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 作者:青橋細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婠搖搖頭:“哪有半途而廢的理兒,我是問心有愧的。”何況,她心說:得來那些革新法子確實好,可若能得人相助,豈不更善。說罷,她便候等在門口,未叫人敲門,至晚方回。
又一日,李婠又來,初隻命夏菱敲門,說了來意後,也不再開口,隻候在門口。因著李道婆其人其事,所來者絡繹不絕,有求革新織機之人,有感念其恩德,送來謝禮之人,有來求借銅錢之人,這些人俱都麵帶苦色。
來來往往之人路過時,或是驚奇,或是疑惑,或是戲謔,不一而足。至日落十分,那扇門開合數次,隻未有一次迎李婠等人進去。夏菱等人連番規勸,也沒能改李婠主意。
再一日,李婠又上門,候在門口。這日不巧,至午間,天降大雨,淋得往來人瑟瑟發抖,不一會兒,巷子裏邊隻剩下李婠一行人。
這天氣多變,傘具卻在巷子口處,三七等人忙去取,一來一回間,李婠一行人被淋得像落湯雞。
冬青撐傘,夏菱忙取來外袍給李婠披著,急道:“姑娘,明日再來罷。今日先去換了衣裳,莫病了。”李婠拿過傘:“這傘打不過三個人,你們自己撐著回去,我再等等。”
夏菱道:“哪有主子在這兒淋雨,底下人去屋簷下歇著的理兒。”說罷,自個兒打了傘立在後頭,冬青見李婠做什麽便學著,也立在原地。剩下的三七急著來勸了又勸,也沒見人改口,隻得歎了一聲隨在身後。
終地,又過了一刻鍾,那扇門終地打開,李道婆道:“雨大,進來罷。”
第44章
正所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李婠一行人在巷中苦等三日,風雨不懼,終地成事了。夏菱等人大喜,忙要簇擁李婠入內。
李婠見這處院落門戶矮小, 隻得一間上房, 左右兩間耳房, 院中支著棚子, 下頭滿堆著各個樣式木頭, 院落滿滿當當, 因命三七幾個漢子先行回轉,到時候再來接, 三七幾人隻搖頭,說道:“我幾個身強體健, 淋這點子雨也當洗澡, 候在門口就是了, 奶奶和姑娘們還請快些進去。”
李道婆先冷眼瞧著他們說了個來回,拉著嘴角說道:“你幾個去右邊廚房裏呆著, 廚房裏有火。”說罷,也不等人, 自己轉身走了。三七幾人相互望望,又見李婠點頭, 忙去了廚下烤火。李婠又命夏、冬二人隨著去,暖暖身子, 二人自是不肯,隻強不過李婠, 隻得去了。
李婠隨著李道婆入內,隻見屋內隻有一桌四個條凳, 旁地全是各個樣式的機子,一人正騎木凳上刨木花。李婠見此,忙道:“叨擾了,老先生。”那老人家見了李婠幾人,忙停下手上動作,將鋸子放下,嘴裏一麵發出“啊、啊”幾個音,一麵比劃著讓李婠起身,後雙手又比劃了幾個動作。
李道婆看了,與他說道:“這位是貴客,我來招待,你不用管,廚房裏有好幾個漢子和兩個姑娘,勞煩你給他們燒些茶水,多燒些,也送些來這邊。”那老人連忙點頭往右邊廚房去。
外頭淋漓下著小雨,屋中昏暗,李道婆左右尋摸出一個火折子,將桌上油燈點亮。她指了指凳子,說道:“坐罷。”李婠依言坐了。
李道婆問道:“打哪兒來?”李婠回道:“從梁州來。”李道婆道:“倒是遠。”三言兩語說罷,兩人也不開口了,正此時,那老人家端了個盛著茶水的粗碗來。
李婠本對此事慎重之至,此時正於心中斟酌言辭,見此忙接過茶碗,隻是茶水滾燙,燙得李婠雙手通紅,她隻當未覺,麵不改色地放在桌上,將手藏在袖中。那老人家樂嗬嗬比劃了個喝水的動作,李婠笑著道謝,老人家又雙手比劃了一大串動作,李婠忙看向李道婆。
李道婆黑著臉道:“他叫你喝完叫他,他是個話多的,別管他。”說罷,她扭頭道:“去去去,廚下去。”她將人趕了出去。
李道婆見李婠著衣衫半濕,強撐著坐著,歎了口氣,也不多問,道:“你千裏迢迢來此,又在我門外站了三日,也不能叫你空手回去。”她指著李婠身後的兩架機子,說道:“後頭兩個機子那老頭兒改好了,你讓那幾個漢子搬回去罷,尋個尋常匠人便能拆解,回去罷。”
李婠渾身冰冷,手上生疼,身子禁不住打顫發抖,她麵無異色起身,繞著那兩個物件看了看,問道:“不知這一個作價幾何?”
李道婆斜了她一眼,冷道:“價賤,若能多刮些民脂民膏,少供養些金枝玉葉的公子千金,千萬架也造得。”李婠隻當聽不懂,正色道:“婆婆欲推廣革新之法,隻如今官不理,富不為,民無力,我有一法可讓其天下皆知,婆婆可想一聞。”李道婆垮下臉:“你個女子懂甚?快快使人抬了東西回去。”
李婠不理,說道:“現今女子梳棉紡線、搖紗紡步連日不止,一月隻得紡六匹,現今官差以現錢折布稅,隻得賤價賣於商人,層層剝利,百姓艱難。”
李道婆聽此,冷哼一聲道:“說這些作甚?官不理,富不為,人人都捂著眼睛當瞎子,你到是個明眼的。”
李婠又道:“不敢當明眼二字,請婆婆聽我一言。
梁州占據地利之便,在倉江以南,下通橫州,淮水一代,與西京、台州,紹南三地比鄰,前二者土地貧瘠,民食不能自給,以種棉為生,若建商隊順倉江而下,半日可達,往返也隻需一日光景。若收棉,以攪車去其籽,集坊中之力,織成布匹,以新式紡機,一月可得布匹八倍有餘,必當堆滿倉庫,屆時遠販西京等地,其利遠超尋常布行百倍不止!
李道婆不喜權貴,不耐煩聽這些,說道:“什麽利不利的,奶奶怕是說錯了地方,與我何幹?還是請回罷,從新尋個人說說你的宏圖大計,老婆子不懂這些。”說罷,起身便要走。
李婠忙起身,跳了腹稿幾段,話說快了些:“今日得見您,我心墜墜,腹稿幾萬,隻怕言行有失,我確實有良策,還請婆婆一聽。去歲,梁州建了一織坊,現有女子三百人。”
李道婆聽到這兒,倒是停下了腳步,回頭問道:“你建的 ?”李婠點頭應是。李道婆這才正眼打量了她下,隨後轉身又回凳子上坐下:“你是為著你的織坊來?”李婠道:“是也不是,隻是都通一道。”
她接著道:“若有厚利,便能再招木匠,再買地方,再開十個,百個,千個女子織坊,讓其遍布城村,而後全天下!日後再招三百人,三千人,三萬人,三十萬人又有何難?若有厚利,商人怎不會聞風而動,建織坊,請女子出工,屆時,再無可層層盤剝之利,屆時,天下女子都有可謀生之路!待布匹豐盈之時,物多價賤,人人可得衣穿!”
李道婆道:“官府可不是吃素的,這麽多女子在織坊內,到時帽子一扣,你怕是有牢獄之災。”李婠道:“屆時,有其餘商人聞風而至,織坊會遍地開花,不獨我一家。如此,可消減其疑心,我再許以重利,上供衙門,必定能成!”
李道婆聽此,笑了笑:“若能在我閉眼前見見這盛景,我必然能含笑九泉,死後也瞑目了。這聽著到好,隻怕施為起來,困難萬分。我有一物贈你,你等著。”她轉身去了屋內,出來時手拿有一個圖冊:“此十八種新式織法是我此生所得,現今我回的日子淺,隻教了其他農婦前三種,我送後九種與你,助你成事。”
李婠接過,深深一拜:“多謝婆婆。我願以百金為聘,日後供奉婆婆終老,請婆婆隨我去梁州罷。”
李道婆哼了一聲:“人家都撿金蛋,你倒是第一個想將金雞揣走的。隻是我如今隻得這些革新法子,我老了,再不會有其他的,你這算盤是打錯了,我去了也隻是白白耗著你的糧食。”
李婠又重複了遍:“請婆婆隨我梁州去罷。”李道婆道:“宿州是我故鄉,從我回家一天起,我就發誓,此生不離她一步,你自個兒回去罷。”
李婠不動,麵露難色。李道婆道:“怎麽,要賴在我這兒不成。”李婠道:“我有個難言之請,不知當說不當說。”
李道婆道:“都說了還有什麽不能說的?”李婠回道:“還請婆婆勿傳其他人革新之法!”
李道婆聽此,驀然垮下臉,直直盯著李婠:“怎麽?想獨占了去吃獨食?賺了便要貪了全天下人的?”
李婠道:“從長遠計,如果推廣腳踏式織機於個人,女子隻會被困在家中,日夜不停紡織,不得休,日後,商人會聞風而至,壓低布價,官府也會收更多重稅,於女子而言,隻會更苦。女子進了織坊,每月有銀錢拿,稅收又坊內擔著,此為大善。若其他織坊壓低女子工錢,延長女子工時,也是不行,因著人往高處走,我這織坊開著,人便會往我這邊來。如此,才能經久不息。”
李道婆隻道:“愚人,愚人!你那些宏圖大計我管不著,隻是待你織坊遍布天下之日又是何時?十年?百年?期間,布匹求大於供,自能換得銀錢使,日後的重利重稅,怕還在夢中。”
李婠聽後,再三思索,忙道:“是我愚鈍了,隻顧著前方,沒見著腳下,還請婆婆諒解。”
李道婆擺擺手:“你不要我傳出去,法子多得是,沒有大大方方說出來的,我曉得你的意思。”
兩人正說著,門外傳來敲門聲。不時,一個漢子出去驗看,原是陳昌,三七忙出門去迎,接過傘為陳昌撐著,驚道:“二爺,您怎麽來了?”陳昌道:“我見雨大,來接你家二奶奶回去。”三七一麵迎人進來,一麵道:“二奶奶正在房中,二爺要不您到廚下等等,我叫夏菱去接。”
陳昌見茅簷低矮,隻覺無處下腳,說道:“這雨也不大,我在簷下站站。”三七一聽,便曉得他的意思,忙去叫夏菱去請。
李道婆、李婠二人在屋裏聽了這門官司,李婠道:“婆婆,失禮了。”李道婆道:“快些回去罷,你家人來接了。回去記得換身幹爽衣衫,莫要生病了。”李婠點頭應是,又朝李道婆拜了拜,才出門去。
陳昌站在簷下,見李婠烏發微濕,外披著件長衣出來,自三七手中拿了傘,快步上前,環著李婠,將傘撐在她頭頂離去。
第45章
這兒二月間, 還沒出冬日,天冷苦寒,李婠才淋了雨,半冷地撐著大半個時辰, 回了在宿州落腳的院子後, 才將換了幹爽的衣衫便病倒了, 眾人忙去請大夫。
這日雨大, 天色又晚了, 大多醫館關門閉客。一小廝尋來尋去, 找個隔了五條街的醫館,隻那坐堂大夫不願出門, 道:“雨大,請病人自個兒上門。”他也不知要躲懶還是腦子轉不過彎來, 回去如實回了陳昌。
陳昌在床頭守著人, 聽此一怒, 出門便將人當頭踹到在地。他顧忌裏頭人,低聲厲道:“蠢材!他不來, 你不會那繩子‘請’他來”?或者那銀子‘砸’他來?”那人作恍然大悟狀,立即起身便要走。
陳昌拂袖喝道:“牽馬來!”那人忙道:“二爺, 雨這般大!這次我去必定能請來!何況其他人怕是也要回轉了。”陳昌隻道:“少廢話些,快去牽馬來!你說說那醫館在何處。”那人見此, 一麵說,一麵將自個兒騎的那匹給了陳昌。
陳昌登鞍上馬, 鞭子一揮,壓身飛馬, 順著雨蒙蒙、黑壓壓的街道而去。不到兩刻鍾,守在院門前的小廝便見陳昌打馬而回, 一大夫麵朝下橫在馬上,口中“哎喲,哎喲”地直叫喚。那小廝見此,忙上前拉韁繩。
陳昌伸手抹了把臉上雨水,將人提溜下馬,快步拉著人去了院中。那大夫顫巍巍拎著藥箱,一話不敢多說,跟在身後。
夏菱、冬青兩人守著李婠,見李婠發高熱,人也叫不醒,急得團團轉,終地見大夫來了,連說好幾聲‘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大夫進屋,忙理了理衣衫,請說道:“煩請兩位姑娘請出這位奶奶的手來。”
夏菱從帳中拿出李婠手來,見李婠手上指腹手心通紅,燙了幾個亮鋥鋥的水泡,心中又是自責萬分。大夫診脈看了,說是染了風寒,冷氣凝於髒腑,後發了高熱,隨後依著症狀開了方子。夏菱忙接過,去廚下煎藥。
大夫正要告辭,又聽陳昌問:“這手該如何?”大夫回道:“這倒是小病,先用剪子在熱火上烤下,後將泡子剪了,塗上燙傷藥,不初七日便能好。”陳昌點頭,揮手讓大夫出去。
大夫敢怒不敢言,隨意拱了拱手便告辭,到了門口,一小廝呈上二十兩紋銀,一路說著好話送大夫出門,那大夫一麵接了,一麵笑著回了。
陳昌命人備好剪子等事物,輕輕拉著李婠手,以大夫所言,將泡子剪了,上好藥。他見這手心上橫亙著一道舊傷疤,輕輕摩挲著這道傷疤,親了親後,心道:“這手倒是命途多舛。”後又將手放回被裏,出了門去。
三七才將請來的大夫打發回去,見此陳昌渾身濕噠噠的,忙小心跟上。他臉上布著紅痕,回院子他們幾個便被責罰一通,這下又沒辦好差,因此提了十萬個心,他弓著身子問道:“二爺,可要備些熱水?”三七見陳昌點頭,忙叫了個漢子去燒水,又聽的陳昌說道:“日後警醒些。”三七忙點頭應是。
陳昌望著雨,說道:“去找牙婆尋幾個身家清白的婆子來,院中人少,她隻帶了兩個肩不能挑的丫頭,怕是不便利。”
待換了幹爽衣衫,又回了房內,他走過紗窗下,聽屋內傳出的說話聲,停了下來。這時李婠清醒了些,正臥在床頭,與夏菱說著話:“你拿著票子去銀號取三百兩銀子,去尋個中間人,買個二進的院子,不必太大,你親自去跑跑看看,另去買下些衣裳吃食,取一百兩現銀,將十兩換成大錢,連著地契房契給李婆婆送去。”
夏菱點頭,見她家姑娘白著臉,一臉病容,道:“我定當妥,姑娘快快歇著,莫操這些心了。”一道說,她又道:“我就說,前兒些日子就是再如何,不該說自己病了,莫得把病氣給說來了,這下可好了。”冬青點點頭:“對!”
李婠禁不住笑了笑,一時岔了氣,拿著帕子咳了兩聲。夏菱忙拍背,道:“快歇著,我也不該說話的。”李婠擺了擺手,正要說話,喉嚨一癢,又咳了幾聲。
夏菱忙道:“姑娘可別說話了,平日裏白天也不出聲,現在正是要養著的時候,倒是話多了起來。”這時,粥也涼了些,夏菱伺候李婠喝了粥便出去了。
她走到了窗外,正見著陳昌。陳昌低聲道:“買院子的事,叫三七去辦,倒時候你直接去拿契子。”夏菱聽了,大喜。她管著她家姑娘銀錢出入,每筆銀子出去,她都心中生疼,隻是李婠是個手漏的,不是這處三百兩,便是那邊二百兩。此時能省大筆錢,她自是高興得緊。
陳昌入內,冬青行了個禮便退下了。陳昌沿著床邊坐了,笑道:“身子還有哪處不適?”李婠回道:“大好了。”陳昌點點頭,伸手碰了碰她額頭,放下心來。
李婠偏了偏頭,道:“我再也不信你了。”陳昌一臉莫名,回過神來失笑道:“姑娘原諒我罷,我給忘了,下次我定當先請示你。”說罷,陳昌不等李婠應答,立即欺身而上,一觸即分。
李婠羞得滿臉通紅,正要說話,又咳了兩聲。陳昌將她摟在懷裏,輕輕地拍著她單薄的背脊,道:“你好好歇著,萬事養好身子再說,萬事有我。”
又過了三日,李婠也大好了。李婠道:“這屋裏悶得慌。”夏菱朝外頭望望,見天晴無風,點點頭,出去叫來一婆子將屋裏一紅木貴妃椅抬到外頭院子裏去。
李婠遠遠見那婆子身形魁梧,有幾分熟悉,遂叫上前來,李婠定睛一看,心說:恐怕再也沒有如此巧合之事了。
你道如何,原來自三七接了吩咐,心頭琢磨,這宿州怕是再不會來,若買了些粗實婆子帶回府裏,不說一路舟車勞頓,隻說府裏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再帶回去也塞不下,沒得還弄得些埋怨,遂叫牙婆介紹了幾個身家清白,身強體健的婦人,說好作半月工,得一月的月錢,這趙家顧嬸子正在其中。
這顧嬸子將椅子抬出去,正要去忙活,又被夏菱叫住,道是奶奶有話問她。她心中忐忑,在身上擦了擦手,行了個怪模怪樣的禮:“請奶奶安。”李婠笑道:“嬸子勿要多禮,快快請坐。我一日日悶在房裏,今日見著嬸子麵善,特讓嬸子來說說話。”
顧嬸子一聽,擺擺手:“隻要奶奶不嫌我說話粗俗便成。”李婠笑問:“嬸子怎來了這處?可是家中生計艱難。”
顧嬸子照實說了:“我有個兒,在讀書,是個要中狀元的人物,平日裏寫寫畫畫要費不少紙墨,取了個兒媳,前兩年生了場大病,每日拿藥熬藥的,也要花銷不少,家中也拮據了些,我聽牙婆說這處有活幹,一月半兩銀子,可能還做不到一月,便來了。”
李婠點點頭,問道:“令兒媳得的是什麽病?我這倒有不少太醫做的藥丸子,如果對症,嬸子可以帶些回去。”顧嬸子連連道謝:“大夫說是先天的體弱,喘不上氣來,隻得在床上養著,去年又得了風寒,差些撐不過來,萬幸我兒賣了字畫,掙得些銀錢才讓人緩過來,也搬了家,正巧在這附近。”
夏菱在一旁聽了,她沒多想,隻讚道:“嬸子大善!這世道上多得是見兒媳體弱多病便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惡婆婆,更別說一直使銀子給媳婦治病的!”
顧嬸子擺手道:“嗨,都是女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大夥兒都不容易!”
李婠笑道:“我這邊確實有對症的,也巧,這趟我帶在了身邊,嬸子那些去罷。”顧嬸子又連連道謝,李婠命夏菱去取,又與顧嬸子聊了些宿州風俗人情來。
第46章
卻說李婠遇著夢中故人, 乃是意外之喜。李婠隻道顧嬸子在夢中待她至好,心有感念,雖有夢中一係不平之事,但現今已是不同, 自是恩怨已了, 是非成空;顧大娘卻見這家小娘子雖是富貴人家, 但待人和善, 也樂得與她說話, 聊些人情瑣事。
展眼過了兩日, 李婠隻覺大好,欲啟程回府, 陳昌見她不時咳嗽兩聲,隻說養好身子再走, 於是又歇了兩日才啟程。
又是七、八日行程, 路上並無大事, 其中艱辛自是不必多徐敘。入府時已是掌燈時分,兩人洗去風塵, 往老太太處請安,正巧賀夫人、秋夫人、陳蕙、陳茯俱都在。
原是陳芸已至及笈, 秋夫人正在為其定親一事忙,如今相看好了的人家, 特來回了老太太一聲,可巧賀夫人與陳蕙, 陳茯三人來這處請安,便一處坐了。
老太太聽了賀夫人話, 先不問是哪家,隻道:“可算是定下來了, 這親事來得波折。”秋夫人不好說話,陳芸是個心高氣傲的,原先說了兩家人都沒成。
一是官宦子弟,祖輩上也是京中官宦人家,隻祖孫不成器,漸漸寥落下來,現今靠著祖上的田宅過活。
聽到這兒,陳芸問:“這人可下場了?”秋夫人道:“去歲考了童生,隻是沒中。”陳芸又問:“他為家中長子,以何振興家業?”秋夫人遲疑道:“隻聽老爺說他平日弓馬嫻熟,怕是日後會托人謀個武職。”
陳芸冷笑道:“弓馬嫻熟?他可像昌哥兒卯時便起,日練不墜?再說,武職雖說平生便低文官半品,也不是輕易謀劃的,隻怕到時候還要指著我。”
二是陳家遠親,早年他家受陳家恩惠,現今在外地買賣茶葉,家底殷實,且為人上進,已考取秀才功名,家中少有姬妾歌姬之流,也不失為個東床快婿。
在二月一茶會上,秋夫人帶著陳芸見其一麵。回府陳芸便拒了,隻說道:“大丈夫當相貌堂堂,如此貌不驚人,何堪為夫?”
秋夫人道:“大丈夫哪有看容貌的?皆是以才幹人品為佳,況且他人老實,日後後院也清淨些。”陳芸道:“來日他與我並肩而行,矮我一個頭,讓人曉得了,我有何顏麵?再說,我要清淨作甚?我一明媒正娶的,還怕個通買賣的姬妾?”
陳芸冷道:“若不隨我願,我也不隨其小娘子樣剃了頭發作姑子,我隻賴在府裏吃喝,若薄待我,我便一根繩子吊死在正門前,讓天下人看看!”
兒女都是債。秋夫人苦道:“哪又當得你這般了?你到說說,要何等人物?”陳芸道:“家世略低我家些也可,隻要長得好些,人也上得需上進才行。”
這裏,老太太問:“是哪家?”秋夫人笑著回道:“是一外州人家,姓王,算起來是我娘家嫂子的一門遠親,家裏頭也稱得上是詩書傳家,人端正清雅,也是個上進的,來年便要下場了。”隻有一點秋夫人沒說,這人早前訂了門親事,隻是新人還未過門便病逝了。
老太太一聽,笑嗬嗬說道:“阿彌陀佛,聽著是個好人家。”其餘人也紛紛附和。正此時,一婆子進來,道:“老太太大喜,二爺與二奶奶回了。”
又一日,李婠又來,初隻命夏菱敲門,說了來意後,也不再開口,隻候在門口。因著李道婆其人其事,所來者絡繹不絕,有求革新織機之人,有感念其恩德,送來謝禮之人,有來求借銅錢之人,這些人俱都麵帶苦色。
來來往往之人路過時,或是驚奇,或是疑惑,或是戲謔,不一而足。至日落十分,那扇門開合數次,隻未有一次迎李婠等人進去。夏菱等人連番規勸,也沒能改李婠主意。
再一日,李婠又上門,候在門口。這日不巧,至午間,天降大雨,淋得往來人瑟瑟發抖,不一會兒,巷子裏邊隻剩下李婠一行人。
這天氣多變,傘具卻在巷子口處,三七等人忙去取,一來一回間,李婠一行人被淋得像落湯雞。
冬青撐傘,夏菱忙取來外袍給李婠披著,急道:“姑娘,明日再來罷。今日先去換了衣裳,莫病了。”李婠拿過傘:“這傘打不過三個人,你們自己撐著回去,我再等等。”
夏菱道:“哪有主子在這兒淋雨,底下人去屋簷下歇著的理兒。”說罷,自個兒打了傘立在後頭,冬青見李婠做什麽便學著,也立在原地。剩下的三七急著來勸了又勸,也沒見人改口,隻得歎了一聲隨在身後。
終地,又過了一刻鍾,那扇門終地打開,李道婆道:“雨大,進來罷。”
第44章
正所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李婠一行人在巷中苦等三日,風雨不懼,終地成事了。夏菱等人大喜,忙要簇擁李婠入內。
李婠見這處院落門戶矮小, 隻得一間上房, 左右兩間耳房, 院中支著棚子, 下頭滿堆著各個樣式木頭, 院落滿滿當當, 因命三七幾個漢子先行回轉,到時候再來接, 三七幾人隻搖頭,說道:“我幾個身強體健, 淋這點子雨也當洗澡, 候在門口就是了, 奶奶和姑娘們還請快些進去。”
李道婆先冷眼瞧著他們說了個來回,拉著嘴角說道:“你幾個去右邊廚房裏呆著, 廚房裏有火。”說罷,也不等人, 自己轉身走了。三七幾人相互望望,又見李婠點頭, 忙去了廚下烤火。李婠又命夏、冬二人隨著去,暖暖身子, 二人自是不肯,隻強不過李婠, 隻得去了。
李婠隨著李道婆入內,隻見屋內隻有一桌四個條凳, 旁地全是各個樣式的機子,一人正騎木凳上刨木花。李婠見此,忙道:“叨擾了,老先生。”那老人家見了李婠幾人,忙停下手上動作,將鋸子放下,嘴裏一麵發出“啊、啊”幾個音,一麵比劃著讓李婠起身,後雙手又比劃了幾個動作。
李道婆看了,與他說道:“這位是貴客,我來招待,你不用管,廚房裏有好幾個漢子和兩個姑娘,勞煩你給他們燒些茶水,多燒些,也送些來這邊。”那老人連忙點頭往右邊廚房去。
外頭淋漓下著小雨,屋中昏暗,李道婆左右尋摸出一個火折子,將桌上油燈點亮。她指了指凳子,說道:“坐罷。”李婠依言坐了。
李道婆問道:“打哪兒來?”李婠回道:“從梁州來。”李道婆道:“倒是遠。”三言兩語說罷,兩人也不開口了,正此時,那老人家端了個盛著茶水的粗碗來。
李婠本對此事慎重之至,此時正於心中斟酌言辭,見此忙接過茶碗,隻是茶水滾燙,燙得李婠雙手通紅,她隻當未覺,麵不改色地放在桌上,將手藏在袖中。那老人家樂嗬嗬比劃了個喝水的動作,李婠笑著道謝,老人家又雙手比劃了一大串動作,李婠忙看向李道婆。
李道婆黑著臉道:“他叫你喝完叫他,他是個話多的,別管他。”說罷,她扭頭道:“去去去,廚下去。”她將人趕了出去。
李道婆見李婠著衣衫半濕,強撐著坐著,歎了口氣,也不多問,道:“你千裏迢迢來此,又在我門外站了三日,也不能叫你空手回去。”她指著李婠身後的兩架機子,說道:“後頭兩個機子那老頭兒改好了,你讓那幾個漢子搬回去罷,尋個尋常匠人便能拆解,回去罷。”
李婠渾身冰冷,手上生疼,身子禁不住打顫發抖,她麵無異色起身,繞著那兩個物件看了看,問道:“不知這一個作價幾何?”
李道婆斜了她一眼,冷道:“價賤,若能多刮些民脂民膏,少供養些金枝玉葉的公子千金,千萬架也造得。”李婠隻當聽不懂,正色道:“婆婆欲推廣革新之法,隻如今官不理,富不為,民無力,我有一法可讓其天下皆知,婆婆可想一聞。”李道婆垮下臉:“你個女子懂甚?快快使人抬了東西回去。”
李婠不理,說道:“現今女子梳棉紡線、搖紗紡步連日不止,一月隻得紡六匹,現今官差以現錢折布稅,隻得賤價賣於商人,層層剝利,百姓艱難。”
李道婆聽此,冷哼一聲道:“說這些作甚?官不理,富不為,人人都捂著眼睛當瞎子,你到是個明眼的。”
李婠又道:“不敢當明眼二字,請婆婆聽我一言。
梁州占據地利之便,在倉江以南,下通橫州,淮水一代,與西京、台州,紹南三地比鄰,前二者土地貧瘠,民食不能自給,以種棉為生,若建商隊順倉江而下,半日可達,往返也隻需一日光景。若收棉,以攪車去其籽,集坊中之力,織成布匹,以新式紡機,一月可得布匹八倍有餘,必當堆滿倉庫,屆時遠販西京等地,其利遠超尋常布行百倍不止!
李道婆不喜權貴,不耐煩聽這些,說道:“什麽利不利的,奶奶怕是說錯了地方,與我何幹?還是請回罷,從新尋個人說說你的宏圖大計,老婆子不懂這些。”說罷,起身便要走。
李婠忙起身,跳了腹稿幾段,話說快了些:“今日得見您,我心墜墜,腹稿幾萬,隻怕言行有失,我確實有良策,還請婆婆一聽。去歲,梁州建了一織坊,現有女子三百人。”
李道婆聽到這兒,倒是停下了腳步,回頭問道:“你建的 ?”李婠點頭應是。李道婆這才正眼打量了她下,隨後轉身又回凳子上坐下:“你是為著你的織坊來?”李婠道:“是也不是,隻是都通一道。”
她接著道:“若有厚利,便能再招木匠,再買地方,再開十個,百個,千個女子織坊,讓其遍布城村,而後全天下!日後再招三百人,三千人,三萬人,三十萬人又有何難?若有厚利,商人怎不會聞風而動,建織坊,請女子出工,屆時,再無可層層盤剝之利,屆時,天下女子都有可謀生之路!待布匹豐盈之時,物多價賤,人人可得衣穿!”
李道婆道:“官府可不是吃素的,這麽多女子在織坊內,到時帽子一扣,你怕是有牢獄之災。”李婠道:“屆時,有其餘商人聞風而至,織坊會遍地開花,不獨我一家。如此,可消減其疑心,我再許以重利,上供衙門,必定能成!”
李道婆聽此,笑了笑:“若能在我閉眼前見見這盛景,我必然能含笑九泉,死後也瞑目了。這聽著到好,隻怕施為起來,困難萬分。我有一物贈你,你等著。”她轉身去了屋內,出來時手拿有一個圖冊:“此十八種新式織法是我此生所得,現今我回的日子淺,隻教了其他農婦前三種,我送後九種與你,助你成事。”
李婠接過,深深一拜:“多謝婆婆。我願以百金為聘,日後供奉婆婆終老,請婆婆隨我去梁州罷。”
李道婆哼了一聲:“人家都撿金蛋,你倒是第一個想將金雞揣走的。隻是我如今隻得這些革新法子,我老了,再不會有其他的,你這算盤是打錯了,我去了也隻是白白耗著你的糧食。”
李婠又重複了遍:“請婆婆隨我梁州去罷。”李道婆道:“宿州是我故鄉,從我回家一天起,我就發誓,此生不離她一步,你自個兒回去罷。”
李婠不動,麵露難色。李道婆道:“怎麽,要賴在我這兒不成。”李婠道:“我有個難言之請,不知當說不當說。”
李道婆道:“都說了還有什麽不能說的?”李婠回道:“還請婆婆勿傳其他人革新之法!”
李道婆聽此,驀然垮下臉,直直盯著李婠:“怎麽?想獨占了去吃獨食?賺了便要貪了全天下人的?”
李婠道:“從長遠計,如果推廣腳踏式織機於個人,女子隻會被困在家中,日夜不停紡織,不得休,日後,商人會聞風而至,壓低布價,官府也會收更多重稅,於女子而言,隻會更苦。女子進了織坊,每月有銀錢拿,稅收又坊內擔著,此為大善。若其他織坊壓低女子工錢,延長女子工時,也是不行,因著人往高處走,我這織坊開著,人便會往我這邊來。如此,才能經久不息。”
李道婆隻道:“愚人,愚人!你那些宏圖大計我管不著,隻是待你織坊遍布天下之日又是何時?十年?百年?期間,布匹求大於供,自能換得銀錢使,日後的重利重稅,怕還在夢中。”
李婠聽後,再三思索,忙道:“是我愚鈍了,隻顧著前方,沒見著腳下,還請婆婆諒解。”
李道婆擺擺手:“你不要我傳出去,法子多得是,沒有大大方方說出來的,我曉得你的意思。”
兩人正說著,門外傳來敲門聲。不時,一個漢子出去驗看,原是陳昌,三七忙出門去迎,接過傘為陳昌撐著,驚道:“二爺,您怎麽來了?”陳昌道:“我見雨大,來接你家二奶奶回去。”三七一麵迎人進來,一麵道:“二奶奶正在房中,二爺要不您到廚下等等,我叫夏菱去接。”
陳昌見茅簷低矮,隻覺無處下腳,說道:“這雨也不大,我在簷下站站。”三七一聽,便曉得他的意思,忙去叫夏菱去請。
李道婆、李婠二人在屋裏聽了這門官司,李婠道:“婆婆,失禮了。”李道婆道:“快些回去罷,你家人來接了。回去記得換身幹爽衣衫,莫要生病了。”李婠點頭應是,又朝李道婆拜了拜,才出門去。
陳昌站在簷下,見李婠烏發微濕,外披著件長衣出來,自三七手中拿了傘,快步上前,環著李婠,將傘撐在她頭頂離去。
第45章
這兒二月間, 還沒出冬日,天冷苦寒,李婠才淋了雨,半冷地撐著大半個時辰, 回了在宿州落腳的院子後, 才將換了幹爽的衣衫便病倒了, 眾人忙去請大夫。
這日雨大, 天色又晚了, 大多醫館關門閉客。一小廝尋來尋去, 找個隔了五條街的醫館,隻那坐堂大夫不願出門, 道:“雨大,請病人自個兒上門。”他也不知要躲懶還是腦子轉不過彎來, 回去如實回了陳昌。
陳昌在床頭守著人, 聽此一怒, 出門便將人當頭踹到在地。他顧忌裏頭人,低聲厲道:“蠢材!他不來, 你不會那繩子‘請’他來”?或者那銀子‘砸’他來?”那人作恍然大悟狀,立即起身便要走。
陳昌拂袖喝道:“牽馬來!”那人忙道:“二爺, 雨這般大!這次我去必定能請來!何況其他人怕是也要回轉了。”陳昌隻道:“少廢話些,快去牽馬來!你說說那醫館在何處。”那人見此, 一麵說,一麵將自個兒騎的那匹給了陳昌。
陳昌登鞍上馬, 鞭子一揮,壓身飛馬, 順著雨蒙蒙、黑壓壓的街道而去。不到兩刻鍾,守在院門前的小廝便見陳昌打馬而回, 一大夫麵朝下橫在馬上,口中“哎喲,哎喲”地直叫喚。那小廝見此,忙上前拉韁繩。
陳昌伸手抹了把臉上雨水,將人提溜下馬,快步拉著人去了院中。那大夫顫巍巍拎著藥箱,一話不敢多說,跟在身後。
夏菱、冬青兩人守著李婠,見李婠發高熱,人也叫不醒,急得團團轉,終地見大夫來了,連說好幾聲‘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大夫進屋,忙理了理衣衫,請說道:“煩請兩位姑娘請出這位奶奶的手來。”
夏菱從帳中拿出李婠手來,見李婠手上指腹手心通紅,燙了幾個亮鋥鋥的水泡,心中又是自責萬分。大夫診脈看了,說是染了風寒,冷氣凝於髒腑,後發了高熱,隨後依著症狀開了方子。夏菱忙接過,去廚下煎藥。
大夫正要告辭,又聽陳昌問:“這手該如何?”大夫回道:“這倒是小病,先用剪子在熱火上烤下,後將泡子剪了,塗上燙傷藥,不初七日便能好。”陳昌點頭,揮手讓大夫出去。
大夫敢怒不敢言,隨意拱了拱手便告辭,到了門口,一小廝呈上二十兩紋銀,一路說著好話送大夫出門,那大夫一麵接了,一麵笑著回了。
陳昌命人備好剪子等事物,輕輕拉著李婠手,以大夫所言,將泡子剪了,上好藥。他見這手心上橫亙著一道舊傷疤,輕輕摩挲著這道傷疤,親了親後,心道:“這手倒是命途多舛。”後又將手放回被裏,出了門去。
三七才將請來的大夫打發回去,見此陳昌渾身濕噠噠的,忙小心跟上。他臉上布著紅痕,回院子他們幾個便被責罰一通,這下又沒辦好差,因此提了十萬個心,他弓著身子問道:“二爺,可要備些熱水?”三七見陳昌點頭,忙叫了個漢子去燒水,又聽的陳昌說道:“日後警醒些。”三七忙點頭應是。
陳昌望著雨,說道:“去找牙婆尋幾個身家清白的婆子來,院中人少,她隻帶了兩個肩不能挑的丫頭,怕是不便利。”
待換了幹爽衣衫,又回了房內,他走過紗窗下,聽屋內傳出的說話聲,停了下來。這時李婠清醒了些,正臥在床頭,與夏菱說著話:“你拿著票子去銀號取三百兩銀子,去尋個中間人,買個二進的院子,不必太大,你親自去跑跑看看,另去買下些衣裳吃食,取一百兩現銀,將十兩換成大錢,連著地契房契給李婆婆送去。”
夏菱點頭,見她家姑娘白著臉,一臉病容,道:“我定當妥,姑娘快快歇著,莫操這些心了。”一道說,她又道:“我就說,前兒些日子就是再如何,不該說自己病了,莫得把病氣給說來了,這下可好了。”冬青點點頭:“對!”
李婠禁不住笑了笑,一時岔了氣,拿著帕子咳了兩聲。夏菱忙拍背,道:“快歇著,我也不該說話的。”李婠擺了擺手,正要說話,喉嚨一癢,又咳了幾聲。
夏菱忙道:“姑娘可別說話了,平日裏白天也不出聲,現在正是要養著的時候,倒是話多了起來。”這時,粥也涼了些,夏菱伺候李婠喝了粥便出去了。
她走到了窗外,正見著陳昌。陳昌低聲道:“買院子的事,叫三七去辦,倒時候你直接去拿契子。”夏菱聽了,大喜。她管著她家姑娘銀錢出入,每筆銀子出去,她都心中生疼,隻是李婠是個手漏的,不是這處三百兩,便是那邊二百兩。此時能省大筆錢,她自是高興得緊。
陳昌入內,冬青行了個禮便退下了。陳昌沿著床邊坐了,笑道:“身子還有哪處不適?”李婠回道:“大好了。”陳昌點點頭,伸手碰了碰她額頭,放下心來。
李婠偏了偏頭,道:“我再也不信你了。”陳昌一臉莫名,回過神來失笑道:“姑娘原諒我罷,我給忘了,下次我定當先請示你。”說罷,陳昌不等李婠應答,立即欺身而上,一觸即分。
李婠羞得滿臉通紅,正要說話,又咳了兩聲。陳昌將她摟在懷裏,輕輕地拍著她單薄的背脊,道:“你好好歇著,萬事養好身子再說,萬事有我。”
又過了三日,李婠也大好了。李婠道:“這屋裏悶得慌。”夏菱朝外頭望望,見天晴無風,點點頭,出去叫來一婆子將屋裏一紅木貴妃椅抬到外頭院子裏去。
李婠遠遠見那婆子身形魁梧,有幾分熟悉,遂叫上前來,李婠定睛一看,心說:恐怕再也沒有如此巧合之事了。
你道如何,原來自三七接了吩咐,心頭琢磨,這宿州怕是再不會來,若買了些粗實婆子帶回府裏,不說一路舟車勞頓,隻說府裏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再帶回去也塞不下,沒得還弄得些埋怨,遂叫牙婆介紹了幾個身家清白,身強體健的婦人,說好作半月工,得一月的月錢,這趙家顧嬸子正在其中。
這顧嬸子將椅子抬出去,正要去忙活,又被夏菱叫住,道是奶奶有話問她。她心中忐忑,在身上擦了擦手,行了個怪模怪樣的禮:“請奶奶安。”李婠笑道:“嬸子勿要多禮,快快請坐。我一日日悶在房裏,今日見著嬸子麵善,特讓嬸子來說說話。”
顧嬸子一聽,擺擺手:“隻要奶奶不嫌我說話粗俗便成。”李婠笑問:“嬸子怎來了這處?可是家中生計艱難。”
顧嬸子照實說了:“我有個兒,在讀書,是個要中狀元的人物,平日裏寫寫畫畫要費不少紙墨,取了個兒媳,前兩年生了場大病,每日拿藥熬藥的,也要花銷不少,家中也拮據了些,我聽牙婆說這處有活幹,一月半兩銀子,可能還做不到一月,便來了。”
李婠點點頭,問道:“令兒媳得的是什麽病?我這倒有不少太醫做的藥丸子,如果對症,嬸子可以帶些回去。”顧嬸子連連道謝:“大夫說是先天的體弱,喘不上氣來,隻得在床上養著,去年又得了風寒,差些撐不過來,萬幸我兒賣了字畫,掙得些銀錢才讓人緩過來,也搬了家,正巧在這附近。”
夏菱在一旁聽了,她沒多想,隻讚道:“嬸子大善!這世道上多得是見兒媳體弱多病便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惡婆婆,更別說一直使銀子給媳婦治病的!”
顧嬸子擺手道:“嗨,都是女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大夥兒都不容易!”
李婠笑道:“我這邊確實有對症的,也巧,這趟我帶在了身邊,嬸子那些去罷。”顧嬸子又連連道謝,李婠命夏菱去取,又與顧嬸子聊了些宿州風俗人情來。
第46章
卻說李婠遇著夢中故人, 乃是意外之喜。李婠隻道顧嬸子在夢中待她至好,心有感念,雖有夢中一係不平之事,但現今已是不同, 自是恩怨已了, 是非成空;顧大娘卻見這家小娘子雖是富貴人家, 但待人和善, 也樂得與她說話, 聊些人情瑣事。
展眼過了兩日, 李婠隻覺大好,欲啟程回府, 陳昌見她不時咳嗽兩聲,隻說養好身子再走, 於是又歇了兩日才啟程。
又是七、八日行程, 路上並無大事, 其中艱辛自是不必多徐敘。入府時已是掌燈時分,兩人洗去風塵, 往老太太處請安,正巧賀夫人、秋夫人、陳蕙、陳茯俱都在。
原是陳芸已至及笈, 秋夫人正在為其定親一事忙,如今相看好了的人家, 特來回了老太太一聲,可巧賀夫人與陳蕙, 陳茯三人來這處請安,便一處坐了。
老太太聽了賀夫人話, 先不問是哪家,隻道:“可算是定下來了, 這親事來得波折。”秋夫人不好說話,陳芸是個心高氣傲的,原先說了兩家人都沒成。
一是官宦子弟,祖輩上也是京中官宦人家,隻祖孫不成器,漸漸寥落下來,現今靠著祖上的田宅過活。
聽到這兒,陳芸問:“這人可下場了?”秋夫人道:“去歲考了童生,隻是沒中。”陳芸又問:“他為家中長子,以何振興家業?”秋夫人遲疑道:“隻聽老爺說他平日弓馬嫻熟,怕是日後會托人謀個武職。”
陳芸冷笑道:“弓馬嫻熟?他可像昌哥兒卯時便起,日練不墜?再說,武職雖說平生便低文官半品,也不是輕易謀劃的,隻怕到時候還要指著我。”
二是陳家遠親,早年他家受陳家恩惠,現今在外地買賣茶葉,家底殷實,且為人上進,已考取秀才功名,家中少有姬妾歌姬之流,也不失為個東床快婿。
在二月一茶會上,秋夫人帶著陳芸見其一麵。回府陳芸便拒了,隻說道:“大丈夫當相貌堂堂,如此貌不驚人,何堪為夫?”
秋夫人道:“大丈夫哪有看容貌的?皆是以才幹人品為佳,況且他人老實,日後後院也清淨些。”陳芸道:“來日他與我並肩而行,矮我一個頭,讓人曉得了,我有何顏麵?再說,我要清淨作甚?我一明媒正娶的,還怕個通買賣的姬妾?”
陳芸冷道:“若不隨我願,我也不隨其小娘子樣剃了頭發作姑子,我隻賴在府裏吃喝,若薄待我,我便一根繩子吊死在正門前,讓天下人看看!”
兒女都是債。秋夫人苦道:“哪又當得你這般了?你到說說,要何等人物?”陳芸道:“家世略低我家些也可,隻要長得好些,人也上得需上進才行。”
這裏,老太太問:“是哪家?”秋夫人笑著回道:“是一外州人家,姓王,算起來是我娘家嫂子的一門遠親,家裏頭也稱得上是詩書傳家,人端正清雅,也是個上進的,來年便要下場了。”隻有一點秋夫人沒說,這人早前訂了門親事,隻是新人還未過門便病逝了。
老太太一聽,笑嗬嗬說道:“阿彌陀佛,聽著是個好人家。”其餘人也紛紛附和。正此時,一婆子進來,道:“老太太大喜,二爺與二奶奶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