深入之策、那領兵之人也絕不可出自方氏,否則他婁氏往後在朝中必更仰人鼻息難得正名。
——何況他根本不信方獻亭會沒有私心。
少年意氣難免輕狂,自以為無所不能事事皆可控於掌中,殊不知道行還離他的父輩差得遠,如今這般急功近利最後更可能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戰場生死絕非兒戲,他婁嘯不可能將輸贏勝敗皆交於一介晚輩之手,他要穩穩當當的勝,他要毫無疑義的勝。
“貽之……”
此刻他的語氣也更沉了,看向方獻亭的眼神帶著自以為透徹的犀利。
“你所言句句在理,但戰場勝敗關乎大局,鍾曷與吳懷民畢竟戍邊多年,而你年紀尚輕經驗未足,貿然孤軍深入北庭終歸太過冒險,若遇阻敗退又讓我如何接應?最終怕是因小失大自投羅網,反令朝廷進退兩難。”
“世伯,”方獻亭眉頭皺得更緊,眼尾之下那一點小痣都顯得更加肅穆,“但……”
“好了——”
婁嘯揮手打斷了他,語氣是不容置疑的堅決強硬。
“此次平叛陛下以我為正,便是深信本帥可令三軍得勝還朝,潁川方氏固然譽滿天下,但在軍中卻也同樣要服從調遣令行禁止!”
一頓,聲音更冷厲,一字一句地問:“副帥以為如何?”
從“賢侄”到“貽之”、再從“貽之”到“副帥”,言語間的進退往複便是這般隱蔽又意味深長,方獻亭明白婁嘯主意已定、自己無論如何勸阻都難再見效,若逼得太緊恐怕日後更易再生齟齬,將帥離心乃兵家大忌,他絕不能在此多事之秋拿國事犯險。
“將軍所言極是……”
他於是還是讓了步,盡管當今陛下最為信重之人其實是他,盡管以潁川方氏之尊要以強權逼婁氏低頭也並非絕無可能。
“……軍令如山,末將自無有不從。”
深夜自婁嘯處離開,甫一回到副帥軍帳便見方氏部眾皆已在其間等候。
此次平叛方大公子方雲崇與方四公子方雲誨皆隨行,前者任遊騎將軍而後者僅是參將跟著曆練,其餘叔伯兄弟見主君歸來皆起身相迎,其中一人匆忙問:“如何?婁將軍可允我部率兵奇襲之策?”
方獻亭請眾人免禮安坐、此後默然搖了搖頭,方雲崇見他神情沉鬱心中也是擔憂,便謹慎問:“不知婁將軍有何顧慮?兵分兩路大計未變,隻是另調出五千輕騎罷了……”
“他又憑什麽不允?”另一位方氏族人又接了口,或因年紀與婁嘯相仿,口氣顯得尤其不客氣,“將帥是我們出、兵也是我們出,若敗罪責我族獨擔、勝了總也少不了他一份功,他畏畏縮縮怕個什麽?”
眾人紛紛附和,一時也是情緒起伏頗有不平,方獻亭擺擺手、帳內隨即倏然一靜。
“此前因鍾氏作梗,隴右輿圖已多年未換,”他的神情有些疲憊,語氣卻還是淡淡的,“眼下三鎮城池烽燧幾何我軍皆不明,謹慎些倒也好。”
說著微微一頓,眉眼間的憂慮卻還未散去,又轉頭對方雲崇道:“但婁氏對上鍾曷恐還不是十分穩妥,分兵之後切記命人盯緊關內動向,一旦有變速來報我。”
方雲崇應聲稱是,帳內諸將又議事至亥時方才散去,案上燭火隨簾帳起伏微微搖曳,一點光亮全然照不明這岐州內外的漫漫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