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主也才發現一向同母後最親厚的中郎將宋明真不在,問過王穆才知對方今日當值不能赴宴,宋疏妍聽後更覺好笑,心說這所謂“家宴”將她不喜之人邀了個遍、唯一真心對她好的卻偏偏不在,想來二哥也是不願與宋家人虛與委蛇方才借故推托不來的。
“那便開席吧。”
她有些倦怠地揮了揮手。
宮人都是看著她的臉色辦事,此刻聞言連忙紛紛手捧珍饈魚貫而入,二月仲春暮色四合,徐徐而過的微風也是冷暖得宜,隻是無人開口的席麵實在太過冷落,令這難得開了滿枝的梅花都顯得不那麽熱鬧了。
衛熹看得心焦、隻恐母後這壽過得不順意,當下連忙暗暗對坐在下首的宋澹使起眼色,盼對方能對自家女兒說些什麽一解僵局;年近耳順的宋公當時未從天子之命、隻轉頭向坐在末席的次女遞去一眼,後者很快會意捧起一杯酒,遙遙便向太後欠身祝壽。
當初在閨中也就數宋二小姐同幺妹最親、這麽多年亦不曾相互生過齟齬,宋疏妍雖心知對方是被父親推出來擋事的、當時卻也含笑接了這一杯酒,又看著對方道:“多年不見,二姐姐倒是風姿更勝以往——聽聞膝下已有一雙兒女了?今日可曾一並帶進宮來?”
宋疏清一見妹妹肯給自己這般大的體麵心中也是受寵若驚,當即目露喜色又是一拜,答:“幸得太後惦念,犬子小女如今尚都留在潯州,不曾隨臣婦歸金陵。”
說來她夫君賈昕的仕途也是頗為坎坷。
當初金榜題名又迎新婦、卻不幸碰上嶽家正為時局所困不得聖寵,於是隻好灰溜溜地出了西都遠赴利州,在那巴蜀之地當了好些年的苦差;好容易等到宋家又得了勢,奈何這二舅兄又同家族鬧起了不睦,嶽父為敲打自己的次子不惜遷怒女兒女婿,於是一紙調令又把他支到了潯州,南方濕熱窮山惡水、簡直要將人折騰掉一層皮。
宋疏妍也知曉二姐姐一家近些年的處境,當時神情亦略有幾分微妙,一默後又如閑話般開口道:“潯州氣候苦惡,恐要傷了嬌兒體膚,往後二姐姐要再歸金陵,還是把孩子都帶上吧。”
這話說得含蓄而玄妙,一句“往後”尤其意味深長——什麽叫作“再歸金陵”?莫非是有意提拔她的郎婿回新都任職了?
那賈昕為官多年人也不是傻的,心知二舅兄與嶽家矛盾恐難調和、自己一生的前途性命如今皆係於太後一身,遂當即起身對宋疏妍下跪叩首,聲音有些發顫地回話道:“臣叩謝太後恩典——”
宋疏清亦是眼含熱淚、對妹妹感恩戴德拜了又拜,此等光景落在宋氏兄弟眼中則又另有一番效果,宋泊輕咳一聲看向兄長,擺明是示意他再對自己的親生女兒開口。
宋澹卻仍不接,看得宋泊是又急又惱,過一會兒實在按捺不住、終於順著此前的話茬拱手道:“有道是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太後為國取士實乃開明之舉——恰逢近日製科將開、正宜廣開才路采光剖璞,於此百廢待興之際不拘一格拔犀擢象,重振我大周國威。”
第108章
這話說得可真是彎巧極了。
新帝登基特開製科, 在正科之外另許取士,屆時天下舉子雲集赴考,他日也將為國之棟梁;大周時下正值用人之際, 宋疏妍對此次開科也是格外重視,立意親自在殿試之上選出幾位才德俱佳的新科進士, 他日便可為她所用推行新政、與洛陽金陵二派相抗。
宋泊此刻那句“舉賢不避親, 舉親不避嫌”意味頗深,想來一是指望她能拔擢宋氏子弟,二更奢想她能將主考之位一並賜下,如此往後宋氏在官場之上必將出穀遷喬, 亦更不必再受洛陽派桎梏威脅。
“破立之際確當有為, 不該束手束腳畏首畏尾。”
宋疏妍淡淡一笑, 目光從一眾跟隨長輩來赴“家宴”的同族子弟身上掃過。
“科舉取士曆來公正,絕不會令有識之人名落孫山、無能之輩虛占其位, 我朝既要再謀光複還於舊都, 便沒那許多餘裕去養閑人。”
她的語氣不重,可話裏的意思卻十分剛硬,一句“公正”分明絕了自家叔父的念想、可不會賣母族的麵子任人唯親。
“至於製科麽……”
她又頓了頓, 似笑非笑地看著叔父那雙已染上惱意的老眼。
“孤已決意全權交由太傅處置,陳公狀元出身年高德劭, 想來也無人比他更適合接這個差事了。”
——這番安排確是宋疏妍早就做好的。
陳蒙其人剛正不阿、素來對洛陽金陵二派都不偏幫, 如今貴為天子之師位列五輔,怎麽看都是主持此次光祐初考的最佳人選;何況他出身庶族並無依憑,能在官場走到如今全靠先帝提攜器重,如今一心效忠幼主以報仁宗知遇之恩, 若用得好日後便可成她製衡朝堂的有力臂助。
可惜話落在宋家人耳裏便全不是這麽一回事了。
“交由太傅處置”?“狀元出身年高德劭”?他們金陵宋氏乃江南士族之首!祖上更有配享太廟之榮!不比他陳蒙區區一介寒門書生來得底蘊深厚?——她宋疏妍分明就是數典忘祖孤恩負德!死抓著過去那點與家族的恩怨不放,也不想想若無宋氏蔭蔽這些年她又如何能在後宮之中安然無恙活到如今!
席間眾人個個義憤填膺, 表麵雖一語不發、臉色卻分明紛紛沉了下去,大約在他們心底無論宋疏妍走得多高多遠都永遠隻是家族之附庸,若不一生為“宋”之一字鞠躬盡瘁便是大逆不道忘恩負義。
“怎麽,宋卿有異議?”
宋疏妍卻不再會看著宋家人的臉色辦事,反問自家叔父的語氣更是涼得連幼主都能聽出幾分端倪——他們憑何在她麵前托大拿喬?莫非不記得過去是如何在危急存亡之秋將她推入宮中頂禍的?何況即便不計這些私怨她也不會將取士大計交於娘家之手,否則豈不更要落天下人以“外戚專權”的口實?
宋泊被問得一噎,尷尬之餘又在滿席兒孫的注視下感到幾多羞憤——她宋疏妍到底想做什麽!家宴之上竟對長輩開口詰責咄咄逼人,難道不記得此前先帝駕崩時他是如何拚了老命在宮中保她護她!——她這分明就是遷怒!把對她父親的怨氣撒到整個宋氏身上!抑或就是不滿他此前背著她傳信方獻亭催他南下!
“臣,臣……”
宋泊臉色難看地斟酌著措辭,心想必要在禮數之外增添幾許威嚴好令侄女明白娘家的緊要、莫自以為翅膀硬了便可對同族親長出言不遜,可惜隻開了一個頭便被對方漠漠打斷了。
“今日家宴本不應談及朝堂之事,但話已至此,不如索性說個明白。”
纖纖玉手徐徐擱下玉箸,宋疏妍神情平靜又分外疏離。
“孤受先帝囑托垂簾聽政匡扶幼主,自當事事以公為先不宜懷私,家族之內若有驚才強幹之輩必得栽培重用、而若庸庸碌碌一無所長便也不必妄想借誰之東風——真要說不同,孤之親族也隻會比旁人更多受幾分苛責辛苦,若心懷不滿大可封金掛印寄情山水,不必再花什麽旁的心思了。”
這話說得到骨到肉、真將自家人那點心思揭得徹徹底底,便如一個巴掌不輕不重甩在臉上,疼雖說不上多疼、卻也終歸響聲清脆教人難堪——眾人可瞧得仔細,宋疏妍說“庸庸碌碌一無所長”時目光分明從宋明卓、宋明識幾位兄長身上掃過,這不僅是明目張膽的輕蔑羞辱,更是幾無轉圜地斷了他們往後通天的念想!
這……真是豈有此理!
宋泊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掩在桌案下的手都打起了哆嗦,萬氏一房上下的反應就更精彩,宋明卓的臉色一陣紅又一陣白、沒一會兒又成了青紫,他母親則是泫然欲泣頻頻看向丈夫,大抵還在巴望他給她的親兒主持公道吧。
宋疏妍好整以暇看向父親,倒有些好奇他會如何向她開口,宋澹卻隻抬目深深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兒,彼時神情平靜又複雜、與左右族人惱羞成怒的模樣大為不同。
“太後所言極是,”他終於開了口,聲音也同樣貌一般顯得老邁了,“今日是臣等失言僭越,還望太後與陛下恕罪。”
這話分明是示弱、簡直沒有半點做父親的威風,席間宋家眾人皆大為不滿、不知主君何故要對自己的女兒遷就至此;一旁的幼主早就在這意料之外的緊張氣氛中如坐針氈,此刻一聽宋公讓步連忙就生硬地打起了圓場,道:“是,是……今日乃是家宴,不談這些,不談這些……”
說著又匆匆回頭示意王穆去給母後布菜,後者的目光不動聲色地在太後和宋家人身上轉了個來回、隨後才恭恭敬敬地到宋疏妍身邊伺候;宋疏妍也知衛熹惶恐,可憐他一片孝心特意為她植梅林、辦席麵,眼下卻被宋家人三言兩語攪得一團亂。
“都動筷吧……”
她更疲憊了一些,卻仍側首對幼主微微一笑。
“莫辜負了陛下一番心意。”
申酉之際日頭西沉,一頓賓主盡不歡的家宴總算吃得七七八八,宋家人沉著臉隨著自家主君拱手告退,梅林水榭內終於再次恢複了清靜。
宮人們已紛紛低眉斂目將杯盤撤下,宋疏妍卻還倚在臨水一側的美人靠上不曾起身,衛熹小心翼翼走過去扯住她的袖口,低聲喚:“母後……”
他並不知曉她過去與母族的糾葛,今日見了這番情景也著實措手不及,此刻見母後看向自己便又大著膽子問:“兒臣今日是不是做錯了?母後與宋氏……”
宋疏妍並無意與他提及過往,何況其中許多事原本也是說不得的,當時隻幽幽一歎,答:“熹兒並無過錯,隻是有些話總是不得不說在前麵。”
頓一頓,又道:“外戚之患總會在無意間埋下禍根,母後既受你父皇囑托在此替你守江山、自然還是要防著他們生出什麽不該有的心思……何況南渡之後朝中形勢複雜,金陵一派原本得利、若再主考製科必會引來天下非議……”
這話說得實在超然,更令衛熹動容到有些眼熱——父皇崩去後他本該孤立無援大禍臨頭、多少人都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偏偏母後沒有背叛離去反而待他如此溫柔慷慨,讓他……
他更緊地握住她的手,心底難辨的情感一時翻騰得越發厲害,宋疏妍的神情則照舊是淡淡的,目光又看向水榭外大片的梅林,笑道:“你讓人種的都是花梅?合該也植幾株果梅的,待到夏日便可摘了親自做蜜餞吃了。”
她的語氣輕鬆了些,他便立刻也跟著感到開懷,過一會兒又笑道:“母後方才晚膳用得太少、這會兒該是餓了,兒臣再叫人傳膳吧。”
的確用得少,與宋氏那一大家子周旋也實在難令她有什麽胃口,此刻正斟酌要不要應了便見朝華躬身從水榭外走了進來,回稟說宋將軍來了、正在外請見為她賀壽。
二哥?
宋疏妍聞言挑眉,心道今日對方果然是特意避著父親他們來的,搖頭輕笑的工夫又聽朝華補道:“潁川侯也來了,稱有幽州軍情要奏明太後。”
……方獻亭?
宋疏妍笑意消退,一聽“軍情”二字便不禁心頭一緊,隨後當即正了臉色坐直身子,沉聲道:“宣。”
朝華應聲而去,衛熹則惶惶不安地靠她坐得更近了些,不多時水榭之外便傳來一陣腳步聲,月色清淺夜風徐徐,二月仲春正是江南最溫柔多情的時節。
他便那樣與二哥一同走進來,流瀉的月光綴在深紫的衣袖間,繁盛的梅樹靜默地鋪陳在身後,尋常的相視其實並無新意,那一幕早就在錢塘和洛陽都出現過。
“幽州出了何事?”
她免了兩人的禮匆匆相詢,心裏已做好迎接大敗噩耗的準備,他的眉目卻很舒展、看向她時神情間又有種隱晦難辨的……
她說不清,下一刻又聽他答:“兩鎮節度使謝辭來報,範陽小勝、都羅汗王次子畢忽努被俘,東突厥或有意遣使至金陵求和,眼下是否休戰還望太後與陛下示下。”
這是……
……捷報?
宋疏妍心頭一鬆、手心已然出了一層熱汗,須知南渡首勝至關重要、於朝局民心都是不可或缺,下一刻總算喜上眉梢露出連月來第一抹真心的笑,說:“好,好——傳令謝卿戰事不停、河東絕不可失,另且將那都羅次子嚴加看管,和談一事孤還要再想想……”
第109章
的確該好好想想。
範陽既是“小”勝、想來傷亡必也慘痛, 突厥人即便“求和”也會想方設法從大周身上狠狠撕下一塊肉,她不能給他們機會漫天要價趁火打劫,否則空虛的國庫根本無力支撐。
她眉頭微鎖陷入沉思, 一旁的幼主卻是歡欣鼓舞雀躍不已,此時一邊大讚謝辭與方氏功勳一邊對宋疏妍拱手, 歡喜道:“今日母後壽辰又得捷報, 正是喜上加喜好事成雙!母後福澤深厚庇佑大周,我朝光複中原必也指日可待!”
這都是好聽的吉祥話,水榭之內侍奉的宮人當即也跪了一地隨陛下恭賀雙喜,一旁的宋明真見狀笑而拜曰:“看來臣今日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便就托大請太後與陛下開恩赦臣遲來之罪了。”
他說時眉眼俱笑、兄妹間獨有的親昵之感當即顯露幾分, 衛熹情緒高漲一時也起了與臣子玩笑的心思, 遂調侃道:“宮中賞罰一向分明,中郎將一誤壽宴吉時二無悔過之心, 卻要朕與母後如何開恩啊?”
宋明真聞言笑意愈濃, 又拱手對幼主一拜,口中先呼一聲“冤枉”、繼而側身露出手中一個三層的食盒,道:“臣豈敢不知悔過?自已備下薄禮向太後請罪。”
說著又將蓋子揭開、露出內裏藏的佳肴美酒, 其中一道菜品頗為眼熟,魚葉鬥成牡丹狀、即熟後呈微紅色, 隱約是……
宋疏妍的心思本還繞在戰事上、此刻卻忽被分了神, 認出那是錢塘的名吃玲瓏牡丹鮓,過去她還養在外祖母身邊時便最喜歡吃——喬氏商門雖不顯赫卻也富庶,家中庖廚手藝都很出挑,這道菜做得最好的卻是外祖母身邊的孫媽媽, 刀下魚片嫩薄不帶一絲腥氣,伴清粥而食總是開胃。
“她如今懶怠, 也就是為哄你這小祖宗吃飯才肯親自下廚,”外祖母興致好時偶爾也會調侃上幾句,“可要記得多用些,以免被她尋著借口往後再不肯動瓢碗了。”
如今想來那正是她一生中最歡樂自在的時光,遠離長安與金陵,最大的苦惱也就隻是舅舅舅母偶爾的擠兌,可歎現下這些待她好的故人都已一一離去,甚至八年前伴她入宮的崔媽媽也因年邁而離宮還鄉,她身邊已再無半點與錢塘相幹的痕跡了。
——但勉強地……那人也算與錢塘有關。
他曾陪她一同遊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更曾在寧靜溫柔的石函湖畔同她一起吃過這道玲瓏牡丹鮓,她還記得當時他被醃魚的腥氣嗆得咳嗽了幾聲,便連那頗負盛名的餘杭酒都未見得合他心意——她卻永遠記得那一晚的微風與月色,湖心島上瀲灩的瓊英於一夜間開滿,他低眉在花樹下看她,讓她以為此後便可在他懷中躲藏一生。
“中郎將這禮送得巧,朕方才還預備叫人傳膳,”幼主尚不知他母後心頭千回百轉,隻仍興致頗高地繼續與宋明真閑話,“這是何處的菜色?在宮中可沒見過。”
“回陛下,江南小菜不比宮中禦膳,粗陋得很,”宋明真欠身答,“隻是有些餘杭風味,或也能算是個新鮮。”
“餘杭?”衛熹一聽眼登時亮了,“聽聞母後過去曾久居錢塘,如此說來也算是故鄉味道了。”
一頓,又回頭對宋疏妍笑道:“不過究竟是否地道還須母後親自品鑒,若是不好可不能免了中郎將的罰。”
水榭之內歡聲笑語,卻到此時才真正有了幾分“家宴”味道,隻是身在此間的穎川侯卻忽而成了一個“外人”,幼主看了對方一眼、心想總不該讓這位功勳卓著的權臣太過尷尬,思來想去還是上前主動搭了一句話,說:“方侯……”
張口之後卻又語塞,大約心底對這位權傾朝野的君侯終歸是有幾分畏懼的——他是那樣不苟言笑威嚴冷峻、甚至比已故的父皇更令人生畏,他對他的態度亦難免複雜,在敬重顧忌之外更有幾分難言的依賴……
一旁的王穆已看出幼主有挽留之意,身為宮中第一的解語花又怎能讓陛下煩憂?自要立刻體貼地從旁開口、恭請君侯一並落座入席為太後祝壽;那時方獻亭神情不變,語氣亦顯得很淡泊,推辭道:“臣今日入宮是為稟奏幽州軍情,若壞家宴天倫恐是不妥……”
而實際這話卻分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旁的宋明真都有些無奈了,暗道三哥明明為妹妹專程遣人去錢塘請了庖廚到金陵、要把東西送入宮卻偏偏須借他的手,為尋由頭一並麵聖還得把白日就到的捷報壓到入夜時分再奏,好容易見著妹妹了卻不肯下王穆送到眼前的台階,可真是……
“陛下金口玉言,君侯又豈可辜負聖恩,”他連忙又將那台階築得更堅實些,真怕三哥果真就此轉身走了,“莫非還需太後親自來請麽?”
說著便半笑半真地看向妹妹,其實心底也不知自己究竟在做什麽——他在鼓動妹妹與三哥重燃舊情?讓一國太後與五輔之首暗通款曲?他們早就是不可能的……隻是他這個旁觀之人總感到些無用的酸辛遺憾罷了。
宋疏妍那時同樣感到猶疑,又在下一刻察覺了方獻亭似有若無的注視——她知道東西是誰送的、也知他是有意挑在今夜入宮,唯一不懂的隻有他的心——揚州之後她已不再有什麽指望,那條大江終究隻能渡一個人,他與她無論十年前後都不曾有緣同乘一舟。
……那他現在是在做什麽呢?
是終於有些可憐她了……所以要來安撫她麽?
“那便開席吧。”
她有些倦怠地揮了揮手。
宮人都是看著她的臉色辦事,此刻聞言連忙紛紛手捧珍饈魚貫而入,二月仲春暮色四合,徐徐而過的微風也是冷暖得宜,隻是無人開口的席麵實在太過冷落,令這難得開了滿枝的梅花都顯得不那麽熱鬧了。
衛熹看得心焦、隻恐母後這壽過得不順意,當下連忙暗暗對坐在下首的宋澹使起眼色,盼對方能對自家女兒說些什麽一解僵局;年近耳順的宋公當時未從天子之命、隻轉頭向坐在末席的次女遞去一眼,後者很快會意捧起一杯酒,遙遙便向太後欠身祝壽。
當初在閨中也就數宋二小姐同幺妹最親、這麽多年亦不曾相互生過齟齬,宋疏妍雖心知對方是被父親推出來擋事的、當時卻也含笑接了這一杯酒,又看著對方道:“多年不見,二姐姐倒是風姿更勝以往——聽聞膝下已有一雙兒女了?今日可曾一並帶進宮來?”
宋疏清一見妹妹肯給自己這般大的體麵心中也是受寵若驚,當即目露喜色又是一拜,答:“幸得太後惦念,犬子小女如今尚都留在潯州,不曾隨臣婦歸金陵。”
說來她夫君賈昕的仕途也是頗為坎坷。
當初金榜題名又迎新婦、卻不幸碰上嶽家正為時局所困不得聖寵,於是隻好灰溜溜地出了西都遠赴利州,在那巴蜀之地當了好些年的苦差;好容易等到宋家又得了勢,奈何這二舅兄又同家族鬧起了不睦,嶽父為敲打自己的次子不惜遷怒女兒女婿,於是一紙調令又把他支到了潯州,南方濕熱窮山惡水、簡直要將人折騰掉一層皮。
宋疏妍也知曉二姐姐一家近些年的處境,當時神情亦略有幾分微妙,一默後又如閑話般開口道:“潯州氣候苦惡,恐要傷了嬌兒體膚,往後二姐姐要再歸金陵,還是把孩子都帶上吧。”
這話說得含蓄而玄妙,一句“往後”尤其意味深長——什麽叫作“再歸金陵”?莫非是有意提拔她的郎婿回新都任職了?
那賈昕為官多年人也不是傻的,心知二舅兄與嶽家矛盾恐難調和、自己一生的前途性命如今皆係於太後一身,遂當即起身對宋疏妍下跪叩首,聲音有些發顫地回話道:“臣叩謝太後恩典——”
宋疏清亦是眼含熱淚、對妹妹感恩戴德拜了又拜,此等光景落在宋氏兄弟眼中則又另有一番效果,宋泊輕咳一聲看向兄長,擺明是示意他再對自己的親生女兒開口。
宋澹卻仍不接,看得宋泊是又急又惱,過一會兒實在按捺不住、終於順著此前的話茬拱手道:“有道是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太後為國取士實乃開明之舉——恰逢近日製科將開、正宜廣開才路采光剖璞,於此百廢待興之際不拘一格拔犀擢象,重振我大周國威。”
第108章
這話說得可真是彎巧極了。
新帝登基特開製科, 在正科之外另許取士,屆時天下舉子雲集赴考,他日也將為國之棟梁;大周時下正值用人之際, 宋疏妍對此次開科也是格外重視,立意親自在殿試之上選出幾位才德俱佳的新科進士, 他日便可為她所用推行新政、與洛陽金陵二派相抗。
宋泊此刻那句“舉賢不避親, 舉親不避嫌”意味頗深,想來一是指望她能拔擢宋氏子弟,二更奢想她能將主考之位一並賜下,如此往後宋氏在官場之上必將出穀遷喬, 亦更不必再受洛陽派桎梏威脅。
“破立之際確當有為, 不該束手束腳畏首畏尾。”
宋疏妍淡淡一笑, 目光從一眾跟隨長輩來赴“家宴”的同族子弟身上掃過。
“科舉取士曆來公正,絕不會令有識之人名落孫山、無能之輩虛占其位, 我朝既要再謀光複還於舊都, 便沒那許多餘裕去養閑人。”
她的語氣不重,可話裏的意思卻十分剛硬,一句“公正”分明絕了自家叔父的念想、可不會賣母族的麵子任人唯親。
“至於製科麽……”
她又頓了頓, 似笑非笑地看著叔父那雙已染上惱意的老眼。
“孤已決意全權交由太傅處置,陳公狀元出身年高德劭, 想來也無人比他更適合接這個差事了。”
——這番安排確是宋疏妍早就做好的。
陳蒙其人剛正不阿、素來對洛陽金陵二派都不偏幫, 如今貴為天子之師位列五輔,怎麽看都是主持此次光祐初考的最佳人選;何況他出身庶族並無依憑,能在官場走到如今全靠先帝提攜器重,如今一心效忠幼主以報仁宗知遇之恩, 若用得好日後便可成她製衡朝堂的有力臂助。
可惜話落在宋家人耳裏便全不是這麽一回事了。
“交由太傅處置”?“狀元出身年高德劭”?他們金陵宋氏乃江南士族之首!祖上更有配享太廟之榮!不比他陳蒙區區一介寒門書生來得底蘊深厚?——她宋疏妍分明就是數典忘祖孤恩負德!死抓著過去那點與家族的恩怨不放,也不想想若無宋氏蔭蔽這些年她又如何能在後宮之中安然無恙活到如今!
席間眾人個個義憤填膺, 表麵雖一語不發、臉色卻分明紛紛沉了下去,大約在他們心底無論宋疏妍走得多高多遠都永遠隻是家族之附庸,若不一生為“宋”之一字鞠躬盡瘁便是大逆不道忘恩負義。
“怎麽,宋卿有異議?”
宋疏妍卻不再會看著宋家人的臉色辦事,反問自家叔父的語氣更是涼得連幼主都能聽出幾分端倪——他們憑何在她麵前托大拿喬?莫非不記得過去是如何在危急存亡之秋將她推入宮中頂禍的?何況即便不計這些私怨她也不會將取士大計交於娘家之手,否則豈不更要落天下人以“外戚專權”的口實?
宋泊被問得一噎,尷尬之餘又在滿席兒孫的注視下感到幾多羞憤——她宋疏妍到底想做什麽!家宴之上竟對長輩開口詰責咄咄逼人,難道不記得此前先帝駕崩時他是如何拚了老命在宮中保她護她!——她這分明就是遷怒!把對她父親的怨氣撒到整個宋氏身上!抑或就是不滿他此前背著她傳信方獻亭催他南下!
“臣,臣……”
宋泊臉色難看地斟酌著措辭,心想必要在禮數之外增添幾許威嚴好令侄女明白娘家的緊要、莫自以為翅膀硬了便可對同族親長出言不遜,可惜隻開了一個頭便被對方漠漠打斷了。
“今日家宴本不應談及朝堂之事,但話已至此,不如索性說個明白。”
纖纖玉手徐徐擱下玉箸,宋疏妍神情平靜又分外疏離。
“孤受先帝囑托垂簾聽政匡扶幼主,自當事事以公為先不宜懷私,家族之內若有驚才強幹之輩必得栽培重用、而若庸庸碌碌一無所長便也不必妄想借誰之東風——真要說不同,孤之親族也隻會比旁人更多受幾分苛責辛苦,若心懷不滿大可封金掛印寄情山水,不必再花什麽旁的心思了。”
這話說得到骨到肉、真將自家人那點心思揭得徹徹底底,便如一個巴掌不輕不重甩在臉上,疼雖說不上多疼、卻也終歸響聲清脆教人難堪——眾人可瞧得仔細,宋疏妍說“庸庸碌碌一無所長”時目光分明從宋明卓、宋明識幾位兄長身上掃過,這不僅是明目張膽的輕蔑羞辱,更是幾無轉圜地斷了他們往後通天的念想!
這……真是豈有此理!
宋泊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掩在桌案下的手都打起了哆嗦,萬氏一房上下的反應就更精彩,宋明卓的臉色一陣紅又一陣白、沒一會兒又成了青紫,他母親則是泫然欲泣頻頻看向丈夫,大抵還在巴望他給她的親兒主持公道吧。
宋疏妍好整以暇看向父親,倒有些好奇他會如何向她開口,宋澹卻隻抬目深深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兒,彼時神情平靜又複雜、與左右族人惱羞成怒的模樣大為不同。
“太後所言極是,”他終於開了口,聲音也同樣貌一般顯得老邁了,“今日是臣等失言僭越,還望太後與陛下恕罪。”
這話分明是示弱、簡直沒有半點做父親的威風,席間宋家眾人皆大為不滿、不知主君何故要對自己的女兒遷就至此;一旁的幼主早就在這意料之外的緊張氣氛中如坐針氈,此刻一聽宋公讓步連忙就生硬地打起了圓場,道:“是,是……今日乃是家宴,不談這些,不談這些……”
說著又匆匆回頭示意王穆去給母後布菜,後者的目光不動聲色地在太後和宋家人身上轉了個來回、隨後才恭恭敬敬地到宋疏妍身邊伺候;宋疏妍也知衛熹惶恐,可憐他一片孝心特意為她植梅林、辦席麵,眼下卻被宋家人三言兩語攪得一團亂。
“都動筷吧……”
她更疲憊了一些,卻仍側首對幼主微微一笑。
“莫辜負了陛下一番心意。”
申酉之際日頭西沉,一頓賓主盡不歡的家宴總算吃得七七八八,宋家人沉著臉隨著自家主君拱手告退,梅林水榭內終於再次恢複了清靜。
宮人們已紛紛低眉斂目將杯盤撤下,宋疏妍卻還倚在臨水一側的美人靠上不曾起身,衛熹小心翼翼走過去扯住她的袖口,低聲喚:“母後……”
他並不知曉她過去與母族的糾葛,今日見了這番情景也著實措手不及,此刻見母後看向自己便又大著膽子問:“兒臣今日是不是做錯了?母後與宋氏……”
宋疏妍並無意與他提及過往,何況其中許多事原本也是說不得的,當時隻幽幽一歎,答:“熹兒並無過錯,隻是有些話總是不得不說在前麵。”
頓一頓,又道:“外戚之患總會在無意間埋下禍根,母後既受你父皇囑托在此替你守江山、自然還是要防著他們生出什麽不該有的心思……何況南渡之後朝中形勢複雜,金陵一派原本得利、若再主考製科必會引來天下非議……”
這話說得實在超然,更令衛熹動容到有些眼熱——父皇崩去後他本該孤立無援大禍臨頭、多少人都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偏偏母後沒有背叛離去反而待他如此溫柔慷慨,讓他……
他更緊地握住她的手,心底難辨的情感一時翻騰得越發厲害,宋疏妍的神情則照舊是淡淡的,目光又看向水榭外大片的梅林,笑道:“你讓人種的都是花梅?合該也植幾株果梅的,待到夏日便可摘了親自做蜜餞吃了。”
她的語氣輕鬆了些,他便立刻也跟著感到開懷,過一會兒又笑道:“母後方才晚膳用得太少、這會兒該是餓了,兒臣再叫人傳膳吧。”
的確用得少,與宋氏那一大家子周旋也實在難令她有什麽胃口,此刻正斟酌要不要應了便見朝華躬身從水榭外走了進來,回稟說宋將軍來了、正在外請見為她賀壽。
二哥?
宋疏妍聞言挑眉,心道今日對方果然是特意避著父親他們來的,搖頭輕笑的工夫又聽朝華補道:“潁川侯也來了,稱有幽州軍情要奏明太後。”
……方獻亭?
宋疏妍笑意消退,一聽“軍情”二字便不禁心頭一緊,隨後當即正了臉色坐直身子,沉聲道:“宣。”
朝華應聲而去,衛熹則惶惶不安地靠她坐得更近了些,不多時水榭之外便傳來一陣腳步聲,月色清淺夜風徐徐,二月仲春正是江南最溫柔多情的時節。
他便那樣與二哥一同走進來,流瀉的月光綴在深紫的衣袖間,繁盛的梅樹靜默地鋪陳在身後,尋常的相視其實並無新意,那一幕早就在錢塘和洛陽都出現過。
“幽州出了何事?”
她免了兩人的禮匆匆相詢,心裏已做好迎接大敗噩耗的準備,他的眉目卻很舒展、看向她時神情間又有種隱晦難辨的……
她說不清,下一刻又聽他答:“兩鎮節度使謝辭來報,範陽小勝、都羅汗王次子畢忽努被俘,東突厥或有意遣使至金陵求和,眼下是否休戰還望太後與陛下示下。”
這是……
……捷報?
宋疏妍心頭一鬆、手心已然出了一層熱汗,須知南渡首勝至關重要、於朝局民心都是不可或缺,下一刻總算喜上眉梢露出連月來第一抹真心的笑,說:“好,好——傳令謝卿戰事不停、河東絕不可失,另且將那都羅次子嚴加看管,和談一事孤還要再想想……”
第109章
的確該好好想想。
範陽既是“小”勝、想來傷亡必也慘痛, 突厥人即便“求和”也會想方設法從大周身上狠狠撕下一塊肉,她不能給他們機會漫天要價趁火打劫,否則空虛的國庫根本無力支撐。
她眉頭微鎖陷入沉思, 一旁的幼主卻是歡欣鼓舞雀躍不已,此時一邊大讚謝辭與方氏功勳一邊對宋疏妍拱手, 歡喜道:“今日母後壽辰又得捷報, 正是喜上加喜好事成雙!母後福澤深厚庇佑大周,我朝光複中原必也指日可待!”
這都是好聽的吉祥話,水榭之內侍奉的宮人當即也跪了一地隨陛下恭賀雙喜,一旁的宋明真見狀笑而拜曰:“看來臣今日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便就托大請太後與陛下開恩赦臣遲來之罪了。”
他說時眉眼俱笑、兄妹間獨有的親昵之感當即顯露幾分, 衛熹情緒高漲一時也起了與臣子玩笑的心思, 遂調侃道:“宮中賞罰一向分明,中郎將一誤壽宴吉時二無悔過之心, 卻要朕與母後如何開恩啊?”
宋明真聞言笑意愈濃, 又拱手對幼主一拜,口中先呼一聲“冤枉”、繼而側身露出手中一個三層的食盒,道:“臣豈敢不知悔過?自已備下薄禮向太後請罪。”
說著又將蓋子揭開、露出內裏藏的佳肴美酒, 其中一道菜品頗為眼熟,魚葉鬥成牡丹狀、即熟後呈微紅色, 隱約是……
宋疏妍的心思本還繞在戰事上、此刻卻忽被分了神, 認出那是錢塘的名吃玲瓏牡丹鮓,過去她還養在外祖母身邊時便最喜歡吃——喬氏商門雖不顯赫卻也富庶,家中庖廚手藝都很出挑,這道菜做得最好的卻是外祖母身邊的孫媽媽, 刀下魚片嫩薄不帶一絲腥氣,伴清粥而食總是開胃。
“她如今懶怠, 也就是為哄你這小祖宗吃飯才肯親自下廚,”外祖母興致好時偶爾也會調侃上幾句,“可要記得多用些,以免被她尋著借口往後再不肯動瓢碗了。”
如今想來那正是她一生中最歡樂自在的時光,遠離長安與金陵,最大的苦惱也就隻是舅舅舅母偶爾的擠兌,可歎現下這些待她好的故人都已一一離去,甚至八年前伴她入宮的崔媽媽也因年邁而離宮還鄉,她身邊已再無半點與錢塘相幹的痕跡了。
——但勉強地……那人也算與錢塘有關。
他曾陪她一同遊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更曾在寧靜溫柔的石函湖畔同她一起吃過這道玲瓏牡丹鮓,她還記得當時他被醃魚的腥氣嗆得咳嗽了幾聲,便連那頗負盛名的餘杭酒都未見得合他心意——她卻永遠記得那一晚的微風與月色,湖心島上瀲灩的瓊英於一夜間開滿,他低眉在花樹下看她,讓她以為此後便可在他懷中躲藏一生。
“中郎將這禮送得巧,朕方才還預備叫人傳膳,”幼主尚不知他母後心頭千回百轉,隻仍興致頗高地繼續與宋明真閑話,“這是何處的菜色?在宮中可沒見過。”
“回陛下,江南小菜不比宮中禦膳,粗陋得很,”宋明真欠身答,“隻是有些餘杭風味,或也能算是個新鮮。”
“餘杭?”衛熹一聽眼登時亮了,“聽聞母後過去曾久居錢塘,如此說來也算是故鄉味道了。”
一頓,又回頭對宋疏妍笑道:“不過究竟是否地道還須母後親自品鑒,若是不好可不能免了中郎將的罰。”
水榭之內歡聲笑語,卻到此時才真正有了幾分“家宴”味道,隻是身在此間的穎川侯卻忽而成了一個“外人”,幼主看了對方一眼、心想總不該讓這位功勳卓著的權臣太過尷尬,思來想去還是上前主動搭了一句話,說:“方侯……”
張口之後卻又語塞,大約心底對這位權傾朝野的君侯終歸是有幾分畏懼的——他是那樣不苟言笑威嚴冷峻、甚至比已故的父皇更令人生畏,他對他的態度亦難免複雜,在敬重顧忌之外更有幾分難言的依賴……
一旁的王穆已看出幼主有挽留之意,身為宮中第一的解語花又怎能讓陛下煩憂?自要立刻體貼地從旁開口、恭請君侯一並落座入席為太後祝壽;那時方獻亭神情不變,語氣亦顯得很淡泊,推辭道:“臣今日入宮是為稟奏幽州軍情,若壞家宴天倫恐是不妥……”
而實際這話卻分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旁的宋明真都有些無奈了,暗道三哥明明為妹妹專程遣人去錢塘請了庖廚到金陵、要把東西送入宮卻偏偏須借他的手,為尋由頭一並麵聖還得把白日就到的捷報壓到入夜時分再奏,好容易見著妹妹了卻不肯下王穆送到眼前的台階,可真是……
“陛下金口玉言,君侯又豈可辜負聖恩,”他連忙又將那台階築得更堅實些,真怕三哥果真就此轉身走了,“莫非還需太後親自來請麽?”
說著便半笑半真地看向妹妹,其實心底也不知自己究竟在做什麽——他在鼓動妹妹與三哥重燃舊情?讓一國太後與五輔之首暗通款曲?他們早就是不可能的……隻是他這個旁觀之人總感到些無用的酸辛遺憾罷了。
宋疏妍那時同樣感到猶疑,又在下一刻察覺了方獻亭似有若無的注視——她知道東西是誰送的、也知他是有意挑在今夜入宮,唯一不懂的隻有他的心——揚州之後她已不再有什麽指望,那條大江終究隻能渡一個人,他與她無論十年前後都不曾有緣同乘一舟。
……那他現在是在做什麽呢?
是終於有些可憐她了……所以要來安撫她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