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王朝幾乎都是如此,但因為以前的藩王都有封地,所以分封出去後皇室就可以不管了其他了,都是他們封國自己的事情了。
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個偌大的帝國會被拆散,到最後皇室真正能握在手裏的隻有小小的一塊,等到那時候皇室就是個擺設了。
本朝不封實封的藩王,宗室都會留在京都及附近安置,各個等級的宗室爵位的花銷就必須要皇室自己撥款處理,剛開國幾代,每一代帝王的皇子都不多,所以宗室在冊的爵位也不多,目前來說這部分花銷在皇室支出中不值一提。
但是萬事不能算不能細想。
在好大兒和自己提出推恩令的時候,父子倆就算了一筆賬,姑且算大周能延續三百年,每任帝王執政二十年,十五位皇帝,每一位皇帝冊封親王十人,二年算一代,每位親王兒子十人……
隻算到第六帝龍子龍孫的數量就已經讓皇帝開始咋舌,再一算朝廷養這群宗親的花費皇帝嘴皮子都開始哆嗦了,等到後麵每算一位皇帝,宗親的數量都是幾輩十幾倍幾十倍的往上翻,皇帝徹底不好了。
這也就是大周開國到現在的四代皇帝子嗣都不多,這要是四代皇帝各個能生,現在在冊的宗親數量就足夠皇帝眼暈了。
這可怎麽辦?
不封肯定是不可能,但是封,不用幾代朝廷光是養這些宗親就要累死了。
姬長恒給出的解決答案還是推恩令,既然藩王的封地能諸子均分,憑什麽爵位不能均分?
大周的爵位等級可是很細的。
“皇子封親王是做父親的養兒子天經地義,但自己的兒子自己養,從古至今何曾聽過子子孫孫讓隔房叔伯養的道理?”姬長恒覺得就目前的生產力,連科舉都還沒有弄出來,世家貴族都沒有徹底退出曆史舞台,想要直接快進到沒有皇帝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對於百姓而言,不管什麽形式的製度,吃飽穿暖有上升渠道就是最重要的。
那麽他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把以後可能壓在百姓身上的沉重負擔從根子上給它掐斷了。
如果把親王所享有的一切打包當做一份家當,那麽皇帝分封諸子就是給兒子分一份家當,至於分家之後過得如何那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可是……”皇帝想說,話是這樣說不錯,但是宗室一般是不允許從事其他行當的,這不就直接困死了?
“給了一份家當不準備管後續了,當然也不能再設置條條框框圈死宗室。”姬長恒將自己的宗室再就業計劃【劃掉】遞交給皇帝。
允許郡王等級以下的宗室子弟參加書吏考學,參軍,經商等各行各業,至於郡王以上一般皇位上坐著的還是親爺爺親爹,讓他們伸手到各行各業就是去搶錢,就繼續圈著吧。
皇帝受到的衝擊不小,雖然覺得好大兒的做法還有很多地方應該細細推敲,但好大兒說得好,這世上沒有完善的製度,也沒有能一成不變的法令,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試行慢慢修改的。
如今宗室人不多,正好合適他們父子試行。
再不好,還能有百年後讓朝廷白養幾萬宗室不好?
皇帝聽到這裏就是一個激靈,一拍桌子:幹了!
這才有了今日這一出。
宴會上,皇帝對於宗室爵位的提議話剛落,宴會上下就一片寂靜,大家全都在消化著皇帝話中的意思,特別是一眾宗室各個都瞪大了眼,隻有皇帝左下手位置上的姬長恒和周明妍神情淡定地端著茶杯喝茶。
“啪嗒!”宗親裏一位胖墩墩的男子手中的杯子跌落,酒水撒了一地,這樣的失儀也毫無所覺,所有人看向他也沒有意識到,一張臉蒼白的跟鬼一樣。
大家一認出這位王世子猛然就明白了他的臉色為什麽那麽難看了,因為他爹閔王足足有二十六個兒子,隻要皇帝口中的推恩令下來,他這個王世子的位置就要像泡沫一樣消失在陽光下了。
“十三哥?”坐在閔王世子隔壁的是宜郡王的世子,宜郡王並不受寵愛,在宗室地位也不高,他們這一係子嗣也艱難,這位世子更是獨苗一根。
閩王世子看到宜郡王世子,想到這個原來處處低他一等的堂弟很快就會成為他夠也夠不到的人物時,兩眼一黑當場直接就暈了過去。
而原本好歹能得一個郡王爵位的閔王府其他人臉色也不好看,隻是看到一直高高在上的世子這個樣子,心裏突然有些暗爽。
“陛下!你這是要皇叔去死啊!”生了二十多個兒子依然老當益壯的閔王,聽說後院現在還有懷孕的侍妾,這會兒也顧不得自己的寶貝嫡子了,直接起身撲到了皇帝的台階下,“陛下你不能這樣啊!”
“朕不能哪樣?”皇帝和姬長恒算賬的時候可沒少說起這位造人機器老皇叔,要是一個個像宜郡王那樣,就是全部朝廷養也不算事兒,但要是一個個跟閔王似的,不用算到十五帝,六代七代就要撐不住了。
“陛下,臣乃太宗之子,您如今就是這樣對待太宗之子的?”閔王一貫是老好人的樣子,但事關自身,此刻也是麵目有些猙獰了。
“朕便是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對待,閔王叔封王是太宗養兒子,如今朕坐在皇位上,怎麽還要朕這個隔房堂侄幫你養兒孫?”皇帝臉色陰沉質問,“這天下何來這樣的道理?諸子分了家產之後,世世代代還要讓主支養著的?”
“可,可臣姓姬,是皇室宗親,如何能與天下普通家族類同?”閔王整個人都在哆嗦,皇帝雖然是他的晚輩,但是登基多年其實駭然,直麵皇帝怒火,這位原本老當益壯的王爺此刻似乎一下子就蒼老了。
“怎麽不一樣?曆朝曆代皇室一家一姓,如何就不同了?”皇帝一掌拍在桌子上,喝問道,“閔王叔一人生子近三十之數,若是按你所想便是一個親王二十九個郡王,若是諸子皆如皇叔在造人上這般居功至偉,下一代下下一代會有多少個親王多少郡王,閔王叔可曾想過?怕是朕的後世帝王要用一半的國庫才養得起閔王叔你的子子孫孫了。合著我大周每年的稅賦不幹別的,就為了閔王叔的子子孫孫們世世代代榮華富貴?”
閔王被皇帝這麽一喝一下子就趴到了地上。
他生這麽多兒子,再看看皇帝一脈那區區幾個子嗣,不但心中有了多生些不吃虧的想法,未嚐沒有其他野心。
若是未來大周這一支血脈出了問題,那麽他子嗣那麽多,那是不是有一種可能,皇位還能輪到他這一脈呢?
當太宗的兒子毫不起眼,但說不定未來也能有被後世子孫抬進太廟的一天。
但這些心思是萬萬不能攤在陽光下的。
但爵位如果諸子均分,那就什麽都完了。
狠還是嫡出這一脈狠,兄弟相爭,還要把他們這些庶出的順手全收拾了!
第94章 重回京都第五天
整個宴會現場這會兒已經是一點聲響都沒有, 倒也不是被皇帝本人的嗬斥給嚇得,主要是被皇帝話中的提到的內容驚到,然後順著皇帝的話這麽一想, 大部分人都有些駭然。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 一人一代甚至兩三代都不一定壓能看出什麽來,但是抬高視角拉長時間軸, 然後再看一看那可就太嚇人了。
別說這個時代的人,便是姬長恒和周明妍的時代,可持續發展提出來之前, 也有很多人不曾想過。
不是不願意思考, 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不到這個高度根本不可能想到,而到了那個高度的人在麵對內外艱難的生存挑戰的時候, 就算知道又能如何。
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生存已經無虞,這時候才有餘力去講什麽大層麵上的東西。
否則當前的生活都要走絕路了, 誰還能管以後?
所以第一世的時候, 姬長恒和周明妍也曾看到很多什麽專家告訴普通人, 什麽宏觀情況, 什麽大的困境,其實這和普通人有什麽關係?
普通人光是想要好好活著就已經拚盡全力, 未來夢想或許還在閃爍但絕大部分都會隨著歲月沉澱進回憶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x九,腳踏實地一步步在當前的環境中盡量讓自己活得好一些, 這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
敢拚敢賭自然讓人佩服, 但碌碌無為也從不該被鄙薄, 甘於平凡恰恰也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通透。
扯遠了, 回到現在大周這邊,你說完全沒有人看到這一點?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但看到了,看清楚了就一定要說麽?
不說這宗親的問題本質上是皇家自家的事情,就算未來會關乎天下那也是未來不知道幾代之後的事情。
他們做大臣的,又何必要去參合,去做這個壞人?要出事都是幾代之後的事情,到了那個時候自然有那時候的君臣頭疼,他們何必沾染這個是非。
最關鍵的是,你報上去提醒了皇帝,不管皇帝有沒有采納你都會把宗室們得罪死。
若是遇到皇帝靠譜,那在當朝你還能苟著,但也肯定是處處有阻礙,若是遇到皇帝不靠譜,那你可慘了,輕一點自己命喪黃泉,重一點全家都要被皇帝扔出去平息宗室的怒火,到時候又會有誰來救?
實在是曆史上這種給君王遞刀,用完刀就被折斷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這麽多前車之鑒在前麵,誰會輕舉妄動。
即便其中有一些自己願意的,但被皇帝拎出來背鍋的更多。
那些願意的還好說,他們好歹一個個都名流千古了,但那些背鍋的該有多冤孽?
而且這樣鐵骨錚錚流芳百世的人又有幾人?最起碼就姬長恒和周明妍知道的也不過寥寥幾人。
而又有幾個人在說起他們這些千古流芳的人物時,記得因此跟著他一起死,或墮入深淵的家人?
姬長恒和周明妍佩服這樣為國為民有風骨的人,但他們若是處於臣這個位置上是絕對不會那麽做的。
天下大勢隻有站在絕對的高位,或者掌握絕對的武力才有可能力挽狂瀾改天換地,否則不過是徒勞。
混在貪官群裏活得長久真的為百姓周旋的人,絕不同流合汙處處剛硬處處被打壓最後轉瞬之間全家赴死的人,哪一個更好一些?
僥幸姬長恒和周明妍兩人身處的位置更接近於君,大周朝堂也還能看,他們不用麵對這種拷問人心人性的選擇。
如今他們要做這個事情,當然不可能推臣下出來頂鍋,別說他們不在意這個名聲,就算在意也不是在意當下。
其他人看不到幾百上千後,而他們就從那裏來,還有什麽顧忌?
“當然朕也不是那冷酷無情,不顧及血緣,刻薄寡恩的君主,總不會把閔王叔這樣喜愛子孫滿堂枝繁葉茂的宗親逼上絕路的,其中細則之後朕會和諸位愛卿一同細細商議,到時各位宗親也請來聽上一聽,若是有好的提議也不防提上一提。”皇帝嘴巴說的很好聽,好似這事還有商量拉扯的餘地。
但仔細聽就能明白皇帝什麽意思了。
讓你們來聽一聽是給你們麵子,你們隻要帶耳朵就行,別不識好歹瞎巴巴,若真的忍不住嚷嚷了,我給你們麵子讓你們提一提,至於采不采納,和你們就沒有關係了。
倒不是皇帝現在就開始心疼養宗室的錢,而是和好大兒商量好之後的當天晚上他翻來覆去橫豎睡不著。
可能是不甘心,也可能隻是單純出於好奇,於是最後自己又爬起來拿著筆開始算,誓要算到十五帝。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幾何倍數翻滾的數值真的嚇到了皇帝,以至於父子倆商量的時候,皇帝自己雖然拍板了,但心裏其實是想了很多補償給現在宗親的措施,但是算完之後的皇帝已經完全沒有這個想法了,心裏別說外頭的宗親,看自己還沒有成婚的幾個兒子都有些礙眼了。
比起大周社稷的穩固,比起姬家江山的傳承,兒子是什麽東西,閃一邊去。
慶祝皇太子和準太子妃歸來的晚宴,在宗室們哭喪著臉中結束,然而這還隻是一個開始。
在姬長恒和周明妍的計劃中科舉製度是必然要推行的,因為在這種時代科舉真的已經是最公平的製度了,但是考試的內容選擇和當做教材的東西一定要一開始定下基調,免得弄到最後完全走了樣。
就像後世那些酸儒,怕是被稱為儒家師祖的孔聖人壓根不想要這樣的學派弟子。
學派的發展可以百家爭鳴可以突破天際,但是治理國家的人需要什麽才能,建設國家需要什麽人才,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必須要清楚。
第一世的古時候科舉得以推廣開,除了隋唐周三朝的傑出皇帝和世家貴族不停博弈之外,真正得到切實落實公平,還是宋之後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唐末世家貴族直接被黃巢殺穿了。
把持朝堂的大世家都死光了,自然就沒有擋路的人。
然而其中還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基礎,那就是唐朝的文風盛還有長久的承平和盛世,再加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大力發展,幾項疊加之後,這才給了當時很多人識字的條件,才有了科舉的基石。
就像大周現在,99.99%都是一個字不認識的文盲,精通經史有眼界的也都是大世家培養出來的傑出子弟,寒門子弟雖然也能讀書但是底子實在差太多了,便是能用也排不上大用場,和那些世家子弟簡直天壤之別。
至於普通百姓那就更不要說了,識字這種事情他們壓根不會覺得和他們有關係。
所以即便姬長恒和周明妍心裏知道推廣科舉該怎麽做,但是最根本的讀書人出身和數量就足夠讓兩人暫時按耐下來。
隻不過此時雖然不是推廣科舉的好時候,但對於已經在崗位上的和馬上要上崗的世家子弟他們可以來個嚴選。
皇室都沒有要另外提拔人搶世家蛋糕的意思,但也不能你送什麽上來皇帝都點頭吧。
你看皇帝連自家宗室血親都不願意白養,憑什麽要白養別人家的蠢貨?
而且皇室總要給宗室們一條活路吧,所以那種小地方或者不重要的位置世家得讓出來,讓皇帝安排給有能力的宗室擔任。
當然,大家一起考,誰行誰上。
當今皇帝本就羽翼已豐,如今更是順利拿到了西北軍權,東北也安定,南邊最忌憚的死了,西南靖王府也暫時安生,誰還能讓他有顧忌?
這樣客客氣氣願意給大家一個公平的機會,即便有幾個心裏還是覺得吃虧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
有那忍不住想要說上兩句的,就聽到麵帶微笑的太子問上一句:怎麽,大人對自家家族子弟的本事沒有自信?本宮可還等著見一見諸位家中的青年才俊呢。
聽到沒有,這不單單是現在皇帝的考核,還是儲君在挑選未來倚重的俊傑賢才。
你就說願不願意家中子弟在儲君這邊留下姓名吧!
這不是廢話?誰不願意?
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個偌大的帝國會被拆散,到最後皇室真正能握在手裏的隻有小小的一塊,等到那時候皇室就是個擺設了。
本朝不封實封的藩王,宗室都會留在京都及附近安置,各個等級的宗室爵位的花銷就必須要皇室自己撥款處理,剛開國幾代,每一代帝王的皇子都不多,所以宗室在冊的爵位也不多,目前來說這部分花銷在皇室支出中不值一提。
但是萬事不能算不能細想。
在好大兒和自己提出推恩令的時候,父子倆就算了一筆賬,姑且算大周能延續三百年,每任帝王執政二十年,十五位皇帝,每一位皇帝冊封親王十人,二年算一代,每位親王兒子十人……
隻算到第六帝龍子龍孫的數量就已經讓皇帝開始咋舌,再一算朝廷養這群宗親的花費皇帝嘴皮子都開始哆嗦了,等到後麵每算一位皇帝,宗親的數量都是幾輩十幾倍幾十倍的往上翻,皇帝徹底不好了。
這也就是大周開國到現在的四代皇帝子嗣都不多,這要是四代皇帝各個能生,現在在冊的宗親數量就足夠皇帝眼暈了。
這可怎麽辦?
不封肯定是不可能,但是封,不用幾代朝廷光是養這些宗親就要累死了。
姬長恒給出的解決答案還是推恩令,既然藩王的封地能諸子均分,憑什麽爵位不能均分?
大周的爵位等級可是很細的。
“皇子封親王是做父親的養兒子天經地義,但自己的兒子自己養,從古至今何曾聽過子子孫孫讓隔房叔伯養的道理?”姬長恒覺得就目前的生產力,連科舉都還沒有弄出來,世家貴族都沒有徹底退出曆史舞台,想要直接快進到沒有皇帝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對於百姓而言,不管什麽形式的製度,吃飽穿暖有上升渠道就是最重要的。
那麽他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把以後可能壓在百姓身上的沉重負擔從根子上給它掐斷了。
如果把親王所享有的一切打包當做一份家當,那麽皇帝分封諸子就是給兒子分一份家當,至於分家之後過得如何那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可是……”皇帝想說,話是這樣說不錯,但是宗室一般是不允許從事其他行當的,這不就直接困死了?
“給了一份家當不準備管後續了,當然也不能再設置條條框框圈死宗室。”姬長恒將自己的宗室再就業計劃【劃掉】遞交給皇帝。
允許郡王等級以下的宗室子弟參加書吏考學,參軍,經商等各行各業,至於郡王以上一般皇位上坐著的還是親爺爺親爹,讓他們伸手到各行各業就是去搶錢,就繼續圈著吧。
皇帝受到的衝擊不小,雖然覺得好大兒的做法還有很多地方應該細細推敲,但好大兒說得好,這世上沒有完善的製度,也沒有能一成不變的法令,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試行慢慢修改的。
如今宗室人不多,正好合適他們父子試行。
再不好,還能有百年後讓朝廷白養幾萬宗室不好?
皇帝聽到這裏就是一個激靈,一拍桌子:幹了!
這才有了今日這一出。
宴會上,皇帝對於宗室爵位的提議話剛落,宴會上下就一片寂靜,大家全都在消化著皇帝話中的意思,特別是一眾宗室各個都瞪大了眼,隻有皇帝左下手位置上的姬長恒和周明妍神情淡定地端著茶杯喝茶。
“啪嗒!”宗親裏一位胖墩墩的男子手中的杯子跌落,酒水撒了一地,這樣的失儀也毫無所覺,所有人看向他也沒有意識到,一張臉蒼白的跟鬼一樣。
大家一認出這位王世子猛然就明白了他的臉色為什麽那麽難看了,因為他爹閔王足足有二十六個兒子,隻要皇帝口中的推恩令下來,他這個王世子的位置就要像泡沫一樣消失在陽光下了。
“十三哥?”坐在閔王世子隔壁的是宜郡王的世子,宜郡王並不受寵愛,在宗室地位也不高,他們這一係子嗣也艱難,這位世子更是獨苗一根。
閩王世子看到宜郡王世子,想到這個原來處處低他一等的堂弟很快就會成為他夠也夠不到的人物時,兩眼一黑當場直接就暈了過去。
而原本好歹能得一個郡王爵位的閔王府其他人臉色也不好看,隻是看到一直高高在上的世子這個樣子,心裏突然有些暗爽。
“陛下!你這是要皇叔去死啊!”生了二十多個兒子依然老當益壯的閔王,聽說後院現在還有懷孕的侍妾,這會兒也顧不得自己的寶貝嫡子了,直接起身撲到了皇帝的台階下,“陛下你不能這樣啊!”
“朕不能哪樣?”皇帝和姬長恒算賬的時候可沒少說起這位造人機器老皇叔,要是一個個像宜郡王那樣,就是全部朝廷養也不算事兒,但要是一個個跟閔王似的,不用算到十五帝,六代七代就要撐不住了。
“陛下,臣乃太宗之子,您如今就是這樣對待太宗之子的?”閔王一貫是老好人的樣子,但事關自身,此刻也是麵目有些猙獰了。
“朕便是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對待,閔王叔封王是太宗養兒子,如今朕坐在皇位上,怎麽還要朕這個隔房堂侄幫你養兒孫?”皇帝臉色陰沉質問,“這天下何來這樣的道理?諸子分了家產之後,世世代代還要讓主支養著的?”
“可,可臣姓姬,是皇室宗親,如何能與天下普通家族類同?”閔王整個人都在哆嗦,皇帝雖然是他的晚輩,但是登基多年其實駭然,直麵皇帝怒火,這位原本老當益壯的王爺此刻似乎一下子就蒼老了。
“怎麽不一樣?曆朝曆代皇室一家一姓,如何就不同了?”皇帝一掌拍在桌子上,喝問道,“閔王叔一人生子近三十之數,若是按你所想便是一個親王二十九個郡王,若是諸子皆如皇叔在造人上這般居功至偉,下一代下下一代會有多少個親王多少郡王,閔王叔可曾想過?怕是朕的後世帝王要用一半的國庫才養得起閔王叔你的子子孫孫了。合著我大周每年的稅賦不幹別的,就為了閔王叔的子子孫孫們世世代代榮華富貴?”
閔王被皇帝這麽一喝一下子就趴到了地上。
他生這麽多兒子,再看看皇帝一脈那區區幾個子嗣,不但心中有了多生些不吃虧的想法,未嚐沒有其他野心。
若是未來大周這一支血脈出了問題,那麽他子嗣那麽多,那是不是有一種可能,皇位還能輪到他這一脈呢?
當太宗的兒子毫不起眼,但說不定未來也能有被後世子孫抬進太廟的一天。
但這些心思是萬萬不能攤在陽光下的。
但爵位如果諸子均分,那就什麽都完了。
狠還是嫡出這一脈狠,兄弟相爭,還要把他們這些庶出的順手全收拾了!
第94章 重回京都第五天
整個宴會現場這會兒已經是一點聲響都沒有, 倒也不是被皇帝本人的嗬斥給嚇得,主要是被皇帝話中的提到的內容驚到,然後順著皇帝的話這麽一想, 大部分人都有些駭然。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 一人一代甚至兩三代都不一定壓能看出什麽來,但是抬高視角拉長時間軸, 然後再看一看那可就太嚇人了。
別說這個時代的人,便是姬長恒和周明妍的時代,可持續發展提出來之前, 也有很多人不曾想過。
不是不願意思考, 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不到這個高度根本不可能想到,而到了那個高度的人在麵對內外艱難的生存挑戰的時候, 就算知道又能如何。
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生存已經無虞,這時候才有餘力去講什麽大層麵上的東西。
否則當前的生活都要走絕路了, 誰還能管以後?
所以第一世的時候, 姬長恒和周明妍也曾看到很多什麽專家告訴普通人, 什麽宏觀情況, 什麽大的困境,其實這和普通人有什麽關係?
普通人光是想要好好活著就已經拚盡全力, 未來夢想或許還在閃爍但絕大部分都會隨著歲月沉澱進回憶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x九,腳踏實地一步步在當前的環境中盡量讓自己活得好一些, 這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
敢拚敢賭自然讓人佩服, 但碌碌無為也從不該被鄙薄, 甘於平凡恰恰也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通透。
扯遠了, 回到現在大周這邊,你說完全沒有人看到這一點?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但看到了,看清楚了就一定要說麽?
不說這宗親的問題本質上是皇家自家的事情,就算未來會關乎天下那也是未來不知道幾代之後的事情。
他們做大臣的,又何必要去參合,去做這個壞人?要出事都是幾代之後的事情,到了那個時候自然有那時候的君臣頭疼,他們何必沾染這個是非。
最關鍵的是,你報上去提醒了皇帝,不管皇帝有沒有采納你都會把宗室們得罪死。
若是遇到皇帝靠譜,那在當朝你還能苟著,但也肯定是處處有阻礙,若是遇到皇帝不靠譜,那你可慘了,輕一點自己命喪黃泉,重一點全家都要被皇帝扔出去平息宗室的怒火,到時候又會有誰來救?
實在是曆史上這種給君王遞刀,用完刀就被折斷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這麽多前車之鑒在前麵,誰會輕舉妄動。
即便其中有一些自己願意的,但被皇帝拎出來背鍋的更多。
那些願意的還好說,他們好歹一個個都名流千古了,但那些背鍋的該有多冤孽?
而且這樣鐵骨錚錚流芳百世的人又有幾人?最起碼就姬長恒和周明妍知道的也不過寥寥幾人。
而又有幾個人在說起他們這些千古流芳的人物時,記得因此跟著他一起死,或墮入深淵的家人?
姬長恒和周明妍佩服這樣為國為民有風骨的人,但他們若是處於臣這個位置上是絕對不會那麽做的。
天下大勢隻有站在絕對的高位,或者掌握絕對的武力才有可能力挽狂瀾改天換地,否則不過是徒勞。
混在貪官群裏活得長久真的為百姓周旋的人,絕不同流合汙處處剛硬處處被打壓最後轉瞬之間全家赴死的人,哪一個更好一些?
僥幸姬長恒和周明妍兩人身處的位置更接近於君,大周朝堂也還能看,他們不用麵對這種拷問人心人性的選擇。
如今他們要做這個事情,當然不可能推臣下出來頂鍋,別說他們不在意這個名聲,就算在意也不是在意當下。
其他人看不到幾百上千後,而他們就從那裏來,還有什麽顧忌?
“當然朕也不是那冷酷無情,不顧及血緣,刻薄寡恩的君主,總不會把閔王叔這樣喜愛子孫滿堂枝繁葉茂的宗親逼上絕路的,其中細則之後朕會和諸位愛卿一同細細商議,到時各位宗親也請來聽上一聽,若是有好的提議也不防提上一提。”皇帝嘴巴說的很好聽,好似這事還有商量拉扯的餘地。
但仔細聽就能明白皇帝什麽意思了。
讓你們來聽一聽是給你們麵子,你們隻要帶耳朵就行,別不識好歹瞎巴巴,若真的忍不住嚷嚷了,我給你們麵子讓你們提一提,至於采不采納,和你們就沒有關係了。
倒不是皇帝現在就開始心疼養宗室的錢,而是和好大兒商量好之後的當天晚上他翻來覆去橫豎睡不著。
可能是不甘心,也可能隻是單純出於好奇,於是最後自己又爬起來拿著筆開始算,誓要算到十五帝。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幾何倍數翻滾的數值真的嚇到了皇帝,以至於父子倆商量的時候,皇帝自己雖然拍板了,但心裏其實是想了很多補償給現在宗親的措施,但是算完之後的皇帝已經完全沒有這個想法了,心裏別說外頭的宗親,看自己還沒有成婚的幾個兒子都有些礙眼了。
比起大周社稷的穩固,比起姬家江山的傳承,兒子是什麽東西,閃一邊去。
慶祝皇太子和準太子妃歸來的晚宴,在宗室們哭喪著臉中結束,然而這還隻是一個開始。
在姬長恒和周明妍的計劃中科舉製度是必然要推行的,因為在這種時代科舉真的已經是最公平的製度了,但是考試的內容選擇和當做教材的東西一定要一開始定下基調,免得弄到最後完全走了樣。
就像後世那些酸儒,怕是被稱為儒家師祖的孔聖人壓根不想要這樣的學派弟子。
學派的發展可以百家爭鳴可以突破天際,但是治理國家的人需要什麽才能,建設國家需要什麽人才,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必須要清楚。
第一世的古時候科舉得以推廣開,除了隋唐周三朝的傑出皇帝和世家貴族不停博弈之外,真正得到切實落實公平,還是宋之後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唐末世家貴族直接被黃巢殺穿了。
把持朝堂的大世家都死光了,自然就沒有擋路的人。
然而其中還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基礎,那就是唐朝的文風盛還有長久的承平和盛世,再加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大力發展,幾項疊加之後,這才給了當時很多人識字的條件,才有了科舉的基石。
就像大周現在,99.99%都是一個字不認識的文盲,精通經史有眼界的也都是大世家培養出來的傑出子弟,寒門子弟雖然也能讀書但是底子實在差太多了,便是能用也排不上大用場,和那些世家子弟簡直天壤之別。
至於普通百姓那就更不要說了,識字這種事情他們壓根不會覺得和他們有關係。
所以即便姬長恒和周明妍心裏知道推廣科舉該怎麽做,但是最根本的讀書人出身和數量就足夠讓兩人暫時按耐下來。
隻不過此時雖然不是推廣科舉的好時候,但對於已經在崗位上的和馬上要上崗的世家子弟他們可以來個嚴選。
皇室都沒有要另外提拔人搶世家蛋糕的意思,但也不能你送什麽上來皇帝都點頭吧。
你看皇帝連自家宗室血親都不願意白養,憑什麽要白養別人家的蠢貨?
而且皇室總要給宗室們一條活路吧,所以那種小地方或者不重要的位置世家得讓出來,讓皇帝安排給有能力的宗室擔任。
當然,大家一起考,誰行誰上。
當今皇帝本就羽翼已豐,如今更是順利拿到了西北軍權,東北也安定,南邊最忌憚的死了,西南靖王府也暫時安生,誰還能讓他有顧忌?
這樣客客氣氣願意給大家一個公平的機會,即便有幾個心裏還是覺得吃虧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
有那忍不住想要說上兩句的,就聽到麵帶微笑的太子問上一句:怎麽,大人對自家家族子弟的本事沒有自信?本宮可還等著見一見諸位家中的青年才俊呢。
聽到沒有,這不單單是現在皇帝的考核,還是儲君在挑選未來倚重的俊傑賢才。
你就說願不願意家中子弟在儲君這邊留下姓名吧!
這不是廢話?誰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