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慕容複在啟程前往西北時留給蕙蘭的。可以看出,這是倉促寫成的,字跡潦草。
然而,盡管隻有寥寥數語,卻是情意綿長。
蘭兒:
西北告急,情況危急。朕必須親自前往。來不及與你道別。務必保重,等朕回來!
另一封信,是在守住錦安後寫的,字裏行間,除了表達對蕙蘭的思念之情外,還充滿了喜悅之情。
蕙蘭把兩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仔細品味著信中的每一個字,直到熟記於心。
然後,她把信裝好,緊緊地握在手中,放在胸前。
心中,湧起一股既甜蜜又酸楚的情緒。
這麽久以來,她一直認為慕容複在責怪父親延遲回京,耽誤了西北的戰事,所以對自己心懷怨恨。
所以他才會不辭而別,離開後更是一言不發,對自己異常冷漠。
在離宮的這些日子裏,每當想到這些,蕙蘭都會感到惶恐和悲傷。
然而,在這一刻,看到他給自己的信後,所有的憂慮和委屈都隨著他信中的溫柔話語而消散。
“原來,是自己想多了。
皇上,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在乎我,也和前往西南邊境時一樣,在給太後寫信的同時,也給我寫了……隻不過,太後一直扣著沒交給我罷了。”
其中的緣由,蕙蘭自然是心知肚明。慕容複禦駕親征前夕,正是太後對她心存芥蒂之時。
今晚,太後能讓候公公連夜送來信件。說明太後也解開了心結,不再因為慕容複對她的寵愛而耿耿於懷。
“如此,我也總算是否極泰來了。”
蕙蘭閉上眼睛,恍惚間,仿佛看到慕容複正徐徐朝她走來,依舊是挺拔偉岸的身軀,依舊是剛毅英俊的麵龐。他張開雙臂,帶著寵溺的微笑,輕聲呼喚她的名字。
淚水悄然滑落,她嘴角卻揚起微笑。
蕙蘭讓思冰吹滅了蠟燭,黑暗中,她進宮以後和慕容複在一起的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以及他們共同經曆的快樂時光,說過的情意綿綿的話語,以及每一次讓人心醉的溫存和親吻,都曆曆在目,言猶在耳。
她在心中暗暗立誓:“待他凱旋歸來,我定會還他一個清明安穩的後宮。
待皇上回宮,我要作為驅散秋疫、鏟除奸佞的有功之臣,名正言順地立於他的身側,而不再是那個生死攸關,等著他來拯救的、可憐楚楚的小女子。”
此後,一切都按照蕙蘭預定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次日清晨,經過太醫徹夜的救治,端妃保住了性命,但因傷勢過重,神誌依舊不清,也無法開口說話。
緊接著,端妃深夜遭宋氏刺殺,太後親自到離宮探望,命令太醫不休不眠全力救治,終於轉危為安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後宮。
與此同時,碧霄殿的掌事宮女景心,獨自來到離宮,前往西牆根附近的狹小廡房,照顧重傷的端妃。
景心來的時候,路過了宋氏的房間。彼時,宋氏正被困在裏麵,一邊拚命地砸門,一邊淒厲地呼喊著:“林樂瑤,你這個賤人,居然還沒死……等著,本宮早晚會出去,取你性命……”
那一整日,蕙蘭皆閉門不出,躲於房間內。仿若外界諸般紛擾,皆與她無關。
直至夜幕降臨,她才悄悄行至房後的小徑,一如往昔,帶著思冰,往西北角門而去。
約二更時分,陳同終於來了。
此刻,蕙蘭最為關切之事,乃是端妃的信是否被取走,與端妃私下聯絡之人,有無被陳同所派去監視之人發現。
尚未等她發問,陳同便在門外向她請安。
他一開口,蕙蘭便覺異樣。
陳同聲音中,有難以抑製的緊張與憂慮。
蕙蘭驚愕地問他:“何事?計劃是否有意外?是否被取信之人察覺?”
陳同輕聲道:“娘娘,微臣給您帶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蕙蘭愣住了,一時未能明了陳同之意。須臾後,她近乎本能,訥訥道:“說吧,先說……壞消息!”
陳同似乎用了極大的勇氣,才憂心忡忡地說:“皇上與榮威將軍,在收複奉河關之戰中失利,被匈奴困於陽泉穀……已有五日矣!”
蕙蘭後退兩步,呆立於瑟瑟秋風中,久久不能發出任何聲音。
深秋將至,西北那邊入冬更早,慕容複等人被困陽泉穀,若短期內無法突圍,糧草耗盡後,便隻有死路一條了!
許久,她才勉強振作起來,問陳同道:“太後……已知曉此事了嗎?當速速想辦法增援皇上,破解當前困局啊!”
陳同點點頭,沉聲道:“已然知曉,太後連夜召王渤宰相入宮,正在商議,是太後讓微臣將此消息告知娘娘的,還說娘娘隻管按計劃行事,皇上這邊,有她呢!”
蕙蘭沉凝道:“既如此,便依太後所言,當下計劃,萬不可停滯,以免錯失良機……同我講些好消息吧!”
陳同的聲音沉穩了些,放低聲音道:“娘娘,昨夜五更前,果然有人取走了牆洞裏的信……今日一整天,微臣皆派人暗中緊盯,不出娘娘所料,端妃在宮中的同黨,果然不止一人!”
蕙蘭輕舒了口氣,用沉穩的語氣問道:“都是誰?”
陳同略一遲疑,才答道:“平素與端妃聯絡者,乃內務府副總管劉仁。而暗中配合劉仁,私下與其偷偷會麵,商議讓秋疫於宮中蔓延之事者,是……韓貴人!”
“劉仁和韓貴人!”
蕙蘭並未太過驚訝,冷笑道:“原是劉仁,無怪乎此,既能迅速將查抄寧安侯府的消息傳出,又能順利取得冬卉用髒的帕子……
還有韓貴人,這韓玉珂當真是要一條路走到底了。不過細想來,她屢屢滋事,惹怒太後,自知不會有好下場……索性破罐破摔,一心倚靠端妃這棵大樹……盯緊他們倆!”
陳同應聲道:“娘娘放心,劉仁和韓貴人的一舉一動,皆在微臣的監視之中,必不會讓他們再生事端!”
蕙蘭點點頭:“暗中關注即可,萬不可露出破綻,此外,已得藥方之事,切不可被他們察覺。隻要他們倆對先前之事一無所知,我們的計劃便成功在望了……”
陳同沉默地聽著,過了會兒,才小心翼翼地說:“娘娘,劉仁和韓貴人,倒是容易對付。微臣不放心的是寧安侯,他……可是老謀深算,狡黠至極!”
蕙蘭沉凝道:“你所言甚是,寧安侯自是難以對付,故而我等更應審慎……切不可心急,需循序漸進,本宮有把握,必能使魚兒上鉤!”
話雖如此,她的心卻亦是緊緊揪著。
此時,她不僅要思考如何對付寧安侯與端妃,還增添了對慕容複的掛念與擔憂。
稍作停頓,蕙蘭終究還是忍不住,憂心忡忡地說:“聖上與榮威將軍被困陽泉穀,情勢危急,而京城距西北甚遠,派兵增援的話,越早越好,不知太後等人商議得如何了,準備派誰前往……”
陳同亦歎息道:“章威死後,顧帆大人留駐西南邊境……現今朝中可用之武將,實是寥寥無幾。
不過娘娘也不必過於憂擾,聖上英武過人,微臣以為他不會坐以待斃,必能想出法子突圍,化險為夷。
況且還有榮威將軍在,他英勇善戰,又足智多謀,有他伴於聖上身側,可謂如虎添翼。”
蕙蘭用認同的語氣說道:“榮威將軍實乃難得之帥才,不僅武藝高強,為人亦正直忠義,與寧安侯截然不同……
細想來,寧安侯能在侯府查抄前夕,連夜出逃,隻為藏匿起來,等榮威將軍凱旋時再現身……
他這是算準了要借兒子的功勳和聲勢,免被問責……足見他這人,貪生畏死,毫無擔當!”
言及此處,她心中忽地一動:“本宮忽生一計,倒是可利用此寧安侯之此心理,令他毫無疑慮地上鉤……如此這般,你速去麵見太後……”
她的聲音放低,對陳同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陳同聽罷,即刻匆匆離去。
次日清晨,各種消息紛至遝來。
先是兵部侍郎向太後進言,現今皇上與榮威將軍被困陽泉穀,急需派兵增援。然而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朝中一時竟無合適人選。
不如傳旨下去,暫時赦免寧安侯,命其自藏身之處現身,率軍前往西北增援,戴罪立功。寧安侯乃榮威將軍生父,即便為了兒子,他也定會全力以赴。
此意見得到數位大臣附和。
據傳太後沉默許久,雖未即刻表態,但觀其神色,似有心動之意。
緊接著,後宮便有風傳靜妃已然好轉,雖眼下尚不能下床,但神誌已然清醒,亦能開口說話。
太後有意待她完全康複後,準許她遷出離宮。
這些消息,在趨炎附勢的後宮傳揚開來,其中意味,自是不言而喻。
思冰入內向蕙蘭稟報時,她隻是安靜地聽著,一言不發。
深秋白晝,愈發短暫。午後,幾乎是轉瞬之間,天便黑了。
寒氣逼人,蕙蘭與思冰早早便上了床,裹著棉被,絮絮而談。
敲門聲響起時,蕙蘭嚇了一跳。這個時辰……還有誰會來?
思冰跳下了床,緊張地問道:“誰?”
門外傳來一個輕微的聲音:“是我,開門!”
竟是宋氏!
思冰趕忙走過去,門一拉開,宋氏便嗬著雙手,縮頭聳肩而入,嘴裏嘟囔道:“天兒越來越冷了,真是凍死個人了……”
蕙蘭詫異道:“你怎麽出來了?你的房門不是反鎖著嗎?”
她沉凝道:“門鎖著,不是還有窗戶嗎……罷了,不必再佯裝了。隻需讓景心和離宮的人相信端妃是我刺傷的,日後莫要胡言亂語就好了……
我在屋內,如坐針氈,實在放心不下,故而趁夜無人,翻窗而出查看!”
說罷,宋氏停下,麵帶微笑:“來時,我順便去了西牆根那兒……發現西牆根磚洞裏的信仍未被取走!”
她凝視著蕙蘭,用戲謔的語氣念道:“本宮無妨,你們可依計行事。另,傳訊過去,讓父親原地待命,靜觀其變。皇上和哥哥被困陽泉穀,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
她再次停頓,笑容更甚:“字體歪斜難辨,符合靜妃當下的狀況……她脖頸受傷,難以直起身,寫字自然也如鬼畫符一般。至於語氣,亦毫無二致,外人定然不會生疑……
蘭貴妃讓景心來照料靜妃,又放出消息說靜妃雖無法下床,但已恢複神智,原是想讓外人知曉,端妃已然可以寫信,且身邊有個信使,能夠如往常一般與他們聯絡……委實考慮周全!”
蕙蘭也笑了笑:“端妃重傷無法下床,身邊若無心腹,磚洞裏平白無故出現一封信,再愚笨之人,一看便知其中有詐……
你也是,明知之事,還偷偷跑去看信,看完可曾放回原處?”
宋氏嗔怪道:“自然,需確保萬無一失。我隻是好奇,故而取出看看……罷了,我在此守候,待會兒再去一趟,我料想外麵的人也正盼著,端妃受傷這兩日,他們必定如無頭蒼蠅一般!”
一個時辰後,宋氏又去了西牆根處。
不久,她折返回來,麵帶喜色地告訴蕙蘭,信已被取走。
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發,沉凝道:“有了第一封信做鋪墊,第二封信,便可水到渠成……這局棋,已穩操勝券!”
蕙蘭深吸一口氣,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本宮自認為已謀劃周詳,可不到最後一刻,仍不敢掉以輕心……”
宋氏接過她的話,用堅定的語氣說:“放心吧,明晚,靜候佳音!”
蕙蘭沒有回頭,緩緩地說:“是的,明晚……終於到了收網的時候!”
次日,蕙蘭整日都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
昨日還感慨深秋白晝短暫,今日卻又突然覺得漫長無比。
她心中忐忑不安,時而擔心事到臨頭,被寧安侯識破,前功盡棄;時而又覺得如今的寧安侯猶如困獸,在急迫之下,更容易冒險,而非冷靜思考。
坐立難安中,她將這兩日所做的全部準備工作,從頭到尾仔細梳理了一遍。確保每一環都緊密相連,每個細節都考慮得極為周全,毫無疏漏。
天終於黑了。
然而,盡管隻有寥寥數語,卻是情意綿長。
蘭兒:
西北告急,情況危急。朕必須親自前往。來不及與你道別。務必保重,等朕回來!
另一封信,是在守住錦安後寫的,字裏行間,除了表達對蕙蘭的思念之情外,還充滿了喜悅之情。
蕙蘭把兩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仔細品味著信中的每一個字,直到熟記於心。
然後,她把信裝好,緊緊地握在手中,放在胸前。
心中,湧起一股既甜蜜又酸楚的情緒。
這麽久以來,她一直認為慕容複在責怪父親延遲回京,耽誤了西北的戰事,所以對自己心懷怨恨。
所以他才會不辭而別,離開後更是一言不發,對自己異常冷漠。
在離宮的這些日子裏,每當想到這些,蕙蘭都會感到惶恐和悲傷。
然而,在這一刻,看到他給自己的信後,所有的憂慮和委屈都隨著他信中的溫柔話語而消散。
“原來,是自己想多了。
皇上,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在乎我,也和前往西南邊境時一樣,在給太後寫信的同時,也給我寫了……隻不過,太後一直扣著沒交給我罷了。”
其中的緣由,蕙蘭自然是心知肚明。慕容複禦駕親征前夕,正是太後對她心存芥蒂之時。
今晚,太後能讓候公公連夜送來信件。說明太後也解開了心結,不再因為慕容複對她的寵愛而耿耿於懷。
“如此,我也總算是否極泰來了。”
蕙蘭閉上眼睛,恍惚間,仿佛看到慕容複正徐徐朝她走來,依舊是挺拔偉岸的身軀,依舊是剛毅英俊的麵龐。他張開雙臂,帶著寵溺的微笑,輕聲呼喚她的名字。
淚水悄然滑落,她嘴角卻揚起微笑。
蕙蘭讓思冰吹滅了蠟燭,黑暗中,她進宮以後和慕容複在一起的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以及他們共同經曆的快樂時光,說過的情意綿綿的話語,以及每一次讓人心醉的溫存和親吻,都曆曆在目,言猶在耳。
她在心中暗暗立誓:“待他凱旋歸來,我定會還他一個清明安穩的後宮。
待皇上回宮,我要作為驅散秋疫、鏟除奸佞的有功之臣,名正言順地立於他的身側,而不再是那個生死攸關,等著他來拯救的、可憐楚楚的小女子。”
此後,一切都按照蕙蘭預定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次日清晨,經過太醫徹夜的救治,端妃保住了性命,但因傷勢過重,神誌依舊不清,也無法開口說話。
緊接著,端妃深夜遭宋氏刺殺,太後親自到離宮探望,命令太醫不休不眠全力救治,終於轉危為安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後宮。
與此同時,碧霄殿的掌事宮女景心,獨自來到離宮,前往西牆根附近的狹小廡房,照顧重傷的端妃。
景心來的時候,路過了宋氏的房間。彼時,宋氏正被困在裏麵,一邊拚命地砸門,一邊淒厲地呼喊著:“林樂瑤,你這個賤人,居然還沒死……等著,本宮早晚會出去,取你性命……”
那一整日,蕙蘭皆閉門不出,躲於房間內。仿若外界諸般紛擾,皆與她無關。
直至夜幕降臨,她才悄悄行至房後的小徑,一如往昔,帶著思冰,往西北角門而去。
約二更時分,陳同終於來了。
此刻,蕙蘭最為關切之事,乃是端妃的信是否被取走,與端妃私下聯絡之人,有無被陳同所派去監視之人發現。
尚未等她發問,陳同便在門外向她請安。
他一開口,蕙蘭便覺異樣。
陳同聲音中,有難以抑製的緊張與憂慮。
蕙蘭驚愕地問他:“何事?計劃是否有意外?是否被取信之人察覺?”
陳同輕聲道:“娘娘,微臣給您帶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蕙蘭愣住了,一時未能明了陳同之意。須臾後,她近乎本能,訥訥道:“說吧,先說……壞消息!”
陳同似乎用了極大的勇氣,才憂心忡忡地說:“皇上與榮威將軍,在收複奉河關之戰中失利,被匈奴困於陽泉穀……已有五日矣!”
蕙蘭後退兩步,呆立於瑟瑟秋風中,久久不能發出任何聲音。
深秋將至,西北那邊入冬更早,慕容複等人被困陽泉穀,若短期內無法突圍,糧草耗盡後,便隻有死路一條了!
許久,她才勉強振作起來,問陳同道:“太後……已知曉此事了嗎?當速速想辦法增援皇上,破解當前困局啊!”
陳同點點頭,沉聲道:“已然知曉,太後連夜召王渤宰相入宮,正在商議,是太後讓微臣將此消息告知娘娘的,還說娘娘隻管按計劃行事,皇上這邊,有她呢!”
蕙蘭沉凝道:“既如此,便依太後所言,當下計劃,萬不可停滯,以免錯失良機……同我講些好消息吧!”
陳同的聲音沉穩了些,放低聲音道:“娘娘,昨夜五更前,果然有人取走了牆洞裏的信……今日一整天,微臣皆派人暗中緊盯,不出娘娘所料,端妃在宮中的同黨,果然不止一人!”
蕙蘭輕舒了口氣,用沉穩的語氣問道:“都是誰?”
陳同略一遲疑,才答道:“平素與端妃聯絡者,乃內務府副總管劉仁。而暗中配合劉仁,私下與其偷偷會麵,商議讓秋疫於宮中蔓延之事者,是……韓貴人!”
“劉仁和韓貴人!”
蕙蘭並未太過驚訝,冷笑道:“原是劉仁,無怪乎此,既能迅速將查抄寧安侯府的消息傳出,又能順利取得冬卉用髒的帕子……
還有韓貴人,這韓玉珂當真是要一條路走到底了。不過細想來,她屢屢滋事,惹怒太後,自知不會有好下場……索性破罐破摔,一心倚靠端妃這棵大樹……盯緊他們倆!”
陳同應聲道:“娘娘放心,劉仁和韓貴人的一舉一動,皆在微臣的監視之中,必不會讓他們再生事端!”
蕙蘭點點頭:“暗中關注即可,萬不可露出破綻,此外,已得藥方之事,切不可被他們察覺。隻要他們倆對先前之事一無所知,我們的計劃便成功在望了……”
陳同沉默地聽著,過了會兒,才小心翼翼地說:“娘娘,劉仁和韓貴人,倒是容易對付。微臣不放心的是寧安侯,他……可是老謀深算,狡黠至極!”
蕙蘭沉凝道:“你所言甚是,寧安侯自是難以對付,故而我等更應審慎……切不可心急,需循序漸進,本宮有把握,必能使魚兒上鉤!”
話雖如此,她的心卻亦是緊緊揪著。
此時,她不僅要思考如何對付寧安侯與端妃,還增添了對慕容複的掛念與擔憂。
稍作停頓,蕙蘭終究還是忍不住,憂心忡忡地說:“聖上與榮威將軍被困陽泉穀,情勢危急,而京城距西北甚遠,派兵增援的話,越早越好,不知太後等人商議得如何了,準備派誰前往……”
陳同亦歎息道:“章威死後,顧帆大人留駐西南邊境……現今朝中可用之武將,實是寥寥無幾。
不過娘娘也不必過於憂擾,聖上英武過人,微臣以為他不會坐以待斃,必能想出法子突圍,化險為夷。
況且還有榮威將軍在,他英勇善戰,又足智多謀,有他伴於聖上身側,可謂如虎添翼。”
蕙蘭用認同的語氣說道:“榮威將軍實乃難得之帥才,不僅武藝高強,為人亦正直忠義,與寧安侯截然不同……
細想來,寧安侯能在侯府查抄前夕,連夜出逃,隻為藏匿起來,等榮威將軍凱旋時再現身……
他這是算準了要借兒子的功勳和聲勢,免被問責……足見他這人,貪生畏死,毫無擔當!”
言及此處,她心中忽地一動:“本宮忽生一計,倒是可利用此寧安侯之此心理,令他毫無疑慮地上鉤……如此這般,你速去麵見太後……”
她的聲音放低,對陳同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陳同聽罷,即刻匆匆離去。
次日清晨,各種消息紛至遝來。
先是兵部侍郎向太後進言,現今皇上與榮威將軍被困陽泉穀,急需派兵增援。然而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朝中一時竟無合適人選。
不如傳旨下去,暫時赦免寧安侯,命其自藏身之處現身,率軍前往西北增援,戴罪立功。寧安侯乃榮威將軍生父,即便為了兒子,他也定會全力以赴。
此意見得到數位大臣附和。
據傳太後沉默許久,雖未即刻表態,但觀其神色,似有心動之意。
緊接著,後宮便有風傳靜妃已然好轉,雖眼下尚不能下床,但神誌已然清醒,亦能開口說話。
太後有意待她完全康複後,準許她遷出離宮。
這些消息,在趨炎附勢的後宮傳揚開來,其中意味,自是不言而喻。
思冰入內向蕙蘭稟報時,她隻是安靜地聽著,一言不發。
深秋白晝,愈發短暫。午後,幾乎是轉瞬之間,天便黑了。
寒氣逼人,蕙蘭與思冰早早便上了床,裹著棉被,絮絮而談。
敲門聲響起時,蕙蘭嚇了一跳。這個時辰……還有誰會來?
思冰跳下了床,緊張地問道:“誰?”
門外傳來一個輕微的聲音:“是我,開門!”
竟是宋氏!
思冰趕忙走過去,門一拉開,宋氏便嗬著雙手,縮頭聳肩而入,嘴裏嘟囔道:“天兒越來越冷了,真是凍死個人了……”
蕙蘭詫異道:“你怎麽出來了?你的房門不是反鎖著嗎?”
她沉凝道:“門鎖著,不是還有窗戶嗎……罷了,不必再佯裝了。隻需讓景心和離宮的人相信端妃是我刺傷的,日後莫要胡言亂語就好了……
我在屋內,如坐針氈,實在放心不下,故而趁夜無人,翻窗而出查看!”
說罷,宋氏停下,麵帶微笑:“來時,我順便去了西牆根那兒……發現西牆根磚洞裏的信仍未被取走!”
她凝視著蕙蘭,用戲謔的語氣念道:“本宮無妨,你們可依計行事。另,傳訊過去,讓父親原地待命,靜觀其變。皇上和哥哥被困陽泉穀,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
她再次停頓,笑容更甚:“字體歪斜難辨,符合靜妃當下的狀況……她脖頸受傷,難以直起身,寫字自然也如鬼畫符一般。至於語氣,亦毫無二致,外人定然不會生疑……
蘭貴妃讓景心來照料靜妃,又放出消息說靜妃雖無法下床,但已恢複神智,原是想讓外人知曉,端妃已然可以寫信,且身邊有個信使,能夠如往常一般與他們聯絡……委實考慮周全!”
蕙蘭也笑了笑:“端妃重傷無法下床,身邊若無心腹,磚洞裏平白無故出現一封信,再愚笨之人,一看便知其中有詐……
你也是,明知之事,還偷偷跑去看信,看完可曾放回原處?”
宋氏嗔怪道:“自然,需確保萬無一失。我隻是好奇,故而取出看看……罷了,我在此守候,待會兒再去一趟,我料想外麵的人也正盼著,端妃受傷這兩日,他們必定如無頭蒼蠅一般!”
一個時辰後,宋氏又去了西牆根處。
不久,她折返回來,麵帶喜色地告訴蕙蘭,信已被取走。
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發,沉凝道:“有了第一封信做鋪墊,第二封信,便可水到渠成……這局棋,已穩操勝券!”
蕙蘭深吸一口氣,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本宮自認為已謀劃周詳,可不到最後一刻,仍不敢掉以輕心……”
宋氏接過她的話,用堅定的語氣說:“放心吧,明晚,靜候佳音!”
蕙蘭沒有回頭,緩緩地說:“是的,明晚……終於到了收網的時候!”
次日,蕙蘭整日都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
昨日還感慨深秋白晝短暫,今日卻又突然覺得漫長無比。
她心中忐忑不安,時而擔心事到臨頭,被寧安侯識破,前功盡棄;時而又覺得如今的寧安侯猶如困獸,在急迫之下,更容易冒險,而非冷靜思考。
坐立難安中,她將這兩日所做的全部準備工作,從頭到尾仔細梳理了一遍。確保每一環都緊密相連,每個細節都考慮得極為周全,毫無疏漏。
天終於黑了。