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 作者:青橋細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封係陳昌之師啟所書,一半命陳昌的用功讀書,不可懈怠,又推舉京中幾位大儒,命陳昌求學,一半卻言及世道維艱,女子不易,命陳昌好生對待李婠。
第三封為陳昌在梁州酒肉朋友所寫,通篇吃喝玩樂之詞。陳昌提筆一一回了信,一旁立著的小丫頭忙捧了遞給那媳婦。陳昌道:“歇一天後,送回梁州罷,替我向祖母、太太磕頭。”
那媳婦道:“稟二爺,老太太命我春闈前隨身伺候二爺二奶奶,待春闈過了再回去。”陳昌翻書的手一頓,正想將人趕回去,又思及信中二人叮囑之語,到底沒多說,隻道:“去叫你二奶奶安排食宿差事。”那執事媳婦忙告退了。
略過了幾句話功夫,外間人請陳昌用膳,陳昌轉出屏風,沒見著那執事媳婦,又見李婠麵色如常,一麵動筷子,一麵道:“梁州那邊來了人,春闈過了就回。”
李婠心內不喜,道:“知曉了。”陳昌夾了筷子菜放李婠碗裏,道:“遠遠遣開,別放在跟前,惹人生氣。”李婠見碗裏她愛吃的菜,抬眼笑道:“知曉了。”
因著春闈將近,陳昌連著幾日都在屋內溫書,這日晚,兩人歇下,陳昌揮退屋內的丫頭,便要行事,李婠見屋內亮著燈火,向裏睡下不理人。
陳昌故意沒熄燈,伸手抱人在懷中,一麵說著哄她,一麵動作,半響人才鬆口,陳昌大喜,動作起來,叫了回水,預備再行事。
兩人正是柔情蜜意間,忽而屋外一人高聲道:“二爺,有事求見——”後頭又傳來梅兒細聲細語的聲音:“媽媽快些出去,有事明日再來罷。”
李婠一驚,陳昌沉下臉,忙將人抱在懷裏安撫,又起身倒水給她擦了身子,李婠要起身去看查,陳昌攔下她,道:“我去瞧瞧,你先睡。”說罷,滿身火氣往外走。
外頭王媽媽正板著臉道:“屋裏還未熄燈,兩位主子還未睡,我有要事求見。”梅兒與她拉著,不知是要推還是要拉,半苦笑著勸道:“姑娘與二爺都睡下了,媽媽明日再來罷。”兩個推拉間,隻見陳昌不聲不響地立在簾子後,嘴角下垂,不悅至極。
梅兒見他衣裳淩亂,不知想起什麽,雙頰緋紅,也不與人拉扯,低頭問安。王媽媽先行了禮,道:“有要事求見二爺。初來時,老太太與夫人好生叮囑我,命我警醒二爺,損精敗氣,疾病依生,又逢春闈,大事要緊。請二爺顧惜自個兒。”
陳昌氣急反笑,喚道:“三七、三七,人呢?”早在有人鬧起來時,三七便帶了人候在二門外,此時聞聲,忙舉了火把帶人入了二門,舉著火把將人團團圍住。
陳昌道:“將這兩人扣下,那個老的,打四十板子扔出府去。那個小的,看在你二奶奶麵上,打十板子。”三七等人齊聲應是,便要將王媽媽與梅兒兩人拖下去。
王媽媽唬了一跳,見小廝要上前拿她,尖聲道:“二爺,不看僧麵看佛麵,我是太太身邊老人,奶媽子沒奶時,你還喝過我兩口奶,如今不過勸誡幾句,又怎麽打起人來了。”
陳昌冷道:“仗著我喝過幾口奶,又有我媽幾句吩咐,還真當自己是我媽了?來人,拖下去!”三七見陳昌怒,忙領著人將人拖出二門。門外早有人備好凳子、板子,三四個小廝七手八腳將人按在凳子上,不由分說就打。
王媽媽初時還哀嚎出聲,咒罵不斷,待四十板子板板到肉得打完,早進氣多出氣少了。打了板子,幾個小廝將人往外一扔,也不管王媽媽求饒聲,關了角門走了。
幸而陳昌並未收繳了王媽媽身上穿戴首飾,也幸而遇著個好心路人,王媽媽用金簪子央求人帶她回了梁州府上。
賀夫人一來隻想著給李婠找些不自在,二來也怕春闈將至,陳昌被勾壞了身子,才命人盯著,此時見王媽媽回,知了始末,心中恨她不知變通,也將人丟出府去。此是後話,暫不多提。
話歸正傳。此時梅兒聽了門口王媽媽哭聲,也哭:“二爺明鑒,這媽媽要闖,我攔不過,還請二爺饒命。”陳昌冷道:“今日你守夜,這十個板子打你辦事不利。”梅兒聽了,邊哭道:“姑娘、救我——”
隻還未叫出聲,三七便拿了破布將梅兒嘴堵上,拖下去了。李婠在屋內聽有人喚她,正要起身詢問,又見陳昌進屋道:“無事,罰了幾個下人,歇下罷。”說著,摟著人睡下。
次日早,底下小丫頭都曉得了梅兒這場“無妄之災”,紛紛來看望,冬清也從房內找了傷藥要給梅兒送去,春慧見了,攔下她道:“你去湊什麽熱鬧,夏菱沒來京裏,姑娘身邊缺人,把傷藥給我,我順道帶過去,你去伺候姑娘。”
冬青腦子愣,李婠和春慧幾個說什麽就是什麽,遂將傷藥給了春慧。春慧繞了圈,來至梅兒屋前時,小丫頭散得差不多,略等了等,她見屋內無人時進去了。
梅兒一見春慧便有些難堪地低下頭,並不招呼。春慧也不在意,隨手將傷藥擱在桌子上,道:“今日看在你哥麵子上來與你說兩句。我不曉得你什麽時候變的,還是一直都是這樣的人。隻如今十個板子打下來,那心思也該散了。你好生呆著伺候姑娘,日後放出去了,有姑娘庇佑,尋個如意郎君也不是難事。”梅兒隻呆呆地低頭趴著,並不回話。
春慧也瞧不出她是什麽意思,又說了兩句,撒手走了。
第79章
卻說五月初三係大比之期, 李婠早打點好一應考藍、號簾、裝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進場出場,又按著日子打發下人接送,預備酒飯, 打點吃食, 其餘諸事, 也不消細說。【1】
這日三場已畢, 陳昌回府, 李婠已備好酒水, 又問了一番場內光景。兩人正說著,忽聞羅家來人報:“羅公請二爺一敘。”陳昌與李婠交代兩句, 帶了文章草稿走了。
至六月中,展眼已是放榜之期, 府上又早已左盼右盼, 梁州那邊也來了人, 隻待捷報一到,便打馬回梁州報信。獨李婠、陳昌二人依然如故, 陳昌自是胸有成竹,又叫羅公看了稿紙, 心中有□□成,李婠見陳昌如此, 自是也不急。
忽而隻聽一陣敲鑼打鼓聲,一片人聲湧來, 有捷子報說:"報陳爺中了第七十七名進士!"一路唱和。
早有小廝將報條接了給陳昌、李婠二人道喜,陳昌瞧了瞧, 命道:“開門,放喜錢。”三七、八角幾個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聽了忙抬了大框錢去散,又塞了五六兩銀錢給那捷子。一旁立著自梁州來的下人抄了份報條飛馬走了。
而後又來了幾波報錄人,接著又是羅家、左右親鄰、友人,一日都不得閑。次日李婠命人設了香案,上香磕頭,告慰天地先祖。
陳昌自那日後一路拜房師,拜座師,認前輩,會同年,會同門,公請老師,赴老師請,不得閑。
這日,有幾個同門拜訪,陳昌先應酬了番,又有左丞府人來,道是羅家二房有請。陳昌換了衣裳,命人備禮牽馬,匆忙要走。
李婠才將看著人收拾了碗碟,轉過屏風,見著陳昌道:“急什麽,過來些。”陳昌依言走過去。李婠理了理陳昌領子,道:“少喝些酒。”
陳昌見四下無人,低頭道:“曉得了,晚間不用等,先睡。”還待再說,一丫頭跑進來,道:“二爺,馬備好了,三七正在廳前候著。”
於是陳昌至前廳,騎馬到了左丞府角門,一旁候著的小廝忙上前牽馬,一麵賀喜,一麵說:“二太太早在房內久等。”一麵領著人往儀門去。
陳昌問:“羅公可在?”那小廝回道:“在家中。”陳昌便道:“我先拜會羅公。”那小廝聽了有幾分為難。
陳昌見此,令三七給了他幾百大錢,笑道:“不過幾句話功夫,誤不了什麽,還請小哥略等等。”那小廝將錢放袖中,眉開眼笑地回道:“我就在此處,二爺請。”
書房內羅文鴻正與門客清談,聽人報“陳家二爺來了”,開口道:“讓人進來。”
陳昌入內行禮,道了原由,羅文鴻也未多說,隻囑咐了幾句,道:“去罷,你姑母怕等急了。”陳昌這才行禮起身走了。
一門客見此笑道:“頭次沒眼福,沒見著真人,如今見了,果真才貌出眾,不墜他恩師名頭,也不負羅公看重。”
另一門客撫須道:“此子才學不提,為人卻值得稱道。我常伴羅公左右,羅公凡有頭昏咳嗽,親子還沒來,這陳家子倒來了,說他諂媚,倒未見他多說半個字,不過尋常請安看候,有時要是下人不提一嘴,那烏泱泱一屋子人,還不曉得他來過。這次是這般,往日來拜見他親姑母,也要先拜羅公,可見其心誠周到。”
羅文鴻一因昔年陳昌祖父之恩,二來也起了幾分愛才之心,本欲提攜他,此時聽了門客稱讚,又細想陳昌入京後所為,也覺陳昌待他盡心,直把陳昌當作自己子侄,細心為其謀劃,與其幫助,待到授官之日,陳昌謀了個吏科給事中的實差,此乃後話,暫不多提。
這邊羅家二太太早已久候多時,聽了下人報陳昌到了,忙叫人請,令叫人奉上一應時鮮果子,與陳昌話起家常。
這羅家二太太因著不是陳昌親祖母所出,不得陳家老太太喜歡,自嫁入京中後,雖給梁州送了幾趟禮,皆有去無回,也斷了與娘家交好心思。
但雖說羅家因著昔年恩情不為難人,隻前後沒娘家可依,陳昌姑母自覺底氣短了三分。
遂心頭想:如今陳家大房無人,二房隻得獨子,日後陳家必是陳昌做主。而陳昌入了京裏,又已考取功名,前途開闊,且陳昌常來看望,也恭敬周到,不如現今拉攏拉攏,日後母女二人也多一人照拂。於是言語愈加親切。
陳昌與自家姑母也有三分血緣親情,因而雖與外人談及這些瑣事沒甚趣味,也打起精神應對。
二太太笑道:“祖宗庇佑,如今陳家可出一個貴子了?”陳昌笑道:“托姑母洪福罷了,當不得一聲‘貴子’。姑母近來可好?姑父與小妹可好?”
二太太笑道:“好、都好。前日還在聽你姑父念叨你,隻今日不巧,他有事外出了。”
陳昌早知他那姑父也是個庸庸碌碌,貪花好色之人,外出不曉得正在哪處瞎混,心中對其嗤笑厭煩,麵上道:“大事要緊,也是我來得不巧。”
二太太連道幾聲‘無妨’,笑問:“怎麽不宴請親友?我禮備妥當了,誰知送不出手了。”
陳昌道:“因著祖母太太沒來京裏,在京中熟人也少,便省了這樁事。”二太太道:“你兩個小人家家不曉事,日後要做京官的人,也得請一請才好。你同門師友日後有個走動,難不成還得先去打聽陳家門往哪處開?”
陳昌心下思索她言外之意下,口內道:“姑母說得有禮,多虧姑母提點。”
二太太道:“你媳婦嫁進來也不過三兩年,不經事,不曉得提點你。你兩個可如何是好,沒個長輩幫襯的。”
陳昌聽此心中皺眉,麵上順勢道:“是我考慮不周。家中長輩俱都在梁州,在京中羅家便是我至親,姑母更是親上加親,與我太太也不差什麽了。還請姑母幫襯幫襯。”
二太太正想著如何送出一份人情,此言正是瞌睡來了送枕頭,忙應下,說道:“與放榜之期也過了不少時日,我想著要請也早定,你可有心儀的日子?”
陳昌笑道:“哪有忒多的講究,擇日不如撞日,不如三日後罷。”二太太道:“果真小孩家家。現如今世道不好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也說丟就丟,殊不知,選個吉日,於你大有裨益。”陳昌垂手作聆聽狀。
二太太說了通,見陳昌態度恭敬,是將她的話放在心上,心中舒坦,當即命人拿黃曆來看日子,她翻了翻,指著黃曆上六月二十三這日道:“這天日子好,宜宴席,又有個七八天預備家夥什兒,不如就這日?”陳昌無可無不可地應下。兩人又閑話了幾回,陳昌回府去了。
這裏陳昌才走,羅英妙從裏間屏風轉出身來,坐在桌前不語。
二太太沒瞧出羅英妙麵色不對,笑道:“你表哥如今二十來歲,已春闈有名,以後定是前途敞亮,他在京裏頭沒親友,萬事靠羅家幫襯,我又是她親姑姑,與他親近些,你我都有好處。”
羅英妙冷道:“家裏頭十多位老爺少爺沒指望,指望起外人來了?”
二太太忙喚住她:“又說什麽胡話?還不快收聲,叫家裏頭人聽了你能得個好?”說罷,二太太歎道:“也莫要胡思亂想,盡想那些有的沒的,你表哥已娶了妻,與你有緣無份。後日與我一道去陳家,去與你表嫂說說話,親近親近。”
羅英妙正待開口,後又不知想起什麽來,冷笑兩聲應下了。
到了時日,二太太便命人收拾了一應常用什物兒,攜羅英妙坐大車往陳家去。至儀門,遠遠見李婠領了大群丫頭婆子迎出來。二太太也不等李婠下拜,拉住李婠手道:“多日未見,不想來叨擾了。”
李婠道:“姑母一家人說的二家話,這次多虧姑母從中提點,免得我兩在京中鬧笑話,姑母能來,我再歡喜不過。”二人寒暄了幾句,二太太又命羅英妙與李婠再見過,入了裏間來。
李婠早命人打點好酒水飯食,雖席間李婠話不多,也稱得一聲賓盡主歡。飯畢,李婠道:“還請姑母就在這裏住下,也方便些。”二太太推辭了兩番,後在陳府上一處命為青樸院的空院落中住下了。
這青樸院在東北角,有十多間房舍,前廳後舍,又兼陳設精巧,院中奇花異草,假山好水,一應俱全。羅英妙見了,又憶起初時的婚約來,心中越加不平,冷笑道:“倒比左丞府還闊綽了。”
二太太勸解道:“商人逐利,說到底也是下九流,不然你表哥使勁兒讀書攀上羅家的路子作甚?”
誰知這羅英妙聽了這話,不但沒釋懷,反倒愈加執拗。她天生有股“恨人有,笑人無”的秉性,若陳昌榜上無名,貧病交加,她自是不會高其一眼,不定還會譏嘲諷刺。
可如今恰恰相反,而她自個兒偏偏沒尋著如意郎君,越發往針眼裏鑽了。每見其豪奢前途,見其相貌品行,必恨自個兒太太當初誤了自己親事,妒李婠搶了她如意郎君。
羅英妙冷笑道:“我家倒是書香人家了,家中老太爺也居高位,可有什麽用?”她似要說什麽初來,到底沒有開口。
二太太又勸了幾句,兩人睡下。次日,李婠早早來了青樸院中,三人用來飯食,李婠與二太太兩人去了庫房處商議宴席之事,獨羅英妙一人領了自己貼身丫頭綠兒四處閑逛,羅英妙有心去遇陳昌,假意不知路,往李婠住的院子去。
正逢春慧、冬青隨著李婠而去,院中隻留梅兒一人。又因李婠早有交代,院中人見了人忙上前招呼,奉了茶水糕點。梅兒道:“羅姑娘來得不巧,我家姑娘外出去了。”
羅英妙道:“想著姐姐已經回了,我來說說話,竟還沒回嗎?”梅兒點點頭,道:“怕是要回了。”這此時,一丫頭進屋喚梅兒:“梅姐姐,姑娘說叫尋那套梅花盞過去,我尋不著。”
梅兒左右為難。羅英妙識趣道:“我也不多待了,等姐姐回了我再來。”說罷走了。梅兒見此也隨那小丫頭去了。
過了一炷香,羅英妙折返,一小丫頭見了忙上前招呼:“羅姑娘是?”羅英妙道:“走到半途,發覺我香囊丟了,回途尋了一路沒見著,想著怕是落在屋裏了。”
那丫頭聽了忙領羅英妙進屋,四下搜尋,羅英妙冷眼看著那丫頭翻翻找找,不時出言指使人出屋搜尋,自已來至一梳妝鏡前,將妝奩打開,見各式珠釵不言,挑了支朝鳳掛珠銀釵帶上。
綠兒忙捧了小鏡,悄聲笑道:“姑娘帶著倒比陳家二奶奶帶著合適。”羅英妙挑了嘴角,將釵子放下,後退幾步。
綠兒見狀會意道:“咦,姑娘的香囊在這兒了。”那小丫頭急得正四下搜尋,聽此回身喜道:“阿彌陀佛,找著就好了。”
羅英妙道:“姐姐不在,也不好多打擾了,再次拜別了。”說罷,領著綠兒走了。
此時正中午,下人來請膳,羅英妙吃了,又午睡了半時辰,醒來著實無事,又在園中四下閑逛,途經一院落時,她見一株海棠開得嬌豔,挪步要去賞。
眼見著花,一時不見腳下。忽而隻覺腳下碰著軟乎乎的一坨肉,心下一驚,低頭一見,又見了好大一隻黑豹子。一時嚇得手腳皆涼,冷汗滿臉。她驚叫一聲,後退大叫道:“來人、快來人。”
身後的綠兒也嚇得麵白如紙,不能動彈。這時一婆子聽了動靜急急忙忙從屋裏出來,走至前來,先趕那豹子:“去去、烏漆嘛黑,進屋去。”那豹子懶洋洋舔了舔爪子起身走了。
那婆子陪笑道:“還請姑娘莫要見怪。這豹子通人性,不咬人,是奴家失職,沒看顧好,害姑娘受驚了。”
羅英妙腿軟,強撐著問道:“這豹子表哥養的?”那婆子道:“初時是二爺送我家姑娘的,二爺在梁州時也喜養這些野物,劃了北麵好大片院子來養,後頭看顧這些野物的小廝出了差錯,這些野物差些傷了我家姑娘,被二爺扒了皮毀了。”
羅英妙緩了口氣,問:“那這豹子是?”那婆子回:“這豹子通曉人性,於那次救過我家姑娘,上京後姑娘便一道將這豹子帶來了,劃撥了個院子給它住。”
羅英妙四下看了看院子,麵色不好,問:“這院子,全給它住?”那婆子點點頭,陪笑道:”正是了。還是二爺開得口,說是‘救命恩人’,不能住差了。”
羅英妙隻覺一聲晴天霹靂,她眼瞅著這院子,心中恨極怒急:一隻豹子竟住得比她好!
那婆子見羅英妙不開口,小心道:“姑娘,您看,這次是我看顧不周,嚇到了姑娘,還請姑娘饒我這次。”
羅英妙勾其笑來,道:”好說。“那婆子聽後又千恩萬謝,說了通好話。
至晚間,羅英妙見她媽進屋,便砸了桌上茶碗,俯身嚎哭。二太太見了急道:“這時是怎地了?怎麽哭了?”綠兒忙道:“姑娘午時去賞花,遇著好隻豹子,追著人便咬,好懸沒傷著。”
二太太一聽,這哪能成?起身便要去找人討說法。羅英妙抬起頭,假意擦了擦眼淚:“人家是主,我兩是客,客隨主便,況且我們有求於人,不討好算了,反到要撕破臉了?”
二太太沉著臉道:“再如何也不能放畜生咬人,我去找昌哥兒去。”羅英妙喚住她:“你去了,如何說?我渾身半點傷都沒,也隻一個下人婆子見著,那婆子一口咬定說沒著人,你又待如何?”
二太太一時說不出話來,呐呐道:“難不成忍氣吞聲,就這麽算了?”羅英妙道:“還能如何?表哥前程一片大好,再看羅家,眼瞧著麵上花團錦簇,實則朽木難支,如今老太爺八十高齡,他又有幾年好活?待他一去了,叔叔伯伯外加家裏頭的老爺、我十幾個兄弟又哪個能撐起羅家?到時候不得巴拉著表哥?”
二太太思忖道:“莫要如此講。前不久老太爺才給你叔伯捐了官,偌大個門庭,哪能說不好就不好?”
羅英妙冷笑道:“我那些叔伯兄弟是什麽貨色,打量我不知道?前不久,是哪個拿了幾千兩銀子包了個妓子?哪個出幾萬兩手買了古畫?他們能有出路?”
第三封為陳昌在梁州酒肉朋友所寫,通篇吃喝玩樂之詞。陳昌提筆一一回了信,一旁立著的小丫頭忙捧了遞給那媳婦。陳昌道:“歇一天後,送回梁州罷,替我向祖母、太太磕頭。”
那媳婦道:“稟二爺,老太太命我春闈前隨身伺候二爺二奶奶,待春闈過了再回去。”陳昌翻書的手一頓,正想將人趕回去,又思及信中二人叮囑之語,到底沒多說,隻道:“去叫你二奶奶安排食宿差事。”那執事媳婦忙告退了。
略過了幾句話功夫,外間人請陳昌用膳,陳昌轉出屏風,沒見著那執事媳婦,又見李婠麵色如常,一麵動筷子,一麵道:“梁州那邊來了人,春闈過了就回。”
李婠心內不喜,道:“知曉了。”陳昌夾了筷子菜放李婠碗裏,道:“遠遠遣開,別放在跟前,惹人生氣。”李婠見碗裏她愛吃的菜,抬眼笑道:“知曉了。”
因著春闈將近,陳昌連著幾日都在屋內溫書,這日晚,兩人歇下,陳昌揮退屋內的丫頭,便要行事,李婠見屋內亮著燈火,向裏睡下不理人。
陳昌故意沒熄燈,伸手抱人在懷中,一麵說著哄她,一麵動作,半響人才鬆口,陳昌大喜,動作起來,叫了回水,預備再行事。
兩人正是柔情蜜意間,忽而屋外一人高聲道:“二爺,有事求見——”後頭又傳來梅兒細聲細語的聲音:“媽媽快些出去,有事明日再來罷。”
李婠一驚,陳昌沉下臉,忙將人抱在懷裏安撫,又起身倒水給她擦了身子,李婠要起身去看查,陳昌攔下她,道:“我去瞧瞧,你先睡。”說罷,滿身火氣往外走。
外頭王媽媽正板著臉道:“屋裏還未熄燈,兩位主子還未睡,我有要事求見。”梅兒與她拉著,不知是要推還是要拉,半苦笑著勸道:“姑娘與二爺都睡下了,媽媽明日再來罷。”兩個推拉間,隻見陳昌不聲不響地立在簾子後,嘴角下垂,不悅至極。
梅兒見他衣裳淩亂,不知想起什麽,雙頰緋紅,也不與人拉扯,低頭問安。王媽媽先行了禮,道:“有要事求見二爺。初來時,老太太與夫人好生叮囑我,命我警醒二爺,損精敗氣,疾病依生,又逢春闈,大事要緊。請二爺顧惜自個兒。”
陳昌氣急反笑,喚道:“三七、三七,人呢?”早在有人鬧起來時,三七便帶了人候在二門外,此時聞聲,忙舉了火把帶人入了二門,舉著火把將人團團圍住。
陳昌道:“將這兩人扣下,那個老的,打四十板子扔出府去。那個小的,看在你二奶奶麵上,打十板子。”三七等人齊聲應是,便要將王媽媽與梅兒兩人拖下去。
王媽媽唬了一跳,見小廝要上前拿她,尖聲道:“二爺,不看僧麵看佛麵,我是太太身邊老人,奶媽子沒奶時,你還喝過我兩口奶,如今不過勸誡幾句,又怎麽打起人來了。”
陳昌冷道:“仗著我喝過幾口奶,又有我媽幾句吩咐,還真當自己是我媽了?來人,拖下去!”三七見陳昌怒,忙領著人將人拖出二門。門外早有人備好凳子、板子,三四個小廝七手八腳將人按在凳子上,不由分說就打。
王媽媽初時還哀嚎出聲,咒罵不斷,待四十板子板板到肉得打完,早進氣多出氣少了。打了板子,幾個小廝將人往外一扔,也不管王媽媽求饒聲,關了角門走了。
幸而陳昌並未收繳了王媽媽身上穿戴首飾,也幸而遇著個好心路人,王媽媽用金簪子央求人帶她回了梁州府上。
賀夫人一來隻想著給李婠找些不自在,二來也怕春闈將至,陳昌被勾壞了身子,才命人盯著,此時見王媽媽回,知了始末,心中恨她不知變通,也將人丟出府去。此是後話,暫不多提。
話歸正傳。此時梅兒聽了門口王媽媽哭聲,也哭:“二爺明鑒,這媽媽要闖,我攔不過,還請二爺饒命。”陳昌冷道:“今日你守夜,這十個板子打你辦事不利。”梅兒聽了,邊哭道:“姑娘、救我——”
隻還未叫出聲,三七便拿了破布將梅兒嘴堵上,拖下去了。李婠在屋內聽有人喚她,正要起身詢問,又見陳昌進屋道:“無事,罰了幾個下人,歇下罷。”說著,摟著人睡下。
次日早,底下小丫頭都曉得了梅兒這場“無妄之災”,紛紛來看望,冬清也從房內找了傷藥要給梅兒送去,春慧見了,攔下她道:“你去湊什麽熱鬧,夏菱沒來京裏,姑娘身邊缺人,把傷藥給我,我順道帶過去,你去伺候姑娘。”
冬青腦子愣,李婠和春慧幾個說什麽就是什麽,遂將傷藥給了春慧。春慧繞了圈,來至梅兒屋前時,小丫頭散得差不多,略等了等,她見屋內無人時進去了。
梅兒一見春慧便有些難堪地低下頭,並不招呼。春慧也不在意,隨手將傷藥擱在桌子上,道:“今日看在你哥麵子上來與你說兩句。我不曉得你什麽時候變的,還是一直都是這樣的人。隻如今十個板子打下來,那心思也該散了。你好生呆著伺候姑娘,日後放出去了,有姑娘庇佑,尋個如意郎君也不是難事。”梅兒隻呆呆地低頭趴著,並不回話。
春慧也瞧不出她是什麽意思,又說了兩句,撒手走了。
第79章
卻說五月初三係大比之期, 李婠早打點好一應考藍、號簾、裝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進場出場,又按著日子打發下人接送,預備酒飯, 打點吃食, 其餘諸事, 也不消細說。【1】
這日三場已畢, 陳昌回府, 李婠已備好酒水, 又問了一番場內光景。兩人正說著,忽聞羅家來人報:“羅公請二爺一敘。”陳昌與李婠交代兩句, 帶了文章草稿走了。
至六月中,展眼已是放榜之期, 府上又早已左盼右盼, 梁州那邊也來了人, 隻待捷報一到,便打馬回梁州報信。獨李婠、陳昌二人依然如故, 陳昌自是胸有成竹,又叫羅公看了稿紙, 心中有□□成,李婠見陳昌如此, 自是也不急。
忽而隻聽一陣敲鑼打鼓聲,一片人聲湧來, 有捷子報說:"報陳爺中了第七十七名進士!"一路唱和。
早有小廝將報條接了給陳昌、李婠二人道喜,陳昌瞧了瞧, 命道:“開門,放喜錢。”三七、八角幾個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聽了忙抬了大框錢去散,又塞了五六兩銀錢給那捷子。一旁立著自梁州來的下人抄了份報條飛馬走了。
而後又來了幾波報錄人,接著又是羅家、左右親鄰、友人,一日都不得閑。次日李婠命人設了香案,上香磕頭,告慰天地先祖。
陳昌自那日後一路拜房師,拜座師,認前輩,會同年,會同門,公請老師,赴老師請,不得閑。
這日,有幾個同門拜訪,陳昌先應酬了番,又有左丞府人來,道是羅家二房有請。陳昌換了衣裳,命人備禮牽馬,匆忙要走。
李婠才將看著人收拾了碗碟,轉過屏風,見著陳昌道:“急什麽,過來些。”陳昌依言走過去。李婠理了理陳昌領子,道:“少喝些酒。”
陳昌見四下無人,低頭道:“曉得了,晚間不用等,先睡。”還待再說,一丫頭跑進來,道:“二爺,馬備好了,三七正在廳前候著。”
於是陳昌至前廳,騎馬到了左丞府角門,一旁候著的小廝忙上前牽馬,一麵賀喜,一麵說:“二太太早在房內久等。”一麵領著人往儀門去。
陳昌問:“羅公可在?”那小廝回道:“在家中。”陳昌便道:“我先拜會羅公。”那小廝聽了有幾分為難。
陳昌見此,令三七給了他幾百大錢,笑道:“不過幾句話功夫,誤不了什麽,還請小哥略等等。”那小廝將錢放袖中,眉開眼笑地回道:“我就在此處,二爺請。”
書房內羅文鴻正與門客清談,聽人報“陳家二爺來了”,開口道:“讓人進來。”
陳昌入內行禮,道了原由,羅文鴻也未多說,隻囑咐了幾句,道:“去罷,你姑母怕等急了。”陳昌這才行禮起身走了。
一門客見此笑道:“頭次沒眼福,沒見著真人,如今見了,果真才貌出眾,不墜他恩師名頭,也不負羅公看重。”
另一門客撫須道:“此子才學不提,為人卻值得稱道。我常伴羅公左右,羅公凡有頭昏咳嗽,親子還沒來,這陳家子倒來了,說他諂媚,倒未見他多說半個字,不過尋常請安看候,有時要是下人不提一嘴,那烏泱泱一屋子人,還不曉得他來過。這次是這般,往日來拜見他親姑母,也要先拜羅公,可見其心誠周到。”
羅文鴻一因昔年陳昌祖父之恩,二來也起了幾分愛才之心,本欲提攜他,此時聽了門客稱讚,又細想陳昌入京後所為,也覺陳昌待他盡心,直把陳昌當作自己子侄,細心為其謀劃,與其幫助,待到授官之日,陳昌謀了個吏科給事中的實差,此乃後話,暫不多提。
這邊羅家二太太早已久候多時,聽了下人報陳昌到了,忙叫人請,令叫人奉上一應時鮮果子,與陳昌話起家常。
這羅家二太太因著不是陳昌親祖母所出,不得陳家老太太喜歡,自嫁入京中後,雖給梁州送了幾趟禮,皆有去無回,也斷了與娘家交好心思。
但雖說羅家因著昔年恩情不為難人,隻前後沒娘家可依,陳昌姑母自覺底氣短了三分。
遂心頭想:如今陳家大房無人,二房隻得獨子,日後陳家必是陳昌做主。而陳昌入了京裏,又已考取功名,前途開闊,且陳昌常來看望,也恭敬周到,不如現今拉攏拉攏,日後母女二人也多一人照拂。於是言語愈加親切。
陳昌與自家姑母也有三分血緣親情,因而雖與外人談及這些瑣事沒甚趣味,也打起精神應對。
二太太笑道:“祖宗庇佑,如今陳家可出一個貴子了?”陳昌笑道:“托姑母洪福罷了,當不得一聲‘貴子’。姑母近來可好?姑父與小妹可好?”
二太太笑道:“好、都好。前日還在聽你姑父念叨你,隻今日不巧,他有事外出了。”
陳昌早知他那姑父也是個庸庸碌碌,貪花好色之人,外出不曉得正在哪處瞎混,心中對其嗤笑厭煩,麵上道:“大事要緊,也是我來得不巧。”
二太太連道幾聲‘無妨’,笑問:“怎麽不宴請親友?我禮備妥當了,誰知送不出手了。”
陳昌道:“因著祖母太太沒來京裏,在京中熟人也少,便省了這樁事。”二太太道:“你兩個小人家家不曉事,日後要做京官的人,也得請一請才好。你同門師友日後有個走動,難不成還得先去打聽陳家門往哪處開?”
陳昌心下思索她言外之意下,口內道:“姑母說得有禮,多虧姑母提點。”
二太太道:“你媳婦嫁進來也不過三兩年,不經事,不曉得提點你。你兩個可如何是好,沒個長輩幫襯的。”
陳昌聽此心中皺眉,麵上順勢道:“是我考慮不周。家中長輩俱都在梁州,在京中羅家便是我至親,姑母更是親上加親,與我太太也不差什麽了。還請姑母幫襯幫襯。”
二太太正想著如何送出一份人情,此言正是瞌睡來了送枕頭,忙應下,說道:“與放榜之期也過了不少時日,我想著要請也早定,你可有心儀的日子?”
陳昌笑道:“哪有忒多的講究,擇日不如撞日,不如三日後罷。”二太太道:“果真小孩家家。現如今世道不好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也說丟就丟,殊不知,選個吉日,於你大有裨益。”陳昌垂手作聆聽狀。
二太太說了通,見陳昌態度恭敬,是將她的話放在心上,心中舒坦,當即命人拿黃曆來看日子,她翻了翻,指著黃曆上六月二十三這日道:“這天日子好,宜宴席,又有個七八天預備家夥什兒,不如就這日?”陳昌無可無不可地應下。兩人又閑話了幾回,陳昌回府去了。
這裏陳昌才走,羅英妙從裏間屏風轉出身來,坐在桌前不語。
二太太沒瞧出羅英妙麵色不對,笑道:“你表哥如今二十來歲,已春闈有名,以後定是前途敞亮,他在京裏頭沒親友,萬事靠羅家幫襯,我又是她親姑姑,與他親近些,你我都有好處。”
羅英妙冷道:“家裏頭十多位老爺少爺沒指望,指望起外人來了?”
二太太忙喚住她:“又說什麽胡話?還不快收聲,叫家裏頭人聽了你能得個好?”說罷,二太太歎道:“也莫要胡思亂想,盡想那些有的沒的,你表哥已娶了妻,與你有緣無份。後日與我一道去陳家,去與你表嫂說說話,親近親近。”
羅英妙正待開口,後又不知想起什麽來,冷笑兩聲應下了。
到了時日,二太太便命人收拾了一應常用什物兒,攜羅英妙坐大車往陳家去。至儀門,遠遠見李婠領了大群丫頭婆子迎出來。二太太也不等李婠下拜,拉住李婠手道:“多日未見,不想來叨擾了。”
李婠道:“姑母一家人說的二家話,這次多虧姑母從中提點,免得我兩在京中鬧笑話,姑母能來,我再歡喜不過。”二人寒暄了幾句,二太太又命羅英妙與李婠再見過,入了裏間來。
李婠早命人打點好酒水飯食,雖席間李婠話不多,也稱得一聲賓盡主歡。飯畢,李婠道:“還請姑母就在這裏住下,也方便些。”二太太推辭了兩番,後在陳府上一處命為青樸院的空院落中住下了。
這青樸院在東北角,有十多間房舍,前廳後舍,又兼陳設精巧,院中奇花異草,假山好水,一應俱全。羅英妙見了,又憶起初時的婚約來,心中越加不平,冷笑道:“倒比左丞府還闊綽了。”
二太太勸解道:“商人逐利,說到底也是下九流,不然你表哥使勁兒讀書攀上羅家的路子作甚?”
誰知這羅英妙聽了這話,不但沒釋懷,反倒愈加執拗。她天生有股“恨人有,笑人無”的秉性,若陳昌榜上無名,貧病交加,她自是不會高其一眼,不定還會譏嘲諷刺。
可如今恰恰相反,而她自個兒偏偏沒尋著如意郎君,越發往針眼裏鑽了。每見其豪奢前途,見其相貌品行,必恨自個兒太太當初誤了自己親事,妒李婠搶了她如意郎君。
羅英妙冷笑道:“我家倒是書香人家了,家中老太爺也居高位,可有什麽用?”她似要說什麽初來,到底沒有開口。
二太太又勸了幾句,兩人睡下。次日,李婠早早來了青樸院中,三人用來飯食,李婠與二太太兩人去了庫房處商議宴席之事,獨羅英妙一人領了自己貼身丫頭綠兒四處閑逛,羅英妙有心去遇陳昌,假意不知路,往李婠住的院子去。
正逢春慧、冬青隨著李婠而去,院中隻留梅兒一人。又因李婠早有交代,院中人見了人忙上前招呼,奉了茶水糕點。梅兒道:“羅姑娘來得不巧,我家姑娘外出去了。”
羅英妙道:“想著姐姐已經回了,我來說說話,竟還沒回嗎?”梅兒點點頭,道:“怕是要回了。”這此時,一丫頭進屋喚梅兒:“梅姐姐,姑娘說叫尋那套梅花盞過去,我尋不著。”
梅兒左右為難。羅英妙識趣道:“我也不多待了,等姐姐回了我再來。”說罷走了。梅兒見此也隨那小丫頭去了。
過了一炷香,羅英妙折返,一小丫頭見了忙上前招呼:“羅姑娘是?”羅英妙道:“走到半途,發覺我香囊丟了,回途尋了一路沒見著,想著怕是落在屋裏了。”
那丫頭聽了忙領羅英妙進屋,四下搜尋,羅英妙冷眼看著那丫頭翻翻找找,不時出言指使人出屋搜尋,自已來至一梳妝鏡前,將妝奩打開,見各式珠釵不言,挑了支朝鳳掛珠銀釵帶上。
綠兒忙捧了小鏡,悄聲笑道:“姑娘帶著倒比陳家二奶奶帶著合適。”羅英妙挑了嘴角,將釵子放下,後退幾步。
綠兒見狀會意道:“咦,姑娘的香囊在這兒了。”那小丫頭急得正四下搜尋,聽此回身喜道:“阿彌陀佛,找著就好了。”
羅英妙道:“姐姐不在,也不好多打擾了,再次拜別了。”說罷,領著綠兒走了。
此時正中午,下人來請膳,羅英妙吃了,又午睡了半時辰,醒來著實無事,又在園中四下閑逛,途經一院落時,她見一株海棠開得嬌豔,挪步要去賞。
眼見著花,一時不見腳下。忽而隻覺腳下碰著軟乎乎的一坨肉,心下一驚,低頭一見,又見了好大一隻黑豹子。一時嚇得手腳皆涼,冷汗滿臉。她驚叫一聲,後退大叫道:“來人、快來人。”
身後的綠兒也嚇得麵白如紙,不能動彈。這時一婆子聽了動靜急急忙忙從屋裏出來,走至前來,先趕那豹子:“去去、烏漆嘛黑,進屋去。”那豹子懶洋洋舔了舔爪子起身走了。
那婆子陪笑道:“還請姑娘莫要見怪。這豹子通人性,不咬人,是奴家失職,沒看顧好,害姑娘受驚了。”
羅英妙腿軟,強撐著問道:“這豹子表哥養的?”那婆子道:“初時是二爺送我家姑娘的,二爺在梁州時也喜養這些野物,劃了北麵好大片院子來養,後頭看顧這些野物的小廝出了差錯,這些野物差些傷了我家姑娘,被二爺扒了皮毀了。”
羅英妙緩了口氣,問:“那這豹子是?”那婆子回:“這豹子通曉人性,於那次救過我家姑娘,上京後姑娘便一道將這豹子帶來了,劃撥了個院子給它住。”
羅英妙四下看了看院子,麵色不好,問:“這院子,全給它住?”那婆子點點頭,陪笑道:”正是了。還是二爺開得口,說是‘救命恩人’,不能住差了。”
羅英妙隻覺一聲晴天霹靂,她眼瞅著這院子,心中恨極怒急:一隻豹子竟住得比她好!
那婆子見羅英妙不開口,小心道:“姑娘,您看,這次是我看顧不周,嚇到了姑娘,還請姑娘饒我這次。”
羅英妙勾其笑來,道:”好說。“那婆子聽後又千恩萬謝,說了通好話。
至晚間,羅英妙見她媽進屋,便砸了桌上茶碗,俯身嚎哭。二太太見了急道:“這時是怎地了?怎麽哭了?”綠兒忙道:“姑娘午時去賞花,遇著好隻豹子,追著人便咬,好懸沒傷著。”
二太太一聽,這哪能成?起身便要去找人討說法。羅英妙抬起頭,假意擦了擦眼淚:“人家是主,我兩是客,客隨主便,況且我們有求於人,不討好算了,反到要撕破臉了?”
二太太沉著臉道:“再如何也不能放畜生咬人,我去找昌哥兒去。”羅英妙喚住她:“你去了,如何說?我渾身半點傷都沒,也隻一個下人婆子見著,那婆子一口咬定說沒著人,你又待如何?”
二太太一時說不出話來,呐呐道:“難不成忍氣吞聲,就這麽算了?”羅英妙道:“還能如何?表哥前程一片大好,再看羅家,眼瞧著麵上花團錦簇,實則朽木難支,如今老太爺八十高齡,他又有幾年好活?待他一去了,叔叔伯伯外加家裏頭的老爺、我十幾個兄弟又哪個能撐起羅家?到時候不得巴拉著表哥?”
二太太思忖道:“莫要如此講。前不久老太爺才給你叔伯捐了官,偌大個門庭,哪能說不好就不好?”
羅英妙冷笑道:“我那些叔伯兄弟是什麽貨色,打量我不知道?前不久,是哪個拿了幾千兩銀子包了個妓子?哪個出幾萬兩手買了古畫?他們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