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輿論造勢誰家青年大才,說得再是天花亂墜,也不如到皇帝和儲君麵前轉上一圈留一個姓名重要。
於是這一場會持續很長時間的,並且分好幾個階段的考核正式開啟了。
最先考核的是那些等待上任的,該說不說,各家送出來準備進入朝堂的子弟質量還是不錯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需要考核自家先刷了一遍,總之姬長恒這裏確實記到了長長一大串的名字。
這些初步考核通過的人也不用幹別的,就在每日上朝的時候站在最邊角聽政,下了朝也先別走,當場寫上一篇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固定的範圍,你願意寫哪個寫哪個,寫完就可以走了。
一連一個月這些預備役都要寫到吐了,姬長恒終於擺擺手解放了他們,而他這裏已經根據這一個月的他們聽政的表現和寫的文章暴露的自己的想法,對這些人大概有了一個安排。
然後心驚膽戰等了一個月卻始終不考核他們,以至於大家都以為是不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時候,整個京都任職的所有官員都迎來為期三天的考核。
朝堂上高位的大人們都要上一份計劃書,不管你怎麽寫,不管你寫多少,但一定要寫他們對於大周的未來有些什麽想法。
怎麽才能讓大周更加強大,百姓更加安居樂業,皇帝不想給自己的這些大臣難看,所以提前提醒了,別寫那些花團錦簇的吹噓好聽話。
要幹貨!
至於其他的官員考核的就是本職工作範圍內的東西。
很多平日混日子的掛名官員這會兒拿著考核的卷子簡直恨不得鑽回娘胎裏。
為了怕遺漏什麽滄海遺珠,下頭官員在第一次考核之後還有第二次。
第二次考核就自由了,你想選哪個部門的卷子考都行,能行你就還有機會繼續當官,若是自選專業都不行,那對不起,就隻能請你卷鋪蓋回家吃自己的了。
姬長恒手上正握著一把聽過政,知道脾性等著幹活的好苗子呢。
與此同時周明妍通過自己的身份將之前和姬長恒一起編寫的基層官員手冊送了出去,專門送給各家夫人貴女,保證人手一份。
按照周明妍給出去的說法,誰都不能保證未來的丈夫會不會出去主政一方,到時候她們作為夫人知道了裏頭的彎彎繞繞,也能為丈夫打打輔助,關鍵時刻也能拿個主意。
雖然吧,一般都覺得這不該是閨閣女子和在家操持家務的夫人們該知道的。
但準太子妃說的不錯,萬一呢?
不管是出於好奇,還是覺得有備無患,又或者是哪看見了周明妍後有了野心的。
總之周明妍這一本基礎官員手冊非常受歡迎,很多貴女在參加宴會的時候還會討論,有些夫人甚至因為偶然能和為官的丈夫搭上兩句後,就把這本書奉若至寶。
這和貴女們看女子們的經書子集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己將來在婚姻市場上更有身家,也為了在婚後能更討丈夫的歡心,更加站穩在家中的地位。
周明妍一開始在幾個推不掉的場合中聽到這些人討論,剛開始都是好好的,很多夫人和貴女甚至說得頭頭是道,還會自己舉一反三,但討論完告一段落的時候,總有那不識相的自以為誇獎的跟上一句【不知哪家郎君能得你這個女諸】或者【你日後定然是賢內助】,好像女子們學著一切都是為了討好夫家討好男人一樣。
即便是實話,周明妍聽著也確實鬱氣,後來又想開了。
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百姓的女性覺醒隻需要提高生產力,但是上層貴族女性的自我覺醒更多的是思想上的禁錮,想要真的叫醒她們也隻能一點點來。
她是第一個榜樣,以後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慢慢地就會越來越多。
就像姬長恒說的那樣,她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後來者。
第95章 重回京都第六天
推恩令的聖旨第一時間送去了西南靖王府, 同時也送去了鎮南郡王府楚家,遼東郡王府廖家與河西郡王府孟家。
隻不過這四家除了靖王府王世子姬暉有一堆在京都沒有什麽存在感的弟弟之外,其餘三家除了楚家另外兩家都已經塵埃落定。
遼東郡王廖家是年頭就已經請了郡王世女的, 朝廷上經過一個多月的拉扯, 重新擬定了數條爵位繼承相關的法令,廖家這位新出爐的世女就是第一個試行者, 朝廷點頭同意遼東郡王廖啟昌請封獨女的折子,隻不過等到世女繼承爵位,這個郡王的位置會從一等降到兩等。
至於河西郡王孟家讓外孫繼承爵位這一樁一開始就沒有多少異議, 畢竟孟撫江在皇帝這裏是不一樣, 人家一大把年紀還為了陛下勉勵掌握西北軍權,把楚民遠壓著沒有徹底冒出頭,光是這一樁皇帝就待這位老臣不同。
河西郡王府的世子請封, 主要是朝堂上要定下嚴格的軍功兌換製度,眼見孟撫江的外孫孟無忌這個世子是板上釘釘的, 降等皇帝也是不願意的, 為了避免被後人瞎搞, 這才拖延了許久。
如今除了靖王府因為推恩令一團亂之外, 鎮南郡王府也是愁得很。
鎮南郡王是楚家的老大楚元回,原來還是國公府的時候世子定的是老二楚常林的嫡長子。楚元回本人隻有一個閨女還已經出嫁了。
楚元回作為嫡長子掌著楚家在南方的好幾萬水師, 還能經營的皇帝顧忌自然不是什麽簡單的角色,但出海打仗的人有個意外實在正常不過的。
楚元回的身體就是年輕時受過傷, 養好之後雖然啥問題都沒有但於子嗣上卻是有妨礙的。
再加上楚元回多數時間都在軍中, 於家中妻妾很少團聚, 所以早年一直沒有孩子。
一直到快三十歲了, 妻子突然懷孕,實在是讓楚家上下都驚住了。
這裏還有一樁內宅髒事, 楚元回妻子快生產的時候被一隻野貓驚到了差點難產,後來生下獨女之後身體也一直不好,一直養了三四年才緩過來,便是這寶貝女兒小時候也沒少三災五難,一直到十歲上才健康起來。
那樁事情雖然以打死了幾個下人作為結束,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箭頭隱隱指向二房那位如今吃齋念佛的夫人。
楚元回不是沒有想過在想要一個孩子,但是之後十多年一直沒有消息就消停了,最後雖然按照規矩請封了二房的嫡長子為世子,但心裏一直不得勁兒。
這也是楚元回快七十歲了,也不願意退下來,也沒怎麽帶著二房嫡長子梳理手裏的兵權。
二房嫡長子倒也忍得住,畢竟楚元回沒有兒子,三房那裏還有西北兵權要琢磨,也不會和他爭。
誰知道一連串變故之後兩個堂弟突然就變成了他的有力競爭者。
但真正讓這位二房嫡長子破防的,是朝廷新鮮出爐的推恩令,一句諸子均分幾乎堵死了他世子之位。
他第一反應就是為了防止這個諸子均分,大房可以過繼二房三房的子嗣。
但這跟他這個二房嫡長子卻是沒有絲毫關係的。
因為從沒有誰家過繼別人的孩子是過繼嫡長子的。
那麽有可能的就是三房嫡次子和他二房那一群庶出弟弟們。
和大房的子嗣艱難三房的稀少不同,楚家老二楚常林心無大誌也無謀算單單就是好色,如今六十好幾還在不停地往房裏抬年輕貌美的小妾。
老二楚常林兒子女兒生了一大串,數量多到可能他自己也不記得了,而他的兒子們和他相比也不遑多讓,可謂是“言傳身教”的典範了。
推恩令一來,二房庶子們都躁動了,誰都不是傻子。
一般來說爵位的繼承是默契在嫡子之間選擇的。
若是不考慮過繼,推恩令的爵位諸子均分 ,老二家的嫡長子要是請了世子,那他不知道數量的兄弟就要和他分,等到他繼承爵位恐怕就會和閔王世子一樣啥都不剩了。
那麽爵位給三房呢?
三房這一代倒是隻有兩個兒子,這樣一分,一等郡王就成了兩個二等郡王,隻是這兩個兒子也都四十出頭,都是做祖父的年紀了,下頭兒子隨便哪一個都有一隻手開外,那麽等到了他們下一代呢?
楚元回眼看著都快要七十歲了,和老妻兩人扒拉著在那裏算,老二家肯定排除,爵位已經和二房沒有關係了。
私心也有,為了楚家傳承也是,畢竟楚家二房的兒子和他們那位喜歡造人的爹一樣,一個個都是兒子兩隻手,孫子就更不用說了,爵位給到二房,到孫輩就能作沒了。
至於過繼,年紀小的老夫妻倆也沒有那個心力再教養,年紀大的早就歪了,更不可能。
那就看三房的兩個侄子,兩個侄子都是六個兒子,十個往上數的孫子。
這一等郡王降為二等,在降為三等國公,最後這麽一扒拉,要是傳到如今府裏最小的一代就隻剩下三等伯爵了,再下一代就沒了。
傳給二房和三房也就差一代。
若是宗室,伯爵下麵還有各種虛銜的武將和低等散爵,但他們這封的是外姓王,而外姓獲得能傳承的爵位隻有親王,郡王,公,侯,伯五個大等級,再下麵就不是爵位是官銜了。
楚家老大這樣一算除了唉聲歎氣竟不知道還能做什麽,難道真要他們老夫妻倆挑個年紀小的從小養起來?
本來還想說問問靖王府怎樣,畢竟王世子和王妃也還是他們楚家出來的,但是現在靖王府那邊也在鬧。
靖王府那可是親王府,是宗室,王世子的弟弟們本來就應該有郡王的爵位,但是現在推恩令一來,大家的爵位全降了,全部變成了三等郡王。
除了承爵的嫡長子,其他爵位都是每個三代降一等,這從一等郡王到三等郡王,生生快進了六輩人,換誰誰樂意?
最重要的是楚家掌兵權兩位,一個老了一個死了,他們靖王府的登天路看著已經遙遙無期了,而且就算真的登天了他們這些庶子弟弟說不定還活得不如現在呢。
你想啊,一個屋簷下住著,全家都供著嫡子嫡孫,怎麽可能沒有矛盾沒有怨氣?大家就算表麵沒有撕破臉,背地裏也是心知肚明。
以前是楚家勢大,所以王府的其餘諸子全都裝孫子,但現在頭頂的老大沒了嫡子,掌兵權撐腰的兩個娘舅沒了一個老了一個,他們的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矛盾衝突加劇衝突肯定是難免的。
這種情況下嫡支要是真的登了天,庶出的就不怕自己連著母家全都給發落了?
靖王可是太宗的嫡長子,他的王妃出自當初的楚國公府自然是出身非常顯赫的,但是其他的側妃妾室也基本都是在就藩之前就已經迎進王府的,那時候靖王多受太宗寵愛,可以想見這些側妃妾室的出身也不會差王妃多少。
如今楚家一杆撐天柱是倒了,但其他側妃妾室的母家可大部分都好好的呢。
原本是打算跟著兒子當老太妃的,結果搞半天兒子的爵位都降了?那自然要鬧,推恩令上可說了,爵位諸子均分,封地同樣諸子均分。
爵位降了沒關係,要是能拿到一塊封地,哪怕再小一點,那也是賺了,畢竟原本這封地可是和他們一個銅板的關係也沒有的。
靖王府一天幾場你方唱罷我登場,楚元回這一看自家妹夫這家裏鬧騰的,估計也是給不出他什麽建議,也不想這時候送上去觸黴頭,於是把他們已經守寡的寶貝閨女叫了回來。
楚元回的獨女楚運今年已經四十歲了,生的精明能幹,隻是在生育上遺傳了她父母,子嗣頗為艱難,三十歲才得了一個寶貝閨女,結果轉頭丈夫就死了,現如今家裏是庶長子當家。
雖然庶長子對她還算客氣,兒媳婦也是她挑的,但總是隔著一層,不過她勝在娘家勢大也沒人敢給她臉色看,便是三叔沒了,她爹也還頂著郡王的頭銜,夫家沒人敢惹她。
牽著十歲的寶貝閨女回了娘家,就聽她爹娘唉聲歎氣不知如何是好。
“爹娘何必煩憂,不如學那遼東郡王請封女兒為世女,便是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楚運自小就是父母的掌上名字,教養嚴格的同時見識和心性也是一等一,楚元回一直覺得沒把閨女生成兒子,沒能把爵位給她是大虧欠,所以但凡女兒所求無有不應。
楚運年輕時候和江南普遍嫻靜的貴女不同,也是長足了見識後來又是自己挑的人,又是下嫁,即便是子嗣上受了挫折有她父母在前她也想得開。
這樣順風順水四十年過來的楚運那性子和當姑娘的時候差別並不大,自有一股子傲氣自信,既然廖啟昌的女兒能當世女,她為什麽不能?
就算她已經嫁出去了,但是她丈夫死了呀,她可以回娘家呀!而且她隻有一個女兒,以後爵位傳給女兒就算降也不過一級,比傳給兒子可降得少多了。
“不行,不行。”楚元回連連擺手,他當然是考慮過請封女兒的,畢竟例子就在眼前擺著呢。
但是和堅定擁護皇帝的孟撫江,和隻忠於正統的廖啟昌都不同,他們楚家可是靖王府一脈的,他若是請封女兒,以後再請封外孫女,誰知道朝堂上怎麽挑刺克扣,說不定還不如直接把爵位傳給三房。
也正是怕朝廷壓下請封的旨意,所以楚元回連過繼都往後壓了一道。
畢竟爵位傳承親侄兒的,先例一抓一大把,就算朝廷要挑刺也難,但是過繼在請封裏頭的事兒就多了,光是過繼之子的身份驗證就能卡你三五年。
“父王怕是想岔了。”楚運冷哼一聲,“如今的靖王府可不是以前的靖王府了,世孫沒了,爵位到了世子表哥那一輩不知道還有沒有剩,我們楚家不趁著這一回弄個台階自己下來,以後等京都那邊陛下和皇太子騰出手來,您也不用煩惱什麽爵位不爵位了,一家子留了命都要謝天謝地了。”
若說楚家大房和二房因為當年郡王妃受驚難產一事有了嫌隙,那麽楚家大房與三房和靖王府,就因為當初世子妃的人選有過難堪。
現在的世子妃是楚民遠的女兒,她和楚運差了四歲,而靖王世子姬暉可是正好和楚運同年。
當初靖王府挑世子妃越過十七歲的楚運,定下當時隻有十三歲的世子妃,楚家大房一家三口別提多晦氣了。
這不是明擺著自家親姑姑怕大侄女不好生養,才越過去定了小侄女嗎?
自家人尚且這樣忌諱,外人隻會更加介意。
為此夫妻倆沒少罵楚王妃這個姑奶奶不知所謂,但其實這人選上楚王妃也不能全權做主,上頭還有靖王和太宗看著,隻是連提個醒都沒有就屬實過分了。
但凡楚王妃提個醒,他們先給獨女定下了,靖王世子再選世子妃定下小的也有個說法。
但那時候太宗還活著,靖王父子倆都是極受寵愛的,楚元回再是怒火中燒也不敢表現出來,後來事實也證明了他們夫妻的擔心,京都那一圈婚姻市場上自家閨女徹底成了滯銷品。
於是這一場會持續很長時間的,並且分好幾個階段的考核正式開啟了。
最先考核的是那些等待上任的,該說不說,各家送出來準備進入朝堂的子弟質量還是不錯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需要考核自家先刷了一遍,總之姬長恒這裏確實記到了長長一大串的名字。
這些初步考核通過的人也不用幹別的,就在每日上朝的時候站在最邊角聽政,下了朝也先別走,當場寫上一篇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固定的範圍,你願意寫哪個寫哪個,寫完就可以走了。
一連一個月這些預備役都要寫到吐了,姬長恒終於擺擺手解放了他們,而他這裏已經根據這一個月的他們聽政的表現和寫的文章暴露的自己的想法,對這些人大概有了一個安排。
然後心驚膽戰等了一個月卻始終不考核他們,以至於大家都以為是不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時候,整個京都任職的所有官員都迎來為期三天的考核。
朝堂上高位的大人們都要上一份計劃書,不管你怎麽寫,不管你寫多少,但一定要寫他們對於大周的未來有些什麽想法。
怎麽才能讓大周更加強大,百姓更加安居樂業,皇帝不想給自己的這些大臣難看,所以提前提醒了,別寫那些花團錦簇的吹噓好聽話。
要幹貨!
至於其他的官員考核的就是本職工作範圍內的東西。
很多平日混日子的掛名官員這會兒拿著考核的卷子簡直恨不得鑽回娘胎裏。
為了怕遺漏什麽滄海遺珠,下頭官員在第一次考核之後還有第二次。
第二次考核就自由了,你想選哪個部門的卷子考都行,能行你就還有機會繼續當官,若是自選專業都不行,那對不起,就隻能請你卷鋪蓋回家吃自己的了。
姬長恒手上正握著一把聽過政,知道脾性等著幹活的好苗子呢。
與此同時周明妍通過自己的身份將之前和姬長恒一起編寫的基層官員手冊送了出去,專門送給各家夫人貴女,保證人手一份。
按照周明妍給出去的說法,誰都不能保證未來的丈夫會不會出去主政一方,到時候她們作為夫人知道了裏頭的彎彎繞繞,也能為丈夫打打輔助,關鍵時刻也能拿個主意。
雖然吧,一般都覺得這不該是閨閣女子和在家操持家務的夫人們該知道的。
但準太子妃說的不錯,萬一呢?
不管是出於好奇,還是覺得有備無患,又或者是哪看見了周明妍後有了野心的。
總之周明妍這一本基礎官員手冊非常受歡迎,很多貴女在參加宴會的時候還會討論,有些夫人甚至因為偶然能和為官的丈夫搭上兩句後,就把這本書奉若至寶。
這和貴女們看女子們的經書子集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己將來在婚姻市場上更有身家,也為了在婚後能更討丈夫的歡心,更加站穩在家中的地位。
周明妍一開始在幾個推不掉的場合中聽到這些人討論,剛開始都是好好的,很多夫人和貴女甚至說得頭頭是道,還會自己舉一反三,但討論完告一段落的時候,總有那不識相的自以為誇獎的跟上一句【不知哪家郎君能得你這個女諸】或者【你日後定然是賢內助】,好像女子們學著一切都是為了討好夫家討好男人一樣。
即便是實話,周明妍聽著也確實鬱氣,後來又想開了。
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百姓的女性覺醒隻需要提高生產力,但是上層貴族女性的自我覺醒更多的是思想上的禁錮,想要真的叫醒她們也隻能一點點來。
她是第一個榜樣,以後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慢慢地就會越來越多。
就像姬長恒說的那樣,她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後來者。
第95章 重回京都第六天
推恩令的聖旨第一時間送去了西南靖王府, 同時也送去了鎮南郡王府楚家,遼東郡王府廖家與河西郡王府孟家。
隻不過這四家除了靖王府王世子姬暉有一堆在京都沒有什麽存在感的弟弟之外,其餘三家除了楚家另外兩家都已經塵埃落定。
遼東郡王廖家是年頭就已經請了郡王世女的, 朝廷上經過一個多月的拉扯, 重新擬定了數條爵位繼承相關的法令,廖家這位新出爐的世女就是第一個試行者, 朝廷點頭同意遼東郡王廖啟昌請封獨女的折子,隻不過等到世女繼承爵位,這個郡王的位置會從一等降到兩等。
至於河西郡王孟家讓外孫繼承爵位這一樁一開始就沒有多少異議, 畢竟孟撫江在皇帝這裏是不一樣, 人家一大把年紀還為了陛下勉勵掌握西北軍權,把楚民遠壓著沒有徹底冒出頭,光是這一樁皇帝就待這位老臣不同。
河西郡王府的世子請封, 主要是朝堂上要定下嚴格的軍功兌換製度,眼見孟撫江的外孫孟無忌這個世子是板上釘釘的, 降等皇帝也是不願意的, 為了避免被後人瞎搞, 這才拖延了許久。
如今除了靖王府因為推恩令一團亂之外, 鎮南郡王府也是愁得很。
鎮南郡王是楚家的老大楚元回,原來還是國公府的時候世子定的是老二楚常林的嫡長子。楚元回本人隻有一個閨女還已經出嫁了。
楚元回作為嫡長子掌著楚家在南方的好幾萬水師, 還能經營的皇帝顧忌自然不是什麽簡單的角色,但出海打仗的人有個意外實在正常不過的。
楚元回的身體就是年輕時受過傷, 養好之後雖然啥問題都沒有但於子嗣上卻是有妨礙的。
再加上楚元回多數時間都在軍中, 於家中妻妾很少團聚, 所以早年一直沒有孩子。
一直到快三十歲了, 妻子突然懷孕,實在是讓楚家上下都驚住了。
這裏還有一樁內宅髒事, 楚元回妻子快生產的時候被一隻野貓驚到了差點難產,後來生下獨女之後身體也一直不好,一直養了三四年才緩過來,便是這寶貝女兒小時候也沒少三災五難,一直到十歲上才健康起來。
那樁事情雖然以打死了幾個下人作為結束,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箭頭隱隱指向二房那位如今吃齋念佛的夫人。
楚元回不是沒有想過在想要一個孩子,但是之後十多年一直沒有消息就消停了,最後雖然按照規矩請封了二房的嫡長子為世子,但心裏一直不得勁兒。
這也是楚元回快七十歲了,也不願意退下來,也沒怎麽帶著二房嫡長子梳理手裏的兵權。
二房嫡長子倒也忍得住,畢竟楚元回沒有兒子,三房那裏還有西北兵權要琢磨,也不會和他爭。
誰知道一連串變故之後兩個堂弟突然就變成了他的有力競爭者。
但真正讓這位二房嫡長子破防的,是朝廷新鮮出爐的推恩令,一句諸子均分幾乎堵死了他世子之位。
他第一反應就是為了防止這個諸子均分,大房可以過繼二房三房的子嗣。
但這跟他這個二房嫡長子卻是沒有絲毫關係的。
因為從沒有誰家過繼別人的孩子是過繼嫡長子的。
那麽有可能的就是三房嫡次子和他二房那一群庶出弟弟們。
和大房的子嗣艱難三房的稀少不同,楚家老二楚常林心無大誌也無謀算單單就是好色,如今六十好幾還在不停地往房裏抬年輕貌美的小妾。
老二楚常林兒子女兒生了一大串,數量多到可能他自己也不記得了,而他的兒子們和他相比也不遑多讓,可謂是“言傳身教”的典範了。
推恩令一來,二房庶子們都躁動了,誰都不是傻子。
一般來說爵位的繼承是默契在嫡子之間選擇的。
若是不考慮過繼,推恩令的爵位諸子均分 ,老二家的嫡長子要是請了世子,那他不知道數量的兄弟就要和他分,等到他繼承爵位恐怕就會和閔王世子一樣啥都不剩了。
那麽爵位給三房呢?
三房這一代倒是隻有兩個兒子,這樣一分,一等郡王就成了兩個二等郡王,隻是這兩個兒子也都四十出頭,都是做祖父的年紀了,下頭兒子隨便哪一個都有一隻手開外,那麽等到了他們下一代呢?
楚元回眼看著都快要七十歲了,和老妻兩人扒拉著在那裏算,老二家肯定排除,爵位已經和二房沒有關係了。
私心也有,為了楚家傳承也是,畢竟楚家二房的兒子和他們那位喜歡造人的爹一樣,一個個都是兒子兩隻手,孫子就更不用說了,爵位給到二房,到孫輩就能作沒了。
至於過繼,年紀小的老夫妻倆也沒有那個心力再教養,年紀大的早就歪了,更不可能。
那就看三房的兩個侄子,兩個侄子都是六個兒子,十個往上數的孫子。
這一等郡王降為二等,在降為三等國公,最後這麽一扒拉,要是傳到如今府裏最小的一代就隻剩下三等伯爵了,再下一代就沒了。
傳給二房和三房也就差一代。
若是宗室,伯爵下麵還有各種虛銜的武將和低等散爵,但他們這封的是外姓王,而外姓獲得能傳承的爵位隻有親王,郡王,公,侯,伯五個大等級,再下麵就不是爵位是官銜了。
楚家老大這樣一算除了唉聲歎氣竟不知道還能做什麽,難道真要他們老夫妻倆挑個年紀小的從小養起來?
本來還想說問問靖王府怎樣,畢竟王世子和王妃也還是他們楚家出來的,但是現在靖王府那邊也在鬧。
靖王府那可是親王府,是宗室,王世子的弟弟們本來就應該有郡王的爵位,但是現在推恩令一來,大家的爵位全降了,全部變成了三等郡王。
除了承爵的嫡長子,其他爵位都是每個三代降一等,這從一等郡王到三等郡王,生生快進了六輩人,換誰誰樂意?
最重要的是楚家掌兵權兩位,一個老了一個死了,他們靖王府的登天路看著已經遙遙無期了,而且就算真的登天了他們這些庶子弟弟說不定還活得不如現在呢。
你想啊,一個屋簷下住著,全家都供著嫡子嫡孫,怎麽可能沒有矛盾沒有怨氣?大家就算表麵沒有撕破臉,背地裏也是心知肚明。
以前是楚家勢大,所以王府的其餘諸子全都裝孫子,但現在頭頂的老大沒了嫡子,掌兵權撐腰的兩個娘舅沒了一個老了一個,他們的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矛盾衝突加劇衝突肯定是難免的。
這種情況下嫡支要是真的登了天,庶出的就不怕自己連著母家全都給發落了?
靖王可是太宗的嫡長子,他的王妃出自當初的楚國公府自然是出身非常顯赫的,但是其他的側妃妾室也基本都是在就藩之前就已經迎進王府的,那時候靖王多受太宗寵愛,可以想見這些側妃妾室的出身也不會差王妃多少。
如今楚家一杆撐天柱是倒了,但其他側妃妾室的母家可大部分都好好的呢。
原本是打算跟著兒子當老太妃的,結果搞半天兒子的爵位都降了?那自然要鬧,推恩令上可說了,爵位諸子均分,封地同樣諸子均分。
爵位降了沒關係,要是能拿到一塊封地,哪怕再小一點,那也是賺了,畢竟原本這封地可是和他們一個銅板的關係也沒有的。
靖王府一天幾場你方唱罷我登場,楚元回這一看自家妹夫這家裏鬧騰的,估計也是給不出他什麽建議,也不想這時候送上去觸黴頭,於是把他們已經守寡的寶貝閨女叫了回來。
楚元回的獨女楚運今年已經四十歲了,生的精明能幹,隻是在生育上遺傳了她父母,子嗣頗為艱難,三十歲才得了一個寶貝閨女,結果轉頭丈夫就死了,現如今家裏是庶長子當家。
雖然庶長子對她還算客氣,兒媳婦也是她挑的,但總是隔著一層,不過她勝在娘家勢大也沒人敢給她臉色看,便是三叔沒了,她爹也還頂著郡王的頭銜,夫家沒人敢惹她。
牽著十歲的寶貝閨女回了娘家,就聽她爹娘唉聲歎氣不知如何是好。
“爹娘何必煩憂,不如學那遼東郡王請封女兒為世女,便是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楚運自小就是父母的掌上名字,教養嚴格的同時見識和心性也是一等一,楚元回一直覺得沒把閨女生成兒子,沒能把爵位給她是大虧欠,所以但凡女兒所求無有不應。
楚運年輕時候和江南普遍嫻靜的貴女不同,也是長足了見識後來又是自己挑的人,又是下嫁,即便是子嗣上受了挫折有她父母在前她也想得開。
這樣順風順水四十年過來的楚運那性子和當姑娘的時候差別並不大,自有一股子傲氣自信,既然廖啟昌的女兒能當世女,她為什麽不能?
就算她已經嫁出去了,但是她丈夫死了呀,她可以回娘家呀!而且她隻有一個女兒,以後爵位傳給女兒就算降也不過一級,比傳給兒子可降得少多了。
“不行,不行。”楚元回連連擺手,他當然是考慮過請封女兒的,畢竟例子就在眼前擺著呢。
但是和堅定擁護皇帝的孟撫江,和隻忠於正統的廖啟昌都不同,他們楚家可是靖王府一脈的,他若是請封女兒,以後再請封外孫女,誰知道朝堂上怎麽挑刺克扣,說不定還不如直接把爵位傳給三房。
也正是怕朝廷壓下請封的旨意,所以楚元回連過繼都往後壓了一道。
畢竟爵位傳承親侄兒的,先例一抓一大把,就算朝廷要挑刺也難,但是過繼在請封裏頭的事兒就多了,光是過繼之子的身份驗證就能卡你三五年。
“父王怕是想岔了。”楚運冷哼一聲,“如今的靖王府可不是以前的靖王府了,世孫沒了,爵位到了世子表哥那一輩不知道還有沒有剩,我們楚家不趁著這一回弄個台階自己下來,以後等京都那邊陛下和皇太子騰出手來,您也不用煩惱什麽爵位不爵位了,一家子留了命都要謝天謝地了。”
若說楚家大房和二房因為當年郡王妃受驚難產一事有了嫌隙,那麽楚家大房與三房和靖王府,就因為當初世子妃的人選有過難堪。
現在的世子妃是楚民遠的女兒,她和楚運差了四歲,而靖王世子姬暉可是正好和楚運同年。
當初靖王府挑世子妃越過十七歲的楚運,定下當時隻有十三歲的世子妃,楚家大房一家三口別提多晦氣了。
這不是明擺著自家親姑姑怕大侄女不好生養,才越過去定了小侄女嗎?
自家人尚且這樣忌諱,外人隻會更加介意。
為此夫妻倆沒少罵楚王妃這個姑奶奶不知所謂,但其實這人選上楚王妃也不能全權做主,上頭還有靖王和太宗看著,隻是連提個醒都沒有就屬實過分了。
但凡楚王妃提個醒,他們先給獨女定下了,靖王世子再選世子妃定下小的也有個說法。
但那時候太宗還活著,靖王父子倆都是極受寵愛的,楚元回再是怒火中燒也不敢表現出來,後來事實也證明了他們夫妻的擔心,京都那一圈婚姻市場上自家閨女徹底成了滯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