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出門,外麵的大太監便急匆匆道:“奴家知道您二位正是新婚燕爾,蜜裏調油的時刻,但也磨蹭太久了些,皇上和皇後娘娘還在城門口等著送您出征呢。”
鬱良斜睨了他一眼,“隻是一刻便也等不得?”
那大太監自知失言,急忙賠了笑道:“奴家這不是替您著想麽,話說得重了些,該掌嘴。”說著便朝自己的嘴上打了一巴掌。
衛央覺著也不算疼,便嘲諷道:“公公這手可真夠輕的,王爺和王妃也敢隨意編排的嘴,那可不一般。”
大太監一愣,錯愕的看向衛央,不知一個低門小戶的衛家女成為王妃怎麽在一朝之間就變得淩厲起來,之前他去衛府下旨時,這女子還怯生生的不太敢說話,一雙杏眼水靈靈的,看上去膽子不大,如今也是扯著虎皮做令旗麽?但他畢竟也是從皇宮裏摸爬滾打出來的,早就習慣了看著主子的眼色做事,立馬笑道:“王妃說笑了,在外邊等久了奴家這手也凍僵了,是該打得重些。”說著便是一個脆生生的巴掌。
衛央看了他一會兒,忽而勾了勾唇角。
她記得前世去宮門口跪著請求和離之時,這太監站在她麵前居高臨下地說,“這好好的七王妃作何要想不開呢?錦衣華服任你穿著,奴仆下人任你差使,王爺在外浴血殺敵,你竟讓他後宅不寧。再說了,跟皇後娘娘作對有什麽好處?乖乖在七王府當你的金絲雀不好麽?作妖!”說著還輕蔑的看了她一眼。
那七王妃當的,真真是連一個受寵的下人都不如。
衛央收斂了心思,也不再看他。她不是為了報仇來的,這些人還沒衝著她冷嘲熱諷,什麽都還沒做,她想有自己的人生。
冬日嚴寒,為了趕時間,鬱良是騎著馬帶她去的城門口。朔風吹在她臉上像是刀子一樣,鬱良縱馬馳騁在無人的街道上,衛央隻聽見過往的風聲呼啦啦的鑽進她耳朵裏,不肖一刻鍾便趕到了城門口。
城牆之上是穿著明黃色皇袍的皇上和神色嚴謹的皇後娘娘,城牆之下是浩浩蕩蕩的驍騎營,五千將士穿著鐵甲站在凜冽的寒風之中,朔風刮過他們的臉頰,卻無一人言語。
衛央亦步亦趨的跟在鬱良身後,一步一步的跨過台階,來到當今天下之主麵前,看見皇後時,衛央的身子不由得瑟縮了一下,下意識的就想往鬱良的身後躲,但她的腳步隻動了一下,便立馬忍住了。
她沒有做錯,為何要躲著?於是她在鬱良身旁站得筆直,聽皇上給鬱良講邊疆的緊急戰況,講身為皇帝的無奈,講他出征之後會好好照顧他的王妃,讓他安心打仗,爾後話鋒一轉,對著衛央道:“朕知曉你新婚之夜,夫君出征定是不好受的。但為國為民,鬱良責無旁貸,你身為王妃應當體恤,這樣才不失我皇家威嚴。”
衛央張了張嘴想說話,卻被鬱良搶先道:“王妃隨兒臣一同出征。”
聲音不大,卻足夠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第4章
勸告
鬱良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自建國以來,還未曾見過有女子隨軍出征的,打仗本就是血腥之事,一路顛簸,風餐露宿,少有女子能承受得住。
更何況,豪門貴女自一出生便要求讀書識字,能夠背誦《女誡》《女訓》《女論語》等教化書籍,原先待到女子十一二歲還要裹腳的,上一朝皇帝剛剛革除此項陋習,但時至今日,依舊有父母給女兒裹小腳,隻是為了嫁個好人家。
衛央此番行徑簡直就是在挑戰眾人的下限。豪門貴女削尖了腦袋想嫁入皇家,恪守禮儀是基本規範,但她卻想跟著上戰場?開什麽玩笑!
這種做法就好似大家都在想盡辦法吃肉糜,你卻道,肉糜有什麽好吃的,我覺著還是清粥小菜更合我胃口一些。你雖真是這麽想的,但也不能這麽大剌剌的說出來,容易招人嫉恨。
幹元帝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棘手的難題。讓鬱良去領兵打仗是他一直以來就有的想法,如今終於逮著機會踐行,雖說是在新婚之夜,但男子漢大丈夫其會在乎這等細枝末節的小事?好好建功立業才是最要緊的,卻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七王妃。
幹元帝霎時皺緊了眉頭,不怒自威,“沙場刀劍無眼,你當是在開玩笑?鬧小女兒的脾氣也太過了些。”
衛央站得筆直,一雙杏眼裏滿是堅毅,“衛央自是曉得沙場刀劍無眼,戰火無情,但也不願在新婚之夜便與夫君分隔兩地。皇上您一直體恤百姓,衛央如今既是您的兒媳,便也該為這天下出一份力。衛央不才,幼時跟著師父學過些岐黃之術,不敢說包治百病,卻也比這京城一般的大夫要好上幾分,是故此番跟著夫君出征,衛央也是能盡些綿薄之力的。”
幹元帝一甩袖子,眼睛一凜,聲音比這三九天的天氣還要冷上幾分,“胡鬧!征戰並非兒戲,豈容你等婦人胡鬧!鬱良!”
“兒臣在。”鬱良拱了拱手,作揖道:“王妃剛嫁到王府來,定是無所適從,如今不過剛及笄,想找個依靠也是應該的,還望父皇體恤。”
“體恤?”幹元帝氣得一口老血哽咽在喉頭,冷哼一聲,“若今日你的王妃開了這頭,改日京城貴女紛紛效仿,這天下還不讓她們都反了去?!我倒要問問,衛家到底是如何教養女兒的!”
衛央聞言,急忙上前一步,堅定道:“此乃衛央一人之責,和父兄無關,還望聖上莫要遷怒。”
幹元帝心裏不痛快,看著衛央的臉都沒原來喜人了。之前賜婚時看著是個乖巧的小丫頭,如今怎麽就和朵有刺的花似的?他指著城下的五千驍騎兵,“衛央,你睜大眼睛看看,這保家衛國向來是男兒分內之事,豈有婦道人家上戰場的道理?自古以來,內外分明,你的《女誡》都學到狗肚子裏了麽?!”
衛央道:“兒媳並非不知這禮儀教化,父親在家時也時常教導我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但兒媳認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夫君在新婚之夜須得保家衛國,出征塞外,我自當尊崇,但讓我在家中安靜等候夫君歸來,自是萬萬做不到的,還望父皇體恤。”
“好一個體恤!”幹元帝冷哼道:“鬱良說體恤,你也說體恤,倒是顯得我這個皇帝不近人情了!”
“兒臣惶恐。”
“兒媳惶恐。”
鬱良和衛央並肩跪下,聲音清脆,伴隨著沙沙風聲在漆黑夜空中響起,衛央的眼角餘光瞟向鬱良,看到了他眸中的無奈。
鬱良也是不想讓自己去的吧?衛央想,但她這一世不想看著別人的眼色過活,隻做自己認為對的,不去做別人認為對的。
京門貴女為何不能拋頭露麵?為何不能隨軍出征?她偏偏要打破這世俗常規,打破別人眼中的偏見。
衛央挺直了脊背,任寒風吹在她的身上也巋然不動,前一世她時常下跪,如今跪在這寒涼的地上也沒什麽感覺。幹元帝看著跪在地上的兩人悶聲不語,皇後站在他身側,低眉順眼道:“皇上,七王妃年紀小,兩人新婚又正是難舍難分的時候,一時割舍不下也實屬正常,不若先讓常副將帶著驍騎營先行出發,七王爺和王妃之事容後再議。如今夜裏寒涼,您須得保重龍體。”
聽著身邊解語花的話,幹元帝的心才寬慰了一些,順帶斜睨了衛央一眼。看看!這才是身為女子該做的,乖乖呆在夫君身後,為他著想,而不是在關鍵時刻無理取鬧,胡作非為!偏偏鬱良還縱著,若不是念及沈神醫之前救過他一命,衛景在天下學子中頗有名望,衛央如今怎可能跪著和他辯駁。
身為女子,就該有女子的模樣和教養!
皇後貼心道:“七王爺和王妃鶼鰈情深,如今在此處耗著也難以解決,不若回宮裏細細商議,再商討出個對策來也不遲。”
幹元帝有了台階,冷哼一聲道,“回宮!”
五千驍騎兵在常副將的帶領之下率先出發,浩浩蕩蕩的部隊揚起滿地塵灰,在漆黑夜色中漸行漸遠,衛央望著他們的背影不由得思索:上一世鬱良是當夜便出發了的,這一世卻因為她的折騰導致事件走向的變化,鬱良到底還會不會出征?
心裏存了事兒,再加上皇宮那地方實在讓她喜歡不起來,是故走路之時,她都覺著飄飄然的。一入宮,她和鬱良便被分了開來,鬱良隨著皇上去禦書房,她則跟著皇後來到了坤寧宮。
坤寧宮和前世一樣,富麗堂皇,單是守夜的宮女便有十二位,人雖多,卻沒什麽煙火氣兒。衛央跟著皇後進了宮,立馬便有宮女遞了熱茶來,皇後端坐於主位之上,那副低眉順眼的模樣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副高冷矜貴的樣子,身上那股子傲勁兒肉眼可見,衛央心想,皇後家可能有獨門絕技——變臉。
在皇上麵前是一個樣,在四妃麵前是一個樣,在她麵前又是一個樣,每一種樣子都讓人喜歡不起來。
兩人剛剛坐下,衛央的屁股還未坐熱,便聽得皇後道:“本宮讓你坐了麽?”
衛央的杏眼看著她,想起來前世的一件事。那時鬱良剛走,她到宮裏來參加宮宴,以往也沒參加過這些大場合,當時隻覺新奇的緊,眼睛四處亂瞟,看見幾位貴女坐下,她便也跟著坐下,直接坐到了皇後娘娘的下手,爾後便是這一句:“本宮讓你坐了麽?”
當時的衛央一個激靈,立馬站了起來,但此時的衛央卻是扯了扯嘴角,溫聲道:“母後母儀天下,體恤兒媳,自是要賜座的。”語罷她的眼睛滴溜溜的轉了幾下,故作驚訝道:“難不成是兒媳悟錯了母後的意思?該罰該罰。”
雖如是說著,卻並未站起來,皇後盯著她看了好大一會兒,才咬牙切齒道:“本宮自是要給你賜座的。”
衛央笑道:“那便好,兒媳還以為自己愚笨了呢。”
皇後:“……”我看你精得很呢。
衛央喝了口熱茶,這才感覺自己身子的溫度回還了一些,外麵天寒地凍,實在不是個好去處,隻聽皇後道:“王妃剛剛嫁進皇家來,定對許多規矩不了解。如今王爺雖已過弱冠之年封了郡王,但本質還未變的,依舊是皇子,他的肩上擔著百姓民生大計,自然和那平常人家的夫君不同。他得首先是王爺,才能是你的夫君,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
皇後又道:“既是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好說了女子出嫁從夫,自是要替夫君分擔內宅之事,其中便包括處理好自己的事,不讓夫君擔憂,這點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自是明白的。”
“如今邊關危急,朝中無可用之人,皇上迫不得已才讓七王爺去前線領兵打仗,你身為王妃應當鼎力支持,而不是無理取鬧著要追隨著上戰場。隻有後宅安寧,七王爺在前線才能放心。我們做女子的,自是要以夫君為先,而夫君要以天下為先,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自是明白。”
但她做不到,她認同鬱良去前線,卻不願把自己困在這金絲籠裏。
皇後問,“那你可還要同七王爺去前線?”
衛央依舊點頭,“自是要去的。”
皇後:“……本宮同你講的那一番道理難不成都白講了?”
衛央看著她臉色鐵青,竟不由得想笑,上一世她一進宮便唯唯諾諾,做得最勇敢的決定便是去宮門口跪求和離,其餘時候大多都要看皇後的臉色,她甚至都不明白,為何皇後在皇上麵前是一個樣子,在她和後妃麵前又是另一個樣子。
後來她幾經漂泊才慢慢明白了這個道理:皇上是她的夫,是她必須尊崇的人,而這些妃子隻不過是她腳下的螻蟻,誰會對一堆螻蟻和顏悅色呢?皇後又不是菩薩。
衛央也是第一次嚐試著拒絕,想不到竟比意向之中更好用一些。
再晚些時候,後宮中僅次於皇後的四妃陸續趕到,她們都化著精致的妝容,身上叮當環佩,看不出一點倦色,若不是衛央剛從外邊回來,倒還以為如今正是青天白日。
四妃皆是世家大族出來的女兒,禮儀自是無話可說,聽聞衛央之事後,一個個皆露出了驚訝的神色,首當其衝的是淑妃,“難道是我久居宮中思想落伍?怎麽現如今女子都能跟著上前線了?”
第5章
相勸
衛央坐在那兒不說話,就跟封了口的泥菩薩,眼中一派柔和,任她們說什麽也不惱,微微頷首致以笑意。
良妃跟著淑妃的話道:“我自是沒聽說過的。自古以來女子留守家中,男子上前線殺敵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建功立業,我們女子隻需主持好家中事務便可,豈可染上那等血腥之事?”
賢妃也道:“我等女兒家自是要以夫君為主的,夫君在外累了,我們須得在家做好熱乎的飯菜,夫君在外苦了,我們在家中給他捶捶腿捏捏肩,這是平常人家的日子。我們身在皇家,每日裏無非得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多讀些書,練好棋藝,等皇上悶了便來我們宮裏走走,給他派遣一下心中煩悶。人生來便是有分工的,身為女子,就得有女子的覺悟。”
德妃清了清嗓子,道:“王妃自幼學醫,跟著沈神醫走了許多地方,是故才生出這些不該有的心思來。外麵那些女子拋頭露麵,不過是為生計所迫,若是有可能,誰都想往這高門大院裏走,誰都想讓人伺候著。她們不想麽?她們也想的。咱們女子拚了命的想嫁一個好人家,如今你嫁到皇家來,錦衣玉食都缺不了你的,若是閑了便找幾個小姐妹打打馬吊,讓人把鋪子裏最新的首飾和衣服拿來看看,便是都買下來也不成問題,這日子都過得如此舒坦了,你何苦給自己找那些不舒坦呢?”
淑妃道:“德妃妹妹說得有理,王妃從小覺著拋頭露麵沒什麽,但在皇家,這可是大忌。更遑論遠赴前線了。你也須得仔細想想,前線除了軍妓可還有別的女子?便是連做飯的,都是男人。你一個王妃混在男人堆裏像什麽樣子?七王爺性子溫和,你也得把握著個度,莫得惹人嫌惡,再被休棄回家,到時候一根白綾都不夠你用的,怕是衛夫人也得跟著去了。”
良妃歎了口氣,上前握著衛央的柔胰,溫聲道:“我們姐妹都是過來人了,在這深宮之中待了多少年,也沒見過你這樣的女子。倒也不是說你錯了,舍不得夫君是正常的,在無關緊要的時候使使小性子倒也無可厚非,但要是在這種一觸即發的時候無理取鬧,可真是要遭夫君厭棄的。”
衛央抬頭看向她,微微一笑,心道:我現在巴不得他厭棄了我,那樣就不用在這裏受你們的折磨了。
皇後也聽得差不多了,喝了口清茶溫聲道:“四位娘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都給你分析透了。本宮不管你以前是作何的,進了我皇家的門,就得守皇家的規矩。你嫁給七王爺,不感激皇恩浩蕩也就罷了,還試圖用這種醃臢手段留住王爺,真是好大的膽子!”
衛央又看向皇後,扯了扯嘴角,看起來像是在嘲諷,但衛央心中可沒這想法,隻是覺得她有些可悲罷了,身居高位如何?母儀天下又如何?不過還是男人的玩物,這些妃子從未想過自己還能有翻身的一日,更沒把自己當人看,既是玩物大概也覺著自己與其他玩物不同的吧。
她是真的想和離,或是去邊疆看看,畢竟前世她在江南待的時間更久一些,還未見識過邊疆是個什麽樣子,落在她們眼中,一是為留住夫君,二是為刷存在感。
她還能說什麽?隻好緘默不言。
但她的緘默落在皇後眼中,便是極大的不恭敬。皇後本是當朝宰相的嫡女,自當初皇上還是太子之時便嫁了過來,如今已二十載有餘,膝下兩個皇子,一個公主,皇上雖然封了四妃,後宮也從未停過納新人進來,但她的地位一直是無人動搖的,無論是外國使節來京,還是宮中大事一概由她負責,還未見過敢如此公然和她叫板之人。
皇後冷笑道:“若是王妃還想不通,那今夜隻能在本宮這裏仔細想想,身為女子該如何伺候夫君,如何遵從禮教。衛夫人在家中沒教好,便由本宮這個婆母代勞,免得出去以後口出狂言,丟了我皇家的臉。”
衛央不卑不亢的看向她,“我娘在家中教我自是極好的,《女訓》《女誡》《女論語》《女範捷錄》這些書我也是都背過的,隻是有些道理須聽,有些道理便沒有聽得必要。一個人和一個人不一樣,皇後娘娘身為中宮之主,自是要母儀天下,胸襟開闊,而我不過是小門小戶中走出來的女子,家中教導我要賢良淑德,凡事以夫君為先,我也是如此做的,不知為何落在各位娘娘的眼裏便是大逆不道,好似我要逆天改命一般?”
她的聲音不大,但這番話卻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宮中安靜了一會兒,德妃訥訥道:“女子相夫教子,不可拋頭露麵乃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我們投了個好胎,又嫁了一戶好人家,是多少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榮耀,你怎地如此不珍惜?”
良妃翻了個白眼,衝著衛央道:“你這也是些小女兒的把戲。我們在宮裏鬥了這麽多年,什麽手段沒見過?之前有個青樓裏的妓子被三王爺納了妾,真以為自己飛黃騰達,從此躍上枝頭變鳳凰,把那青樓裏的醃臢手段都用在了王爺身上,還想著跟三王爺下江南巡遊,結果被三王妃用了點手段給弄死了,王爺不也沒說些什麽?你是正妻,就得有正妻的樣子,莫要讓人看了笑話。”
衛央詫異,這是把她比作青樓妓子了?
但上一世,她真遇到過一個青樓妓子,在她看來,可比宮裏的這些人高尚的多。那妓子名喚阿蕪,她連自己姓什麽都不知道,她唯一的記憶是家中有七個孩子,遇上荒年,根本養不活,於是阿蕪就被父母用二兩銀子賣給了青樓裏的老鴇,阿蕪長大後成了青樓裏的頭牌,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都很精通。
衛央遇見阿蕪之時,阿蕪所在的那家青樓正被惡霸所欺,老鴇被扣押在牢裏,阿蕪憑借一己之力重鎮青樓,她帶著青樓裏的女子跪在縣衙門口力求一個公道,彼時的阿蕪已經患上了惡疾,就算拿了銀子離開也無人會說半句閑話,畢竟她自及笄後接客以來,為那青樓做的可夠多了。
但阿蕪跪在衙門口,字字鏗鏘,“我們為何淪落風塵?若不是家中吃不飽飯,何至於將我們賣到這種地方來?青樓又何如?你們這些人進去之時卿卿我我,心肝寶貝的,出來之後便一口一個妓子,一口一個賤/人?我們做的是這一行,卻從沒輕賤過自己,你們欺壓於人還不讓訴之於口,這是哪裏的公道?便是說破了天去也沒這般道理!”
彼時的衛央就站在她們身後,看阿蕪跪得筆直,她竟有些想落淚的衝動。
妓子又何如?依舊是將自己當成人的。
不像京城裏的這些貴女,看起來好似將天下都踩在腳下,但卻沒把自己當成人來看待的。
衛央輕笑了聲,脆生生的問道:“不知各位娘娘,何為正妻之道?何為妓子之道?”
第6章
鬱良斜睨了他一眼,“隻是一刻便也等不得?”
那大太監自知失言,急忙賠了笑道:“奴家這不是替您著想麽,話說得重了些,該掌嘴。”說著便朝自己的嘴上打了一巴掌。
衛央覺著也不算疼,便嘲諷道:“公公這手可真夠輕的,王爺和王妃也敢隨意編排的嘴,那可不一般。”
大太監一愣,錯愕的看向衛央,不知一個低門小戶的衛家女成為王妃怎麽在一朝之間就變得淩厲起來,之前他去衛府下旨時,這女子還怯生生的不太敢說話,一雙杏眼水靈靈的,看上去膽子不大,如今也是扯著虎皮做令旗麽?但他畢竟也是從皇宮裏摸爬滾打出來的,早就習慣了看著主子的眼色做事,立馬笑道:“王妃說笑了,在外邊等久了奴家這手也凍僵了,是該打得重些。”說著便是一個脆生生的巴掌。
衛央看了他一會兒,忽而勾了勾唇角。
她記得前世去宮門口跪著請求和離之時,這太監站在她麵前居高臨下地說,“這好好的七王妃作何要想不開呢?錦衣華服任你穿著,奴仆下人任你差使,王爺在外浴血殺敵,你竟讓他後宅不寧。再說了,跟皇後娘娘作對有什麽好處?乖乖在七王府當你的金絲雀不好麽?作妖!”說著還輕蔑的看了她一眼。
那七王妃當的,真真是連一個受寵的下人都不如。
衛央收斂了心思,也不再看他。她不是為了報仇來的,這些人還沒衝著她冷嘲熱諷,什麽都還沒做,她想有自己的人生。
冬日嚴寒,為了趕時間,鬱良是騎著馬帶她去的城門口。朔風吹在她臉上像是刀子一樣,鬱良縱馬馳騁在無人的街道上,衛央隻聽見過往的風聲呼啦啦的鑽進她耳朵裏,不肖一刻鍾便趕到了城門口。
城牆之上是穿著明黃色皇袍的皇上和神色嚴謹的皇後娘娘,城牆之下是浩浩蕩蕩的驍騎營,五千將士穿著鐵甲站在凜冽的寒風之中,朔風刮過他們的臉頰,卻無一人言語。
衛央亦步亦趨的跟在鬱良身後,一步一步的跨過台階,來到當今天下之主麵前,看見皇後時,衛央的身子不由得瑟縮了一下,下意識的就想往鬱良的身後躲,但她的腳步隻動了一下,便立馬忍住了。
她沒有做錯,為何要躲著?於是她在鬱良身旁站得筆直,聽皇上給鬱良講邊疆的緊急戰況,講身為皇帝的無奈,講他出征之後會好好照顧他的王妃,讓他安心打仗,爾後話鋒一轉,對著衛央道:“朕知曉你新婚之夜,夫君出征定是不好受的。但為國為民,鬱良責無旁貸,你身為王妃應當體恤,這樣才不失我皇家威嚴。”
衛央張了張嘴想說話,卻被鬱良搶先道:“王妃隨兒臣一同出征。”
聲音不大,卻足夠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第4章
勸告
鬱良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自建國以來,還未曾見過有女子隨軍出征的,打仗本就是血腥之事,一路顛簸,風餐露宿,少有女子能承受得住。
更何況,豪門貴女自一出生便要求讀書識字,能夠背誦《女誡》《女訓》《女論語》等教化書籍,原先待到女子十一二歲還要裹腳的,上一朝皇帝剛剛革除此項陋習,但時至今日,依舊有父母給女兒裹小腳,隻是為了嫁個好人家。
衛央此番行徑簡直就是在挑戰眾人的下限。豪門貴女削尖了腦袋想嫁入皇家,恪守禮儀是基本規範,但她卻想跟著上戰場?開什麽玩笑!
這種做法就好似大家都在想盡辦法吃肉糜,你卻道,肉糜有什麽好吃的,我覺著還是清粥小菜更合我胃口一些。你雖真是這麽想的,但也不能這麽大剌剌的說出來,容易招人嫉恨。
幹元帝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棘手的難題。讓鬱良去領兵打仗是他一直以來就有的想法,如今終於逮著機會踐行,雖說是在新婚之夜,但男子漢大丈夫其會在乎這等細枝末節的小事?好好建功立業才是最要緊的,卻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七王妃。
幹元帝霎時皺緊了眉頭,不怒自威,“沙場刀劍無眼,你當是在開玩笑?鬧小女兒的脾氣也太過了些。”
衛央站得筆直,一雙杏眼裏滿是堅毅,“衛央自是曉得沙場刀劍無眼,戰火無情,但也不願在新婚之夜便與夫君分隔兩地。皇上您一直體恤百姓,衛央如今既是您的兒媳,便也該為這天下出一份力。衛央不才,幼時跟著師父學過些岐黃之術,不敢說包治百病,卻也比這京城一般的大夫要好上幾分,是故此番跟著夫君出征,衛央也是能盡些綿薄之力的。”
幹元帝一甩袖子,眼睛一凜,聲音比這三九天的天氣還要冷上幾分,“胡鬧!征戰並非兒戲,豈容你等婦人胡鬧!鬱良!”
“兒臣在。”鬱良拱了拱手,作揖道:“王妃剛嫁到王府來,定是無所適從,如今不過剛及笄,想找個依靠也是應該的,還望父皇體恤。”
“體恤?”幹元帝氣得一口老血哽咽在喉頭,冷哼一聲,“若今日你的王妃開了這頭,改日京城貴女紛紛效仿,這天下還不讓她們都反了去?!我倒要問問,衛家到底是如何教養女兒的!”
衛央聞言,急忙上前一步,堅定道:“此乃衛央一人之責,和父兄無關,還望聖上莫要遷怒。”
幹元帝心裏不痛快,看著衛央的臉都沒原來喜人了。之前賜婚時看著是個乖巧的小丫頭,如今怎麽就和朵有刺的花似的?他指著城下的五千驍騎兵,“衛央,你睜大眼睛看看,這保家衛國向來是男兒分內之事,豈有婦道人家上戰場的道理?自古以來,內外分明,你的《女誡》都學到狗肚子裏了麽?!”
衛央道:“兒媳並非不知這禮儀教化,父親在家時也時常教導我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但兒媳認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夫君在新婚之夜須得保家衛國,出征塞外,我自當尊崇,但讓我在家中安靜等候夫君歸來,自是萬萬做不到的,還望父皇體恤。”
“好一個體恤!”幹元帝冷哼道:“鬱良說體恤,你也說體恤,倒是顯得我這個皇帝不近人情了!”
“兒臣惶恐。”
“兒媳惶恐。”
鬱良和衛央並肩跪下,聲音清脆,伴隨著沙沙風聲在漆黑夜空中響起,衛央的眼角餘光瞟向鬱良,看到了他眸中的無奈。
鬱良也是不想讓自己去的吧?衛央想,但她這一世不想看著別人的眼色過活,隻做自己認為對的,不去做別人認為對的。
京門貴女為何不能拋頭露麵?為何不能隨軍出征?她偏偏要打破這世俗常規,打破別人眼中的偏見。
衛央挺直了脊背,任寒風吹在她的身上也巋然不動,前一世她時常下跪,如今跪在這寒涼的地上也沒什麽感覺。幹元帝看著跪在地上的兩人悶聲不語,皇後站在他身側,低眉順眼道:“皇上,七王妃年紀小,兩人新婚又正是難舍難分的時候,一時割舍不下也實屬正常,不若先讓常副將帶著驍騎營先行出發,七王爺和王妃之事容後再議。如今夜裏寒涼,您須得保重龍體。”
聽著身邊解語花的話,幹元帝的心才寬慰了一些,順帶斜睨了衛央一眼。看看!這才是身為女子該做的,乖乖呆在夫君身後,為他著想,而不是在關鍵時刻無理取鬧,胡作非為!偏偏鬱良還縱著,若不是念及沈神醫之前救過他一命,衛景在天下學子中頗有名望,衛央如今怎可能跪著和他辯駁。
身為女子,就該有女子的模樣和教養!
皇後貼心道:“七王爺和王妃鶼鰈情深,如今在此處耗著也難以解決,不若回宮裏細細商議,再商討出個對策來也不遲。”
幹元帝有了台階,冷哼一聲道,“回宮!”
五千驍騎兵在常副將的帶領之下率先出發,浩浩蕩蕩的部隊揚起滿地塵灰,在漆黑夜色中漸行漸遠,衛央望著他們的背影不由得思索:上一世鬱良是當夜便出發了的,這一世卻因為她的折騰導致事件走向的變化,鬱良到底還會不會出征?
心裏存了事兒,再加上皇宮那地方實在讓她喜歡不起來,是故走路之時,她都覺著飄飄然的。一入宮,她和鬱良便被分了開來,鬱良隨著皇上去禦書房,她則跟著皇後來到了坤寧宮。
坤寧宮和前世一樣,富麗堂皇,單是守夜的宮女便有十二位,人雖多,卻沒什麽煙火氣兒。衛央跟著皇後進了宮,立馬便有宮女遞了熱茶來,皇後端坐於主位之上,那副低眉順眼的模樣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副高冷矜貴的樣子,身上那股子傲勁兒肉眼可見,衛央心想,皇後家可能有獨門絕技——變臉。
在皇上麵前是一個樣,在四妃麵前是一個樣,在她麵前又是一個樣,每一種樣子都讓人喜歡不起來。
兩人剛剛坐下,衛央的屁股還未坐熱,便聽得皇後道:“本宮讓你坐了麽?”
衛央的杏眼看著她,想起來前世的一件事。那時鬱良剛走,她到宮裏來參加宮宴,以往也沒參加過這些大場合,當時隻覺新奇的緊,眼睛四處亂瞟,看見幾位貴女坐下,她便也跟著坐下,直接坐到了皇後娘娘的下手,爾後便是這一句:“本宮讓你坐了麽?”
當時的衛央一個激靈,立馬站了起來,但此時的衛央卻是扯了扯嘴角,溫聲道:“母後母儀天下,體恤兒媳,自是要賜座的。”語罷她的眼睛滴溜溜的轉了幾下,故作驚訝道:“難不成是兒媳悟錯了母後的意思?該罰該罰。”
雖如是說著,卻並未站起來,皇後盯著她看了好大一會兒,才咬牙切齒道:“本宮自是要給你賜座的。”
衛央笑道:“那便好,兒媳還以為自己愚笨了呢。”
皇後:“……”我看你精得很呢。
衛央喝了口熱茶,這才感覺自己身子的溫度回還了一些,外麵天寒地凍,實在不是個好去處,隻聽皇後道:“王妃剛剛嫁進皇家來,定對許多規矩不了解。如今王爺雖已過弱冠之年封了郡王,但本質還未變的,依舊是皇子,他的肩上擔著百姓民生大計,自然和那平常人家的夫君不同。他得首先是王爺,才能是你的夫君,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
皇後又道:“既是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好說了女子出嫁從夫,自是要替夫君分擔內宅之事,其中便包括處理好自己的事,不讓夫君擔憂,這點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自是明白的。”
“如今邊關危急,朝中無可用之人,皇上迫不得已才讓七王爺去前線領兵打仗,你身為王妃應當鼎力支持,而不是無理取鬧著要追隨著上戰場。隻有後宅安寧,七王爺在前線才能放心。我們做女子的,自是要以夫君為先,而夫君要以天下為先,你可明白?”
衛央點頭,“自是明白。”
但她做不到,她認同鬱良去前線,卻不願把自己困在這金絲籠裏。
皇後問,“那你可還要同七王爺去前線?”
衛央依舊點頭,“自是要去的。”
皇後:“……本宮同你講的那一番道理難不成都白講了?”
衛央看著她臉色鐵青,竟不由得想笑,上一世她一進宮便唯唯諾諾,做得最勇敢的決定便是去宮門口跪求和離,其餘時候大多都要看皇後的臉色,她甚至都不明白,為何皇後在皇上麵前是一個樣子,在她和後妃麵前又是另一個樣子。
後來她幾經漂泊才慢慢明白了這個道理:皇上是她的夫,是她必須尊崇的人,而這些妃子隻不過是她腳下的螻蟻,誰會對一堆螻蟻和顏悅色呢?皇後又不是菩薩。
衛央也是第一次嚐試著拒絕,想不到竟比意向之中更好用一些。
再晚些時候,後宮中僅次於皇後的四妃陸續趕到,她們都化著精致的妝容,身上叮當環佩,看不出一點倦色,若不是衛央剛從外邊回來,倒還以為如今正是青天白日。
四妃皆是世家大族出來的女兒,禮儀自是無話可說,聽聞衛央之事後,一個個皆露出了驚訝的神色,首當其衝的是淑妃,“難道是我久居宮中思想落伍?怎麽現如今女子都能跟著上前線了?”
第5章
相勸
衛央坐在那兒不說話,就跟封了口的泥菩薩,眼中一派柔和,任她們說什麽也不惱,微微頷首致以笑意。
良妃跟著淑妃的話道:“我自是沒聽說過的。自古以來女子留守家中,男子上前線殺敵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建功立業,我們女子隻需主持好家中事務便可,豈可染上那等血腥之事?”
賢妃也道:“我等女兒家自是要以夫君為主的,夫君在外累了,我們須得在家做好熱乎的飯菜,夫君在外苦了,我們在家中給他捶捶腿捏捏肩,這是平常人家的日子。我們身在皇家,每日裏無非得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多讀些書,練好棋藝,等皇上悶了便來我們宮裏走走,給他派遣一下心中煩悶。人生來便是有分工的,身為女子,就得有女子的覺悟。”
德妃清了清嗓子,道:“王妃自幼學醫,跟著沈神醫走了許多地方,是故才生出這些不該有的心思來。外麵那些女子拋頭露麵,不過是為生計所迫,若是有可能,誰都想往這高門大院裏走,誰都想讓人伺候著。她們不想麽?她們也想的。咱們女子拚了命的想嫁一個好人家,如今你嫁到皇家來,錦衣玉食都缺不了你的,若是閑了便找幾個小姐妹打打馬吊,讓人把鋪子裏最新的首飾和衣服拿來看看,便是都買下來也不成問題,這日子都過得如此舒坦了,你何苦給自己找那些不舒坦呢?”
淑妃道:“德妃妹妹說得有理,王妃從小覺著拋頭露麵沒什麽,但在皇家,這可是大忌。更遑論遠赴前線了。你也須得仔細想想,前線除了軍妓可還有別的女子?便是連做飯的,都是男人。你一個王妃混在男人堆裏像什麽樣子?七王爺性子溫和,你也得把握著個度,莫得惹人嫌惡,再被休棄回家,到時候一根白綾都不夠你用的,怕是衛夫人也得跟著去了。”
良妃歎了口氣,上前握著衛央的柔胰,溫聲道:“我們姐妹都是過來人了,在這深宮之中待了多少年,也沒見過你這樣的女子。倒也不是說你錯了,舍不得夫君是正常的,在無關緊要的時候使使小性子倒也無可厚非,但要是在這種一觸即發的時候無理取鬧,可真是要遭夫君厭棄的。”
衛央抬頭看向她,微微一笑,心道:我現在巴不得他厭棄了我,那樣就不用在這裏受你們的折磨了。
皇後也聽得差不多了,喝了口清茶溫聲道:“四位娘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都給你分析透了。本宮不管你以前是作何的,進了我皇家的門,就得守皇家的規矩。你嫁給七王爺,不感激皇恩浩蕩也就罷了,還試圖用這種醃臢手段留住王爺,真是好大的膽子!”
衛央又看向皇後,扯了扯嘴角,看起來像是在嘲諷,但衛央心中可沒這想法,隻是覺得她有些可悲罷了,身居高位如何?母儀天下又如何?不過還是男人的玩物,這些妃子從未想過自己還能有翻身的一日,更沒把自己當人看,既是玩物大概也覺著自己與其他玩物不同的吧。
她是真的想和離,或是去邊疆看看,畢竟前世她在江南待的時間更久一些,還未見識過邊疆是個什麽樣子,落在她們眼中,一是為留住夫君,二是為刷存在感。
她還能說什麽?隻好緘默不言。
但她的緘默落在皇後眼中,便是極大的不恭敬。皇後本是當朝宰相的嫡女,自當初皇上還是太子之時便嫁了過來,如今已二十載有餘,膝下兩個皇子,一個公主,皇上雖然封了四妃,後宮也從未停過納新人進來,但她的地位一直是無人動搖的,無論是外國使節來京,還是宮中大事一概由她負責,還未見過敢如此公然和她叫板之人。
皇後冷笑道:“若是王妃還想不通,那今夜隻能在本宮這裏仔細想想,身為女子該如何伺候夫君,如何遵從禮教。衛夫人在家中沒教好,便由本宮這個婆母代勞,免得出去以後口出狂言,丟了我皇家的臉。”
衛央不卑不亢的看向她,“我娘在家中教我自是極好的,《女訓》《女誡》《女論語》《女範捷錄》這些書我也是都背過的,隻是有些道理須聽,有些道理便沒有聽得必要。一個人和一個人不一樣,皇後娘娘身為中宮之主,自是要母儀天下,胸襟開闊,而我不過是小門小戶中走出來的女子,家中教導我要賢良淑德,凡事以夫君為先,我也是如此做的,不知為何落在各位娘娘的眼裏便是大逆不道,好似我要逆天改命一般?”
她的聲音不大,但這番話卻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宮中安靜了一會兒,德妃訥訥道:“女子相夫教子,不可拋頭露麵乃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我們投了個好胎,又嫁了一戶好人家,是多少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榮耀,你怎地如此不珍惜?”
良妃翻了個白眼,衝著衛央道:“你這也是些小女兒的把戲。我們在宮裏鬥了這麽多年,什麽手段沒見過?之前有個青樓裏的妓子被三王爺納了妾,真以為自己飛黃騰達,從此躍上枝頭變鳳凰,把那青樓裏的醃臢手段都用在了王爺身上,還想著跟三王爺下江南巡遊,結果被三王妃用了點手段給弄死了,王爺不也沒說些什麽?你是正妻,就得有正妻的樣子,莫要讓人看了笑話。”
衛央詫異,這是把她比作青樓妓子了?
但上一世,她真遇到過一個青樓妓子,在她看來,可比宮裏的這些人高尚的多。那妓子名喚阿蕪,她連自己姓什麽都不知道,她唯一的記憶是家中有七個孩子,遇上荒年,根本養不活,於是阿蕪就被父母用二兩銀子賣給了青樓裏的老鴇,阿蕪長大後成了青樓裏的頭牌,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都很精通。
衛央遇見阿蕪之時,阿蕪所在的那家青樓正被惡霸所欺,老鴇被扣押在牢裏,阿蕪憑借一己之力重鎮青樓,她帶著青樓裏的女子跪在縣衙門口力求一個公道,彼時的阿蕪已經患上了惡疾,就算拿了銀子離開也無人會說半句閑話,畢竟她自及笄後接客以來,為那青樓做的可夠多了。
但阿蕪跪在衙門口,字字鏗鏘,“我們為何淪落風塵?若不是家中吃不飽飯,何至於將我們賣到這種地方來?青樓又何如?你們這些人進去之時卿卿我我,心肝寶貝的,出來之後便一口一個妓子,一口一個賤/人?我們做的是這一行,卻從沒輕賤過自己,你們欺壓於人還不讓訴之於口,這是哪裏的公道?便是說破了天去也沒這般道理!”
彼時的衛央就站在她們身後,看阿蕪跪得筆直,她竟有些想落淚的衝動。
妓子又何如?依舊是將自己當成人的。
不像京城裏的這些貴女,看起來好似將天下都踩在腳下,但卻沒把自己當成人來看待的。
衛央輕笑了聲,脆生生的問道:“不知各位娘娘,何為正妻之道?何為妓子之道?”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