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疏妍神情一凜,片刻前還縈繞於心的旖思一瞬散了個幹淨,失控的焦躁從四麵八方傾軋而來,冥冥中她也明白從昨夜起一切都將與自己的預計背道而馳。
——賊寇,戒嚴,輟朝……還有昨日的最後,他同她說……
轟隆——
一聲悶雷自天邊響起,滾滾轟鳴震耳欲聾聞之驚心,宋疏妍一瞬睜大了眼睛,忽而拔高聲音問:“中郎將呢?傳他至扶清——”
話至一半又停住,她的眼底已暴露幾分失措的震動,轉而問:“還有婁蔚將軍,他可還在宮中?”
殿內宮人皆喏喏,不安的模樣隱約也與當初被陰平王逼宮時有些神似,夕秀紅著眼眶答:“婁蔚將軍也受君侯之召離宮了……南衙衛府……動了大半……”
最壞的預想一瞬成真,宋疏妍雙目失神如墜冰窟,殿閣之外暴烈的風雨似要將整個天地撕得粉碎,而她明白黑雲聚攏之處便是那個男子此刻的立身之地。
“速召方侯入宮……”
她終於方寸大亂,忽而拔高的聲音亦是張皇失矩。
“命他即刻停下手邊一切事務,入宮來見孤!”
第131章
——那便是方獻亭生平第一次抗旨。
宮中來使手捧太後懿旨出城相尋時君侯已帶兵出金陵繳了施鴻杜澤勳自南方帶來的一萬兵馬, 幾個參軍不服調遣、稱唯受自家節度之命,遂被當眾砍了腦袋殺雞儆猴,濃重的血腥氣令從未見過此等場麵的內侍幾欲作嘔。
他們顫顫巍巍地被神略軍參將領著行到君侯近前, 後者一身玄甲高踞馬上正同兵部尚書方興方大人密話,見了他們麵無表情, 隻問:“何事?”
短短兩字並不凶戾、卻莫名令人瑟縮膽寒, 幾個內侍匆忙折腰低頭,為首者高高捧起明黃的禦旨,顫聲道:“啟稟君侯,太後有旨, 請君侯速歸台城麵聖……”
軍中一片肅穆, 雷雨暫歇之時壓頂的烏雲也依舊教人喘不上氣, 君侯並未下馬、垂目而視的模樣顯得矜高而強勢。
“南境形勢有變,軍中不可無人主持, ”他的聲音亦是冷硬, “有勞尊使代為回稟太後,臣將領兵平亂,待此事了結再行入宮請罪。”
這是明明白白抗旨不遵, 可跟過去對天家有求必應的態度大相徑庭,那內侍全沒料到君侯會是這般反應、一時也愣住了, 進退維穀之際濯纓發出一聲長嘶、一眨眼便向遠處而去, 軍中上下皆隨君侯而動,唯獨方尚書留了一步對他點頭,接過旨後又同他說:“便請尊使且這般回吧……稍後本官亦會入宮向太後解釋。”
巳時前後婁風將軍率兵而至,報君侯稱已將施鴻杜澤勳押入衛府大牢嚴加看管, 方興趕到時隻聽主君同對方道:“封鎖城門,我歸朝前戒嚴之令皆不可除, 必要時可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字字清晰,所謂“必要”的指向卻有些模糊,婁風不得已又請君侯示下,方獻亭回頭遙遙看向台城所在,答:“若有人膽敢趁亂危及扶清殿,格殺勿論。”
扶清殿……
方興閉了閉眼,一時心下百感交集十分複雜,婁風已領命而去,他則稍緩一步騎馬行至方獻亭身側,喚:“主君……”
後者似早知他要說什麽、當時並未回頭,他見狀更為焦急,壓低聲音匆匆道:“我知主君不願受洛陽派脅迫,今日動那施、杜二人亦是迫不得已,但他們畢竟是一方節度,如此行事必會惹得朝野非議!”
“主君乃五輔之首國之柱石,天下安危係於一身,豈能輕易赴南境涉險?兩鎮統兵五萬有餘、邊境形勢更是難測,眼下我軍大部馳援幽州,萬一事情有變誰能擔此重責?”
“退一萬步說,便是果真要殺施、杜二人也該是太後與陛下下旨,主君代天家做此決斷極易沾染強臣專橫之名,於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
他掏心掏肺條分縷析、唯將對主君與扶清殿那位關係的非議藏在心底——為將者不可爭一時意氣,為君者更不可避一時險急,如今方氏是在替天家頂禍,一旦犯下眾怒、那後果……
“我已傳令召孜行率部南下,十日後可於廣府會兵。”
主君卻並不答他之憂,神情語氣皆冷肅決絕無可轉圜。
“兵貴神速,金陵的消息封不了多久……在此之前,大事當定。”
說完他便不再停留,一子既落疑悔皆去,馬蹄飛揚間甲光閃動,赫然正與席卷天地的無邊黑雲相映成趣;方興目送大軍遠去,心中唯餘一聲歎息。
此後一月之間形勢驟變,諸事皆是迅雷不及掩耳。
神略軍乃潁川軍精銳,自南都至五府凡兩千多裏路、晝夜行軍竟隻花去十五日工夫,駐守廣府的施鴻長子施銳前腳剛收到金陵發來的“父親親筆”稱一切順遂,後腳便見大軍壓境兵臨城下,驚得當場便從床上滾到了地下;領兵者乃傳聞中的方氏主君,各城守將聞風喪膽、戰場還沒上便先輸了一半,治下百姓不明就裏、聽聞君侯蒞臨還以為是來助他們去打南境蠻夷的,前前後後夾道相迎,沒過幾日便兵不血刃拿下嶺南全境。
方四公子方雲誨幾日前才接到三哥傳信要領兵去平劍南,人還在半路便接到消息說嶺南戰事已畢,心頭一鬆吹了聲口哨,轉頭便對一旁的長兄方雲崇道:“要我說大哥實在不必隨我走這一趟,三哥自己便能擺平此事——何況幽州戰事眼看就要了了,你這時離開那功勞不就都是謝家的了?”
插科打諢沒個正形,很快便招來他大哥一記冷眼。
“你懂得什麽?”方雲崇眉頭緊鎖,眼中憂思經久不散,“貽之此次平藩搶的是一個‘快’字,如今所得不過一時之利,後續能否穩得住還未可知。”
的確。
嶺南守軍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可施鴻在五府經營多年、親信部將皆深植軍中,眼下雖一時蟄伏、日後卻未必不會伺機生事——何況……
“何況還有金陵……”
方雲崇沉吟深思,回想著方興所傳婁氏兄弟帶兵硬闖陰平王府之事,如今整個南都仍在戒嚴,事後洛陽派的反撲又將會是何等激烈?
千緒萬端紛擾不堪,隨便拎出一樁便教人頭痛不已,所幸薑潮沉穩強幹、自赴江北屢立功勳,幾番設計令東突厥內部戰和二派矛盾日盛,現下都羅不堪其擾、想來休戰議和也就是近幾日的事了——若非如此,恐怕……
方四公子挨了大哥的訓,想還嘴又不敢,隻好縮起脖子在旁小聲嘟囔:“大哥就是太愛操心了……三哥貴為五輔之首、此前多番忍讓都是客氣,那些人既不識好歹、便不能怪三哥教他們識些顏色……橫豎我們家是為朝廷辦事,沒得辛辛苦苦還要惹一身騷的道理……”
這通抱怨話糙理不糙,可惜有些道理卻並非所有人都聽得進——世人總愛苛求遷怒、要一人一事臻於至善,成則奉之若神、不成則翻臉唾棄,如若此次南境之亂不能平定,後世之人會單單指責兩鎮節度貪妄之心、還是會更怨怪方氏不肯妥協而忍期年之辱……?
方雲崇看不到答案,可隱約又像是早已知道了。
劍南一鎮地勢複雜,潁川軍長途奔襲久戰疲敝、確不如嶺南那一仗打得輕鬆;戰局焦灼之時方獻亭還是親至益州領兵,頗費了一番功夫方才震懾住了邊境一線蠢蠢欲動的吐蕃,而後大刀闊斧開始清算兩鎮施、杜舊部,整整半月都在不停地殺人。
平心而論,潁川方氏雖是將門、可曆代主君皆不嗜殺,君侯過去帶兵主戰亦多善待俘虜,鮮少會大開殺戒日日見血——方四公子原本是盼自家三哥能心狠些、好生懲治一番那些鬧事的亂臣賊子替連年奔波的他們出一口惡氣,如今見對方二話不說便將施、杜兩人的親信部將盡數斬殺心裏也漸惴惴起來,不知三哥因何忽而如此……
他說不清,年長些的方雲崇卻能看懂三弟的心意——此役之後嶺南劍南必換人掛帥,可朝廷卻已無多少可用之人,新至二鎮主事的節度使一旦手段不強便極易被施、杜二人舊部拿捏,貽之如今大舉肅清整頓,也是在為繼任者鋪平來日之路。
隻是……
如此鐵血手段終究難免惹人非議,遑論一切決斷都是貽之自做的、並未上書奏明太後與陛下,但凡被有心之人拿去大做文章,那……
方雲崇心底越發不安,總覺得繼續這般下去必會牽出什麽是非,欲與對方相談卻頻頻遭拒,以致貽之身邊的臨澤也不得不無奈相勸:“大公子還是過幾日再來吧,主君近來……怕是無心見人了。”
第132章
而這一等, 便等到了九月歸朝時。
那時幽州戰事已畢,都羅服降遣使赴江南議和,其子畢忽努至金陵為質, 前後幾次談判皆由薑潮督辦,終而不增歲幣不割土地、可算南渡以來之首勝, 大大提振士氣民心。
潁川軍是不得閑的, 前腳剛打了勝仗、後腳便匆匆回兵金陵以穩南都局勢,原本揎拳擄袖的洛陽派便因此消停下去了,婁風婁蔚也算護住了台城安危;然而等待方氏的是什麽此時卻猶未可知,方興傳來消息, 稱朝廷百官已對金陵長達數月的戒嚴深為不滿, 更有傳言稱君侯此番平定南境並未征得天家首肯、乃是專權跋扈的欺主之行。
潁川方氏立族數百載, 向來羽翼無瑕從未沾染汙穢惡名,如今這些議論正像滴落在白宣上的一點墨痕, 雖則一時不顯、卻又實在青蠅點玉教人不安;方大公子憂心如焚, 實在不知歸朝後貽之預備如何應對滿朝文武的質問攻訐,入金陵前的最後一晚終於還是堵到了人,提著酒與自家三弟在軍隊駐紮的營地外夜談了一番。
那裏有一條河。
江南之地水草豐美, 地勢平緩氣候宜人,九月深秋在他們中原早已是冷霜蓋地一片肅殺, 在此卻不過隻有淡淡的清寒, 坐在略高的山丘上看著其下靜靜流淌的河水,偶爾也會讓人誤以為這還是一個太平安穩的世道。
“剛從孜行手上搶下的,說是味道尚可,”方雲崇將酒壺遞給三弟, “嚐一嚐。”
他們兄弟自幼長在行伍,喝酒如飲水、鮮少講什麽忌諱, 那夜方獻亭卻推拒了,隻說:“罷了,明日還要入宮。”
他在南境殺人如麻,短短幾月氣韻越發淩厲,如今提及“入宮”神情卻有幾分變化,依稀顯得寧靜起來了。
方雲崇心中一動,想說的話恰好開了口子,但他直覺不便單刀直入,遂迂回道:“是該早些回去,南境二鎮總不可無人主事——你可想定了該由誰去做這個節度使?薑潮?”
他剛在幽州立下大功,此時升遷也能服眾。
“他另有事要做,且須留在金陵。”
方獻亭卻搖了搖頭,顯見心中已然有了安排,過片刻目光又落回兄長身上,說:“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際,南境兩鎮由一人主轄未為不可,如兄長願受累擔此重任,明日我可入宮向太後請旨。”
這是要再立一位兩鎮節度使。
他如今也確沒什麽能用的人了——婁氏兄弟固然才能卓著,隻是當年上梟穀一敗留下的汙名至今仍未洗清,無論提婁風婁蔚中的哪一個至南境任職都可能引發民怨;至於今歲製科新上任的幾位武舉人,資曆實在太淺,坐不住兩鎮節度使這般緊要的位子。
方大公子自是方方麵麵都合適的,也願為國家到邊地去吃幾年苦,隻是……
“你可曾想過朝中會如何議論?”
方雲崇眉頭緊鎖。
“此次你動施鴻杜澤勳本已是滿城風雨,如今金陵戒嚴尤在、衛弼更對你懷恨在心,倘若此時再得知你安排同族之人任兩鎮節度……他們會怎麽說?”
——怎麽說?
眼下調令未出他們便說他“專權跋扈”、“欺主罔上”,若知方氏之人將總司兩鎮兵權必更會將“以權謀私”、“巧取豪奪”的髒水潑在他身上,天下悠悠眾口難堵……他會洗不清的。
“此事不歸兄長思慮,”他答得很快,神情並無一絲變化,“朝中之事我自會料理。”
……原是早就心知肚明。
“貽之……”
方雲崇忍不住歎息起來了。
“成大事者可不拘小節,但此事畢竟關乎你與我族聲譽,卻不得不慎之再慎……”
“施、杜二人有反心是事實,對兩鎮用兵也在情理之中,唯一不妥隻在這動武的名分——你可奉太後天子之命誅殺逆臣,卻不可自作主張妄動朝廷大員。”
“主弱而臣強……史書和天下,是容不下你的。”
河水潺潺靜靜流淌,兵戈暫止的當下確然寧靜得教人恍惚,世上的血路被人傷痕累累地淌出來,走到盡頭時又總易被衣冠齊楚者視作髒汙。
“如今一切尚有挽回的餘地……”
兄長句句懇切字字掏心。
“我族可稱曾接太後密旨誅殺叛臣,如此一來萬事都是順理成章,洛陽派即便心存不滿也不敢在明麵上違背聖意,何況我族既歸金陵必也不會再給他們機會危及聖駕——貽之……此為萬全之策。”
……“萬全”?
所謂“萬全”之說從來隻是唬人的把戲,其實隻是被舍棄者不言不動而不為他人在意罷了——此次平亂關節何其複雜?施、杜二人的野心不過隻是一個引子,江北五鎮四節度、每一雙眼睛都在盯著南境的走向,一旦朝廷表現出一點軟弱便會如狼似虎一擁而上,屆時天下分崩便是無人可救。
把一切都推給她?那個被冠以“太後”之名的、一無所有的女子?
各方節度手握兵權,如若借不滿朝廷濫殺施、杜之名起兵反叛,頭一個便要以女子主政禍亂朝綱為由廢了她的太後之位——此後等待她的會是什麽?一杯毒酒三尺白綾,史書之上有幾個被推上垂簾之位的女子得以善終?
可他不一樣。
他是五輔之首國之重臣,更是潁川方氏一族之主——他手中的權勢可讓他與他們一爭,即便最終萬不得已、方氏世代累積的民心人望也可讓他放手一搏,這是如今羸弱不堪的皇室所不具備的,更是她一個柔弱的外姓女子所不具備的。
……何況還有洛陽派。
新政之事功在千秋,如今施行卻頻遇坎坷,她終究需要洛陽派的支持來與自己的母族相鬥,如果衛弼認定是她下令讓婁氏兄弟闖他王府未來又如何肯與她聯手為她辦事?她原本已是舉步維艱……他不能再將她推進死地絕境。
“朝野皆知方氏權重,若我不願赴南境平亂此事自也不會成行,”他簡短地述說著情理之內的因由,同時又將更曲折的思慮一一壓在心裏,“將一切推給天家不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百官既不會信,又何必平白牽累旁人。”
“旁人”。
他字字不提那個扶清殿中的女子,可又分明時時刻刻都在為她綢繆,甚至方氏先輩世世代代以鮮血性命捍衛的清名……也在此時被毫不顧惜地拂衣舍棄了。
“貽之!”
方雲崇終是難壓心底憂慮,此刻對弟弟坦誠相待、聲音也不由自主地拔高了。
——賊寇,戒嚴,輟朝……還有昨日的最後,他同她說……
轟隆——
一聲悶雷自天邊響起,滾滾轟鳴震耳欲聾聞之驚心,宋疏妍一瞬睜大了眼睛,忽而拔高聲音問:“中郎將呢?傳他至扶清——”
話至一半又停住,她的眼底已暴露幾分失措的震動,轉而問:“還有婁蔚將軍,他可還在宮中?”
殿內宮人皆喏喏,不安的模樣隱約也與當初被陰平王逼宮時有些神似,夕秀紅著眼眶答:“婁蔚將軍也受君侯之召離宮了……南衙衛府……動了大半……”
最壞的預想一瞬成真,宋疏妍雙目失神如墜冰窟,殿閣之外暴烈的風雨似要將整個天地撕得粉碎,而她明白黑雲聚攏之處便是那個男子此刻的立身之地。
“速召方侯入宮……”
她終於方寸大亂,忽而拔高的聲音亦是張皇失矩。
“命他即刻停下手邊一切事務,入宮來見孤!”
第131章
——那便是方獻亭生平第一次抗旨。
宮中來使手捧太後懿旨出城相尋時君侯已帶兵出金陵繳了施鴻杜澤勳自南方帶來的一萬兵馬, 幾個參軍不服調遣、稱唯受自家節度之命,遂被當眾砍了腦袋殺雞儆猴,濃重的血腥氣令從未見過此等場麵的內侍幾欲作嘔。
他們顫顫巍巍地被神略軍參將領著行到君侯近前, 後者一身玄甲高踞馬上正同兵部尚書方興方大人密話,見了他們麵無表情, 隻問:“何事?”
短短兩字並不凶戾、卻莫名令人瑟縮膽寒, 幾個內侍匆忙折腰低頭,為首者高高捧起明黃的禦旨,顫聲道:“啟稟君侯,太後有旨, 請君侯速歸台城麵聖……”
軍中一片肅穆, 雷雨暫歇之時壓頂的烏雲也依舊教人喘不上氣, 君侯並未下馬、垂目而視的模樣顯得矜高而強勢。
“南境形勢有變,軍中不可無人主持, ”他的聲音亦是冷硬, “有勞尊使代為回稟太後,臣將領兵平亂,待此事了結再行入宮請罪。”
這是明明白白抗旨不遵, 可跟過去對天家有求必應的態度大相徑庭,那內侍全沒料到君侯會是這般反應、一時也愣住了, 進退維穀之際濯纓發出一聲長嘶、一眨眼便向遠處而去, 軍中上下皆隨君侯而動,唯獨方尚書留了一步對他點頭,接過旨後又同他說:“便請尊使且這般回吧……稍後本官亦會入宮向太後解釋。”
巳時前後婁風將軍率兵而至,報君侯稱已將施鴻杜澤勳押入衛府大牢嚴加看管, 方興趕到時隻聽主君同對方道:“封鎖城門,我歸朝前戒嚴之令皆不可除, 必要時可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字字清晰,所謂“必要”的指向卻有些模糊,婁風不得已又請君侯示下,方獻亭回頭遙遙看向台城所在,答:“若有人膽敢趁亂危及扶清殿,格殺勿論。”
扶清殿……
方興閉了閉眼,一時心下百感交集十分複雜,婁風已領命而去,他則稍緩一步騎馬行至方獻亭身側,喚:“主君……”
後者似早知他要說什麽、當時並未回頭,他見狀更為焦急,壓低聲音匆匆道:“我知主君不願受洛陽派脅迫,今日動那施、杜二人亦是迫不得已,但他們畢竟是一方節度,如此行事必會惹得朝野非議!”
“主君乃五輔之首國之柱石,天下安危係於一身,豈能輕易赴南境涉險?兩鎮統兵五萬有餘、邊境形勢更是難測,眼下我軍大部馳援幽州,萬一事情有變誰能擔此重責?”
“退一萬步說,便是果真要殺施、杜二人也該是太後與陛下下旨,主君代天家做此決斷極易沾染強臣專橫之名,於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
他掏心掏肺條分縷析、唯將對主君與扶清殿那位關係的非議藏在心底——為將者不可爭一時意氣,為君者更不可避一時險急,如今方氏是在替天家頂禍,一旦犯下眾怒、那後果……
“我已傳令召孜行率部南下,十日後可於廣府會兵。”
主君卻並不答他之憂,神情語氣皆冷肅決絕無可轉圜。
“兵貴神速,金陵的消息封不了多久……在此之前,大事當定。”
說完他便不再停留,一子既落疑悔皆去,馬蹄飛揚間甲光閃動,赫然正與席卷天地的無邊黑雲相映成趣;方興目送大軍遠去,心中唯餘一聲歎息。
此後一月之間形勢驟變,諸事皆是迅雷不及掩耳。
神略軍乃潁川軍精銳,自南都至五府凡兩千多裏路、晝夜行軍竟隻花去十五日工夫,駐守廣府的施鴻長子施銳前腳剛收到金陵發來的“父親親筆”稱一切順遂,後腳便見大軍壓境兵臨城下,驚得當場便從床上滾到了地下;領兵者乃傳聞中的方氏主君,各城守將聞風喪膽、戰場還沒上便先輸了一半,治下百姓不明就裏、聽聞君侯蒞臨還以為是來助他們去打南境蠻夷的,前前後後夾道相迎,沒過幾日便兵不血刃拿下嶺南全境。
方四公子方雲誨幾日前才接到三哥傳信要領兵去平劍南,人還在半路便接到消息說嶺南戰事已畢,心頭一鬆吹了聲口哨,轉頭便對一旁的長兄方雲崇道:“要我說大哥實在不必隨我走這一趟,三哥自己便能擺平此事——何況幽州戰事眼看就要了了,你這時離開那功勞不就都是謝家的了?”
插科打諢沒個正形,很快便招來他大哥一記冷眼。
“你懂得什麽?”方雲崇眉頭緊鎖,眼中憂思經久不散,“貽之此次平藩搶的是一個‘快’字,如今所得不過一時之利,後續能否穩得住還未可知。”
的確。
嶺南守軍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可施鴻在五府經營多年、親信部將皆深植軍中,眼下雖一時蟄伏、日後卻未必不會伺機生事——何況……
“何況還有金陵……”
方雲崇沉吟深思,回想著方興所傳婁氏兄弟帶兵硬闖陰平王府之事,如今整個南都仍在戒嚴,事後洛陽派的反撲又將會是何等激烈?
千緒萬端紛擾不堪,隨便拎出一樁便教人頭痛不已,所幸薑潮沉穩強幹、自赴江北屢立功勳,幾番設計令東突厥內部戰和二派矛盾日盛,現下都羅不堪其擾、想來休戰議和也就是近幾日的事了——若非如此,恐怕……
方四公子挨了大哥的訓,想還嘴又不敢,隻好縮起脖子在旁小聲嘟囔:“大哥就是太愛操心了……三哥貴為五輔之首、此前多番忍讓都是客氣,那些人既不識好歹、便不能怪三哥教他們識些顏色……橫豎我們家是為朝廷辦事,沒得辛辛苦苦還要惹一身騷的道理……”
這通抱怨話糙理不糙,可惜有些道理卻並非所有人都聽得進——世人總愛苛求遷怒、要一人一事臻於至善,成則奉之若神、不成則翻臉唾棄,如若此次南境之亂不能平定,後世之人會單單指責兩鎮節度貪妄之心、還是會更怨怪方氏不肯妥協而忍期年之辱……?
方雲崇看不到答案,可隱約又像是早已知道了。
劍南一鎮地勢複雜,潁川軍長途奔襲久戰疲敝、確不如嶺南那一仗打得輕鬆;戰局焦灼之時方獻亭還是親至益州領兵,頗費了一番功夫方才震懾住了邊境一線蠢蠢欲動的吐蕃,而後大刀闊斧開始清算兩鎮施、杜舊部,整整半月都在不停地殺人。
平心而論,潁川方氏雖是將門、可曆代主君皆不嗜殺,君侯過去帶兵主戰亦多善待俘虜,鮮少會大開殺戒日日見血——方四公子原本是盼自家三哥能心狠些、好生懲治一番那些鬧事的亂臣賊子替連年奔波的他們出一口惡氣,如今見對方二話不說便將施、杜兩人的親信部將盡數斬殺心裏也漸惴惴起來,不知三哥因何忽而如此……
他說不清,年長些的方雲崇卻能看懂三弟的心意——此役之後嶺南劍南必換人掛帥,可朝廷卻已無多少可用之人,新至二鎮主事的節度使一旦手段不強便極易被施、杜二人舊部拿捏,貽之如今大舉肅清整頓,也是在為繼任者鋪平來日之路。
隻是……
如此鐵血手段終究難免惹人非議,遑論一切決斷都是貽之自做的、並未上書奏明太後與陛下,但凡被有心之人拿去大做文章,那……
方雲崇心底越發不安,總覺得繼續這般下去必會牽出什麽是非,欲與對方相談卻頻頻遭拒,以致貽之身邊的臨澤也不得不無奈相勸:“大公子還是過幾日再來吧,主君近來……怕是無心見人了。”
第132章
而這一等, 便等到了九月歸朝時。
那時幽州戰事已畢,都羅服降遣使赴江南議和,其子畢忽努至金陵為質, 前後幾次談判皆由薑潮督辦,終而不增歲幣不割土地、可算南渡以來之首勝, 大大提振士氣民心。
潁川軍是不得閑的, 前腳剛打了勝仗、後腳便匆匆回兵金陵以穩南都局勢,原本揎拳擄袖的洛陽派便因此消停下去了,婁風婁蔚也算護住了台城安危;然而等待方氏的是什麽此時卻猶未可知,方興傳來消息, 稱朝廷百官已對金陵長達數月的戒嚴深為不滿, 更有傳言稱君侯此番平定南境並未征得天家首肯、乃是專權跋扈的欺主之行。
潁川方氏立族數百載, 向來羽翼無瑕從未沾染汙穢惡名,如今這些議論正像滴落在白宣上的一點墨痕, 雖則一時不顯、卻又實在青蠅點玉教人不安;方大公子憂心如焚, 實在不知歸朝後貽之預備如何應對滿朝文武的質問攻訐,入金陵前的最後一晚終於還是堵到了人,提著酒與自家三弟在軍隊駐紮的營地外夜談了一番。
那裏有一條河。
江南之地水草豐美, 地勢平緩氣候宜人,九月深秋在他們中原早已是冷霜蓋地一片肅殺, 在此卻不過隻有淡淡的清寒, 坐在略高的山丘上看著其下靜靜流淌的河水,偶爾也會讓人誤以為這還是一個太平安穩的世道。
“剛從孜行手上搶下的,說是味道尚可,”方雲崇將酒壺遞給三弟, “嚐一嚐。”
他們兄弟自幼長在行伍,喝酒如飲水、鮮少講什麽忌諱, 那夜方獻亭卻推拒了,隻說:“罷了,明日還要入宮。”
他在南境殺人如麻,短短幾月氣韻越發淩厲,如今提及“入宮”神情卻有幾分變化,依稀顯得寧靜起來了。
方雲崇心中一動,想說的話恰好開了口子,但他直覺不便單刀直入,遂迂回道:“是該早些回去,南境二鎮總不可無人主事——你可想定了該由誰去做這個節度使?薑潮?”
他剛在幽州立下大功,此時升遷也能服眾。
“他另有事要做,且須留在金陵。”
方獻亭卻搖了搖頭,顯見心中已然有了安排,過片刻目光又落回兄長身上,說:“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際,南境兩鎮由一人主轄未為不可,如兄長願受累擔此重任,明日我可入宮向太後請旨。”
這是要再立一位兩鎮節度使。
他如今也確沒什麽能用的人了——婁氏兄弟固然才能卓著,隻是當年上梟穀一敗留下的汙名至今仍未洗清,無論提婁風婁蔚中的哪一個至南境任職都可能引發民怨;至於今歲製科新上任的幾位武舉人,資曆實在太淺,坐不住兩鎮節度使這般緊要的位子。
方大公子自是方方麵麵都合適的,也願為國家到邊地去吃幾年苦,隻是……
“你可曾想過朝中會如何議論?”
方雲崇眉頭緊鎖。
“此次你動施鴻杜澤勳本已是滿城風雨,如今金陵戒嚴尤在、衛弼更對你懷恨在心,倘若此時再得知你安排同族之人任兩鎮節度……他們會怎麽說?”
——怎麽說?
眼下調令未出他們便說他“專權跋扈”、“欺主罔上”,若知方氏之人將總司兩鎮兵權必更會將“以權謀私”、“巧取豪奪”的髒水潑在他身上,天下悠悠眾口難堵……他會洗不清的。
“此事不歸兄長思慮,”他答得很快,神情並無一絲變化,“朝中之事我自會料理。”
……原是早就心知肚明。
“貽之……”
方雲崇忍不住歎息起來了。
“成大事者可不拘小節,但此事畢竟關乎你與我族聲譽,卻不得不慎之再慎……”
“施、杜二人有反心是事實,對兩鎮用兵也在情理之中,唯一不妥隻在這動武的名分——你可奉太後天子之命誅殺逆臣,卻不可自作主張妄動朝廷大員。”
“主弱而臣強……史書和天下,是容不下你的。”
河水潺潺靜靜流淌,兵戈暫止的當下確然寧靜得教人恍惚,世上的血路被人傷痕累累地淌出來,走到盡頭時又總易被衣冠齊楚者視作髒汙。
“如今一切尚有挽回的餘地……”
兄長句句懇切字字掏心。
“我族可稱曾接太後密旨誅殺叛臣,如此一來萬事都是順理成章,洛陽派即便心存不滿也不敢在明麵上違背聖意,何況我族既歸金陵必也不會再給他們機會危及聖駕——貽之……此為萬全之策。”
……“萬全”?
所謂“萬全”之說從來隻是唬人的把戲,其實隻是被舍棄者不言不動而不為他人在意罷了——此次平亂關節何其複雜?施、杜二人的野心不過隻是一個引子,江北五鎮四節度、每一雙眼睛都在盯著南境的走向,一旦朝廷表現出一點軟弱便會如狼似虎一擁而上,屆時天下分崩便是無人可救。
把一切都推給她?那個被冠以“太後”之名的、一無所有的女子?
各方節度手握兵權,如若借不滿朝廷濫殺施、杜之名起兵反叛,頭一個便要以女子主政禍亂朝綱為由廢了她的太後之位——此後等待她的會是什麽?一杯毒酒三尺白綾,史書之上有幾個被推上垂簾之位的女子得以善終?
可他不一樣。
他是五輔之首國之重臣,更是潁川方氏一族之主——他手中的權勢可讓他與他們一爭,即便最終萬不得已、方氏世代累積的民心人望也可讓他放手一搏,這是如今羸弱不堪的皇室所不具備的,更是她一個柔弱的外姓女子所不具備的。
……何況還有洛陽派。
新政之事功在千秋,如今施行卻頻遇坎坷,她終究需要洛陽派的支持來與自己的母族相鬥,如果衛弼認定是她下令讓婁氏兄弟闖他王府未來又如何肯與她聯手為她辦事?她原本已是舉步維艱……他不能再將她推進死地絕境。
“朝野皆知方氏權重,若我不願赴南境平亂此事自也不會成行,”他簡短地述說著情理之內的因由,同時又將更曲折的思慮一一壓在心裏,“將一切推給天家不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百官既不會信,又何必平白牽累旁人。”
“旁人”。
他字字不提那個扶清殿中的女子,可又分明時時刻刻都在為她綢繆,甚至方氏先輩世世代代以鮮血性命捍衛的清名……也在此時被毫不顧惜地拂衣舍棄了。
“貽之!”
方雲崇終是難壓心底憂慮,此刻對弟弟坦誠相待、聲音也不由自主地拔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