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節
清穿之嫡長孫他太難了 作者:袂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細如流水的日子在兩個新生兒響亮的啼哭聲中以極快的速度滑過,景山上的綠色一日濃鬱過一日,桃花、杏花、梨花次第盛開。
陽春三月,春和景明,康熙在暢春園裏度過了自己的萬壽節,一向注重養生的帝王難得的在宴席上多喝了幾杯,喝得微醺的他身子倚在寬大的龍椅上,邊轉動著手裏的小酒盞,邊瞧著底下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子們,這是多年以來,皇家人到的最齊全的一個萬壽節。
這一年他才虛歲四十八,但卻已經執政三十九載了。
今歲起正式開放龍興之地,不限製關外民人進關東謀生計的詔書頒布到了民間。
片片潔白的梨花隨風飄落,在京城中停留了三個多月的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也到了回蒙古的時間。
三月二十二日,春日的太陽光燦爛又和煦,登高望遠,金燦燦的光線晃人眼。
弘晞跟在自己汗瑪法身旁,祖孫倆一明黃色、一杏黃色,雙手背在身後,緊挨著站在紫禁城的城牆上,一點點目送著三位公主的車隊漸漸走遠,其後還跟著四公主纏著紅綢的新嫁車隊,在茫茫漠北大草原上還有一場載歌載舞的蒙古篝火大婚等待著恪靖與敦多布多爾濟這對男女主角參加。
四月初夏,盛開在高高枝頭上的春花絢爛到極點後一點點凋謝,一個個青澀的小果子綴滿枝頭,東北的氣溫恰恰好。
早已準備好行李的民人們拖家帶口沿著官道踏上了前往龍興之地謀生計的路子。
遠在東北角的冰城某個片區也被朝廷選為京城東遷旗人安置點,當地官員組織著匠人們造房修屋。
大興安嶺的樹木葳蕤,遼闊的東北之地也在一點點發展。
隨著天氣一日熱過一日,宮裏的大小主子們也將身上華麗的春裝脫掉,穿上了輕薄的夏裝,頭上暖帽換涼帽,紫禁城進入了夏時令。
“啊、啊啊!”
長的玉雪可愛的東宮龍鳳胎已有半歲大了,兩個小家夥嘴裏長了五、六顆白白的小乳牙,清澈的大眼睛亮晶晶的。
他們學會了抬頭、翻身、獨坐。
每次瞧見弘晞來後殿嬰兒房了,待在搖籃床中的兄妹倆“啪”的一下就將手中的玩具丟下,像是兩隻急著討要盆盆奶的毛茸茸熊貓幼崽般,用兩隻長著肉窩窩的胖乎乎小手拍打著木欄杆,激動的“嗷嗷”叫。
待在一旁的奶嬤嬤們也會強憋著笑意從鐵罐罐中挖出兩三勺奶粉倒入後世的玻璃奶瓶裏,用玉泉水衝泡好奶粉,將一天藍色、一粉紅色的倆玻璃奶瓶遞給小太孫。
弘晞接過奶瓶後,都會細心的再用手背試下水溫,感覺水溫合適了,才會將倆奶瓶隔著木欄杆的縫隙遞給床上的倆小不點。
兄妹倆抱著奶瓶,看著哥哥嘎嘎樂。
弘晞也坐在搖籃床旁的圈椅上,伸手接過自己衝泡在小碗中的奶粉。
三兄妹湊在一起幹個杯,“噸噸噸~”地喝著香甜的奶粉。
夏日略微有些炎熱的太陽光透過木製雕花的玻璃窗在三人身上蒙上一層漂亮的金色。
康熙坐在禦書房裏批閱奏折時,瞧見了一封來自江南的折子,落款之人是江寧織造府曹寅。
瞧見曹子清在奏折上寫,他最近發現販銅是門賺錢的生意,想要從內務府提十萬兩銀子來做這事兒。
康熙握著朱筆的右手忍不住頓了頓,想起當時在乾隆朝奉先殿時,弘曆拿出來一本《紅樓夢》,給他和兒子們、大孫子講曹家的興衰史,以及在康熙朝時,曹寅為了彌補虧空,向他提議從內務府支取銀子做販銅生意,因為沒有從商天賦,貿然入行,再加上其餘商人紛紛下場,生意連連虧損,沒多久就又給他上奏折說不想做了,他直接點頭應允連先前虧損進去的本金都不和曹寅計較的事情。
他忍不住抿了抿薄唇,長久不寫字,朱筆的筆尖在奏折上落下一個紅點,回過神的康熙歎了口氣,沒有給這封奏折寫批複,而是如同往昔般在曹寅名字旁畫了一朵小紅花就將折子放到一旁去了。
“梁九功。”
“萬歲爺,奴才在。”
康熙靠在圈椅背上,轉動著手上的玉扳指,臉上的神情瞧不出喜與怒:
“你去傳旨讓底下人準備一下,四月底,太子監國,朕帶著皇太後、金團、老四、老八、老九、老十下江南。”
“是,奴才這就去!”
梁九功忙不迭地俯身退下。
康熙閉上了細長的丹鳳眼,十六年前他第一次南巡,十一年前他第二次南巡,這兩次的南巡最重要的還是巡行河道,審查漕運。
如今這是第三次去南邊,他揣有更大的政|治目的,舊時的故人們多年未見也不知是風采依舊,還是早已經被富貴江南水鄉的奢靡生活給浸潤的麵目全非啊。
一聲輕歎從帝王嘴邊溢出來,四月二十八日,天朗氣清,南巡的隊伍駛出京城,胤礽留守宮中處理政務,在大清門外送別了自己汗阿瑪、皇瑪嬤、四個弟弟以及對南邊憧憬已久的好大兒。
第133章 織造府邸
端午前後, 江寧多雨,處處青綠,空氣極其清新、濕潤, 溫度也很宜人。
織造府前院的一間向陽書房布置的極其雅致, 牆上掛著宋徽宗的花鳥畫, 牆邊靠著明朝的花瓶,博古架上放著唐朝的彩器,書案、書櫃皆為名木——黃花梨,空氣中也彌漫著水沉香的味道。
書房的主人正是如今擔任江寧織造同時兼任兩淮巡鹽禦史的曹寅。
此刻四十歲出頭的曹寅正穿著一身輕薄的靛藍色絲綢夏袍,腳上趿拉著一雙龍須草編織的室內便鞋, 右手裏拿著一份奏折,站在書房的玻璃窗前, 望著窗外雨打紫竹葉的景象,兀自出神。
他比康熙小幾歲,幼時是聖上伴讀,青年時又和才子納蘭容若共同擔任禦前侍衛,本人長相清俊、氣質儒雅、滿腹才華, 是世人皆知的聖上奶弟,寵臣中的寵臣。
與帝王相處多年,曹子清自認他能摸清楚七分萬歲爺的心思,可眼下他卻對手中的一份奏折迷茫了。
這份折子是他大半個月前往京城中呈遞的,內容是想要讓皇上批準他做販銅的生意, 幾日前才收到批複好的折子。
可折子上除了一朵如同以往的鮮豔小紅花外, 卻無半點聖上筆跡。
萬歲爺看到這份奏折了,像是給他回複了, 卻又沒有回複。
連著想了好幾日都琢磨不明白萬歲爺批閱這份奏折時的心意使得曹寅心裏一直揣著一件事兒,惴惴不安的連前兩日的端午節都沒有心情歡愉度過。
“大老爺。”
這時, 門外突然傳來了丫鬟的喊聲。
曹寅回過神來轉身將拿在右手中的折子放回黃花梨木的書桌上,繞開精致的蘇繡屏風走到門口,看到來人竟是老夫人身邊伺候的丫鬟。
丫鬟海棠,人如其名,長著一張麵容姣好的芙蓉麵,穿著一身緋色的衣裙,耳朵上戴著小巧玲瓏的金海棠花,臉上敷著名妝閣新出的海棠味香粉,俯身行禮時露出來的皓腕上也掛著一個金銀兩色鑲嵌著白色珍珠的漂亮鐲子,單看這通體的打扮,說海棠是小官之家的千金都不為過,但她卻隻是老夫人院子裏的三等丫鬟,平素也隻是做些端茶倒水、跑腿傳信的活,還不能近身伺候老夫人呢。
曹寅一時之間想不明白現在也不是用膳的點兒,老夫人跟前的丫鬟冒雨來尋他作何,不由看著眼前丫鬟張口困惑道:
“你來前院做甚?”
聽到曹寅詢問,海棠再度俯了俯身,嗓音婉轉似黃鸝:
“回大老爺的話,老夫人讓奴婢來尋您到她跟前說說話。”
老夫人孫氏是曹寅的嫡母,是曹璽之父在元配去世後娶的繼妻,曹家能有如今發達顯貴的生活,一大半功勞都得歸功於孫氏這個照顧幼年出痘萬歲爺的保姆。
曹寅雖不是孫氏親生,但向來敬重這個嫡母,聽到海棠這話也不敢再耽擱,忙隨手關上書房門,就讓小廝撐著八角油紙傘跟著海棠繞過幾個曲折的抄手遊廊,再穿過幾道垂花門,來到了後院孫氏的住處。
“兒子給母親請安。”
曹寅一進大廳裏就朝著坐在軟塌上,身穿淺褐色蜀錦團壽萬福夏衣,頭戴紅寶石抹額的孫氏俯身行禮道。
“子清來了,快起身找椅子坐下吧。”
“謝母親。”
曹寅又朝著老夫人俯了俯身,才走到了左側的雕花圈椅上坐下,伸手接過丫鬟遞過來的雨前龍井。
孫氏也端著手中的養生高麗參茶低頭抿了幾口,就眉頭微蹙,直接將喝進嘴裏的茶水再度吐回了描繪有金邊的青瓷茶盞裏。
站在旁邊伺候的一等丫鬟牡丹見狀,忙伸手接過孫氏手中的茶盞,又從懷裏掏出一塊柔軟的絲帕擦了擦老夫人嘴邊的水漬。
曹寅將這一幕看在眼裏,順手將手裏的茶盞擱在身側的紫檀木高腳小方桌上,眼含擔憂的看著孫氏詢問道:
“母親是身體不適嗎?”
孫氏擺手道:
“我身子倒無礙,隻是覺得這兩日的茶水有股澀味,喝著不太好,仔細聞的話還有一股子淡淡的土腥味。”
曹寅聞言,眸中滑過一抹了然,點點頭回道:
“想來是水的原因,這些天連著下雨,井底裏的水泛上來了,水質喝著不太好,還請母親再稍忍兩日,待天放晴了,兒子就讓人驅車去取山泉水,給您拉回來烹茶喝。”
孫氏聞言心裏熨貼極了,看了曹寅一眼,誇道:
“你有心了。”
“這是兒子應該做的。”
曹寅滿足地笑道。
看到曹寅的孝順模樣,孫氏心中不由再次歎了口氣,真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她早年間靠著豁出性命來照顧生病小萬歲爺獲得的功勞,臨了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曹荃卻沒沾上一點光,好處都落到曹寅這個前麵曹璽原配所生的兒子身上了。
她年輕時自然心裏是不好受的,又思忖著如果她親生兒子爭氣,也不一定不會後來者居上,但偏偏曹荃文比不過曹寅這個長兄,武也拿不出手,除了有個健談的性子外,竟是半點出挑的長處都找不到。
長房曹寅自己能幹,簡在帝心不說,他的妻兄李煦如今擔任著蘇州織造,也是萬歲爺的心腹。曹寅的倆兒子也不是蠢笨之人,倆女兒還都好運氣的被萬歲爺給賜婚了,長女嫁給了京城裏的郡王,次女嫁到蒙古大草原上做王妃了。
長房的煊赫死死壓製著二房,將二房襯托的像是瓦礫般。
最讓孫氏發愁的是,前兩年的二房的親兒媳王氏還病逝了。
王氏乃是宮裏王嬪娘娘的遠房親戚,雖說當年俏生生的王嬪能被他們曹、李兩家領到萬歲爺跟前是這小丫頭沾了王氏的光,可今時不同往日了,王嬪已經是生了兩位皇子的景陽宮主位了,為了維持這個難得插進去後宮的關係,反倒是他們曹、李兩家得巴結著王嬪了。
王氏一死,二房的實力就變得更弱了。
孫氏一下一下地轉動著手裏的佛珠串,憂慮著,眼下她活著還好,等她百年了,二房在這偌大的織造府可得依靠著長房一家的鼻息過活了。
曹寅與曹荃不是一母同胞,這讓孫氏怎麽能不惦記著二房未來的前程。
她鬆開手裏的佛珠,又摩挲了兩下靠在軟塌邊的金絲楠木拐杖,看著坐在左側圈椅上的曹寅詢問道:
“子清,石文炳大人如今還是沒有鬆口答應和咱家聯姻的事情嗎?”
曹寅搖頭歎氣道:
“沒呢母親,兒子聽石府傳來的消息仍舊是他們家那庶出的小姑奶奶眼下沒有再嫁的打算,那姑娘是額駙華善大人的幼女,又和太子妃關係處得不錯,想來瓜爾佳一族是有別的打算的。”
“嗬——別的打算?”
孫氏聞言嗤笑一聲:
“如果是在宋之前吧,她一個寡婦想再嫁個好的,隻要有錢有勢不難,可如今這年月,她一個寡婦還想嫁入什麽高門裏?咱們府邸能看上她這個庶女,不嫌棄她二嫁之身吧,瓜爾佳一族倒是擺上架子了。”
女人家的事情曹寅向來不開口評論,隻是靜靜的聽著孫氏不滿的發牢騷。
“唉,算了,罷了罷了,誰讓如今東宮的勢頭正旺呢。”
孫氏眯眼輕聲呢喃一句,門外就傳來幾聲此起彼伏的稚嫩童聲。
“曾奶奶,曾奶奶!”
三個穿金戴銀、腳上穿著絲履的小娃娃前後腳跟著從門外跑來了。
他們來時都有壯實的婆子抱著,身上、鞋子上沒有一點雨水。
跑在前麵的倆小娃娃,五歲剛出頭的模樣,一男一女是二房曹荃的嫡長孫子、嫡長孫女。
陽春三月,春和景明,康熙在暢春園裏度過了自己的萬壽節,一向注重養生的帝王難得的在宴席上多喝了幾杯,喝得微醺的他身子倚在寬大的龍椅上,邊轉動著手裏的小酒盞,邊瞧著底下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子們,這是多年以來,皇家人到的最齊全的一個萬壽節。
這一年他才虛歲四十八,但卻已經執政三十九載了。
今歲起正式開放龍興之地,不限製關外民人進關東謀生計的詔書頒布到了民間。
片片潔白的梨花隨風飄落,在京城中停留了三個多月的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也到了回蒙古的時間。
三月二十二日,春日的太陽光燦爛又和煦,登高望遠,金燦燦的光線晃人眼。
弘晞跟在自己汗瑪法身旁,祖孫倆一明黃色、一杏黃色,雙手背在身後,緊挨著站在紫禁城的城牆上,一點點目送著三位公主的車隊漸漸走遠,其後還跟著四公主纏著紅綢的新嫁車隊,在茫茫漠北大草原上還有一場載歌載舞的蒙古篝火大婚等待著恪靖與敦多布多爾濟這對男女主角參加。
四月初夏,盛開在高高枝頭上的春花絢爛到極點後一點點凋謝,一個個青澀的小果子綴滿枝頭,東北的氣溫恰恰好。
早已準備好行李的民人們拖家帶口沿著官道踏上了前往龍興之地謀生計的路子。
遠在東北角的冰城某個片區也被朝廷選為京城東遷旗人安置點,當地官員組織著匠人們造房修屋。
大興安嶺的樹木葳蕤,遼闊的東北之地也在一點點發展。
隨著天氣一日熱過一日,宮裏的大小主子們也將身上華麗的春裝脫掉,穿上了輕薄的夏裝,頭上暖帽換涼帽,紫禁城進入了夏時令。
“啊、啊啊!”
長的玉雪可愛的東宮龍鳳胎已有半歲大了,兩個小家夥嘴裏長了五、六顆白白的小乳牙,清澈的大眼睛亮晶晶的。
他們學會了抬頭、翻身、獨坐。
每次瞧見弘晞來後殿嬰兒房了,待在搖籃床中的兄妹倆“啪”的一下就將手中的玩具丟下,像是兩隻急著討要盆盆奶的毛茸茸熊貓幼崽般,用兩隻長著肉窩窩的胖乎乎小手拍打著木欄杆,激動的“嗷嗷”叫。
待在一旁的奶嬤嬤們也會強憋著笑意從鐵罐罐中挖出兩三勺奶粉倒入後世的玻璃奶瓶裏,用玉泉水衝泡好奶粉,將一天藍色、一粉紅色的倆玻璃奶瓶遞給小太孫。
弘晞接過奶瓶後,都會細心的再用手背試下水溫,感覺水溫合適了,才會將倆奶瓶隔著木欄杆的縫隙遞給床上的倆小不點。
兄妹倆抱著奶瓶,看著哥哥嘎嘎樂。
弘晞也坐在搖籃床旁的圈椅上,伸手接過自己衝泡在小碗中的奶粉。
三兄妹湊在一起幹個杯,“噸噸噸~”地喝著香甜的奶粉。
夏日略微有些炎熱的太陽光透過木製雕花的玻璃窗在三人身上蒙上一層漂亮的金色。
康熙坐在禦書房裏批閱奏折時,瞧見了一封來自江南的折子,落款之人是江寧織造府曹寅。
瞧見曹子清在奏折上寫,他最近發現販銅是門賺錢的生意,想要從內務府提十萬兩銀子來做這事兒。
康熙握著朱筆的右手忍不住頓了頓,想起當時在乾隆朝奉先殿時,弘曆拿出來一本《紅樓夢》,給他和兒子們、大孫子講曹家的興衰史,以及在康熙朝時,曹寅為了彌補虧空,向他提議從內務府支取銀子做販銅生意,因為沒有從商天賦,貿然入行,再加上其餘商人紛紛下場,生意連連虧損,沒多久就又給他上奏折說不想做了,他直接點頭應允連先前虧損進去的本金都不和曹寅計較的事情。
他忍不住抿了抿薄唇,長久不寫字,朱筆的筆尖在奏折上落下一個紅點,回過神的康熙歎了口氣,沒有給這封奏折寫批複,而是如同往昔般在曹寅名字旁畫了一朵小紅花就將折子放到一旁去了。
“梁九功。”
“萬歲爺,奴才在。”
康熙靠在圈椅背上,轉動著手上的玉扳指,臉上的神情瞧不出喜與怒:
“你去傳旨讓底下人準備一下,四月底,太子監國,朕帶著皇太後、金團、老四、老八、老九、老十下江南。”
“是,奴才這就去!”
梁九功忙不迭地俯身退下。
康熙閉上了細長的丹鳳眼,十六年前他第一次南巡,十一年前他第二次南巡,這兩次的南巡最重要的還是巡行河道,審查漕運。
如今這是第三次去南邊,他揣有更大的政|治目的,舊時的故人們多年未見也不知是風采依舊,還是早已經被富貴江南水鄉的奢靡生活給浸潤的麵目全非啊。
一聲輕歎從帝王嘴邊溢出來,四月二十八日,天朗氣清,南巡的隊伍駛出京城,胤礽留守宮中處理政務,在大清門外送別了自己汗阿瑪、皇瑪嬤、四個弟弟以及對南邊憧憬已久的好大兒。
第133章 織造府邸
端午前後, 江寧多雨,處處青綠,空氣極其清新、濕潤, 溫度也很宜人。
織造府前院的一間向陽書房布置的極其雅致, 牆上掛著宋徽宗的花鳥畫, 牆邊靠著明朝的花瓶,博古架上放著唐朝的彩器,書案、書櫃皆為名木——黃花梨,空氣中也彌漫著水沉香的味道。
書房的主人正是如今擔任江寧織造同時兼任兩淮巡鹽禦史的曹寅。
此刻四十歲出頭的曹寅正穿著一身輕薄的靛藍色絲綢夏袍,腳上趿拉著一雙龍須草編織的室內便鞋, 右手裏拿著一份奏折,站在書房的玻璃窗前, 望著窗外雨打紫竹葉的景象,兀自出神。
他比康熙小幾歲,幼時是聖上伴讀,青年時又和才子納蘭容若共同擔任禦前侍衛,本人長相清俊、氣質儒雅、滿腹才華, 是世人皆知的聖上奶弟,寵臣中的寵臣。
與帝王相處多年,曹子清自認他能摸清楚七分萬歲爺的心思,可眼下他卻對手中的一份奏折迷茫了。
這份折子是他大半個月前往京城中呈遞的,內容是想要讓皇上批準他做販銅的生意, 幾日前才收到批複好的折子。
可折子上除了一朵如同以往的鮮豔小紅花外, 卻無半點聖上筆跡。
萬歲爺看到這份奏折了,像是給他回複了, 卻又沒有回複。
連著想了好幾日都琢磨不明白萬歲爺批閱這份奏折時的心意使得曹寅心裏一直揣著一件事兒,惴惴不安的連前兩日的端午節都沒有心情歡愉度過。
“大老爺。”
這時, 門外突然傳來了丫鬟的喊聲。
曹寅回過神來轉身將拿在右手中的折子放回黃花梨木的書桌上,繞開精致的蘇繡屏風走到門口,看到來人竟是老夫人身邊伺候的丫鬟。
丫鬟海棠,人如其名,長著一張麵容姣好的芙蓉麵,穿著一身緋色的衣裙,耳朵上戴著小巧玲瓏的金海棠花,臉上敷著名妝閣新出的海棠味香粉,俯身行禮時露出來的皓腕上也掛著一個金銀兩色鑲嵌著白色珍珠的漂亮鐲子,單看這通體的打扮,說海棠是小官之家的千金都不為過,但她卻隻是老夫人院子裏的三等丫鬟,平素也隻是做些端茶倒水、跑腿傳信的活,還不能近身伺候老夫人呢。
曹寅一時之間想不明白現在也不是用膳的點兒,老夫人跟前的丫鬟冒雨來尋他作何,不由看著眼前丫鬟張口困惑道:
“你來前院做甚?”
聽到曹寅詢問,海棠再度俯了俯身,嗓音婉轉似黃鸝:
“回大老爺的話,老夫人讓奴婢來尋您到她跟前說說話。”
老夫人孫氏是曹寅的嫡母,是曹璽之父在元配去世後娶的繼妻,曹家能有如今發達顯貴的生活,一大半功勞都得歸功於孫氏這個照顧幼年出痘萬歲爺的保姆。
曹寅雖不是孫氏親生,但向來敬重這個嫡母,聽到海棠這話也不敢再耽擱,忙隨手關上書房門,就讓小廝撐著八角油紙傘跟著海棠繞過幾個曲折的抄手遊廊,再穿過幾道垂花門,來到了後院孫氏的住處。
“兒子給母親請安。”
曹寅一進大廳裏就朝著坐在軟塌上,身穿淺褐色蜀錦團壽萬福夏衣,頭戴紅寶石抹額的孫氏俯身行禮道。
“子清來了,快起身找椅子坐下吧。”
“謝母親。”
曹寅又朝著老夫人俯了俯身,才走到了左側的雕花圈椅上坐下,伸手接過丫鬟遞過來的雨前龍井。
孫氏也端著手中的養生高麗參茶低頭抿了幾口,就眉頭微蹙,直接將喝進嘴裏的茶水再度吐回了描繪有金邊的青瓷茶盞裏。
站在旁邊伺候的一等丫鬟牡丹見狀,忙伸手接過孫氏手中的茶盞,又從懷裏掏出一塊柔軟的絲帕擦了擦老夫人嘴邊的水漬。
曹寅將這一幕看在眼裏,順手將手裏的茶盞擱在身側的紫檀木高腳小方桌上,眼含擔憂的看著孫氏詢問道:
“母親是身體不適嗎?”
孫氏擺手道:
“我身子倒無礙,隻是覺得這兩日的茶水有股澀味,喝著不太好,仔細聞的話還有一股子淡淡的土腥味。”
曹寅聞言,眸中滑過一抹了然,點點頭回道:
“想來是水的原因,這些天連著下雨,井底裏的水泛上來了,水質喝著不太好,還請母親再稍忍兩日,待天放晴了,兒子就讓人驅車去取山泉水,給您拉回來烹茶喝。”
孫氏聞言心裏熨貼極了,看了曹寅一眼,誇道:
“你有心了。”
“這是兒子應該做的。”
曹寅滿足地笑道。
看到曹寅的孝順模樣,孫氏心中不由再次歎了口氣,真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她早年間靠著豁出性命來照顧生病小萬歲爺獲得的功勞,臨了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曹荃卻沒沾上一點光,好處都落到曹寅這個前麵曹璽原配所生的兒子身上了。
她年輕時自然心裏是不好受的,又思忖著如果她親生兒子爭氣,也不一定不會後來者居上,但偏偏曹荃文比不過曹寅這個長兄,武也拿不出手,除了有個健談的性子外,竟是半點出挑的長處都找不到。
長房曹寅自己能幹,簡在帝心不說,他的妻兄李煦如今擔任著蘇州織造,也是萬歲爺的心腹。曹寅的倆兒子也不是蠢笨之人,倆女兒還都好運氣的被萬歲爺給賜婚了,長女嫁給了京城裏的郡王,次女嫁到蒙古大草原上做王妃了。
長房的煊赫死死壓製著二房,將二房襯托的像是瓦礫般。
最讓孫氏發愁的是,前兩年的二房的親兒媳王氏還病逝了。
王氏乃是宮裏王嬪娘娘的遠房親戚,雖說當年俏生生的王嬪能被他們曹、李兩家領到萬歲爺跟前是這小丫頭沾了王氏的光,可今時不同往日了,王嬪已經是生了兩位皇子的景陽宮主位了,為了維持這個難得插進去後宮的關係,反倒是他們曹、李兩家得巴結著王嬪了。
王氏一死,二房的實力就變得更弱了。
孫氏一下一下地轉動著手裏的佛珠串,憂慮著,眼下她活著還好,等她百年了,二房在這偌大的織造府可得依靠著長房一家的鼻息過活了。
曹寅與曹荃不是一母同胞,這讓孫氏怎麽能不惦記著二房未來的前程。
她鬆開手裏的佛珠,又摩挲了兩下靠在軟塌邊的金絲楠木拐杖,看著坐在左側圈椅上的曹寅詢問道:
“子清,石文炳大人如今還是沒有鬆口答應和咱家聯姻的事情嗎?”
曹寅搖頭歎氣道:
“沒呢母親,兒子聽石府傳來的消息仍舊是他們家那庶出的小姑奶奶眼下沒有再嫁的打算,那姑娘是額駙華善大人的幼女,又和太子妃關係處得不錯,想來瓜爾佳一族是有別的打算的。”
“嗬——別的打算?”
孫氏聞言嗤笑一聲:
“如果是在宋之前吧,她一個寡婦想再嫁個好的,隻要有錢有勢不難,可如今這年月,她一個寡婦還想嫁入什麽高門裏?咱們府邸能看上她這個庶女,不嫌棄她二嫁之身吧,瓜爾佳一族倒是擺上架子了。”
女人家的事情曹寅向來不開口評論,隻是靜靜的聽著孫氏不滿的發牢騷。
“唉,算了,罷了罷了,誰讓如今東宮的勢頭正旺呢。”
孫氏眯眼輕聲呢喃一句,門外就傳來幾聲此起彼伏的稚嫩童聲。
“曾奶奶,曾奶奶!”
三個穿金戴銀、腳上穿著絲履的小娃娃前後腳跟著從門外跑來了。
他們來時都有壯實的婆子抱著,身上、鞋子上沒有一點雨水。
跑在前麵的倆小娃娃,五歲剛出頭的模樣,一男一女是二房曹荃的嫡長孫子、嫡長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