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你對宮中那位情根未除、總要事事保她護她,可此事牽連甚廣並非兒戲,絕不可憑一時意氣衝動而為!”
“你護了她,那你自己呢?從此背上強臣專斷的惡名,往後被朝中那些人戳脊梁骨?”
“方氏又該如何?父親早說過我等是臣!不能事事代君主做決斷!我族還能承受多少攻訐重壓?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百尺之室焚以隙煙!”
……句句反問皆是振聾發聵。
——而這些難道方獻亭就不懂麽?
南境之事實是一賭,他以自己至高權位賭朝廷百官不敢相駁、以家族至清盛名賭天下百姓可容他一過,賭贏了這個國家便能繼續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賭輸了便即刻土崩瓦解支離破碎;他有時其實也會產生一些迷茫,為何太清以來麵對的樁樁件件都是這般艱難無解,是他和身邊人用錯了救國的方法、還是這個國家的確氣數將盡無可挽回?——如今他又走進了同樣的死局,好像無論如何選都是錯,隻是先錯後錯輕錯重錯的無謂分別罷了。
“那如何做才是對?”
他同樣也在反問,隻是語氣較兄長平靜得多,漫長的苦痛消磨掉了他內心所有的不平,父親生前最後同他說的那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大約也終於為他所解。
“兄長要我推她去死?”
“她死了,洛陽一派扶太妃董氏上位,此後金陵一派凋敝而衛弼範玉成獨大,兄長以為國家會比今日更好麽?”
“她隻是一個女子……”
冠冕堂皇的陳述過後他的聲音又漸漸低下去了,隱蔽的真心便在此刻浮顯,或許他與她之間從來不隻是耽於朝暮的歡愉情愛,而是遙隔千山也依舊沉默相望的彼此懂得。
“為何世上從無人說……她是無辜的呢?”
有些話是問不得的,一問便會啞然、一問便會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卑劣軟弱——方雲崇忽而說不出話了,同樣在那一刻意識到了自己心底的真意,原竟是要將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子推出去為他們這些累世簪纓的男子擋禍。
他一瞬汗顏、眼中露出狼狽倉皇的神采,安靜的山丘之上久久無聲,隻餘那條無名的河流在低窪處無悲無喜地流淌——它不會知道也不會在意,這世上每日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又有什麽人為這些生死付出多少血與多少淚。
“明日入宮覲見,我將向太後與陛下請罪。”
不知過去多久方獻亭終於開了口,滿身血氣已經消散,他在提及她時總是格外平和安寧。
“此後族中若有變動,便勞煩兄長與伯父多擔待了。”
清淡的語氣恰似拂過衰草的夜風,原來即便是江南的秋色也難免會顯出幾分寂寥,他的孤獨內斂而沉重,但凡改換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十年如一日地沉默忍受。
“……好。”
方雲崇終究點頭,也不知自己那時究竟是被以理而曉、還是僅僅……為情所動。
第133章
光祐元年九月十六, 潁川侯領兵自南境還朝,長達五月的皇城戒嚴至此方解,寒意漸起的深秋卻隨之顯得越發肅殺。
那日衛熹起身極早。
天不亮便輾轉醒來, 用過早膳也才不過寅時過半,王穆躬身在側詢問陛下今日因何精神大好, 衛熹笑答:“今日方侯歸朝, 幽州大捷而南境大定,難道朕不該歡喜麽?”
半年過去,原本尚有幾分孩童稚氣的幼主已徹底長成一個玉樹臨風的少年,過去略顯尖細的嗓音開始變得低沉, 麵容五官也益發有了棱角——他有五分像先帝, 另有五分像他的生母, 眼深而亮,鼻瘦而窄, 四肢修長略顯瘦削。
王穆聞言拱手向天子賀喜, 聽到“方侯”二字神情卻有幾分微妙,衛熹不察,繼續道:“何況自南境興兵以來母後夙夜憂歎難以成眠, 今日見方侯凱旋,想必也能睡一個好覺了。”
提及自己那位並無血緣的母後, 少帝的神情依稀變得有些溫柔, 而後頻頻扭頭看向窗外的天色,一到時辰便迫不及待向扶清殿而去;那時太後鳳駕也恰巧自殿中而出,衛熹快步上前揮退夕秀親自扶住了她的手,頎長的身形已比對方高出些許了。
“母後可是昨夜又耗在鳳陽殿了?”
他仔細看著對方蒼白的唇色和眼底的血絲, 既像一個對母親關懷備至的晚輩,又像一個對女子百般殷勤的男子。
“兒臣早說不能總這樣熬, 長此以往會傷了身子……”
這話他說得順嘴,可其實心底又沒多少底氣——太傅早告訴過他,唯一替母後分擔盡孝的法子隻有早日親政,太後撤簾便可於扶清殿內安度一生,再不用為朝堂上那些汙糟事勞心費神了。
他確存此誌,但每臨大事卻仍忍不住依賴於她,譬如此次金陵戒嚴,洛陽派的官員日日進宮痛陳方侯專權亂政、聯名上書懇請將其問罪重責,駭人的場麵總令他聯想起父皇駕崩時被洛陽派逼宮的情景,於是終究瑟縮退卻、還是躲在母後身後由她去處置了。
“陛下難道要躲一輩子麽?”
太傅陳蒙那日看著他的目光格外嚴厲,語氣亦是罕見的肅穆鄭重。
“太後垂簾不過一時之計,這大周的江山社稷終究還是陛下的責任——先帝寄陛下以中興厚望,陛下又豈可妄自菲薄輕易辜負?”
“世上本無可一路偕行之人……陛下亦不得不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這些話的意義都太深,當時衛熹並未一一聽懂反而還在心底默默駁了一句——世上如何就沒有“一路偕行之人”了呢?他與母後便是要一同走上一生的——她答應過會永遠陪在他身邊,他也發誓將用一生默默守著愛她的秘密,世間最深的羈絆也不過如此,並非血脈相連,卻又休戚與共。
但有一言太傅說得不錯——江山社稷是他的責任,他不能永遠讓母後替他背負,他要做個比父皇更強大賢明的君主、能夠牢牢將她護在羽翼之下,他要永遠愛她、敬她,讓她做這世上最尊貴無憂的女子。
此刻母後卻神情出離,也許實在乏得很了、隻淡淡答他一聲“無妨”,美麗的眼睛看向乾定宮的方向,好像心思早不在此處了;他心說她定是在為方侯歸朝後的局勢憂心,今日朝堂之上攻訐傾軋定也少不了,遂打定主意替她一擋,既不能讓她為百官所逼、又不能讓一心為公的方侯為異黨所害。
這可真是不易啊……
衛熹心底升起一陣緊張。
卯時已到。
乾定大殿巍巍森森,袞袞諸公分列兩側,天陰的深秋寒氣襲人,今日之帝宮似較往常更為嚴酷肅殺;珠簾微微搖動,太後與天子皆至其位受文武百官三跪嵩呼,俄而伴隨中貴人王穆氣沉丹田的一聲“起”,今日之朝會便算正式拉開了帷幕。
“啟稟太後,啟稟陛下,”他躬身對垂簾前後稟奏,“潁川侯平定南境業已歸朝,此刻正在殿外候著,不知是否宣召?”
話音剛落庭下便是暗流湧動,衛熹敏銳地覺察到朝上洛陽一派氣勢飛漲,衛弼範玉成兩位黨首的臉色陰鷙驚人,他手心悄悄泛起一股濕意,一顆心也漸漸跳得越發快了。
“宣。”
他力持平靜地吐出一個字。
“宣,潁川侯上殿——”
厚重的宮門緩緩開啟,離朝近半載的潁川侯終於再次現於人前,文武百官皆未回頭,餘光卻都看著他一步一步走上大殿,熟悉的深紫並未映入眼簾、聽步履也並未穿著沉重的甲胄,原來今日僅是一身尋常玄色武服,憑誰看都難將其與此前鐵血掃南境的寡恩之將聯係到一處。
“哼。”
朝臣之中飛出一聲冷哼,側首一看果然出自積怨已久的陰平王,他滿麵嘲弄地看著行至大殿正中的潁川侯,譏誚道:“君侯功高蓋主,如今不僅可帶兵強闖朝臣府邸、便是麵聖也不必依製正冠納履,可真是卓爾不群非同一般啊。”
幾句酸話夾槍帶棍,卻還未將數月前被婁氏兄弟欺到門上的怨怒發泄出萬分之一,坐在龍椅上打定主意要替母後分憂的少帝當即舌頭一僵,正不知該說句什麽緩解氣氛便見方侯神情不變對自己執禮,言:“南境二節度有擁兵自重之心,臣此去廣府益州抄出兩人密謀信件若幹,更有未報朝廷自籌軍費白銀一千五百萬兩,今盡數查沒充公,亦堪為二者謀逆犯上之鐵證,請太後與陛下過目。”
說完宮門外便有一幹禁軍抬著七八口碩大的木箱上殿,“碰”的一聲放在地上,蓋子一掀露出晃花人眼的真金白銀,二使往來通信單置一篋,也是滿滿當當卷帙浩繁。
衛熹瞅準了機會、連忙便欲開口盛讚方侯功勳,不料嘴還沒張便被範相截住了話——那老東西正是一隻笑麵虎,表麵客客氣氣實則綿裏藏針,開口悠悠道:“施、杜二人行事確有不斷,然問罪定罰卻也當經三司會審,君侯妄自越權行事恐怕多有不妥——何況金陵乃是皇城,自有太後和陛下做主,何以戒嚴一下便達數月之久?難道君侯身為五輔之首、便可目無綱紀折辱天子了麽?”
這話著實犀利,更將君侯與天家挑成了對立,衛熹忽而就尋不到口子插話了、一說仿佛就是在放縱強臣妄自尊大,無措之際身後垂簾之內終於傳來一道聲音,是母後開口道:“有關此事,孤——”
“有關此事,臣確當向太後與陛下請罪。”
太後尚未說出幾個字、君侯卻已一掀衣擺垂首下跪,明明是表示謙恭順從的動作,可由他做來卻偏偏顯得危險強勢。
“二使攜重兵拜南都、邊境一線亦頻生異動,臣恐貽誤軍機危害國家,故先斬後奏未及向宮中請旨,此確為臣專斷魯莽之過,請太後與陛下降罪。”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尤其洛陽一派最是不敢置信:這潁川侯莫不是瘋了?竟這般輕易便認下了擅專汙名,還承認不曾接到宮中密旨?這豈非將刀子往他們手上遞,令他們此前備下的一幹陳詞都無用武之地了!
衛弼也是狠狠一愣,回神後心中又道一聲“甚好”,隨即趁熱打鐵道:“如此說來,帶兵強闖我王府、無旨妄動三軍便皆是君侯一人之意,並非太後與陛下的意思了?”
這是要命的罪名,尤其無旨動兵罪同謀逆、無論是何緣故都要招致殺身之禍,端坐龍椅之上的衛熹正心焦難耐,下一刻便聽方侯毫無猶疑答了一聲“是”。
“啊……”
滿朝嘩然,衛熹自己心底也是“咯噔”一下,垂簾之後依稀傳來一聲歎息——也或許不是歎息,而是……
他一時難以判斷,禦階之下洛陽一派又如聞見肉香的惡犬發瘋似的議論攻訐,陰平王高聲道:“本王尤記去歲君侯曾於東都明堂言之鑿鑿,稱‘非深文無以肅紀、非峻法無以正風’,卻不知今日事關自己又是否會似這般公正嚴明——無詔動兵乃是死罪!今日你可肯就此伏誅謝罪天下!”
這一句聲討可真同去歲一模一樣,隻是兩人形勢顛倒、原先負罪之人今已手握刀俎——眾人聞之大亂,金陵派與中立派的臣子都已麵露惶恐之色,下一刻隻見兵部尚書方興跨出一步,跪地叩首道:“太後陛下明鑒——君侯此番行事雖確有不妥之處,然平定南境功不可沒、確是為國為民毫無私心!還望太後陛下念其情可憫,準允功過相抵免予罪罰!”
這是方氏在護自己的主君,朝堂半壁見之同跪,恭請天家念及舊恩法外施仁;衛弼範玉成卻唯恐被他們得逞,又領一幹同黨與對方打起了嘴仗,一時之間朝堂上下喧嚷若庸庸市井,實在荒誕不經貽笑大方。
“肅靜——肅靜——”
少帝有些發了急,確已不知今日之事當如何收尾——他知方侯一心為國,自不忍見忠誌之士含冤受辱,隻是這違命擅專之罪乃是事實、他自己連辯都不肯辯上一句,這……
“提及去歲之事,孤倒尚且記憶猶新……”
為難之際終究還是垂簾後的女子開了口,衛熹心頭一鬆,隻要聽到她的聲音便會感到安穩寧靜。
“衛世子攜兵入宮於先帝大斂之日妄動兵戈不過僅受臀杖六十,今方侯著人帶兵至陰平王府抓兩個有反心的節度使,於眾卿口中倒是該得一個殺頭之罪,可見這王府卻比東都明堂金貴出許多了。”
第134章
陰平王原本自恃占理咄咄逼人, 此時一被翻出舊賬卻一瞬啞然——在場眼明心亮的臣子都已聽出太後弦外之音,倘若洛陽一派當真要抓著潁川侯此次的過錯不放那她便要將當初衛麟的劣跡再揪出來論罪,也不知單是為了護著君侯還是想要繼續維持這朝堂之上的均勢。
衛熹至此總算尋到了機會開口, 連忙從旁幫腔道:“正是!諸卿同列五輔,朕之賞罰總不可厚此薄彼——此事……”
“那太後與陛下欲如何處置!”
衛弼已是惱羞成怒, 竟當眾打斷天子咄咄逼人。
“潁川侯身居高位便可一言動三軍、一念封一城?先帝在時誰人又敢如斯放肆!
“若他方氏一族倚仗權位便可不敬皇命不遵法度, 那這天下究竟是衛家之天下、還是方氏之玩物!”
一通申斥犀利尖刻,卻是將此前朝中諸多暗議一下搬上了台麵,少帝被逼問得啞口無言,其餘臣子亦覺這般指控極易招來腥風血雨;果然下一刻朝中方氏官員皆大怒, 半壁紫緋威壓無限, 孰肯坐視自家主君當廷蒙冤?方興眉頭一皺便欲反嗆, 卻見主君目光鐵寒向自己投來警告的一瞥。
“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 事最適者也。”
眾人隻聽君侯聲息平靜字字清晰。
“臣受先帝之托匡扶社稷, 便不當苛待於人而薄責於己,今請受脊杖六十,請太後與陛下賜罰。”
語罷躬身叩首, 徒留滿朝文武驚愕慨然。
脊杖……
此刑乃以刑棍重杖於背,卻比此前陰平王世子所受臀杖嚴酷百倍, 於常人不過區區一二十數便可重傷、稍不留神又易致殘, 要打足六十……
……是會死人的。
“君侯不可——”
這下別說是方氏族人、便是一幹中立派的官員也都看不下去了——如今這殘破凋敝的朝廷皆仰仗君侯一人保全支撐,若他死了、洛陽金陵二派必將朝廷搞成一片烏煙瘴氣,巍巍大周三百年社稷、便當真要毀於一旦了!
“請太後賜罰!”
爭執吵嚷間那位權臣卻又再次開口,威嚴冷肅的聲音在大殿內清晰盤桓, 語氣斷然如同逼迫,彼時無人發覺他這一句中隻有“太後”而不再有“陛下”——衛熹聽得真切, 那時自己龍椅之後的簾內分明傳來一聲異樣的呼吸,像是女子脆弱而壓抑的幽咽,聽來令人莫名心悸。
“中郎將何在?”
她終於發了話,聲音極穩、沒有半點所謂的淩亂失矩,衛熹不禁疑心方才是自己聽錯了,回頭時則見中郎將宋明真親自手執刑棍上得殿來,太後金口玉言緊隨而至,在一聲聲朝臣的激辯吵鬧中冷冷道:“國法如山不得有違——脊杖六十,打。”
這一個“打”字幹幹淨淨、可沒半點含糊迂回拖泥帶水,下首群臣一驚,又想莫非太後是大巧若拙扮豬吃虎?或許她心底同樣不滿君侯此番越過自己行事的專斷強橫,這才借洛陽派之口隔山打牛……
猜疑揣度之際君侯已直身而跪,潁川方氏一塵不染的衣襟仿佛就在那一刻第一次沾染上了斑駁的汙跡,侍奉幾朝的老臣恍惚間又想起了當年先國公跪在睿宗腳下領罪受責的一幕,總覺得眼前這一幕有種宿命回環的難言酸楚。
“你護了她,那你自己呢?從此背上強臣專斷的惡名,往後被朝中那些人戳脊梁骨?”
“方氏又該如何?父親早說過我等是臣!不能事事代君主做決斷!我族還能承受多少攻訐重壓?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百尺之室焚以隙煙!”
……句句反問皆是振聾發聵。
——而這些難道方獻亭就不懂麽?
南境之事實是一賭,他以自己至高權位賭朝廷百官不敢相駁、以家族至清盛名賭天下百姓可容他一過,賭贏了這個國家便能繼續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賭輸了便即刻土崩瓦解支離破碎;他有時其實也會產生一些迷茫,為何太清以來麵對的樁樁件件都是這般艱難無解,是他和身邊人用錯了救國的方法、還是這個國家的確氣數將盡無可挽回?——如今他又走進了同樣的死局,好像無論如何選都是錯,隻是先錯後錯輕錯重錯的無謂分別罷了。
“那如何做才是對?”
他同樣也在反問,隻是語氣較兄長平靜得多,漫長的苦痛消磨掉了他內心所有的不平,父親生前最後同他說的那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大約也終於為他所解。
“兄長要我推她去死?”
“她死了,洛陽一派扶太妃董氏上位,此後金陵一派凋敝而衛弼範玉成獨大,兄長以為國家會比今日更好麽?”
“她隻是一個女子……”
冠冕堂皇的陳述過後他的聲音又漸漸低下去了,隱蔽的真心便在此刻浮顯,或許他與她之間從來不隻是耽於朝暮的歡愉情愛,而是遙隔千山也依舊沉默相望的彼此懂得。
“為何世上從無人說……她是無辜的呢?”
有些話是問不得的,一問便會啞然、一問便會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卑劣軟弱——方雲崇忽而說不出話了,同樣在那一刻意識到了自己心底的真意,原竟是要將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子推出去為他們這些累世簪纓的男子擋禍。
他一瞬汗顏、眼中露出狼狽倉皇的神采,安靜的山丘之上久久無聲,隻餘那條無名的河流在低窪處無悲無喜地流淌——它不會知道也不會在意,這世上每日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又有什麽人為這些生死付出多少血與多少淚。
“明日入宮覲見,我將向太後與陛下請罪。”
不知過去多久方獻亭終於開了口,滿身血氣已經消散,他在提及她時總是格外平和安寧。
“此後族中若有變動,便勞煩兄長與伯父多擔待了。”
清淡的語氣恰似拂過衰草的夜風,原來即便是江南的秋色也難免會顯出幾分寂寥,他的孤獨內斂而沉重,但凡改換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十年如一日地沉默忍受。
“……好。”
方雲崇終究點頭,也不知自己那時究竟是被以理而曉、還是僅僅……為情所動。
第133章
光祐元年九月十六, 潁川侯領兵自南境還朝,長達五月的皇城戒嚴至此方解,寒意漸起的深秋卻隨之顯得越發肅殺。
那日衛熹起身極早。
天不亮便輾轉醒來, 用過早膳也才不過寅時過半,王穆躬身在側詢問陛下今日因何精神大好, 衛熹笑答:“今日方侯歸朝, 幽州大捷而南境大定,難道朕不該歡喜麽?”
半年過去,原本尚有幾分孩童稚氣的幼主已徹底長成一個玉樹臨風的少年,過去略顯尖細的嗓音開始變得低沉, 麵容五官也益發有了棱角——他有五分像先帝, 另有五分像他的生母, 眼深而亮,鼻瘦而窄, 四肢修長略顯瘦削。
王穆聞言拱手向天子賀喜, 聽到“方侯”二字神情卻有幾分微妙,衛熹不察,繼續道:“何況自南境興兵以來母後夙夜憂歎難以成眠, 今日見方侯凱旋,想必也能睡一個好覺了。”
提及自己那位並無血緣的母後, 少帝的神情依稀變得有些溫柔, 而後頻頻扭頭看向窗外的天色,一到時辰便迫不及待向扶清殿而去;那時太後鳳駕也恰巧自殿中而出,衛熹快步上前揮退夕秀親自扶住了她的手,頎長的身形已比對方高出些許了。
“母後可是昨夜又耗在鳳陽殿了?”
他仔細看著對方蒼白的唇色和眼底的血絲, 既像一個對母親關懷備至的晚輩,又像一個對女子百般殷勤的男子。
“兒臣早說不能總這樣熬, 長此以往會傷了身子……”
這話他說得順嘴,可其實心底又沒多少底氣——太傅早告訴過他,唯一替母後分擔盡孝的法子隻有早日親政,太後撤簾便可於扶清殿內安度一生,再不用為朝堂上那些汙糟事勞心費神了。
他確存此誌,但每臨大事卻仍忍不住依賴於她,譬如此次金陵戒嚴,洛陽派的官員日日進宮痛陳方侯專權亂政、聯名上書懇請將其問罪重責,駭人的場麵總令他聯想起父皇駕崩時被洛陽派逼宮的情景,於是終究瑟縮退卻、還是躲在母後身後由她去處置了。
“陛下難道要躲一輩子麽?”
太傅陳蒙那日看著他的目光格外嚴厲,語氣亦是罕見的肅穆鄭重。
“太後垂簾不過一時之計,這大周的江山社稷終究還是陛下的責任——先帝寄陛下以中興厚望,陛下又豈可妄自菲薄輕易辜負?”
“世上本無可一路偕行之人……陛下亦不得不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這些話的意義都太深,當時衛熹並未一一聽懂反而還在心底默默駁了一句——世上如何就沒有“一路偕行之人”了呢?他與母後便是要一同走上一生的——她答應過會永遠陪在他身邊,他也發誓將用一生默默守著愛她的秘密,世間最深的羈絆也不過如此,並非血脈相連,卻又休戚與共。
但有一言太傅說得不錯——江山社稷是他的責任,他不能永遠讓母後替他背負,他要做個比父皇更強大賢明的君主、能夠牢牢將她護在羽翼之下,他要永遠愛她、敬她,讓她做這世上最尊貴無憂的女子。
此刻母後卻神情出離,也許實在乏得很了、隻淡淡答他一聲“無妨”,美麗的眼睛看向乾定宮的方向,好像心思早不在此處了;他心說她定是在為方侯歸朝後的局勢憂心,今日朝堂之上攻訐傾軋定也少不了,遂打定主意替她一擋,既不能讓她為百官所逼、又不能讓一心為公的方侯為異黨所害。
這可真是不易啊……
衛熹心底升起一陣緊張。
卯時已到。
乾定大殿巍巍森森,袞袞諸公分列兩側,天陰的深秋寒氣襲人,今日之帝宮似較往常更為嚴酷肅殺;珠簾微微搖動,太後與天子皆至其位受文武百官三跪嵩呼,俄而伴隨中貴人王穆氣沉丹田的一聲“起”,今日之朝會便算正式拉開了帷幕。
“啟稟太後,啟稟陛下,”他躬身對垂簾前後稟奏,“潁川侯平定南境業已歸朝,此刻正在殿外候著,不知是否宣召?”
話音剛落庭下便是暗流湧動,衛熹敏銳地覺察到朝上洛陽一派氣勢飛漲,衛弼範玉成兩位黨首的臉色陰鷙驚人,他手心悄悄泛起一股濕意,一顆心也漸漸跳得越發快了。
“宣。”
他力持平靜地吐出一個字。
“宣,潁川侯上殿——”
厚重的宮門緩緩開啟,離朝近半載的潁川侯終於再次現於人前,文武百官皆未回頭,餘光卻都看著他一步一步走上大殿,熟悉的深紫並未映入眼簾、聽步履也並未穿著沉重的甲胄,原來今日僅是一身尋常玄色武服,憑誰看都難將其與此前鐵血掃南境的寡恩之將聯係到一處。
“哼。”
朝臣之中飛出一聲冷哼,側首一看果然出自積怨已久的陰平王,他滿麵嘲弄地看著行至大殿正中的潁川侯,譏誚道:“君侯功高蓋主,如今不僅可帶兵強闖朝臣府邸、便是麵聖也不必依製正冠納履,可真是卓爾不群非同一般啊。”
幾句酸話夾槍帶棍,卻還未將數月前被婁氏兄弟欺到門上的怨怒發泄出萬分之一,坐在龍椅上打定主意要替母後分憂的少帝當即舌頭一僵,正不知該說句什麽緩解氣氛便見方侯神情不變對自己執禮,言:“南境二節度有擁兵自重之心,臣此去廣府益州抄出兩人密謀信件若幹,更有未報朝廷自籌軍費白銀一千五百萬兩,今盡數查沒充公,亦堪為二者謀逆犯上之鐵證,請太後與陛下過目。”
說完宮門外便有一幹禁軍抬著七八口碩大的木箱上殿,“碰”的一聲放在地上,蓋子一掀露出晃花人眼的真金白銀,二使往來通信單置一篋,也是滿滿當當卷帙浩繁。
衛熹瞅準了機會、連忙便欲開口盛讚方侯功勳,不料嘴還沒張便被範相截住了話——那老東西正是一隻笑麵虎,表麵客客氣氣實則綿裏藏針,開口悠悠道:“施、杜二人行事確有不斷,然問罪定罰卻也當經三司會審,君侯妄自越權行事恐怕多有不妥——何況金陵乃是皇城,自有太後和陛下做主,何以戒嚴一下便達數月之久?難道君侯身為五輔之首、便可目無綱紀折辱天子了麽?”
這話著實犀利,更將君侯與天家挑成了對立,衛熹忽而就尋不到口子插話了、一說仿佛就是在放縱強臣妄自尊大,無措之際身後垂簾之內終於傳來一道聲音,是母後開口道:“有關此事,孤——”
“有關此事,臣確當向太後與陛下請罪。”
太後尚未說出幾個字、君侯卻已一掀衣擺垂首下跪,明明是表示謙恭順從的動作,可由他做來卻偏偏顯得危險強勢。
“二使攜重兵拜南都、邊境一線亦頻生異動,臣恐貽誤軍機危害國家,故先斬後奏未及向宮中請旨,此確為臣專斷魯莽之過,請太後與陛下降罪。”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尤其洛陽一派最是不敢置信:這潁川侯莫不是瘋了?竟這般輕易便認下了擅專汙名,還承認不曾接到宮中密旨?這豈非將刀子往他們手上遞,令他們此前備下的一幹陳詞都無用武之地了!
衛弼也是狠狠一愣,回神後心中又道一聲“甚好”,隨即趁熱打鐵道:“如此說來,帶兵強闖我王府、無旨妄動三軍便皆是君侯一人之意,並非太後與陛下的意思了?”
這是要命的罪名,尤其無旨動兵罪同謀逆、無論是何緣故都要招致殺身之禍,端坐龍椅之上的衛熹正心焦難耐,下一刻便聽方侯毫無猶疑答了一聲“是”。
“啊……”
滿朝嘩然,衛熹自己心底也是“咯噔”一下,垂簾之後依稀傳來一聲歎息——也或許不是歎息,而是……
他一時難以判斷,禦階之下洛陽一派又如聞見肉香的惡犬發瘋似的議論攻訐,陰平王高聲道:“本王尤記去歲君侯曾於東都明堂言之鑿鑿,稱‘非深文無以肅紀、非峻法無以正風’,卻不知今日事關自己又是否會似這般公正嚴明——無詔動兵乃是死罪!今日你可肯就此伏誅謝罪天下!”
這一句聲討可真同去歲一模一樣,隻是兩人形勢顛倒、原先負罪之人今已手握刀俎——眾人聞之大亂,金陵派與中立派的臣子都已麵露惶恐之色,下一刻隻見兵部尚書方興跨出一步,跪地叩首道:“太後陛下明鑒——君侯此番行事雖確有不妥之處,然平定南境功不可沒、確是為國為民毫無私心!還望太後陛下念其情可憫,準允功過相抵免予罪罰!”
這是方氏在護自己的主君,朝堂半壁見之同跪,恭請天家念及舊恩法外施仁;衛弼範玉成卻唯恐被他們得逞,又領一幹同黨與對方打起了嘴仗,一時之間朝堂上下喧嚷若庸庸市井,實在荒誕不經貽笑大方。
“肅靜——肅靜——”
少帝有些發了急,確已不知今日之事當如何收尾——他知方侯一心為國,自不忍見忠誌之士含冤受辱,隻是這違命擅專之罪乃是事實、他自己連辯都不肯辯上一句,這……
“提及去歲之事,孤倒尚且記憶猶新……”
為難之際終究還是垂簾後的女子開了口,衛熹心頭一鬆,隻要聽到她的聲音便會感到安穩寧靜。
“衛世子攜兵入宮於先帝大斂之日妄動兵戈不過僅受臀杖六十,今方侯著人帶兵至陰平王府抓兩個有反心的節度使,於眾卿口中倒是該得一個殺頭之罪,可見這王府卻比東都明堂金貴出許多了。”
第134章
陰平王原本自恃占理咄咄逼人, 此時一被翻出舊賬卻一瞬啞然——在場眼明心亮的臣子都已聽出太後弦外之音,倘若洛陽一派當真要抓著潁川侯此次的過錯不放那她便要將當初衛麟的劣跡再揪出來論罪,也不知單是為了護著君侯還是想要繼續維持這朝堂之上的均勢。
衛熹至此總算尋到了機會開口, 連忙從旁幫腔道:“正是!諸卿同列五輔,朕之賞罰總不可厚此薄彼——此事……”
“那太後與陛下欲如何處置!”
衛弼已是惱羞成怒, 竟當眾打斷天子咄咄逼人。
“潁川侯身居高位便可一言動三軍、一念封一城?先帝在時誰人又敢如斯放肆!
“若他方氏一族倚仗權位便可不敬皇命不遵法度, 那這天下究竟是衛家之天下、還是方氏之玩物!”
一通申斥犀利尖刻,卻是將此前朝中諸多暗議一下搬上了台麵,少帝被逼問得啞口無言,其餘臣子亦覺這般指控極易招來腥風血雨;果然下一刻朝中方氏官員皆大怒, 半壁紫緋威壓無限, 孰肯坐視自家主君當廷蒙冤?方興眉頭一皺便欲反嗆, 卻見主君目光鐵寒向自己投來警告的一瞥。
“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 事最適者也。”
眾人隻聽君侯聲息平靜字字清晰。
“臣受先帝之托匡扶社稷, 便不當苛待於人而薄責於己,今請受脊杖六十,請太後與陛下賜罰。”
語罷躬身叩首, 徒留滿朝文武驚愕慨然。
脊杖……
此刑乃以刑棍重杖於背,卻比此前陰平王世子所受臀杖嚴酷百倍, 於常人不過區區一二十數便可重傷、稍不留神又易致殘, 要打足六十……
……是會死人的。
“君侯不可——”
這下別說是方氏族人、便是一幹中立派的官員也都看不下去了——如今這殘破凋敝的朝廷皆仰仗君侯一人保全支撐,若他死了、洛陽金陵二派必將朝廷搞成一片烏煙瘴氣,巍巍大周三百年社稷、便當真要毀於一旦了!
“請太後賜罰!”
爭執吵嚷間那位權臣卻又再次開口,威嚴冷肅的聲音在大殿內清晰盤桓, 語氣斷然如同逼迫,彼時無人發覺他這一句中隻有“太後”而不再有“陛下”——衛熹聽得真切, 那時自己龍椅之後的簾內分明傳來一聲異樣的呼吸,像是女子脆弱而壓抑的幽咽,聽來令人莫名心悸。
“中郎將何在?”
她終於發了話,聲音極穩、沒有半點所謂的淩亂失矩,衛熹不禁疑心方才是自己聽錯了,回頭時則見中郎將宋明真親自手執刑棍上得殿來,太後金口玉言緊隨而至,在一聲聲朝臣的激辯吵鬧中冷冷道:“國法如山不得有違——脊杖六十,打。”
這一個“打”字幹幹淨淨、可沒半點含糊迂回拖泥帶水,下首群臣一驚,又想莫非太後是大巧若拙扮豬吃虎?或許她心底同樣不滿君侯此番越過自己行事的專斷強橫,這才借洛陽派之口隔山打牛……
猜疑揣度之際君侯已直身而跪,潁川方氏一塵不染的衣襟仿佛就在那一刻第一次沾染上了斑駁的汙跡,侍奉幾朝的老臣恍惚間又想起了當年先國公跪在睿宗腳下領罪受責的一幕,總覺得眼前這一幕有種宿命回環的難言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