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怎麽可能!
他從未聽說方獻亭同哪家貴女有什麽牽扯,當初在長安也不見晉國公府同宋氏走得近!何況中間還隔著先帝……天家手眼豈是等閑?迎娶帝後必要查清過往來曆,憑誰能將如此大事嚴絲合縫地瞞上整整十年!
可……許多事又似乎隻有這樣才說得通。
先帝駕崩時方獻亭那般護著他身後的孤兒寡母,甚至不惜將調動神略的玉令交給宋明真這個外姓之人——還有這次聯姻之事,他陰平王府已將姿態擺得足夠低、偏他潁川侯卻無論如何都不肯領情!
——那如今呢?
如今他與天家的所謂“不睦”究竟是真是假?那小太後是已與方獻亭斬盡前緣互生芥蒂、還是兩人暗渡陳倉一同在天下人眼皮子底下做戲!
眨眼之間千頭萬緒湧上心頭,衛弼隻覺得眼前一片模糊什麽都辨識不清;衛蘭見父親神色幾變、便知他也已對此事上了心,原本在外人麵前強自壓抑的情緒終於爆發,她紅著眼眶緊緊抓住父親的手,啞聲說:“女兒不願自訴苦楚令父王煩憂,隻是若此事為真、那宋氏太後未免也欺我太甚!父王……父王定要為女兒做主!”
她心中對被拒婚一事仍存執念,可她父親想的卻已是朝堂上的權力爭鬥——那方獻亭眼下若與小太後並無首尾便罷,若有……那這大周社稷豈不成了他方氏一家的掌中之物?天下政務皆逃不開他的手眼,甚至那龍椅上的少帝也成了他的活人質!他已坐擁天下兵馬,若連垂簾主政之人都是他的幫凶,那……
大周……危矣!
衛弼猛地出了一身冷汗,衛氏皇族血脈終於在此刻令他拋卻私欲看到了潛藏在更深處的危機;他一手揮開女兒的拉扯、焦躁地在房中走了數個來回,不知過了多久終於下定決心冷麵沉聲高喊:“來人!備車!本王要拜會太傅!”
說起來,如今聲望日隆的太傅陳蒙確不愧是天下讀書人之表率。
他出身微寒少時喪父,自幼便寄居舅父家中輾轉求生,家貧無足師從鄉裏大儒、遂多假借藏書兀自苦讀,年十六中秀才、未及冠而中舉人,令和年間高中狀元,自此長留西都治學為官,乃是真正的寒門貴子朝中清流。
他追隨先帝的時日也久,曾任太子少師長伴東宮左右,在元彰年間奪嫡形勢最凶險時也不曾棄先帝而去,是以終得天子信重而以庶民之身官至五輔,如何不算可堪名垂青史的一段傳奇?
即便至於今日他也依舊謹言慎行聞過則喜,將今上下賜的府宅辟出大半開設學堂供寒門子弟求學,平日若不在家中便長留宮中集賢殿博觀群書,其心之淨乃古往今來之罕見,也莫怪天下士子皆稱之頌之敬其風骨了。
衛弼乘車去他府上拜見、仆役隻稱太傅今日仍在宮中讀書,遂又馬不停蹄往宮中遞了帖子求見;王穆親自至宮門前相迎,入集賢殿時天陰如晦寒氣襲人,殿門一開更覺冷意撲麵,比外麵還要冷上三分。
“太傅是愛書之人,總說殿中太熱不宜保存典籍,是以這集賢殿內終年不燃炭火……”
王穆笑著對陰平王解釋,後者的心思卻全不在這些瑣碎之事上;他一邊潦草地點頭應付、一邊匆匆隨之在一排排過分高大的書架間穿梭,書頁陳年堆積生出的黴味令他心底更加煩躁,總覺得這幽暗深邃的藏經殿像是一座埋葬死人的墳場。
“太傅——”
終於在一片黑暗中他看到了一簇火光,是太傅陳蒙執燈在架下翻找書籍,聽到聲響回頭望來,老邁的麵容被搖曳的燭火映出深邃的陰影。
“陰平王。”
他對他點頭問好,卻似乎並不對他的突然造訪感到意外,那時其實還與站在他身後的王穆對視了一眼,隻是心亂如麻的衛弼卻並不曾察覺。
“本王與太傅有政事要談,便不勞中貴人作陪了……”
他回頭心不在焉地打發王穆,措辭草率頗為失禮,後者卻不介懷,笑容得體地對兩位輔臣一欠身、隨即便默然退了出去;衛弼聽到集賢殿門一聲輕響,再看向陳蒙時神情便是越發複雜,又聽對方悠悠問:“不知陰平王尋老朽所為何事?”
……何事?
此事原委曲折、而他其實也隻是聽幺女提起而並未經過查證,如何就能輕易開口與人議論?衛弼自身也覺不妥,隻是心中的憂慮卻又令他恐慌難平。
“本王有一絕密之事欲與太傅相商……”
他壓低聲音靠近陳蒙,細看去額角已是冷汗密布。
“事關我朝社稷安危……不知太傅可有心一聽?”
殿閣之外臘月的寒風呼嘯不停,新歲將至之時深宮的淒冷總是令人心驚;陳蒙的目光十分平靜,唯獨手中的燭火始終飄搖,樹欲靜而風不止,他們這些局中之人大約永遠無法親眼得見風平浪靜。
“如王爺所指乃是十年前那一樁舊事……”
陳蒙的聲音深重一如古井無波,滄桑的雙眼又在那一刻顯出與平素截然不同的隱忍與銳利。
“……便不必與老夫開口了。”
衛弼聞言如遭五雷轟頂、一息之間遍體生寒而口不能言,伸手指向陳蒙時連指尖都在不停發顫,出處莫明的恐懼令他毛骨悚然戰戰兢兢。
“太傅……你……”
“……你全都知道?”
第153章
——陳蒙當然全都知道, 因為先帝早在十年前便對一切了如指掌。
世人皆道仁宗庸碌,為君十載戰事未平、至死仍為失地天子,十年太清泯於戰火、遠沒有令和元彰年間的太平富庶, 卻不知他平生際遇何等坎坷,而為維係這表麵的體統體麵又耗費心神經營著何等艱辛的帝王心術。
——他從不肯輕信於人。
睿宗偏寵鍾氏而存廢嫡立庶之心, 令他直至而立之年都在過命懸一線提心吊膽的日子, 多病的身體那般孱弱,甚至連膝下唯一的子嗣都有不光彩的出身——否定,懷疑,奚落, 羞辱……他沒有哪怕一天能逃離這些痛苦的桎梏。
方氏確是他的救贖。
先國公曾不惜舍命保他儲位, 自幼相識的方獻亭亦一路對他盡心護佑, 可他們卻都縱容方冉君背叛於他,被割斷的姻親永遠是他心底的一根刺, 讓他明白原來方氏也不會對他予取予求。
那麽……又何況是宋氏?
宋澹宋泊首鼠兩端不忠不義, 為求自保可隨時棄他人於不顧,若非當年上梟穀一敗後朝廷飄搖須南渡避禍、他又如何會肯與他家聯姻?那時他家隻剩一雙待嫁之女,年長的那個受母族庇佑匆匆遁去了揚州, 隻剩排行最末的幺女宋疏妍堪為他之新後。
他豈會不查她的過往來曆?宋氏兄弟自以為瞞得天衣無縫,可其實一切都是有跡可循——他是天子, 隻要用心查問便能揪出當年在江南遺留的人事痕跡, 譬如宣州汪敘曾欲求娶宋公幺女、卻在金陵受潁川侯叱咄而禍及其父,譬如錢塘太守曾為先國公夫人在餘杭一帶打點住行、更稱其曾親登喬氏之門且與那一家庶民相談甚歡,譬如宋四小姐曾至潁川久居、許多人都見到她與薑氏同進同出彼此十分熟稔親密……
至此……一切答案豈非已是昭然若揭?
老實說他並不在意貽之欲與哪家貴女成婚,何況那時他已“戰死”、探查這些原委更是毫無意義, 可他的確需要宋疏妍嫁入宮中以此換得宋氏支持,是以在與那個可憐的女子在青溪之畔相談時……他對她用了些許心機。
他對她提起貽之, 眼睜睜看著她眼底原本堅硬的防備一點點被敲得粉碎,潁川方氏似乎永遠都有這樣的本事,輕而易舉就能令別人對他們死心塌地——他是君王,一生從不愛人,那時與宋疏妍更是利益捆綁互為陌路,可他的確在看到她聽人提及貽之眼中露出的光彩時心底生出些許異樣,像是有些悵惘,又像是有些……
他說不清,也許隻是盼望自己死後也能像這樣被人惦念,貽之有的許多東西他都沒有,譬如雖然嚴厲卻始終關愛體恤他的父親,譬如令人豔羨的強健康泰的身體,譬如……一個從生到死永遠陪伴著他的愛人。
這些都是癡妄的念頭,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事事強求,與宋氏商定婚約後便即刻返回東都收拾那一地已經不能更爛的爛攤子,突厥和叛軍在西北步步逼近、南方部族與西邊的吐蕃又都蠢蠢欲動,陰霾的日子窮極灰暗,那時他的確以為自己就要成為大周的亡國之君。
而偏偏就在他最絕望的時候……貽之回來了。
如同神諭從天而降,他在天下人前再一次挽救了搖搖欲墜瀕臨毀滅的王朝,天子隻是軟弱的附庸、隻能留在金碧輝煌的皇城等待潁川方氏舍身沐血來救,不知打從何時起“衛”之一姓再不能象征無上的光榮與尊貴,而隻會令人聯想起卑劣的私欲與恥辱的潰敗。
他並不以被貽之拯救為恥,畢竟打從他身陷奪嫡之爭的那一刻起潁川方氏便一直在救他的命——隻是他該拿剛剛迎娶入宮的新後怎麽辦?他明明知道,她在聽聞那人生還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要離開了。
……她應該離開。
她還那麽年輕、那麽美麗,她該有明亮鮮活的一生、而不該被困在這座死氣沉沉的宮殿裏——沒有人會在他和貽之之間選擇他的,甚至連他自己也一心想過對方的人生,他渴望像他一樣做個萬眾矚目名垂青史的英雄,而不是在名臣陰影下百無一是可憐可悲的所謂“君主”。
可他卻又偏偏不能讓她離開。
國之將崩天下離亂,即便是貽之也未必便能扭轉敗局保全社稷,他不知何時便要用到宋氏南遷避禍,後位隻能屬於宋氏女——何況他又能如何放她走?立後之事並非兒戲,他已攜她一同祭拜過天地宗廟、謁見過群臣百官,世人不能接受第二個莫名其妙離開宮禁的皇後,方冉君得到的恩赦更非人人都能享有。
而且……他也不得不為自己百年之後做打算。
貽之看人的眼光極好,不過短短幾日他便能明白他為何會心儀於她——那是個很聰明的女子,許多事不必挑破便能心領神會,更好的是心性,沉靜又淡泊、並無爭權攘利的貪欲與妄念,待熹兒也好,或許正因自己幼時在家中也不得寵、是以更能體諒他在宮中的艱辛不易。
他想,她或許正是可堪垂簾的好材料。
帝王之心其深似淵,有時看似尋常的一步背後卻暗藏無窮深意——他當初選中宋疏妍的理由有很多,除了她是宋澹的女兒、更也因為知道她與家族關係不睦,他不會給自己的江山留下後患,一個與母族唇齒相依的皇後終究會為社稷帶來外戚之憂,而她孤立無援,對他來說正是一枚最省心也最好用的棋子。
唯一棘手之處……便是她與貽之的舊情。
他其實是相信貽之的……普天之下不會再有比潁川方氏更忠誠的臣子,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的君主舍命,多少忠良都曾馬革裹屍為國捐軀——所以他沒有將這樁舊事揭破,篤定貽之心中自有自己的章法,即便他對那個女子有再多的疼惜不舍也絕不會做於天家體統和社稷安危有害的事。
他是對的……但也不對。
他們在梅林相會,貽之果然並未試圖將皇後帶走,可他看他的眼神變了,他能察覺其中暗藏的隱忍和壓抑——他們自幼相識,他對他的了解更甚於這世上的每一個人,他知道他的內心正在劇烈地掙紮,或許他對那個女子懷有的並非隻是純粹的戀慕,而更有父母雙雙離世後對脈脈溫情最後的寄托。
而他也最明白,如何做才能真正扼殺對方心底的欲望。
方氏之人是不可戰勝的——他們有威懾天下的兵權,有僅次於皇權的權力,有眾口傳揚的至清之名,想要依靠強權製服他們根本是天方夜譚——他能依靠的僅僅隻是鎖鏈,忠義的鎖鏈,良心的鎖鏈,人情的鎖鏈……能束縛方貽之的從來隻有他自己,他必須讓他親手斬斷自己內心的旖思妄念。
所以後來他刻意對他說了那番話——
“朕一生不曾傾慕過什麽人,她卻讓朕覺得很好……貽之,你姐姐說得對,人總要同自己中意的人結為夫妻,否則注定一生不得歡愉。”
“朕會待她很好……與她一同教養太子,不令他重蹈朕當年的覆轍——自然也會好好教她,讓她得以在朕百年之後垂簾主政匡扶社稷……”
“朕很需要她。”
“天下人……也都很需要她。”
他端出家國大義、甚至謊稱自己已對皇後生情,繼而又裝作無意地提起他的姐姐,本意不過是在強調方氏對自己的虧欠——他要貽之明白,那個女子他碰不得,哪怕片刻的肖想都是深重的罪孽,他不能背叛他、不能背叛自己身負的“方”之一姓,不能背叛……他自己。
他成功了。
貽之果然漸漸與皇後疏遠,原本眼底隱約起伏的躁動亦漸漸變成了一片死寂,他知道他已放棄與那個女子再續前緣,隻是卻仍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反複確證——他會時常請他入宮宴飲對弈,尤其每逢征戰之時還會特意叫上皇後,他在一旁冷眼看著他們彼此試探你進我退、看著他們各自痛苦相互渴慕,心底時而感到憋悶時而又感到近乎病態的暢快。
——他愧疚麽?
也許吧……貽之畢竟與他少時相識、又不知多少次救他於水火生死,他與他之間終歸不隻有權術心計、更有於帝王而言極其奢侈的片羽真心。
可他卻又絕不後悔。
貽之已經擁有得足夠多,他比他卑怯可憐上千百倍、又有誰人能體諒他的痛楚酸辛?他亦有雄才大略無邊野望,卻偏偏生在一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世道、偏偏擁有一副病弱不堪令人厭憎的軀體,榮耀與暢意都隻能屬於別人,而貽之便是將一切都占盡的人——或許說到底他在心底最深處是妒忌他的,世上本無人肯真心實意在錦繡之上再添花色,他終歸隻是□□凡心,又如何能夠免俗?何況他曾親眼見過他最恥辱不堪的歲月,被父皇和鍾氏任意欺淩折辱,有時共患難於君主而言並非是恩情,而是難以用言語解釋的逾越和冒犯。
他便在這樣的矛盾掙揣中日複一日地淪陷,清醒地看著每一個人被遺憾撕扯得七零八落,他們的不圓滿正是對他最好的安慰,告訴他世上不僅隻有他終身抱恨束手無策,看似比他強大得多的人也不過同他一樣支離破碎功虧一簣。
扭曲的快意撫慰了他很多年,他便在這段日子裏將一個無辜的女子培育成可替熹兒擋禍的傀儡,一切都像在往他期望的方向發展,可流逝的時間卻漸漸讓人變得越發不知饜足。
第154章
……他曾渴望得到她。
就在一個尋常的夜晚, 她像過往一樣在他身邊代他批複奏疏,觀風殿內不分冬夏四季溫暖,她的衣衫單薄到能輕巧勾勒出女子曼妙婀娜的身段。
他看得有些晃了神, 即便確信自己並不愛她、彼此也的的確確在這深宮之中相伴數載,他想他們理應正算同病相憐, 或許也可在某些恍惚的時刻彼此撫慰——他抓住了她的手, 細膩的柔軟令多年未曾翻騰的欲望陡然熾烈,他用力將她撲倒在榻間、像貪得無厭的竊賊一般急切撕扯她的衣裙,她卻隻一刻不停地拚命掙紮、甚至忤逆犯上將他重重推倒在地。
“陛下難道忘了曾答應過臣妾什麽——”
她看他的眼神充滿憤怒與戒備、隱隱又有些恐懼和厭惡——厭惡?她憑什麽厭惡?她明明早已成為他的皇後,難道還指望同另一個男子藕斷絲連破鏡重圓!
他忽而也惱怒起來了, 孱弱的身體卻令他連一個柔弱的女子都控製不住, 激動之下眩暈欲倒、他從未有哪一刻那樣怨憎自己的無力。
——他是堂堂天子!
是這世上最處尊居顯之人!
他該坐擁四海統禦萬民!而不是被自己明媒正娶的皇後拒之門外!
深刻的羞辱令他麵紅耳赤, 那一刻確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女子正在拿他與貽之相較——他一敗塗地潰不成軍,空負君主之名卻在自己的臣子麵前相形見絀, 或許那時他是恨他的, 可最恨的卻是自己即便如此也仍要日複一日在對方的蔭下中過活。
“朕記得……當以君臣之禮待你。”
於是他隻能狼狽地為自己撿拾起支離破碎的體麵,毫無道理地對自己名正言順的“妻子”致歉。
“……是朕失態了。”
他從未聽說方獻亭同哪家貴女有什麽牽扯,當初在長安也不見晉國公府同宋氏走得近!何況中間還隔著先帝……天家手眼豈是等閑?迎娶帝後必要查清過往來曆,憑誰能將如此大事嚴絲合縫地瞞上整整十年!
可……許多事又似乎隻有這樣才說得通。
先帝駕崩時方獻亭那般護著他身後的孤兒寡母,甚至不惜將調動神略的玉令交給宋明真這個外姓之人——還有這次聯姻之事,他陰平王府已將姿態擺得足夠低、偏他潁川侯卻無論如何都不肯領情!
——那如今呢?
如今他與天家的所謂“不睦”究竟是真是假?那小太後是已與方獻亭斬盡前緣互生芥蒂、還是兩人暗渡陳倉一同在天下人眼皮子底下做戲!
眨眼之間千頭萬緒湧上心頭,衛弼隻覺得眼前一片模糊什麽都辨識不清;衛蘭見父親神色幾變、便知他也已對此事上了心,原本在外人麵前強自壓抑的情緒終於爆發,她紅著眼眶緊緊抓住父親的手,啞聲說:“女兒不願自訴苦楚令父王煩憂,隻是若此事為真、那宋氏太後未免也欺我太甚!父王……父王定要為女兒做主!”
她心中對被拒婚一事仍存執念,可她父親想的卻已是朝堂上的權力爭鬥——那方獻亭眼下若與小太後並無首尾便罷,若有……那這大周社稷豈不成了他方氏一家的掌中之物?天下政務皆逃不開他的手眼,甚至那龍椅上的少帝也成了他的活人質!他已坐擁天下兵馬,若連垂簾主政之人都是他的幫凶,那……
大周……危矣!
衛弼猛地出了一身冷汗,衛氏皇族血脈終於在此刻令他拋卻私欲看到了潛藏在更深處的危機;他一手揮開女兒的拉扯、焦躁地在房中走了數個來回,不知過了多久終於下定決心冷麵沉聲高喊:“來人!備車!本王要拜會太傅!”
說起來,如今聲望日隆的太傅陳蒙確不愧是天下讀書人之表率。
他出身微寒少時喪父,自幼便寄居舅父家中輾轉求生,家貧無足師從鄉裏大儒、遂多假借藏書兀自苦讀,年十六中秀才、未及冠而中舉人,令和年間高中狀元,自此長留西都治學為官,乃是真正的寒門貴子朝中清流。
他追隨先帝的時日也久,曾任太子少師長伴東宮左右,在元彰年間奪嫡形勢最凶險時也不曾棄先帝而去,是以終得天子信重而以庶民之身官至五輔,如何不算可堪名垂青史的一段傳奇?
即便至於今日他也依舊謹言慎行聞過則喜,將今上下賜的府宅辟出大半開設學堂供寒門子弟求學,平日若不在家中便長留宮中集賢殿博觀群書,其心之淨乃古往今來之罕見,也莫怪天下士子皆稱之頌之敬其風骨了。
衛弼乘車去他府上拜見、仆役隻稱太傅今日仍在宮中讀書,遂又馬不停蹄往宮中遞了帖子求見;王穆親自至宮門前相迎,入集賢殿時天陰如晦寒氣襲人,殿門一開更覺冷意撲麵,比外麵還要冷上三分。
“太傅是愛書之人,總說殿中太熱不宜保存典籍,是以這集賢殿內終年不燃炭火……”
王穆笑著對陰平王解釋,後者的心思卻全不在這些瑣碎之事上;他一邊潦草地點頭應付、一邊匆匆隨之在一排排過分高大的書架間穿梭,書頁陳年堆積生出的黴味令他心底更加煩躁,總覺得這幽暗深邃的藏經殿像是一座埋葬死人的墳場。
“太傅——”
終於在一片黑暗中他看到了一簇火光,是太傅陳蒙執燈在架下翻找書籍,聽到聲響回頭望來,老邁的麵容被搖曳的燭火映出深邃的陰影。
“陰平王。”
他對他點頭問好,卻似乎並不對他的突然造訪感到意外,那時其實還與站在他身後的王穆對視了一眼,隻是心亂如麻的衛弼卻並不曾察覺。
“本王與太傅有政事要談,便不勞中貴人作陪了……”
他回頭心不在焉地打發王穆,措辭草率頗為失禮,後者卻不介懷,笑容得體地對兩位輔臣一欠身、隨即便默然退了出去;衛弼聽到集賢殿門一聲輕響,再看向陳蒙時神情便是越發複雜,又聽對方悠悠問:“不知陰平王尋老朽所為何事?”
……何事?
此事原委曲折、而他其實也隻是聽幺女提起而並未經過查證,如何就能輕易開口與人議論?衛弼自身也覺不妥,隻是心中的憂慮卻又令他恐慌難平。
“本王有一絕密之事欲與太傅相商……”
他壓低聲音靠近陳蒙,細看去額角已是冷汗密布。
“事關我朝社稷安危……不知太傅可有心一聽?”
殿閣之外臘月的寒風呼嘯不停,新歲將至之時深宮的淒冷總是令人心驚;陳蒙的目光十分平靜,唯獨手中的燭火始終飄搖,樹欲靜而風不止,他們這些局中之人大約永遠無法親眼得見風平浪靜。
“如王爺所指乃是十年前那一樁舊事……”
陳蒙的聲音深重一如古井無波,滄桑的雙眼又在那一刻顯出與平素截然不同的隱忍與銳利。
“……便不必與老夫開口了。”
衛弼聞言如遭五雷轟頂、一息之間遍體生寒而口不能言,伸手指向陳蒙時連指尖都在不停發顫,出處莫明的恐懼令他毛骨悚然戰戰兢兢。
“太傅……你……”
“……你全都知道?”
第153章
——陳蒙當然全都知道, 因為先帝早在十年前便對一切了如指掌。
世人皆道仁宗庸碌,為君十載戰事未平、至死仍為失地天子,十年太清泯於戰火、遠沒有令和元彰年間的太平富庶, 卻不知他平生際遇何等坎坷,而為維係這表麵的體統體麵又耗費心神經營著何等艱辛的帝王心術。
——他從不肯輕信於人。
睿宗偏寵鍾氏而存廢嫡立庶之心, 令他直至而立之年都在過命懸一線提心吊膽的日子, 多病的身體那般孱弱,甚至連膝下唯一的子嗣都有不光彩的出身——否定,懷疑,奚落, 羞辱……他沒有哪怕一天能逃離這些痛苦的桎梏。
方氏確是他的救贖。
先國公曾不惜舍命保他儲位, 自幼相識的方獻亭亦一路對他盡心護佑, 可他們卻都縱容方冉君背叛於他,被割斷的姻親永遠是他心底的一根刺, 讓他明白原來方氏也不會對他予取予求。
那麽……又何況是宋氏?
宋澹宋泊首鼠兩端不忠不義, 為求自保可隨時棄他人於不顧,若非當年上梟穀一敗後朝廷飄搖須南渡避禍、他又如何會肯與他家聯姻?那時他家隻剩一雙待嫁之女,年長的那個受母族庇佑匆匆遁去了揚州, 隻剩排行最末的幺女宋疏妍堪為他之新後。
他豈會不查她的過往來曆?宋氏兄弟自以為瞞得天衣無縫,可其實一切都是有跡可循——他是天子, 隻要用心查問便能揪出當年在江南遺留的人事痕跡, 譬如宣州汪敘曾欲求娶宋公幺女、卻在金陵受潁川侯叱咄而禍及其父,譬如錢塘太守曾為先國公夫人在餘杭一帶打點住行、更稱其曾親登喬氏之門且與那一家庶民相談甚歡,譬如宋四小姐曾至潁川久居、許多人都見到她與薑氏同進同出彼此十分熟稔親密……
至此……一切答案豈非已是昭然若揭?
老實說他並不在意貽之欲與哪家貴女成婚,何況那時他已“戰死”、探查這些原委更是毫無意義, 可他的確需要宋疏妍嫁入宮中以此換得宋氏支持,是以在與那個可憐的女子在青溪之畔相談時……他對她用了些許心機。
他對她提起貽之, 眼睜睜看著她眼底原本堅硬的防備一點點被敲得粉碎,潁川方氏似乎永遠都有這樣的本事,輕而易舉就能令別人對他們死心塌地——他是君王,一生從不愛人,那時與宋疏妍更是利益捆綁互為陌路,可他的確在看到她聽人提及貽之眼中露出的光彩時心底生出些許異樣,像是有些悵惘,又像是有些……
他說不清,也許隻是盼望自己死後也能像這樣被人惦念,貽之有的許多東西他都沒有,譬如雖然嚴厲卻始終關愛體恤他的父親,譬如令人豔羨的強健康泰的身體,譬如……一個從生到死永遠陪伴著他的愛人。
這些都是癡妄的念頭,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事事強求,與宋氏商定婚約後便即刻返回東都收拾那一地已經不能更爛的爛攤子,突厥和叛軍在西北步步逼近、南方部族與西邊的吐蕃又都蠢蠢欲動,陰霾的日子窮極灰暗,那時他的確以為自己就要成為大周的亡國之君。
而偏偏就在他最絕望的時候……貽之回來了。
如同神諭從天而降,他在天下人前再一次挽救了搖搖欲墜瀕臨毀滅的王朝,天子隻是軟弱的附庸、隻能留在金碧輝煌的皇城等待潁川方氏舍身沐血來救,不知打從何時起“衛”之一姓再不能象征無上的光榮與尊貴,而隻會令人聯想起卑劣的私欲與恥辱的潰敗。
他並不以被貽之拯救為恥,畢竟打從他身陷奪嫡之爭的那一刻起潁川方氏便一直在救他的命——隻是他該拿剛剛迎娶入宮的新後怎麽辦?他明明知道,她在聽聞那人生還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要離開了。
……她應該離開。
她還那麽年輕、那麽美麗,她該有明亮鮮活的一生、而不該被困在這座死氣沉沉的宮殿裏——沒有人會在他和貽之之間選擇他的,甚至連他自己也一心想過對方的人生,他渴望像他一樣做個萬眾矚目名垂青史的英雄,而不是在名臣陰影下百無一是可憐可悲的所謂“君主”。
可他卻又偏偏不能讓她離開。
國之將崩天下離亂,即便是貽之也未必便能扭轉敗局保全社稷,他不知何時便要用到宋氏南遷避禍,後位隻能屬於宋氏女——何況他又能如何放她走?立後之事並非兒戲,他已攜她一同祭拜過天地宗廟、謁見過群臣百官,世人不能接受第二個莫名其妙離開宮禁的皇後,方冉君得到的恩赦更非人人都能享有。
而且……他也不得不為自己百年之後做打算。
貽之看人的眼光極好,不過短短幾日他便能明白他為何會心儀於她——那是個很聰明的女子,許多事不必挑破便能心領神會,更好的是心性,沉靜又淡泊、並無爭權攘利的貪欲與妄念,待熹兒也好,或許正因自己幼時在家中也不得寵、是以更能體諒他在宮中的艱辛不易。
他想,她或許正是可堪垂簾的好材料。
帝王之心其深似淵,有時看似尋常的一步背後卻暗藏無窮深意——他當初選中宋疏妍的理由有很多,除了她是宋澹的女兒、更也因為知道她與家族關係不睦,他不會給自己的江山留下後患,一個與母族唇齒相依的皇後終究會為社稷帶來外戚之憂,而她孤立無援,對他來說正是一枚最省心也最好用的棋子。
唯一棘手之處……便是她與貽之的舊情。
他其實是相信貽之的……普天之下不會再有比潁川方氏更忠誠的臣子,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的君主舍命,多少忠良都曾馬革裹屍為國捐軀——所以他沒有將這樁舊事揭破,篤定貽之心中自有自己的章法,即便他對那個女子有再多的疼惜不舍也絕不會做於天家體統和社稷安危有害的事。
他是對的……但也不對。
他們在梅林相會,貽之果然並未試圖將皇後帶走,可他看他的眼神變了,他能察覺其中暗藏的隱忍和壓抑——他們自幼相識,他對他的了解更甚於這世上的每一個人,他知道他的內心正在劇烈地掙紮,或許他對那個女子懷有的並非隻是純粹的戀慕,而更有父母雙雙離世後對脈脈溫情最後的寄托。
而他也最明白,如何做才能真正扼殺對方心底的欲望。
方氏之人是不可戰勝的——他們有威懾天下的兵權,有僅次於皇權的權力,有眾口傳揚的至清之名,想要依靠強權製服他們根本是天方夜譚——他能依靠的僅僅隻是鎖鏈,忠義的鎖鏈,良心的鎖鏈,人情的鎖鏈……能束縛方貽之的從來隻有他自己,他必須讓他親手斬斷自己內心的旖思妄念。
所以後來他刻意對他說了那番話——
“朕一生不曾傾慕過什麽人,她卻讓朕覺得很好……貽之,你姐姐說得對,人總要同自己中意的人結為夫妻,否則注定一生不得歡愉。”
“朕會待她很好……與她一同教養太子,不令他重蹈朕當年的覆轍——自然也會好好教她,讓她得以在朕百年之後垂簾主政匡扶社稷……”
“朕很需要她。”
“天下人……也都很需要她。”
他端出家國大義、甚至謊稱自己已對皇後生情,繼而又裝作無意地提起他的姐姐,本意不過是在強調方氏對自己的虧欠——他要貽之明白,那個女子他碰不得,哪怕片刻的肖想都是深重的罪孽,他不能背叛他、不能背叛自己身負的“方”之一姓,不能背叛……他自己。
他成功了。
貽之果然漸漸與皇後疏遠,原本眼底隱約起伏的躁動亦漸漸變成了一片死寂,他知道他已放棄與那個女子再續前緣,隻是卻仍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反複確證——他會時常請他入宮宴飲對弈,尤其每逢征戰之時還會特意叫上皇後,他在一旁冷眼看著他們彼此試探你進我退、看著他們各自痛苦相互渴慕,心底時而感到憋悶時而又感到近乎病態的暢快。
——他愧疚麽?
也許吧……貽之畢竟與他少時相識、又不知多少次救他於水火生死,他與他之間終歸不隻有權術心計、更有於帝王而言極其奢侈的片羽真心。
可他卻又絕不後悔。
貽之已經擁有得足夠多,他比他卑怯可憐上千百倍、又有誰人能體諒他的痛楚酸辛?他亦有雄才大略無邊野望,卻偏偏生在一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世道、偏偏擁有一副病弱不堪令人厭憎的軀體,榮耀與暢意都隻能屬於別人,而貽之便是將一切都占盡的人——或許說到底他在心底最深處是妒忌他的,世上本無人肯真心實意在錦繡之上再添花色,他終歸隻是□□凡心,又如何能夠免俗?何況他曾親眼見過他最恥辱不堪的歲月,被父皇和鍾氏任意欺淩折辱,有時共患難於君主而言並非是恩情,而是難以用言語解釋的逾越和冒犯。
他便在這樣的矛盾掙揣中日複一日地淪陷,清醒地看著每一個人被遺憾撕扯得七零八落,他們的不圓滿正是對他最好的安慰,告訴他世上不僅隻有他終身抱恨束手無策,看似比他強大得多的人也不過同他一樣支離破碎功虧一簣。
扭曲的快意撫慰了他很多年,他便在這段日子裏將一個無辜的女子培育成可替熹兒擋禍的傀儡,一切都像在往他期望的方向發展,可流逝的時間卻漸漸讓人變得越發不知饜足。
第154章
……他曾渴望得到她。
就在一個尋常的夜晚, 她像過往一樣在他身邊代他批複奏疏,觀風殿內不分冬夏四季溫暖,她的衣衫單薄到能輕巧勾勒出女子曼妙婀娜的身段。
他看得有些晃了神, 即便確信自己並不愛她、彼此也的的確確在這深宮之中相伴數載,他想他們理應正算同病相憐, 或許也可在某些恍惚的時刻彼此撫慰——他抓住了她的手, 細膩的柔軟令多年未曾翻騰的欲望陡然熾烈,他用力將她撲倒在榻間、像貪得無厭的竊賊一般急切撕扯她的衣裙,她卻隻一刻不停地拚命掙紮、甚至忤逆犯上將他重重推倒在地。
“陛下難道忘了曾答應過臣妾什麽——”
她看他的眼神充滿憤怒與戒備、隱隱又有些恐懼和厭惡——厭惡?她憑什麽厭惡?她明明早已成為他的皇後,難道還指望同另一個男子藕斷絲連破鏡重圓!
他忽而也惱怒起來了, 孱弱的身體卻令他連一個柔弱的女子都控製不住, 激動之下眩暈欲倒、他從未有哪一刻那樣怨憎自己的無力。
——他是堂堂天子!
是這世上最處尊居顯之人!
他該坐擁四海統禦萬民!而不是被自己明媒正娶的皇後拒之門外!
深刻的羞辱令他麵紅耳赤, 那一刻確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女子正在拿他與貽之相較——他一敗塗地潰不成軍,空負君主之名卻在自己的臣子麵前相形見絀, 或許那時他是恨他的, 可最恨的卻是自己即便如此也仍要日複一日在對方的蔭下中過活。
“朕記得……當以君臣之禮待你。”
於是他隻能狼狽地為自己撿拾起支離破碎的體麵,毫無道理地對自己名正言順的“妻子”致歉。
“……是朕失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