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走後,宋慈想了一想,向居簡和尚道:“敢問大師,彌音的度牒,可是交還給了道濟禪師?”


    居簡和尚回以點頭,寺中僧人無論是犯戒被迫還俗,還是自願舍戒歸俗,度牒都會交還給住持,而自德輝禪師離世之後,淨慈報恩寺一直是由道濟禪師暫代住持。


    “我想見一見道濟禪師,”宋慈道,“不知方便與否?”


    居簡和尚道:“宋施主秉公任直,道濟師叔也曾提起你,還說在山下見過你。師叔就在僧廬,宋施主要見,自然是方便的。”


    “道濟禪師見過我?”宋慈有些訝異。


    居簡和尚點點頭,道:“施主請隨我來。”將看護靈壇之事交給幾位彌字輩僧人,領著宋慈、辛鐵柱和韓絮三人,朝寺院後方的僧廬而去。


    淨慈報恩寺雖然建起了大雄寶殿、藏經閣和僧廬,卻還有不少被毀建築尚未修繕,因此道濟禪師常親自下山籌措木材,有時一連數日不歸,身在寺中的時候不多。但今日他並未下山,一直待在自己那間僧廬裏。他所住的僧廬位於最邊上,與其他僧眾的僧廬都是一般簡陋,全無區別。


    居簡和尚來到此處,輕叩房門。


    “進來吧。”僧廬裏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


    房門被居簡和尚推開了,僧廬裏隻有一床一桌一凳,一身破帽破鞋垢衲衣的道濟禪師坐在桌邊,擱下手中的筆,捧起一張寫滿字的紙,稍稍吹幹墨跡,收折在信函裏。他笑逐顏開地望著宋慈,那笑容之爽朗,便似滿臉的皺紋都跟著笑了起來,道:“是宋提刑到了啊。”


    “禪師認得我?”宋慈這是頭一次見到道濟禪師。


    “宋提刑不認得老和尚,老和尚卻認得宋提刑。”道濟禪師笑道,“你在南園破案之時,老和尚我就在後麵山上,看了好大一場熱鬧。”


    宋慈想起當日破西湖沉屍案時,眾多市井百姓跟著去往吳山之上,居高臨下地圍觀他在南園裏挖墳尋屍,原來當時道濟禪師也在看熱鬧的人群當中。他向道濟禪師行禮,道:“宋慈久慕禪師之名,此番拜訪,是想查問一事。”


    “你有什麽事,直說就行了。”道濟禪師的臉上始終帶著笑容。


    “貴寺有一位彌音師父,聽說今早交還度牒,舍戒歸俗了。”宋慈表明了來意,“不知可否讓我看看他的度牒?”度牒是由朝廷祠部發給僧侶的憑證,上麵會寫明其法號、姓名、本籍和所屬寺院,持有度牒的僧侶才能免除徭役賦稅。劉克莊趕著去尋彌音了,可彌音已經走了那麽久,極大可能是追不回來的,所以宋慈想先看看彌音的度牒,知道其姓名和本籍後,推測其可能的去向,再去尋人。


    道濟禪師拿起桌角上一道絹本鈿軸——那是彌音交還的度牒,一直被擱放在桌上——遞給了宋慈。


    宋慈接過展開,隻見度牒上寫有“彌音”和“淨慈報恩寺”,除此之外別無他字,這才知道彌音所持的是空名度牒。度牒源起於南北朝,原本都是實名度牒,但到了大宋年間,卻出現了實名度牒和空名度牒之分。實名度牒需要先成為係帳童行——年滿二十,沒有犯刑,且無文身,若家中父母在世,還須別有兄弟侍養——然後通過名為試經的考試,或是通過皇帝恩賞,又或是通過納財,才可獲得。空名度牒則不同,隻需花錢購買,不過花費多達數百貫,上麵可以隨意填寫姓名,大都是有錢人為避徭役賦稅而買,尋常百姓隻能望而卻步。空名度牒的價格每年都有變化,役稅低時價格低,役稅高時價格也會跟著上漲,過去這幾年的空名度牒已賣到了八百貫一張。雖然空名度牒上沒有彌音的姓名和本籍,但從彌音能買得起空名度牒來看,其出家之前絕非尋常百姓,而且這麽貴的度牒說交還便交還,可見彌音離開時有多麽急迫。


    道濟禪師見宋慈盯著度牒若有所思,猜到彌音之所以突然歸俗離開,隻怕是牽涉了刑獄之事,否則身為提刑官的宋慈不會來此查問。他道:“世人皆有苦衷,走投無路之際,方來皈依佛門。若肯放下過去,改過自新,宋提刑又何必追問既往?”


    “不是誰都能放下過去,也不是誰都能改過自新。”宋慈將度牒合起,交還給了道濟禪師,“眾生芸芸,假意向善之人,求佛避禍之輩,那也不在少數。”


    道濟禪師道:“雖如此,然禪語有雲,‘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也要看是怎樣的屠刀。若是惡言妄念,放下自可成佛,但若是殺戮呢?”宋慈搖了搖頭,“倘若放下屠刀便可成佛,那些刀下枉死冤魂,又該去何處求佛問道?”


    道濟禪師聽罷此言,頗為讚許地點了點頭。他的目光從宋慈身上移開了,拿起那封收折好的信函,交給了居簡和尚,道:“你差人將此函送往少林。”


    居簡和尚有些驚訝:“師叔,你當真要請少林寺的長老來住持本寺?”


    “本寺欲再成莊嚴聖地,須仰仗本色高人。”道濟禪師笑著揮揮手,“去吧。”


    尋常小寺小廟亦不乏住持之爭,更別說是名聞天下的大寺院,道濟禪師明明可出任淨慈報恩寺的住持,卻一直隻是暫代,而且在花費了一年時間將寺院重建大半後,選擇去請少林寺的高僧來住持。居簡和尚過去不太認同道濟禪師這個所謂的癲僧,如今卻是漸漸有些信服了。他合十受命,手捧信函去了。


    居簡和尚走後,道濟禪師笑道:“一封書信,倒是寫了大半日。從前口無遮攔,想說什麽便說什麽,而今住持一寺,變成了該說什麽才能說什麽。說到底,老和尚還是勘不破啊。”他慢慢收起了笑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世上的僧侶,說起因果善惡,大都以這般禪語相勸。可老和尚以為,因即是因,果即是果,善即是善,惡即是惡,再怎麽改過向善,作過的惡都在那裏,種下的因也都在那裏。混為一談,豈不糊塗?”一雙深沉的老眼,向宋慈望去,“彌音是鬆溪人,本名何上騏,曾從軍旅,殺戮過重,因而出家。他說宋提刑總有一天會來找他,也知道宋提刑是少有的正直之士,因此舍戒時托老和尚轉告一言,也好給宋提刑一個交代:‘騏驥一躍,不能十步。’他不願再多連累人命,意欲遠避山野,了此殘生,請宋提刑不必再去尋他。”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意即千裏馬奮力一躍,終究跨不過十步之遙。此語有如驚雷,讓宋慈一下子想到了太學司業何太驥。他怕弄錯了名字,向道濟禪師問清楚了“何上騏”三個字是如何寫的。何太驥就是鬆溪人士,彌音與其來自一地,不僅同姓,名字中的“騏”與“驥”相合,正好是千裏馬之名,莫非二人是本家兄弟?宋慈還想追問彌音的事,道濟禪師卻搖搖頭,他隻是代彌音傳話,並不知道更多的事。宋慈又問起道隱禪師的身份來曆,問其度牒還在不在,得到的回答是不知其身份來曆,度牒也已毀於一年前的那場大火。宋慈早已猜到會是這樣,死於大火的僧人,度牒自然也跟著燒毀了,隻有逃出來的僧人,度牒才有可能被帶出火海。


    “老和尚難得清閑一日,樂得遊山看水,便不與宋提刑多言了。”道濟禪師笑了起來,步出僧廬,“愁苦算得一日,歡樂也算一日,何不慣看世事,多笑度此一日?”大笑聲中,悠哉去了。


    宋慈聽得此言,不知為何,想起居簡和尚曾提到,德輝禪師病重的那段時日,道濟禪師曾去看望過一次,當時道濟禪師在病榻前嬉笑如常,實在令人費解。他忽有所悟,人之將死,皆盼安心而去,送別之時,比起啼天哭地,萬事付與一笑,或許更能讓逝者無牽無掛,安然離去吧。


    雖有此悟,可宋慈無法做到像道濟禪師那般看慣世事,更做不到多笑度這一日。他的思緒回到了彌音身上。彌音與何太驥在身高和身形上都很相仿,長相卻是一點也不像,但這世上長相各異的兄弟並不少見。倘若彌音與何太驥真是兄弟關係,一些長久困擾他的疑惑便能解開了。彌音與巫易並無深交,卻仍然選擇衝進火海去救巫易,那是因為彌音知道巫易是何太驥的好友,而何太驥逢年過節跟著楊菱去淨慈報恩寺,也能解釋得通了。此前據真德秀所述,何太驥之所以去淨慈報恩寺,是為了跟隨楊菱的轎子,在楊菱抵達寺院下轎時,能遠遠地看上一眼。可何太驥明知巫易沒死,明知楊菱是去淨慈報恩寺約會巫易,他身為巫易的好友,卻還要跟著去看楊菱,難道就這麽沒有自知之明?宋慈相信何太驥對楊菱是有愛慕之意的,可何太驥去淨慈報恩寺應該不是為了楊菱,甚至也不是為了巫易,而是為了彌音,隻是怕常去淨慈報恩寺惹人起疑,這才對外說是去看楊菱,真德秀為人誠摯,倒是信以為真了。


    宋慈就這般思緒如潮,在僧廬裏站了好久,直到韓絮連叫數聲“宋公子”,他才回過神來。


    彌音留下了所謂的交代,既然明言自己是鬆溪人,那就不可能再回鬆溪去,此一走,定已離開臨安,遠避他方,再無可尋。臨安乃大宋行在,大路小道四通八達,今日若不追回彌音,等他走得更遠了,那就更不可能追回來了。好在劉克莊第一時間趕去尋人了,眼下隻盼劉克莊能帶來好消息。宋慈這樣想著,與韓絮、辛鐵柱離寺下山,在西湖岸邊等著劉克莊回來。


    過了好長時間,直到天色漸昏,劉克莊終於乘車趕了回來。他去最近的幾家車馬行打聽過了,今日沒有和尚雇用過車馬,彌音極可能是徒步離開的。於是他在車馬行雇了不少人馬,沿著離開臨安的各條道路,去追尋彌音的行蹤。這些人騎馬而去,沿路不斷尋人打聽,卻沒人見過這樣一個背著包袱的和尚,最後隻能一無所獲地回來向劉克莊複命。劉克莊沒能追回彌音,失望地歎了口氣,道:“有錢能使鬼推磨,今日這磨卻沒能推得動,讓你們白等了這麽久。”


    宋慈拍了拍劉克莊的肩膀,道:“這可不是白等。上元佳節,進出臨安之人眾多,沿途不乏商客、遊人、腳夫,還有不少賣茶水吃食的浮鋪。既然各條路上都沒人見過背著包袱的僧人,那要麽是彌音喬裝打扮了,要麽是他就還沒離開臨安。”


    劉克莊道:“彌音若沒離開臨安,又不在淨慈寺,那他會去何處?”


    宋慈不禁想起了那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這話出自荀子的《勸學》,它還有後半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意思是劣馬雖然走得慢,可連走十天也能到達很遠的地方。他搖了搖頭,雖然不知彌音會去何處,但他感覺彌音的身上藏了很多事,能在淨慈報恩寺藏身這麽久,應該是有原因的,隻怕不會這麽輕易離開臨安。他打算回太學去,找真德秀再問一問何太驥的事。


    四人乘車回城,到太學時,已是入夜後的戌時。真德秀學識淵博,即便不授課時,也常有學子求教,他為了方便學子請教問題,哪怕是節假休沐,也經常待在太學,很晚才離開。宋慈回太學一打聽,得知真德秀的確在太學,但不在齋舍區,而是去了嶽祠。


    今日皇帝視學,特意駕臨了嶽祠,有皇帝做表率,再沒哪個學官敢提嶽祠的祭拜禁令,因此來祭拜嶽飛的學子絡繹不絕,入夜之後仍是如此。真德秀也是來嶽祠祭拜的,但他祭拜的不止嶽飛,還有曾經的好友何太驥。他祭拜完後,想起瓊樓四友的往事,想起何太驥、巫易和李乾三人的糾葛,不禁唏噓感慨。他在這裏待了好久,直到宋慈找來。


    “老師,”宋慈開門見山道,“可否向你打聽一些何司業的事?”


    “太驥的案子,不是早就破了嗎?”真德秀不免驚訝。太學嶽祠一案,早在月初便已告破,他還收殮了何太驥的屍體,並按照何太驥的遺願,在淨慈報恩寺後山捐了塊地,將其安葬在了那裏。沒想到十多天過去了,宋慈竟會突然來找他打聽何太驥的事。


    “案子雖破,卻留有疑問。”真德秀曾提及何太驥父母早亡,與族中親人早就斷了來往,但宋慈還是要再問個清楚,“何司業可有兄弟在世?”


    真德秀搖頭道:“太驥曾經說過,他是獨子,家中沒有兄弟。”


    “那何上騏是誰?”宋慈道,“上下的‘上’,騏驥的‘騏’。”


    “何上騏?”真德秀回想了一下,“我聽過這個名字,沒記錯的話,那是太驥的叔父。”


    “是撫養他長大的叔父?”宋慈記得真德秀提起過,何太驥是由叔父撫養長大的,但這個叔父早在何太驥入太學後不久便去世了。


    真德秀點頭道:“太驥剛入太學時,說起過他的叔父,說他叔父是軍府幕僚,若沒有這位叔父的撫養,他不可能有求學的機會,更不可能入得了太學。”


    “他叔父是什麽時候去世的?”宋慈問道。


    真德秀又回想了一下,道:“那時我們剛入太學不久,還是外舍生,算來已有六年了吧。”


    “六年,又是六年前……”宋慈暗暗自語。他想起上次尋彌音問話時,彌音說自己出家已有五六年,時間正好對得上。如此說來,何太驥的這位叔父當年並沒有去世,而是隱姓埋名,在淨慈報恩寺出家為僧。何太驥對外聲稱他叔父已死,隻怕是有意隱瞞他叔父的下落,不想讓外人知道。何太驥三十有二,彌音看上去也是三十來歲,比何太驥大不了多少,宋慈一度懷疑彌音是何太驥的兄弟,沒想到竟會是叔父。他道:“他叔父是軍府幕僚,是什麽軍府?”


    “這我就不知道了,太驥沒有提起過。”


    真德秀雖然不知道,但宋慈能猜想到是蟲達的軍府。倘若道隱禪師真是蟲達,其人也是在六年前隱姓埋名,於淨慈報恩寺出家,這與彌音完全一致,二人極可能大有關聯,至於蟲達的屍體被移至後山掩埋,極大可能也是彌音所為。宋慈能感覺到,蟲達一案變得千頭萬緒,隻可惜今天去遲了一步,不知彌音去了何處。他很希望自己的推想是對的,彌音並未離開臨安,如若不然,要想查明此案,隻怕是困難重重。


    宋慈向真德秀告辭,從中門出了太學。韓絮是女兒身,不便進入太學,一直在中門外等候。辛鐵柱身為武學生,也留在了此處,隻有劉克莊隨宋慈進入了太學。時候已經不早,宋慈今日不打算再查案了,來中門向韓絮和辛鐵柱告別。


    韓絮看向前洋街上的璀璨燈火,又望了一眼夜空中的滿月,道:“良宵月圓,佳節難再,既然今日不查案了,不如一起賞燈喝酒。”


    一聽到“酒”字,劉克莊頓時喜形於色,道:“明日就將行課,今日正該好好地喝上一場。郡……韓姑娘既然說到了喝酒,那我劉克莊必須奉陪!”


    宋慈卻道:“郡主有傷在身,不宜飲酒。”他沒有稱呼“韓姑娘”,仍是直呼“郡主”。


    韓絮今日用了傷藥,的確不宜飲酒,她又患有心疾,不少大夫都曾勸她戒酒。可她就愛這杯中之物,以遣愁懷,這些年從沒忌過口。她笑道:“比起我那心疾,這傷不算什麽,飲上三五盞,倒也無妨。”


    劉克莊撞了一下宋慈的胳膊。宋慈見劉克莊有如此興致,韓絮又這麽說了,也就答應了下來。辛鐵柱說過隻要宋慈離開太學,他便隨行護衛,何況他本人同樣好酒,自是欣然同往。


    這一場酒選在了離太學不遠的瓊樓。


    瓊樓一如往日般滿座,酒保見是宋慈和劉克莊到來,於是在二樓角落裏安排一張小桌,請四人坐了,這裏雖然賞不了燈,喝酒卻是無礙。須臾之間,酒菜上齊,韓絮與劉克莊、辛鐵柱互飲了起來。宋慈沒有碰酒盞,隻是靜靜地看著桌上的酒菜。


    說是隻飲三五盞,可一旦飲上了,片刻之間,韓絮已是好幾盞入喉。她臉色微紅,挨近宋慈身邊,舉盞道:“宋公子,你我相識甚早,緣分不淺,請了。”


    這是她第二次請宋慈飲酒了,上一次還是在行香子房初見之時。宋慈搖了搖頭,並無飲酒之意。


    劉克莊見狀,道:“韓姑娘,我來與你喝。”


    說著滿上一盞,正要向韓絮迎去,卻聽辛鐵柱道:“這清酒喝不慣,拿一壇濁酒來,再取一隻大碗!”


    酒保連聲稱是,飛快取來。


    劉克莊回頭瞧著辛鐵柱,興致大起,笑道:“清酒濁酒,各有其味。鐵柱兄,你我今日正好來個一清一濁,不醉不歸!”


    兩人雖是一文一武,喝酒卻是一般痛快,當下挨近坐了,你一盞我一碗地喝了起來。


    酒至酣處,劉克莊說起了辛棄疾,那是他最為仰慕的大詞人,對辛詞他可謂是自幼成誦。


    “稼軒公憂時憤世,其詞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可謂是自有蒼生以來所無!”他高舉酒盞道,“上次在這瓊樓,我酒後無禮,竟敢當著辛兄的麵搬弄辛詞,該當自罰三盞才是。”


    這是他第一次對辛鐵柱以“辛兄”相稱,說罷連斟連飲。三盞酒下肚,卻見辛鐵柱麵有愁容,他道:“辛兄,你這是怎麽了?”


    辛鐵柱聽到父親的名字被提及,不由得煩悶起來。他把手一擺,道:“沒什麽。”說著抓起一碗酒,灌入喉中。


    劉克莊記得辛鐵柱身陷囹圄時曾講過從戎受阻一事,念頭稍稍一轉,便猜到了辛鐵柱的心思,道:“為人父母,誰不疼惜子女?稼軒公曾馳騁疆場,深知兵事之險,如今北伐在即,他這是擔心你出事,才會勸阻於你。”話鋒忽地一轉,“可我見辛兄,如見燕南趙北,劍客奇才。古今成敗難描摹,他日莫悔當時錯,你心中既有從戎之誌,那便從戎去也!我對稼軒公仰慕至深,可說到底,稼軒公是稼軒公,你辛鐵柱是辛鐵柱。但有所求,便該一往無前,莫要留待他日,空餘悲恨。”


    辛鐵柱這些日子常為此犯愁,始終不知該如何是好。他心思粗淺,沒有那些彎彎繞繞,隻差有人點醒。劉克莊這麽一說,他頓時心中清明,愁色一展,道:“你說得很對,我明白了!”滿上一碗酒,甚是痛快地喝了下去。


    兩人對飲正酣之際,宋慈已悄然離桌,去到了欄杆邊。那裏原本有一大桌酒客,剛剛結賬離開,隻剩滿桌子的杯盤狼藉。韓絮手把酒盞,跟了過去。


    宋慈憑欄而望,燈火連明的天際,隱約有幾縷暗雲,正緩慢移向滿月。


    “郡主應該認識蟲達吧?”他忽然開口道。


    韓絮淡淡一笑,道:“你不是說今日不查案了嗎?”


    說完,她伸手招來酒保,給了好幾片金箔,指著身旁那張杯盤狼藉的桌子道:“這一桌我包下了,別再招呼任何客人來。”


    等到酒保連聲稱是,捧著金箔退下後,她才回答宋慈道:“蟲達這人,我小時候見過幾次,我隻知他是叔公的下屬,很早便追隨叔公了。叔公當權後,提拔他做了武將,聽說他曾剿寇滅賊,立下了不少軍功。”


    宋慈問道:“六年前發生了什麽事,何以蟲達會突然投金?”


    “沒聽說過蟲達為何投金,隻是聽說叔公為此事大發雷霆,治罪了蟲達全家。蟲達當年做武將後,將家中老小都接來臨安安置,他投金而去,全家老小卻遭了殃。”韓絮倚著欄杆,輕輕晃動酒盞,“我真是想不明白,從聖上那裏求旨不易,為何你要查蟲達之死,卻不查你母親的案子?”


    宋慈沒有提及蟲達與他娘親之死的關聯,隻問道:“當年百戲棚一別後,你姐姐恭淑皇後……可還見過我娘親?”


    他心裏明白,倘若恭淑皇後與他娘親隻有百戲棚那一麵之緣,就根本不可能對他娘親的死耿耿於懷。


    “後來見過,”韓絮道,“在城東的玲瓏綢緞莊。”


    宋慈知道玲瓏綢緞莊,熙春樓的角妓月娘,曾去那裏挑選過綢緞,裁製過彩裙。但是在那之前,他便知道這家綢緞莊了,還曾經去過那裏。當年他在百戲棚受了韓?的欺負,回到錦繡客舍後,禹秋蘭為他擦洗了身子,塗抹了藥膏,想給他拿一身幹淨衣裳換上時,一拉開衣櫥,卻發現衣櫥裏原本疊放整齊的衣物竟被翻得一片狼藉。她之前一心放在宋慈身上,這時才注意到床上的枕頭和被褥都有被翻動過的痕跡,顯然在她外出之時,客房裏進了賊。好在錢財等貴重之物都是隨身攜帶,並未丟失,她清點之後,發現好一點的衣服和鞋子都被偷了,其中有她親手為宋鞏縫製的新衣,那是為宋鞏參加殿試專門準備的。


    當晚宋鞏回來,得知房中進賊,找來保管房門鑰匙的吳夥計詢問。吳夥計說宋鞏一家子外出時,房門一直是鎖著的,鑰匙放在櫃台,沒人進過行香子房。吳夥計又在房中查看了一圈,發現窗戶沒關嚴,窗外是一條小巷,想必竊賊是翻窗進來的。禹秋蘭轉頭看了一眼宋慈,隻因去百戲棚前,宋慈曾搭著凳子,趴在窗邊朝外麵看,她當時曾叫宋慈關好窗戶,可能宋慈急著去百戲棚,並未將窗戶關嚴。但她沒有責怪宋慈的意思,而是朝宋慈露出了微笑。宋鞏將此事報與官府,官府來了兩個值夜的差役,很是敷衍地查了一下,說是住客自己沒有關嚴窗戶,這才讓竊賊有機可乘,又說沒有丟什麽貴重東西,還連夜把他們叫來,言辭間大有抱怨之意。


    官府無意追查,宋鞏又殿試在即,加之隻是丟了一些衣物,遭竊一事隻好不了了之。衣櫥裏隻剩一些舊衣物,禹秋蘭不想宋鞏就這麽去參加殿試,想利用僅剩的三天時間,再給宋鞏趕製一身新衣。此前原本說好要去城北觀賞桃花的,這一下隻能往後推遲幾日,禹秋蘭說等宋鞏殿試結束後,再帶著宋慈一起去觀賞桃花。禹秋蘭尋吳夥計打聽,城裏哪裏有便宜的綢緞賣,吳夥計便說了玲瓏綢緞莊。翌日一早,禹秋蘭帶著宋慈來到玲瓏綢緞莊,選好了綢緞,又借用綢緞莊的針線、頂針、剪子等物趕製衣服。綢緞莊的掌櫃很好說話,讓禹秋蘭隨便使用。禹秋蘭隻用了兩天時間,便趕製好了一套新衣,又在綢緞莊斜對麵的鞋鋪買了一雙新鞋,一起拿回客舍讓宋鞏試穿,既合身又合腳。買來的綢緞還有剩餘,丟了實在可惜,禹秋蘭便想著再去玲瓏綢緞莊,給宋慈也裁製一身新衣裳。


    接下來的一天,是三月二十九,這是宋鞏殿試的前一天。這天一大早,歐陽嚴語又來相請,說中午在瓊樓訂好了酒菜,要預祝宋鞏馬到成功,還請他把妻兒也一同帶去。禹秋蘭要去綢緞莊裁製衣裳,就叫宋鞏帶著宋慈前去赴宴,還悄悄地叮囑宋慈,一定要盯著父親,別讓父親喝太多酒,以免影響到第二天的殿試。宋鞏這些年與友人相聚,禹秋蘭很少參與,宋鞏也就沒有強求。父子二人一起將禹秋蘭送出了客舍,望著禹秋蘭往城東去了,不承想這一別,竟會成為永訣。


    十五年來,宋慈時常忍不住去想,倘若那天他沒有隨父親去赴宴,而是像之前的兩天,跟著母親去了玲瓏綢緞莊,一切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如今這家綢緞莊的名字,突然從韓絮口中說了出來,他想到母親連著三天去往玲瓏綢緞莊,前兩天他都跟隨著,沒見到過韓淑,那就是說,韓淑是在第三天,也就是他母親遇害的那天見到他母親的。他的心弦一下子繃緊,道:“恭淑皇後是……如何見到我娘親的?”


    韓絮望著滿城燈火,慢慢回憶起了往事,道:“這麽多年過去了,此事我仍清楚記得。那時聖上還是嘉王,我姐姐剛晉封崇國夫人,我還能時常去嘉王府見她,她也還能時常帶我外出遊玩。那天我們去城東的妙明寺賞花,回程時已近中午,路過了玲瓏綢緞莊。姐姐未出嫁前,去過這家綢緞莊很多次,還用那裏的針線刺繡過,她說想再進去看一看。我當時還說,這些針針線線的有什麽意思,她說等我長大了,自然便會明白。她吩咐落轎,拉了我的手,一起進了綢緞莊,接著便見到了你母親。”


    時隔多年,韓絮還記得禹秋蘭埋頭裁製衣裳的樣子,那件衣裳小小的一件,布彩鋪花,看起來很是喜慶。韓絮不懂刺繡,不知那是講究熱鬧喜氣的閩繡,隻知道臨安城裏的人,衣著大都清淡素雅,這件布彩鋪花的衣裳雖然看起來俗氣,但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竟讓她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和喜歡。


    禹秋蘭花費了一整個上午,差不多裁製好了宋慈的新衣裳。突然見到韓淑和韓絮,她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針線。她這些天雖然忙於趕製衣服,但宋慈被韓?欺負一事,她可從沒有忘過。突然與韓淑和韓絮相見,她當即提起了百戲棚的事,問起了韓?的來曆。


    見禹秋蘭已經知道那天百戲棚發生了什麽事,韓淑不再像上次那樣一言不發。原來上次是宋慈怕給父母添麻煩,請求韓淑和韓絮什麽都不要說,她姐妹二人答應下來,這才保持了沉默,將宋慈交給禹秋蘭便離開了。韓淑如實告知了韓?的身份,絲毫沒有遮掩她也是韓家人,並代韓?向禹秋蘭誠心地道歉。禹秋蘭聽明白了韓淑與韓?的關係,既然同宗不同支,那便算是兩家人,她提出想去一趟韓?家中,當麵向其父母說清楚此事,希望其父母能對韓?多加約束,不要再欺負他人。彼時韓侂胄官不高位不重,沒有毗鄰西湖的府邸,更沒有恢宏別致的吳山南園,還住在八字橋附近一座不大不小的宅子裏,但韓淑考慮到吳氏地位尊崇,又一直對韓?百般寵溺,怕禹秋蘭招惹事端,不希望禹秋蘭找上門去討要說法,想以自己的賠罪道歉,換來禹秋蘭的諒解。可禹秋蘭看起來溫柔和藹,卻絲毫不打算退縮,哪怕她隻是個平民女子,對方是官宦之家,她仍決意要往韓家走這一趟。她並不打算招惹什麽事端,也不是為了索要什麽錢財,隻是想說清楚這件事,換得韓?一句親口道歉,以開解宋慈所受的委屈,彌合宋慈心中的傷痕。韓淑見禹秋蘭如此堅決,隻好答應下來,帶著禹秋蘭前往韓家。


    “到韓家時,中午已過,姐姐讓隨行的轎夫和下人都去找地方吃飯,以免他們挨餓,而她自己卻餓著肚子。姐姐這輩子,心腸實在是太好,對上對下,對內對外,不管對誰都是那麽和善。她走到韓家門前,正準備親自上前叩門時,門卻開了,出來了兩個戴帽子的人。”韓絮一邊回想,一邊說道,“那兩人的帽子壓得很低,遮住了大半的臉。姐姐說了一句:‘你是劉太丞吧?’那兩人聞聲抬頭,其中一人是劉扁。姐姐看見了另一人的長相,又說了一句:‘古公公?你們來這裏做什麽?’兩人沒說話,隻是匆忙行了一下禮,便急匆匆離開了。”


    “古公公是誰?”宋慈知道劉扁,但還是頭一次聽說古公公。


    “古公公名叫古晟,是禦藥院的奉禦。”韓絮道,“我那時還不認得他,後來做了郡主,入宮次數多了,才知道他是誰。”


    禦藥院隸屬於入內內侍省,掌按驗方書,修合藥劑,以待進禦及供奉禁中之用,也就是核查禦醫所開驗方,並按驗方為皇帝準備所需的藥劑,因此禦藥院的奉禦,通常得皇帝的親信宦官才可出任。彼時皇帝還是光宗,韓侂胄並非高官大員,也非親信重臣,光宗皇帝差劉扁去韓家,隻可能是給吳氏看病,但看病隻需太丞就夠了,何以要差遣身為禦藥院奉禦的古公公一同前去呢?劉扁和古公公戴著帽子離開韓家,還有意將帽子壓得很低,看起來不像是受差遣公幹,更像是私自去的韓家。宋慈一想到這裏,不禁眉頭一皺。


    “劉太丞和古公公還沒走遠,叔公便迎出來了。”韓絮繼續道,“叔公雖然年長兩輩,但姐姐貴為王妃,他對姐姐很是恭敬,將我們請入家中。姐姐說明了來意,叔公說韓?一早隨母外出賞花了,眼下還沒歸家。叔公向你母親道了歉,又問明你母親現下的住處,說等韓?回家後,會帶上韓?去錦繡客舍,到時再讓韓?親自道歉,還說以後會對韓?多加管教,不讓他在外闖禍。姐姐原本還擔心鬧出什麽事端,沒想到竟如此順利,此事就算了了。她帶上我,一起送你母親回了錦繡客舍。”


    韓絮講到這裏停下了,宋慈問道:“然後呢?”


    “臨別之時,姐姐送了你母親一枚平安符。那平安符是從淨慈報恩寺求來的,姐姐讓你母親拿回去,掛在你的身上,保你一生平安無虞。”韓絮說到此處,原本望著遠處燈火的她,轉頭向宋慈看了一眼,“你母親原本不肯收下,姐姐說不是什麽貴重之物,隻是她的一番心意,你母親實在推卻不了,最終才收下了。其實那平安符很是貴重,符是從淨慈報恩寺求來的,值不了幾個錢,但上麵的玉扣是先帝禦賜的,可以說是千金難買。胡作非為的雖是韓?,但姐姐自視為韓家人,想對此稍加彌補。送你母親回了錦繡客舍,姐姐便帶著我回了嘉王府,後來便聽說……便聽說錦繡客舍出了命案,你母親……”她低下頭來,看著酒盞裏晃晃蕩蕩的月亮,沒再往下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慈洗冤筆記4(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巫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巫童並收藏宋慈洗冤筆記4(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