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鳳有些害羞,紅著臉道:“是要多謝青崖,有他開解,我的心情再也不鬱結了。如今回頭想想,真覺得不值,周弼這樣的人,哪裏配我如此高看。”
宜鸞和宜凰交換了下眼色,宜鸞道:“阿姊能想開,那是再好不過,周弼現在還在地牢裏關著,依你之見怎麽處置?殺了好不好?”
宜鳳再也不像先前那麽仁慈了,想起自己被囚禁在鬥室的屈辱,即刻把他宰了才解恨,便道:“等我先呈稟陛下,請旨和離。隻要和離的文書一立,他該死就去死吧。”
宜鸞說好,“阿姊先和離,剩下的,我交給手底下的人去辦。”頓了頓道,“我剛從中軍府來,看情況,又要去邊關了,先同兩位阿姊說一聲,後日就離京。”
消息來得突然,宜鳳和宜凰很是不舍,“上吳的半壁江山都打下來了,接下來的仗就交給別人吧。”
宜鸞笑道:“正因為半壁江山都打下來了,現在退出豈不是很可惜嗎。我這兩年忙慣了,讓我歇在中都,我無事可做,活得便很無趣。”
宜鳳道:“怎麽會無事可做呢,你年紀也不小了,早前和太傅不是兩情相悅嗎,何不成了婚,在家相夫教子也沒什麽不好。”
果然是親姐姐,三言兩語把她一個人的糾纏,美化成了兩情相悅。
可惜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宜鸞尷尬地說:“我和太傅之間清清白白,什麽事都沒有,阿姊以後不要再提了。況且比起相夫教子,我還是更喜歡在外征戰,邊陲的風光之秀麗,絕不是小小的礱城所能比擬的。”
也是,見識過壯麗河山,還如何囿於都城。宜鳳和宜凰知道不能留住她,便替她籌備起許多便於攜帶的吃穿物件,滿滿裝了一大車。
出城的這日,又是一個大好晴天,少帝攜滿朝文武送他們到城外,宜鸞騎在馬上回頭看,人群中照例沒有太傅,連她要走了,他都不肯來送別。
說不難過是假的,但難過之後也看透了,一切就到此為止吧。
她牽住韁繩,夾了夾馬腹,痛快地喊了一聲“駕”。送行的人山人海都被拋在身後,她又投入了廣闊無垠的天地,雖然有些遺憾,但心無旁騖時,又覺得一切都不算什麽了。
城牆頂的垛口處,始終站著一個人,目送遠行的車隊緩緩消失在天際,直到再也看不見,都不曾收回視線。
午真伴在一邊,不時望他一眼,憋了許久的話,終於忍不住問出口,“主人如此舍不得三公主,為什麽不和她說明?”
太傅沒有回答,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麽回答。說不舍,確實是不舍,他一點都不希望宜鸞再去邊關。可他又能以什麽樣的立場挽留她呢,就算說出口,她會願意為了那點幽微的感情,放棄她征戰四方的夢嗎?
深深歎口氣,他轉回身,慢慢走下了階梯。往後與她的聯係,大概隻有作戰部署,京中傳出指令,前線領命執行了。
他不知道現在究竟應當慶幸,還是應當遺憾。他有諾言要遵守,但心情悄然發生變化,已經讓他看不透自己了。
接下來與上吳的幾場硬仗,打得並不十分順利。上吳原本有驍勇的戰將,因為皇帝與太尉的無能,才弄得屢屢潰不成軍。戍邊的將領有愚忠,但架不住屍骨如山,最後終於硬氣起來,照著自己的想法應戰,一度將西陵軍隊隔絕在昌河以南。西陵連續發起了三次進攻,都未能突破他們的防守。
消息傳到中都,太傅沉吟了片刻,“靠硬攻,恐怕沒有勝算。”
少帝會意了,“銅牆鐵壁打不破,就想辦法讓他們自毀基石。”
少帝很好地學會了太傅教授的權謀,不再一味勒令進攻,而是刻意營造出與上吳將領交好的聲勢,光明正大往敵軍軍營運送禮物。
上吳將領心知不妙,這個消息必定已經傳入大都了。果然,退守澎城的上吳國君得知後大發雷霆,把一眾將領的家人都抓了起來,勒令領軍的大將軍以死謝罪。
西陵軍隊就等著這一刻,聽說大將軍不從命,被麾下斬殺於馬前。一旦確認了消息,集結好的大軍便一舉攻破關隘,朝著上吳腹地長驅直入了。
上吳國君慌了,退守八十裏,可兵家戰事,最忌一退再退。臣僚的心早亂了,前線的將領也無心再戰,攻破澎城幾乎是兵不血刃,西陵大軍還沒到,守城的將領就打開了城門。
捷報傳進中都,滿朝文武為之振奮。八十年來,西陵曆朝國君孜孜奮鬥的事業,終於要達成了,怎能不叫人熱淚盈眶。
少帝手裏握著宜鸞寫回來的信,激昂文字全是戰無不勝。如今她的字已經能瞧了,一筆簪花小楷很是工整,隻有那個“了”字,不知為什麽,總是寫不好。
他順手遞給了太傅,“橫看像山巒,豎看像耳朵,我阿姊的字,真是化成灰我都認得。”
太傅的視線落在密密稠稠的文字上,明知道不可能,卻仍在字裏行間尋覓關於自己的字眼。
很可惜,隻字未提,仿佛對她來說,已經忘了他這個人的存在了。他不能形於色,但仍是止不住地失望,將信件折起來,默默放在了書案上。
與上吳最後的戰役,原本可以打得很順利,但意識到大事不妙的渤海國忽然開始橫生枝節,西陵軍除了殲滅上吳舊部,還要抽調兵力,對付渤海人。
仗打得有些吃力,畢竟常年征戰,不像中途插一腳的渤海人精力旺盛。中軍隻得重新整合兵力,速戰速決將上吳徹底擊潰,順勢活捉了上吳國君。至於渤海人,不大不小的一場擾攘是為試探,畢竟中原五國現在隻剩兩國了,西陵這幾年版圖一直擴張,如今國土已是渤海的兩倍。最終交戰雖在所難免,目下要確定的,是西陵會不會馬不停蹄踏破隆海衛,直抵渤海軍事要衝。
渤海人戰戰兢兢,西陵中樞卻放緩了腳步,決定暫且班師修整,然後將大軍重新分布,駐紮在與渤海接壤的幾處關卡,靜待軍令。
本以為活捉了上吳國君,宜鸞會隨軍回朝的,可誰知凱旋的將領中,回來的隻有三位。那三位也是受命向國君回稟戰況,若不是這個緣故,連他們都不打算回來。
太傅氣得臉色鐵青,“攻打後應用了兩年,攻打上吳又是四年,六年了,難道她長在戰場上了不成?從未見過如此戀戰的人!”
少帝沒見過太傅雷霆震怒的樣子,一時竟不知應當怎麽勸解他。當然太傅也不需要任何勸解,說完便拂袖而去了。留下少帝悵然,對身邊的內官道:“朕近來,愈發摸不準太傅的脾氣了。”
內官眨了眨小眼睛,十分善解人意,“長公主殿下一去好幾年,怎麽能不讓人牽掛呢。陛下,要不修書讓殿下回來吧,哪怕待上半年,也能解一解太傅的愁悶啊。”
少帝道:“朕何嚐不想讓她回來,朕也想她啊,可朕寫信有什麽用,不如太傅親自修書。”
但這兩個人就是執拗上了,誰也不給誰寫信。偶爾接到邊關的奏報,上麵順便夾帶一句“向太傅問安”,已經是天大的麵子了。
少帝有時候也招人嫌,對太傅道:“老師,軍中都是熱血男兒,阿姊久不歸來,會不會與誰看對了眼,自己選定駙馬了?”
太傅不說話,嘴唇抿得緊緊的,眼裏已經結滿了嚴霜。
與渤海國的大戰,終於還是爆發了,但渤海與大朔、後應不同,與上吳也不同,那是個驍勇善戰的國家,要像先前吞並另三國一樣吞並它,絕非易事。
大大小小幾場戰役,有順利也有坎坷,好在西陵人積累了足夠的經驗,能夠應對戰場上多變的局勢。進展固然不如想象的好,但至少在緩步推進。不過越臨近渤海上都,仗變得越難打,其中頭陀灘一役,西陵損兵折將,連左衛將軍都戰死了。
太傅坐不住了,他知道情況有多緊急,如何還能在中都靜觀其變。
憑少帝現在的能力,解決朝中事務綽綽有餘,不需要他手把手輔佐了。於是他脫下官服,換上了鎧甲,義無反顧奔赴天涯,追尋大軍的蹤跡去了。
第36章
渤海國,著實是冷。多年前他遊曆九州的時候,還記得這裏背山臨海,是一片不毛之地。沒想到如今再來,已經形成了這樣廣袤的疆土。策馬跨過隆海衛,又跑了十來日,才終於追上西陵大軍。
大軍駐紮在赤山之下,已經困頓了半月有餘,幾次三番發起攻勢,都沒能突破渤海人的防守。
渤海人在丘陵作戰,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像西陵處處平原,習慣了騎兵突擊為主。所以作戰方針需要調整,等待中都發出政令不切實際,就得通過前線一探再探,因地製宜,找出對方防守的弱點。
大都護在沙盤前觀察地形,拔起了一麵拇指大的小旗,插在了最高的一座山丘上,“我已派人探過了,這裏樹高林密,下有山坳河穀,背陽麵還有一片相對空曠平整的斜坡。若能將渤海人誘至此處,我們的人便有了用武之地,屆時四麵包抄,就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但渤海人精明得很,輕易不會上套,目前是隻守不攻,因為再熬兩個月汛期就來了,到時候幹涸的河穀會填滿滾滾的泥漿,這是天然的屏障,足以令西陵大軍寸步難行。
時間很緊迫,大都護的想法,已經是深思熟慮過的了。既然要誘敵,就必須有誘餌,派兩隊人馬夾擊渤海大營,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穩妥,須得下更重的賭注。
宜鸞站了出來:“讓我去吧,我可以帶上五百人,從右翼突襲。”
西陵大軍中,有一隊赫赫有名的娘子軍,領軍的是西陵常山長公主,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了。渤海國的將領狂妄自大,十分看不起女人,當初敵將呼延雲就曾取笑過,西陵沒有男人了,竟派女子出征。話裏話外盡是隱射,隨軍的女子打仗是其次,撫慰大軍才是要務,當時便氣得宜鸞破口大罵,恨不得將他大卸八塊。
呼延雲看不起女人,但西陵長公主對他來說卻很有用,隻要生擒長公主,就能與西陵談判了。
一位長公主換十座城池,要求不過分吧?
所以宜鸞自願當這個誘餌,一旦宰了呼延雲,渤海大軍便群龍無首,屆時攻破盤龍峪,就能直逼龍泉府了。
可大都護不敢冒這個險,畢竟她身份尊貴,萬一有個閃失,回去難以向少帝交代。
“要不……找個人頂替吧。”大都護看著身邊的副將道,“找個身形近似的,騙過渤海人不難。”
宜鸞聽了有些生氣,“難道我是貪生怕死之輩嗎?我隨大都護南征北戰這些年,幾時做過縮頭烏龜?”
大都護極力向她解釋,“這次攻打呼延雲,和以往不一樣,臣得保殿下萬無一失。”
宜鸞也賭了一口氣,“至多不過一死,大都護連我的屍首都不必收,就葬在這盤龍峪,讓我看見西陵踏平渤海,一統天下就行。”
大都護沉默了,半晌下了橫心道好,“既如此,今夜子時,你與右衛將軍兵分兩路,突襲盤龍峪。記著,不要戀戰,放出空子讓呼延雲追擊,引他上北坡。”
宜鸞道是,拱了拱手退出大帳,預備集結隨她出戰的隊伍去了。
今天天氣不大好,天頂灰蒙蒙的,好像要下雨了。渤海的鬼天氣就是這樣,陰雨連連不見日頭,打了幾個月,晴天隻有十來日。
所以說兩個月後進入汛期,讓她十分不解,現在還凍腳趾頭呢,難道這裏的氣候,一熱便熱了嗎?
搓搓手,繞過一排戟架,往自己的大帳去。不想走了七八步,忽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前方,那磊落的風骨,襯著身後混沌的天色,像烏雲萬裏間,豎起了一麵紮眼的旗幟。
腦子裏嗡地一聲響,有那麽一瞬,她以為自己看錯了,遂用力閉了閉眼。
反正不敢去想那個人的名字,但……越走越近,怎麽五官長得與太傅一模一樣?這是哪裏跑來投軍的後生呀,可以招為麵首嗎?
“你找誰?”宜鸞問,因為沒有接到中都的信件,隻知道太傅還在礱城。
對麵的人,連眼神和表情都與太傅如出一轍,啟唇道:“幾年未見,果然毫無寸進。”
宜鸞這才敢確定,此人正是太傅無疑。頓時狂喜過望,老天爺知道,她的心都快從嗓子眼裏撲出來了。
想上前抱住他,可腳下移了半步,忽然又覺得不合適,隻好定定站在那裏,一再微笑,“老師怎麽來了?”
太傅卻眼圈發酸,看見現在的她,幾乎要認不出來了。
渤海邊關的水土不養人,她的皮膚幹紅粗糙,嘴唇被風吹出了好幾道口子,甚至笑的弧度稍大,就從裂痕處滲出血絲來。唯一沒變的,是那雙狡黠的眼睛,依舊機敏靈動,但凡眨一眨,就讓他誤以為她又有什麽壞點子。
長久的失去聯係,彼此間似乎有了巨大的鴻溝,一時間邁不過去了。太傅背著包袱的樣子無所適從,卻要裝得從容,“中朝接到奏報,說盤龍峪久攻不下,我親自過來看看。”
宜鸞忙說好,“我引老師去見大都護。”
太傅心裏緩緩升起了悲傷,他的出現沒有令她太過激動,第一反應不是敘舊,是領他去交接公務。
強壓住情緒,至少人見到了,這比什麽都重要。跟隨她進了都護大帳,他又是矜重威嚴的太傅,聽大都護與麾下介紹近來的戰況,每一次失敗都作了具體的分析與解釋。
聚精會神時,時間過得特別快,等他將情況了解透徹,她已經不在了。
走出大帳,詢問她的去向,邊上的校尉說,應當上營地點兵去了。
今晚子時,右翼出擊的人是她,雖說她也算身經百戰,但他還是忍不住擔心,便與大都護說定了,自己隨軍在北坡埋伏,等她來了好接應。
大都護的為難可想而知,先是長公主,後又是太傅,都是大人物,折損了哪個都是滅頂之災。
猶豫不決,又不能說得太直接,隻好委婉規勸,今夜大戰實在危險,太傅還是留在營中,總攬大局為好。
太傅知道他的想法,拔出筆筒中插著的令旗隨手一擲,旗杆劃滅了帳邊蠟燭的燈芯,筆直訂在了支撐大帳的八角柱上。
大都護驚呆了,他一直以為太傅隻是個讀書人,沒想到竟有這樣的身手。所以還有什麽可阻止的,分明是又多了一員猛將啊。
忙命人給太傅安排住處,先安頓下來要緊。可太傅的心思不在休息上,直去找了宜鸞。
再見到她時,她正舉著一根棒子蹲在火堆前,從炭火裏扒出了一團黑乎乎的東西,敲敲打打,敲掉一層灰殼,推到了他麵前,“老師,我請你吃紅薯,給你接風洗塵。”
他略沉默了下,蹲身默默把硬燙的殼剝掉,低頭咬了一口。
明明有很多話的,但見了麵,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過了好一會兒才訥訥問:“你為什麽不回中都?是不想見我嗎?”
宜鸞說不是,“從邊關到中都,路上得走一個多月,來回太不方便了。倒不如從上吳直去隆海衛,行軍也隻用了二十多日,比回去合算多了。”
“礱城是你的家,回家還要計較合算不合算嗎?”
“要啊。”宜鸞道,“我如今肩上擔著責任,不能不計成本。以前每日渾渾噩噩,總覺得時間很多,不急在一朝一夕。後來上了戰場,才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若是花在長途跋涉會親上,實在得不償失。”
他翕動了下嘴唇,本想再和她理論的,最終還是放棄了。
二十四歲的姑娘,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麽。她若是不願意回去,那就說明曾經牽掛過的人,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他低下頭,出神地盯著剝下來的炭殼,巧得很,形狀像西陵現在的海疆圖。
宜鸞見他不說話,又喚了聲老師,“你怎麽一個人跑到盤龍峪來了?”
宜鸞和宜凰交換了下眼色,宜鸞道:“阿姊能想開,那是再好不過,周弼現在還在地牢裏關著,依你之見怎麽處置?殺了好不好?”
宜鳳再也不像先前那麽仁慈了,想起自己被囚禁在鬥室的屈辱,即刻把他宰了才解恨,便道:“等我先呈稟陛下,請旨和離。隻要和離的文書一立,他該死就去死吧。”
宜鸞說好,“阿姊先和離,剩下的,我交給手底下的人去辦。”頓了頓道,“我剛從中軍府來,看情況,又要去邊關了,先同兩位阿姊說一聲,後日就離京。”
消息來得突然,宜鳳和宜凰很是不舍,“上吳的半壁江山都打下來了,接下來的仗就交給別人吧。”
宜鸞笑道:“正因為半壁江山都打下來了,現在退出豈不是很可惜嗎。我這兩年忙慣了,讓我歇在中都,我無事可做,活得便很無趣。”
宜鳳道:“怎麽會無事可做呢,你年紀也不小了,早前和太傅不是兩情相悅嗎,何不成了婚,在家相夫教子也沒什麽不好。”
果然是親姐姐,三言兩語把她一個人的糾纏,美化成了兩情相悅。
可惜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宜鸞尷尬地說:“我和太傅之間清清白白,什麽事都沒有,阿姊以後不要再提了。況且比起相夫教子,我還是更喜歡在外征戰,邊陲的風光之秀麗,絕不是小小的礱城所能比擬的。”
也是,見識過壯麗河山,還如何囿於都城。宜鳳和宜凰知道不能留住她,便替她籌備起許多便於攜帶的吃穿物件,滿滿裝了一大車。
出城的這日,又是一個大好晴天,少帝攜滿朝文武送他們到城外,宜鸞騎在馬上回頭看,人群中照例沒有太傅,連她要走了,他都不肯來送別。
說不難過是假的,但難過之後也看透了,一切就到此為止吧。
她牽住韁繩,夾了夾馬腹,痛快地喊了一聲“駕”。送行的人山人海都被拋在身後,她又投入了廣闊無垠的天地,雖然有些遺憾,但心無旁騖時,又覺得一切都不算什麽了。
城牆頂的垛口處,始終站著一個人,目送遠行的車隊緩緩消失在天際,直到再也看不見,都不曾收回視線。
午真伴在一邊,不時望他一眼,憋了許久的話,終於忍不住問出口,“主人如此舍不得三公主,為什麽不和她說明?”
太傅沒有回答,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麽回答。說不舍,確實是不舍,他一點都不希望宜鸞再去邊關。可他又能以什麽樣的立場挽留她呢,就算說出口,她會願意為了那點幽微的感情,放棄她征戰四方的夢嗎?
深深歎口氣,他轉回身,慢慢走下了階梯。往後與她的聯係,大概隻有作戰部署,京中傳出指令,前線領命執行了。
他不知道現在究竟應當慶幸,還是應當遺憾。他有諾言要遵守,但心情悄然發生變化,已經讓他看不透自己了。
接下來與上吳的幾場硬仗,打得並不十分順利。上吳原本有驍勇的戰將,因為皇帝與太尉的無能,才弄得屢屢潰不成軍。戍邊的將領有愚忠,但架不住屍骨如山,最後終於硬氣起來,照著自己的想法應戰,一度將西陵軍隊隔絕在昌河以南。西陵連續發起了三次進攻,都未能突破他們的防守。
消息傳到中都,太傅沉吟了片刻,“靠硬攻,恐怕沒有勝算。”
少帝會意了,“銅牆鐵壁打不破,就想辦法讓他們自毀基石。”
少帝很好地學會了太傅教授的權謀,不再一味勒令進攻,而是刻意營造出與上吳將領交好的聲勢,光明正大往敵軍軍營運送禮物。
上吳將領心知不妙,這個消息必定已經傳入大都了。果然,退守澎城的上吳國君得知後大發雷霆,把一眾將領的家人都抓了起來,勒令領軍的大將軍以死謝罪。
西陵軍隊就等著這一刻,聽說大將軍不從命,被麾下斬殺於馬前。一旦確認了消息,集結好的大軍便一舉攻破關隘,朝著上吳腹地長驅直入了。
上吳國君慌了,退守八十裏,可兵家戰事,最忌一退再退。臣僚的心早亂了,前線的將領也無心再戰,攻破澎城幾乎是兵不血刃,西陵大軍還沒到,守城的將領就打開了城門。
捷報傳進中都,滿朝文武為之振奮。八十年來,西陵曆朝國君孜孜奮鬥的事業,終於要達成了,怎能不叫人熱淚盈眶。
少帝手裏握著宜鸞寫回來的信,激昂文字全是戰無不勝。如今她的字已經能瞧了,一筆簪花小楷很是工整,隻有那個“了”字,不知為什麽,總是寫不好。
他順手遞給了太傅,“橫看像山巒,豎看像耳朵,我阿姊的字,真是化成灰我都認得。”
太傅的視線落在密密稠稠的文字上,明知道不可能,卻仍在字裏行間尋覓關於自己的字眼。
很可惜,隻字未提,仿佛對她來說,已經忘了他這個人的存在了。他不能形於色,但仍是止不住地失望,將信件折起來,默默放在了書案上。
與上吳最後的戰役,原本可以打得很順利,但意識到大事不妙的渤海國忽然開始橫生枝節,西陵軍除了殲滅上吳舊部,還要抽調兵力,對付渤海人。
仗打得有些吃力,畢竟常年征戰,不像中途插一腳的渤海人精力旺盛。中軍隻得重新整合兵力,速戰速決將上吳徹底擊潰,順勢活捉了上吳國君。至於渤海人,不大不小的一場擾攘是為試探,畢竟中原五國現在隻剩兩國了,西陵這幾年版圖一直擴張,如今國土已是渤海的兩倍。最終交戰雖在所難免,目下要確定的,是西陵會不會馬不停蹄踏破隆海衛,直抵渤海軍事要衝。
渤海人戰戰兢兢,西陵中樞卻放緩了腳步,決定暫且班師修整,然後將大軍重新分布,駐紮在與渤海接壤的幾處關卡,靜待軍令。
本以為活捉了上吳國君,宜鸞會隨軍回朝的,可誰知凱旋的將領中,回來的隻有三位。那三位也是受命向國君回稟戰況,若不是這個緣故,連他們都不打算回來。
太傅氣得臉色鐵青,“攻打後應用了兩年,攻打上吳又是四年,六年了,難道她長在戰場上了不成?從未見過如此戀戰的人!”
少帝沒見過太傅雷霆震怒的樣子,一時竟不知應當怎麽勸解他。當然太傅也不需要任何勸解,說完便拂袖而去了。留下少帝悵然,對身邊的內官道:“朕近來,愈發摸不準太傅的脾氣了。”
內官眨了眨小眼睛,十分善解人意,“長公主殿下一去好幾年,怎麽能不讓人牽掛呢。陛下,要不修書讓殿下回來吧,哪怕待上半年,也能解一解太傅的愁悶啊。”
少帝道:“朕何嚐不想讓她回來,朕也想她啊,可朕寫信有什麽用,不如太傅親自修書。”
但這兩個人就是執拗上了,誰也不給誰寫信。偶爾接到邊關的奏報,上麵順便夾帶一句“向太傅問安”,已經是天大的麵子了。
少帝有時候也招人嫌,對太傅道:“老師,軍中都是熱血男兒,阿姊久不歸來,會不會與誰看對了眼,自己選定駙馬了?”
太傅不說話,嘴唇抿得緊緊的,眼裏已經結滿了嚴霜。
與渤海國的大戰,終於還是爆發了,但渤海與大朔、後應不同,與上吳也不同,那是個驍勇善戰的國家,要像先前吞並另三國一樣吞並它,絕非易事。
大大小小幾場戰役,有順利也有坎坷,好在西陵人積累了足夠的經驗,能夠應對戰場上多變的局勢。進展固然不如想象的好,但至少在緩步推進。不過越臨近渤海上都,仗變得越難打,其中頭陀灘一役,西陵損兵折將,連左衛將軍都戰死了。
太傅坐不住了,他知道情況有多緊急,如何還能在中都靜觀其變。
憑少帝現在的能力,解決朝中事務綽綽有餘,不需要他手把手輔佐了。於是他脫下官服,換上了鎧甲,義無反顧奔赴天涯,追尋大軍的蹤跡去了。
第36章
渤海國,著實是冷。多年前他遊曆九州的時候,還記得這裏背山臨海,是一片不毛之地。沒想到如今再來,已經形成了這樣廣袤的疆土。策馬跨過隆海衛,又跑了十來日,才終於追上西陵大軍。
大軍駐紮在赤山之下,已經困頓了半月有餘,幾次三番發起攻勢,都沒能突破渤海人的防守。
渤海人在丘陵作戰,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像西陵處處平原,習慣了騎兵突擊為主。所以作戰方針需要調整,等待中都發出政令不切實際,就得通過前線一探再探,因地製宜,找出對方防守的弱點。
大都護在沙盤前觀察地形,拔起了一麵拇指大的小旗,插在了最高的一座山丘上,“我已派人探過了,這裏樹高林密,下有山坳河穀,背陽麵還有一片相對空曠平整的斜坡。若能將渤海人誘至此處,我們的人便有了用武之地,屆時四麵包抄,就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但渤海人精明得很,輕易不會上套,目前是隻守不攻,因為再熬兩個月汛期就來了,到時候幹涸的河穀會填滿滾滾的泥漿,這是天然的屏障,足以令西陵大軍寸步難行。
時間很緊迫,大都護的想法,已經是深思熟慮過的了。既然要誘敵,就必須有誘餌,派兩隊人馬夾擊渤海大營,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穩妥,須得下更重的賭注。
宜鸞站了出來:“讓我去吧,我可以帶上五百人,從右翼突襲。”
西陵大軍中,有一隊赫赫有名的娘子軍,領軍的是西陵常山長公主,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了。渤海國的將領狂妄自大,十分看不起女人,當初敵將呼延雲就曾取笑過,西陵沒有男人了,竟派女子出征。話裏話外盡是隱射,隨軍的女子打仗是其次,撫慰大軍才是要務,當時便氣得宜鸞破口大罵,恨不得將他大卸八塊。
呼延雲看不起女人,但西陵長公主對他來說卻很有用,隻要生擒長公主,就能與西陵談判了。
一位長公主換十座城池,要求不過分吧?
所以宜鸞自願當這個誘餌,一旦宰了呼延雲,渤海大軍便群龍無首,屆時攻破盤龍峪,就能直逼龍泉府了。
可大都護不敢冒這個險,畢竟她身份尊貴,萬一有個閃失,回去難以向少帝交代。
“要不……找個人頂替吧。”大都護看著身邊的副將道,“找個身形近似的,騙過渤海人不難。”
宜鸞聽了有些生氣,“難道我是貪生怕死之輩嗎?我隨大都護南征北戰這些年,幾時做過縮頭烏龜?”
大都護極力向她解釋,“這次攻打呼延雲,和以往不一樣,臣得保殿下萬無一失。”
宜鸞也賭了一口氣,“至多不過一死,大都護連我的屍首都不必收,就葬在這盤龍峪,讓我看見西陵踏平渤海,一統天下就行。”
大都護沉默了,半晌下了橫心道好,“既如此,今夜子時,你與右衛將軍兵分兩路,突襲盤龍峪。記著,不要戀戰,放出空子讓呼延雲追擊,引他上北坡。”
宜鸞道是,拱了拱手退出大帳,預備集結隨她出戰的隊伍去了。
今天天氣不大好,天頂灰蒙蒙的,好像要下雨了。渤海的鬼天氣就是這樣,陰雨連連不見日頭,打了幾個月,晴天隻有十來日。
所以說兩個月後進入汛期,讓她十分不解,現在還凍腳趾頭呢,難道這裏的氣候,一熱便熱了嗎?
搓搓手,繞過一排戟架,往自己的大帳去。不想走了七八步,忽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前方,那磊落的風骨,襯著身後混沌的天色,像烏雲萬裏間,豎起了一麵紮眼的旗幟。
腦子裏嗡地一聲響,有那麽一瞬,她以為自己看錯了,遂用力閉了閉眼。
反正不敢去想那個人的名字,但……越走越近,怎麽五官長得與太傅一模一樣?這是哪裏跑來投軍的後生呀,可以招為麵首嗎?
“你找誰?”宜鸞問,因為沒有接到中都的信件,隻知道太傅還在礱城。
對麵的人,連眼神和表情都與太傅如出一轍,啟唇道:“幾年未見,果然毫無寸進。”
宜鸞這才敢確定,此人正是太傅無疑。頓時狂喜過望,老天爺知道,她的心都快從嗓子眼裏撲出來了。
想上前抱住他,可腳下移了半步,忽然又覺得不合適,隻好定定站在那裏,一再微笑,“老師怎麽來了?”
太傅卻眼圈發酸,看見現在的她,幾乎要認不出來了。
渤海邊關的水土不養人,她的皮膚幹紅粗糙,嘴唇被風吹出了好幾道口子,甚至笑的弧度稍大,就從裂痕處滲出血絲來。唯一沒變的,是那雙狡黠的眼睛,依舊機敏靈動,但凡眨一眨,就讓他誤以為她又有什麽壞點子。
長久的失去聯係,彼此間似乎有了巨大的鴻溝,一時間邁不過去了。太傅背著包袱的樣子無所適從,卻要裝得從容,“中朝接到奏報,說盤龍峪久攻不下,我親自過來看看。”
宜鸞忙說好,“我引老師去見大都護。”
太傅心裏緩緩升起了悲傷,他的出現沒有令她太過激動,第一反應不是敘舊,是領他去交接公務。
強壓住情緒,至少人見到了,這比什麽都重要。跟隨她進了都護大帳,他又是矜重威嚴的太傅,聽大都護與麾下介紹近來的戰況,每一次失敗都作了具體的分析與解釋。
聚精會神時,時間過得特別快,等他將情況了解透徹,她已經不在了。
走出大帳,詢問她的去向,邊上的校尉說,應當上營地點兵去了。
今晚子時,右翼出擊的人是她,雖說她也算身經百戰,但他還是忍不住擔心,便與大都護說定了,自己隨軍在北坡埋伏,等她來了好接應。
大都護的為難可想而知,先是長公主,後又是太傅,都是大人物,折損了哪個都是滅頂之災。
猶豫不決,又不能說得太直接,隻好委婉規勸,今夜大戰實在危險,太傅還是留在營中,總攬大局為好。
太傅知道他的想法,拔出筆筒中插著的令旗隨手一擲,旗杆劃滅了帳邊蠟燭的燈芯,筆直訂在了支撐大帳的八角柱上。
大都護驚呆了,他一直以為太傅隻是個讀書人,沒想到竟有這樣的身手。所以還有什麽可阻止的,分明是又多了一員猛將啊。
忙命人給太傅安排住處,先安頓下來要緊。可太傅的心思不在休息上,直去找了宜鸞。
再見到她時,她正舉著一根棒子蹲在火堆前,從炭火裏扒出了一團黑乎乎的東西,敲敲打打,敲掉一層灰殼,推到了他麵前,“老師,我請你吃紅薯,給你接風洗塵。”
他略沉默了下,蹲身默默把硬燙的殼剝掉,低頭咬了一口。
明明有很多話的,但見了麵,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過了好一會兒才訥訥問:“你為什麽不回中都?是不想見我嗎?”
宜鸞說不是,“從邊關到中都,路上得走一個多月,來回太不方便了。倒不如從上吳直去隆海衛,行軍也隻用了二十多日,比回去合算多了。”
“礱城是你的家,回家還要計較合算不合算嗎?”
“要啊。”宜鸞道,“我如今肩上擔著責任,不能不計成本。以前每日渾渾噩噩,總覺得時間很多,不急在一朝一夕。後來上了戰場,才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若是花在長途跋涉會親上,實在得不償失。”
他翕動了下嘴唇,本想再和她理論的,最終還是放棄了。
二十四歲的姑娘,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麽。她若是不願意回去,那就說明曾經牽掛過的人,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他低下頭,出神地盯著剝下來的炭殼,巧得很,形狀像西陵現在的海疆圖。
宜鸞見他不說話,又喚了聲老師,“你怎麽一個人跑到盤龍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