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 作者:青橋細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日舟車勞頓,待回了院中,李婠已是力盡筋疲,她見有人來接,順勢撒開手,吩咐說道:“讓他睡在偏房,再派兩個婆子值夜。”又命人打了水來,匆匆梳洗後睡下。
一合上眼,李婠便沉沉睡去,此間無夢,正酣睡時,又似遠似近地聽見陣陣哭聲,半睜開眼,隻見屏風外有一燭火亮著的,這時哭聲越發近了,李婠起身問:“哪個在哭?”夏菱掀簾子進屋,後頭是抱著永哥兒的奶娘。那奶娘說道:“哥兒半夜醒了,哭著要娘,左右也哄不好。”
李婠又問:“馨姐兒那邊有沒有信兒?”夏菱回道:“院裏亮著燈火,不曉得是什麽情形。”李婠思忖道:“將人放桌邊,再拿些點心來。”夏菱端了碟棗糕來。李婠打發了人出去,她披了件舊衣從屏風後頭出來,坐到永哥兒對麵,問:“你為什麽要哭?”永哥兒不理,他今兒晚間沒吃飯,正饑腸轆轆,眼直直地望著那疊棗糕,伸手去拿。李婠將碟子推遠,永哥兒夠不著,張嘴哭道:“我要吃的。”
李婠任由他掉眼淚,莫約過了半盞茶功夫,永哥兒抽抽嗒嗒地止住哭聲,捂著臉從指縫裏偷看人,哽咽道:“我害怕才哭。”李婠又問:“你害怕什麽?”永哥兒道:“我沒見著我媽,我怕我媽不要我。”李婠將一塊棗糕遞給他:“你做得好,吃罷。”永哥兒一把搶過,塞在嘴裏頭吃下肚,又眼巴巴的瞧著那碟子。
李婠說:“明天你媽會派人來接你,不會不要你。如果你今日不哭,回屋睡覺,這碟子棗糕便全給你,你道如何。”永哥兒哭道:“但我害怕。”李婠問:“你怕什麽?”永哥兒回道:“我怕我媽不要我。”李婠疑心他沒領會,又說道:“她天亮便會來接你,不會不要你。”永哥兒問:“那可以吃糕糕了嗎?”李婠道:“要回屋才給。”永哥兒道:“但我害怕。”
李婠心說:好生不講理。她將碟子挪到桌前去。永哥兒一手一個拿著啃了,莫約吃了四五個,他將手在衣襟前隨意擦擦,說道:“飽了,要睡了。”說罷,噔噔轉身繞過屏風,悶頭倒在床上。
李婠見他似是睡熟了,命奶娘來抱。隻一動他,人就隻哭。那奶娘苦道:“二奶奶,這、”李婠說:“讓他歇在此處罷。”她到了平日值夜丫頭睡的床上躺下。
這邊李婠才合上眼,睡意朦朧間,隻聽永哥兒問:“你這人好奇怪,你怎地不問我,為甚子怕我媽不要我。”這聲音忽遠忽近,李婠含糊問:“什麽?”永哥兒哭道:“我不是老爺和我媽的孩子,我害怕。”李婠歎道:“你生母是沈姨娘。”永哥兒說:“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好不好。”
李婠隻覺事有蹊蹺,正欲拒絕,哪知永哥兒說:“我也不是老爺的兒子,大爺才是。”李婠心頭一驚。永哥兒繼續說道:“那天我和小虎子躲貓貓,進了沈姨娘房裏,躲到了床下頭。大爺騎到沈姨娘身上,床一搖一搖的,搖了好半天。後頭沈姨娘就哭,說什麽‘隻貪我身子’‘為你流了好幾個,好不容易才得了永哥兒一個,又見不著麵,又懷了怎麽辦才好?’大爺就說:‘生下來唄,不管是我兒子還是我兄弟,給我娘養就是了,你給我和我爹開支散葉,是我家大功臣。’後頭大爺就走了,留下沈姨娘一個人在屋裏。我害怕沈姨娘見著,就趴在床底下等她出去後走了。”
李婠道:“你說的我都不聽不懂,快睡罷。”永哥兒問:“你說我大爺是我爹還是我哥呢?”李婠道:“我不知道。”永哥兒說:“我問了好些人,他們有的說我是老爺的兒,有的說我是大爺的。以前我想著是大爺的好,我媽也應該是這樣想的,這般疼我。但現在奶奶生的是正牌的孫子,我又想著還是老爺的兒好。”
李婠問:“你問了好些人?”永哥兒點點頭:“問了奶娘、小虎子、門房老張,還有問了個小丫頭圓圓,她名字還是我取的,因著她的臉圓圓的。”李婠說:“你告訴他們,不怕別人說出去?”永哥兒道:“我隻想曉得我是哪個的兒子。他們愛便說罷,反正無論我是老爺的還是大爺的兒,都是正經的主子,他們說出去死的也是他們。”
這話聽得李婠久久未言,後頭她也沒聽見永哥兒再說話。
隻這永哥兒不曉得,若他再房裏等上些時候,又會來一個男人。床先不停地搖,那男的問:“你丈夫厲害還是你兒子厲害?”接著笑:“怕都沒我厲害。”沈姨娘□□了一陣子,啐道:“癩蛤蟆吃天鵝肉,要不是被你曉得了,你能近我的身?”
沈姨娘又嗷嗷叫了會兒,那男子喘著氣說:“敢說你不是想得借我的種?那兩個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屋裏外頭多少個姬妾粉頭,都沒人再生一個,要不是我,你能生下永哥兒?”姨娘罵:’放你娘的狗屁,永哥兒是大爺的兒子。那男的笑:“那永哥兒便不算,你再生一個,這個須得是我的,讓他陳家給我養得兒子。
第64章
次日清早起來, 秋夫人早早派了婆子來接,那婆子道:“原本大太太應親自來的,隻大奶奶那邊離不了人,讓我走一趟。”李婠命那奶娘將永哥兒抱出來, 三人走了。
夏菱正在廊下將床被拆了叫小丫頭拿去洗, 見人走了, 進屋說道:“可算走了, 真是個混世魔王, 成天鬧騰。”又見李婠眼底青黑, 正在書案前批坊子的條子,小聲嘀咕道:“也不怕將身子熬壞了。”
原是起初坊內人驟然多了, 好些規矩沒定下,才有了先前左一個管事來右一個管事的場麵, 後頭李婠厘清了大小事務, 便將規矩改, 大小管事不必日日進府。凡是坊內平常事務,管事每三日遞一次條子, 涉及大額銀錢之事,須得提前三日上報, 又命人打了對牌,憑條子和對牌支銀子, 總歸是有了章程。
前幾日府上事多,李婠沒分出心神來料理坊子事務, 今日得了空閑,得將積攢事務處理了。夏菱也曉得這些, 遂沒有在勸。
如此又過了十多日,期間無事可述。卻說這日, 守門的菊生遠遠見坊內的花管事乘著轎子來,忙上前笑問道:“算算日子,您後天來才是,沒成想今兒來了,我這就帶您進去。”花管事忙道:“不必勞煩,今日不進府。”說著從袖中取了個大紅帖子出來,“煩請小哥遞個話兒,下月初三,請東家賞臉去院裏坐坐。”
菊生接了紅帖,先向他道喜:“我還怪道怎麽大清早喜鵲兒就在頭上叫,原來是應在了這兒。不曉得是哪家的娘子這般有福氣?”花管事拱拱手:“是我原先的內人,回家了好些日子,鄰家都愛拿她說嘴,想也不能叫她不明不白的再跟著我,索性也不大辦,在家中備幾席酒,請些親友。隻院裏小,便想著擺兩天酒:頭天請坊子裏東家與大小管事,第二天再請我與內人雙方親友。倒時還請東家並幾位姑娘、諸位小哥賞臉。”菊生道:“那我幾個有福了。”
這邊菊生捧著喜帖往園子走,才轉過一個山石,半途遇上了八角。兩人一個是院裏李婠心腹,一個是陳昌麵前得用的小廝,自是熟悉。菊生見八角愁眉苦臉走在前頭石子路上,跟上去,故意歎道:“哎,愁阿、愁,命苦哇、好苦。”八角轉過身,擺手道:“去去去、你有我愁?”菊生笑道:“我又沒說是我愁,我這不替你說說心裏話。”
八角見他手裏喜帖,問道:“哪個要娶新婦了?說出來也衝衝黴運。”菊生道:“不是我混說,這人是個響當當的英雄好漢。”八角推了人一把,道:“賣甚關子?”菊生笑著回道:“是花管事。”八角道:“哪個花管事?奶奶手底下管事一大堆,姓李的,姓張的,姓菜的,姓花的,我可記不著姓。”
菊生道:“就那個年輕時不像樣,又嫖又賭,將祖上的基業敗得精光,以至家敗人走,後頭又恍然大悟,挑起擔子走街竄巷做染布買賣,如今是坊內數一數二的大管事的那個花管事。”這麽一說,八角這倒想起這位來,他先讚道:“我到記起來了,前兩天才和一個小子嘮嗑這事兒,這位經曆比話本子還離奇。哪家小娘子有這福氣?”
菊生道:“他原先的內人還家了,擺酒席堵堵鄰家的嘴。”八角聽了直說:“這婆娘好不要臉,原先嫌家頭窮拋家走了,現今兒東山再起、發財了又靠回來。你還說那花管事是甚英雄好漢,不過一窩囊廢罷。照我說,合該娶個端莊賢惠的新婦,再討幾個年輕漂亮的小老婆,讓那拋家的婦人一露麵,羞得她捂臉而逃。再宣揚開來,叫天下人都曉得她嫌貧愛富才好。”
菊生笑道:“他媳婦當時也是好人家女兒,走是自然。如今花管事改好了,再回來也是自然。”八角不管:“都說夫妻,吃苦的時候她不在,享福了又回了,在哪兒也說不通。”
菊生道:“你隻想,你有個吃吃喝喝嫖漢子的媳婦,你會不會將人趕走?後頭你媳婦改好了,你去找她,她要不要你進門?”八角理所應當地說:“那是自然。”菊生攤手道:“這不結了。”
八角想了想,道:“我是說不過你,隻這不合情理,真的是怪得很。我也不與你多說了。”說著要走。菊生攔道:“你是做什麽去?說來我聽聽。”八角苦著臉,先歎了一回說道:“也不曉得犯了哪路邪神。我表嬸嬸的孫子小虎子原先在大房給三爺使喚,三爺年紀小,雖說性情乖戾些,但從小情分在,也是個好差。
前兩天大老爺進屋便喚人將他捆了,罵他‘手腳不幹淨,欺主子年幼,什麽東西也敢偷’,又叫人去他房裏搜,搜出了個前年大老爺送三爺的金鑲玉雙魚掛件兒來。那小子磕頭直叫冤,說:“我不是那眼皮子淺的,有人栽贓害我。”大老爺更惱了,叫人拿了板子棍子,打了三四十個板子關馬廄裏去了。”
菊生道:“可不是小事,怕是難善了了。”八角道:“誰說不是,我表嬸嬸眼睛都要哭瞎了,四處托人求情,可我們都是人奴才的,哪有這麽大的麵子。”菊生也歎氣:“如今二老爺和二爺沒在府上,你也沒個求處。”兩人又歎了幾句,各自走了。
菊生穿過園子到了二門外,正見著春慧,忙上前將帖子遞上去,將前後兩事說了的,又笑嘻嘻地躬了躬身,道:“一直沒見著您,就我妹妹梅兒那事兒,還沒向您道謝,以後姑娘有用得著的地方請姑娘叫人來知會我一聲。”春慧笑道:“是你妹妹爭氣罷,順水推舟的事罷了。”菊生忙道:“爭氣的人多了去了。都說事要辦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沒姑娘這句順水推舟的話,這事可辦不成。”
春慧原先去陳惠兩姊妹院子送針線,回來經過園子在一隱在花間的石凳子上躲懶,正巧聽了菊生一番“英雄好漢”論,心裏對他高看一眼。此時春慧上下打量他一眼,見他相貌周正,眼明心亮,心思一動,便挑眉笑道:“那日後別嫌我事多。”菊生忙笑:“哪敢、哪敢。”春慧也不與他多說,轉身去了書房。
李婠正俯身在那張大書案上對賬本,春慧立在前頭也不說話,莫約過了半炷香時間,李婠覺頭頸略酸,抬頭一瞧,好大個人不聲不響地立著。李婠便笑:“進屋也不出個聲。”
春慧道:“不敢出聲打擾你修煉‘烏龜脖子’神功。”李婠笑出聲,起身道:“那你與我去院子去轉轉?”春慧一麵走,一麵將事情說了。李婠接過帖子看了看,說了句:“下月初三我定去。”又將帖子遞回給春慧。
兩人賞著景往園子深處走。春慧提了嘴大房有人偷主子東西,初時李婠沒放心上,後頭聽了個人名,她心裏一突,問道:“叫小虎子?永哥兒身邊伺候的?”春慧點頭說是。李婠凝神想了想,與春慧道:“你去大房那邊找個丫頭打聽打聽情形,回了去書房尋我。”春慧心下雖奇怪,但沒多問,應了聲便去了。
這府上規矩不嚴,大堆婆子丫鬟小廝活在這四角院子裏,所見所聞全都是內宅瑣事,一有什麽新聞,上頭還沒說封口,下頭早就宣揚開來了。春慧將大把銀子撒出去,便將近來府上大小事聽了個七七八八。
春慧徑直回了書房,將打聽著地倒豆子般說了:“除開哪些偷懶賭錢被罰被關的醃臢事,要說近來值得提一嘴的,也隻有一樁了,永哥兒身邊伺候的小丫頭底下一個小廝偷情,被大老爺撞見,被毒啞了賣出府了。”李婠問:“那丫頭是不是叫圓圓,臉長得圓圓的?”
春慧奇道:“姑娘是怎麽知道的?這丫頭爹媽都死絕了,被親戚賣進了府裏頭,原先是幫廚的丫頭,後頭秋夫人見她麵相好,誇她有福氣好生養,就把她放到了三爺房裏頭。 ”
李婠問:“這叫圓圓的丫頭性情怎麽樣?”春慧回道:“隻聽她一個屋裏的人說,這丫頭膽子小得很,平日裏除開伺候永哥兒,便在屋裏老老實實呆著,都說不像那種人。被抓時她直哭,說是有人強了她。”
李婠按了按抽疼的額角,冷道:“倒是不做人!”後說道:“你悄悄去讓菊生將她買了送坊子裏去,她不願意去,便將賣身契還她罷,事情做隱秘些,別叫人曉得了。”春慧點點頭,記在心上。
李婠又問:“永哥兒那邊有沒有動靜?”春慧道:“聽二門外的小廝說,前頭大老爺心血來潮要考教他學問,他說不出個一二三來,現今正在房裏做學問。”
李婠點頭,沉思了片刻:“讓幾個人盯著那邊,有事再來回我罷。”春慧皺眉,”姑娘盯這些醃臢事作甚?沒得汙了耳朵。“李婠望著窗外歎道:“怕是有無妄之災。“其餘她也不多說,春慧不好再問,隻得出去辦事去了。
第65章
且說李婠聽了信兒, 心中存疑,派人打探,自個兒隻呆在屋裏,除開料理坊子事務外, 等閑不出屋。隻過了七八日, 府上風平浪靜, 一如往常。夏菱因勸道:“白白在屋裏窩著人都黴了, 姑娘出去園子裏逛逛。”李婠也心疑自己小題大做, 心想:俗語說的話, 隻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的, 左右小心些便是了。
正待起身,忽聞窗外有人來報:“二爺回了, 派了人來說, ‘先去老太太、夫人處請安就回’, 叫人預備好熱水、吃食。”李婠先愣了愣,吩咐夏菱去辦。待人走後, 她透過白紗窗瞧院裏灑掃的,澆花的, 喂鳥的,各有各的忙處, 人人帶笑,獨獨自己冷坐著, 無所事事。
從陳昌離府至今,莫約有兩月光景。如今聽人回了, 李婠心頭心思雜亂,她是有些高興的, 但思及夢中清水巷的晏姑娘與府中諸事又心中沉沉,李婠思緒亂著,呆坐了半響,不得解法。
這時又有十幾個婆子抬了五個箱子進屋,為首的那個指著其中兩個箱子,笑道:“二爺還家帶了兩大船東西,這兩個是獨出來給奶奶的,餘下的二爺說,‘請你家奶奶做主,分往各院裏。’”李婠道:“打開我瞧瞧。”幾人手腳麻利地將繩子解了,打開鎖,掀起蓋子。隻見一箱中是各色綢緞料子,一箱是珠釵擺件兒,一箱是筆墨紙硯。李婠叫人將箱中物件取出,一一看過,按各院增減添置。
這邊李婠正忙看著,那邊陳昌先行參見各長輩後,回至房中時。此時已是掌燈時分,院中燈火大亮,丫鬟婆子立在院裏站了一地請安,陳昌道:“都下去。”一麵說,一麵掀開簾子進屋。
兩月前,陳昌心中煩悶,遂一時起意,帶了幾個心腹,邀了二三好友,以遊學為名,打馬而去。幾人一路尋山問水,悠哉遊哉,隨心而去,好不快活。
如今回府,已有兩月未見李婠,心中著實想得緊,隻他見著李婠正擺布那些東西,又不好出聲打斷,隻說了聲“我回了。”得了李婠一句“你先坐著。”後,訕訕在榻上坐下。陳昌左右看看,端起榻幾上的茶碗喝了兩口。
約過了小半時辰,李婠將箱中物件歸置妥當。陳昌將茶碗擱置,麵上正經先問了府上諸事,李婠撿了三兩件事說了,言及賀夫人時頓了頓,到底說不出來惡語,含糊地說了兩句。
陳昌可有可無聽著,沒放心上,他口中與李婠閑說,眼見著麵前人,揚聲道:“抬熱水進來,今兒在裏屋洗,不去池子。”幾個丫頭將早備好的熱水拎進屋,倒在屏風後的大木桶中。
有道是小別勝新歡。陳昌揮退眾人,笑道:“我來伺候姑娘梳洗罷。”說著,攬人坐在鏡前,自個兒在李婠身後將她頭上珠釵卸下,又將懷中人外衣解下,抱著人往屏風後去了。兩人胡鬧一通,待水變涼了,又往床上去。
至萬事方休,已是月滿枝頭。陳昌肚中饑鳴,喚人送來酒菜擺在榻幾上,口中胡說:“再伺候奶奶用膳。”說著,將人裹了衣裳抱起在榻上坐下,他也不叫李婠動手,拿了碗筷喂李婠。
李婠略用了些便搖頭不肯吃了,陳昌舀了碗粥遞給她,道:“你瘦了些,再吃兩口。“李婠初時未答,後頭回道:“這話好似聽你說過很多遍。”陳昌隻當她說的玩笑話,並不當真,笑問:“哪處聽來了?這可是我頭次說。”
李婠回道:“夢中。”陳昌笑說:“我每每回家,見祖母太太,不管我是胖是痩,第一句話便是‘又瘦了’,說不定是哪個與你說了,你記到我頭上來了。”說著,見她吃了,自己將整桌飯菜一掃而空。
待酒足飯飽,陳昌一麵吃著茶,一麵問道:“我叫人帶了兩個箱子來,你可看了?“李婠回說:“還在側屋放著。”陳昌叫了兩個婆子將箱子抬到裏屋,命人打開。一個箱中大半是耳環、掛墜,珠釵、胭脂等物,另一個到有些趣味,是些空竹、假麵、偶人、九連環之類的玩意兒。
陳昌見她饒有興致地瞧著裝滿土儀的箱子,隨手拿起個狐狸麵具遞給她,由她把玩,說著這物件來曆,原是陳昌幾人順著滄江往下,到了個叫輝縣的小城裏頭,正逢縣裏人在祭拜花娘娘,路上張燈結彩,好不熱鬧,陳昌見兩邊一假麵攤子上這麵具喜人,便買下了。
李婠細細聽著,不時出聲詢問幾句。陳昌見李婠捧場,很是受用,將路上見聞一一說了,話到了夜半才歇下。
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裏李婠合上眼,恍惚間到了陳昌所說的一花燈節上,路上行人如織,鑼鼓喧天,她順著人流一路走馬觀花,擺著狐狸麵具的攤販前,李婠見著眼熟,正待買下,誰知此時有人叫她:“姑娘,姑娘?”
李婠瞧著那狐狸麵具,心中不舍,恍惚間睜開眼,瞧見夏菱正喚她。夏菱見此,因問道:“姑娘做夢了?”說著絞了濕帕子給李婠擦擦臉,李婠說道:“是做了個夢。昨兒那個狐狸麵具呢?”夏菱回道:“想來也沒個用處,和其他物件收在了庫房裏頭。”
李婠道:“我昨晚才夢著要買下它。”夏菱一麵給李婠梳妝,一麵笑:“待會兒我去找出來擺架子上,姑娘以後天天看著,眼熟了夢裏頭也不想買了。”李婠聽了笑回道:“罷了,不用麻煩,日後我自個兒出去買罷。”
這時,春慧急匆匆地走進屋,低聲說道:“不好了,大房的沈姨娘今兒早沒了。”李婠正梳洗,聽了皺眉問:“怎麽沒的?”春慧回道:“下頭人說是得重症去了。”李婠道:“好端端地突地說得了重病去了?”
春慧回:“大房的丫鬟婆子說七八天前便沒見著人了,都在屋裏歇著,飯菜湯藥都叫人送進屋裏,隻有個貼身的丫頭伺候,今兒早那丫頭突然跑出來哭說,人去了。”
正說著,外頭傳來一嗓子嚎哭:“給二奶奶報喪。”這聲報喪弄得李婠三人一驚,李婠起身出屋,隻見一婆子穿著麻衣,頭帶白布,跪在地上正哭著,見了李婠出來,先砰砰地磕了幾個,又嚎個不停。
夏菱啐道:“嚎什麽!你是爹死了還是媽死了?怎麽不去黃河邊上哭!還不快快說來。”那婆子這才止了哭聲。
李婠問:“哪處報喪?”那婆子回說:“沈二太太去了。”李婠皺眉道:“哪裏又冒出了個沈二太太出來?這府上大小主子可沒得個姓沈的。”那婆子眼往上瞧人,期期艾艾地說:“是大房的沈姨娘。”
李婠聽了冷笑一聲,隻覺荒唐。這沈姨娘是大房的姬妾,李婠與她一來兩人既非親友,身份地位又隔了一層,二來,按理姨娘姬妾之流,主家若是開恩便會讓其親人治喪,主家沒發話,府上薄棺一副送走也完事兒了。這報喪怎麽也和李婠沒瓜葛。
李婠道:“來人!把她嘴堵上丟出去。”院裏幾個灑掃婆子聽了,一擁而上,拿破布堵了人嘴,將人推出了院子。
不止李婠這處,府上大小太太小姐處俱都有人去報喪。報喪人進院便哭,眾人都在問是哪個不好了,那報喪人仍說是沈二太太。諸如陳昌、陳芸之流眼皮也未抬,命人將這晦氣玩意兒扔出去。賀夫人聽了先是與周圍丫鬟婆子笑話了一場,也沒見人,餘下的幾位姑娘與沈姨娘也沒交集,或勸或避的將人送走了。
隻餘下府上的老太太聽了這信兒唬了一大跳,她年老了,聽不得這黑發人送白發人的信兒,因急問道:“是哪個不好了?”一丫頭忙出屋去問,後回道:“大房的沈二太太。”聽了這兒,老太太便喝道:“越發沒規矩了!府上哪有個沈二太太。”
那丫頭忙道:“是大房的沈姨娘。”老太太恨道:“捂住嘴攆出府去。主子不著調,做下人的也曉不得勸勸,跟著人混鬧騰。”那丫頭不敢多說,下去了。
老太太又命:“把老大、和老大媳婦叫來!給個姬妾治喪,虧得他們想得出來!”幾個在屋內伺候的丫鬟忙去請人,約過了一炷香時間,一丫頭回道:“大老爺出府去了。”老太太問:“去哪處了?”那丫頭回:“聽說往去小柳巷去了。”老太太氣得臉漲紅,手拍到桌上:“他不是要給人治喪?又去找粉頭作甚!當真是孽種、專來折騰這家子人!”這裏老太太正發怒,一丫頭引著秋夫人進屋了。
還不等秋夫人行禮請安,老太太便轉頭罵道:“你家老爺這般不著調,你就由他去?還稱呼什麽‘沈二夫人’?也不害臊!看看哪個大戶人家這麽沒規矩?妻不成妻,妾不是妾的。你們在自個兒院裏鬧騰我也不多說一個字,如今鬧得府上人都曉得了,日後是不是要鬧到京上去,叫天下人給個姬妾哭喪?”說著,老太太氣得咳個不停,兩個丫鬟忙上前給她順氣撫背。
秋夫人立在原地,任由老太太罵人,麵上苦笑道:“老爺就是我們這房的天。他吩咐人去給‘沈二太太’報喪,哪個攔得住?”心中卻冷眼看這府上笑話。
這秋夫人這般與“沈二太太”的稱呼也有些說頭。秋夫人名為秋邵棠,原是梁州一員外郎之女,初嫁入府上時,與府上大老爺也稱得上相敬如賓,那時大老爺雖在女色上荒唐些,對妻子也敬重。
隻好景不長,婚後兩年秋夫人都未有孕,這事讓老太太極為不滿,給大老爺買了幾個有顏色的丫頭放身邊,整日叫秋夫人到跟前服侍,秋夫人自是有苦難言。大老爺不是個長性的,有嬌妾在側,又與秋夫人相處日短,慢慢將其拋在了腦後。
正在此時,大老爺又在外頭與小柳巷的沈娘子遇著了。這段相遇也不過是恩客與暗娼的一貫俗事,不多加贅述。兩人相遇,便如同天雷勾了地火。一人貪花好色,一人攀龍附鳳,正是王八瞧綠豆,正看對了眼,大老爺是家也不回了,父母妻妾都拋到了腦後。
待秋夫人發覺時,兩人正如膠似漆地過快活日子,秋夫人去勸,大老爺閉門不出,如此過了小半年。某天大老爺回了府上,隻命秋夫人備好大紅蠟燭花轎,要抬人進府,其中種種違製逾矩一概不理。秋夫人去求老太太,老太太閉嘴不言。
說來也是秋夫人時運不濟,原是老太太見大老爺不著調,將家頭的茶鹽買賣給了二老爺,大老爺曉得了回府鬧了一大通,老太太便罵:“你成天不著家,府上買賣你問過幾回?自你父親走後,你接了家裏買賣,底下管事年年報虧,如今又隻在女人肚皮上,這生意你管不了。”
大老爺自是惱怒,又逢老太太心中理虧,遂大紅鞭炮一響,紅燈籠一掛,將暗娼出生的沈姨娘八抬大轎迎進了府。
這沈姨娘自認也算得上是明媒正娶入府的,不比秋夫人低半成,日常隻做正室派頭,與秋夫人一東一西住著正屋,吃喝穿戴也與秋夫人一一比肩,又命底下人稱她“沈二奶奶”。這“沈二奶奶”也是個有能耐的,對大老爺,隻作解語花,討金銀首飾、門麵商鋪,對下人,或賞或罰,籠絡了大批人,直把自稱的“沈二奶奶”變成了真的“沈二奶奶”。
秋夫人漸漸沒了立錐之地,可喜天公作美,在沈姨娘入府後先後懷了陳遠、陳芸兩兄妹,而沈姨娘一直未有孕。此去經年,“沈二奶奶”也成了“沈二太太”,大老爺接手的生意也全都虧損,給了弟弟二老爺,自個兒意誌消沉,隻顧花天酒地,飲酒作樂。
自古容顏易老,沈姨娘雖保養得體,也比不得外頭一茬茬十五六歲新人,大老爺一月隻回府兩三日,沈姨娘夜裏無趣,一來二去到與葷素不忌的陳遠勾搭成奸。
這廂沈姨娘到是解了苦悶,隻她年到近三十五六,到底膝下淒涼,況且又看這陳家父子之流,皆是薄情寡恩之輩,於是隻盼著能生個兒子,後半生可作依托。
可尋醫問藥也沒個結果,大夫隻說:“身體康健,隻差些子孫緣罷了。”她聽了心頭隻想:這陳家兩輩子嗣都單薄,隻怪他們種子不好,發不出芽。一麵疑心秋夫人借種生子,派人打探,一麵與陳遠夜夜相會,暗自弄了些補方藥膳讓陳遠吃下肚。
隻補藥吃了一大籮筐,也沒有見藥顯。這日,沈姨娘與陳遠在園子相會後分開,正要回轉,不妨一個園子侍弄花草的小廝竄出來要挾錢財。沈姨娘大駭,將頭上的金簪子給了人匆匆回去。那小廝三十多年紀,好賭,家中的婆娘也被他賣了湊賭資,遂不時向沈姨娘索要錢財,一來二去兩人又勾搭上了。
此番後,終地是有了一子,正是陳永。這陳永,於大老爺而言是二兒子,於陳遠而言,明麵是兄弟,實則是自個兒大兒子,於那小廝而言,也是自己兒子。秋夫人也知曉陳永身世,雖深惡沈姨娘,隻當陳永是自己大孫子,接到身邊來親自教養。
第66章
接上一回說道, 老太太聽人來報喪,直罵大老爺的“不著調”,又將秋夫人叫來罵了通,見秋夫人說些“大老爺發令, 不敢違背”之類的話, 氣道:“去找府上能管事的來。”
下頭人忙去請賀夫人。待賀夫人進屋裏, 老太太也不叫坐, 問道:“報喪的人沒往你院子裏去?”賀夫人道:“去了。”老太太冷哼一聲:“去了?看來你也曉得這荒唐事。這府上大大小小的事你管著, 如今這事你怎麽說?有好處的事你伸手接著, 沒好處了你避開。”
賀夫人聽了難堪,她麵皮僵住, 瞧了秋夫人一眼,強笑道:“是我思慮不周, 驚動了了老祖宗您。"老太太心中罵:這個眼皮子淺的, 隻眼瞧著這兒一畝三分地, 見大房不著調便幸災樂禍,冷道:“不止驚動我, 闔府上下都知曉了。多的也不與你說,大房都是不管事的, 這喪事便你來料理。別再弄出幺蛾子出來,如今這府上笑話夠夠的了。”賀夫人聽了下去了。老太太抬抬眼, 對秋夫人冷道:“你也回去罷,你們房裏事多。”秋夫人行禮出去了。
這邊賀夫人認下此事, 雖心中不願,但以死者為大, 遂庫房開了百兩銀子出來打點發喪,先挪了個偏僻的院子出來搭棚停靈, 後請了道士和尚作法事。因著沈姨娘孤身一人,也沒親友,又命底下媳婦婆子哭靈守孝,後送往家廟,整七日下來,雖不麵麵俱到,也算體麵。期間,隻有賀夫人一人操辦,大房中人恍若未聞,李婠並陳惠、陳茯各送了二十兩銀子。
一合上眼,李婠便沉沉睡去,此間無夢,正酣睡時,又似遠似近地聽見陣陣哭聲,半睜開眼,隻見屏風外有一燭火亮著的,這時哭聲越發近了,李婠起身問:“哪個在哭?”夏菱掀簾子進屋,後頭是抱著永哥兒的奶娘。那奶娘說道:“哥兒半夜醒了,哭著要娘,左右也哄不好。”
李婠又問:“馨姐兒那邊有沒有信兒?”夏菱回道:“院裏亮著燈火,不曉得是什麽情形。”李婠思忖道:“將人放桌邊,再拿些點心來。”夏菱端了碟棗糕來。李婠打發了人出去,她披了件舊衣從屏風後頭出來,坐到永哥兒對麵,問:“你為什麽要哭?”永哥兒不理,他今兒晚間沒吃飯,正饑腸轆轆,眼直直地望著那疊棗糕,伸手去拿。李婠將碟子推遠,永哥兒夠不著,張嘴哭道:“我要吃的。”
李婠任由他掉眼淚,莫約過了半盞茶功夫,永哥兒抽抽嗒嗒地止住哭聲,捂著臉從指縫裏偷看人,哽咽道:“我害怕才哭。”李婠又問:“你害怕什麽?”永哥兒道:“我沒見著我媽,我怕我媽不要我。”李婠將一塊棗糕遞給他:“你做得好,吃罷。”永哥兒一把搶過,塞在嘴裏頭吃下肚,又眼巴巴的瞧著那碟子。
李婠說:“明天你媽會派人來接你,不會不要你。如果你今日不哭,回屋睡覺,這碟子棗糕便全給你,你道如何。”永哥兒哭道:“但我害怕。”李婠問:“你怕什麽?”永哥兒回道:“我怕我媽不要我。”李婠疑心他沒領會,又說道:“她天亮便會來接你,不會不要你。”永哥兒問:“那可以吃糕糕了嗎?”李婠道:“要回屋才給。”永哥兒道:“但我害怕。”
李婠心說:好生不講理。她將碟子挪到桌前去。永哥兒一手一個拿著啃了,莫約吃了四五個,他將手在衣襟前隨意擦擦,說道:“飽了,要睡了。”說罷,噔噔轉身繞過屏風,悶頭倒在床上。
李婠見他似是睡熟了,命奶娘來抱。隻一動他,人就隻哭。那奶娘苦道:“二奶奶,這、”李婠說:“讓他歇在此處罷。”她到了平日值夜丫頭睡的床上躺下。
這邊李婠才合上眼,睡意朦朧間,隻聽永哥兒問:“你這人好奇怪,你怎地不問我,為甚子怕我媽不要我。”這聲音忽遠忽近,李婠含糊問:“什麽?”永哥兒哭道:“我不是老爺和我媽的孩子,我害怕。”李婠歎道:“你生母是沈姨娘。”永哥兒說:“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好不好。”
李婠隻覺事有蹊蹺,正欲拒絕,哪知永哥兒說:“我也不是老爺的兒子,大爺才是。”李婠心頭一驚。永哥兒繼續說道:“那天我和小虎子躲貓貓,進了沈姨娘房裏,躲到了床下頭。大爺騎到沈姨娘身上,床一搖一搖的,搖了好半天。後頭沈姨娘就哭,說什麽‘隻貪我身子’‘為你流了好幾個,好不容易才得了永哥兒一個,又見不著麵,又懷了怎麽辦才好?’大爺就說:‘生下來唄,不管是我兒子還是我兄弟,給我娘養就是了,你給我和我爹開支散葉,是我家大功臣。’後頭大爺就走了,留下沈姨娘一個人在屋裏。我害怕沈姨娘見著,就趴在床底下等她出去後走了。”
李婠道:“你說的我都不聽不懂,快睡罷。”永哥兒問:“你說我大爺是我爹還是我哥呢?”李婠道:“我不知道。”永哥兒說:“我問了好些人,他們有的說我是老爺的兒,有的說我是大爺的。以前我想著是大爺的好,我媽也應該是這樣想的,這般疼我。但現在奶奶生的是正牌的孫子,我又想著還是老爺的兒好。”
李婠問:“你問了好些人?”永哥兒點點頭:“問了奶娘、小虎子、門房老張,還有問了個小丫頭圓圓,她名字還是我取的,因著她的臉圓圓的。”李婠說:“你告訴他們,不怕別人說出去?”永哥兒道:“我隻想曉得我是哪個的兒子。他們愛便說罷,反正無論我是老爺的還是大爺的兒,都是正經的主子,他們說出去死的也是他們。”
這話聽得李婠久久未言,後頭她也沒聽見永哥兒再說話。
隻這永哥兒不曉得,若他再房裏等上些時候,又會來一個男人。床先不停地搖,那男的問:“你丈夫厲害還是你兒子厲害?”接著笑:“怕都沒我厲害。”沈姨娘□□了一陣子,啐道:“癩蛤蟆吃天鵝肉,要不是被你曉得了,你能近我的身?”
沈姨娘又嗷嗷叫了會兒,那男子喘著氣說:“敢說你不是想得借我的種?那兩個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屋裏外頭多少個姬妾粉頭,都沒人再生一個,要不是我,你能生下永哥兒?”姨娘罵:’放你娘的狗屁,永哥兒是大爺的兒子。那男的笑:“那永哥兒便不算,你再生一個,這個須得是我的,讓他陳家給我養得兒子。
第64章
次日清早起來, 秋夫人早早派了婆子來接,那婆子道:“原本大太太應親自來的,隻大奶奶那邊離不了人,讓我走一趟。”李婠命那奶娘將永哥兒抱出來, 三人走了。
夏菱正在廊下將床被拆了叫小丫頭拿去洗, 見人走了, 進屋說道:“可算走了, 真是個混世魔王, 成天鬧騰。”又見李婠眼底青黑, 正在書案前批坊子的條子,小聲嘀咕道:“也不怕將身子熬壞了。”
原是起初坊內人驟然多了, 好些規矩沒定下,才有了先前左一個管事來右一個管事的場麵, 後頭李婠厘清了大小事務, 便將規矩改, 大小管事不必日日進府。凡是坊內平常事務,管事每三日遞一次條子, 涉及大額銀錢之事,須得提前三日上報, 又命人打了對牌,憑條子和對牌支銀子, 總歸是有了章程。
前幾日府上事多,李婠沒分出心神來料理坊子事務, 今日得了空閑,得將積攢事務處理了。夏菱也曉得這些, 遂沒有在勸。
如此又過了十多日,期間無事可述。卻說這日, 守門的菊生遠遠見坊內的花管事乘著轎子來,忙上前笑問道:“算算日子,您後天來才是,沒成想今兒來了,我這就帶您進去。”花管事忙道:“不必勞煩,今日不進府。”說著從袖中取了個大紅帖子出來,“煩請小哥遞個話兒,下月初三,請東家賞臉去院裏坐坐。”
菊生接了紅帖,先向他道喜:“我還怪道怎麽大清早喜鵲兒就在頭上叫,原來是應在了這兒。不曉得是哪家的娘子這般有福氣?”花管事拱拱手:“是我原先的內人,回家了好些日子,鄰家都愛拿她說嘴,想也不能叫她不明不白的再跟著我,索性也不大辦,在家中備幾席酒,請些親友。隻院裏小,便想著擺兩天酒:頭天請坊子裏東家與大小管事,第二天再請我與內人雙方親友。倒時還請東家並幾位姑娘、諸位小哥賞臉。”菊生道:“那我幾個有福了。”
這邊菊生捧著喜帖往園子走,才轉過一個山石,半途遇上了八角。兩人一個是院裏李婠心腹,一個是陳昌麵前得用的小廝,自是熟悉。菊生見八角愁眉苦臉走在前頭石子路上,跟上去,故意歎道:“哎,愁阿、愁,命苦哇、好苦。”八角轉過身,擺手道:“去去去、你有我愁?”菊生笑道:“我又沒說是我愁,我這不替你說說心裏話。”
八角見他手裏喜帖,問道:“哪個要娶新婦了?說出來也衝衝黴運。”菊生道:“不是我混說,這人是個響當當的英雄好漢。”八角推了人一把,道:“賣甚關子?”菊生笑著回道:“是花管事。”八角道:“哪個花管事?奶奶手底下管事一大堆,姓李的,姓張的,姓菜的,姓花的,我可記不著姓。”
菊生道:“就那個年輕時不像樣,又嫖又賭,將祖上的基業敗得精光,以至家敗人走,後頭又恍然大悟,挑起擔子走街竄巷做染布買賣,如今是坊內數一數二的大管事的那個花管事。”這麽一說,八角這倒想起這位來,他先讚道:“我到記起來了,前兩天才和一個小子嘮嗑這事兒,這位經曆比話本子還離奇。哪家小娘子有這福氣?”
菊生道:“他原先的內人還家了,擺酒席堵堵鄰家的嘴。”八角聽了直說:“這婆娘好不要臉,原先嫌家頭窮拋家走了,現今兒東山再起、發財了又靠回來。你還說那花管事是甚英雄好漢,不過一窩囊廢罷。照我說,合該娶個端莊賢惠的新婦,再討幾個年輕漂亮的小老婆,讓那拋家的婦人一露麵,羞得她捂臉而逃。再宣揚開來,叫天下人都曉得她嫌貧愛富才好。”
菊生笑道:“他媳婦當時也是好人家女兒,走是自然。如今花管事改好了,再回來也是自然。”八角不管:“都說夫妻,吃苦的時候她不在,享福了又回了,在哪兒也說不通。”
菊生道:“你隻想,你有個吃吃喝喝嫖漢子的媳婦,你會不會將人趕走?後頭你媳婦改好了,你去找她,她要不要你進門?”八角理所應當地說:“那是自然。”菊生攤手道:“這不結了。”
八角想了想,道:“我是說不過你,隻這不合情理,真的是怪得很。我也不與你多說了。”說著要走。菊生攔道:“你是做什麽去?說來我聽聽。”八角苦著臉,先歎了一回說道:“也不曉得犯了哪路邪神。我表嬸嬸的孫子小虎子原先在大房給三爺使喚,三爺年紀小,雖說性情乖戾些,但從小情分在,也是個好差。
前兩天大老爺進屋便喚人將他捆了,罵他‘手腳不幹淨,欺主子年幼,什麽東西也敢偷’,又叫人去他房裏搜,搜出了個前年大老爺送三爺的金鑲玉雙魚掛件兒來。那小子磕頭直叫冤,說:“我不是那眼皮子淺的,有人栽贓害我。”大老爺更惱了,叫人拿了板子棍子,打了三四十個板子關馬廄裏去了。”
菊生道:“可不是小事,怕是難善了了。”八角道:“誰說不是,我表嬸嬸眼睛都要哭瞎了,四處托人求情,可我們都是人奴才的,哪有這麽大的麵子。”菊生也歎氣:“如今二老爺和二爺沒在府上,你也沒個求處。”兩人又歎了幾句,各自走了。
菊生穿過園子到了二門外,正見著春慧,忙上前將帖子遞上去,將前後兩事說了的,又笑嘻嘻地躬了躬身,道:“一直沒見著您,就我妹妹梅兒那事兒,還沒向您道謝,以後姑娘有用得著的地方請姑娘叫人來知會我一聲。”春慧笑道:“是你妹妹爭氣罷,順水推舟的事罷了。”菊生忙道:“爭氣的人多了去了。都說事要辦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沒姑娘這句順水推舟的話,這事可辦不成。”
春慧原先去陳惠兩姊妹院子送針線,回來經過園子在一隱在花間的石凳子上躲懶,正巧聽了菊生一番“英雄好漢”論,心裏對他高看一眼。此時春慧上下打量他一眼,見他相貌周正,眼明心亮,心思一動,便挑眉笑道:“那日後別嫌我事多。”菊生忙笑:“哪敢、哪敢。”春慧也不與他多說,轉身去了書房。
李婠正俯身在那張大書案上對賬本,春慧立在前頭也不說話,莫約過了半炷香時間,李婠覺頭頸略酸,抬頭一瞧,好大個人不聲不響地立著。李婠便笑:“進屋也不出個聲。”
春慧道:“不敢出聲打擾你修煉‘烏龜脖子’神功。”李婠笑出聲,起身道:“那你與我去院子去轉轉?”春慧一麵走,一麵將事情說了。李婠接過帖子看了看,說了句:“下月初三我定去。”又將帖子遞回給春慧。
兩人賞著景往園子深處走。春慧提了嘴大房有人偷主子東西,初時李婠沒放心上,後頭聽了個人名,她心裏一突,問道:“叫小虎子?永哥兒身邊伺候的?”春慧點頭說是。李婠凝神想了想,與春慧道:“你去大房那邊找個丫頭打聽打聽情形,回了去書房尋我。”春慧心下雖奇怪,但沒多問,應了聲便去了。
這府上規矩不嚴,大堆婆子丫鬟小廝活在這四角院子裏,所見所聞全都是內宅瑣事,一有什麽新聞,上頭還沒說封口,下頭早就宣揚開來了。春慧將大把銀子撒出去,便將近來府上大小事聽了個七七八八。
春慧徑直回了書房,將打聽著地倒豆子般說了:“除開哪些偷懶賭錢被罰被關的醃臢事,要說近來值得提一嘴的,也隻有一樁了,永哥兒身邊伺候的小丫頭底下一個小廝偷情,被大老爺撞見,被毒啞了賣出府了。”李婠問:“那丫頭是不是叫圓圓,臉長得圓圓的?”
春慧奇道:“姑娘是怎麽知道的?這丫頭爹媽都死絕了,被親戚賣進了府裏頭,原先是幫廚的丫頭,後頭秋夫人見她麵相好,誇她有福氣好生養,就把她放到了三爺房裏頭。 ”
李婠問:“這叫圓圓的丫頭性情怎麽樣?”春慧回道:“隻聽她一個屋裏的人說,這丫頭膽子小得很,平日裏除開伺候永哥兒,便在屋裏老老實實呆著,都說不像那種人。被抓時她直哭,說是有人強了她。”
李婠按了按抽疼的額角,冷道:“倒是不做人!”後說道:“你悄悄去讓菊生將她買了送坊子裏去,她不願意去,便將賣身契還她罷,事情做隱秘些,別叫人曉得了。”春慧點點頭,記在心上。
李婠又問:“永哥兒那邊有沒有動靜?”春慧道:“聽二門外的小廝說,前頭大老爺心血來潮要考教他學問,他說不出個一二三來,現今正在房裏做學問。”
李婠點頭,沉思了片刻:“讓幾個人盯著那邊,有事再來回我罷。”春慧皺眉,”姑娘盯這些醃臢事作甚?沒得汙了耳朵。“李婠望著窗外歎道:“怕是有無妄之災。“其餘她也不多說,春慧不好再問,隻得出去辦事去了。
第65章
且說李婠聽了信兒, 心中存疑,派人打探,自個兒隻呆在屋裏,除開料理坊子事務外, 等閑不出屋。隻過了七八日, 府上風平浪靜, 一如往常。夏菱因勸道:“白白在屋裏窩著人都黴了, 姑娘出去園子裏逛逛。”李婠也心疑自己小題大做, 心想:俗語說的話, 隻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的, 左右小心些便是了。
正待起身,忽聞窗外有人來報:“二爺回了, 派了人來說, ‘先去老太太、夫人處請安就回’, 叫人預備好熱水、吃食。”李婠先愣了愣,吩咐夏菱去辦。待人走後, 她透過白紗窗瞧院裏灑掃的,澆花的, 喂鳥的,各有各的忙處, 人人帶笑,獨獨自己冷坐著, 無所事事。
從陳昌離府至今,莫約有兩月光景。如今聽人回了, 李婠心頭心思雜亂,她是有些高興的, 但思及夢中清水巷的晏姑娘與府中諸事又心中沉沉,李婠思緒亂著,呆坐了半響,不得解法。
這時又有十幾個婆子抬了五個箱子進屋,為首的那個指著其中兩個箱子,笑道:“二爺還家帶了兩大船東西,這兩個是獨出來給奶奶的,餘下的二爺說,‘請你家奶奶做主,分往各院裏。’”李婠道:“打開我瞧瞧。”幾人手腳麻利地將繩子解了,打開鎖,掀起蓋子。隻見一箱中是各色綢緞料子,一箱是珠釵擺件兒,一箱是筆墨紙硯。李婠叫人將箱中物件取出,一一看過,按各院增減添置。
這邊李婠正忙看著,那邊陳昌先行參見各長輩後,回至房中時。此時已是掌燈時分,院中燈火大亮,丫鬟婆子立在院裏站了一地請安,陳昌道:“都下去。”一麵說,一麵掀開簾子進屋。
兩月前,陳昌心中煩悶,遂一時起意,帶了幾個心腹,邀了二三好友,以遊學為名,打馬而去。幾人一路尋山問水,悠哉遊哉,隨心而去,好不快活。
如今回府,已有兩月未見李婠,心中著實想得緊,隻他見著李婠正擺布那些東西,又不好出聲打斷,隻說了聲“我回了。”得了李婠一句“你先坐著。”後,訕訕在榻上坐下。陳昌左右看看,端起榻幾上的茶碗喝了兩口。
約過了小半時辰,李婠將箱中物件歸置妥當。陳昌將茶碗擱置,麵上正經先問了府上諸事,李婠撿了三兩件事說了,言及賀夫人時頓了頓,到底說不出來惡語,含糊地說了兩句。
陳昌可有可無聽著,沒放心上,他口中與李婠閑說,眼見著麵前人,揚聲道:“抬熱水進來,今兒在裏屋洗,不去池子。”幾個丫頭將早備好的熱水拎進屋,倒在屏風後的大木桶中。
有道是小別勝新歡。陳昌揮退眾人,笑道:“我來伺候姑娘梳洗罷。”說著,攬人坐在鏡前,自個兒在李婠身後將她頭上珠釵卸下,又將懷中人外衣解下,抱著人往屏風後去了。兩人胡鬧一通,待水變涼了,又往床上去。
至萬事方休,已是月滿枝頭。陳昌肚中饑鳴,喚人送來酒菜擺在榻幾上,口中胡說:“再伺候奶奶用膳。”說著,將人裹了衣裳抱起在榻上坐下,他也不叫李婠動手,拿了碗筷喂李婠。
李婠略用了些便搖頭不肯吃了,陳昌舀了碗粥遞給她,道:“你瘦了些,再吃兩口。“李婠初時未答,後頭回道:“這話好似聽你說過很多遍。”陳昌隻當她說的玩笑話,並不當真,笑問:“哪處聽來了?這可是我頭次說。”
李婠回道:“夢中。”陳昌笑說:“我每每回家,見祖母太太,不管我是胖是痩,第一句話便是‘又瘦了’,說不定是哪個與你說了,你記到我頭上來了。”說著,見她吃了,自己將整桌飯菜一掃而空。
待酒足飯飽,陳昌一麵吃著茶,一麵問道:“我叫人帶了兩個箱子來,你可看了?“李婠回說:“還在側屋放著。”陳昌叫了兩個婆子將箱子抬到裏屋,命人打開。一個箱中大半是耳環、掛墜,珠釵、胭脂等物,另一個到有些趣味,是些空竹、假麵、偶人、九連環之類的玩意兒。
陳昌見她饒有興致地瞧著裝滿土儀的箱子,隨手拿起個狐狸麵具遞給她,由她把玩,說著這物件來曆,原是陳昌幾人順著滄江往下,到了個叫輝縣的小城裏頭,正逢縣裏人在祭拜花娘娘,路上張燈結彩,好不熱鬧,陳昌見兩邊一假麵攤子上這麵具喜人,便買下了。
李婠細細聽著,不時出聲詢問幾句。陳昌見李婠捧場,很是受用,將路上見聞一一說了,話到了夜半才歇下。
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裏李婠合上眼,恍惚間到了陳昌所說的一花燈節上,路上行人如織,鑼鼓喧天,她順著人流一路走馬觀花,擺著狐狸麵具的攤販前,李婠見著眼熟,正待買下,誰知此時有人叫她:“姑娘,姑娘?”
李婠瞧著那狐狸麵具,心中不舍,恍惚間睜開眼,瞧見夏菱正喚她。夏菱見此,因問道:“姑娘做夢了?”說著絞了濕帕子給李婠擦擦臉,李婠說道:“是做了個夢。昨兒那個狐狸麵具呢?”夏菱回道:“想來也沒個用處,和其他物件收在了庫房裏頭。”
李婠道:“我昨晚才夢著要買下它。”夏菱一麵給李婠梳妝,一麵笑:“待會兒我去找出來擺架子上,姑娘以後天天看著,眼熟了夢裏頭也不想買了。”李婠聽了笑回道:“罷了,不用麻煩,日後我自個兒出去買罷。”
這時,春慧急匆匆地走進屋,低聲說道:“不好了,大房的沈姨娘今兒早沒了。”李婠正梳洗,聽了皺眉問:“怎麽沒的?”春慧回道:“下頭人說是得重症去了。”李婠道:“好端端地突地說得了重病去了?”
春慧回:“大房的丫鬟婆子說七八天前便沒見著人了,都在屋裏歇著,飯菜湯藥都叫人送進屋裏,隻有個貼身的丫頭伺候,今兒早那丫頭突然跑出來哭說,人去了。”
正說著,外頭傳來一嗓子嚎哭:“給二奶奶報喪。”這聲報喪弄得李婠三人一驚,李婠起身出屋,隻見一婆子穿著麻衣,頭帶白布,跪在地上正哭著,見了李婠出來,先砰砰地磕了幾個,又嚎個不停。
夏菱啐道:“嚎什麽!你是爹死了還是媽死了?怎麽不去黃河邊上哭!還不快快說來。”那婆子這才止了哭聲。
李婠問:“哪處報喪?”那婆子回說:“沈二太太去了。”李婠皺眉道:“哪裏又冒出了個沈二太太出來?這府上大小主子可沒得個姓沈的。”那婆子眼往上瞧人,期期艾艾地說:“是大房的沈姨娘。”
李婠聽了冷笑一聲,隻覺荒唐。這沈姨娘是大房的姬妾,李婠與她一來兩人既非親友,身份地位又隔了一層,二來,按理姨娘姬妾之流,主家若是開恩便會讓其親人治喪,主家沒發話,府上薄棺一副送走也完事兒了。這報喪怎麽也和李婠沒瓜葛。
李婠道:“來人!把她嘴堵上丟出去。”院裏幾個灑掃婆子聽了,一擁而上,拿破布堵了人嘴,將人推出了院子。
不止李婠這處,府上大小太太小姐處俱都有人去報喪。報喪人進院便哭,眾人都在問是哪個不好了,那報喪人仍說是沈二太太。諸如陳昌、陳芸之流眼皮也未抬,命人將這晦氣玩意兒扔出去。賀夫人聽了先是與周圍丫鬟婆子笑話了一場,也沒見人,餘下的幾位姑娘與沈姨娘也沒交集,或勸或避的將人送走了。
隻餘下府上的老太太聽了這信兒唬了一大跳,她年老了,聽不得這黑發人送白發人的信兒,因急問道:“是哪個不好了?”一丫頭忙出屋去問,後回道:“大房的沈二太太。”聽了這兒,老太太便喝道:“越發沒規矩了!府上哪有個沈二太太。”
那丫頭忙道:“是大房的沈姨娘。”老太太恨道:“捂住嘴攆出府去。主子不著調,做下人的也曉不得勸勸,跟著人混鬧騰。”那丫頭不敢多說,下去了。
老太太又命:“把老大、和老大媳婦叫來!給個姬妾治喪,虧得他們想得出來!”幾個在屋內伺候的丫鬟忙去請人,約過了一炷香時間,一丫頭回道:“大老爺出府去了。”老太太問:“去哪處了?”那丫頭回:“聽說往去小柳巷去了。”老太太氣得臉漲紅,手拍到桌上:“他不是要給人治喪?又去找粉頭作甚!當真是孽種、專來折騰這家子人!”這裏老太太正發怒,一丫頭引著秋夫人進屋了。
還不等秋夫人行禮請安,老太太便轉頭罵道:“你家老爺這般不著調,你就由他去?還稱呼什麽‘沈二夫人’?也不害臊!看看哪個大戶人家這麽沒規矩?妻不成妻,妾不是妾的。你們在自個兒院裏鬧騰我也不多說一個字,如今鬧得府上人都曉得了,日後是不是要鬧到京上去,叫天下人給個姬妾哭喪?”說著,老太太氣得咳個不停,兩個丫鬟忙上前給她順氣撫背。
秋夫人立在原地,任由老太太罵人,麵上苦笑道:“老爺就是我們這房的天。他吩咐人去給‘沈二太太’報喪,哪個攔得住?”心中卻冷眼看這府上笑話。
這秋夫人這般與“沈二太太”的稱呼也有些說頭。秋夫人名為秋邵棠,原是梁州一員外郎之女,初嫁入府上時,與府上大老爺也稱得上相敬如賓,那時大老爺雖在女色上荒唐些,對妻子也敬重。
隻好景不長,婚後兩年秋夫人都未有孕,這事讓老太太極為不滿,給大老爺買了幾個有顏色的丫頭放身邊,整日叫秋夫人到跟前服侍,秋夫人自是有苦難言。大老爺不是個長性的,有嬌妾在側,又與秋夫人相處日短,慢慢將其拋在了腦後。
正在此時,大老爺又在外頭與小柳巷的沈娘子遇著了。這段相遇也不過是恩客與暗娼的一貫俗事,不多加贅述。兩人相遇,便如同天雷勾了地火。一人貪花好色,一人攀龍附鳳,正是王八瞧綠豆,正看對了眼,大老爺是家也不回了,父母妻妾都拋到了腦後。
待秋夫人發覺時,兩人正如膠似漆地過快活日子,秋夫人去勸,大老爺閉門不出,如此過了小半年。某天大老爺回了府上,隻命秋夫人備好大紅蠟燭花轎,要抬人進府,其中種種違製逾矩一概不理。秋夫人去求老太太,老太太閉嘴不言。
說來也是秋夫人時運不濟,原是老太太見大老爺不著調,將家頭的茶鹽買賣給了二老爺,大老爺曉得了回府鬧了一大通,老太太便罵:“你成天不著家,府上買賣你問過幾回?自你父親走後,你接了家裏買賣,底下管事年年報虧,如今又隻在女人肚皮上,這生意你管不了。”
大老爺自是惱怒,又逢老太太心中理虧,遂大紅鞭炮一響,紅燈籠一掛,將暗娼出生的沈姨娘八抬大轎迎進了府。
這沈姨娘自認也算得上是明媒正娶入府的,不比秋夫人低半成,日常隻做正室派頭,與秋夫人一東一西住著正屋,吃喝穿戴也與秋夫人一一比肩,又命底下人稱她“沈二奶奶”。這“沈二奶奶”也是個有能耐的,對大老爺,隻作解語花,討金銀首飾、門麵商鋪,對下人,或賞或罰,籠絡了大批人,直把自稱的“沈二奶奶”變成了真的“沈二奶奶”。
秋夫人漸漸沒了立錐之地,可喜天公作美,在沈姨娘入府後先後懷了陳遠、陳芸兩兄妹,而沈姨娘一直未有孕。此去經年,“沈二奶奶”也成了“沈二太太”,大老爺接手的生意也全都虧損,給了弟弟二老爺,自個兒意誌消沉,隻顧花天酒地,飲酒作樂。
自古容顏易老,沈姨娘雖保養得體,也比不得外頭一茬茬十五六歲新人,大老爺一月隻回府兩三日,沈姨娘夜裏無趣,一來二去到與葷素不忌的陳遠勾搭成奸。
這廂沈姨娘到是解了苦悶,隻她年到近三十五六,到底膝下淒涼,況且又看這陳家父子之流,皆是薄情寡恩之輩,於是隻盼著能生個兒子,後半生可作依托。
可尋醫問藥也沒個結果,大夫隻說:“身體康健,隻差些子孫緣罷了。”她聽了心頭隻想:這陳家兩輩子嗣都單薄,隻怪他們種子不好,發不出芽。一麵疑心秋夫人借種生子,派人打探,一麵與陳遠夜夜相會,暗自弄了些補方藥膳讓陳遠吃下肚。
隻補藥吃了一大籮筐,也沒有見藥顯。這日,沈姨娘與陳遠在園子相會後分開,正要回轉,不妨一個園子侍弄花草的小廝竄出來要挾錢財。沈姨娘大駭,將頭上的金簪子給了人匆匆回去。那小廝三十多年紀,好賭,家中的婆娘也被他賣了湊賭資,遂不時向沈姨娘索要錢財,一來二去兩人又勾搭上了。
此番後,終地是有了一子,正是陳永。這陳永,於大老爺而言是二兒子,於陳遠而言,明麵是兄弟,實則是自個兒大兒子,於那小廝而言,也是自己兒子。秋夫人也知曉陳永身世,雖深惡沈姨娘,隻當陳永是自己大孫子,接到身邊來親自教養。
第66章
接上一回說道, 老太太聽人來報喪,直罵大老爺的“不著調”,又將秋夫人叫來罵了通,見秋夫人說些“大老爺發令, 不敢違背”之類的話, 氣道:“去找府上能管事的來。”
下頭人忙去請賀夫人。待賀夫人進屋裏, 老太太也不叫坐, 問道:“報喪的人沒往你院子裏去?”賀夫人道:“去了。”老太太冷哼一聲:“去了?看來你也曉得這荒唐事。這府上大大小小的事你管著, 如今這事你怎麽說?有好處的事你伸手接著, 沒好處了你避開。”
賀夫人聽了難堪,她麵皮僵住, 瞧了秋夫人一眼,強笑道:“是我思慮不周, 驚動了了老祖宗您。"老太太心中罵:這個眼皮子淺的, 隻眼瞧著這兒一畝三分地, 見大房不著調便幸災樂禍,冷道:“不止驚動我, 闔府上下都知曉了。多的也不與你說,大房都是不管事的, 這喪事便你來料理。別再弄出幺蛾子出來,如今這府上笑話夠夠的了。”賀夫人聽了下去了。老太太抬抬眼, 對秋夫人冷道:“你也回去罷,你們房裏事多。”秋夫人行禮出去了。
這邊賀夫人認下此事, 雖心中不願,但以死者為大, 遂庫房開了百兩銀子出來打點發喪,先挪了個偏僻的院子出來搭棚停靈, 後請了道士和尚作法事。因著沈姨娘孤身一人,也沒親友,又命底下媳婦婆子哭靈守孝,後送往家廟,整七日下來,雖不麵麵俱到,也算體麵。期間,隻有賀夫人一人操辦,大房中人恍若未聞,李婠並陳惠、陳茯各送了二十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