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看不見的病人(出書版) 作者:範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差不多到了,我向麗麗道別,谘詢結束。
“下周的這個時候,我再來看你。”
走出房間,麗麗的父親立刻上前來,關切而輕聲地對我說:“辛苦您了。我在外麵,也稍稍地聽到了一點動靜。”對於自己的偷聽,他有些不好意思,但緊接著他就把這點羞愧拋到腦後,激動地問我:“她是不是和您說話了?我聽到您的聲音了,她……”
麵對他急切的眼神,我搖了搖頭。
他期待的目光瞬間又晦暗了下來。
但我仍舊帶著微笑,沒有失落:“雖然直到談話結束,她也沒有開口說話,沒有轉過身來麵對我。但是我相信,我和她之間是有交流的,她並不像你們所說的,完全不搭理別人。”
“您的意思是,她有治好的希望?”這位父親的眼裏又重新燃起了光亮。
“嗯。”我點頭,“她有改變的可能。”
聽我這麽說,麗麗的父親激動地握住我的手,“如果真能像您說的那樣,哪怕她有一點改變,我都要感謝您,真是太感謝您了……”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輕微的聲音從最裏麵的那間房傳出來,窸窸窣窣,像是從紙巾盒裏抽出紙巾的聲音。
或許是麗麗父的親在平日裏很少聽到女兒房裏有動靜,抬腳就往房間方向走,想去看看。
可還沒等他走近,房門就從裏麵關上了。
他站在那兒愣了愣,轉過身來,尷尬地朝我笑笑,歎了口氣。
我和他道了別,轉身離開。
我的態度不像蔣先生這樣悲觀。聽他們的描述,麗麗平時把房門緊閉著,一點動靜也不發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
但是今天谘詢結束後,她有了動靜。
她起身關門了。
至少,這是我們能夠聽到的。
還有那窸窸窣窣的聲音是什麽呢?
她哭了嗎?
我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打開電腦,在谘詢記錄的表格裏登記:麗麗的第一次谘詢,完成。
同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一次谘詢的大致過程、思考和分析。這是我每次做完谘詢以後的例行工作。
“麗麗,女性,23歲,待業。第一次谘詢,尚未有明確診斷和評估,目前觀察到的個案情況是不願與人溝通,但未完全屏蔽外界信息……”
寫到這裏,我想起自己去麗麗家之前的種種擔心,現在看來,是自己多慮了。
並沒有什麽稀奇古怪的事情發生,麗麗家隻是一個普通的、出現了困難的家庭。
不管我在處理麗麗的事情上會遇到多少難處,至少不會超出常識理解的範圍。也就是說這個個案和我之前的其他個案,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長舒了一口氣。
那麽,前幾天的記憶究竟是怎麽回事。
我皺了皺眉頭,一想到這個問題,就覺得頭疼。經過一天的勞累,腦子實在轉不動了,我想回家休息。既然沒什麽大事發生,不管也罷,興許隻是一個夢。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我照常地工作、組織督導活動、參加培訓,時間很快流逝,倒是過得充實。
我和麗麗的谘詢頻率是一周一次,固定在每周日的下午。
很快要到下一個周日了,我重新翻開記錄個案的筆記本,查看記錄和分析,寫下猜測和有可能的治療方向,為即將到來的見麵做好回顧和準備。
三
三月二十四日,距離上一個周日又過去了一個星期。
再一次來到麗麗家,蔣先生還是禮貌地招呼我,我詢問他這一個星期以來家裏的變化。
蔣先生臉上依然掛著微笑,卻麵露尷尬,“還沒有什麽大變化,就那天你來的時候,有些聲響,你走了以後,還是和往常一樣。”
蔣先生作為父親或許有些心急,希望一次谘詢過後,女兒就能有大變化。但從我的工作經驗來看,人的變化是需要過程的,甚至會極度緩慢和困難。所以他大可以坦然地說出女兒沒有多大變化,不必因此過於失望,也不必覺得我會尷尬。
麗麗的狀況顯然不是一兩天形成的小問題,我們需要客觀看待並接受。
從這一點,我倒是觀察出了蔣先生的一些性格特點:他在麵對女兒目前的狀況時,有著諸多不能接受現狀的焦慮情緒。
這倒是同許多焦慮型的父母相似,這類父母普遍會對子女有一個高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子女的表現不符合他們心目中正常的、優秀的標準,他們就會開始焦慮,想盡各種方法,在最短時間內讓孩子改變,直到符合他們的標準。
我問這個問題,首先是了解一下這一周內孩子的情況是否穩定、是否變得更糟。從蔣先生的回答來看,麗麗的情況是穩定的,沒有要加劇的跡象。
由此可以看出,我的來訪並沒有讓麗麗產生不適和排斥,這跟我上一次谘詢時的判斷基本一致。從她上一次的表現來看,如果我能繼續和她溝通,加深她對我的信任,她一動不動的狀態是很有可能鬆動的。
這些道理,我大致向蔣先生介紹了一遍,希望能減輕他的焦慮,也希望他在對待女兒的時候能多一些耐心。
與蔣先生交談過後,我起身來到了麗麗的房間。
蔣先生已經事先幫我搬好了椅子,還是上次的位置。
我進去坐下,微笑著說:“麗麗你好,我是陸宇,是你的谘詢師,記得我嗎,我又來看你了。”
她依舊以一頭黑發麵對我,我等了兩秒,很自然地接受她的不回應。
我已經想好了,今天我打算繼續和她聊聊她未完成的那幅畫,我對她的畫還不夠了解,她是畫素描、水彩,還是油畫呢?
在這一個星期裏,我腦中一直止不住地閃現一個問題:如果那次谘詢真的隻是一個夢,當我在現實見到她以後,她又為什麽會對我的話題感興趣呢?
僅僅是因為我說的內容,她覺得有趣呢,還是我真的描述出了她在生活中做過的事?
我並不確定,她究竟有沒有畫過一幅畫。
我之所以還要繼續問下去,是想看一看她對這個問題的反應,一來我可以了解她對這個話題還有多少興趣;二來我可以試著從她的反應中判斷,那幅畫是否存在。
“我記得你。我很高興你來看我。”
我有些愣怔,完全沒反應過來。
她說話了。
我猜測過她可能會有的反應,當我問到她那幅畫是素描、油畫還是水彩,我會提示她可以點頭或者搖頭來告訴我,給她一個回答的方式,讓我們進一步溝通。
但我絕沒有期待,她會開口和我說話。
這是我聽她說的第一句話。
當我想要為她說的第一句話歡欣鼓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有一點不對。
哪裏不對呢?
她不應該這麽快……不,不是,這是她第一次開口說話嗎?這個聲音……我好像聽過,有點熟悉的感覺。
“昨天去了瑜伽館,我喜歡瑜伽,可以鍛煉,又不會太過激烈……”
我想起來了。在那個夢裏,她和我聊天的時候說過這些話,這是她在夢裏的聲音,和現在是一樣的!
怎麽回事,現實又跟那個夢重合了。
現在,夢中的麗麗與眼前的麗麗,漸漸在我的腦中合二為一,我擔心自己會有一些分辨不清。
為什麽連她的聲音我也提前夢到過?這個問題更加讓我無措。
我雖然疑惑,但是現在並沒有那麽多時間思考,我趕緊回應她道:“我很高興能聽見你的聲音。上一次我冒昧和你聊了一些天馬行空的話題,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你今天想和我聊些什麽嗎?”
等了一會兒,聽到她開口說:“不會冒昧,我還想聊下去。”
“哦。”既然她說不冒昧,我便按照原先的計劃,問她道:“上一次和你聊到了你的畫,不知道我有沒有什麽說錯的地方,當時沒有太多時間詳細地了解,我想再多了解一些。”
她停了一會兒,對我的問題有些不明所以:“沒有說錯什麽啊。”
我問及了那幅畫,這似乎沒有讓她覺得奇怪,她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知曉她在畫畫的事情。
我來不及花太多時間弄明白,隻能暫時判斷和她聊起她的畫是沒錯的。她現在樂於開口和我說話,也很可能願意將這個話題聊下去。還有,她會畫畫這件事是真的。雖然當初我問出這個問題是一時機靈,根據夢中的記憶片段來的。
不過沒有問錯。
夢中的她,和眼前的她,為何會如此一致?此刻,我沒有足夠時間來問清楚。現在應該順著這個話題,聊下去。
我還未開口,她又繼續道:“我是有一幅未完成的畫,在附近一家畫廊的畫室裏。”
“附近的畫廊?”
“嗯。”
“是家的附近嗎?”
“嗯。”
她家的附近有個畫廊,她還在那兒作畫,這是我沒有料想到的,她爸爸也從未提過。
她以前在那兒畫過畫?等谘詢結束,我需要詳細地問問她父親。
她自己往下說道:“那幅畫的確沒畫完,我本來準備這星期去畫完它的。不過這周……下次吧,我還有點舍不得畫完它呢。”
她的聲音裏有一分愉悅,我相信她對自己正在創作的這幅作品有著特殊的情感。
“這周有事?”她不是一直待在家裏嗎?“是有什麽事情耽擱了嗎?”
“哦,也不是什麽特別的事,去外地看了一次藝術展,雙年展,兩年才一次,很難得的,我是不能錯過的……”
麗麗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她把看畫展的過程中所有有趣的見聞,還有那些令她過目不忘的作品,一一向我道來。
那些詞句不停地從她的嘴裏往外冒,一句比一句歡快。我被她的這份歡快所感染,心情也輕鬆起來。
能去那樣一個展覽觀賞,到外麵接觸一些共同誌趣的人,了解不同的藝術觀點,的確是一次很好的體驗。
等等,我怎麽聽著聽著,有一種感覺……一種熟悉的感覺。
她的聲音,還有她現在和我說的這些話,像極了那個“麗麗”。
她們再一次重合了。
我一下子從聊天的內容跳了出來,後脊開始發涼。看著眼前的女孩,我不再說話。
不一會兒,她察覺出了我的安靜。
“怎麽了?”
“哦,沒什麽。”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應付這突如其來的慌張。
“嗯,總之,我的生活大致就是這樣,做著喜歡的事情,自由也開心。我打算以後也開畫廊,創作自己的作品……”她又在滔滔不絕地往下訴說。
我暗暗地,用左手掐了掐右手的皮膚。
噝,很疼啊,不是在做夢。
“我希望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夠和他一起……”她的聲音越來越小,還有些囁嚅。
“下周的這個時候,我再來看你。”
走出房間,麗麗的父親立刻上前來,關切而輕聲地對我說:“辛苦您了。我在外麵,也稍稍地聽到了一點動靜。”對於自己的偷聽,他有些不好意思,但緊接著他就把這點羞愧拋到腦後,激動地問我:“她是不是和您說話了?我聽到您的聲音了,她……”
麵對他急切的眼神,我搖了搖頭。
他期待的目光瞬間又晦暗了下來。
但我仍舊帶著微笑,沒有失落:“雖然直到談話結束,她也沒有開口說話,沒有轉過身來麵對我。但是我相信,我和她之間是有交流的,她並不像你們所說的,完全不搭理別人。”
“您的意思是,她有治好的希望?”這位父親的眼裏又重新燃起了光亮。
“嗯。”我點頭,“她有改變的可能。”
聽我這麽說,麗麗的父親激動地握住我的手,“如果真能像您說的那樣,哪怕她有一點改變,我都要感謝您,真是太感謝您了……”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輕微的聲音從最裏麵的那間房傳出來,窸窸窣窣,像是從紙巾盒裏抽出紙巾的聲音。
或許是麗麗父的親在平日裏很少聽到女兒房裏有動靜,抬腳就往房間方向走,想去看看。
可還沒等他走近,房門就從裏麵關上了。
他站在那兒愣了愣,轉過身來,尷尬地朝我笑笑,歎了口氣。
我和他道了別,轉身離開。
我的態度不像蔣先生這樣悲觀。聽他們的描述,麗麗平時把房門緊閉著,一點動靜也不發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
但是今天谘詢結束後,她有了動靜。
她起身關門了。
至少,這是我們能夠聽到的。
還有那窸窸窣窣的聲音是什麽呢?
她哭了嗎?
我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打開電腦,在谘詢記錄的表格裏登記:麗麗的第一次谘詢,完成。
同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一次谘詢的大致過程、思考和分析。這是我每次做完谘詢以後的例行工作。
“麗麗,女性,23歲,待業。第一次谘詢,尚未有明確診斷和評估,目前觀察到的個案情況是不願與人溝通,但未完全屏蔽外界信息……”
寫到這裏,我想起自己去麗麗家之前的種種擔心,現在看來,是自己多慮了。
並沒有什麽稀奇古怪的事情發生,麗麗家隻是一個普通的、出現了困難的家庭。
不管我在處理麗麗的事情上會遇到多少難處,至少不會超出常識理解的範圍。也就是說這個個案和我之前的其他個案,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長舒了一口氣。
那麽,前幾天的記憶究竟是怎麽回事。
我皺了皺眉頭,一想到這個問題,就覺得頭疼。經過一天的勞累,腦子實在轉不動了,我想回家休息。既然沒什麽大事發生,不管也罷,興許隻是一個夢。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我照常地工作、組織督導活動、參加培訓,時間很快流逝,倒是過得充實。
我和麗麗的谘詢頻率是一周一次,固定在每周日的下午。
很快要到下一個周日了,我重新翻開記錄個案的筆記本,查看記錄和分析,寫下猜測和有可能的治療方向,為即將到來的見麵做好回顧和準備。
三
三月二十四日,距離上一個周日又過去了一個星期。
再一次來到麗麗家,蔣先生還是禮貌地招呼我,我詢問他這一個星期以來家裏的變化。
蔣先生臉上依然掛著微笑,卻麵露尷尬,“還沒有什麽大變化,就那天你來的時候,有些聲響,你走了以後,還是和往常一樣。”
蔣先生作為父親或許有些心急,希望一次谘詢過後,女兒就能有大變化。但從我的工作經驗來看,人的變化是需要過程的,甚至會極度緩慢和困難。所以他大可以坦然地說出女兒沒有多大變化,不必因此過於失望,也不必覺得我會尷尬。
麗麗的狀況顯然不是一兩天形成的小問題,我們需要客觀看待並接受。
從這一點,我倒是觀察出了蔣先生的一些性格特點:他在麵對女兒目前的狀況時,有著諸多不能接受現狀的焦慮情緒。
這倒是同許多焦慮型的父母相似,這類父母普遍會對子女有一個高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子女的表現不符合他們心目中正常的、優秀的標準,他們就會開始焦慮,想盡各種方法,在最短時間內讓孩子改變,直到符合他們的標準。
我問這個問題,首先是了解一下這一周內孩子的情況是否穩定、是否變得更糟。從蔣先生的回答來看,麗麗的情況是穩定的,沒有要加劇的跡象。
由此可以看出,我的來訪並沒有讓麗麗產生不適和排斥,這跟我上一次谘詢時的判斷基本一致。從她上一次的表現來看,如果我能繼續和她溝通,加深她對我的信任,她一動不動的狀態是很有可能鬆動的。
這些道理,我大致向蔣先生介紹了一遍,希望能減輕他的焦慮,也希望他在對待女兒的時候能多一些耐心。
與蔣先生交談過後,我起身來到了麗麗的房間。
蔣先生已經事先幫我搬好了椅子,還是上次的位置。
我進去坐下,微笑著說:“麗麗你好,我是陸宇,是你的谘詢師,記得我嗎,我又來看你了。”
她依舊以一頭黑發麵對我,我等了兩秒,很自然地接受她的不回應。
我已經想好了,今天我打算繼續和她聊聊她未完成的那幅畫,我對她的畫還不夠了解,她是畫素描、水彩,還是油畫呢?
在這一個星期裏,我腦中一直止不住地閃現一個問題:如果那次谘詢真的隻是一個夢,當我在現實見到她以後,她又為什麽會對我的話題感興趣呢?
僅僅是因為我說的內容,她覺得有趣呢,還是我真的描述出了她在生活中做過的事?
我並不確定,她究竟有沒有畫過一幅畫。
我之所以還要繼續問下去,是想看一看她對這個問題的反應,一來我可以了解她對這個話題還有多少興趣;二來我可以試著從她的反應中判斷,那幅畫是否存在。
“我記得你。我很高興你來看我。”
我有些愣怔,完全沒反應過來。
她說話了。
我猜測過她可能會有的反應,當我問到她那幅畫是素描、油畫還是水彩,我會提示她可以點頭或者搖頭來告訴我,給她一個回答的方式,讓我們進一步溝通。
但我絕沒有期待,她會開口和我說話。
這是我聽她說的第一句話。
當我想要為她說的第一句話歡欣鼓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有一點不對。
哪裏不對呢?
她不應該這麽快……不,不是,這是她第一次開口說話嗎?這個聲音……我好像聽過,有點熟悉的感覺。
“昨天去了瑜伽館,我喜歡瑜伽,可以鍛煉,又不會太過激烈……”
我想起來了。在那個夢裏,她和我聊天的時候說過這些話,這是她在夢裏的聲音,和現在是一樣的!
怎麽回事,現實又跟那個夢重合了。
現在,夢中的麗麗與眼前的麗麗,漸漸在我的腦中合二為一,我擔心自己會有一些分辨不清。
為什麽連她的聲音我也提前夢到過?這個問題更加讓我無措。
我雖然疑惑,但是現在並沒有那麽多時間思考,我趕緊回應她道:“我很高興能聽見你的聲音。上一次我冒昧和你聊了一些天馬行空的話題,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你今天想和我聊些什麽嗎?”
等了一會兒,聽到她開口說:“不會冒昧,我還想聊下去。”
“哦。”既然她說不冒昧,我便按照原先的計劃,問她道:“上一次和你聊到了你的畫,不知道我有沒有什麽說錯的地方,當時沒有太多時間詳細地了解,我想再多了解一些。”
她停了一會兒,對我的問題有些不明所以:“沒有說錯什麽啊。”
我問及了那幅畫,這似乎沒有讓她覺得奇怪,她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知曉她在畫畫的事情。
我來不及花太多時間弄明白,隻能暫時判斷和她聊起她的畫是沒錯的。她現在樂於開口和我說話,也很可能願意將這個話題聊下去。還有,她會畫畫這件事是真的。雖然當初我問出這個問題是一時機靈,根據夢中的記憶片段來的。
不過沒有問錯。
夢中的她,和眼前的她,為何會如此一致?此刻,我沒有足夠時間來問清楚。現在應該順著這個話題,聊下去。
我還未開口,她又繼續道:“我是有一幅未完成的畫,在附近一家畫廊的畫室裏。”
“附近的畫廊?”
“嗯。”
“是家的附近嗎?”
“嗯。”
她家的附近有個畫廊,她還在那兒作畫,這是我沒有料想到的,她爸爸也從未提過。
她以前在那兒畫過畫?等谘詢結束,我需要詳細地問問她父親。
她自己往下說道:“那幅畫的確沒畫完,我本來準備這星期去畫完它的。不過這周……下次吧,我還有點舍不得畫完它呢。”
她的聲音裏有一分愉悅,我相信她對自己正在創作的這幅作品有著特殊的情感。
“這周有事?”她不是一直待在家裏嗎?“是有什麽事情耽擱了嗎?”
“哦,也不是什麽特別的事,去外地看了一次藝術展,雙年展,兩年才一次,很難得的,我是不能錯過的……”
麗麗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她把看畫展的過程中所有有趣的見聞,還有那些令她過目不忘的作品,一一向我道來。
那些詞句不停地從她的嘴裏往外冒,一句比一句歡快。我被她的這份歡快所感染,心情也輕鬆起來。
能去那樣一個展覽觀賞,到外麵接觸一些共同誌趣的人,了解不同的藝術觀點,的確是一次很好的體驗。
等等,我怎麽聽著聽著,有一種感覺……一種熟悉的感覺。
她的聲音,還有她現在和我說的這些話,像極了那個“麗麗”。
她們再一次重合了。
我一下子從聊天的內容跳了出來,後脊開始發涼。看著眼前的女孩,我不再說話。
不一會兒,她察覺出了我的安靜。
“怎麽了?”
“哦,沒什麽。”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應付這突如其來的慌張。
“嗯,總之,我的生活大致就是這樣,做著喜歡的事情,自由也開心。我打算以後也開畫廊,創作自己的作品……”她又在滔滔不絕地往下訴說。
我暗暗地,用左手掐了掐右手的皮膚。
噝,很疼啊,不是在做夢。
“我希望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夠和他一起……”她的聲音越來越小,還有些囁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