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叩見太後——”
五位重臣紛紛對她下跪,她淡淡應了一聲請他們平身,下一刻便忽而看向範玉成,開門見山問:“範卿,今日是什麽日子了?”
站在下首的範玉成沒想到自己上來便被點了名,意外之餘又感到些許忐忑——自然他是不怕這宋氏女的,隻是今時不同往日、他畢竟是落到她宋氏的地盤了,在宋澹麵前還應多幾分小心。
“回太後,”他拱了拱手,“今日是……四月初三。”
“是麽,”宋疏妍麵無表情,在眾人莫名所以的目光中悠悠反問,“那施鴻的奏表五日前便至中書,何以今日方才遞到孤眼前?”
……竟是問罪。
範玉成暗暗一挑眉,心說這垂簾的位子坐久了便是一介婦人也能恃勢淩人,心下不滿之餘又向一旁的方獻亭看了眼,垂首答:“老臣不敢延誤節度大事,確是奏表一到便想上呈太後禦覽,隻是、隻是君侯說……”
話到此處停住不說、推責之意已是十分鮮明,宋疏妍眉頭一皺,終於將目光落到方獻亭身上,過去即便百般克製也總難免會顯出幾分柔情的目光今日卻是分外冰冷,隻道:“哦?”
眾人的目光於是也紛紛跟著移到潁川侯身上,方獻亭一默,看向宋疏妍的眼神欲言又止,答:“此事臣確曾經手——數日前太後正為製科操勞,臣……”
“放肆!”
一聲冷叱平地而起、駭得殿中宮人都是一個激靈,放眼如今天下膽敢打斷君侯說話的恐怕也隻有太後一人,且……還是這般疾言厲色不留情麵。
“孤受先帝之托臨朝主政,何時理事哪輪到爾等臣子置喙?一方節度奏表方侯說壓就壓,他日一言不合是不是還要廢了孤與陛下!”
“跪下!”
詞嚴義正一通質問、末了扣的罪名幾同謀逆無異,便是當初陰平王逼宮犯上都不曾被這般詰責訓斥,遑論還要當眾罰跪——潁川侯是誰?方氏主君國之肱骨,便是先帝也要禮讓三分!“入朝不趨”的恩赦不知下了多少年,如今卻被太後……
左右宮人噤若寒蟬,陳蒙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範玉成驚異地與衛弼對視了一眼,所有人中隻有宋澹眉頭皺得最緊——他心知肚明,雖則君侯暫壓奏表確有不妥之處,可也實在不至惹得太後震怒至此,她這分明是……
正要開口相勸,那廂方獻亭卻已一掀衣擺跪了下去,新製的官服衣袖完好、再不是昨日那被她用刀割斷的狼狽之態——眾人嘩然,宋疏妍的臉色卻登時變得更加蒼白,或許此刻他的順從才是她最不樂見的,她要的從來不是什麽君臣之禮畢恭畢敬,而隻是……
“嶺南節度使施鴻及劍南節度使杜澤勳上書請命自籌糧餉……”
她狀似泰然地繼續與五輔議政,以略微匆忙的轉折掩飾當時瀕臨失控的內心。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這消息範玉成前幾日便知曉了,隻是當時忙於關心製科結果而並未來得及與衛弼通氣——平心而論他覺得此策未為不可,國庫空虛難以為繼、如今還支撐著幽州的戰事,若繼續這般下去朝廷沒了法子說不定便要借“肅清吏治”之名抄幾個大臣的家查沒資財,那牽出的麻煩可就多了……
“萬萬不可。”
無聲思忖間方獻亭卻忽而開了口,長身而跪的模樣肅穆堅忍,即便被當眾叱咄苛責也並無一絲忿懣怨恨之色,隻是語氣格外沉、神情亦較往日更加鄭重。
“我朝藩鎮職在戍守、當恭聽聖命拱衛京畿,然邊境之地大多遠僻、朝廷本難處處顧及,若在軍權之外再釋財權,又如何保證諸方節度效忠天子令行禁止?”
“我朝……絕不可再出第二個鍾曷。”
言辭簡短卻振聾發聵,尤其“鍾曷”二字更令人心驚——如今天下混戰的禍根埋在哪裏?還不是當初隴右鍾氏倚仗睿宗寵信割據一方?西北三鎮隻知鍾姓不聞皇命,日積月累終成大患,眼下若因圖一時之便而放任幾方節度使坐大,恐自此以後……亡國之日近矣。
而實際這話方獻亭隻說了一半,背後還有更可怕的隱憂在暗處蟄伏——嶺南、劍南二鎮相距甚遠,那施鴻與杜澤勳的私交也並不密切,何以兩人請求自籌糧餉的奏表會一同送到金陵?他們已相互通了氣?江北五鎮呢?是否不日也將與他們相和?
鳳陽殿內一片死寂,人人背後都出了一層冷汗,風雨飄搖之際人心最易浮動,這些領兵在外的節度將領也終歸是不安分了;宋疏妍像已倦極了,千瘡百孔的國家處處都是亟待填補的窟窿,她已絞盡腦汁不遺餘力地去填,可預料之外的麻煩卻還是一樁連一樁將她逼到無路可走。
“都退下吧……”
她合上眼睛擺了擺手,忽而劇烈起來的頭痛令她連唇色都一並蒼白下去了。
“容孤……再好好想想。”
第123章
打從鳳陽殿出來、被驟雨過後終於投下的日光那麽一照, 陰平王的靈台倏然一片清明,卻是終於明白方獻亭此前因何會對同他家的聯姻抱那般曖昧不清的態度了。
——他早就知道!
知道施鴻杜澤勳上書要求朝廷下釋財權,知道他們必已暗中勾結形成勢力——潁川方氏豈會袖手旁觀?自會代軟弱無力的天家料理這些悖逆的臣子, 隻是眼下幽州戰事未平、方氏將領亦大多在江北戍守重鎮,他手下可用之兵不足, 倘若最終真要與那幾方節度使兵戎相見勝算恐怕……
方獻亭需要他的支持——他要借他的兵。
想通這一點後陰平王的腰杆便硬了, 終於明白自己並非一條有求於人的可憐蟲,而是大可與他潁川侯平起平坐談買賣的體麵人——他該對他客客氣氣笑臉相迎,不僅要在新政之事上為他力壓金陵派,還要八抬大轎把他的掌上明珠娶進門!
他誌得了、意滿了, 抬頭挺胸快行幾步追上了獨行於前的方獻亭, 一張老臉上浮顯意蘊豐富的笑, 拱手道:“君侯且慢行,你我之間想還有話沒有說盡吧?”
對方神情還同過去一般無雨無晴, 隻是剛剛被當眾罰跪衣擺處難免還留有幾分髒汙褶皺, 衛弼一一看在眼裏,嘴角的笑意是越發濃了。
“我知你心中有顧忌,昨日在宮宴上阻止請婚也是不願當眾拂了太後和宋氏的臉麵……”
他自以為通透地侃侃而談。
“可我陰平王府也是要臉麵的, 若君侯不肯憐憫我那幺女的一片癡心、那方才鳳陽殿內所提之事……”
點到為止半句不多,卻已將脅迫之意表達了個十足十, 方獻亭雙目微微垂下, 負手而立的模樣顯得比平時更加內斂疏冷了。
陰平王為目睹潁川侯難得的弱勢之態而大感暢意,又暗想這施鴻杜澤勳鬧事鬧得可真是時候,下一刻徑直托大拍了拍方獻亭的肩膀,壓低聲音道:“貽之若恐向太後請婚會開罪宋氏, 本王也可替你另想辦法——你也知道,隻要結果是好的, 過程如何並不多麽重要……”
華美的前梁帝宮精巧幽深,身後的鳳陽殿隱在一片尚未消散的烏雲下重影斑駁——誰都知道江南陰霾的雨季就要來了,而此時此刻……隻是將將起風罷了。
次日太後下旨,召嶺南、劍南兩鎮節度至金陵新都朝見新君,另複議二使自籌糧餉之奏表;消息一出滿朝議論,皆歎太後垂簾之路著實坎坷,明明前腳才好不容易辦妥了製科選官之事、後腳各藩鎮就又開始招風惹雨興妖作怪,也難為她一介女流苦苦支撐、還要同那幾個手握兵權五大三粗的節度使來回周旋。
隻是……
“那小太後莫不是發了夢?”
距金陵千裏之遙的嶺南廣府亦是風雨如晦,施鴻與自益州遠道而來的老友杜澤勳同坐治所之內,一道深重的刀疤穿眉而過,垂目看向那道自新都發來的太後懿旨時神情危險中又帶幾許輕蔑。
“召我二人入金陵?去赴她的鴻門宴?”
節度之使縱橫一方,又豈是暴虎馮河愚鈍無知之輩?那宋氏太後打的無非是將他二人扣在金陵繳兵收權的主意,屆時人在屋簷下叫天天不應、便是被活活押上斷頭台也毫無辦法,傻子才會乖乖聽詔北上。
“但你我亦不可抗旨不遵,”一旁的杜澤勳接了口,相比前者身型更瘦、頗有些儒士文雅之氣,此刻眉頭緊鎖愁容不去、倒不見什麽凶相,“她畢竟代行天子之權,身邊又還有潁川侯在……”
是的,潁川侯。
……他是唯一的麻煩。
如今天家式微江河日下,一雙孤兒寡母又有什麽可懼?唯獨潁川方氏令人不得不忌憚——聽聞那方獻亭已明言不許下釋財權,若他們果真抗旨不入金陵、豈不正好給了他對他們動武用兵的機會?
“他們方氏之人吃盡了天下的肉,卻連一點肉湯都不許我等去分!”
施鴻十分惱怒,一揮手便將明黃的禦旨狠狠扔在了腳下。
“滿朝公卿紫緋幾何?他方氏一族便占據半壁!我們不過就是要點財權貼補軍需,如何就礙了他五輔之首尊貴的眼!”
一通謾罵頗為激動,杜澤勳見狀不免為之添茶敗火,斟酌片刻後又道:“為今之計還是隻有從命先至金陵,你我奏表之中所言之事……姑且也容後再議吧……”
施鴻一聽這話瞪圓了眼、心中更罵了老友一句“慫包軟蛋”,隨即大聲道:“容後再議?憑什麽容後再議!”
“他潁川方氏雖掌天下兵馬,可如今大半都在江北戍守重鎮!幽州的仗又還沒打完,他方獻亭難道還真能僅憑一己之力抵擋你我數萬兵馬?”
嶺南五府統兵二萬有餘,劍南一鎮更有三萬八千兵,京畿之地雖有守軍十萬、可其中卻有近半數歸陰平王衛弼統領,對方眼下可並不曾與他們為敵、過去還曾對杜澤勳有保舉知遇之恩,未必便會與潁川侯一個鼻孔出氣。
何況……
“你我之倚仗又豈獨在此兩鎮之兵?”
施鴻輕輕一眯眼,眉間猙獰的刀疤越發顯出幾分陰森。
“朝廷既靠我們屏藩、便該明白有朝一日失去障蔽的下場……”
——什麽叫“屏藩”?什麽叫“障蔽”?
方氏主君用兵如神似武曲降世,即便僅憑五萬台城禁軍或也能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可在這之後呢?殺盡劍南嶺南兩鎮之兵,吐蕃和綏靖境內那些蠻夷部族又由誰人去防去擋?他方獻亭終歸不是三頭六臂千手千眼,大江南北那麽多戰事焉能盡在指掌?何況就算他打得起、這個隻剩一副空架子的破敗朝廷也打不起了。
“你的意思是……”
杜澤勳已然會意,與施鴻對視的眼微微一凝。
“你我便去金陵走上一遭,明麵上也好堵住那些人的嘴,”施鴻冷冷一笑,眼底精光亂竄,“但兵符就留在二府、兵馬亦皆布於邊境一線,一旦那小太後不知好歹不識抬舉,便……”
他手微微一揚、邊境之關似也當即隨之而開,杜澤勳仿佛已經看到了一令之下異族之兵如入無人之境肆意燒殺搶掠的光景,而他們刀下的每一條人命都是他與施鴻與朝廷對抗談判的有力籌碼。
“一不做二不休,你我確已無路可退,”他重重一點頭,語氣堅決再不猶疑,“戶部拖欠糧餉已非一日兩日,與其這麽生生被耗死……不如放手一搏!”
施鴻聞言朗聲大笑、滿意地抬手拍拍老友的肩,俄而神情又微妙起來,低聲道:“季茂不必這般視死如歸,依我看此番你我勝算尚大。”
杜澤勳微一挑眉,又見對方邪邪一笑,繼續道:“五輔之間早有不睦,陰平王同潁川侯間嫌隙更深,隻要此次他不從中作梗,那方獻亭自然便要忌憚南境形勢……”
“你同衛弼曾有交情、大可提早探探他的口風,亦當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若兩鎮自籌糧餉之事獲準,五府益州便成無君之地,我等自此唯他馬首是瞻,他也不必再讓自己的兒子受當庭杖責之辱了……”
朝堂勢力盤根錯節、曆來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八方風雨之中人心鬼蜮,此起彼伏間總有一把算盤打得精妙絕倫;無盡的因果回環嵌套,是是非非便在其中扯成一團亂麻,行至終局之時總能知曉一切何來,可若折身再走一次……卻才明白一切原本無法可解。
第124章
大江之南陰雨不斷, 重山之外的西都故地卻是一夜無雲。
太清三年仁宗東遷洛陽,金城千裏的帝王之州就此淪於胡虜之手,西突厥汗王拓那領八萬鐵騎撞破長安城門、一把大火在帝宮燒了三天三夜, 金碧輝煌的王城淪為一片斷壁殘垣,始作俑者則帶著大周朝廷向東奔逃時未及收拾的異寶奇珍揚長而去。
尺椽片瓦固然慘淡, 可“長安”二字所象征的威勢卻仍深入人心, 突厥人退去後將此地“賞賜”給了一路為他們通關引路的衛錚鍾曷,後者遂就此住進了被燒毀大半的宮闕寶殿;修修補補兩三年,終於將內宮重建了個七七八,衛錚於是在此自立為帝、稱自己才是大周正統, 那個逃到大江之南的小朝廷不過就是裂國判黨、終有一日要謝罪於宗廟社稷。
睿宗的甘露殿是最早被修葺好的, 即便在突厥人手下討生活那般不易、衛錚也還是責令臣僚將之修得同過去一模一樣, 金玉為地琉璃為瓦、觀之仿若盛世再臨。
殿閣之內常有簫鼓笙歌,在大亂之中僥幸活下來的上了年紀的宮人都知道那是當年睿宗寵妃鍾氏常聽的曲子, 當今“陛下”聽得勤、幾乎日日醉生夢死, 什麽朝事軍事都是不理會的。
“你彈得不對——”
一片樂聲中忽然響起一句叱責,下一刻內殿之中便走出一個醉醺醺的男子,赤足散發衣冠不整、不知多久沒打理過的胡須已然結成了綹, 搖搖晃晃走到懷抱琵琶的樂人跟前,彎腰的樣子顯出幾分病態的佝僂。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他稀裏糊塗地說、樂人們嘻嘻笑笑地聽,大約她們都是不怕他的,更知道彈錯幾個音並不會招致什麽責罰、相反還能博得“陛下”青眼一顧;果然下一刻他便丟了酒杯親自跪到那琵琶樂人身前、伸手要去接她的琴,嘴裏不停念叨著:“無妨、無妨……朕、朕親自教你……”
這番荒唐景象實乃曠古爍今, 宮人們都在笑、氣氛歡樂難以言表;可歎總有不速之客要將這一切都打破,一個小內侍頂著歪歪斜斜的帽子匆忙奔進殿內, 在一片嘈雜笑鬧聲中張皇失措地高喊:“陛下——攝政王回來了——攝政王回來了——”
此言一出原本尚且眼含春色的樂人宮娥立即大驚失色、紛紛丟下器樂顫顫巍巍跪了滿地,唯獨衛錚一人仍瘋瘋癲癲地徑自撥弄琵琶,下一刻夜風惶惶吹開甘露殿的雕窗,已離長安兩月之久的攝政王鍾曷不經通傳便大步邁入宮門。
殿內一時靜極、唯有刺耳的撥弦聲不時響起,眾人個個屏息凝神噤若寒蟬,片刻後卻依然聽到攝政王冰冷無情地開口道:“來人。”
“拖下去,斬。”
殿閣之外早有鍾氏親兵,一聽攝政王發話便入內毫不憐惜地拉起一屋子姝娥花媛,女子驚恐尖利的哭聲不絕於耳、個個高呼“陛下救命”,可衛錚卻像對周遭之事無知無覺,麻木的眼中隻有懷中那一把琵琶。
大殿漸漸恢複了清淨,鍾曷居高臨下地看著自己頹唐如一灘爛泥的外甥、越看越是氣血上湧火冒三丈,最後終於忍不住狠狠一腳將他懷中的琵琶踢出三丈遠,琴弦崩斷的錚鳴聲刺耳得讓人有些心慌。
“衛錚!”
一聲暴喝如平地驚雷,年逾六十的攝政王確比當初做節度使時更加盛氣淩人了。
“睜開眼睛看看你自己!”
五位重臣紛紛對她下跪,她淡淡應了一聲請他們平身,下一刻便忽而看向範玉成,開門見山問:“範卿,今日是什麽日子了?”
站在下首的範玉成沒想到自己上來便被點了名,意外之餘又感到些許忐忑——自然他是不怕這宋氏女的,隻是今時不同往日、他畢竟是落到她宋氏的地盤了,在宋澹麵前還應多幾分小心。
“回太後,”他拱了拱手,“今日是……四月初三。”
“是麽,”宋疏妍麵無表情,在眾人莫名所以的目光中悠悠反問,“那施鴻的奏表五日前便至中書,何以今日方才遞到孤眼前?”
……竟是問罪。
範玉成暗暗一挑眉,心說這垂簾的位子坐久了便是一介婦人也能恃勢淩人,心下不滿之餘又向一旁的方獻亭看了眼,垂首答:“老臣不敢延誤節度大事,確是奏表一到便想上呈太後禦覽,隻是、隻是君侯說……”
話到此處停住不說、推責之意已是十分鮮明,宋疏妍眉頭一皺,終於將目光落到方獻亭身上,過去即便百般克製也總難免會顯出幾分柔情的目光今日卻是分外冰冷,隻道:“哦?”
眾人的目光於是也紛紛跟著移到潁川侯身上,方獻亭一默,看向宋疏妍的眼神欲言又止,答:“此事臣確曾經手——數日前太後正為製科操勞,臣……”
“放肆!”
一聲冷叱平地而起、駭得殿中宮人都是一個激靈,放眼如今天下膽敢打斷君侯說話的恐怕也隻有太後一人,且……還是這般疾言厲色不留情麵。
“孤受先帝之托臨朝主政,何時理事哪輪到爾等臣子置喙?一方節度奏表方侯說壓就壓,他日一言不合是不是還要廢了孤與陛下!”
“跪下!”
詞嚴義正一通質問、末了扣的罪名幾同謀逆無異,便是當初陰平王逼宮犯上都不曾被這般詰責訓斥,遑論還要當眾罰跪——潁川侯是誰?方氏主君國之肱骨,便是先帝也要禮讓三分!“入朝不趨”的恩赦不知下了多少年,如今卻被太後……
左右宮人噤若寒蟬,陳蒙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範玉成驚異地與衛弼對視了一眼,所有人中隻有宋澹眉頭皺得最緊——他心知肚明,雖則君侯暫壓奏表確有不妥之處,可也實在不至惹得太後震怒至此,她這分明是……
正要開口相勸,那廂方獻亭卻已一掀衣擺跪了下去,新製的官服衣袖完好、再不是昨日那被她用刀割斷的狼狽之態——眾人嘩然,宋疏妍的臉色卻登時變得更加蒼白,或許此刻他的順從才是她最不樂見的,她要的從來不是什麽君臣之禮畢恭畢敬,而隻是……
“嶺南節度使施鴻及劍南節度使杜澤勳上書請命自籌糧餉……”
她狀似泰然地繼續與五輔議政,以略微匆忙的轉折掩飾當時瀕臨失控的內心。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這消息範玉成前幾日便知曉了,隻是當時忙於關心製科結果而並未來得及與衛弼通氣——平心而論他覺得此策未為不可,國庫空虛難以為繼、如今還支撐著幽州的戰事,若繼續這般下去朝廷沒了法子說不定便要借“肅清吏治”之名抄幾個大臣的家查沒資財,那牽出的麻煩可就多了……
“萬萬不可。”
無聲思忖間方獻亭卻忽而開了口,長身而跪的模樣肅穆堅忍,即便被當眾叱咄苛責也並無一絲忿懣怨恨之色,隻是語氣格外沉、神情亦較往日更加鄭重。
“我朝藩鎮職在戍守、當恭聽聖命拱衛京畿,然邊境之地大多遠僻、朝廷本難處處顧及,若在軍權之外再釋財權,又如何保證諸方節度效忠天子令行禁止?”
“我朝……絕不可再出第二個鍾曷。”
言辭簡短卻振聾發聵,尤其“鍾曷”二字更令人心驚——如今天下混戰的禍根埋在哪裏?還不是當初隴右鍾氏倚仗睿宗寵信割據一方?西北三鎮隻知鍾姓不聞皇命,日積月累終成大患,眼下若因圖一時之便而放任幾方節度使坐大,恐自此以後……亡國之日近矣。
而實際這話方獻亭隻說了一半,背後還有更可怕的隱憂在暗處蟄伏——嶺南、劍南二鎮相距甚遠,那施鴻與杜澤勳的私交也並不密切,何以兩人請求自籌糧餉的奏表會一同送到金陵?他們已相互通了氣?江北五鎮呢?是否不日也將與他們相和?
鳳陽殿內一片死寂,人人背後都出了一層冷汗,風雨飄搖之際人心最易浮動,這些領兵在外的節度將領也終歸是不安分了;宋疏妍像已倦極了,千瘡百孔的國家處處都是亟待填補的窟窿,她已絞盡腦汁不遺餘力地去填,可預料之外的麻煩卻還是一樁連一樁將她逼到無路可走。
“都退下吧……”
她合上眼睛擺了擺手,忽而劇烈起來的頭痛令她連唇色都一並蒼白下去了。
“容孤……再好好想想。”
第123章
打從鳳陽殿出來、被驟雨過後終於投下的日光那麽一照, 陰平王的靈台倏然一片清明,卻是終於明白方獻亭此前因何會對同他家的聯姻抱那般曖昧不清的態度了。
——他早就知道!
知道施鴻杜澤勳上書要求朝廷下釋財權,知道他們必已暗中勾結形成勢力——潁川方氏豈會袖手旁觀?自會代軟弱無力的天家料理這些悖逆的臣子, 隻是眼下幽州戰事未平、方氏將領亦大多在江北戍守重鎮,他手下可用之兵不足, 倘若最終真要與那幾方節度使兵戎相見勝算恐怕……
方獻亭需要他的支持——他要借他的兵。
想通這一點後陰平王的腰杆便硬了, 終於明白自己並非一條有求於人的可憐蟲,而是大可與他潁川侯平起平坐談買賣的體麵人——他該對他客客氣氣笑臉相迎,不僅要在新政之事上為他力壓金陵派,還要八抬大轎把他的掌上明珠娶進門!
他誌得了、意滿了, 抬頭挺胸快行幾步追上了獨行於前的方獻亭, 一張老臉上浮顯意蘊豐富的笑, 拱手道:“君侯且慢行,你我之間想還有話沒有說盡吧?”
對方神情還同過去一般無雨無晴, 隻是剛剛被當眾罰跪衣擺處難免還留有幾分髒汙褶皺, 衛弼一一看在眼裏,嘴角的笑意是越發濃了。
“我知你心中有顧忌,昨日在宮宴上阻止請婚也是不願當眾拂了太後和宋氏的臉麵……”
他自以為通透地侃侃而談。
“可我陰平王府也是要臉麵的, 若君侯不肯憐憫我那幺女的一片癡心、那方才鳳陽殿內所提之事……”
點到為止半句不多,卻已將脅迫之意表達了個十足十, 方獻亭雙目微微垂下, 負手而立的模樣顯得比平時更加內斂疏冷了。
陰平王為目睹潁川侯難得的弱勢之態而大感暢意,又暗想這施鴻杜澤勳鬧事鬧得可真是時候,下一刻徑直托大拍了拍方獻亭的肩膀,壓低聲音道:“貽之若恐向太後請婚會開罪宋氏, 本王也可替你另想辦法——你也知道,隻要結果是好的, 過程如何並不多麽重要……”
華美的前梁帝宮精巧幽深,身後的鳳陽殿隱在一片尚未消散的烏雲下重影斑駁——誰都知道江南陰霾的雨季就要來了,而此時此刻……隻是將將起風罷了。
次日太後下旨,召嶺南、劍南兩鎮節度至金陵新都朝見新君,另複議二使自籌糧餉之奏表;消息一出滿朝議論,皆歎太後垂簾之路著實坎坷,明明前腳才好不容易辦妥了製科選官之事、後腳各藩鎮就又開始招風惹雨興妖作怪,也難為她一介女流苦苦支撐、還要同那幾個手握兵權五大三粗的節度使來回周旋。
隻是……
“那小太後莫不是發了夢?”
距金陵千裏之遙的嶺南廣府亦是風雨如晦,施鴻與自益州遠道而來的老友杜澤勳同坐治所之內,一道深重的刀疤穿眉而過,垂目看向那道自新都發來的太後懿旨時神情危險中又帶幾許輕蔑。
“召我二人入金陵?去赴她的鴻門宴?”
節度之使縱橫一方,又豈是暴虎馮河愚鈍無知之輩?那宋氏太後打的無非是將他二人扣在金陵繳兵收權的主意,屆時人在屋簷下叫天天不應、便是被活活押上斷頭台也毫無辦法,傻子才會乖乖聽詔北上。
“但你我亦不可抗旨不遵,”一旁的杜澤勳接了口,相比前者身型更瘦、頗有些儒士文雅之氣,此刻眉頭緊鎖愁容不去、倒不見什麽凶相,“她畢竟代行天子之權,身邊又還有潁川侯在……”
是的,潁川侯。
……他是唯一的麻煩。
如今天家式微江河日下,一雙孤兒寡母又有什麽可懼?唯獨潁川方氏令人不得不忌憚——聽聞那方獻亭已明言不許下釋財權,若他們果真抗旨不入金陵、豈不正好給了他對他們動武用兵的機會?
“他們方氏之人吃盡了天下的肉,卻連一點肉湯都不許我等去分!”
施鴻十分惱怒,一揮手便將明黃的禦旨狠狠扔在了腳下。
“滿朝公卿紫緋幾何?他方氏一族便占據半壁!我們不過就是要點財權貼補軍需,如何就礙了他五輔之首尊貴的眼!”
一通謾罵頗為激動,杜澤勳見狀不免為之添茶敗火,斟酌片刻後又道:“為今之計還是隻有從命先至金陵,你我奏表之中所言之事……姑且也容後再議吧……”
施鴻一聽這話瞪圓了眼、心中更罵了老友一句“慫包軟蛋”,隨即大聲道:“容後再議?憑什麽容後再議!”
“他潁川方氏雖掌天下兵馬,可如今大半都在江北戍守重鎮!幽州的仗又還沒打完,他方獻亭難道還真能僅憑一己之力抵擋你我數萬兵馬?”
嶺南五府統兵二萬有餘,劍南一鎮更有三萬八千兵,京畿之地雖有守軍十萬、可其中卻有近半數歸陰平王衛弼統領,對方眼下可並不曾與他們為敵、過去還曾對杜澤勳有保舉知遇之恩,未必便會與潁川侯一個鼻孔出氣。
何況……
“你我之倚仗又豈獨在此兩鎮之兵?”
施鴻輕輕一眯眼,眉間猙獰的刀疤越發顯出幾分陰森。
“朝廷既靠我們屏藩、便該明白有朝一日失去障蔽的下場……”
——什麽叫“屏藩”?什麽叫“障蔽”?
方氏主君用兵如神似武曲降世,即便僅憑五萬台城禁軍或也能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可在這之後呢?殺盡劍南嶺南兩鎮之兵,吐蕃和綏靖境內那些蠻夷部族又由誰人去防去擋?他方獻亭終歸不是三頭六臂千手千眼,大江南北那麽多戰事焉能盡在指掌?何況就算他打得起、這個隻剩一副空架子的破敗朝廷也打不起了。
“你的意思是……”
杜澤勳已然會意,與施鴻對視的眼微微一凝。
“你我便去金陵走上一遭,明麵上也好堵住那些人的嘴,”施鴻冷冷一笑,眼底精光亂竄,“但兵符就留在二府、兵馬亦皆布於邊境一線,一旦那小太後不知好歹不識抬舉,便……”
他手微微一揚、邊境之關似也當即隨之而開,杜澤勳仿佛已經看到了一令之下異族之兵如入無人之境肆意燒殺搶掠的光景,而他們刀下的每一條人命都是他與施鴻與朝廷對抗談判的有力籌碼。
“一不做二不休,你我確已無路可退,”他重重一點頭,語氣堅決再不猶疑,“戶部拖欠糧餉已非一日兩日,與其這麽生生被耗死……不如放手一搏!”
施鴻聞言朗聲大笑、滿意地抬手拍拍老友的肩,俄而神情又微妙起來,低聲道:“季茂不必這般視死如歸,依我看此番你我勝算尚大。”
杜澤勳微一挑眉,又見對方邪邪一笑,繼續道:“五輔之間早有不睦,陰平王同潁川侯間嫌隙更深,隻要此次他不從中作梗,那方獻亭自然便要忌憚南境形勢……”
“你同衛弼曾有交情、大可提早探探他的口風,亦當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若兩鎮自籌糧餉之事獲準,五府益州便成無君之地,我等自此唯他馬首是瞻,他也不必再讓自己的兒子受當庭杖責之辱了……”
朝堂勢力盤根錯節、曆來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八方風雨之中人心鬼蜮,此起彼伏間總有一把算盤打得精妙絕倫;無盡的因果回環嵌套,是是非非便在其中扯成一團亂麻,行至終局之時總能知曉一切何來,可若折身再走一次……卻才明白一切原本無法可解。
第124章
大江之南陰雨不斷, 重山之外的西都故地卻是一夜無雲。
太清三年仁宗東遷洛陽,金城千裏的帝王之州就此淪於胡虜之手,西突厥汗王拓那領八萬鐵騎撞破長安城門、一把大火在帝宮燒了三天三夜, 金碧輝煌的王城淪為一片斷壁殘垣,始作俑者則帶著大周朝廷向東奔逃時未及收拾的異寶奇珍揚長而去。
尺椽片瓦固然慘淡, 可“長安”二字所象征的威勢卻仍深入人心, 突厥人退去後將此地“賞賜”給了一路為他們通關引路的衛錚鍾曷,後者遂就此住進了被燒毀大半的宮闕寶殿;修修補補兩三年,終於將內宮重建了個七七八,衛錚於是在此自立為帝、稱自己才是大周正統, 那個逃到大江之南的小朝廷不過就是裂國判黨、終有一日要謝罪於宗廟社稷。
睿宗的甘露殿是最早被修葺好的, 即便在突厥人手下討生活那般不易、衛錚也還是責令臣僚將之修得同過去一模一樣, 金玉為地琉璃為瓦、觀之仿若盛世再臨。
殿閣之內常有簫鼓笙歌,在大亂之中僥幸活下來的上了年紀的宮人都知道那是當年睿宗寵妃鍾氏常聽的曲子, 當今“陛下”聽得勤、幾乎日日醉生夢死, 什麽朝事軍事都是不理會的。
“你彈得不對——”
一片樂聲中忽然響起一句叱責,下一刻內殿之中便走出一個醉醺醺的男子,赤足散發衣冠不整、不知多久沒打理過的胡須已然結成了綹, 搖搖晃晃走到懷抱琵琶的樂人跟前,彎腰的樣子顯出幾分病態的佝僂。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他稀裏糊塗地說、樂人們嘻嘻笑笑地聽,大約她們都是不怕他的,更知道彈錯幾個音並不會招致什麽責罰、相反還能博得“陛下”青眼一顧;果然下一刻他便丟了酒杯親自跪到那琵琶樂人身前、伸手要去接她的琴,嘴裏不停念叨著:“無妨、無妨……朕、朕親自教你……”
這番荒唐景象實乃曠古爍今, 宮人們都在笑、氣氛歡樂難以言表;可歎總有不速之客要將這一切都打破,一個小內侍頂著歪歪斜斜的帽子匆忙奔進殿內, 在一片嘈雜笑鬧聲中張皇失措地高喊:“陛下——攝政王回來了——攝政王回來了——”
此言一出原本尚且眼含春色的樂人宮娥立即大驚失色、紛紛丟下器樂顫顫巍巍跪了滿地,唯獨衛錚一人仍瘋瘋癲癲地徑自撥弄琵琶,下一刻夜風惶惶吹開甘露殿的雕窗,已離長安兩月之久的攝政王鍾曷不經通傳便大步邁入宮門。
殿內一時靜極、唯有刺耳的撥弦聲不時響起,眾人個個屏息凝神噤若寒蟬,片刻後卻依然聽到攝政王冰冷無情地開口道:“來人。”
“拖下去,斬。”
殿閣之外早有鍾氏親兵,一聽攝政王發話便入內毫不憐惜地拉起一屋子姝娥花媛,女子驚恐尖利的哭聲不絕於耳、個個高呼“陛下救命”,可衛錚卻像對周遭之事無知無覺,麻木的眼中隻有懷中那一把琵琶。
大殿漸漸恢複了清淨,鍾曷居高臨下地看著自己頹唐如一灘爛泥的外甥、越看越是氣血上湧火冒三丈,最後終於忍不住狠狠一腳將他懷中的琵琶踢出三丈遠,琴弦崩斷的錚鳴聲刺耳得讓人有些心慌。
“衛錚!”
一聲暴喝如平地驚雷,年逾六十的攝政王確比當初做節度使時更加盛氣淩人了。
“睜開眼睛看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