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與主人並肩作戰


    戰爭是北攻南守,出於保衛家鄉的情感,南方人參戰的熱情十分高漲。不但南方的男人們踴躍參戰,甚至還有400名南方婦女女扮男裝參加了戰鬥。


    北方的報紙曾這樣報道過:“在戰俘營裏,我們第一次看到男人生孩子。”


    盡管南方在某種意義上捍衛奴隸製,但黑人在南軍中卻起到很大的作用,後勤工作基本是由黑奴承擔的。家裏有奴隸的士兵,帶著黑人仆人一起參戰,在很多情況下,黑人仆人跟主人並肩作戰。


    南方的很多工作包括造軍火都由黑人承擔,白人則去打仗。


    南方一度擔心的黑人起義造反,也並沒有發生。


    大戰爆發前,裏士滿跟華盛頓一樣變成了大兵營。裏士滿與華盛頓相距不到200公裏,東邊是弗吉尼亞半島,西邊是藍山,南麵是一馬平川,保衛弗吉尼亞就一定要守住裏士滿。


    李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訓練新兵,倉促之下,他花了兩個月時間練出了5萬名新兵。


    很快,南北戰爭中的第一場戰役——馬納薩斯戰役就爆發了。


    南北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統帥,當然是林肯總統。不過林肯沒有什麽軍事經驗,他隻是在1831年跟印第安人的“黑鷹戰爭”中幹過連長。


    林肯之所以最終能夠成為一位成功的軍事統帥,並不是因為他會打仗,而是因為他擁有雄厚的兵力和資源,以及北方的物資優勢。


    林肯非常有遠見,他認識到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是戰勝邦聯軍,而不是占領南方的領土。


    司令都是走馬燈


    林肯任命軍官的時候,是以政治畫線的,隻要公眾要求他撤換沒用的軍官或者打了敗仗的軍官,他立刻照辦,被撤換的軍官很少能重掌指揮權。


    北軍後來嶄露頭角的軍官,在內戰初期都不在重要崗位上。


    林肯的這種做法導致北軍在戰爭過程中損失了很多優秀的軍官。


    勝敗乃兵家常事,軍官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於林肯缺乏軍事經驗,過於在乎民眾的反應,並向民眾妥協,所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他撤換了大量優秀的軍官,戰爭也不得不延長。


    很多北軍指揮官害怕背後的總統甚至超過害怕當麵的敵人,由於過度緊張,他們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顯得優柔寡斷。


    1861到1864年,林肯一直想尋找一位可以指揮整個戰爭的總司令。他最初選中的是美墨戰爭的老英雄斯科特將軍,但是斯科特這時年事已高,1861年11月就退役了。


    不過斯科特在離職前提出了一項非常明智的軍事計劃:第一,沿著密西西比河到墨西哥灣,打入一個楔子,把南方邦聯分割成兩半;第二,從海上擊敗南方邦聯,才能從陸地上擊敗他們,陸海軍必須有效協同作戰。


    斯科特退休之後,林肯選擇了年輕的麥克萊倫接任總司令。


    麥克萊倫號稱“小拿破侖”,出身名門世家,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強,但是他這人生性傲慢,完全不講戰爭策略,讓林肯大為失望,於1862年3月被解除職務。


    此後九個月,北方的軍事指揮體係是在沒有總司令的情況下運轉的。


    麥克萊倫的接任者哈勒克又被林肯發現沒有戰略家的氣魄,一切重大問題還得由林肯來定奪。


    一直到1864年3月,林肯才找到了一位真正可以指揮這場戰爭的將軍。


    這人就是烏裏塞斯·格蘭特,也就是布朗兒時夥伴的兒子。


    南方軍隊的指揮權集中在戴維斯總統手裏。與林肯不同,戴維斯畢業於西點軍校,訓練有素,是位職業軍人,但是他沒能建立起林肯那種有效的軍事指揮係統。


    南方州權很強大,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從聯邦政府中分離出來的,反對加強中央集權,很像美國建國初期。


    所以,羅伯特·李將軍在南方隻是擔任首席軍事顧問和東部戰區司令。


    南方的戰爭策略完全是由戴維斯一人做主。


    一直到1865年,李將軍才被南方邦聯議會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幾個月之後,內戰就結束了。


    南北戰爭初期,聯邦和邦聯雙方的中層指揮官都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他們大多畢業於西點軍校或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彼此熟悉,甚至還是摯友。


    在美國的影視、文學作品中,這種既是朋友又是敵對雙方的戲劇性一再被演繹、書寫。


    首都就在邊界線


    內戰爆發初期,北方急於迅速消滅南軍,重新完成國家的統一,所以對南方采取了猛烈的攻勢。


    1861年,林肯拒絕了將首都遷往費城或紐約的主張,堅持和政府一起留在了距離南軍很近的華盛頓。


    華盛頓成為邊界線上的首都,人們站在波托馬克河邊就可以看到對岸南方的地盤。


    美國南北雙方的首都就這樣在前線對峙。


    1861年7月,北軍3.5萬名隻接受過部分訓練的士兵,從華盛頓出發,冒著酷熱向裏士滿進軍。


    7月21日,在距離裏士滿隻有40公裏的馬納薩斯鎮,缺乏戰爭經驗的北軍與2.5萬名同樣沒有經驗的南軍士兵狹路相逢。


    很有意思的是,北軍指揮官麥克道爾將軍和南軍指揮官博雷加德將軍在西點軍校是同窗好友。


    現在倆人就像中國古代的孫臏和龐涓一樣展開同門之間的較量。


    南方將這場戰役稱為“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而北方稱為“布爾溪戰役”,南北戰爭中第一場大戰爆發了。


    內戰中南北雙方對曆次戰役的稱呼也不一樣。北方喜歡用河流、山崗等自然景觀為戰役命名,而南方則偏好用戰場附近的村鎮或人造景觀命名。所以不同的書中記載的“馬納薩斯戰役”和“布爾溪戰役”實際上是同一場戰役。


    戰鬥打響之前,北方人認為憑借著自己兵力上的優勢,叛亂的南軍肯定不堪一擊。


    很多新聞記者、老百姓和政治家為了看熱鬧,帶著老婆、孩子、仆人、野餐籃和香檳酒,跟軍隊一起趕往戰場,就跟看橄欖球比賽似的那麽高興。


    他們覺得去觀看這場戰鬥相當於一次周日的遠足,很多人甚至還帶上了望遠鏡。北軍打扮得花花綠綠,他們模仿法國北非部隊精兵,穿著深紅色的褲子、藍色製服夾克,頭戴穆斯林頭巾或土耳其氈帽。


    布爾溪的遭遇戰打得十分激烈,戰局搖擺不定。


    打仗不是旅遊


    南北雙方統帥都製訂了相似的作戰計劃,都想進攻對方的左翼。


    北軍首先得手。危急關頭,南軍傑克遜上校指揮的一個旅像一堵石牆一樣橫在亨利山上。


    此地是南軍戰線最薄弱的地方,傑克遜成功地阻止了北軍前進,直到2300名南軍新兵乘火車抵達前線,才一舉結束了當天的戰鬥。


    經此一戰,傑克遜名聲大噪,得到了“石牆”的外號。


    傑克遜出生於弗吉尼亞的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西點軍校畢業後參加過美墨戰爭。內戰爆發前,他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自然哲學和炮兵戰術。1861年,他曾奉命帶領弗吉尼亞軍事學校的學生前往裏士滿訓練新兵。內戰中,他擔任第一步兵旅和北弗吉尼亞集團軍第二軍團司令,是南軍赫赫有名的大將。


    北軍第四賓夕法尼亞團的士兵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天服役期滿,於是戰鬥剛一打響,這些退役老兵就離開了戰場。他們一邊說說笑笑,一邊舞弄著肩膀上的槍。


    由於天氣炎熱、指揮混亂,再加上沒有作戰經驗,北軍新兵們惶恐不安,一看有人往下撤,就跟著一窩蜂地撤了下來。


    成千上萬的北軍士兵扔掉武器甚至軍服,嚇得高喊,黑馬騎兵來了!


    “黑馬騎兵”指的是李的高徒斯圖亞特的弗吉尼亞騎兵團,因為他們都騎著黑馬,被看作南軍的精銳士兵。


    看熱鬧的人和潰兵一起狼狽地逃往華盛頓周圍的設防陣地。


    一位英國記者撰文描述了他看到的慘況:“我看到一股被雨水淋濕的、渾身泥濘的人流,看起來沒有任何秩序,散亂地湧上賓夕法尼亞大街,朝著國會大廈的方向前進,腳步匆匆。我急忙跑下樓,問一位軍官這些部隊從哪兒來的。這位軍官回答,先生,我猜我們這些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從弗吉尼亞撤回來的,而且我們一敗塗地了,我打算回家,我受夠了,這輩子都不想打仗了。”


    聯邦軍隊確實是一敗塗地,但是南軍缺乏經驗沒能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南軍約翰斯頓將軍承認,他的士兵雜亂無章,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加上沒吃的,沒有力氣追擊聯邦軍隊。


    雙方在這次戰役中死傷不到5000人,但雙方打仗亂糟糟的局麵證明南北雙方軍隊都沒啥專業水準,並且暴露出了嚴重的後勤問題,勝利既不會來得那麽快,也不會來得那麽容易。


    這場戰役結束後,南方的政客對他們軍人的英勇產生了一種盲目的自大情緒,而對北方的兵力估計過低。


    布爾溪戰役的失敗終於讓聯邦政府如夢初醒,國會批準征用50萬正規軍,並撥款2.5億美元作為軍事預算。


    林肯撤掉了麥克道爾,起用麥克萊倫少將擔任指揮官。


    “石牆”不是吹的


    1862年春天,重整旗鼓的北軍出兵合圍裏士滿,南方麵臨著覆巢之危。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李將軍表現出名將風采,先放手讓“石牆”橫掃千軍,然後合兵一處,把麥克萊倫趕下海。


    鑒於北軍波普與麥克萊倫各率一支人馬,采取兵分兩路的戰略,李將軍決定趁波普和麥克萊倫合兵之前先打敗波普。


    波普要求下屬部隊迅速集結起來以對抗南軍,可是如期到達預定地點的隻有邦克斯將軍的1.1萬人。


    傑克遜帶領手下2.4萬人,打算趁這個機會粉碎邦克斯。


    8月9日,戰鬥打響。


    邦克斯曾是傑克遜的手下敗將,上次以3.5萬人對抗傑克遜的1.5萬人,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這一次傑克遜兵力比邦克斯多出一倍,他相信對付邦克斯更是手到擒來。


    傑克遜下令進攻。


    盡管南軍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北軍有火力上的優勢。而且邦克斯人品總爆發,變得非常猛,下令趁南軍列陣未穩,發動進攻。


    戰鬥剛一開始,傑克遜手下最出色的溫德師長就戰死了。


    溫德被認為是南軍中不遜於傑克遜的名將,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溫德的繼任者指揮不當,造成南軍幾乎全線潰敗。


    關鍵時刻,“石牆”搶過軍旗,一馬當先衝向敵人。


    一看統帥玩兒命,南軍士氣大振,很快穩住了陣腳。邦克斯缺少預備隊,隻好匆忙後撤。


    波普改變了原定的作戰計劃,集結部隊,沿河列陣防守,等待李的進攻。


    北軍的援兵陸陸續續趕到,波普軍團很快擁有了7萬人,但是因為不知道傑克遜的底,不敢貿然進攻。


    波普想等麥克萊倫率軍趕來再行動,以便集中優勢兵力跟李決戰。


    傑克遜手下2萬多人就像一陣煙一樣從波普的視野中消失了,搞得波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之後,北軍占領了此地,把它建成了軍隊的供應中心。


    8月27日,一夥南軍士兵衝進了聯邦供應中心,擊退了保衛部隊。緊接著,這夥南軍像土匪一樣哄搶食物、衣物,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大餐。


    北軍一個旅聞訊趕來,想驅散這批散兵遊勇。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遭遇的竟然是傑克遜的大隊人馬,北軍被打得滿地找牙,旅長陣亡。


    南軍隨即破壞鐵路,掀翻鐵軌。


    南軍剛把鐵軌掀翻,三列滿載軍用物資的火車呼嘯而來,結果出軌的出軌,相撞的相撞。


    傑克遜手下的騎兵又一次完成了高難度的行軍,他們攜帶少量裝備,兩天內急行軍60英裏,迂回敵後,占領了馬納薩斯。


    波普馬上下令全軍右轉追趕傑克遜,想把“石牆”消滅在馬納薩斯,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爆發。


    這次戰役中,傑克遜的部隊英勇衝鋒,“石牆”高舉軍旗衝在最前麵,一名被俘的北軍士兵很欽佩這位英勇的軍官,就問看守他是誰。


    得知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石牆”之後,這名俘虜大為激動,舉著一把斷劍高呼,“石牆”傑克遜萬歲!


    他這種自發鼓勵南軍士兵奮勇前進的舉動,讓看守非常感動,立刻把他放了。


    美國同胞之間的這場戰爭,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有意思的小閃光點。


    在“石牆”的激烈衝鋒麵前,波普軍堅守不住,逃過了之前的鏖兵之地奔牛溪,北軍如今又添新敗。


    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北軍損失了1.6萬多人,南軍傷亡9000多人。


    波普手下剩餘6萬人,士氣低落,鬥誌全無。


    戰役結束之後,波普被派往西部對付印第安人。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林肯隻能再次命令深得士兵喜愛的麥克萊倫統率全軍。


    麥克萊倫之所以在北軍大兵那兒人見人愛,是因為他輕易不發動戰爭,愛兵如子,士兵們覺得這樣的將軍才是好將軍。


    間諜團夥扒火車


    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中,南軍上演了後來中國抗日戰爭中鐵道遊擊隊的經典好戲,掀翻了鐵軌。


    就在這一年,北軍也針鋒相對,給南軍來了一次鐵道遊擊隊作戰行動。


    1862年4月,一列客運火車駛出佐治亞州瑪利埃塔站向北行駛。


    列車開出一段距離之後,火車上通知要開飯了,乘客們紛紛跑向餐廳,列車長和火車司機不慌不忙地跟在後麵。從瑪利埃塔站上車的一群人一起下了車,奔向了火車頭方向。


    沒有人留意他們,盡管車站附近駐紮著南軍。


    其中一人迅速爬上了火車頭,另一個則溜到兩節車廂的連接處,拔掉了連接銷,對此哨兵毫無反應。另外一些人爬進了一節敞篷車廂,最後一個人大步流星地跨上站台,對著火車頭裏的同夥點頭示意後,迅速跳進了駕駛室。火車上大部分乘客正在餐廳裏狂吃海塞。


    突然,一聲刺耳的槍聲響起,營地裏的士兵一躍而起,列車長匆忙趕到站台看看發生了什麽事,因為他剛剛除了聽到槍響,還聽到鐵軌上車輪滾動的聲音。他看到火車一分為二,一半正在與火車頭分離。


    哨兵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出了問題,趕緊開槍報警,但為時已晚。


    火車頭加速駛向遠方,火車居然被盜了。


    方圓數英裏之內都沒有機車,怎麽才能追上這群膽大妄為的盜賊呢?


    列車長害怕為此受到懲處,撒腿就追。一個叫墨菲的鐵路技工跟他一塊兒追。沒等他們的體力耗盡,他們意外地發現一輛手搖車停放在鐵軌邊,倆人急忙把它抬上軌道,跳上車,繼續追。


    一人迅速爬上火車頭,另一個則溜到兩節車廂的連接處,拔掉了連接銷,火車一分為二,一半正在與火車頭分離。哨兵這時才意識到出了問題,趕緊開槍報警,但為時已晚


    一開始追了一兩英裏還算順利,不幸的是手搖車撞上了鐵軌,列車長和墨菲都被甩進了泥溝。


    列車長很快爬了出來,身上毫發無傷,墨菲同樣安然無恙,手搖車也沒壞,倆人趕緊把車扶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抬回軌道繼續追。


    那夥盜賊雖然身穿灰色衣服,戴著南部邦聯軍隊的軍帽,但這是偽裝,他們真正的身份是北方聯邦軍的職業間諜。


    他們喬裝改扮進入南方,目的就是竊取一列火車,並在逃離時燒毀身後的橋梁,切斷南部邦聯當局向查塔努加派兵的唯一一條鐵路。


    當時的查塔努加正麵臨著米契爾將軍領導的北方聯邦軍的威脅。


    這幫人雷厲風行,扒了車之後趕緊跑,但他們沒有想到,如此偏僻的小站上居然駐紮著南部邦聯軍隊。


    他們的頭領安德魯斯帶著他們闖過一道道難關,突然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危險:鐵路沿線一路都有細細的電線,這些電線會以超過火車1000倍的速度發出有關他們行為的信息,必須要切斷這些電線!


    所以他們把火車停在城外,爬上電線杆,切斷了電線,然後再次上車飛馳而去。


    一路上他們停過幾次車,添柴加水。


    每當有人盤問,安德魯斯都聲稱自己在為南軍運送軍火。


    雖然安德魯斯是一位老練的間諜,足智多謀,但是為了應付盤查的問題,給出讓人滿意的答案,他也大傷腦筋。


    最糟糕的是,他突然發現前方的道路居然被匆匆駛向南方的火車堵塞了。


    等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之後,鐵軌終於通了,安德魯斯讓手下立刻啟動火車,往前飛奔。


    但是他們一路上耽擱的時間實在太長,最後還是被追兵所抓。


    最終安德魯斯和七名戰友被處以絞刑,他們的墓碑在今天的查塔努加軍人公墓。


    到北方搶鞋子


    1862年春夏之交的三個月內,羅伯特·李將軍臨危受命,指揮南軍東部軍團以少勝多,連續力挫強敵,不僅解了南方首都裏士滿兵臨城下之圍,而且在弗吉尼亞境內讓北軍消失得無影無蹤。南軍在東部戰場大獲全勝。


    與此同時,在西部戰場,1.2萬名南軍進入了肯塔基州,南軍在東西兩線都捷報頻傳。


    開戰以來,北軍連戰連敗,士氣低落,反戰呼聲越來越高。


    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結束之後,北弗吉尼亞軍團統帥波普撤回城裏,把戰敗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林肯知道這小子有幾斤幾兩,就把他發配到最北方的邊境去防禦印第安人。東部軍團隻能再次交給麥克萊倫,麥克萊倫二度掛帥。


    麥克萊倫和他的對手李一樣,也是以名列前茅的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美軍曆來重視工兵,隻有高才生才能當工兵,然後是炮兵、騎兵,最後才是步兵。


    因此,李和麥克萊倫畢業後都作為工兵服役。


    麥克萊倫和傑克遜都趕上了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從學校一出來直接上戰場。


    麥克萊倫作為李的手下在斯科特的司令部工作,因為表現出色,獲得過三枚軍功章。他曾經在歐洲觀戰,跟大多數美國軍人一樣,也以拿破侖為榜樣,自稱“小拿破侖”。


    麥克萊倫擅長軍事訓練,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征召來的烏合之眾訓練成軍人,但是他這人有婦人之仁,愛兵如子,舍不得讓士兵犧牲,打起仗來非常謹慎,一遇到阻擊就停滯不前,要求增援,也因此深得軍心。


    林肯希望速勝,對麥克萊倫這種作風很不滿,但是沒人替代他,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麥克萊倫屯兵華盛頓,自己無所事事。


    更讓林肯擔心的是,南方一直在遊說英法,想得到它們的支持。


    英法等歐洲國家十分依賴美國南方的棉花,戰爭已經導致美國對英國的棉花出口大幅度下降,造成上萬名英國紡織工人失業。因此,讓美國南北停戰,恢複對歐洲的棉花出口,是跟英法利益密切掛鉤的事。如果英法支持南方,英國還有可能夥同印第安人從加拿大南下,讓美軍腹背受敵。


    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林肯總統就隻能自殺了。


    距離華盛頓不遠的裏士滿城裏,南方總統戴維斯同樣肝腸寸斷、頭疼欲裂,因為南方的海岸被北軍封鎖了,棉花不能出口,經濟一落千丈。


    南方急切地想要得到英法的支持,但是英法隻給他們以道義上的支持。弗吉尼亞雖然富甲天下,可是曆經一年戰亂,已經不堪重負。


    馬上就要到收獲季節了,必須讓弗吉尼亞休養生息,才能供養大軍。


    所以對於南方政府來講,隻有把戰火引入敵占區,才能向英法顯示南方有能力贏得戰爭。


    與弗吉尼亞相鄰的馬裏蘭可以為部隊補充給養,因為它是農業州。更重要的是,北方可以給南軍士兵提供衣服和鞋子,盡管南方盛產棉花,但紡織廠都在北方。南軍士兵缺衣少穿,很多人冬天都光著腳,而賓夕法尼亞是鞋業中心,馬裏蘭是蓄奴州,南軍進入馬裏蘭很容易得到民眾的支持,又可以包圍華盛頓,所以戴維斯和李將軍決定入侵馬裏蘭。


    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結束之後,李將軍等不及部隊休整完畢,立刻揮師北上,跨過波托馬克河,入侵北方。


    李率領大軍渡過波托馬克河進入馬裏蘭之後,由5.5萬人組成的北弗吉尼亞軍團中,有1萬人沒渡河,這些人全開了小差,因為他們認為保家衛國是自己的責任,可是侵略別的國家是不對的,在他們看來,北方並不是自己的國家。


    而當李退回弗吉尼亞後,他們又重新加入了部隊。


    美國的南北戰爭雖然很殘酷,但其間也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小拿破侖”居然先發製人


    李現在手下名將如雲,他的北弗吉尼亞軍團下轄兩個師團,師團的統帥分別是“石牆”傑克遜和人稱“老皮特”的朗斯特裏特,騎兵司令是他的得意高徒斯圖爾特。


    美國內戰結束之後,英國軍方曾經評價近200年來世界上一共有五位講英語的名將,分別是馬爾巴勒(丘吉爾的直係祖先)、喬治·華盛頓、威靈頓公爵 、羅伯特·李和傑克遜,這五位名將中有三位是美國人。


    近百年來,傑克遜的名氣漸漸在李之上,原因在於倆人對戰爭的看法不同。可惜傑克遜英年早逝,沒有機會作為南軍的戰場統帥帶兵打仗。


    李和傑克遜對戰爭都很厭惡,對奴隸製也反對,他們之所以效忠南軍,是因為軍人對家鄉的忠誠。


    他們也知道南北實力對比懸殊,戰爭拖下去,南方肯定要完蛋的,但是倆人對於采取什麽戰略迫使北方停戰,有著截然相反的看法。


    李是傳統軍人,希望主力決戰,一舉消滅北軍在東部的主力——波托馬克軍團,迫使華盛頓方麵停戰。因為麥克萊倫龜縮在華盛頓不出來,他才入侵馬裏蘭,希望能逼出麥克萊倫跟他決戰。


    而傑克遜建議深入敵境,避開北軍主力,破壞鐵路,騷擾大城市,攻占巴爾的摩、費城,讓北方居民無法忍受,這樣就能逼北方停戰。


    傑克遜的建議一再被否決,李進行了折中,準備挺進賓西法尼亞州,解決部隊沒鞋穿的問題。


    既然統帥主意已定,傑克遜表示服從命令,並自告奮勇請求進攻哈伯斯渡口——北軍的軍需供應基地。


    李製訂了特別詳細的行動計劃,稱之為“特別命令191”,下達給所有指揮官,讓他們分頭行動。


    李命令傑克遜率領2萬人攻占哈伯斯渡口,對付駐紮在那兒的1.2萬名北軍士兵,李則率領剩下的人馬監視華盛頓方向的動靜。


    就在傑克遜和李分兵的那一天,麥克萊倫居然出動了。


    麥克萊倫並不想離開華盛頓,但是國會強烈要求他把敵人趕出去,“小拿破侖”萬般無奈,隻好整軍出發。


    他本來希望能夠全軍出動,但是林肯怕“石牆”偷襲華盛頓,硬是留下7萬人由邦克斯指揮守城。


    麥克萊倫出城之後猶疑不決,因為他手下隻有9萬人,他一向高估敵人的兵力,想當然地認為李有12萬大軍,所以他不敢貿然前進,慢吞吞地趕到前線和李的軍隊對峙。


    得知麥克萊倫出動之後,李開始憂心忡忡,下令各部向自己靠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曆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世界曆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