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韓五破金:黃天蕩大敗金軍


    潑韓五大戰蟒蛇


    我們前麵講到,在平定苗劉兵變的過程中,韓世忠等於是立了首功。韓世忠與嶽飛、張俊、劉光世,被後世並稱為中興四將,他們為保南宋的半壁河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畫像至今還留在故宮博物院裏。


    那麽,韓世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據說,韓世忠是陝西人,長得英俊瀟灑,是個美男子。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無以為生,而且很有點兒潑皮無賴的樣子,整天在市上打架鬥毆、喝酒賭錢。可能他排行老五,所以被人稱為潑韓五。他整天喝酒,一喝多了就不講德行了,經常在大街上逮哪兒睡哪兒,甚至爛泥坑裏都睡過,再加上平時又不洗澡,得了嚴重的皮膚病,滿身癩瘡流膿,臭不可聞,連他的妻子都討厭他。


    有一天,韓五下河遊泳的時候,被一條大水蟒纏住了。蟒蛇張開血盆大口,想把韓五一口吞進去。韓五急忙用兩隻手掰住蟒嘴的上下顎,蟒蛇沒法咬下去,於是就扭動身子,使勁兒勒住韓五,想把他勒死。韓五也拚命掙紮,這一人一蟒就僵持起來了。


    韓五心想,這麽下去也不是事兒,得想辦法脫身。當時,他的上半身雖然被纏住了,但下半身還能動,於是他一麵用手使勁掰著蟒蛇的嘴,一麵從河裏走出來往家趕。路上的行人一看,天哪,一個魁梧大漢,身上纏著條大蟒蛇,這蟒蛇還大張著嘴,上下顎被大漢用手掰著,嚇得紛紛閃避。


    韓五進了家門,就衝他老婆喊,快拿把刀來,把這蟒給剁了。他老婆一見這情形,早嚇得跑沒影兒了。韓五一生氣,就自己找了一把菜刀,可是他兩手掰著蟒蛇不能拿刀,於是就想辦法把刀豎在案板上,刀刃向上,然後抱著蟒蛇,在案板上來回滾。你想,蟒蛇勁兒多大呀,連牛都能勒死,也不是一兩下就能製服的。就這樣,一直滾到刀都缺刃了,這時蟒蛇可能也沒力氣了,韓五趕緊騰出手來,一刀把蟒蛇頭剁了下來。


    韓五這時也累虛脫了,心想,幸虧我天生神力,要不然今天非死在這畜生的嘴下不可。他越想越生氣,拿刀把蟒蛇剁成了數段。又一想,不能便宜了別人,幹脆把它當晚飯煮煮吃了吧。沒想到,一頓蟒肉吃下去,可能是蛇毒解了瘡毒,韓五的一身癩瘡居然好了,瘡疤一掉,竟然通體雪白,看起來不像個粗人,倒像個小白臉了,所以人們才稱韓世忠是美男子。


    韓世忠與巨蟒一戰,因禍得福,不僅身上的癩瘡好了,而且名氣也傳出去了。


    韓世忠擒方臘


    韓世忠隻身鬥巨蟒,從此威名遠揚。有人就勸他,你既然家貧無計,為什麽不投軍報國呢?你天生神力,在軍中肯定有發展前途。韓世忠一想,沒錯,我投軍去得了。


    於是,韓世忠就去參了軍。在戰場上,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但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武將不受重視,尤其像韓世忠這樣的小兵,即使立了功也是長官的,所以一直得不到升遷。後來,韓世忠跟隨宦官童貫平定方臘起義,因為擒方臘這件事,韓世忠才得到一個提升的機會。


    方臘戰敗後,藏在一個山洞裏,正好被韓世忠逮著。不是像《水滸傳》說的那樣,擒方臘是梁山好漢幹的。可惜韓世忠的命不好,他擒住方臘,剛出洞口,他的上級長官就趕到了。長官一看,喲,功勞自己送上門了,於是對韓世忠說,方臘歸我了。這個長官把方臘劫走邀功去了,韓世忠等於還是沒有得到提升。


    後來,韓世忠擒住方臘的事被人上奏了朝廷,這樣韓世忠才得到了一個下級武官的職位。做了武官後,韓世忠打仗更加賣命了,戰功卓著,不但得到了上級的賞識,連皇帝也漸漸知道了韓世忠這個人。於是,皇帝就把韓世忠升為觀察使,官居四品,已經可以算是一方諸侯了。


    靖康之變後,韓世忠率領部隊也跟著高宗皇帝一起南下了。


    高宗皇帝從揚州跑到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君臣們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去向。高宗皇帝要去杭州,韓世忠隻是一名武將,在這種場合本來沒有發言的權利,但他這時竟不顧自己的身份,站出來大聲疾呼,說,國家現在已經丟了河北、山東,如果再丟了淮南、浙江,我們還能往哪兒去?所以必須在此地死守。當然,這時根本就沒有人聽他的。


    於是,韓世忠就率領自己的八千餘人,駐紮到了今天的鎮江,要守衛長江天險。


    八千對十萬


    後來,金軍名將完顏宗弼率軍南下,把宋高宗從杭州一直追到了大海裏,聲稱要搜山檢海抓趙構。完顏宗弼,就是《嶽飛傳》裏說的完顏兀術或金兀術。他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後來成了金國的一個核心人物,被封為梁王,任都元帥、太傅,領三省事,就是宰相兼軍隊的總司令。完顏宗弼在中國的曆史上,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將領,他膽識過人,有勇有謀。


    在那次搜山檢海抓趙構的行動中,完顏宗弼隻率五千輕騎,就敢長驅直入,可見他的本事不一般。當時,金軍也準備了船隻,要出海去捉宋高宗。但是,金軍士兵一上船就吐得一塌糊塗,連站都站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金軍顯然沒法跟宋軍作戰,被宋朝的水師贏了幾場。完顏宗弼明白,海上不適合金兵用武,不能用自己的短處去戰對方的長處,於是恨恨而退。


    完顏宗弼隻好放棄追拿宋高宗,率兵返回建康。


    這時候,完顏宗弼手下的金軍號稱已經有十萬人,當然這可能是個虛數,但幾萬人肯定是有的。這些人沿途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田園荒蕪、生靈塗炭,金銀珠寶、絲綢玉帛掃地無餘。我們說過,遊牧民族打仗,戰爭成本本來就很低,如今還是滿載而歸,等於一本萬利,金國人非常高興,原打算帶著搶奪來的大批財寶,返回金國的統治區享受勝利的果實。但是,就在返回的途中,令金軍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金軍南下的時候是一帆風順,他們沒想到,回去的時候可就沒那麽順了。金軍北回要渡過長江,韓世忠此時已在鎮江備戰,準備在此處迎頭痛擊金軍。按照戰爭的常理來講,完顏宗弼擁兵十萬,而韓世忠所部不過八千,兩方軍力懸殊,韓世忠是阻截不了金軍的。完顏宗弼一開始根本就沒把鎮江放在眼裏,心想,韓世忠區區八千人,還想阻擋我十萬大軍過江?捎帶手就能把你給滅了。於是,金軍就進了長江。


    金軍一進長江,完顏宗弼就發現事情跟以前不大一樣了。兩軍還沒正式開戰,韓世忠就給了完顏宗弼一個下馬威。原來,完顏宗弼到了鎮江,為了備戰,要先觀察地形。於是,完顏宗弼就帶了三十幾個騎兵,登山眺望宋軍的陣營。


    韓世忠早已料到金軍會登山觀察地形,而且肯定會有高級別的將領前來,所以提前就在山上埋下了伏兵。完顏宗弼上了山,剛來到一座小廟前,韓世忠的伏兵就殺出來了,廟裏一百,廟外一百,山底下還有一百。這三百名宋軍精銳衝上前來,把金軍殺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完顏宗弼畢竟是一員名將,弓馬嫻熟,見有伏兵,上馬就跑。他帶來的衛士們為了保衛主帥,拚死反抗。宋軍並不知道跑的人是完顏宗弼,見隻有幾十個金兵,沒什麽油水可撈,於是把這些金兵砍殺殆盡,就沒有去追擊。


    後來,宋將審問被俘的金兵,才得知逃跑的那個穿紅袍的人正是完顏宗弼。韓世忠聽說後,後悔不已,說,早知道這樣就該多埋伏點兒人,絕不放此賊生還。


    完顏宗弼逃回營中後,惱羞成怒,心想這宋朝人太狡猾了,我觀察地形,你竟然伏擊我搞暗算,這哪像是名將所為,有本事咱們堂堂正正地打啊。金國人最恨宋朝人這一點,從來不堂堂正正地打仗,老是金軍一來就跑,實在不行還會出海。完顏宗弼這時候很生氣,說,我一定要讓你們宋軍看看我大金武士的厲害,不像你們,老搞這種卑鄙齷齪的事兒。


    第二天,完顏宗弼就下令出兵,要跟韓世忠決一死戰。


    梁紅玉擂鼓戰金山


    雙方一開戰,完顏宗弼就發現出事了。


    完顏宗弼坐擁十萬大軍,原本不可一世,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他的騎兵雖然在岸上驍勇善戰,但是一上船就吐,根本打不了仗。


    完顏宗弼一看騎兵不行,於是下令女真兵不要上,讓漢兵上。金軍的部隊裏,真正的女真人並不多,更多的是宋朝的降軍,以漢兵居多。但是,這些漢兵也都是北方人,同樣不習水戰。


    此時,韓世忠的部隊有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就是他的戰船先進。韓世忠的戰船是艨艟巨艦,而金軍這邊全是臨時抓來的一些小船,甚至連漁船都有。雙方一打起來,勝負立現,金軍的小船怎麽對付得了韓世忠的巨艦呢?甭管是用箭射,還是拿石頭砸,根本都無濟於事。那些艨艟巨艦冒著矢石,一下就把金軍的小船撞翻了,金軍士兵落水淹死者無數。


    金軍中的漢兵很多都是宋朝的降兵,這些人給敵國充當偽軍,向自己的祖國開戰,本來就心中有愧,再一看韓世忠的部隊這麽厲害,更不敢上了。金軍這邊的小船,真正往前衝的少,往後跑的倒很多。完顏宗弼吃了敗仗,心說,沒想到這潑韓五竟然這麽不好對付,再也不敢輕敵了。


    在這一次宋金交戰中,還發生了特別感人的一幕,就是評書裏常說的“梁紅玉擂鼓戰金山”。梁氏是韓世忠的妻子,後來的小說家給她杜撰了個名字,叫梁紅玉。韓世忠一共有四個妻子,這個梁氏排行第幾,是什麽時候嫁給韓世忠的,現在也沒人說得清楚。


    據說,梁氏是京口娼女出身,後來嫁給了韓世忠,為人有膽有識。在這次戰鬥中,她與韓世忠一起指揮部隊,阻擋金兵,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就是我們說的擂鼓戰金山。


    今天,金山寺裏還存有一麵鼓,據說是當年梁紅玉所擂的戰鼓。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事兒已經過去八百多年了,要真是那麵鼓,早該爛了。


    古代人打仗講究排兵布陣,要保持隊形、講究章法,並不是像現在電視劇裏演的那樣,一幫人呼啦一下上去,跟打群架似的亂打一氣。


    水師作戰尤其注重布陣,戰船之間一定要保持隊形,如果隊形一散,就會造成被敵人夾擊的局麵。因此,水師戰船要保持隊形嚴整,所有戰船都要跟主帥的座船保持一致,共同向敵船進發。


    但是,在江上作戰時,辨別方向往往很困難,因為江上經常大霧彌漫,再加上仗一打起來,煙火籠罩,弓箭和石塊飛來飛去,更不容易觀察到敵人在哪兒了。那時候又沒有雷達、電話,所以就需要有人在高處指示方位。


    於是,梁紅玉就在金山上,給宋軍指示方位,幫助宋軍辨別敵人的位置。她以紅旗指示目標,紅旗往左指,表明敵人在左方,所有的宋軍戰船就都奔左方去打擊敵人。要是右麵有敵船突然偷襲,梁紅玉就會馬上把紅旗指向右,宋軍看到信號,就將船頭掉轉前往迎戰。


    白天,梁紅玉用紅旗指示目標,到了夜裏,就改用紅燈指示目標。所以說,韓世忠這一仗能夠打敗完顏宗弼,梁紅玉的功勞是很大的。


    大戰黃天蕩


    完顏宗弼吃了敗仗,金軍北渡長江的通路就被韓世忠卡住了。完顏宗弼被困在了江南,非常著急,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我幹脆服個軟,求韓世忠放我北去得了。


    第二天,金軍陣營大開,完顏宗弼帶著騎兵出營,向宋軍陣營大喊,請韓將軍答話。韓世忠出來問,什麽事兒?完顏宗弼說,我們這次南下,確實做了一些對不起貴國的事,希望您能原諒。此番孤軍深入,被您困在這裏,確實沒有脫身之計了。隻要您肯放我一條生路,這一路得來的金銀珠寶,全部歸將軍所有。完顏宗弼知道,宋軍這個時候也缺軍餉,他們的軍餉也是靠搶,希望用財寶來打動韓世忠。


    沒想到,韓世忠斷然拒絕,說,今天有你無我,有我無你,我一定要將你擒殺。完顏宗弼就想,韓世忠是不是嫌禮輕呢?於是就說,那你提條件吧,要怎樣才能放我一條生路?


    這時候,韓世忠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複我疆土,還我兩宮,則可以相全。”你把侵占我們大宋的土地還給我們,把徽欽二帝放回來,我就放過你。


    這種事是不可能的,況且完顏宗弼又不是金國皇帝,他也做不了主啊。完顏宗弼非常生氣,這時一股怒火直衝腦門,說,你們宋朝的皇帝都給我們大金上降書順表了,都在那兒哀哀乞憐了,你韓世忠一介武夫,跟我爭個什麽勁兒啊?


    梁紅玉擂鼓戰金山


    韓世忠一聽,張弓扣弦,一箭就衝完顏宗弼射去,完顏宗弼撥馬趕緊往回跑。完顏宗弼這一次服軟求饒沒有奏效,回到營中非常鬱悶,苦苦思索脫身之策。


    後來,完顏宗弼的部隊被韓世忠逼進了黃天蕩這個死胡同,更加無法脫身了。這時候,他手下的謀士給他出主意,說,我們之所以被韓世忠逼進黃天蕩,主要是因為我們不熟悉地形,不如貼出榜文,懸賞脫困之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或許當地人能有辦法幫助我們脫困。


    完顏宗弼一想,此計甚好,於是命人貼出了榜文,說,誰要是能助金國大軍脫困,必有重賞。榜文一貼出去,果真有一個姓王的福建人揭榜,他對金兵說,帶我去見狼主,我有脫困之計。


    這個人見了完顏宗弼,說,你們被困的這個地方有一條故道,就是以前的死河道,可以通向長江。你們隻要掘開這條故道,就能躲開韓世忠的攔截,既可以駕舟出海北上,也可以由江入淮北上。


    完顏宗弼聽了這個人的計策,非常高興,重賞此人後,便命令十萬大軍馬上開始挖掘這條故道。完顏宗弼還把兩岸的百姓征集來,日夜施工,以求早日挖通。這條故道雖然多年不用,有些堵了,但隻要疏浚就能通行。完顏宗弼按兵不動,一心隻挖河道。


    韓世忠畢竟隻有八千人,而完顏宗弼有十萬大軍,守有餘而攻不足,如果主動進攻,他也沒有把握。韓世忠見金軍沒有動靜,決定圍守不出,要把完顏宗弼活活困死,等到金軍糧食吃完、戰馬宰殺、恨不得兵吃兵的時候再動手。這樣一來,完顏宗弼就有時間加緊開挖河道了。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擺在完顏宗弼的麵前,那就是金軍即使脫困進長江,韓世忠必定緊追不舍,而宋軍的戰船速度快,很快就能趕上來,照樣可以攔截金軍,早晚必有一戰。


    完顏宗弼想,這也不行啊,韓世忠的戰船太厲害,要是再打起來,我照樣還得敗啊。於是,完顏宗弼故伎重施,又貼了一張榜文,說,誰能教我破韓軍之法,必有重賞。


    榜文一貼出,又有漢人來揭榜了。揭榜的人告訴完顏宗弼,對付韓世忠很容易,因為宋軍的船大,沒法劃槳,一定要靠船帆鼓風而行,可在沒風的日子出兵。這人又說,如果是在有風的時候跟韓世忠交戰,可讓士兵射火箭,燒掉宋軍的船帆,一旦船帆被引燃,大船就動不了了。另外,你們的船小,兵士們不是不習水戰、上船就吐嗎?可將若幹隻小船連在一起,再在上麵鋪上木板,小船變成了大船,就不至於眩暈不能作戰了。


    完顏宗弼依計而行,馬上命人把小船連到一起。金軍中的那些漢族士兵,原來在處於劣勢的時候不想抵抗,現在一看有脫困之機了,能不玩命地幹嗎?於是,完顏宗弼這邊的一切準備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金軍沿著挖通的河道,一路進了長江。


    一戰奠定偏安之局


    這時候,韓世忠也有點兒輕敵了。他的夫人梁氏曾經勸他,說,敵人這麽多天躲在港口裏不出來,要提防有變。


    韓世忠哈哈大笑,說煮熟的鴨子還怕它飛了不成?完顏宗弼也不過如此,他能生出什麽變故?肯定是沒招了在那等死,我們放心等待,完顏宗弼指日可擒。


    等到完顏宗弼的部隊進了長江,跟韓世忠的部隊一接戰,金軍就用強弓硬弩向韓世忠的戰船發射火箭。頓時,韓世忠的戰船全著火了,水麵上火焰漲天,宋軍隻好趕緊跳船逃生。韓世忠被這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他沒想到金軍還有這麽一手。


    這樣一來,韓世忠的部隊沒有擋住金軍,完顏宗弼得以全身而退。


    黃天蕩這一戰,韓世忠雖然沒有殲滅金軍,但是把完顏宗弼嚇得夠嗆。完顏宗弼從來沒經曆過這樣的慘敗,你想,韓世忠以八千餘人,竟然把他的十萬大軍阻攔在黃天蕩四十多天,逼得金軍殺馬充饑,最後好不容易用計脫險,九死一生才回到金國。完顏宗弼後來提起這件事,竟後怕得痛哭流涕。金國人一看,連梁王這樣武功蓋世、膽識過人的大將都被打成這樣,以後要慎談對宋用兵了。


    從此以後,金軍再也不敢輕易南渡長江了。後來宋金之間對峙了將近百年,雖然其間戰爭不斷,但誰也消滅不了誰。可以說,正是韓世忠的黃天蕩一戰,奠定了南宋一百多年的偏安之局。


    韓世忠在黃天蕩大破金軍,宋高宗大喜過望,他想,誰說我朝中無人,你看我大宋軍隊多厲害,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宋高宗得意揚揚,率領文武百官還都杭州,並把杭州改名臨安府,意思是說,我是臨時在這兒安家,將來還要打回東京去。而且,宋高宗還做出一副不忘中原故土的樣子,沒有在杭州大規模地營建宮室。


    實際上,宋朝從此就在杭州這個地方偏安下來了。到這時,南宋的曆史才算正式開始。


    12.將帥失和:文武矛盾釀惡果


    逃亡路上也浪漫


    從建炎元年登基到建炎四年回到臨安,幾年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給宋高宗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其中最慘的一次,宋高宗君臣在海上漂了四個多月。正月十五上元佳節,本來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君臣們卻隻能在海上漂蕩。突然,他們發現兩艘大海船乘風鼓浪,直奔他們而來。君臣都嚇壞了,以為金國的追兵到了,因為他們聽說金國追兵到了寧州(今天的寧波),已經下海了。於是,他們進入高度戰備狀態,準備將船隊散開。


    幸虧高宗皇帝還比較鎮定,先派水軍上前詢問來的船是幹什麽的。一問才知道,這兩艘船是賣橘子的。高宗知道後很高興,一開口就把這兩船橘子都買下了,然後命人把橘子分給部將們吃。君臣逃難這麽多天,能吃到新鮮水果也很不容易,都非常高興。


    因為恰好是上元佳節,高宗就讓人把橘皮完整地剝下來,注上油,插上撚兒,做成小橘燈,放在海麵上。一時間,成千上萬的小橘燈漂在海麵上,場麵看上去非常壯觀,也很浪漫。


    史籍上描述當時的情景說:“風息浪靜,水波不興,有數萬點火珠,熒熒出沒滄溟間。”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皇宮禁院裏,天上一輪明月,水上萬點火珠,這幅景致真可以說是美不勝收,但現在是在逃難的過程中,高宗看到這樣的美景,恐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有了這麽淒慘的經曆,宋高宗回到臨安後,就命人在城外錢塘江口準備了兩百艘大船,船上滿載物資,又讓人在今天的舟山群島囤積糧草,準備一旦金軍南下,君臣們可以上船就跑。


    書生領兵


    宋高宗做好了隨時逃跑的準備,而金軍改變了戰略。黃天蕩大戰後,金國人意識到自己不習水戰,從北往南直取南宋是很困難的,於是決定從西往東打,首先進攻川陝地區。


    宋高宗派大臣張浚到川陝地區主持軍務。張浚是進士出身,徽宗當政時,他隻是禮部的一個小官。靖康之變時,他趕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投奔當時做大元帥的趙構。趙構登基後,朝廷極缺人才,於是就把張浚提拔為殿中侍禦史,相當於今天中央紀委的一個官員。從原來六七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官員,可見張浚是比較受高宗重用的。


    另外,我們前麵講過,苗劉兵變的時候,高宗皇帝被苗劉二將逼迫,下詔改元。張浚在外地聽說後,毅然號召諸將起兵討賊,平定了苗劉兵變,高宗才得以複辟。張浚這次救駕,等於是中興第一功,高宗皇帝自然對他另眼相看。


    如今,金軍再次攻宋,高宗皇帝就問張浚:“朕想恢複江山,保全祖宗基業,愛卿你看應該怎麽辦?”張浚回答說:“中興大宋,當自關、陝開始,臣恐金人首先入陝,繼之窺蜀,其地一失,東南再難保全。”意思是說,如果要中興大宋,必須重視關陝,如果金人占領關陝,接著進攻蜀地,蜀地一失,金人就等於控製了長江上遊,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必須控製關陝,保全蜀地,才能擋住金兵。


    高宗覺得張浚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張浚又是文官,任用他也符合宋朝“以書生典戎行”,即用書生製約武將的一貫政策,於是,高宗馬上任命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在今天甘肅天水建立幕府,準備防禦金兵南下。


    張浚雖然是書生,但行事非常果斷,頗有大將之風、丈夫之氣。臨出征時,張浚向高宗皇帝辭行,說:“臣為陛下前驅清道,明年上元佳節,你我君臣東京相會。”意思就是,我給陛下您去探探道,明年的元宵節,咱們君臣就能打回東京,就能回去過元宵節。


    將帥互相賭腦袋


    張浚赴任不久,金國大軍就攻到了川陝地區。


    當時的金軍統帥是完顏婁室。完顏婁室是金國皇族,百戰名將,曾經率領部隊追擒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金國大軍到達川陝後,完顏婁室派自己手下的大將完顏撒離喝出兵進攻,沒想到撒離喝中了宋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撒離喝大哭而去,金國的其他將領就很看不起他,覺得男子漢大丈夫,打了敗仗就哇哇哭,讓宋朝人看見很丟人,所以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啼哭郎君”。


    張浚牛刀小試就大獲全勝,誌得意滿,認為“金軍不過而爾”,就很輕視金軍。事實上,這一仗不是張浚打的,而是原來駐守關陝的將領曲端和吳玠打的。也就是說,統帥張浚還沒有直接與金軍較量,就開始輕敵了,這對宋朝是十分不利的。


    而對宋朝更為不利的是,張浚與手下的將領曲端在軍事策略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以致兩人發生了激烈衝突,最後竟釀成慘禍。


    曲端和吳玠打了這場勝仗後,兩個人之間開始鬧矛盾,最後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曲端是吳玠的上司,吳玠就向張浚參劾曲端,二人在張浚麵前爭得很激烈。在接下來的軍事會議上,商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時,曲端又跟統帥張浚發生了爭執。曲端認為,金軍以騎兵為主,而宋軍以步兵為主,關陝平原廣闊,利於金軍騎兵馳突,宋軍不能跟金軍野戰,應該據城堅守。


    在中國古代,騎兵相當於現在的坦克裝甲部隊,其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尤其金國的重甲騎兵,據說人馬都披著鐵甲,馬隻露著四個蹄兒和尾巴,當然,可能耳朵也露在外麵;人隻露著眼睛,手持長刀、大斧、狼牙棒,進攻起來聲勢駭人。而且戰馬能把人一撞一個跟頭,人還沒等站起來,就被後麵的亂馬踩成肉醬了。可見,曲端說平原不利於宋軍作戰,是有道理的。


    然而,張浚聽了曲端的話,很不高興。張浚心想,你讓我在這兒修土圍子死守,那得守到什麽時候?你這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還配做威武大將軍嗎?


    我們知道,張浚這時是急於建功的,因為他赴任的時候就跟皇上說要君臣同回東京過元宵節。再加上宋軍首戰告捷,張浚覺得金軍沒什麽可怕的,堅決要出戰。


    曲端是武將,性格耿直,可能對朝廷用文官統率軍隊的做法,也頗有微詞。他認為張浚不通兵事,所說的都是紙上談兵,說說而已,不能真按張浚的方法打仗,所以他也鬧情緒,甚至頂撞張浚。曲端的話說得也有點兒過頭了,他對張浚說,這一仗你要是打贏了,我把腦袋給你,你斬我的腦袋以謝天下。


    張浚一聽,火就上來了,心想,公然被部下如此藐視,我還怎麽指揮戰鬥啊?於是,張浚也說,行,如果我輸了,我的腦袋也給你。倆人還寫下了軍令狀,約定誰輸了誰交腦袋。


    仗還沒打,宋軍將帥之間就已經嚴重失和了。


    約好地點再打仗


    當時宋朝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就是鎮守西北的西軍。宋朝的名將也大多數出在西北,曲端就是西軍很有名的一員大將。


    曲端因為與統帥張浚失和,被張浚貶為團練副使,降成了省軍分區副司令員,不在戰鬥第一線了。如此一來,前線等於少了一員猛將,這對南宋來說又是非常不利的。


    張浚攆走了與自己意見不合的曲端,開始集合部隊,準備與金軍決一死戰。據記載,張浚集合了五路兵馬,號稱四十萬人,四十萬人應該是吹牛的,是為了嚇唬金國,實際上大概隻有十幾萬人。另外,張浚還集合了七萬匹戰馬,這差不多是南宋全國的戰馬了,是非常寶貴的。


    開戰前,張浚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作戰方略。這時候,我們前麵提到過的八字軍的統帥王彥正在軍中,就向張浚諫言:“陝西兵將,上下之情未通,一戰不利,則五路兵馬俱敗,不如屯踞險固堅城,萬一有失,亦可顧此保彼。”意思是說,如今這五路兵馬,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起仗來隻要有一路失敗,就會全局潰散。所以不如據城堅守,保證城與城之間有聯係,如果金國人打這個點,其他四點可以援救,這樣的話,可保穩當。實際上,王彥跟曲端的意思是一樣的。


    但是,張浚連曲端的話都不聽,又怎麽會聽王彥的呢?張浚心想,你王彥原來隻不過是個草寇而已,而我是堂堂進士出身,官居宰執,處置川陝,我能聽你的嗎?


    所以,張浚不但堅決不聽這些意見,而且還書生意氣,竟給金軍下起了戰書。《孫子兵法》上講:“兵者,詭道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就是說,隻要能打勝仗,采取什麽手段並不重要。但張浚不這麽認為,他覺得大宋官軍是堂堂正正的仁義之師,不能玩陰謀詭計,所謂“夫戰,必投戰書”,一定要給金軍下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這才叫打仗。


    於是,張浚就給金軍下了戰書,說某月某日在某地,兩軍決戰。金軍統帥一看戰書,心想,這太搞笑了,宋朝這是派來個什麽人啊?哪有這麽打仗的?根本不理張浚。


    張浚見金軍不回應,很生氣,心想,金國人真是蠻夷之邦,沒有文化,我給你們下戰書,居然不理我。於是,張浚遍貼告示,稱“大宋軍民,有擒完顏婁室來獻者,封節度使,賞銀絹各萬”。意思是說,隻要逮著完顏婁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給封節度使,賞一萬兩銀子、一萬匹絹。


    張浚其實就是打心理戰,為了惡心金軍統帥完顏婁室。就連宋朝十幾萬大軍都逮不著完顏婁室,難道還能指望一個扛鋤頭的農民去逮?


    完顏婁室看了張浚的告示,莞爾一笑,也命人貼了一個告示,說甭管哪邊的軍民,“有擒張浚來獻者,賞布一匹、驢一頭”。


    這麽一來,張浚不但沒氣著完顏婁室,自己反倒被氣得夠嗆,於是一個勁兒下書,催完顏婁室出戰。完顏婁室卻堅決閉門不出。這樣,張浚就越來越輕敵,認為是大宋的軍隊嚇得完顏婁室不敢出戰了。


    張統帥這麽一說,宋軍就更加懈怠了。


    宋軍慘敗富平


    兩軍決戰前,雙方主帥都要觀察地形。


    當時,宋金兩軍都是在平原列陣,中間有一片沼澤地。一員大將對張浚說,金軍以騎兵為主,我軍以步兵為主,平原列陣對我軍非常不利,我軍應該把部隊轉移到山地,占領製高點,列好柵欄,築好營壘,準備好滾木、礌石。一旦金軍進攻,我軍居高臨下,金軍仰攻,我軍用滾木、礌石往下一打,金軍肯定要失敗的。


    但是張浚根本不聽,他說,你以為我是書生就不會打仗啊?你沒看到中間隔著一片沼澤嗎?金國騎兵那一身盔甲有幾十斤,戰馬的盔甲也有幾十斤,人馬加起來有一百多斤,到了沼澤地,不用我們打就全陷進去了。我在平原列陣,就是要引誘金軍來進攻,讓他們全陷進沼澤裏,咱們不費一刀一槍,就能大獲全勝。


    大將見張浚剛愎自用,不聽勸告,長歎一聲,也就不再多說什麽了。


    與此同時,完顏婁室也在觀察地形,他看了宋軍列的陣後,仰天大笑,稱宋軍布陣千瘡百孔,“極易破耳”。到真正開戰的那一天,完顏婁室命令所有士兵用草袋子裝滿土,每人背一個,衝到沼澤地前,然後把土囊投進沼澤裏,很快就鋪出了一條路。金軍的騎兵踏著這條路,迅速地衝進了宋軍陣中。


    張浚萬萬沒有想到,這片沼澤地根本沒有擋住完顏婁室的騎兵。金軍的騎兵一衝進宋軍陣中,長刀、大斧、狼牙棒一掄起來,列陣的這路宋軍立刻就潰散了。最可怕的是,果然就像王彥所說,宋軍兵將上下之情未通,一路潰散,其他幾路也跟著一哄而散,宋軍所謂的四十萬大軍,頃刻就灰飛煙滅了。


    這一仗,宋軍慘敗。當時決戰的地點在今天的陝西富平。富平失守,金軍實際上就打開了通向四川的門戶。下一步,金軍翻過秦嶺就可以進攻四川了。當時的形勢,對南宋來說是岌岌可危。


    大宋文字獄


    張浚兵敗,幸虧他的部將單騎出關,召集殘眾,湊了幾千人,保護他且戰且退,到了安全地帶。


    張浚痛定思痛,後悔當初不聽曲端之言,致有今日之敗,他想把曲端請回來,讓曲端繼續主持川陝的軍事。張浚一動這個念頭,吳玠可就急壞了。之前吳玠跟曲端鬧得水火不容,可以說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如果張浚把曲端請回來主持關陝兵事,吳玠還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吳玠就跟張浚講,相公,您忘了您跟曲端立過軍令狀嗎?後麵的話,吳玠不說,張浚也明白。張浚和曲端賭的不是房子、田地,而是腦袋!張浚現在打了敗仗,有什麽臉麵去見曲端?再說,曲端是武將,性子直,不會給別人台階下,萬一曲端把軍令狀掏出來,說雙方簽字畫過押的,要取張浚的腦袋怎麽辦?張浚覺得吳玠言之有理,於是拿定主意,絕對不能讓曲端再起。


    但是,張浚這時也犯愁了:按照當初立的軍令狀,我不把腦袋輸給曲端,曲端就得把腦袋輸給我,可是我打了敗仗,他的腦袋怎麽輸給我啊?吳玠在手上寫了四個字給張浚看,張浚一看——曲端謀反。


    張浚非常了解高宗皇帝的心理,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將謀反。張浚心想,這個主意好,告曲端謀反,他就必死無疑了。但是有什麽證據能證明曲端謀反呢?這時候,一個曾被曲端責打過的部將給張浚送來了證明材料,說曲端曾經寫過一首詩,詩裏流露出他有反意。


    原來,曲端的詩裏有這麽兩句:“不向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漁舟。”我們知道,關中地帶以長安為中心,長安自古就是帝王都城,是周秦漢唐十一朝故都,可以說,漢唐的興起基本上都是在關中地區,關中被認為是華夏民族政權的王業所在,有帝王之氣。如今金國占領了東京,皇帝如果是英明天子,應該督率六師,赴關中長安,號令天下豪傑,收複故土。現在,皇帝卻到江上泛漁舟去了。


    張浚一看,大喜:這明顯就是諷刺當今天子!不管曲端的這兩句詩是真的諷刺皇上,還是張浚故意搞的文字獄,隻要有了這個借口,張浚就能把曲端抓起來了。


    曲端必死,鐵象可惜


    張浚把曲端抓起來後,就交給一個叫康隨的部下去審問。康隨原來是曲端的下屬,曾經因為犯了軍法,被曲端抽過一頓鞭子,所以對曲端恨之入骨。張浚在這一點上倒是很會考慮問題,讓康隨來審曲端,這個謀反案肯定能定下來。


    曲端一聽要由康隨來審他,仰天長嘯,說:“曲端必死,鐵象可惜啊!”鐵象是曲端的坐騎,據說是一匹寶馬,可日行四百裏。曲端歎息自己死後,這匹名馬將來不知道會落在誰的手裏,太可惜了。


    康隨審問曲端說,有人控告你謀反,有沒有這種事情?曲端當然否認,說我一片忠心,忠君愛國,絕無反意。康隨又問那兩句詩該如何解釋。曲端解釋,康隨卻根本不聽,為了讓曲端認罪,他命人大刑伺候。曲端是一員猛將,鋼筋鐵骨,尋常的皮鞭棍棒根本奈何不了他。


    於是,康隨想了一招,他把曲端用鐵籠子裝起來,手腳都銬在鐵籠子上,用綿紙蘸水封住曲端的口鼻,然後在籠子四周堆起炭火來烤。這種酷刑是超出我們想象的。


    曲端的皮膚都被烤化了,遍體流油,非常口渴,便向康隨要水喝。康隨竟讓人給曲端灌燒酒,這一灌入燒酒,再拿火一烤,曲端的五髒六腑就全爛了。可憐曲端一代名將,就這樣被活活折磨致死,年僅41歲。


    曲端死得非常可惜,他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裏。更糟糕的是,曲端在關陝地區駐軍多年,深得民心,他一死,“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這就造成了“軍民亦皆悵悵,有叛去者”的惡果。


    關陝的軍民心想,曲將軍為國家殫精竭慮,精忠報國,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這樣的朝廷,我們還保它做什麽?於是有的人開始投降金軍,為金軍引路,有的州縣也開始投降金國了。


    曲端這個人雖然剛愎自負,恃才傲物,但是史籍記載,說他“警敏知書,善屬文,長於兵略”。從他的詩寫得像模像樣來看,他不完全是個老粗,他的死實際上是宋朝由來已久的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可以說,這種矛盾對後來宋軍戰鬥力的發揮,形成了很嚴重的製約。實際上,包括後來嶽飛的下場,與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以及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都是有關係的。


    整個宋朝,尤其是南宋一百多年間,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解決,這也是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浚心裏明白,曲端死得冤。他也知道,曲端是一員名將,作戰有方,金國人都害怕曲端。以後宋軍每次跟金國人打仗時,張浚就命人在軍營當中大張曲端的旗號,來嚇唬金軍。


    但金國人也不傻,他們有很多間諜細作,因此,完顏婁室看見宋營中遍插曲端的旗幟,就哈哈大笑,說曲端已貶,你還敢拿曲端之名嚇唬我?完顏婁室覺得宋軍已經沒有名將了,就更加輕視宋軍。果然,完顏婁室一揮軍,宋軍就一潰千裏。


    張浚守關失利,又剛愎自用、擅殺大將,關鍵是他跟皇上保證過,明年君臣回東京過元宵節,這下保證兌現不了了。所以,張浚的政敵就彈劾張浚,說這樣的人怎麽能夠做一方節度使,來抵禦金國呢?高宗也認識到張浚有問題,於是下旨將張浚貶職。


    當然,曲端之死,吳玠也脫不了幹係,因為是他出主意,在手上寫了“曲端謀反”這幾個字,致使張浚頓起殺心,把曲端害死的。那麽,吳玠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是不是奸臣呢?


    13.吳玠守蜀:中興武功第一


    退保和尚原


    在吳玠這個人身上,體現了人性很複雜的一麵。他因與曲端素有矛盾,竟向張浚獻計,害死了曲端;而在張浚被貶職後,他擔起了抵抗金軍入川的重任。


    南宋初年,有所謂的中興四將,即嶽飛、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實際上,張俊不見得有多少武功,隻不過他的軍隊多,而劉光世是個有名的“長腿將軍”,打起仗來隻會逃跑。


    吳玠雖然沒有位列中興四將當中,但論武功,吳玠遠超過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與嶽飛在伯仲之間。南宋與金交戰有兩大戰場,就是關陝和中原。中原地區是嶽飛表演的舞台,而關陝地區就是吳玠和他弟弟吳璘的主場。


    吳家三代為宋守蜀,一直到吳玠的孫子還在守四川。實際上,吳玠在宋朝曆史上、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在中國古代名將史上,都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


    《宋史·吳玠傳》中說,吳玠少時“沉毅有誌節,知兵善騎射,讀書能通大義”。中國古代選拔武將,最看重的就是馬上的騎射功夫。考武舉的時候,要看你能拉開多少石的硬弓,能舉多少斤的石鎖,射箭命中率是多少,而不是像電影裏的大俠那樣,看你能不能飛簷走壁。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尤其是騎馬作戰,雙方一個回合就勝負立現,如果騎射功夫不夠,一照麵就被對方打下去了,不像評書裏說的,動不動就大戰三百回合。真要打三百回合,不用敵人打,自己就累死了。


    吳玠作為統軍將領,不但弓馬嫻熟,還讀書知大義,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他年輕的時候就投身西北軍,跟西夏打仗,屢有戰功,後來又參加平河北巨盜和平方臘的戰鬥。靖康之變後,吳玠在關陝地區跟金軍作戰,也是斬獲頗多。論戰功,吳玠在陝西諸將中應該是排前十名的,在戰爭中,他自己的力量也得到了不斷壯大。


    富平之戰失敗後,張浚被貶職了,統帥川陝一帶作戰的重任就落在了吳玠肩上。吳玠率部退保和尚原,命人造土堡,豎柵欄,攢軍糧,準備死守。陝西黃土高原,地形支離破碎,千溝萬壑,到處都是一塊塊台地,和尚原就是這樣的一塊台地。


    有人勸吳玠,說這個地方無險可守,是死地,不如退保漢中,以保全蜀地。吳玠回答說,我守此地正為保蜀,如果不守和尚原,退守漢中,那麽漢中守不住,就隻能退往四川,這麽一步步退下去,要退到什麽時候啊?我守在此地,金賊絕不敢越我而過!


    當時,吳玠麵臨的是一種什麽樣的形勢呢?史籍上說是“朝問隔絕,人無固誌”,意思就是,跟朝廷的聯係都被金國人阻斷了,很多部下也打算投降或者開溜了。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吳玠率領著幾千人馬,死守和尚原。吳玠以忠義感召大家,“將士皆感泣”,說願隨將軍殺敵,身死不退。不但如此,淪陷區的老百姓也非常感動,都偷偷地給吳玠的部隊送糧食。


    吳玠鎮守和尚原,就成了金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金軍鉚足了勁,要把和尚原打下來。和尚原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宋軍的秘密武器——床子弩


    一開始,金國人沒拿吳玠當回事兒,覺得吳玠隻有幾千殘兵敗將,和尚原又適合騎兵馳突,吳玠怎麽可能擋住戰無不勝的大金鐵騎呢?所以隻派了兩員偏將,兵分兩路,來進攻和尚原。


    吳玠的應對策略是,不管金軍幾路來,宋軍就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因為吳玠隻有幾千士兵,如果一起跟金國人拚命,士兵太疲憊,遂讓部隊分成數隊,輪番出戰。我們知道,仗一打起來就不分時辰,有時候會從早上打到晚上,士兵連飯都吃不上。吳玠讓部隊分成數隊,假設分成十隊,五隊先出戰,剩下五隊休息,在場外埋鍋造飯,飲酒吃肉,等雙方漸成僵持、宋軍逐漸不支的時候,休息的這五隊上,把那五隊替換下來。


    金軍一看,傻眼了,心想哪有這麽打仗的啊?我全軍上陣,我打累了,你換替補隊員了,這誰受得了啊?這樣一來,這路金軍就被打敗了。這時,另一路金軍遠道趕來,想來打配合,結果沒等趕到戰場,吳玠就已經打勝了,而且已經集中人馬,做好準備,所以另一路金軍也被打得慘敗。


    兩路金軍圍攻和尚原的企圖宣告失敗,金國人非常震驚,發現吳玠這個人並不好對付。於是,主將完顏宗弼親統十萬大軍,要來攻打吳玠。當然,十萬大軍也可能是詐稱。


    古人說領兵多少萬,我們千萬不能全信,就像《三國演義》裏說,曹操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那怎麽可能?當時全國才有七百萬人,他一下就領八十三萬大軍,而且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還被幹掉了七十萬,真要按這樣計算,中國就沒人了。古人之所以這麽對外號稱,用的是疑兵之計。那時候打仗是越張揚越好,嚇唬敵人,每個士兵舉一杆旗,看上去旗幟如林,無邊無沿,敵人還以為有多少人呢,實際上也沒多少。


    完顏兀術親率十萬大軍來攻打吳玠,造浮橋過了渭河,安營紮寨十餘裏,準備跟宋軍決一死戰。


    宋軍的軍械裏有一種秘密武器,對付騎兵是最有效的,就是床子弩。今天在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裏,有按一比一的比例複原的床子弩。床子弩可以並排放五支箭,每一支箭都有幾米長,箭頭比長矛的矛頭還要寬大,人是拉不開這種弩的,得用絞車絞開。


    床子弩厲害到什麽程度呢?據說,床子弩主要不是用來射人,而是用來射城牆的垛靶。如果有人藏在城牆後麵射箭,用床子弩可以穿透城牆,把人釘在城牆上。可想而知,這種武器的戰鬥力有多強悍,更別說用床子弩對付騎兵了。弩一絞開,五支箭一射,人馬俱碎,不管騎兵身穿多少層重甲,照樣連人帶馬一箭釘在地上,拔都拔不出來。


    吳玠用床子弩這個秘密武器,成功地阻止了完顏宗弼大軍的進攻。金國人一看,吳玠不出戰,老拿箭射我們,這怎麽辦呢?於是,金國決定設奇兵,繞道去攻打吳玠。吳玠早料到金軍會來這一手,沒等金軍偷襲的部隊到達,吳玠埋伏的部隊就殺出來了,金軍又被打得大敗。


    這時候的金國部隊,已經不像當年攻打北宋時的金國鐵騎了。隨著金軍南下,占領中原地區,金國軍隊的民族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在金軍中,女真人並不占多數,而是以契丹人、渤海人和漢人為主。這些漢化已久的士兵打仗是要有糧草供應的,不可能再騎著自己的戰馬、嚼著肉幹、喝著酸奶就來打仗了。所以,金國軍隊原來戰爭成本低的優勢,這時已經不具備了。宋金雙方都有短處握在對方手裏,如果一方糧道被掐斷,就等於不戰自敗。


    因此,吳玠就派人偷襲金軍,斷掉了金軍的糧道。金國人頓時亂成一團,隻好就地設圍堅守,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古代人打仗,沒有夜視器材,一般打到天黑,雙方就要鳴金收兵,等天亮再戰。金軍打了一天仗,水米未進,體力消耗盡了,本來想趁天黑歇口氣,沒想到,吳玠居然夜襲金營。吳玠對這個地方的地形很熟悉,敢於夜戰,於是縱兵四出,打得金軍大敗虧輸。


    這時候,就連主帥完顏宗弼也隻好逃命了。完顏宗弼怕被別人認出來,就拔出佩刀,把胡子割下來了。中國古代特別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男子一成年,必然要蓄須,沒胡子的是太監。誰要是把別人的胡須毀了,這是對他人一種極大的侮辱。但是,完顏宗弼為了活命,也顧不得胡子了,自己割了胡子就逃跑了。


    和尚原一戰,吳玠大獲全勝,以幾千人的軍隊打敗完顏宗弼所謂的十萬大軍。但金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很快就又卷土重來,這就爆發了饒鳳關之戰。


    遠道而來,給你橘子吃


    金國人不甘心和尚原的慘敗,於是重新派出一員大將來頂替完顏宗弼,繼續對宋作戰。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啼哭郎君”的撒離喝,他曾經是吳玠的手下敗將。為了洗刷掉“啼哭郎君”的惡名,撒離喝設計迷惑吳玠,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鳳關入川。


    吳玠沒有上撒離喝的當,他得知撒離喝想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鳳關入川,就親率主力,日馳三百裏,趕到了饒鳳關。吳玠很有計謀,到了饒鳳關後,先派使者去給撒離喝下戰書。


    不過,他可不像張浚那樣幼稚,跟金軍約好哪天打仗。吳玠讓人帶了幾大筐橘子給撒離喝送去,同時附書一封,說:“大軍遠來,聊以止渴。今日決戰,各忠所事。”你遠道而來,我給你橘子吃,今天這件事咱倆是各為其主,各忠所事。


    吳玠的橘子一送去,撒離喝就魂飛天外了,他以杖拄地,大喊:吳玠怎麽可能來得這麽快?吳玠的心理戰術玩得很成功,用幾筐橘子就把撒離喝嚇得魂飛魄散。這一仗還沒打,金軍的氣勢就矮了一截。


    但是,金軍畢竟是百戰雄師,他們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勁的。而且,撒離喝為了洗刷自己“啼哭郎君”的恥辱,也是不惜一切代價,不計傷亡數字,一心要打敗宋軍,攻下饒鳳關,取吳玠首級。所以,金軍這次攻打饒鳳關時,是“一人先登,兩人擁後”,就是一個人進攻的時候,兩個人在後邊跟著,前麵的人死了,後麵的人踩著同伴的屍體往前衝。


    麵對金軍的猛烈進攻,吳玠身先士卒,親自登城,揮著戰刀,冒著箭雨,在城樓上指揮戰鬥。“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宋軍士兵一看,主帥都不怕死,那還有什麽說的,都玩兒命地殺敵。


    饒鳳關是台地山城,山上有很多巨石。宋軍將士就地取材,把山上的石頭往下推,金軍士兵被砸得死傷無數。吳玠還事先命人用草堆成草垛子,綁成圓球,等金軍進攻時,就點燃這種大草球,推下山。這一招非常有效,攻城的金軍見一個個大火球迎麵而來,趕緊回頭就跑,但人哪有火球跑得快啊?而且,大火球火星四濺,金國人的製服又以皮毛為主,沾火星就著,根本躲避不開。金軍哪裏見過這種打法,又一次慘敗而歸。


    撒離喝怒不可遏,決定親自上陣指揮,並在軍中懸賞殺吳玠。當然,這次肯定不是驢一頭、布一匹了。撒離喝率領金軍強攻六晝夜,死屍堆得跟山似的,就是不退兵。


    命都不要了,要銀子幹什麽


    吳玠見金軍這麽玩命,拿人不當人,心想,這麽下去不行,火球快用光了,能用的巨石也快用完了,弓箭也快射光了,不能這麽耗下去。中國古代有這麽一句話,叫“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宋金本來就兵力懸殊,吳玠即使再用兵有方,這麽耗下去也是經不住的。


    吳玠想出一招,就是招募敢死隊,賞銀千兩,下山殺敵。吳玠在招募敢死隊的時候,是有原則的:父子同在軍中的,父親留下,兒子回去;兄弟同在軍中的,結婚有後的留下,沒結婚的回去。但是,敢死隊最後招募的成員很多都是父子兄弟一起來的,因為士兵們都不肯回去,說願隨將軍殺敵,打死無怨,隻要大宋朝能夠保住,自有後來人。


    吳玠聽了非常感動,讓人開銀箱,要給這些士兵分銀子。士兵們哈哈一笑說,命都不要了,要這銀子幹什麽?將軍您留著吧,將來還用得著。


    就在敢死隊將士抱著必死決心,整裝待發的時候,金軍突然從天而降。原來,吳玠軍中一個小校犯法,依律當斬,但這個小校趁看管不嚴,逃下山去投奔了金軍,把宋軍部署的虛實都告訴了敵方。金軍就沿著一條小路爬上了山,因為這條小路鮮為人知,所以宋軍沒有設防。


    本來宋軍人數就少,是乘高憑險才守住饒鳳關的,現在天險一失,金軍從天而降,宋軍顯然支撐不住了。饒鳳關失守,吳玠邊打邊撤,退到了三泉這個地方,準備在這裏會合其他餘部,與金軍再戰。


    金軍雖然占領了饒鳳關,但是損失慘重。這種勝利屬於慘勝,對於金軍來說根本劃不來,完全是撒離喝因為自己的麵子才打的。撒離喝心想,你以前讓我哭,我現在也讓你哭。但是,吳玠沒有哭,隻是退了回去。金軍沒有給養,不能久待饒鳳關,隻好撤軍北去。


    吳玠見金軍北撤,趁機率軍進攻,繳獲了金軍大量輜重。據說,這一次金軍“墮山澗死者數以千計”,人馬損失慘重。饒鳳關一戰,金軍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最後的結果仍然是吳玠取得了勝利。


    朝廷因此晉封吳玠為少保,充陝西路製置使。這種官職曆來都是由文官出任的,武將不能擔任,足見朝廷對吳玠的肯定。這樣一來,吳玠就成了當地的最高指揮官,總領當地的軍務。


    宋金大戰仙人關


    吳玠所部的誓死抵抗,再一次打破了金軍入川的計劃。金軍豈能善罷甘休,於是卷土重來,再次派完顏宗弼率領大軍攻蜀,拉開了仙人關大戰的序幕。


    金軍攻打仙人關,屢攻不克,於是想出了新的方法,就是利用雲梯和撞車。金軍士兵手持雲梯往城牆上搭,又用撞車撞城門。撞車和城門樓一樣高,前麵是一個大木椎,用來撞城門。撞車上麵還有碉樓,士兵藏在碉樓裏麵,用牛皮做成的巨盾護住身體。


    吳玠觀察了金軍的軍械,說“賊易破”。他讓士兵用撞杆把金軍的雲梯撞碎,用開水和熱油順著雲梯一鍋鍋地往下澆。這樣一來,衝上來的金兵都被燙熟了不說,雲梯上還沾了油,拿火箭一射,就全都著火了。撞車就更好對付了,都不用澆油,因為上麵是牛皮,直接拿火箭一射就著了。金軍的新方法最後還是不奏效。


    金軍一看,吳玠老是玩火,我們攻山頭,你給我們弄個大火球,我們攻城,你又用火箭,這誰受得了啊?數個時辰打下來,宋金雙方竟然還是戰了個平手。


    這時候,完顏宗弼有點兒失去理智了,居然命令金軍將士用繩子連在一起,進攻的時候一隊人全上,同生共死。一隊人都身披鐵甲,連在一塊兒爬雲梯,第一個掉下來,帶著一串都得往下掉,這麽一來,同生的可能性不大,隻能共死了。


    完顏宗弼還下令,如果這一仗再失敗,每隊抽簽殺一個人。所以,金軍玩兒命強攻,而宋軍也死守不放,雙方仍然僵持不下。最後,金兵死屍堆積如山,後麵進攻的士兵都不用雲梯了,直接踩著死屍往上衝。


    就在完顏宗弼苦戰的時候,撒離喝騎著馬繞著城轉,苦苦尋找打敗宋軍的辦法。忽然,他看到宋軍西北方向的敵樓好像防守比較空虛,就心生一計,命人拋巨石擊打這個敵樓,想把敵樓打塌,從這兒攻進城去。吳玠不敢怠慢,親自趕到一線,一看敵樓要傾覆了,趕緊命令士兵用繩套住,把敵樓拽正。


    吳玠帶領將士在敵樓死守,金國人又射火箭,想把敵樓燒掉。吳玠早有防備,心想,我就是玩火的,你還拿火來燒我?於是讓人拿水一澆,火就滅了。金軍沒辦法,隻好放棄。


    到了夜裏,宋軍又一次夜劫金營。據說,宋軍中有武藝高強的首領,手持一柄長把兒陌刀,這種刀很厲害,“當其刀者,人馬俱碎”,一刀下去,連人帶馬就被劈成了兩半。


    一見這種情景,金兵皆膽寒,士氣大減。這實際上就是人的一種心理。按說金軍這麽多人跟宋兵打,不是不可能取勝,但是一看宋兵這麽厲害,誰願意去送死啊?其實,也許前兩個人被劈了,第三個人上來就能把這個宋兵殺死,但每個人都不願做被劈的那兩個,都想做那第三個人,這樣一來,宋軍在士氣上就占了很大的優勢。最後,仙人關之戰金軍大敗,宋軍收複了被金軍占領的地區。


    金國人這次進攻川陝,本來準備消滅吳玠之後,就進蜀地安家,所以把老婆、孩子、家具、仆人都帶來了。但是金國人沒想到的是,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三戰竟全都失敗了。金國人認識到,吳玠守的這個地方是天塹,難以逾越一步,於是開始在陝西一帶開荒種田,做好了跟宋朝長期對峙的準備。


    從此,金國人再也沒有攻入蜀地一步,宋金兩國就在陝西長期對峙下來。


    吳氏兄弟守川陝


    我們知道,後來忽必烈滅南宋,就是先攻入蜀地,然後由蜀地順長江而下,才攻占了江南。如果直接進攻江南,江南卑濕水熱,地域廣大,是很難攻下來的。


    所以,吳玠守住了川陝,對於保住宋室的半壁江山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說,他是“中興武功第一”。如果不是吳玠三戰三捷,死守川陝以保蜀地不失的話,南宋就非常危險了。因此,南宋朝廷拜吳玠為少師,封節度使。


    《宋史·吳玠傳》中記載說,吳玠“與敵對壘且十年,常苦遠餉勞民,屢汰冗員,節浮費,益治屯田,歲收至十萬斛”。就是說,吳玠與敵國對壘將近十年,覺得老百姓賦稅的負擔本來就很重,再讓他們交糧餉,負擔就更重了。於是,他能不用的人就盡量不用,軍隊裏每一個穿軍裝的都是能上陣殺敵的。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擁護他。他還讓軍隊屯田,一年能收十萬斛糧食。


    吳玠守蜀


    還有一點,就是吳玠“禦下嚴而有恩,虛心詢受,……故士樂為之死”。雖然是慈不掌兵,但是將領在樹威信的同時,也要注意恩威並用,吳玠就很注意這一點,所以很得人心。


    吳玠守蜀多年,但47歲就英年早逝。吳玠死時,他的弟弟吳璘也已成長為一員名將。皇帝看到吳氏兄弟勞苦功高,也知道隻有吳氏兄弟才能保四川不失,所以讓吳璘接替了吳玠的職位。


    吳璘駐守四川將近三十年,比他的哥哥吳玠還要長。臨到病逝的時候,吳璘給孝宗皇帝上遺表,說:“願陛下毋棄四川,毋輕出兵。”告訴皇上不要放棄四川,不要主動出兵去跟金國人打仗,不要動不動就嚷嚷北伐。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吳璘的話是對的,宋朝後來的幾次北伐都失敗了。可以說,吳氏一門對宋朝忠心耿耿,正是由於吳氏兄弟在川陝的堅守,南宋的半壁江山才得以保全。


    金國人在川陝戰場上沒有成功,就再次把戰爭的矛頭轉向了中原。而中原大戰,就成為名將嶽飛表演的舞台。


    14.精忠嶽飛:一代名將的崛起


    中國的戰神


    嶽飛是中國古代曆史上非常有名的武將,他在中國百姓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就實際軍事才能而言,嶽飛在中國古代應該算得上是最傑出的軍事統帥。我個人認為,跟他能力不相上下的,大概隻有明朝的戚繼光。一般來講,民間總是把嶽飛跟關羽相提並論。


    北京就有一個關嶽廟,專門供奉這兩位中國的戰神。當然,關羽和嶽飛身處不同的時代,兩個人在武功和文學修養上誰更高一些,恐怕不好衡量。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好幾處講到關王爺夜讀《春秋》,好像關老爺一輩子就讀過這一本書。而嶽飛留下來的《滿江紅》《小重山》這些詞,水平真的是相當高的。嶽王廟裏“還我河山”四個字,寫得氣勢非凡,據說是嶽飛的真跡。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嶽飛都是中國曆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


    人們之所以把關羽和嶽飛並稱,大概是看重兩個人身上一個共同的品質,就是忠肝義膽、忠君愛國。


    嶽飛出身於一個河南農家,雖然是農民的孩子,但嶽飛小時候上過村塾,受過教育,非常愛讀《春秋》和《孫子兵法》。《春秋》相傳是孔子所作,有句話說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因為《春秋》裏麵講的都是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嶽飛喜讀《春秋》,對於他那種耿直忠義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影響的。


    嶽飛不但喜讀書,還精於騎射,膂力過人,武藝高強。據說,嶽飛從小眉宇之間就有一股英武之氣,為人特別守約、重義氣,行事磊落。看到嶽飛這個樣子,他的父親就感歎說,像你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應該做一番大事,你可能會為國死義,為國盡忠。


    又有傳說嶽飛投軍的時候,他母親在他後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也有一種說法是“盡忠報國”。關於這一點,我們無從考證,因為正史沒有記載。不管是記載還是傳說,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嶽飛受到的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對他一生的作為和經曆,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性格決定命運


    嶽飛從軍時,隻是一名小兵,後來他多次立功,被他的領導宗澤提拔,成了一名下級軍官。


    雖然官職很小,但是嶽飛不忘一心報國,他給朝廷上疏,說,我們不要南遷,要北上,要迎回二聖、恢複中原。但是,當時執政的是汪伯彥、黃潛善這兩個投降派的奸相。他們心想,哪來這麽一個小兵丁,居然敢給我上疏?於是便撤了嶽飛的職。就這樣,嶽飛連一名下級軍官也做不成了,又被撤成小兵了。嶽飛被撤職後,他的領導宗澤就介紹他投奔了河北招討使張所。


    張所初見嶽飛時,以為他就是一個小兵,走了宗澤的門路才投奔他帳下的,就漫不經心地問嶽飛能抵擋多少敵人。嶽飛慨然回答:“將在謀而不在勇,我萬人敵。”


    張所一聽,馬上整理自己的衣冠,對嶽飛說:“君非行伍中人,必大將之才。”張所第一次見嶽飛,就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於是很重用他,讓嶽飛跟八字軍將領王彥一起出兵,前去攻打金軍。


    王彥這次出戰,領兵七千人,而來犯的金軍有五六萬人。王彥率領的是河北義軍,因為是保家衛國,所以同仇敵愾,將士士氣很高。但金軍戰鬥力正盛,兵力又幾倍於宋軍,宋軍打得非常吃力,與金軍僵持了幾天幾夜。最後王彥害怕被金軍合圍,命令部將趁夜突圍,準備撤軍。


    但是,嶽飛拒不聽令,他率領自己手下的五六百人,又殺入金軍的陣營,跟金軍打了起來。據史籍記載,嶽飛手執丈八鐵槍,一個人在金營殺了幾進幾出。這跟評書演義裏說的趙子龍救阿鬥不一樣,因為在三國時代,戰馬還沒有馬鐙,武將騎在馬上,兩腳是懸空的,所以必須一手挽韁繩,一手拿兵器,不可能用雙手執握的長兵器,否則打仗時一使勁兒,就會從馬上掉下來。而且在三國時候,騎兵的主要作用是奔襲和偵察,並不是作戰主力,他們使用的武器,應該是以一米多長的環首刀為主。我們聽說的像張飛的丈八長矛、呂布的方天戟,可能都是後人演繹出來的,是不實之詞。


    但嶽飛這次與金軍的戰鬥,是正史記載的。他真的是手握丈八鐵槍,幾進幾出,身上十幾處受傷,仍然裹傷再戰。


    激戰中,嶽飛曾向王彥請求援兵,但沒有得到王彥的回應。王彥因嶽飛不聽將令,心裏十分憤恨,心想就你嶽飛能耐,我讓撤軍你不撤,你這幾百人進去了就算了,要是為救你再把我的大部隊牽連上就不值了。所以,王彥堅決不發救兵。


    嶽飛並不氣餒,憑著這幾百人,照樣跟金軍血戰,而且擒殺了金軍的一員大將,還活捉了一員大將,然後突圍而走。


    嶽飛突圍後,知道王彥恨自己,怕回到王彥那兒沒有好果子吃,於是又來改投宗澤。宗澤非常高興,讓嶽飛擔任東京留守司的統製。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嶽飛性格堅毅勇武、剛強直理,但是好抗上。張所身為河北招討使,那麽大的人物,問他能領多少兵,嶽飛張嘴就說,將在謀不在勇,這口氣有多大?幸虧張所也跟宗澤一樣,有容人之量,不怪嶽飛清高,還誇獎嶽飛是大將之才。


    但到了王彥這兒,事情就不這麽簡單了。王彥是河北義軍的領袖,現在嶽飛到他手下任職,但是不聽他的指揮,他當然生氣。王彥會覺得,如果我手下的將領個個都像你那樣,調誰誰不動,那我就沒法指揮了。王彥與嶽飛的矛盾,王彥的心胸不夠開闊是一方麵,嶽飛好抗上也是一方麵。


    後來,王彥跟嶽飛的矛盾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嶽飛鎮守襄陽的時候,王彥已經轉成了文官。朝廷派王彥去做襄陽的知府,王彥得知要與嶽飛共事,寧可辭官也絕不赴任。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從王彥與嶽飛的矛盾可以看出,嶽飛這一生,包括他後來的悲劇結局,都跟他的性格有密切關係。


    把潛規則寫在奏折裏


    建炎三年,在韓世忠阻截完顏宗弼大軍,進行黃天蕩大戰時,嶽飛也率部與金軍進行著血戰。


    當然,嶽飛那時的官級與韓世忠還相差很遠,韓世忠指揮八千人的部隊跟十萬金軍血戰,而嶽飛當時手下兵不足千人,將更是隻有寥寥數員。但是,嶽飛敢於主動出擊,並且一舉收複了今天的宜興。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老百姓苦於兵災已久。如今嶽飛收複了宜興,當地的老百姓對嶽飛是感激之至,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意思是說,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很容易,嶽將軍能從金軍手裏把我們解救出來,讓我們活下來,這太不容易了。百姓為了感謝嶽飛,就給嶽飛刻像,早晚焚香,把他當神仙供著。嶽飛取得這麽大的戰果,得到了老百姓這樣的愛戴,當時他才24歲。


    黃天蕩大戰的時候,完顏宗弼屯軍江上,嶽飛親率百餘輕騎,偷襲金營。據說,嶽飛領著這一百多人,殺死金軍千戶一級的軍官175人,斬首2000餘人,整個戰場上一片血紅,金軍浮屍數十裏。


    由此可見嶽飛的戰鬥力之強,他的部下作戰之勇猛。


    嶽飛屢立戰功,高宗皇帝非常欣賞他,提拔他為鎮撫使兼知泰州,讓他在泰州這個地方做知州。一看皇上給了這麽一個官職,嶽飛很不滿意。史書上沒有說嶽飛為什麽不滿意,可能知州是個文官,而嶽飛是名武將,所以有所不滿。


    《鄂國金佗稡編》上記載,嶽飛給高宗皇帝寫了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上說:


    若蒙朝廷允飛今來所乞,乞將飛母、妻並二子為質,免充通、泰州鎮撫使,止除一淮南東路重難任使。令飛招集兵馬,掩殺金賊,收複本路州郡,伺便迤邐收複山東、河北、河東、京畿等路故地。庶使飛平生之誌得以少快,且以盡臣子報君之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皇上你給我的這個官我不愛幹,因為這是個文官,我的特長發揮不出來。我想領兵打仗,但是我手下就千把人不夠使,所以請求朝廷允許我自己招兵。我要私募軍馬北上,恢複中原。


    我們知道,兩宋的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將手裏有權,尤其是掌握兵權。私募軍馬是違犯國法的,因為私募來的軍馬就會變成了將領的私人部隊,不是國家的武裝了,所以朝廷不會允許。嶽飛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奏疏裏說,皇上你不用擔心,別害怕我謀反,我把我的母親、夫人和孩子留給朝廷當人質,然後我再去招募軍馬。隻要皇上允許我招兵,我就可以一直收複山東、河北、晉冀等地,連東京汴梁我都可以收回來。


    從這封奏疏中我們又可以看出嶽飛的性格。你說他是忠勇,還是政治敏感程度太低?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其實這個時候,朝廷實際上也允許私人募兵,後來中興四將的部隊,其實都是他們自己私人的部隊,所以叫韓家軍、嶽家軍、張家軍、劉家軍。但是,朝廷允許私人募兵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將領要把自己的家人留在朝廷做人質。


    按照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叫“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不能說破的,朝廷與領軍將領雙方心照不宣就好。現在嶽飛這封奏疏一上,等於把這個潛規則公開了,而且還是明明白白地寫在奏折裏。這樣一來,宋廷君臣之間的這種默契就被昭告天下了,朝廷和皇帝就被置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下。


    人們會想,我們的將領招兵是為了保國,他們為國家打仗,出生入死,還得把老婆、孩子和老娘留給朝廷做人質,這皇帝是怎麽當的?


    嶽飛的這封奏疏讓皇帝很頭疼,覺得沒辦法處理這件事。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皇帝可能始終就沒信任過嶽飛。


    沒有缺點的人


    嶽飛在個人德行方麵堪稱完人,幾乎沒有缺點。實際上,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嶽飛這種人,他沒有小辮子握在皇帝的手裏,皇帝奈何不了他。


    與嶽飛同朝的名將們,都有自己的短處捏在皇帝手裏。吳玠好色。據說,吳玠聽聞嶽飛的威名後,很想跟嶽飛結交,就給嶽飛送去了美女,但是全讓嶽飛給退回去了。嶽飛跟吳玠說,咱倆結交沒問題,英雄惜英雄,你在西北,我在東南,一起為國盡忠,美女就沒必要了。


    韓世忠好貨,喜歡廣置田宅,買房買地。高宗皇帝知道了特別高興,對韓世忠說,你看中了哪塊地、哪處房子,沒問題,朕都給你。因為你好貨,你就有舍不得的東西,有舍不得的東西,你就不可能豁出去,也就不可能反叛朝廷。


    這就是皇帝的理論,在皇帝的眼裏,大臣的忠誠度是最重要的。宋朝對於文臣武將,原本用的就是重金贖買的政策,朝廷厚養士人,厚待官員,以此來防止官員造反。當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跟武將們說,咱們刀頭舔血的日子過了大半輩子了,現在天下太平了,你們就別再領兵打仗了,把兵權交出來,我給你們錢,回家鄉廣置田宅,娶嬌妻美妾,買歌兒舞女,得盡天年吧。也就是說,皇帝鼓勵手下的大將高消費,過驕奢淫逸的生活,因為人的奢侈之心一起,進取之心就沒有了。


    皇帝想通過收買官員,來穩定自己的皇位。可是,這一招在嶽飛身上行不通,因為嶽飛什麽都不喜好,也沒有短處捏在皇帝手裏。這樣一來,皇帝就很為難了。來軟的吧,嶽飛不吃這一套,錢不要,官不要,宅子也不要,就是一門心思收複中原、迎回二聖;來硬的吧,想抓嶽家軍的把柄,嶽家軍紀律嚴明、執法如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皇帝想抓嶽飛的小辮子都抓不著。


    這樣一個臣子,皇帝又欣賞又害怕。為什麽宋高宗一直對嶽飛若即若離,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他,道理就在這裏。


    打了勝仗遭嫉妒


    嶽飛一門心思要北上收複中原,這無疑是宋高宗最鬧心的事兒,高宗皇帝不讓嶽飛再去抗金。


    皇帝心想,你不是愛打仗嗎?這好辦,我們要想對付外敵,先得消滅內鬼,你別去打金軍了,先去平內亂吧。


    這裏說的內亂,還要從當年徽宗皇帝大興花石綱說起。當年運送花石綱的舉動,攪得東南沸騰,老百姓起來反抗的有很多,有的就趁亂稱王了,比如洞庭湖的鍾相和楊幺。


    宋高宗就讓嶽飛領著部隊,去跟這些起義軍打仗。皇帝讓嶽飛去平定起義軍,多少帶點兒以賊治賊的色彩。我們前麵提到,嶽飛曾經給王彥當過部下,而王彥率領的八字軍就是從義軍演變過來的。嶽飛現在雖然頂著朝廷的官銜,但皇帝並不相信他,所以讓他跟鍾相、楊幺這些人打,最好拚個兩敗俱傷。


    嶽飛不愧是將才,領著部隊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削平了巨寇,特別是在平定鍾相、楊幺的洞庭湖水軍時,嶽飛的收獲很大。鍾相、楊幺洞庭湖水軍的戰船很先進,據說采用的是機械動力,原理估計和我們今天的自行車差不多,就是通過腳踩帶動機器轉動,船就能前進了。我國古代的戰船主要是帆船,必須在順風的時候才能行駛,碰上逆風或者無風,行駛就很困難了。而鍾相、楊幺的機械船,即使在沒風或者逆風的時候也能出擊,這樣的戰船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另外,在這種機械戰船上還裝有拋石機和拍杆,這兩樣武器的作用很重要。在古代,水戰和陸戰的差別並不太大。一般水戰的時候,如果雙方的船離得遠,多數就是靠弓箭射,要麽瞄著對方船上的人射,要麽就是神箭手把對方的船帆射落;等到雙方的船隻靠在一起,就開始接舷戰,水戰也就變成陸戰了。


    而有了拋石機和拍杆後,水戰的局麵就完全不一樣了。敵船離得遠的時候,可以用拋石機向敵船投巨石,船被巨石擊中,不沉也會漏水;雙方船隻靠近後,就可以用拍杆擊打敵船,把敵船打沉。


    當初金軍南下的時候,宋軍的戰船就是運用這些先進的機械,大敗金軍的。嶽飛得到了這些先進的戰船,為了孝敬他的老領導、老上級,也為了團結其他武將,命人把繳獲的戰船配上全套裝備,給韓世忠、劉光世、張俊每人送了一艘。


    在南宋中興四將裏,嶽飛年紀最輕,比張俊小17歲,比韓世忠和劉光世小14歲。建炎三年,也就是苗劉兵變被平息的那一年,韓世忠和張俊已經做到了節度使,都是二品大員了。而嶽飛當時隻是東京留守司統製,正七品,擱今天就是一個縣團級幹部。可見,嶽飛的資曆比另外三人淺得多。


    現在嶽飛平亂得到了戰利品,主動把先進的戰船送給其他三位將領,他們會有什麽反應呢?劉光世是有名的“長腿將軍”,打起仗來就會逃跑,這時候,他已經退休不帶兵了。


    韓世忠為人比較直爽,與嶽飛出身又有些相似,嶽飛是農家子弟,好歹還是清白人家,韓世忠可是潑皮無賴出身,總之兩人出身都很卑微,容易產生共鳴。韓世忠收到嶽飛的禮物後,哈哈一笑,說了句類似“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話。意思是說,我不嫉妒你了,你立下了戰功還想著我,挺夠意思的。韓世忠與嶽飛的交情還是不錯的,後來嶽飛被害時,韓世忠還曾不顧個人安危去質問秦檜。


    而張俊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他心胸狹隘,雖然是嶽飛的老上級,但這時候非常嫉恨嶽飛。張俊心想,我是你的老上級,一直提拔你,沒有我能有你的今天嗎?你現在瞎貓碰上死耗子,打了一場勝仗,占了大便宜,繳獲這麽多戰船,還給我送來一艘,這不就是故意顯擺嗎?


    張俊嫉妒嶽飛的戰功。嶽飛最後被害,張俊在其中沒少出力。在嶽王墳前跪著的那四個鐵像,其中一個就是張俊。


    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嶽飛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被同僚所認可,甚至有人嫉妒他的戰功。


    收複襄陽六郡


    不久,金軍利用偽齊政權南侵,南宋政權岌岌可危,宋高宗隻好派嶽飛出兵收複襄陽六郡。


    於是,嶽飛率領三萬人馬出師北上,前去跟金軍和偽軍作戰。當時的嶽飛虛齡隻有32歲。大軍過江的時候,嶽飛效法東晉名將祖逖中流擊楫,說此番北上,若不能收複中原、迎回二聖,誓不生還。


    嶽飛這話如果傳到高宗皇帝的耳朵裏,皇帝心裏就又要打鼓了。你想,宋高宗聽了心裏得多別扭,嶽飛不生還吧,我少一員名將;嶽飛要是生還吧,他把徽欽二聖帶回來,那我怎麽辦?實際上,當時徽宗皇帝已經崩逝於五國城,但欽宗皇帝還健在,他在北國活了三十年。


    嶽飛領軍北上,與金齊聯軍交戰。當時敵軍有十萬人,而宋軍兵力不足三萬。嶽飛打聽敵將是誰,部下報告說是齊國名將李成。嶽飛一聽哈哈大笑,說手下敗將,他還敢來跟我打仗?部下說,敵軍擁兵十萬,我軍隻有三萬,力量懸殊呀。嶽飛說沒關係,騎馬走到山地,觀察敵軍陣營。


    一看李成的布陣,嶽飛更是哈哈大笑,說騎兵利曠野,步兵利險阻,破之易如反掌爾。按照排兵布陣的規律,騎兵要布在開闊的地方,這樣利於騎兵馳突;而步兵要布在地形比較崎嶇的地方,這樣利於步兵攻守。李成正好給弄反了,他把騎兵布在河邊上,把步兵列在平原上。


    於是,嶽飛吩咐部將,用長槍隊去破李成的騎兵;又讓另一名部將用騎兵去破李成的步兵。嶽飛自己搬了一個馬紮,往山坡上一坐,軍扇一揮,說我在這兒看你們如何從容破賊。


    中流擊楫


    頭一路宋軍列好陣勢,士兵手持長槍,步步進逼。等到李成的騎兵發動進攻的時候,宋軍的士兵就把如林的長矛往地上一豎,矛尖對著敵軍的戰馬。陽光一照,明晃晃的矛尖一反光,戰馬就驚了,跑在前麵的戰馬就開始往回撤,這一撤,就與後麵的騎兵相撞,敵軍自相踐踏,死者無數。都怪李成找的好戰場,騎兵身後又是一條江,這樣一來騎兵就全完了。


    另一路宋軍的騎兵去打李成的步兵,又是在平原上,結果可想而知。李成的十萬大軍很快就灰飛煙滅了,逼得李成麾下的第一勇士都跳崖自殺了。嶽飛大獲全勝,襄陽六郡全部收複。


    嶽飛打了勝仗,高宗皇帝非常高興,封嶽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我們前麵提到過,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正大軍區級。嶽飛在32歲的時候開府建製,成了繼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之後,南宋第五個開府建製的大將。


    高宗皇帝還禦筆親書“精忠嶽飛”四個大字,掛在嶽家軍的軍旗上,以此表彰嶽飛,振奮軍心。


    15.傀儡劉豫:金國冊立兒皇帝


    以漢治漢


    上一講提到嶽飛大破偽齊的十萬大軍,那麽這個偽齊是怎麽回事兒呢?前麵講過張邦昌曾建立過一個偽楚,現在怎麽又出來一個偽齊呢?


    金軍曾兩次南下進攻東京汴梁,第一次南下徽宗傳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改元靖康。靖康二年,金軍第二次南下,擄走徽欽二帝及皇室宗親三千多人,史稱“靖康之變”。金軍兩次南下都來去匆匆,他們滅了北宋後,並沒有久留的打算,這才有了張邦昌的偽楚。他們讓張邦昌鎮守中原,統治宋朝的金占區,連監視張邦昌的人都沒留下一個,就打道回府了。


    但是張邦昌做了33天皇帝就政歸趙氏,趙構繼承了北宋的法統。這讓金國人很失望,他們要滅掉南宋,要扶植新的偽政權。於是就有了完顏宗弼提兵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行動。


    讓金國人沒有料到的是,這次軍事行動居然失敗了,他們這才意識到消滅南宋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雙方得長期僵持。金國人知道廣大中原漢地人口比他們多,經濟文化水平也比他們高。而金人都是跑馬彎弓的人,要親自統治中原,還得去學習漢語,學習他們不懂的東西。讓他們把槍杆放下去握起筆杆,這是很費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漢治漢”。金國本來看中了張邦昌,可張邦昌不給力,那就要再扶植一個代理人,這是最簡便可行的辦法。


    當年,女真皇族曾定下一條國策:“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也就是說,金國不是一味地跟南宋打仗,而是邊談邊打,一麵在戰場上施壓,一麵在談判桌上施壓,雙管齊下。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爭取在談判桌上得到;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在戰場上得到。再建立一個傀儡政權,讓傀儡招降納叛,爭取把宋朝那些遊移不定的無恥文官、寡廉武將全都招來,這樣就可以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於是,再扶植一個代理人就成了當務之急。那麽,他們這次選中的代理人會是誰呢?就是宋朝的濟南知府劉豫。


    偷同學的衣服


    劉豫祖籍河北,世代務農,往上捯幾輩,都是土裏刨食的農民,全是白丁。他想擺脫這種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就發奮讀書,中了進士。


    有人講,對知識分子而言,漢唐是很可敬的,明清是很可怕的,宋朝是很可愛的。宋真宗曾經禦製《勸學詩》,告訴學子們要好好念書。為什麽要好好念書呢?因為“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幾句話膾炙人口,意思是說通過好好念書,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良田美女全是你的,所以大家要勤奮讀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最終,劉豫成功實踐了真宗皇帝的這個勸告。


    劉豫雖然中了進士、做了官,但也抹不掉他人生的汙點。他這個人有點兒人窮誌短,讀書的時候偷同學的衣服,被人逮住了,可能還被扭送到“公安機關”法辦。後來他做了官,而且做的是管禮製的官,有人就把他偷盜的陳年舊賬給翻了出來,說劉豫是小偷,梁上君子一個,怎麽能讓他管禮製呢?


    《大學》裏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擺在第一位,就是說讀書要先正心。劉豫“修身”這一關都沒過,又怎麽能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呢?他根本就不配做禮製官嘛。不過,徽宗皇帝本身也不怎麽講禮製,就說陳年舊賬都別提了,接著讓他做官吧,還提拔劉豫做了殿中侍禦史,就這樣,劉豫不但管禮製,還管風紀。


    不料,劉豫做官後來勁兒了,開始給皇帝挑錯,說皇帝做的一些事與禮製不合,這下捅婁子了。皇帝當時震怒,說,我都沒揪你三隻手的事兒,你還說我做的事兒不合禮製,你一個河北種地的,懂什麽禮製啊?行了,這殿中侍禦史別幹了,上外地做個小官去吧,於是把劉豫派到兩浙做察訪使去了。


    不久金軍南下,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亂了套,朝廷就調劉豫出任河北提刑。河北當時是個路 ,提刑使是一路的最高司法長官。要說劉豫從南方調到河北老家出任提刑使,也算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可劉豫心想,這可不成,金軍一南下首先到的就是河北,到那兒腦袋都保不住了,更別提什麽做官了,堅決不能去。可這也不好跟朝廷明說啊,他就推說自己還沒準備好,逡巡不前。


    還沒等他赴任,北宋就滅亡了,不久後南宋建立。


    敵人一來就投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兩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兩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